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新定义李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李白在诗中说:我小时候不知道那个东西是月亮,只知道天上有个白玉盘,我就以为它是我们家的镜子,不知道怎么飞到天上去了。李白小时候对月亮还有很多幻想,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那个小船,是不是有神仙坐在上面,而且还把脚垂下来了呢?是不是还有桂树和白兔?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从小和月亮就特别亲近。
李白写月亮的诗,最著名自然是《静夜思》。小朋友会背,老外也会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我们背的版本,却不是这首诗的原貌。宋本《李白集》里的这首诗,有几个字不一样,是这样写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差别主要在第三句。乍一看,意思差不多,但细究起来,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这关乎李白的乡愁。
李白诗中有一首极美的绝句,叫《峨眉山月歌》。李白到处跟人说:我是蜀人,我是四川人。所以我们关注“四川的月亮”。“四川的月亮”对李白来说,就是“峨眉山月”。为什么李白的《静夜思》是“举头望山月”,而不是“举头望明月”?山月者,峨眉山之月也。
李白写《峨眉山月歌》的时候,刚从四川出来。他是怎么写的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人写诗真是写得好。好到什么地步?匪夷所思。形容月亮,用什么来形容呢?李白居然用秋天的“秋”字来形容。大家都知道秋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虽然只是半轮,想必也很明亮。天上有半轮明月,下面还有江水——“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是说李白要向三峡去了,就是要离开四川了。“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到底指谁?有不同说法。我说这个“君”就是峨眉山月。李白思念的是家乡的那半轮明月。说这个“君”是皇帝,是李白的师父或者爹娘?都不好落实。我们干脆直接点儿,就把它理解成峨眉山月。这样才是最好,也最有诗意的。李白从四川出来的时候,是李白走,月亮跟着走,月亮伴随了他的一生。
李白后来还写了一首诗,也叫《峨眉山月歌》,题目一样,但是后面多出了几个字——“送蜀僧晏入中京”。同样是《峨眉山月歌》,再看李白是怎么写的。“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说:在三峡待了很久,我十分思念峨眉山上的月亮。“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我家乡的月亮伴随着我,它是从峨眉山出来的,我到哪儿它就到哪儿。“黄鹤楼前月华白”,黄鹤楼在武昌,这个地方的月亮,就是我家的月亮,很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在这里忽然看到一个老乡。“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是说峨眉山月会跟着你,因为你也是四川人,家乡的月亮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些游子走向天涯。“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长安的月亮,也是我家乡的月亮——峨眉山月。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他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很不一般。苏东坡到江苏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是“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江水都是他们家的。因为他是四川人,家在长江上游。李白也是这样,他觉得无论哪儿的月亮,都是峨眉山月。所以有“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山月”和“明月”不同,峨眉山月,代表李白的家乡。
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李白5岁之前是在西域生活。那么,在到四川之前,李白对西域的明月有什么印象呢?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这是他童年的记忆。
无论在西域也好,四川也好,横竖那个月亮是从他家背后的山上出来的。李白真有意思,这个月亮是他家的,不是别人家的。这真是天仙、谪仙人的想法。
我们在前面说过李白好像不怎么思念他的家乡,不写自己的父母,但是对家乡的月亮感情特别深。通过对李白赞美明月的几首诗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他小时候对月亮的想象和感觉——他总是借峨眉山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感觉,他笔下的山月意象,是他一生一世的乡愁。
月亮对李白的意义有两层:第一是地理环境的乡愁,第二是灵魂世界的乡愁。
月亮是李白心灵的家乡,是他灵魂的寄托。为什么呢?李白这样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人,他与明月之间如何契合?
我们在前几讲里揭示出李白在红尘之中是怎样不择手段地去自我炒作,去获取资本。他的人生有大起大落、有惊涛骇浪。但是他写的月亮,都是纯洁而安静的,都是皎洁又明亮的。李白写《峨眉山月歌》,峨眉山与江水映衬之下的明月,是“半轮秋”的感觉。
我们再讲几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李白有一首诗,《唐诗三百首》里选过的,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小说下载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写李白从山上下来,去看一个朋友,那个人请他喝酒。你看他写得多恬静。很多人读了这首诗之后都有一个感觉:怎么这首诗不像李白写的呢?像谁写的?像孟浩然写的,像陶渊明写的。
李白和明月相处的时候,是极其安静、极其纯洁的。我们看这首诗怎么写就知道,其实后面都不用多讲,只要念前面两句就知道了:“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个月亮跟李白是多么亲近啊,他从山上下来,月亮就跟着他下来,陪伴着他。
这就是李白的精神世界。李白虽然是极其喧嚣的人,是汲汲于功名的人,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很孤独的。凡是天才,都是孤独的。从李白的作品中体会他的孤独感,是感受李白、认识李白的核心内容。
李白的孤独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看起来,他整天就是到处去干谒,到哪儿都是樽中酒不空,到哪儿都有大、小官吏请他吃饭喝酒,到哪儿都会去“夜总会”消费。可是李白内心的孤独,谁明白呢?
李白有两首诗写了他自己的孤独,其中一首是《月下独酌》。李白喜欢一个人在月亮下面喝酒,喝高了就写诗,而且一口气写了四首,后三首都是写喝酒的,我们不讲。第一首写了对月亮的感觉,是极有名的诗,人们熟悉的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小说下载网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什么意思?当我要对着花儿饮酒的时候,只有我自己去面对。我面对那些名道士也好,那些达官贵人也好,都要周旋,这是俗世啊;而对着花和月,自己再拿上一壶酒,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世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三个人,哪三个人?李白、李白的影子,还有月亮。不是杜甫,也不是丹丘生,而是月亮。这时候是容不下别的人,即使是和他同样伟大的诗人,即使是他的兄弟也不行。明月是李白回到内心世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李白时,他的孤独的存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真正能够亲近的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和月亮,可是这样也不能宽慰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谁能真正理解我呢?我能跟谁诉说呢?司马承祯死了,贺知章也死了,谁懂我这个“谪仙人”呢?就算杜甫很崇拜我,我也看不上他啊。“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什么叫“无情”?学道、学佛的人,跟俗人之间没有关系,这个叫无情。实际上李白是要和地球人说拜拜。另外,魏晋风流里也经常讲“太上忘情”,这是学道者的最高境界。
当李白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的知己是谁呢?是天上的明月。明月是另一个李白,明月是李白自己在天空中的一个投影。
还有一首诗,也是写明月的。我们说李白的月亮应该是“了见水中月”,这里提到的水是很清洁的,但李白有首诗特别有意思,叫《独漉篇》。我们来看一下,前几句很好玩:“独漉水中泥”,“独漉”,大家一听就知道,它是个连绵词。水里面有泥,所以“水浊不见月”——那是一潭浑水,映不出天上的月亮。“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不但月亮看不到了,还可能是连人都没有了。这首诗写得非常伤感。李白自己说过“我本不弃世;世人相弃我。”(《答蔡山人》)是你们这些世间之人孤立了我李白,我的孤独是你们造成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肮脏的世界,我青莲居士,一朵莲花,却要落在污泥和尘埃里。“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这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我想拯救这个时代,可是我拯救得了吗?下面就讲“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讲内心的悲伤,讲完悲伤之后,心情便好了起来。诗歌是灵魂世界的安全阀,是宣泄的产物。李白写诗的时候,是在宣泄,宣泄之后,他的心就越来越清亮。先说月亮看不清,因为有浑水。李白把自己的悲伤都写出来,上天就感动了,这时候月亮就出来了。
接下来的几句,是林庚先生当年特别喜欢的,也是我极喜欢的:“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太好了,这四句。这就是李白的仙气啊!一个人住在屋子里,突然感觉到窗帘好像在动。窗帘为什么会动?好像有个人把窗帘拉开了。可是真的有人吗?当然没有。是风把窗帘吹开了吗?李白也没有说。是谁把这个帘子打开的呢?李白说:是明月把这个帘子打开的。“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太伟大了!李白跟明月之间是零距离、不设防的。
中国文化里,尤其是道家,总是说人有机心。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渔翁,跟海鸥关系非常好奇%^书*(网!&*收集整理,海鸥常常会飞到他的手臂上停留,后来有一天,他想到钓鱼也挺累的,海鸥的味道怎么样啊?他就有机心了。有了这个机心之后,海鸥就再也不飞到他的手臂上了。人都是有机心的。“明月直入”的“直”字太好了,是一种不设防的零距离状态。月本皎洁,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我与明月化为一体。所以是“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读到这儿的时候,所有的红尘都不见了,见到的只是一片纯净和光明,这四句的意义就像《杨叛儿》那首诗一样。是“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的境界。但照破山河万朵,太过光芒耀眼了。李白诗中的意象更多的不是太阳,而是明月。明月是李白最好的象征。
有很多人都让我给他描述一下李白,问我:你认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有时候说李白是“风华绝代人”,有时候也跟他们说李白是一座四面玻璃墙的花房。当然说的最好的,还是李白自己说的“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王国维在讲词的境界高低的时候,批评姜白石的词,有“隔雾看花”之遗憾。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文字表达的功夫到与不到,有“隔”与“不隔”之分。其实真正要讲伟大的艺术,讲诗歌艺术,我认为还有第一义的“隔”与“不隔”。第一义,是佛教禅宗的术语。文艺作品,第一义的“隔”与“不隔”,是物和“我”之间的“隔”与“不隔”。也只有李白这样的人,他和明月之间,才是真正的“不隔”。李白的心和天上的月之间不隔,所以他写出来的也“不隔”。都说李白的诗是随手写的,但是换了别的任何一个人,换了王维、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都写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李白能够真正“不隔”,其他人做不到。
月亮对于其他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摆设。但对于李白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路过湖南,在洞庭湖一带喝酒泛舟,写了两句诗:“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湖》)李白说:没有月亮不行啊,我把月色赊来吧。在这里月色是可以像酒一样赊来的,这是天仙说出的话啊。
李白一生都活在月亮的世界里。李白之死,也和明月有关。李白怎么死的?郭沫若说是胸内膜炎化脓死的。但民间传说可不管这些。老百姓一厢情愿地相信李白是喝醉了酒,下水捞月亮死的。民间传说总是更加美好,劳动人民也愿意李白和月亮的关系更深一些。明月是李白的归宿。
我们在《神仙家李白》那一讲,分析“青莲”意象的时候,提到过两句诗:“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中国文化形容最美的东西,喜欢用“镜花水月”这个词。月亮本身就很明亮、很纯洁,水又是一个很清洁的东西。清澈的水里面的月亮,是最干净、最明亮的。
明月就是李白自己的象征,所以李白可以委托明月做事。一般人李白是看不起的,诗人中间,他看得起的只有一个人——王昌龄。王昌龄被贬谪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送他,有两句很有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不能陪你,但是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委托月亮去陪你。因为月亮就是李白,而且是真正的李白。月亮是李白的灵魂。
明月是李白的内在心象,是李白的两重乡愁。既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也是灵魂世界的乡愁。在月光之下,李白是那样安静的一个人,这似乎又跟我们印象中的李白大不一样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为什么是诗仙?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当然是李白的“纯”——纯之又纯的赤子之心,纯粹的超越感,这不是地球人能达到的。“纯”之外,就是李白的“狂”。和“狂”相对应的,是李白诗歌中的河水意象。
李白诗中的河水,是一个什么样的意象呢?那是狂放的象征。《驴友李白》一讲,我们讲《庐山谣》也讲到过。当然,还有一篇家喻户晓的作品,就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劈头就来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也是李白的象征。明月是李白纯洁的象征。河水,从天而来的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到海不回的河水,也是李白的象征,它象征着李白的狂放和豪迈。
我们前面就讲过,李白看风景全是俯瞰——站在群山之巅,看大江大河。但这未必是视觉上的真实。当我们真的登上庐山最高峰,能不能看到长江水?我看未必。登上华山之巅,是不是就能够看见黄河水?也未必。李白写的只是感觉的真实,实际上这只是在写他的精神世界。长江也好,黄河也好,写它们如何壮观,实际上是李白向内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像长江、黄河一样奔腾。
当然,这是壮观之美。我们把《庐山谣》和《西岳云台歌》里写壮观之美的几句摘出来,其他的,我们暂且不论。
《庐山谣》里写“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奇‘书‘网‘整。理提。供'”视野极其开阔,万里空茫。《西岳云台歌》前几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这里写黄河,原来是像丝线一样地流过来,可是流到华山的时候就是那样的壮观了。李白写他看到壮观的长江、壮观的黄河,实际上唤醒的都是他的自我认识。因为李白以“谪仙人”自居,他的座右铭是“我是天才我怕谁!”他觉得自己才如江海,他看到的是自己的生命力和精神。
李白的自我认识,他的超越性,和一般人不同。一是往极细腻的地方去,细腻到一点儿渣滓都没有,一点儿声音都没有。“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月光到来时,是听不见它的脚步声的,但是李白感觉到月光来了,感觉到月亮来了。因为李白向纯净、向细腻发展,发展到了极致。另外一方面,李白的精神世界里,又有极其放荡不羁的、极其豪放的一面,那就是像长江、黄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所以李白的两重心象——月光和河水,都是他的精神世界的象征。这两重境界,都不是寻常人所能达到的。李白为什么是天仙?这两组意象就可以说明问题。
李白当然也喜欢看安静的河水,尤其是有月亮照着的。但他更喜欢看的是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还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因为瀑布壮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都太熟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李白活到现在的话,恐怕是要去看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以及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河水意象,代表了李白奔放和雄壮的一面。

大鹏飞兮振八裔

月光与河水之外,李白诗歌里还有一个大鹏意象。大鹏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带有仙气,另外也是力量的象征。
大鹏意象,伴随了李白一生。我们前面讲过李白做古惑仔,他还在四川的时候,就勤于干谒,开元八年前后,他去拜访当时的大名人李邕——就是后来被称为李北海的。那个时候李白也就二十来岁,非常狂,李邕可能批评了他,他感到很不高兴,就写了一首诗,叫《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多骄傲啊。他二十来岁,什么也不是,去拜访李邕。李邕当时是渝州刺史,也就是现在重庆那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不理李白。李白就说:你这样不对,连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你怎么能够轻视我这样的天才呢?这首诗里写到了大鹏的意象,“大鹏一日同风起”,是说有朝一日我李白青云直上的话,那可就了不得了。
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认为自己是大鹏。
第八讲月光·河水·大鹏鸟——李白的诗歌意象魏颢、李阳冰等人,在写李白的传记资料的时候,都提到过李白的《大鹏赋》。《大鹏赋》可是盛唐时代的第一畅销书啊!据说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都是家藏一本。《大鹏赋》不是诗而是文。李白比杜甫强,杜甫只会写诗,文章写得不好。李白却是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散文写得好,赋也写得好。《大鹏赋》,又名《大鹏遇希有鸟赋》,写得非常好。
这篇赋的写作背景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在湖北一带碰到了司马承祯。李白提到司马承祯夸他,就是在《大鹏赋》的序里。司马承祯说李白可以“神游八极”,李白高兴坏了,司马承祯唤醒了他的仙风道骨意识。后来贺知章又说李白是“谪仙人”,李白索性就以“谪仙人”自居了。
《大鹏赋》前面有一个序:“予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予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腹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李白说:我以前见司马承祯的时候,写过一篇《大鹏赋》,地球人都看了,可是我自己觉得写得不好,不当回事儿,就扔了。但是后来我看到有个魏晋名士也有写《大鹏赞》,可是他写的是什么玩意儿呢,所以我又根据我的记忆,重新整理,写定了这篇《大鹏赋》。
这篇《大鹏赋》写得太美了,虽然是一篇赋,但和李白的歌行风格一样。我们稍微念几句关系比较密切的。
凭空一句:“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南华老仙,指庄子,庄子曾经做过漆园令。“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征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巨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其实后几句几乎是引庄子《逍遥游》里的原话,讲大鹏怎么来的。
庄子的《逍遥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篇目。庄子这个人很有意思,还很有科学知识,知道有南极洲和北冰洋,〃奇〃书〃网…Q'i's'u'u'。'C'o'm〃他在《逍遥游》里讲到南溟,讲到北溟:“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你看庄子多么富有想象力:在北冰洋,有条大鲸鱼,当然,他说的是鲲鱼,不知道有多大,我只看到它的背部露出来了,就不知道有几千里,后来这个鲲就变成鹏了,鹏有多大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的背有几千里,翅膀能把半边天给遮住。
李白太喜欢《逍遥游》里大鹏的意象了,他觉得这个大鹏就是他自己。这个大鹏应该是五百年一出,或者说千年一出的天才。一般的人,怎么配称大鹏呢?世上的人,都是小麻雀,只有我李白,才能称大鹏。所以李白的《大鹏赋》前面就直接用了庄子《逍遥游》的典故。李白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