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梦全书-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人儿长得和自己一样,只是身躯小得像个婴儿。”观音对刘介砒:“你不要怕,这小人就是你的瑰啊!你是魂恶而魄善的人,所以干事坚毅刚强,但不很透彻。现在我帮你换一换好了。”刘介石连忙拜谢,而小人却不答应,说道:“如果我被去掉了,难道对他不是伤害么?”现音笑道:“不会的。”

拿起一根一尺来长的金簪,从刘介石的左胁插进去,挑出一段肠子,把它绕起来,每绕上一尺,就见那小人儿身体缩小一截。绕完之后,往屋梁上一扔,小人儿也就随之消失了。

随后,观音用手往桌上猛地一拍,刘介石心中一惊,就吓醒了。睁眼再看,自己左胁下面真的有红色的痕迹。

这种故事反映了古人相信天宫地府存在。这种梦故事却不可能是完全编造的,有可能是以真实的梦做基础的。

从梦中梦到天宫或神仙府第,无非是象征一种美好自由的理想状态和境界。而梦见地府,有时往往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的作用,因此,梦见地府的梦中会出现一些原型形象,如上述刘介石梦中的鬼就是魔鬼原型的一个演变,而观音的形象,正是东方人心目中的圣母原型,阎王显然也是一个原型形象。就是梦中的刘介石本人,实际上也带有英雄原型的特点。地府在地下,正是人的深层潜意识的象征。因此,这类梦故事还是可以当梦来解的,从中我们可以对编撰这个故事的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还有一类梦是梦见古人或梦中相会美女等故事传说,这类传说在古代的稗官野史一类的书中有很多,如《搜神记》。

《世说新语》《剪灯新话》等等以及我们大家较熟悉的《聊斋志异》中,都辑录了这类故事。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梦见古人的故事,往往是文人编造,无非是想借古人之口发一些议论而已;即使果然做了一个这些梦,这些梦中的古人也是梦者自己心中的人物。

梦中相会美女的故事更像真的梦。即使这些故事纯属编造,也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梦。因为在编这种梦故事时,编故事者并没有打算借此说多少微言大义,表达多少深刻的思想,因此,他们的想象是生动,自然的。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据说不是梦而完完全全是真事的故事。故事里有一群美丽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并具有人的体态和性格,她们大都、妖烧、婀娜多姿、精灵古怪的女鬼、女狐狸精。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并具有人的体态和性格。她们大都风情万种,爱憎分明。作为穷书生,做梦娶一个“不费一文,日日自上门来”的媳妇当然是极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称《聊斋志异》中的这类故事是书生的白日梦。但是,这些狐狸精不仅仅是性的对象,她们还有极为鲜明的性格——她们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潜意识中的阿尼玛原型。

还有一种梦故事是梦兆类:讲梦兆如何变为现实,这一类我们书中已经分析过很多,这里不多说了。

民间剪纸中的性象征

提起中国农民,特别是;日时代的农民,人们往往会想到“封建”、“保守”,似乎在性上他们都是极不开放的。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农民虽然有其保守传统的一面,但是也一样有生机有活力和生活乐趣,也同样有对美好健康的性爱的欣赏,更善用优美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性。

前不久看《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装饰编》中的剪纸,就发现许多剪纸采用了和梦中一样的性象征。

例如,安徽阜阳的一个民间剪纸金鱼串莲,图样为一个金鱼游在几只珠花之间,神态生动。专家介绍说,这种鱼串莲图样表示性爱,鱼表示男阳,莲表示女阴,这种说法决非牵强附会,因为同书中还有大量鱼串莲、鱼戏莲、鱼咬莲的剪纸,而这些剪纸都是在新婚时贴在新房里的。以鱼、莲表示性器是极普遍的,佛教以及佛起源地印度都常用莲花喻女阴。古代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其中的鱼、莲也是指男女,这也是早为人们所承认的。

除鱼、莲之外,在剪纸中还有许多事物可用来象征性。

例如童子抓鸡,剪出一儿童手里抓着鸡,鸡也象征男阳具;

再如猴骑羊象征性爱,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日、鸡、猴、鹰、鱼、葫芦等等无不可表示男性或男性阳具,日、龟、兔、蟾蜍、莲都以以表示女性或女阴。扣碗等表示合雹。丰富多彩的象征使人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表现性爱。

作者也曾和农民谈到过民间艺术中的性象征,发现在这些象征的意义,他们都很清楚。问及为什么要作这种剪纸时,有一位农民说:“男女和合嘛!不贴这贴啥?”“贴了这夫妻感情好。”这些话也正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朴实的观点,一种用剪纸对新婚夫妻表达的思想:性爱是美好人生的一部分,是夫妻幸福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证明,即生活中的性象性,也是梦的性象征,而梦的性象征的绝不是空穴来风,无稽之谈。同时,也说明生活是梦的主要源泉。

第二节 文化的梦解读

正如一个人会有梦,一个文化也会有梦。正如用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解读一个人的梦,在梦荒谬无意义的表面之下找到其意义,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读一个文化的梦,从而了解这个文化。以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文化,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视角,发展出一种新的文化研究的工具,从而可能得到一些新的发现。

梦是什么?在精神分析理论出现之前,科学界否认梦有任何意义。当然那时的科学界对梦有一种解释……它对任何事物都有解释。科学是对自然。人和社会的一种体系化的释意活动,体系中不能不解释梦而留下空白……过去的理解是,“梦是大脑神经细胞的无规律的活动。在人们睡眠时,多数神经细胞不活动而处于抑制状态,而少数神经细胞没有抑制而进行无规律活动。这就是梦。所以梦没有意义。它是大脑的涂鸦。如果你梦见了被狗追,这什么意义也没有。”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梦的见解,而且通过释梦的成功的实践使这种见解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证实。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梦荒谬无意义之表面之下有另外的隐藏的意义。例如一个女人梦见一条蛇在追赶她,这也许表示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个男子对她有性的侵扰(因为蛇的外型象男性性器,所以在梦里常作为性象征出现),也许表示别的什么意义。通过心理学的释梦技术我们可以解读梦,知道在梦的隐藏的真意……梦的隐意。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心灵或说精神不是一个单一的、完全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活动的主体。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是在意识之外的,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潜意识的。人自己的一些欲望。观念在潜意识中,人自己意识不到,而它们却对人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

潜意识的认识方式和意识不同,意识中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方式进行的,而潜意识中的认知是用另一种方式——弗洛伊德称之为:原发过程。——这是一种原始的“逻辑”,一种形象的、感性的认知,一种形象的象征活动。梦就是潜意识中的主体用形象的象征方式,用原发过程的语言所做的、达。

弗洛伊德之后,心理学开始了对梦的研究,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这一基本的对梦的理解:梦是潜意识中的主体的原逻辑的象征体系。弗洛姆区分了“惯例的象征”和“偶发和普遍的象征”。惯例的象征的示例是用“桌子”这个声音代表家具的一种,而偶发的象征的示例是:一个人如果在某城市遭遇过悲哀经验,以后对他来说,这个城市的形象就象征着悲哀。普遍的象征的示例是:火往往象征着活力、光明、能量等。火的形象可以代表我们有相同特性的内在经验:热情、激动、智慧的光明、心理的能量等。

语言是惯例的象征体系,而梦是偶发和普遍的象征体系。梦是可以解读的,梦的解读就是把梦的象征转化为语言。解梦就是对梦的“文本”的释意。一个男人梦见:“看到果园里有苹果,正想摘。一只狗向他追过来”,当我们知道苹果往往象征诱惑,而狗往往象征外在的法律,规范和内在的道德约束时,把这个梦解读为“他受到婚外的异性诱惑,又受到道德的谴责”似乎是十分合理的。

文化是一个梦

荣格、弗洛姆等许多人的研究把梦这一现象由一种个体的心理活动引向了集体或社会文化。

荣格指出,个人就像一个小群体。人类经历过的一切都在每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留下了痕迹——集体潜意识。在人们的梦里,有时会出现极为相近的情节,仿佛他们在梦里讲着同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不同,但是故事是同一个。孩子或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会做梦,梦中有极为深刻的哲理和象征意义,这些哲理和象征意义是他们清醒时完全不知道的。

荣格指出,这些梦来源于集体潜意识。每个人的集体潜意识中都存储着人类千万年来的经验。不同的人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内容是几乎相同的,因为人们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心灵史。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不仅出现于个人的梦,也同样出现在其他象征性的活动中:童话、神话、传说、宗教、艺术都可以反映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我们感到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些神话,实际上都是集体潜意识的象征活动。由集体潜意识中产生的梦有直觉智慧,因此可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前,荣格的德国患者的梦中经常出现“金色野兽即将出现”的主题。

弗洛姆指出群体就像一个个人,不仅一个个体有潜意识,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潜意识——社会潜意识。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观念、象征体系,在社会中受到压抑,不被主流所认可,但是却依旧存在,成为文化中的一股暗流。社会潜意识会在梦中出现,或在其他的象征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成为:流行的风尚。

畅销书主题,有巨大影响的电影等。

因此,不仅个人有梦,集体、社会或一种文化也有梦。

所谓文化之梦有两种意义:一是这个文化中某些个人做的、特别有典型性的梦。这些梦或反映出这种文化的基本特点,或反映出这个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二是这个文化中的其他象征活动,如神话、童话、传说、宗教、以及流行的风尚、畅销书主题、有巨大影响的电影等。这些象征活动可以看成是广义的梦。我们可以用分析梦的方法分析它们,从它们不可理解的外表后面找到意义。

分析文化中典型的梦和用释梦法分析文化中的其他象征活动就是解读文化之梦。

梦的兄弟姐妹

梦是潜意识的产物,如果说潜意识如同一个母亲,梦就是她的一个精灵古怪的孩子。但是潜意识这个母亲决不是只有这一个孩子。

神话、童话、民间传说、非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潜意识的产物。可以说,他们就像梦的兄弟姐妹。

他们和梦一样,使用是同样的原始的逻辑和象征方式。

因此,在我们现代人的日常思维看来,他们都像梦一样奇异荒谬。

他们和梦不同的只是一点:梦是一个人自己的产品,也只是一个人自己观看,而神话、童话、民间传说、非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传播的。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像梦一样的象征方式,所以原始人之间交流时,所用的形式也就是类似梦的方式,用形象化的事物,进而用神话和传说。

如果一个原始人看到邻家少年好像狮子一样威风勇敢,在他的心里,他就会把这种相似当成相同,想“他是一只狮子”,看到这个少年被别的部落的一个少女强烈吸引而不能自拔,他就会想“这个女孩是狐狸、或者蛇”。所以在原始人那里,梦的世界和醒的世界是更相似的。

当他们之间交流时,他们也就会用同样的方式交流,他会对其他人说:“这个孩子是个狮子,他肯定是,我看到过他一个人打败了十分敌人,不是狮子怎么可能做到?哎,可是这个狮子被那个部落的一只狐狸或蛇,我还看不出她是狐狸还是蛇,被她给迷了。他现在已经不行了,他饭也不吃、酒也不喝,总是围着她的房子转。”

而这样的交流就可能成为一个神话传说,一个狮子如何被蛇诱惑而失去力量的故事。

一个神话。童话。民间传说、非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梦的不同就在于此,通过人与人的传递,神话越来越具有普遍性,能够反映大家的心理,从而得以不断流传。

神话、童话、民间传说、非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大众共享的梦,而梦是个人独有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非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原始人的作品。实际上,文学艺术作品虽然不是原始人的作品,但是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白日梦成分,都是日常的思维和人潜意识中的原始象征思维的混合。

文学作品中含日常思维越少,潜意识原始思维越多,它就越显的奇异不现实,越像一个梦。

文学作品中含日常思维越少,潜意识原始思维越多,写作的过程就越像做梦——不由自主、形象、生动。

福楼拜写作《包法利夫人》时,写到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福楼拜感到自己口里有毒药的味道——他就是在做梦。

作家有时无法控制笔下人物的命运,比如不想写她自杀,但是却不由自主地写她自杀,仿佛书中的人物确有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是潜意识的活动,而人对自己的潜意识——例如对自己的梦——是无法完全控制的。

一般的言情。武侠小说往往是较浅层的潜意识的产物,所以不很神秘深邃,对人的震撼力也较弱。而一些伟大的作品是深层潜意识的产物,是原型形象的展现,所以神秘、深邃,虽然我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我们肯定会被深深触动。

例如,歌德的《浮士德》就是这类作品。浮士德就是一个原型形象,象征着永远追求探索的精神。书中的魔鬼也是一个原型形象。所以我们说前一种作品“浅薄”,后一种“深刻”,因为他们分别来自我们潜意识的“浅”和“深”处。

好莱坞被称为造梦工厂,也是有道理的。好莱坞的电影实际就是一个先由编刷做出来,再让演员表演出来的梦。大众看了电影,仿佛自己做了一个梦。

既然神话。童话。民间传说。文学作品都和梦一样是潜意识的作品,我们可以用释梦的方法来解释这些“大众的梦”。

西方文化之梦

作为对西方文化之梦的分析,可以用释梦方法解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是早期美国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方文化中影响巨大的作品。人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巨大感染力。这证明它来源于集体潜意识:一个人集体潜意识的产物最容易打动别人,因为它唤起了别人集体潜意识中相同的东西。

老人冒着风浪到海上捕鱼,捕到了一条大鱼。因为鱼大大,船放不下,于是被捆在船边。鲨鱼群追赶来吞吃大鱼。

老人和鲨鱼搏斗并往回赶,等到他回到岸边,已筋疲力尽,大鱼也只剩骨头了。故事里有一个小孩,他想继承老人的事业。

阅读者在意识层面对这一小说的解读往往是:这个小说反映了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老人和大海,鲨鱼搏斗的结果,虽然没有把自己捕到的鱼带回来,但是他的精神很伟而以释梦方法解读的结果是:这个故事里的海是潜意识的象征,它深不可测,变动不定,它代表着个性意识的消失,代表着死亡。老人是面对死亡的人。他的态度是抗拒死亡,和死亡斗争。鱼代表我们获得的东西,也代表生命本身。而一块块夺走鱼肉的鲨鱼象征着时间——它把我们的生命一块块夺走。如果把这个故事当做梦,梦的隐意就是“我们面对着死亡,面对着个性意识的消失和危险。我们的意识就像漂流在潜意识大海上的一条小船,随时有沉没的危险。

而我们要和一切风雨搏斗,才能得到生命的收获。但是时间会一点点夺走我们的生命,我们最后能得到的只有“骨头”,骨头代表死,也代表元生命的东西,例如枯燥的理论。最后我们只有死,而新一代的人(由孩子象征)会重复这一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真正关心的主题是“死亡”(心理分析认为,实际上这是他一生作品的唯一主题),也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特点:抗拒死亡,竭力保持自己的个性,采取斗争的方式;而骨子里是悲剧性的意识,因为斗争终将失败。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一种悲观的,认为人生空虚无意义,思考死亡的哲学将在这种文化中逐渐兴起。

而观察现在的西方,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灾难片。电影中有龙卷风、地震、小行星撞击地球。地球变成水世界、侏罗纪的恐龙复活害人等等。表面上主题不同,但是以梦的解读方法看,这些电影的主题是相同的。每一种电影中的事物都象征着一种心理的事物。土地象征着人的本能、人的集体潜意识。人的生命基础,象征着黑暗的不为人知的力量。地震代表这种力量的爆发。水世界和海明威故事里的大海一样,也代表潜意识。世界被水淹没象征着人的心理世界将被潜意识淹没——非理性的东西将淹没理性。复活的恐龙是古老的动物,它象征着我们心灵中古老的成分。原始的思维。集体潜意识、非理性。小行星代表外在于我们世界的力量,它象征着在现在的意识世界中还不存在,但是却将从潜意识闯入意识的事物。外星人的意义和小行星一样。龙卷风代表的是自然的、非人类的,毁灭的力量。总之,所有这些灾难片有同一主题:未来西方世界将有巨大的、令人恐惧的改变,潜意识的、原始的、非理性的心理力量将占上风,秩序井然的现有世界将被破坏。

但愿这只是一场恶梦。

中华文化之梦

我们更应该谈谈中华文化之梦。

每个文化的梦都有其特点。中华文化中的神话可以称为古中华文化之梦。

西方(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之梦主题是意识与潜意识、个性与共性、人与非人的斗争。伊斯兰文化之梦主题是意外的财富(如阿里巴巴故事、阿拉丁的神灯)。

古代的中华文化之梦的基本主题是“救灾”。

我们熟知女娲补大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关于救灾的神话。

还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也是关于救灾的。羿射十日的神话也是救灾的。

关于“救灾”主题的神话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神话的主题。中华神话中的灾难不同于西方,西方的灾难往往是一个对立的破坏力量引起的,而中华神话中的灾难往往是自然失去平衡,天倾斜了、水泛滥了、太阳大多了,并且而中华神话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多是调节而不是斗争。女蜗补天而大禹疏导河流,只有羿采用的方法有攻击性,他射掉了多余的太阳,但是他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一种调节——人类需要适度的阳光。

由此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调和性。中华神话的灾难同样象征着人的心理状态——象征心理失去平衡。而救灾的活动说到底是调节心态获得新的心理平衡的象征。

西方的现在和中国古代有一个相似点,都是灾难的“梦”开始出现。这象征着这两个文化正处于相似的处境:

他们都是一个文明的顶峰,也就是说,都面临着走下坡的危险,都面临危机。

这预示着中华古文化可能会对西方产生更大的影响。分析现代中国人的梦,寻找典型的梦和梦随时代的变迁,也是极为有意义的。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文革及文革前的中国人的梦的详细资料。我只发现了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梦的特点:前一段常见“赶不上火车”一类的梦,近来“考试”一类的梦增多。

这些梦固然有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不过常见的是:害怕“赶不上机会”(“赶火车的梦”和“面临考验”)。

我们中国人都意识到了改革带来的机会,也体会到了自己面临着许多考验。[小说下载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梦是原始的智慧,是用象征对世界的把握,它不是荒诞无稽的。对理解它的人,懂得解读它的人来说,它是人心灵的语言。一个个人的梦可以告诉我们关于这个个人的心理状态的知识,同样,一个文化的梦可以揭示这个文化的特点,这个文化的问题,这个文化的现状以及这个文化将会有的未来。

解读文化之梦,就是解读这个文化中的人的心灵。

阿拉伯人之梦

每一个民族的梦,或者广义上的梦如神话、传说等,都有这个民族的特点,这个特点和这个民族的性格有关,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很有趣的是,有些时候,一个民族的“梦”,甚至似乎和他们的未来有关。

比如阿拉伯人的梦就是这样。我没有办法找几个阿拉伯人来,给他们释梦,所以我释的是阿拉伯人的故事,阿拉伯人的文化之梦。

我在阿拉伯故事里发现了一个常见的主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