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汉语-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表示大过人的原因。〃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论以所为起大事。(史记·项羽本纪)
  (表示起大事的原因。)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
  (表示见将军的原因。〃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表示与之饮食的人。〃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其实上古汉语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表示。例如:
  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左传昭公四年)
  (〃所〃指代生的处所。)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指代避风雨的处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荀子·劝学)
  (注意:系的对象是巢,系巢的处所是苇苕,〃所系者〃指苇苕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注意:系的对象是巢,系巢的处所是苇苕,〃所系者〃指苇苕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所立者〃表示立的处所,指高山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小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所立者〃表示立的处所,指高山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注意:渐的对象是芷,用来渐芷的东西是滫,〃所渐者〃指滫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所〃指代托庇的凭藉。)
  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所〃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这句是说任凭您怎样支使他。)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孟子·滕文公上)
  (〃所〃指代〃事孔子〃之道,等於说欲以所以事孔子事之。)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庄子·胠箧)
  (〃所〃指代〃无用〃的道理或原因,等於说法之所以无用也。)
  雅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所〃指代〃构〃的原因,等於说怨之所以构。)这种用法似乎比较特殊,其实应该说这也是上古汉语〃所〃字的基本用法。后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从……〃〃所以……〃'1'注意:上古汉语的〃所以……〃和现代汉语的〃所以〃不同,现代的〃所以〃是连词,上古和它大致相当的是〃故〃,例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但是现代的〃所以〃是从上古的〃所以……〃发展来的,这里不准备细说。①〃所为……〃〃所与……〃等等,但是这种基本用法并没有完全被这类新兴的结构所代替,所以我们在同一篇作品里既能看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的说法,又能看到〃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的说法。
  在上古汉语里,〃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的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墨子·公轮)
  (〃所不足〃指人民而言,〃所有馀〃指土地而言。)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纤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里并不常见。
  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例如: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
  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战国策·赵策)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
  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古汉语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一)连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战国策·齐策)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况〃,何况。)
  技经肯 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墨子·非攻上)
  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1)而
  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是连词〃与〃字和〃及〃字(例见上文)(注:这是就一般情况说,或许有个别例外。)。《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述的性质,这是应该注意的。
  〃而〃字可以用於顺接,也可以用於逆接。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荀子·劝学)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现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言仍旧沿用〃而〃字。
  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例如: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论语·季氏)逆接的〃而〃字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有时候,〃而〃字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文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例如: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
  (这意味着十人不应该从一人,而从一人。)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
  (这意味着君子应该仁,而不仁。)
  有时候,〃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其实这种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诗经·啵纭は嗍蟆罚骸ㄏ嗍笥衅ぃ硕抟恰H硕抟牵凰篮挝俊ǹ梢灾っ髡庖坏恪
  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论语·公冶长》:〃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第一个〃而〃字似乎是顺接,第二个〃而〃字似乎是逆接,其实这两个〃而〃字的作用都是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在性质上是毫无分别的。
  〃而〃字还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例如: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赵策)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2)以
  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左传成公二年》:〃余折以御〃,就是一个例子。〃而〃字也有这种用法,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这在古汉语通论(十一)里已经说过了。
  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劳师〃的目的是〃袭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亡郑〃的结果是〃陪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求生〃的结果是〃害仁〃;〃杀身〃的目的是〃成仁〃。)但是〃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结果。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还是结果,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来看的。
  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例如: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则
  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这种用法的〃则〃字可以译为〃就〃或〃便〃。例如: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庄子·胠箧)
  〃则〃字又常常用於紧缩句,但是这种紧缩句也正是条件复句的紧缩。例如: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韩非子·五蠹)
  有时候没有用〃则〃字,从句子的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例如: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但是没有用〃则〃字的紧缩句不一定都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是因果关系,例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荀子·劝学);也可能是时间修饰,例如〃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我们阅读古书时应该细心分辨。
  有时候,〃则〃字所连接的两项并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这时候也用〃则〃字。在这种情况下,〃则〃字不能译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例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现代汉语没有和这种用法相当的连词。
  〃则〃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
  (4)然而,然则,虽然
  在古代汉语里,〃然〃和〃而〃,〃然〃和〃则〃,〃虽〃和〃然〃常常连用,成为〃然而〃,〃然则〃,〃虽然〃这几种形式;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它们当中的两个成份分开来理解。
  〃然而〃中的〃然〃字表示〃如此〃。〃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上)
  〃然则〃中的〃然〃字也是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例如: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上古汉语只用一个〃虽〃字。古代〃虽〃字和〃然〃字也是常常连用,但是〃然〃字还有实在意义,〃虽然〃实际上应作〃虽然如此〃讲。例如: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虽然,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二)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例如: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庄子·秋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庄子·逍遥游)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下面讨论介词〃以〃〃於〃〃为〃〃之〃的用法。
  (1)以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如《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
  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两种: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意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关於〃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第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再举几个放在后面的例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荀子·劝学)
  凡闻言必熟论,其於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是以〃等於说〃因此〃。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庄子·养生主)
  〃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就可以省略。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去〃,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孟子·梁惠王上)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表示凭藉或引进原因的〃以〃字,它的宾语也可能承上省略。这时候〃以〃字仍表示〃藉此〃〃因此〃的意思。例如《庄子·逍遥游》:〃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不过这种省略的情况比较少见。
  〃无以〃,等於说〃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以〃,等于说〃有什么可以拿来。。。。。。〃。例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庄子·徐无鬼)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
  (2)於(于,乎,诸)
  〃於〃字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引进处所;第二种,引进比较的对象;第三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第三种用法在古汉语通论(八)里已经讲过了,现在讨论第一种用法和第二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的〃於〃字略等於现代的〃在〃〃到〃〃从〃〃对於〃〃在。。。。。。方面〃等意义。例如:
  子路宿於石门。(论语·宪问)
  王坐於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在〃。)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庄子·逍遥游)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到〃。)
  虎兕出於柙。(论语·季氏)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劝学)
  (以上表示〃从〃。)
  问於桀溺。(论语·微子)
  当仁不让於师。(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