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风云录-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玄龄道:“但是圣旨已下,我们又怎能阻止他们宣读出来?大家都知道封萧二人是来传达皇上旨意的,若久久不宣读,只怕反会惹来无谓的猜测,一样会动摇军心。再说,皇上毕竟是君,大王毕竟是臣,君命不可违,抗旨的大罪是什么大功都抵不过的。”
  长孙无忌将手往下一压,道:“为今之计,只有‘压’!”
  李世民眉头一皱,道:“‘压’?怎么压?”
  长孙无忌道:“大王不妨对封萧二人讲理,让他们明白这种乱命一下,等于军中有两个元帅,这样的双头马车,还怎能号令统一、指挥大军攻城?然后旁敲侧击,暗示他们将圣旨带回去,要求皇上更改旨意。”
  三人一听,都是吓了一跳,这岂不是比违旨更要大逆不道?
  李世民迟疑道:“这个……只怕不易办到。”
  长孙无忌摇头,道:“不然。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王只要开了口,以大王的权势位望,封萧二人势难拒绝。一旦他二人回京转达大王的意思,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成了大王的心腹,他们就不得不替大王说话。他二人均是朝中重臣,此举不但可以抵制皇上的乱命,还可以将他二人拉到我们这一边来。可谓‘一箭双雕’!”
  李世民沉吟良久,问杜如晦:“杜兄以为如何?”
  杜如晦在三人之中向来最是沉默寡言,但他往往有洞察世情的眼光,李世民有不能决断之疑难往往就教于他,而他做出的决断往往也被证明是明智之见。这时他道:“长孙兄言之成理!我们主动出击,争取钦差的支持,比之消极抵制旨意,要有效得多。”
  “好!”李世民轻轻一敲书案,道,“萧禹这人我早在当年雁门关勤王时已认识。后来他归顺我朝时父皇曾欲斩杀他,也是我开口替他求了情才免一死。他既欠我这一个人情,平日与我也颇亲善,要说动他并不难。但封德彝此人口舌便给,只怕不易对付。”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道:“封德彝是圆滑世故之人,决不会蠢到在这军中为难大王的!皇上派他来驻留军中,他若找大王岔子,不怕大王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吗?大王只要以言语点拔他一下,让他知道这其间的利害关系,他自然就心领神会,懂得如何自处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
  房玄龄见“大事”已谈妥,便转去谈“小事”,道:“大王是一军主帅,言行举止都应小心检点才是。若因一时意兴,喜怒形于颜色,甚至失态,可就有损主帅的威严了。”
  李世民一听自然就明白他在说刚才的事,苦笑一下,道:“刚才宴席之上,我确是举止失当了。这都怪你们老捧那首诗儿,闹得我一提起它就昏乎乎的忘乎所以。”
  三人低着头竭力忍笑,都想:“若不是你吹捧于前,我们又岂敢吹捧于后?”
  长孙无忌清了清喉咙,道:“大王,我看齐王今晚的言行不怀好意,要多加小心。”
  李世民一凛,回想刚才李元吉说的话,不禁缓缓点头,道:“不错,他是设下了陷阱要我踩进去的!怪不得我今晚会控制不住自己,原来是他在处处推我入死地。”随即又想到:“对了!我正疑心有什么小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我真蠢,怎么竟没想到会是他!他在我军中,我的一举一动他知道得清清楚楚,他若要歪曲事实,往父皇那儿递送密奏诬陷我,那真是太容易了!他向来就恨我,今次这圣旨又明显对他有利,若不是他在背后搞鬼,更有谁会这般煞费苦心的打击我?好啊,原来这一切的后面是你!”
  他心中暗怒,面上却不动声色,淡淡的道:“圣旨的事已有着落,目下头等大事还是要尽快攻下洛阳。郑军比我军弱得多,但洛阳之坚固,实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如今才明白何以当年李密手握瓦岗雄兵,竟会被王世充拖垮在洛阳城下。我们今日万万不可重蹈当年覆辙,三位有何高见,不妨直说。”
  长孙无忌道:“天下再坚固的城池,都只能抵挡外敌,防不住内贼。要破洛阳城,我看要从它里面下功夫。”
  房玄龄说:“这一计我们早就用过了。我们的间谍已经潜入洛阳城中,策动城内百姓士卒反叛王世充。王世充平日残暴不仁,对他恨之入骨的人不知有几千几百。我们的人没费多少气力就已纠集了不少反郑的力量,也曾试图发动兵变,前后已有十三批人要在城中起义,却没一次不是未及发动就已被王世充知觉,都被郑军剿杀了。如今王世充已起了疑心,我们要再靠里面的人反郑,恐怕很难了!”
  长孙无忌道:“不!那十三批人不是平民百姓就是低级军士,全是无权无势的人,一旦密谋泄露,在上面没有人替他们遮掩,马上就被王世充知道;王世充要扑杀他们也是易如反掌。但若果我们能收买到职司高的官员,一来王世充对这些人较为信任,不易泄密;二来即使泄密,这些人手中握有一定的兵权,王世充不敢轻易跟他们公然闹翻;三来即使闹翻了,事变失败,郑军知道上层人心不稳,士气一定大受打击,而且他们窝里斗,死的都是自己人,于我们有利无害。再说,要从内部策反,那也不一定要用兵变。若能从上层得知军机要密,又或者利用他们来影响王世充的决策,对我军破城也大有帮助。”
  李世民道:“能买通郑军高层,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这些人有高官厚禄,要收买他们,谈何容易?”
  长孙无忌道:“如今洛阳危如累卵,郑国朝不夕保,郑军高层中一定有不少人急于另谋出路,决不愿陪着王世充与洛阳共存亡的。大王只要向他们许诺他日城破后免其依附郑逆之罪,甚至许以高官厚禄,这些人岂有不动心之理?”
  李世民眼中光芒一闪,坐直了身子,盯着长孙无忌道:“你知道有这样的人,是不是?”
  长孙无忌抑止住心中兴奋之情,淡然道:“不错!”
  “是谁?”
  “是我当年同父异母的庶生哥哥长孙安世。”
  “原来是他!”李世民马上想起来了,他早就听长孙无垢在闲扯中说起过其父长孙晟死后她兄妹如何受到两个庶生哥哥长孙安世和长孙安业的欺压虐待甚至逐出家门的事。每次说到这些,长孙无垢就忍不住哭泣,自己还随口安慰过她,说日后要捉了这两个寡情薄恩的哥哥来给她报仇。只是此事他听过便忘了,一时竟没想起长孙世家一直是在洛阳的,早应利用这层关系来对付王世充。
  长孙无忌不动感情的道:“王世充知道当年安世、安业二人将我和妹妹逐出家门之事,以为安世会害怕受我报复,一定竭尽全力为他保住洛阳,所以对他极是信任,封他为内史令。我悄悄派人入城去跟安世说,只要他助我军破城,我们之间的恩怨旧恨从此一笔勾销,我绝不向他报复,还会替他在大王面前说请,求大王免他一死。”
  李世民兴奋得直搓手,道:“这真是天赐良机!无忌,日后攻下洛阳,功劳最大的就是你!”
  长孙无忌忙站起来一揖道:“大王太夸奖我了!只教能助大王攻下洛阳,我这一点小小的私人恩怨又算得什么?”
  “好,好!”李世民满怀感激之情,“我知道你为我受了委屈,他日一定好好补报于你!”
  长孙无忌道:“不敢!此事我事前未禀告大王,还请大王恕过我擅作主张之罪。实在是我不知道安世会不会相信我不施报复的话。事情未有定案之前,我不能就报告大王,只怕没有结果,会令大王失望。但他如今已回信表示愿助我军一臂之力,此事已是确实无疑,只是……”他一皱眉头,“近日王世充加强了巡城搜查,出入洛阳已不如以前容易,再要跟他通消息,可有点为难。”
  其实他是在说谎!他是故意不及时将长孙安世之事奏报李世民,因他怕被房玄龄和杜如晦抢了他的头功。他知道房杜二人也在洛阳住过很多年,结识的人也不少。象杜如晦就有一个叔父叫杜淹的也在王世充朝中为官,位居少吏部。若他在洛阳城还易于出入之时就将长孙安世的事说出来,杜如晦受他启发,必会向李世民举荐杜淹。那么这一来,日后洛阳城破之功不免就被分薄了,李世民就不见得会如现在这样对他感激涕零了。直到现在王世充加紧了盘查,房杜二人无法入城策反他们的亲朋戚友,他才吐露出长孙安世之事,这样他就稳居首功了!
  长孙无忌倒也不是嫉妒李世民宠爱房杜二人,事实上李世民对他三人都宠信有加,并不特别显出偏心谁。但他对这并不满足,在他心中,他应该是三人之首,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这一来,耍点小花招也就在所难免了。
  李世民自然没想到长孙无忌肚中竟打着这么个小算盘,只觉得他为自己真是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感激之心又深了一层。他略一沉吟,道:“这个不难,侯君集擅长飞檐走壁之术,若只遣他一人携信入城,想必当能办到。有了长孙安世作内应,洛阳城指日可下了。”
  正说得高兴,忽然门外卫士入报:“屈突通将军、殷开山将军在帐外求见!”
  李世民忙道:“请两位将军进来!”
  二人入帐见过礼。
  李世民道:“两位将军深夜求见,是有什么紧急军情吗?”
  屈突通大声道:“刘武周的降将近日见我军久攻洛阳不下,纷纷逃走。当初在介休被逼投降元帅的寻相刚刚就开溜了。那尉迟恭当时就是跟这寻相一起投降过来的,如今这寻相溜了,他岂有不追随于后之理?我跟殷将军一接到报告,不及来报告元帅,马上就赶去尉迟恭帐中,幸好他还未来得及跑掉。我们已将他绑了起来,囚在营中,等待元帅发落!”
  李世民大惊,站起来道:“什么?你们看见他已收拾好行装,正准备逃走?”
  屈殷二人对望一眼。
  殷开山道:“那倒不然,他帐中并无异样。不过尉迟恭与寻相向来感情亲睦,当初他投降我军时极力回护寻相,要元帅也受降寻相,他才肯归顺我朝。元帅只为了他的缘故,才收留寻相这等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人。如今寻相一逃,尉迟恭岂有不步其后尘之理?他不收拾行装,焉知他不是为了掩人耳目,待我们放松警戒,这才逃之夭夭?”
  李世民松了口气,坐下来道:“你们这么胡猜,可就不对了。正因为尉迟恭与寻相关系如此非比寻常,他却在寻相逃跑之后仍然留下,可见他绝无背叛之心!你们这次可冤枉好人了。”
  二人一听,作声不得,自知做错事了,颇感尴尬。屈突通道:“元帅英明!但如今我们已将他囚禁,他就算本无背叛之意,也一定怀恨在心。此人骁勇绝伦,无人能敌,一旦不为我军所用,被他倒戈相向、反咬一口,可就糟了。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他杀了,以绝后患!”
  李世民惊道:“二位将军万万不可造次!冤枉良善已是我们的不是,还要将错就错诛杀无辜,传了出去,岂不教天下人寒了心?这事我会想法子摆平,你们千万不可对他再动杀机。”
  二人无奈,只得躬身道:“谨遵元帅号令!”心中却在嘀咕:“尉迟恭向来自负是英雄豪杰,今晚受了这等屈辱,一口恶气岂能轻易消掉?要想摆平他,真是谈何容易?还不如一刀杀了干净呢。”
  当下李世民遣退长孙无忌等三人及屈殷二将,出了中军帐,遥望青城宫那边犹灯火通明,歌乐之声隐隐传来,暗暗咬牙,一转身往囚禁尉迟恭的营帐走去。
  一入帐中,只见尉迟恭双手反剪背后,四五名兵士手执大刀守在一旁,见李世民进来都躬身行礼。
  李世民吩咐将他松绑,带到自己寝帐之中,命人拿来一盘黄金,有百两之多,也不说半句安抚之言,将金子往他面前一推。
  “这……这是什么意思?”尉迟恭张大了眼睛,惑然不解。
  自从寻相逃走后,他便知道自己死期不远了。当年他被刘武周赏识破格提升,在攻打唐军时作战英勇,从此名动天下,这一切全拜寻相将他推荐给刘武周所赐。在他心中,虽知道寻相是个无能之辈,但总觉欠了他一个情。当李世民派宇文士及和李道宗来劝降时,他提出一定得同时受降寻相的条件。他虽读书不多,是个粗人,却深深信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信条。他不能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就不顾寻相的生死。结果,李世民接受了他的条件,他跟寻相一起归附唐军,而且每次升迁总是二人共进退。但寻相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自刘武周败死后,他早已意气消沉,不想再过这种在刀尖上讨命的军旅生活。今次唐军久攻洛阳不下,不少原属刘武周的士兵纷纷趁机逃走,寻相惊慌起来,害怕李世民要来追究他无力管束部属之罪,于是跑来跟尉迟恭商量,要二人一起逃跑。
  尉迟恭对他这种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夫行径很感鄙视,但他终是忍住没说出来,只说他一世英名决不可蒙上当逃兵的污名!寻相气得大骂他是死心眼,他都已经当了败军之将、投降之臣,还有什么英名可言?死抱着那英名又有什么用?难道等李世民下令来治他的罪时,他反而英名得很?这一番话刺着了他内心的痛处,他终于忍不住与寻相大吵了一顿。
  寻相气呼呼的道:“好,你不走,我走!我本是为了你好,倒招惹你这一顿好骂!你是有种的,就别向李世民告密说我要逃跑。”
  尉迟恭一听,真是又气又痛,更加倍的鄙薄他的怯懦,道:“你放心,你走你的,我留我的!我若在你走前泄露片言只语,教我从此身败名裂,为天下人唾弃!就算你走后,我也决不吐露你的行藏。我宁愿在李世民面前自刎谢罪,也不会来害你!”
  于是寻相就走了。尉迟恭自知自己一向回护寻相,如今寻相一走,李世民岂有不疑心他也要叛逃之理?他自负是铁铮铮的男儿汉,宁顶天立地而死,也决不屈膝跪地而生!虽然他从无背叛之心,但若要他向人解释,就好象是在找藉口来为自己开脱罪名、是在乞讨求饶。他,尉迟恭,是爱惜声名重于一切、乃至性命的人,绝不可以做出这种有失威名的事情来!因此,他早就抱了必死之心;早就下了决心不管自己怎样被冤屈,也不辩白,也不出卖寻相。他愿以一死保住寻相,最后一次报答他的举荐之恩;他更愿以一死保住自己的一世英名,保住他这立于天地之间、含冤不辩的堂堂男儿之身!
  当屈突通和殷开山二人一如他所料的冲入他帐中,将他绑住的时候,他既不反抗,也不申辩。不管二人如何咒骂、威胁,又或以免他死罪来诱他说出寻相下落,他都一言不发、闭目待死。
  到李世民进来命人替他松绑之时,他一点也不觉得惊讶或感激。这种猫捉老鼠的把戏,自他投身军旅以来已不知见过几千几百次了。每每有一个将领犯了死罪,做主帅的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厚和不忍,总是假装舍不得杀掉这个将领,总得先上演一番替他松绑、向他陪罪的好戏。当主帅尽情表演够了,这个该死的将领已被主帅的痛心疾首感动得涕泪横流,而帐下各将也为主帅的仁厚深深打动之后,便会由几个亲信心腹出来做丑人,向主帅力陈军纪严明乃治军之必要,犯过的将领不管功劳有多么大、多么受主帅宠爱、主帅多么慈悲为怀,但为了正军纪、严威信,还是非要杀这将领不可。于是主帅便会来一幕“挥泪斩马稷”的悲剧,既按原定计划杀了那家伙,又不令其他将领心寒;既可警戒其他人不要步其后尘,又可保住主帅仁善的美名!这是一套既复杂又冗长的把戏,但几乎每一个居于高位的将领都会玩,就连他自己也玩过几次。大家都知道这是把戏,但不论玩的看的都乐此不疲,宁可装作被这把戏迷惑,也不把它戳穿。有时他也觉得,大概是大家都太怯懦了,才谁也不敢不玩,谁也不敢戳穿它。他向以勇气过人而自负,心里可不愿承认自己没有勇气对付这种把戏,但每每事到临头,总感到周围有一股压倒一切的暗涌,推使他去做这把戏的当局者或旁观者。他感到无力与这股暗涌相抗,但他不肯承认这是因为他没勇气,而是……不管怎么说,你总不能拆人家的台,让人家丢脸啊!
  这样的把戏他虽玩得多也看得多,但从未作为那个该死的将领而参与过它。今天终于有这样的机会了!他心中竟是异常的平静,甚至隐隐感到有趣,仿佛是一头用来做祭品的牲畜看到神坛下对着自己顶礼膜拜的人们,而又知道这群家伙现在虽是这样毕恭毕敬的在自己面前跪拜,其实心里正在想着待会儿该怎样将自己分而食之。这难道不是很滑稽吗?
  但是,就在他默默地看着一切照着他预料来进行之际,李世民忽然将一盘金子推到他面前。咦?这是什么新花招?送金子给一个垂死的人?这可是那套把戏里没有的部分!他象是一个自以为知道了对方全部底牌的赌徒,忽然发觉对方竟没有按牌理出牌,先是大吃一惊,继而不敢相信,最后迷惑不解。
  李世民道:“屈殷两位将军不能明白尉迟将军的一片坦荡胸怀,决不会当战场上的逃兵!但本帅岂能跟他们一般见识,岂会对将军的赤胆忠诚有半点疑虑?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看重的是情投意合,互相期许,若为了一点点小小的不快就互怀戒心乃至交恶,那与一般小人之交又有什么分别?我怎么都不会相信那些挑拔离间的谗言,以致要杀害忠良。我知道你一定会明白我的心意,不会对此怀恨在心。君子之交,合则留,不合则去。你若认为我待慢了你,执意要走,我决不勉强!但我们毕竟共事一场,难道没半点同袍之谊?这一点金子,就送给你作盘缠,聊表我的心意。”
  “扑嗵”一声,尉迟恭重重的跪倒在地:“元帅!”眼中泪光莹然,哽咽无言。
  他深深知道,换了任何一个主帅,包括他自己在内,象他这样背负着重大嫌疑的将领,决无不死之理!求生畏死,乃人之本性。他虽是刚勇过人,但又岂真是宁要死不要生之人?但懦夫可以满足于苟延残喘,他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却不甘心含屈而生。他身为降将,既非李世民故旧,又未立尺寸之功,陷身死地而竟能绝处逢生,教他怎能不衷心的感激涕零?
  李世民忙一把扶住他道:“尉迟将军不必多礼!君子之心,如迢迢日月,人所共见。我若屈杀忠良,又怎配当这一军之帅?”
  尉迟恭站起来,深深一揖,道:“末将为元帅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末将身无寸功,这等贵重之物,不敢拜领。”
  李世民道:“是我管教将领无方,致令将军受了委屈。这些金子,算是本帅代屈殷二位向将军陪罪,但盼将军泱泱胸襟,不要怨怪他们。”
  尉迟恭坚决的道:“不!寻相和我的部下士卒叛逃,是末将治兵无能之错!屈将军和殷将军将我捉拿,何过之有?这些金子,末将万万不能收下!”
  李世民微笑道:“好,那么这些金子就暂且寄存在我这里,日后将军立功,就一定得收下了!”
  当下他送尉迟恭回归本帐,并令他仍领原职,这才回到中军帐中,召来侯君集,命他将自己写的一通书信秘密送入城中给长孙安世。
  二月十三日。王世充似乎给逼急了,不顾一切的率领二万兵马,从西门主动出击。李世民也不示弱,率精骑在北邙山列阵,领众将登上元恪墓眺望郑军。众将见王世充摆出一副背水一战的拼命样子,都不禁暗暗心惊。
  李世民注视良久,冷笑一声,道:“郑逆已到了穷途末路,王世充今日将全部军队都拉出来,想与我军决一死战,以图侥幸!只要今日我们打败他们,以后他们就再也不敢出城来了。一劳永逸,就在今朝!”回顾众将,叫道:“屈将军!”
  屈突通越众而出,应道:“末将在!”
  李世民道:“你领五千步兵渡过洛水攻击郑军,一碰上他们就点狼烟为号。”
  屈突通领命而去。
  不一忽儿,战阵之中升起黑滚滚的狼烟,如一条黑柱擎天而起,一时之间遮蔽得阵中伸手不见五指,两军都是只求自保,乱战一团。李世民提鞭一指,率领骑兵从墓上直冲而下,与屈突通会师。
  不久,狼烟散去,阳光照耀之下,人人的眉目都看得清清楚楚。双方的弓箭手都是一轮轮密如雨点的箭矢直向对方的主帅重将射去。李世民身边有精骑数十人掩护,他们并不抢着杀敌,只警惕地注视着雨箭的去向,及时将那些会伤及李世民的冷箭打下,让李世民可以专注于杀开前面挡道的郑兵,如一把利刃直插入郑军之中。
  王世充自知这是关乎他大郑帝国生死存亡的一役,不住驱动大军作殊死战斗,在阵后排列刀斧手,举着亮晃晃的斧头,一见有哪个士兵敢退回来就挥斧砍杀。郑兵眼见退后必死,都是发了狂似的向前冲杀。唐军虽比郑军兵多将强,但所谓“一夫拼命,万夫莫当”,在郑军这种红了眼似的狂攻之下,仅能勉强顶住不向后退,要想向前推进一步都是千难万难,每进一步均是以无数军士的血肉牺牲为惨烈代价。郑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