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讽刺取代了人的英雄理想化,这种讽刺有时是辛辣的,有时是轻松的,但都是谴责的、分析的。真实与表面、人格与面具的区分引起这些作者的特殊注意。拉罗什富科《箴言录》的卷首题词是:“我们的美德往往只是乔装打扮的恶习。”
②作者并不奢望自己是例外,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一如对待他人那样是讽刺的,他们不仅依靠观察,而也依靠自我分析。
这种特别的人的范式是同宫廷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德。拉罗什富科公爵、德。圣西门公爵和波旁公爵的
①《拉罗什富科〈箴言录〉,帕斯卡尔〈随想录〉,拉布吕耶尔〈品格论〉》,第365页。
②同上,第32页。
…… 150
641自 我 论
侍从德。拉布吕耶尔,对这种生活方式都十分熟悉。合乎礼仪的行为是无视个体意志和愿望而强加于他的角色行为的地道范本,宫廷倾轧是伪善的模范学堂,沙龙的流言蜚语是传达行为真实动机和潜在动力的无可取代的源泉。不过,这种文学的永恒艺术认识价值,首先还在于它唤醒了人们更加用心审视自己动机和利益的矛盾性,树立了更加精细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标准。对他人的思考转化为内省,通过内省更加明显地看出了时代以及个人的特性。
在这方面,把1580年初版的蒙田《随笔集》同1789年完成的卢梭《忏悔录》作些比较,特别可以说明问题①。
如果单看《随笔集》的目录,它可能象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即兴之作。
唯一的话题和轴心是蒙田自己。
“……我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自己……但是我希望读者看到的是我平凡、普通和自然的样子,无拘无束,不装模做样,因为我勾画的不是某个别人,而是我自己。”
②但是,这个宗旨既未使蒙田一味只谈自己,又未使蒙田居高临下看人。蒙田强调说:“我亮给大家看的这个生命毫无光彩,平淡无奇,其实,这两个说法是一回事。”
③
《随笔集》的妙处就在于蒙田并未试图创造一幅工谨、严整的自画像,他更着重表达的是一刹时的印象,而且不怕给人抓住自相矛盾的把柄。
“我无法固定我所描绘的对象。
他踉
①参见金斯堡,。。
:《论心理散文》。
P ^②蒙田:《随笔集》,莫斯科—列宁格勒,1954,第1册,第7页。
③同上,1960,第3册,第27页。
…… 151
自 我 论741
踉跄跄,东游西逛,一出世就醉醺醺的,因为大自然就把他创造成这个样子。我选择的是他引起我注意的那一瞬间的样子……我画他的运动,但不是从一个年纪到一个年纪的运动,或者如常言所说的那样,七年一变,而是一天一变,一分钟一变……我写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部记录,记下了浮光掠影的各种现象和模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的幻想,这也许是因为我自己在不断地变,也许是因为我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①
蒙田把自己和整个周围世界都看作是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作者和他的书之间形成了反向联系。
“在我复制自己的仿本时,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正确的比例,借以感觉和衡量自己,因此,范本本身也更明确了,它得到了某种方式的完善。我一面给别人画我的肖像,一面在我的想象中画我的肖像,而且用色比原先更准确。如果说我创造了这本书,那么也可以说这本书创造了我。”
②
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给人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人。
如果说蒙田强调了自己的平凡性,那么卢梭却从一开始就挑明了其书其人的独特性:“我要做的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让我的同胞们看到一个人的整个真实本性,这个人就是我。我独一无二。我知己知人。我天生与众不同;我敢说我不象世界上的任何人。如果我不比别人好,那么我至少跟别人两样。大自然铸造了我,然后就把模型打碎了,她这样做
①蒙田:《随笔集》,莫斯科—列宁格勒,1954,第一册,第26—27页。
②同上,第2册,第397页。
…… 152
841自 我 论
究竟是好是坏,只有读完我的忏悔录才能够判断。“
①
卢梭非常看重自己的独特性。如果人们把他当作一个常人看待,那他宁肯让全人类把他忘记。他的《忏悔录》也应当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而成为一部“绝无仅有的作品”
,“让人起码能够看到一个人毫无粉饰的心灵”
②。
但是,蒙田岂不已经这样做过吗?卢梭的回答是“没有”
:“我一向嘲笑蒙田的假天真,他似乎也承认自己的缺点,可是他所承认的那些缺点都是让人喜闻乐见的;而我过去一向认为,我现在依然认为,我总算是个人中俊杰了,可我还是确信,一个人不论心地多么纯洁,在他心灵中一定还有某种丑恶隐藏着。”
③
《忏悔录》的风格与《随笔集》迥异。蒙田是矛盾的,他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骄傲。卢梭把自己内心的矛盾性奉为优点和原则。蒙田说过自己的一些可笑的或病态的性格特点,例如,他有过分的肉体羞耻感,说来奇怪,这同他在言论上的无拘无束适成对比。卢梭故意暴露自己性格和经历中的种种唐突和乖戾。他把自我揭示看得比保持面子重要;说得确切些,他想让人感到他无事不可对人言,这要远远胜过他想让人对他产生好感。他是通过自我揭示来自我肯定的。
蒙田是从容不迫地述说自己,卢梭不同,他有深入内里的自我分析,他要找出自己人格的根源,通过溯
①《卢梭选集》,三卷本,莫斯科,1961,第3卷,第9—10页。
②同上,第449页。
③同上。
…… 153
自 我 论941
本求源,从一生各个阶段的出尔反尔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性格特点。使他感兴趣的不是瞬间,而是一生。
“各种内心活动和思想都有一定的继承性,它们是一贯彼此变通的,要正确地判断它们,必须了解这一点。我处处努力揭示始因,以便使人感觉到因果联系。”
①
卢梭的自我研究没有“无用”的细节。举止或动机愈奇怪、愈不寻常、愈不可理解或者愈显得思想感情与行为不一致,也就愈有趣。
“我要说出多少琐事,我还要回忆多少令人恼火、说不出口和幼稚可笑的细节,才能够理清我内心秘密的线索,才能够说明在我心灵上留下烙印的每一个印象当初是怎样进入我的心灵的!”
②
卢梭比他的所有前辈都远为深刻地说明了人的意识的流动性,个体由于这种流动性才能够在同一时刻体验到矛盾的情感,才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考虑同一个对象。卢梭看到自己既是冲动的,又是压抑的,既是感觉的,又是幻想的,既是多情的,又是理智的。对于他来说,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称之为“双重思想”的那种状态,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让。雅克的朋友和竞争者克洛德。亚奈去世了。
“翌日我怀着无限深沉诚挚的惋惜之情同妈妈说到他;说着说着,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念头,我可以继承他的衣服,特
①《卢梭选集》,三卷本,莫斯科,1961,第3卷,第156页。
②同上,第672页。
…… 154
051自 我 论
别是那身漂亮的黑套服,我早就看上了。“
①卢梭在道德上对善恶界线分得一清二楚,但是在心理上却常常不考虑这一点。
“一旦我的义务与我的内心发生矛盾,义务很少能够取胜……
我总是不可能违心行事。“
②
卢梭《忏悔录》在艺术心理学上的创新,主要就在于他把自己充满矛盾的那个“自我”描绘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一贯的和发展着的东西。他对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特殊兴趣也由此而来。卢梭是第一个从内部角度认识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人。因此,使卢梭同时代人觉得可怕和羞耻的许多现象(童年时代的冲动性盗窃行为、说谎和手淫等等)
变得比较可以理解了,人们对待这些现象开始比较宽容了。莫洛亚说得很对:“读者一旦发现别人,而且是伟人,也有他自己沾染上或起码是使他受到诱惑的那种欲望乃至怪癖,他对自己也就有了充分的信任……”
③
卢梭对自己的“自我”的阴暗面作了示威性的披露,因此他常常被说成是犬儒主义。但是,卢梭之所以夸大这些事情的意义,恰恰因为他也是用同时代人顽固不化的道德标准来看待和评价这些事情的。他向社会提出的挑战,是他也无力克服的那种内心紧张的结果。
蒙田的“自我”还是未决的和变化不定的“自我”。蒙田说他的书创造了他,这不仅是指他给后人留下的文学形象,也
①《卢梭选集》,第三卷第183页。
②同上,第622页。
③莫洛亚,A。
:《文学群像》,莫斯科,1970,第63页。
…… 155
自 我 论151
是指他实在的“自我性”在随着自我分析不断变化。卢梭是以回顾的目光看自己的,因此,他看到(或自以为看到)了自己人格的始因和根源。可是,在他看来,他当前的“自我”已经是完成的、绝对的和已决的“自我”。他的“自我”
可以表现出来,但是已经不再变化了。对于他来说,独特性的反面成了无可排解的孤独。
“我只身孤影生在人间,没有兄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另一个交谈者——除了自己。”
①甚至《忏悔录》一开头自以为摸透了自己的那种沾沾自喜,也被如此苦涩的自白所取代了:“……对于我的大部分举动的真正原始动机,我自己并不象我长久以来所以为的那样清楚。”
②紧张的内省使卢梭能够说出自己的难言之隐,但是并没有使他豁然贯通。
浪漫派继续了始于卢梭的主观性升级,建立了对自我中心主义和内省的真正崇拜。
所谓“浪漫主义人格”
的特征、界线和标志尽管众说不一,浪漫主义人的范式的基本原则却是历历可数的③。
①《卢梭选集》,第3卷,第571页。
② 《卢梭选集》,第三卷第620页。
③关于浪漫主义的个人理论,参见金斯堡,。。
:《论心理散文》,列宁P ^格勒,1971;别尔科夫斯基,H。。
:《德国浪漫主义》,列宁格勒,1973;^盖坚科,。。
:《唯美主义的悲剧,试论克尔凯郭尔的世界观特征》,莫O斯科,1970;日尔蒙斯基,B。
M。
:《浪漫主义史上的宗教放弃》,莫斯科,1919;麦格龙,。
:《浪漫主义与风尚》,莫斯科,1914;胡赫,R。
:P《浪漫主义》,莱比锡,1920,第1—2卷;琼斯,W。
T。
:《浪漫主义的综合特征,论文化人类学和思想史的一种新方法》,海牙,1961;《浪漫主义与行为》,哥伦比亚,1976。
…… 156
251自 我 论
一、人的“自我”是一种自主的东西,它不同于社会、文化、信仰、价值,简而言之,它不同于任何他人。
二、个人与社会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这种冲突是经常的、不可消除的。社会压制并同化个性,把个性纳入无个性的标准化角色和关系系统(异化)。
人的一切社会成功都意味着他作为个人的失败,而表面看来是失败的东西其反面却是成功。
三、个体只有在自己和世界之间保持距离,才能够挽救和保存自己的“自我”。个体应当经常远离、躲避人群,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能他人所不能。这可以是远走他乡的旅行,隐居山林或孤岛,也可以是心向往之的神游——怀旧或蛰居。
但是这一定要是艰难的、危险的、别人做不到的。
四、因为身体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内在精神空间、反求诸己就具有极大的人生价值。克尔凯郭尔写道:“你知道,我很喜欢自言自语。我发现,在我的相识者中间,最有意思的人就是我自己。”
①
五、浪漫主义者渴求人的温暖、亲密和自我揭示。崇拜不顾一切的爱情和亲密热烈的友谊是浪漫主义必不可少的标志。但是,由于异化世界的一般规律和(或)自身心理特征的作用,浪漫主义者寻求知音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他总是生活在孤独之中,这种孤独既被说成是最大的不幸,又被说成是一切崇高心灵的常态。
六、人的“自我”
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和精神实在,但
①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纽约,1959,第1卷,第396页。
…… 157
自 我 论351
它又是多重的。每一个人本身都寓有很多的不同可能性,他必须确定其中哪一种是真正的可能性。
史莱格尔写道:“多数人类似莱布尼茨的那些可能世界。这只是一些权利平等的存在竞争者而已。实际存在的人其实很少。”
①
自我实现之所以困难,一部分原因在于个人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一个人现在所形成的面貌,其本身并无任何必然性,通过他现在的面貌可能看得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面貌,这个面貌可能同样有权利存在,甚至更有权利存在……在霍夫曼和其他浪漫派作家那里,对每一个人物都设想了他的不同变体,得到实现的虽然只是一个变体,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未实现的变体的意义。”
②
但是,某一个变体的实现并不仅仅取决于“自我”。浪漫派抱怨社会使人异化,使人丧失个人,使人放弃自己最有价值的潜力而迁就价值较小的潜力。浪漫派把一系列对立引进了个人理论:精神与性格,人格与面具(布伦坦诺、霍夫曼)
,人与他的“替身”
、“影子”
(沙米索、蒂克)。因此,浪漫主义的世界成了一个高度悲剧性的和戏剧性的世界。
由此形成了浪漫派的一个典型作风,就是“在生活中故意效法文学人物和制造风流韵事”
③。
当然,在生活方式上摹仿某些人物典型,不仅可见于某
①史莱格尔:《青年必读》,维也纳,18,第2卷,第208页。
②别尔科夫斯基,H。。
:《德国浪漫主义》,第54页。
^③金斯堡,。。
:《论心理散文》,第27页。并见洛特曼,。
M。
:《18P ^ R世纪俄国文化中的生活作风诗学》,载《记号系统问题论丛》,塔尔图,197,第8辑,第65—89页。
…… 158
451自 我 论
一个历史时代。赫尔岑就说过奇怪的“人对书和书对人的相互影响。
一本书的整个格调取自它所从中产生的那个社会,它概括这个社会,使这个社会更直观、更醒目,然后现实又往往超过这本书。
本人给自己色调醒目的肖像作了漫画夸张,真人化入了自己的文学影子。在上世纪末,所有德国男人都要学点维特,所有德国女人都要学点夏洛蒂;在本世纪初,大学里的维特们又纷纷变成‘强盗’,当然不是真正的强盗,而是席勒的‘强盗’。
1862年以后上场的俄国年轻人几乎都是《怎么办?
》中的人物,外加若干巴扎罗夫的特征。“
①
对于浪漫主义文化来说,这种生活作风特别典型,虽然这同追求自己个性的原则是矛盾的。
浪漫主义的寻找“自我”纲领,如同佛教的“无为”
、古代的斯多葛主义、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全面发展一样,是属于极少数杰出者的。它不是面向大众,而是面向英雄的。浪漫主义的个人范式既是欧洲近代个人主义的完成,又是它的开始瓦解。浪漫主义哲学在它的初期发展阶段即英雄阶段,曾经宣布要彻底解放每一个人。
“浮士德式的人”
曾大声宣布过他是独立的以及他决心对自己的行动和世界的命运承担责任。他相信:人必须每日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②
但是,同严峻现实的遭遇使他看到了自己能力的有限,使
①《赫尔岑著作集》,三十卷本,莫斯科,1960,第20卷,上册,第337页。
②歌德:《浮士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第667页。
…… 159
自 我 论551
他对自己一如对周围世界那样强烈不满:我早晨蓦然惊醒,禁不住泪下沾襟,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不让我实现任何希望,………
我内在的神明,能够深深地刺激我的方寸;那君临我一切力量的神明,却不能将外界事物移动毫分。
所以我觉得生存是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①。
①同上,第80—81页。
…… 160
651自 我 论
第 五 章“人的危机”和社会主义的抉择
解放还是异化?
什么叫解放?如果我在沙漠上解放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无所追求,他的自由又有什么价值?自由只能对有追求的某个人存在。
在沙漠上解放一个人,就是要唤起他的渴望,指给他通往井泉的道路。只有这时他的行动才能有意义。
圣埃克苏佩利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肯定了作为世界创造因素的人的个体性的自我价值。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具有对抗的性质,社会联系的共同性实际上成了自私自利的共同性。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
…… 161
自 我 论751
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①
人文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都以为人的解放是为人的创造潜力松绑。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活动(自主活动)和物质生活的生产“互相分离竟达到这般地步,以致物质生活一般都表现为目的,而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它现在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然而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的形式)则表现为手段。”
②人创造物质价值愈多,“这种物质财富的发展是与个人相对立的,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
③也愈甚。因此,在早期浪漫派那里就听到了人被他的创造物异化和奴役的凄惨主题。
那么,异化究竟又是什么呢?
当初拉丁语的alienatio一词起码有过三层涵义:在法权领域指权利或财产的转让;在社会领域指个体同他人、他的国家或他的神分开,离异或隔离;在心理医学领域指智力功能紊乱、心理疾病。
19世纪初,在德国哲学著作中entfremNdung这个词变得更加多义。
这个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经历了重要的演变。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考察了作为精神生产现象的异化,亦即人的本质异化为宗教意识。
在1842—1843年的著作中,问题转移到政治领域,其注意重点是人们建立起来的政治机构竟变得比人们自身更强大,亦即国家和官僚制度的问题。在《1844年经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页。
②同上,第3卷,第75—76页。
③同上,第49卷,第98页。
…… 162
851自 我 论
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到问题的内里,从工人与自己的劳动的关系中引伸出人的异化和自我确证(肯定)。
由于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只是生存的手段,劳动活动的动机与劳动活动的内容毫无共同之处;劳动手段和劳动产品都不属于工人,从而工人自己在劳动过程中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其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异化。最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后期著作中,工人对劳动的主观态度从各种客观社会过程中抽象出来,同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在这中间,马克思区分了人的力量的对象化(Vergegenstafndlichung)
——它可见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人的对象性活动,和作为对象化的特殊形态的物化(VersachNlichung,Verdinglichung)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