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汉语-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有时候还在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例如: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现代还说〃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字复指。例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用代词〃是〃字或〃之〃字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语法手段。但是,现代汉语没有这种句法了,因此这类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是无需把这种〃是〃字或〃之〃字直译出来的。
  下面讨论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现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九〃在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实数),不但用了动量词,而且词序也变动了。
  从句子成份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假如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例如: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动量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的状语的位置上升到全句的谓语的位置,自然就显得突出而重要了。和现代汉语比较,〃鲁仲连辞让者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虽然可以译作〃鲁仲连辞让了多次〃、〃把佩带的玉玦举起多次来向他示意〃,但是语法结构是大不相同的。
  以上所讨论的叙述句,它们的主语都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但是,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叙述句的主语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就谓语动词来说,〃蔓草〃是被〃除〃的,〃衮〃是被〃废〃的,等等。但是,这只能说是意念上的被动,还不是上古汉语真正表示被动的句法。
  在先秦时代,真正的被动句所占的比重很小。当说话人有必要运用被动句时,一般在动词后面用〃於〃字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上)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介词〃於〃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於被动的意义;但是,由於用〃於〃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还要注意古代这种用〃於〃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被动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前面(大树被风吹倒了)在上古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的〃於〃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面(〃东败於齐〃)。
  有时候用〃为〃(wéi)字表示被动: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卒为天下笑。(同上赵策)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后来又有〃为……所〃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这种结构形式在秦汉以后的古书中最为常见,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
  表示被动的,除〃为〃字外,还有〃见〃字和〃被〃字。例如: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但是这不是上古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形式,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古代汉语叙述句经常应用的语气词是〃矣〃字和〃焉〃字。
  (一)〃矣〃字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字总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吾知所过矣。(左传宣公二年)
  (原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寝门辟矣。(左传宣公二年)
  (原先是关着,现在开了。)
  余病矣。(左传成公二年)
  (本来是好好的,现在受重伤了。)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本来有亲臣,现在没有了。)
  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时间的副词如〃已〃〃既〃〃尝〃等字,表示某一情况已经如此或曾经有某一情况;句尾用〃矣〃字,是说话人把它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战国策·赵策)
  郑既知亡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战国策·赵策)
  有时候,某一情况还没有出现,但是预料它将会出现,用〃矣〃字也是把它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偏正复句,偏句表示一个假设,正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后果。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战国策·赵策)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无论表示已经如此或行将如此,〃矣〃字总是报道一种新情况。
  表示可能性的句子虽然也属於叙述句,但是并不表示一种过程。在这类句子里,〃矣〃字仍然报道一种新情况。例如:
  公闻其期,曰:〃可矣!〃(左传·隐公元年)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注意〃可也〃和〃可矣〃的分别:〃可也〃是简单的判断,〃可矣〃则包含〃以前未可而现在可以〃的意思。)
  吾惛,不能进於是矣。(孟子·梁惠王下)
  以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同样可以用〃矣〃字,因为描写句同样可以报道新情况。例如:
  国危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今老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左传宣公二年)有时候,描写句的谓语部分被提到前面去,后面再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字的),这样就增加了夸张的语气。但是〃矣〃字本身并不表示夸张语气。例如: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祈使句用〃矣〃字,这是祈使者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例如: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总起来说,〃矣〃字的语法意义跟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啦)字的语法意义相当;绝大多数的〃矣〃字都可以译成现代的〃了〃字。
  〃矣〃字又可以用於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矣〃字仍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於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矣〃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例如:
  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论语·子路)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焉〃字
  〃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我们说它是指示代词,因为它常常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我们说它是语气词,因为它经常用於叙述句的句尾来表示停顿,就一般情况说,它的后面不再加别的语气词。
  〃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例如: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虢叔死在那里。)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砍柴的,打猎的,都到那里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必有我师在此三人之中。)
  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见贤则思齐於贤,即思与之齐。)
  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愿在这方面学习。)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论语·宪问)
  (我於此三者都无能。)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於此得养生之道。)
  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例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晋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强大。)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没有哪一种善事比这个更大。)
  我们应该注意〃之〃和〃焉〃的区别:在和动词结合时,〃之〃字用在及物动词的后面,〃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试看上文所举的例子:〃非曰能之,愿学焉〃,这里的〃能〃字在古代是及物动词,〃学〃字用作不及物动词。同一动词,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死焉〃的〃死〃是不及物动词,是一般的意义,如〃虢叔死焉〃;〃死之〃的〃死〃是及物动词,表示殉难,如《左传宣公二年》〃提弥明死之〃。
  〃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但由於它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候,它和〃於〃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而它的语气词性质就更为突出了。例如:
  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焉〃和〃於国〃同时出现。)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焉〃和〃於我心〃同时出现。)有时候,〃焉〃字虽然没有和〃於〃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但也完全失去了代词性,只能算是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例如:
  击之,必大捷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最后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这两个例子都是平行的句法,第三个例子上文用〃矣〃下文用〃焉〃,第四个例子上文用〃焉〃下文用〃也〃,试加比较,可以看出〃焉〃字所表示的语气来。这种用法的〃焉〃字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啊〃字,但不是每一句的〃焉〃字都能用〃啊〃来对译。以上只算〃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然应该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正如〃矣〃字一样,〃焉〃字也可以用於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焉〃字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於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焉〃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例如: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此外,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於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於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上)这种〃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比较常见。例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有人把这种〃焉〃字解释为〃於是〃〃乃〃〃则〃,认为是连词。其实这种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词的〃焉〃字仍然相通。如果说,指示代词的〃焉〃字用於句尾有可能逐渐取得语气词的性质,那么当它用於句中从而逐渐取得某种关联词的性质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焉〃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一般古书上并不常见。
  古汉语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词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汉代以前很少当〃勿〃字讲,见下文)。例如: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王斗曰:〃否。……〃(战国策·齐策)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1'〃无〃同〃毋〃,下文就要谈到。①。(左传宣公十五年)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吾〃是〃知〃的宾语,放在〃知〃的前面,现代汉语却只能说〃不知道我〃(不了解我)。第二个例句〃毋吾以也〃中的〃吾〃是动词〃以〃的宾语,放在〃以〃的前面;但按现代汉语的结构,〃吾〃必须放在〃以〃的后面。其馀由此类推。有人把上面所举的这类句子叫做倒装句,那是不对的。在上古汉语里,这是最正常的结构,而不是〃倒装〃。这个规律在用否定词〃未〃〃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很少例外。直到后代,由於仿古的关系,古文家仍然运用这一类结构。
  至於用〃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运用这种结构了,这是因为〃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见下文),〃非〃字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无〃字本身就是动词。
  从宾语来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这种结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不能用这种结构。例如: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吾不能早用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现在我们把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九个否定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无〃〃莫〃分别加以叙述。
  (1)〃不〃〃弗〃
  〃不〃和〃弗〃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有细微的区别。区别在於:〃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例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不问马。(论语·乡党)〃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例如: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弗〃字后面的动词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用在〃弗〃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例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2)〃毋〃〃勿〃
  〃毋〃和〃勿〃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於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例如: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孟子·梁惠王下)古书上〃毋〃字常常写作〃无〃字。例如:
  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
  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无欲速,无见小利。(论语·子路)
  在语法意义上,〃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是,正如〃不〃和〃弗〃的区别不严格一样,〃毋〃和〃勿〃的区别也不严格。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动词后面却是带宾语的。
  正如〃不〃〃弗〃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毋〃〃勿〃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下面是〃毋〃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候,〃勿〃字并非用於祈使句,而是用於陈述句。这样,它就不再表示禁止;它的意义和〃不〃字差不多。例如:
  齐侯欲勿许。(左传襄公三年)
  鲁人欲勿殇童汪踦。(礼记·檀弓下)
  (3)〃未〃
  〃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於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宣子未出山而复。(左传宣公二年)
  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不是〃未尝君之羹〃的〃未尝〃),它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未〃和〃未尝〃的区别是:〃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而〃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例如: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战国策·齐策)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有时候,〃未〃字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它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它和〃不〃字的意义差不多。例如: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4)〃否〃
  〃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是对立的。常用於单词句,等於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例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夫擅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战国策·齐策)
  〃否〃字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5)〃非〃
  〃非〃字用於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例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管仲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