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家即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母亲首先教其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的口语;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因为二者是官方语言,而德语更是教学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在卢森堡,约定俗成的是,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有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用法语。招牌、菜名、各种票证、车票、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走进一户人家,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
对于外国人高度赞美的语言的多样化,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上。虽然他们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却太少。透视卢森堡,该国之所以难以诞生一个文学巨匠,并非是其文化底蕴的匮乏,而是各种泛滥的语言阻碍其走进文学殿堂的纵深处。
斯蒂芬·茨威格曾说过:“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就在于专注,那是一种精力的高度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本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除了追求完整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完全沉浸于对自我的提升之中,那他就能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立学于勤,成功源自“九分汗”
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底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底人。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
——《冯友兰谈哲学》“励勤俭”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无讼在哪一方面成功的人,都要努力。如果非常懒惰,而想成功,正如希望苹果落在自己嘴里,一样的不可能”。有句老话叫“天道酬勤”,也就是说,天意总是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迷信天意固然是虚幻的,但只要付出了努力,一生就一定会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理,不投机不取巧,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你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天才,有的只是一种天分,而勤奋能够将天分变为天才。只有勤奋,才能让人永远追求进步,永不停息,做学问尤其如此。
冯友兰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为哲学而努力,西方因他的著作而知中国哲学,就连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都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他所著的“三史六书”是所有了解中国哲学的人都不可能绕过的。
做学问至此,冯老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哲学界的天才,但冯老付出的努力也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从一个中国哲学的门外汉到无法跨越的大师,其中的艰辛与汉水都是为成功而付出的代价。冯老正是秉持着这份勤奋,才收获了如此之高的学术成就。
从来就没有无需勤奋努力便能成功的天才。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句话道出了天才之为天才的真谛。大凡学有成者,无一不是勤奋刻苦的知识追求者。就像冯老所言: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底。古人说:“业精于勤。”人没有不勤而能精于某业底。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19岁以前还从来没有进过中学。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贫困与艰难,他曾是一个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偷盗等勾当上的问题少年。然而有一天,当他拿起《鲁滨孙漂流记》时,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看这本书时,饥肠辘辘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来回家吃饭。第二天,他又跑到图书馆去看别的书,另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中巴格达一样奇异美妙的世界。
从这以后,一种酷爱读书的情绪便不可抑制地左右了他。一天中,他读书的时间达到了10~15小时,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从赫伯特斯宾基到马克思等人的所有著作,他都如饥似渴地读着。19岁时,他决定停止以前靠体力劳动吃饭的生涯,改成以脑力劳动谋生。
杰克·伦敦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德中学后,不分昼夜地用功,从来就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他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四年的课程念完、通过考试后,他进入了加州大学。
他怀着成为一名伟大作家的梦想,一遍又一遍地读《金银岛》、《基督山伯爵》、《双城记》等书,之后就拼命地写作。他每天写5000字,也就是说,他可以用20天的时间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他有时会一口气给编辑们寄出30篇小说,但它们统统被退了回来。
后来,他写了一篇名为《海岸外的飓风》的小说,这篇小说获得了《旧金山呼声》杂志所举办的征文比赛头奖,但他只得到了20美元的稿费。五年后的1903年,他有6部长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说问世。他成了美国文艺界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和他的勤奋程度永远是成正比的,正如冯老所言:无论古今中外,凡在某一方面成大功,立大名底人,都是在某一方面勤于工作底人。一个在某方面勤于工作底人,不一定在某方面即有成,但不在某方面勤于工作底人,决不能在某方面有成。此即是说,在某方面勤于工作,虽不是在某方面有成的充足条件,而却是其必要条件。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
反躬默省,成长的第一步
反思,总是在生活中遇见什么困难,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
——《三松堂自序》“40年代”
当惹了麻烦、闯了祸、做错事、伤害了别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责任,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过失与错误归咎于外在的客观条件或他人的干预,而不是主动承认错误,从自身的努力、能力上寻找原因。这是一种缺失,反思与自省的缺失。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孔子的弟子曾参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在古代的先贤那里,反思与自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为,它应时刻伴随身旁,不断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反思,总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如同一条河,在平坦的地区,它只会慢慢地流下去。总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会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风,它才能涌起波涛。”但并非所有的人,在面对困难、阻碍和痛苦之时,都会做出相应的反思与自省,始终还是有一些执迷不悟者存在。
李森和彭宇是速递公司的两名职员。他俩是工作搭档,干起事来一直都很认真,也很卖力。领导一直对他俩很满意,但一件瓷器的出现改变了他俩的命运。
李森和彭宇负责把一件很贵重的瓷器送到码头,老板反复叮嘱他们要小心。不料,送货车坏在了半路。彭宇说:“出门之前你怎么不把车检查一下。”李森什么也没说,只是背起邮包,一路小跑,终于在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码头。
这时,彭宇说:“我来背吧,你去叫货主。”他心想,如果客户看到此事并告诉老板,说不定还能加奖金呢。他只顾想奖金了,李森递过来的邮包没接住,“哗啦”一声,邮包掉在了地上,瓷器碎了。
“你怎么搞的,我没接你就放手。”彭宇大喊。
“你明明伸出手了,是你没接住。”李森辩解道。
他俩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果然,老板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事后,彭宇偷偷对老板说:“老板,是李森不小心弄坏的。”
老板平静地说:“谢谢你,我知道了。”
于是,老板把李森叫到办公室,询问缘由。李森把事情的原委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这件事情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另外,彭宇的家境不太好,如果可能的话,他的责任我也来承担。我一定会弥补我们造成的损失的。”老板听完,让他回去等待处理的结果。
几天之后,老板对他俩说:“公司很器重你俩,想从你们当中选择一个担任客户部经理,不料却出了这样的事情。也好,让我们更清楚了谁更合适。我们决定由李森担任这一职位,因为,一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彭宇,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老板,为什么?”彭宇问。
“其实,瓷器的主人已经看见了你俩在递送瓷器时的动作,他跟我说了他看见的事实。还有,我也看到了问题出现后你们两个人的反应。”老板说。
彭宇在“趋吉避凶”的选择中,不仅失去了升职的机会,而且连工作也丢掉了,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逃避责任。其实,犯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永远说不出那句“我错了”。一个人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更别奢谈反思与自省了。
其实,反思与自省不应只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它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就像冯友兰先生在研究哲学时,总是不时地回过头关于看自己得出的结论,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一样。
去具体如何进行反思与自省,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在解读伊壁鸠鲁的那句话时,给出了答案。他说:“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更有甚者会吹嘘自己的错误,我敢肯定这些把自己的错误当做美德的人决不会主动去医治他的错误。谁要拯救自己,谁就要尽其所能地暴露自己的错误。人必须对自己严厉些,你要先当原告,然后做法官,最后才做辩护律师,把对你的审问引向所有对你不利的证据。”
将自己置身于原告席上,然后以旁观者的身份揭开心灵的“面纱”,直视最深层的问题。这是一个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却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让自己做一棵自省的树,及时扔掉有问题的枝叶,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在为学的过程中,人人皆可为吾师。观人思己,每个人的治学之法都能为自己提供可借鉴之处:或是自满者的狭隘与急进者的攻巧,或是真理至上者的坚定与冲破束缚者的勇敢,无不是求得真知路上的经验。唯有将其一一接纳、吸收,方能达博洽多闻之境。
知识如圆圈,自满者只关注圈内
一个人做事失败,虽不必由于有自满心,但有自满心底人,做事一定要失败。
——《哲学的精神》“乐观与戒惧”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讲过这样一个的故事:
一次,一个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已经非常渊博,且对我们的疑惑解答得也十分正确,但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存有疑问呢?”芝诺随手在桌子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他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这就是芝诺著名的“知识圆圈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识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唯有意识到未知面的广泛,才可能在知的领域有所进步。一旦存有自满之心,便再无进取之可能了。
冯友兰先生说:“人往往如醉汉,‘扶得东来又倒西’,人必需要用自尊心及自信心,但不可有自满心。有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自满心是失败的充足条件。一个人做事失败,虽不必由于有自满心,但有自满心底人,做事一定要失败。”尤其对做学问而言,自满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就连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柳公权,也差点因自满而停滞不前。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写字,到十四五岁便已写得一手好字,所见之人皆对他称赞不已。日子久了,他不觉地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他和几个伙伴玩耍,比赛谁的字写得好。柳公权写了一篇,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得意的神情。这时,来了一位卖豆腐的老汉,看出柳公权的傲气,决定给他泼点儿冷水。
他挨个看了一遍众人写的,说:“你们的字都不怎么样。”柳公权听了很诧异,问道:“那我的字怎么样?”“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没筋没骨的。”老汉说。柳公权一听老汉的评价,不服气地说:“我的字不好,那么请你写几个让我瞧瞧!”老汉笑道:“我一个卖豆腐的,你跟我比有什么出息。城里有一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的强几倍呢,如果不服气,你去瞧瞧吧。”
第二天,柳公权带着满肚子委屈和狐疑进城了,一打听就找到了老汉说的那个人:确实是一位已失去双臂的老人,正坐在地上用脚写字呢。只见地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行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众人一阵喝彩:“好,好!”
柳公权看呆了,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自己有完整的手臂,还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自以为天下第一了,实在惭愧。想到这里,柳公权来到老人面前,双膝跪倒,说道:“先生,请受徒儿一拜,请您教我写字吧。”无臂老人见他言辞恳切,心里一动,说道:“你要实在想学,那么你就照着这首诗练下去吧。”说罢,老人又用脚铺开一张纸,挥毫写下一首诗:“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首诗,是无臂老人一生练字的真实写照。那意思是说练字的辛苦,练字的工夫,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有今天这苍劲有力的龙飞凤舞。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早已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他不但懂得了写字必须勤写勤练,虚心学习,更懂得了做人亦不能恃才傲物,否则将一事无成。
他怀着不可名状的感激之情,接过了老人的诗,急切又羞愧地回到了家。打这以后,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每日里挥毫泼墨,练笔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体”。
无论何时,自满都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它就像墨镜一样,使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闪光点,自以为是,止步不前,它就像是一块绊脚石,挡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令我们无法接近真知。只有撇开那颗“高高在上”的心,将自己放低,才能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行。
宁拙毋巧,慢工方能出细活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不能慢工,就出了“粗活”,成了“急就篇”。
——《三松堂自序》“30年代”
俗话说: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急于求成而冲动坏事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许多人学习外语时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结果,既花费精力又花费时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很想知道那些蝴蝶如何从蛹壳里出来的。
有一次,他在草原上看见一个蛹,便取了回家,然后天天守着它。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茧出现了一条裂痕,他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茧壳飞出来。
这个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里面很辛苦地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走出来。这个小孩看着不忍心,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把茧剪开,使蝴蝶破茧而出。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变得很臃肿,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不久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功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转移至求知上,也是意义深远。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只会徒劳增加自己的负担。冯友兰先生说:“慢工出细活。”不能慢工,就出了“粗活”,成了“急就篇”。
显然,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能产生好的作品。与那些平均一年一部著作问世的学者相比较,冯友兰先生绝对算不上高产,甚至可以用低产来形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三史六书”,其实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哲学,最后形成了不可跨越的哲学体系。慢工出细活,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做学问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远离浮躁、静下心来的沉着。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非常厉害的剑手:宫本武藤和柳生又寿郎,而柳生又寿郎正是宫本武藤的弟子。
年少时的柳生又寿郎放荡不羁、行事乖戾,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他专心练剑,他不仅不听,还接二连三地犯错,父亲一怒之下就把他赶出了家门。柳生又寿郎为此愤愤不平,他下决定一定要成为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剑手,回来击败父亲,到时父亲就再也不会看不起自己了。于是,他找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剑手宫本武藤,想要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剑术。
宫本武藤见柳生又寿郎资质不凡,便决定将其收入门下。柳生又寿郎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急切地问宫本武藤:“师父,假如我尽全力学习,大概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流的剑手啊?”
宫本武藤回答说:“需要用你剩下的全部余生去学习。”
柳生一听,急了:“可是我等不了那么久啊,只要您肯教我,吃再大的苦我也不怕,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
宫本武藤犹豫着说:“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柳生又寿郎听了还是不满意,焦急地说:“家父已经一把年纪了,我必须要在他有生之年,让他看到我成为一名一流的拿手。十年的时间未免太久了,如果我加倍努力学习剑术,需要多久啊?”
宫本武藤听了他的话,缓缓地说:“也许需要三十年。”
柳生又寿郎急得快要哭出来了,说:“那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又需要多长时间?”
宫本武藤还是不急不慢地说:“可能要五十年,又或者这辈子都没有希望成为一流的剑手了。”
柳生又寿郎越听越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越是尽力,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呢?”
“欲速则不达,”宫本武藤说,“学习剑术讲求自然、平和,一旦急功近利就偏离了剑术的大道,所需时间也就会越久。”
柳生又寿郎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他再也不提成为一流剑手的事情了,只是跟随师父潜心学习。数年之后,终于成为一名和师父齐名的剑术高手。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到自己的目标。做学问绝对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必须一步步地慢慢来,才能化身为翩然飞舞的蝴蝶,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真知。宋朝的朱熹就曾以十六字真言来劝诫急于求成的人们: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学而知不足,心才会丰盈
人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
——《理想人生》“《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不变的箴言。在漫漫人生长途中,一个人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呢?那就是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只有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才能不断吸纳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个始终秉持着谦虚的精神面对学术的人。面对广博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他从未为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而满足,反而是一种永不知足的心,让他不断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哲学世界。于是,他成为了了解中国哲学不可跨越的人物,他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于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