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暗氖恰懊览龅菏录薄T词窃颇鲜∠胍蛟煳懊览鍪 保谝桓隼碛删褪牵阂蛭览龅菏录蠹叶炷芟辍�

美丽岛事件在台湾人的心中有其一定的神圣与高度,被拿来作为旅游宣传的由头,我的第一感觉是“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而我认为这将在台湾引起一番争论,将进一步引发蓝绿两阵营甚或两岸舆论的争议。因此我一开始是以评论留言的方式希望对方能够重视此事对台湾人的重要性。

没想到对方的响应是:“你不应该小题大做,而扼杀创意。”这个回应让我吃惊。因为我是以非常客气的口吻告诉对方,请尊重台湾人民的感受,我以为一个负责宣传与政府公关的官员,虽不期待他能立刻修正,但也不至于“回击”。于是,一场微博大战就开始了。

那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惊心动魄且悲伤的,不知道为什么,接近午夜时,新浪开始删除他最初的内容,也就是打造云南为美丽省的三点理由,“消灭证据”,接着我开始发不出内容。整个情况使得我变成一个上门挑衅的“愤青”(其实我既不愤,也已经不年轻),接着有许多网友开始骂我,说我凭什么认为美丽这个词只有台湾才能使用,这让我欲哭无泪。

不过也就在那一晚让我彻底感受到,原来帖子被删除,无法正常表达意见的感受是如此难受,就好像是被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屋里,你看得见大家,大家也看得见你,但当你想要跟玻璃屋外的人们说话时,无论你怎么用力嘶吼,屋外的人们依然故我,那是一种彻底的孤独与绝望。也难怪过去我在凤凰看到有网友痛骂网管删除帖子的那种愤怒,当时我还曾想,删除帖子有什么大不了,值得这么生气嘛?

至此我也深深理解,很多事情当我们看到表面的现象,我们会惯性地以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去推想,但情况的不同会使得这样的推想有相当的落差,快乐、悲伤或愤怒原来是这么的个人,以至于分享如此困难。

那晚我失眠了,其实是因为我觉得受到一些伤害。我不懂为何这么艰难的两岸关系,在彼此双方都还不了解时,会有这种率性为之的事情发生。我更难过,彼此的了解之路,还有一段,是否有很多人都会跟我这般期待以及戒慎恐惧呢!我知道我想多了,不过,那晚我确实掉下眼泪。

这一战,或许正应了中国互联网的特色——“不吵不红”,我的关注从两千多快速上升,这中间当然也有许多小的纠纷。例如:会有一些“右派”跑来骂我,说我以为自己从台湾来就能代表正义?也有一些“统派”会质疑我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更有许多人会质疑我根本不了解“民间疾苦”,也有人给我封上“新浪微博国台办主任”的称号,其实这些都不是我。

我很无奈的是,其实,玩微博起于“被逼迫”,过程中我更多是借由这样的互动了解我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接触到的人、事、物,以求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我而言,微博是我更深入平民生活的重要方式,例如,一个在山东读书的学生,我有可能认识吗?现实生活中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微博,就有可能。于是通过这个渠道,我确实认识了好多好朋友。也因此,某一晚当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时,这些未曾谋面的朋友,在我心中其实都有着我自己想象的面容。长期独来独往的我,朋友其实很重要,你说我梦幻也好,你说我单纯也罢,我相信在微博上没有什么利益纠葛,也因此比较可能产生真正的友谊。

5 天涯若比邻,只因微博有你

5月29日我自京返台,不是刻意挑选的,但这个日子似乎标志着我在互联网的另一个新生命满月。

下飞机迎面而来的仍是熟悉的台湾又湿且香的气氛,湿是一种真实,香则是一种感受。如同过去的每一次返台,脑中的整个概念,一下就调整为“台湾模式”,包括对距离空间的概念,包括咬字与口音。

然而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原本不大上网的我,因为事业、因为休闲活动,我成了一个离不开互联网的重度“网民”。

回到家中,我迅速地设定了无线上网的密码,开始逐一更新我因在北京上网不便而荒废已久的各种SNS产品。不过可能是因为荒废太久、也可能我与台湾朋友们失去了共同话题,响应很少,就算有,还是跋涉万水千山的大陆网友们。于是,我只好继续着网易微博。

我仍然努力地按照先前网友们的希望——为他们拍摄台湾,例如夜市、人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琐事,他们希望看到的真实台湾。因着WIFI的便利,于是摊贩、斑马线乃至手扶梯上在我前面台湾美眉的黑丝,都成为我拍照的主题。就这样,一台手机、看不见的WIFI网络,身在千里之远台北的我,满脑子念着的,仍是面孔陌生、姓名不详但却天天网上见的友人们,我大脑中的台湾模式,也不断因着这些朋友而受到干扰。

我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我感同身受地经历着微博给我生活与思考上的改变,可能也会以为,微博只是名人、明星乃至意见领袖单向传播的“媒体”,而忽略了微博平台给予人们在情感、人际交流乃至见闻的力量。

看到街边的摊贩,我会想到网友曾问过的“台湾是否有城管”这个问题。看到诚品书店会想到网友会好奇地问“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书店会给予人们不同的生活样态”;包括我吃着各种台湾小吃,心中念想的却是“拍照→上传→大陆网友想看、爱看”。于是一趟返乡之旅,我的心,因着微博平台带来的友情牵挂,好像遗留在北京。

于是,MSN上我与之交流的,大陆朋友居多;上网看的,大多是大陆网站的微博;走在马路上、坐在餐桌前,看着满桌好吃的,口中与朋友、家人们交谈的,几乎都是这该死的微博给我带来分布在大陆各省陌生却熟悉的朋友。

即便有很熟悉的网友用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口吻说:“你这丫头,快点感受台湾,别在大陆网站上跟我们混了。”但我仍然是留恋徘徊而不去。台湾模式干扰我的是,我发到微博上的许多网站链接,被网友们抱怨“一个都上不去”。而我在这段期间因为内容不当遭删除的私信,则是在北京的好几倍,以“台湾模式”上网,情感挂念着大陆网友,我又再次横跨着两岸,混淆了、迷糊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身在何处。

互联网因其特性,强调的应是“平等”这个价值。于是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任志强先生与没什么名气的年轻网友解释着房地产市场的各种问题;香港美食专家蔡澜以其港式幽默不厌其烦地一一答复五花八门的提问,包括一个网友的“喝红酒吃奶酪是不是会拉肚子”这个只跟吃有关但与美食毫无瓜葛的刁钻问题。

原本不可能交谈的两个人,因着互联网,跨越了地域、年龄、专长、爱好,甚至在不知彼此长相、真实姓名的情况下,交谈频率、深度及广度远超乎与自己周遭的亲朋好友。

这个免费却又蕴含着平等的微博平台,就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而蔡康永先生“给社会残酷的真心话”、姚晨女士的“卤蛋”及“老公”、黄健翔先生的“足球点评”乃至许多报纸杂志的总编辑们,都成为了许多网友近距离接触的“朋友”。然若即使这些人头上顶着V,即使有着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微博这个这个平台,俨然成为每个用户在教养、知识以及思想等的真实考场。因此,仍然有所谓的明星,不到一万粉;网友彼此交换着,哪个V值得加关注、而哪个V其实只是“人生导师”、“微博内容正确却无用”的讨论与心得。从这些现象,微博当然不是单向、上对下、有名对无名、富有对贫困、大老板对一般民众如此简单的“灌输”,更多是“讨论”、“辩论”乃至吵架的双向沟通。

我谈得来且跟我转向另一平台的网友们,几乎都不是V。他们很客气地告诉我,我启发了他们很多,但更多的是我不用去过某个省,却拥有了那个省的朋友。所以我常跟朋友们开玩笑说:“我全国各省都有人。”我也确信,只要我提出要求,某个省都会有热情网友跳出来告诉我,到了该省我可以吃些什么、玩些什么。

一百余字的空间虽不见得说得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过没关系,有博客等着呢,而拒绝回答、拉入黑名单乃至因内容不恰当而无法发表的内容,标准一致,无甚差别。这就是互联网借由产品所达到的平等状态。

这个平台在可以保有隐私权(例如电话号码、MSN账号、真实姓名、所在地)又可亲近交流的特点下,每天时间一到哪些网友会出现、被关注者对某个领域较为感兴趣与了解,这些可能连现实生活都不甚了解的部分,却被计算机屏幕那一头的某个陌生人所了如指掌。谁说互联网只能表达观点?谁又说草根不能凭着自己的知识、思想、嗜好,而成为一方之“名人”呢?

于是我可以在Facebook上找到多年未联系的老友或同学;我可以遇上某个问题无解,在微博上喊一嗓子立刻获得网友热烈响应。互联网因着SNS这种高度互动的产品,将人与人纳入了看不见却紧密交织的网络。

我有一熟悉的女网友,跟她的“狐群狗党”们自成一圈,没有任何一个V,而大家每天聊得很愉快。谁说微博的价值仅仅是媒体?谁又能武断地认为,微博只是对政府、对社会有所抱怨的“发泄”平台?

只要问者愿问、答者愿答,微博就是让彼此不认识、甚至原本很难接触到的众人们可以碰到一起,产生火花,无论这火花是思想、知识、见闻、嗜好、还只是家长里短的琐碎。

因此我的Facebook好友里有台北市长郝龙斌,我的推特关注者可以有Discovery的旅游频道美食节目主持人。只要彼此愿意接受,互联网微博的这条线就可以不远千里地把两个人连在一起,而又不干扰现实的私人生活。

回到台北一个星期,我肆意地体验着各种类似微博的互动产品,我在上面找到了大约五年前在“立法院”跟同行合拍的照片;我找到了我高中同学;我还认识了一个也是台湾人却在大陆读书的年轻美眉。

在这样的一个平台,或许每个使用者都要改变旧心态,互联网不再是一方输出、一方接受的媒体,更多是人际交流的平台,使用平台要有素养、要有内涵,更要彼此尊重、宽容,只要你情我愿,所以现实社会中的头衔、金钱、权力乃至信仰都不再重要,关键在于每个人对自我的经营与人格魅力。而SNS产品所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得每个人可以营销自己、展现自己,只要自己愿意,只要不违反法令和社会风俗,每个人在这平台上所播下的种子,经过自己的灌溉与耕耘,由自己来收获。这是多么美好且平等的状态!

因此,我心甘情愿地在阴雨中,狼狈地拍照,为了我远方等待看照片的朋友们。天涯若比邻,只因微博有你,我不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着你们我拥有了全世界。而这个人际宝藏,只要每个人愿意且真诚,就是这么简单可以获得。

而更令我惊喜的事情是,大半年前已经关闭的博客,原来并没有被读者忘记。由于我的关注者日众,加上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增加,开始有微博友告诉我他们曾经读过我的博客,很喜欢,终于找到我了。

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有两位。一位是一名在河北读书的大学生“乡郎音”,据他所说,过去我的博客是他很重要的阅读标的,在他悸动的心里,我的文章给予他很多触动。后来我忽然关博,他到处找我,虽然在搜狐、新浪找到我的博客,发现我并没有怎么更新,结果当他在新浪微博找到我时,恰逢我因为与“伍家有女初长成”发生争论,愤而宣布要关微博,他一路又追到我在财经网的博客,留了言——还是财经网的编辑告诉我这件事,于是我给了他我在网易的主博客,他通过我留的公开邮箱,写了一封长信给我。这段过程让我动容。

“很多人会教我怎么快速增加粉丝。但我想的是,那些手段展现的不是我,就算有了粉丝,他们关注的其实也不是我,这样的虚荣何苦?所以仍然坚持自己的路,写自己想写的,用一种清淡、真诚的喃喃自语,真实地找寻与自己能够心灵相通的粉丝。”

我不曾想象自己的文字能够感动谁,我只是写着我想写、我应该写的东西,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成全自己的心,也因此我无所求,访问量的高或低,更多我将之视为大陆网友对台湾的好奇,与我的文字无关,所以我关博时任性,甚至没有任何留恋。而这位朋友的追逐让我深感惭愧,我心想,原来真的有人是如此地珍视我的文字,我却在关博之后没有继续这份工作。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微博这种网络交流平台的另一种价值所在:“140字的限制,更能激发自我对思考的简洁,通过提炼,将思考与智慧焠炼成精辟却深刻的内涵。我认为,这是微博在现今步调快速的社会里的极佳训练。”

另一位就是在上海从事个人摄影工作室的“威廉姆”。他是一个甚至比我还熟悉台湾的网友,使用繁体字,天天看台湾电视,上台湾论坛,有许多台湾的网友。他最厉害的是,我许多计算机知识都是他教我的,通过MSN,他教我装设了各种浏览器,甚至将我的笔记本改变成为简繁体兼容、不会出现乱码的形态。当他与我交换MSN的那段时间里,他也常常与我侃侃而谈对台湾的想望。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我在新浪微博接到一封私信,来自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谢亚芳,她问我是不是凤凰博报的那个胡同台妹?她以前常在凤凰网上看我的博客文章。

还有一次,我跟我的前领导在一场餐宴聚会上,有位官员也在场。前领导问那位官员是否看凤凰网,他回答说常看凤凰博报。前领导追问他看哪些博主的文章,他想了想回答说:“胡同台妹。”前领导哈哈大笑地说,坐在你身边的那位女士就是胡同台妹。也有一次,当时我还在凤凰网工作,每周一次的凤凰夜校,邀请了业内网站负责人TECHWEB的祝志军先生,他也说只看两个博主的文章,一个就是胡同台妹。

林林总总的这些都令我意外且惊喜,这里有大众网友的执著,更有专业网友的肯定,我万万没有想到,真的有人读我的文章,并且记得我。对于我而言,这些人的肯定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使得我能够勇敢地面对许多我并不适应的大陆网络现象,继续写下去。

我在微博里写道:“其实,对我而言,大部分的V我都不认识,所以我所添加关注的,是跨越某些世俗的真契合!而加我关注的,我由衷感激与珍惜,因为我知道,我在此的喜怒哀乐,有你们一起陪伴!这样就很棒了。所以数字是这个平台制造者调动我们的手段,我们是否能在平台上找出志同道合的陌生人,这才是我们的胜利!”

“我很喜欢看到我关注的人,像是政论节目那样,彼此讨论,互有交锋,虽是寥寥数语,但智慧深邃。其实,思想的可贵在于那个深刻的价值,不在阐述思想的字数多少。就算是生活琐事,都代表每个不同的个体处事的不同哲学,唯有重视自己生活的历程与思考,方能获得智慧。人生,其实处处都有智慧的功课。”

说到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回我在新浪微博说要去西安,一位西安的女网友“三毛”说,肯定会有很多大人物请我吃饭,否则她真想带我去吃西安的小吃。

说真的,我不喜欢这样的自我贬抑,所以,我告诉她,我要是去西安,我就是要她带我去吃小吃。就这样,我跟她成为好朋友。现在她正在北京某媒体实习。更有意思的是,当我跟她第一次在北京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的老师王天定先生也是我的粉丝。

因为有那么多朋友的支持与祝福,所以我是真心地感谢这个平台给我的机会,直到出现了立方网事件。

意外总在夜晚发生,同样那也是一个接近午夜的晚上,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系统意外,新浪微博以我的名义发私信给我的关注者,邀请他们去另一个网站注册。当我发现此事,写微博希望新浪网给予解释时,却看到立方网的人在我微博的评论里向其他网友说明,他们已经道歉。但是道歉的内容却是:“因为用户误用功能导致群发私信。”重点是微博没有群发私信的功能,我如何误用?况且冒用用户名义私信其他用户,这意味着“伪造文书”,更是对我名誉权的消费,我认为情节重大,于是在第二天早上十点多,发出微博告诉网友,除非新浪正式道歉,否则我将关掉微博。

我在微博上发表了声明:“我非常严肃地强调,因为我在意我与粉丝们之间的信任关系,所以我无法忍受被冒名群发私信。而我的这份在意,应该是新浪珍惜的价值。但新浪却闷不吭声,这不是在玩弄或践踏用户,新浪,我要告诉你,你玩的是你自己的品牌与永续经营的价值!关于被冒名之事,我将保留所有的法律追诉权。”

“在此我也很诚恳地提醒各位,私信功能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信任是不能有任何瑕疵的。”

我也在微博上表达了对所谓道歉的不满:“不要用含混不清的‘道歉’。什么叫做用户误发私信?请问,私信有群发功能嘛?我怎么能够因错误操作而群发私信?这种狗屁不通的话也叫道歉?还有,到底谁是微博小秘书?一个面孔姓名不详的人能代表新浪?”

其实关于这件事的情节,我问过许多台湾朋友,他们都认为我做得对,也就是说我的举动在台湾是很稀松平常的,但我仍然忘记我是在大陆。

于是各种揣测的声音开始出现。有人觉得我“太事儿”;有人觉得我以为自己是谁,凭什么要新浪这么大的网站向我道歉;更有人认为我看什么都不顺眼,所以注定要孤独一生。这最后一种说法简直阴损到了极点。而我只在意一件事,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着首先就是要对自己的各种权益有意识,被他人或有意或无意地侵害权益,那么尊严怎么可能存在?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然而我却用了一整篇上千字的文章说明。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我看见众人的无意识》。

6 微博,只是一场游戏

我这么说不是贬抑微博讯息交换、情感交流正面积极的功能,虽说是游戏,但这是一场值得认真投注心血的游戏!

至少我在新浪微博上收获丰富。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知道了很多讯息,而我更'〃文〃'从这上'〃人〃'面了解'〃书〃'了大陆'〃屋〃'网民,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我发表言论与心情感悟的空间。因此,我在意并喜欢着这个平台。而我相信,这应该是很多人共同的心情。

不过,虽然我是免费使用着这个平台,但这不意味平台可以消费我!因为免费是平台经营者的决定,并不是我的要求或是盗取。

一场因为另一网站的埠接入导致的问题,使得我必须离开,虽然这离开有可能是暂时,但此刻我的心情却是永远。因为曾有的信任已经不复存在。

立方网的道歉:尊敬的新浪微博用户,大家好。昨晚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导致部分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发私信,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正常使用,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谅解。凌晨我们已经紧急停止了该功能,今后将严格约束自我,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根据该网的道歉,私信是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发”。这句话简直是“狗屁”!因为我是误人者,我体验了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没看到任何有关“私信”的字样,当我进入之后,系统只告诉我,他们是跟新浪合作的,还有新浪的标志,我不疑有他,按了确认。接着该网提供了很多已经在上面的“朋友推荐”,我觉得,推荐就推荐吧,我也按了确认,这个时候就开始私信了。我要强调,私信代表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事,用我的名义给我的粉丝们发出私信,这种行为怎么能说是“工作失误”?这明显就是伪造文书,涉及的是刑法。一句云淡风轻的工作失误,这是在欺骗、在玩弄,更象征了许多商人在过程中的傲慢!我无法接受这样的“道歉”。

其次,新浪,亏得你是一个国际性的上市公司,你的微博奇迹,靠的是所有网民的参与与支持,在整件事情当中,我只看到所谓的微博小秘书发出所谓的道歉微博。请问,谁是微博小秘书?是总编辑陈彤?还是CEO曹国伟?如果说所谓的微博小秘书就能代表新浪官方,那么是否表示平常那些删除稿件、商业推荐就是新浪官方的行为呢?

另外,如果新浪方面没有提供另一网站相关技术数据,我不相信,偌大的新浪网这么容易被侵入、被不小心,我能接受因为微博是个全新的平台,这里面肯定会有很多技术问题待解决,但这个开放埠让另一网站侵入,并且冒用网友名义发私信的举止,让我感觉,新浪,有钱就可以进、有钱就可以用?

新浪因为每天庞大的用户流量来赚取广告收益,就“免费”理论而言,我们的存在就是获利之关键,但你将所有使用者当做是交易的筹码,而且未告知用户,让整起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