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茅蓬语录-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能在自己能力之内,轻易地为这世界增添快乐。怎么做呢?对寂寞失意的人说几句真诚赞赏的话。

肯定别人并不表示否定自己。

共享他人的喜悦也是在造善业。

夸赞别人是美德,夸耀自己是无知。

人只能受你的鼓励而符合你的期望,不会因你的苛责而如你的意。

人人都会诉苦,很少人能说出优雅的赞叹——那全赖练习。

好话不费钱,但价值却大。

认同别人的些许功绩,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品味啊!

赞美使别人喜乐,使自己可爱。

谁都会责怪别人,只有专家懂得夸奖赞扬。

爱语不是好听的话,不是谄媚的语言,而是赞美或赞叹。

绝不可揭人疮疤或搬弄是非,而要懂得找出理由去赞美别人。

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咬紧舌头;当你想赞美别人的时候,你要随口说出。

「称赞」是一种伟大的投资——不会带给你任何的损失,而能增长人际关系的融洽。

良好人际关系的成功秘诀,在于「不道人短」,而且勇于颂扬他人所有的优点。

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们经过时,为他们鼓掌叫好。

即使是一声轻轻的赞美,就已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不肯佩服别人长处的人,生活是无趣的,因为他从未得到过欣赏的快乐。

时常赞美别人的人,自己本身一定具有更多值得赞美的长处和修养。

想改变别人,而不引起反感的第一原则——以称赞及诚意开始。

赞美好像香水,当你将它洒在别人身上时,你总会沾上几滴。

赞叹虽然是个普通名词,但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似乎皆充满着生命的魔力。

常赞美别人的长处,不背后说人的过错。

无论何时何处,应当多说一些祝福的话。

赞美是有生命的,因为用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很神奇。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全世界的人,没有几个人喜欢听别人在自我赞叹。

对别人适时、得体的鼓励与赞美,就是最好的「维他命」。

醍醐灌顶

佛法使人开智慧,找到真正的生命,找到真实的自我。

入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着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坐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治疗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治疗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治疗无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听从圣贤的吩咐而舍弃猜疑。

人知利之为利也,不知无害之为利也。人知害之为害也,不知有利之为害也。

引发你所遇到的人内在的「善」。

「无常」、「苦」、「无我」是世间一切的三大真谛。

「友谊」是迈向「慈」的一个阶段,但还不是真正的「慈」,它是出自内心喜爱别人的一个特质,但这其中却也隐藏了它的近敌——「爱染」,也就是所谓的「情感」。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净无瑕痴,就是功德了。

所谓的真理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听从我们的欲望,他们都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静只限于心的安定,而非连杂染也平定下来。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了生死的人,忙辛苦。

「行」指的是身和心。「诸行」的存在来自于无常变异,就如呼与吸必须要交替。

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

不要去执着禅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光芒有什么了不起?它无法免除我们的苦啊!

你必须尝试,如果你还不能做到,便得更深入去探求。掘取这杂染烦恼,根除它们。

迫使自然去符合我们的愿望,那全都是无明。

无论我们说的、相信的或做的什么,会导致痛苦的,全都是邪见。

只接受喜欢的事物而拒绝不喜欢的事物,这并不是佛陀的教导。

存在界没有圆满的存在。

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

不去贪瞋痴,无法开智慧。

七识不死,法身焉活。

佛法只要沾到一点边,就受益匪浅。

爱默生说:「当人领略到新的真实,他会有一阵感动。」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平时心行于尘境中自由不自由。

应无所住

我们必须用这世间的习俗与人互相沟通,但在内心里,我们必得是空的;心超乎这些事物之上。我们必须带着心这样子去超越,这就是圣者的住世。

表面的和超越的必须同时地被领悟;善与恶必须被视作共存,一起生起。

那些我们喜欢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都是痛苦;如果它们都是痛苦,那么便别太靠近它们。

不论你是拿世间或是你自己当作真理,都只是盲目的执着。

经由黏着的力量了解自我,不是真正的了解。

当我们一意会到我们已经得到某样东西时,痛苦就生起了。

酌留空间,别黏着事物!

我们完全不黏着痛苦,也不黏着快乐乃至任何的状况。我们就任由事物是它们自然的样子,让它循着自身自然的行程流动。

连真理也别握得太紧!如果你盲目地黏着它,就像抓住一条狗的腿,倘若你不放下,它就会转过头来咬你。

「错」是隐匿在「对」里面的;倘若我们执着它,即使是对的,拒绝对任何人让步,那也成了错。

你必须学习在惑生起时去留意它。生疑是自然的;我们都是以疑惑开始的。重要的是你不会认同它们或在无止境的循环中被攫取。

业的止息就是贪嗔痴的止息,就是心中烦恼的止息。

「执着」在各方面禁锢我们的生命,剥夺生命的自由。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你的道场才是圣地,否则它会变成你的囚牢。

事物愈神圣,对人的禁锢愈厉害,对所谓的「神圣」,务必要特别小心。

人们一旦执着善,便为善所系缚,就会向着至高无上的善前进,那时,无上的善也会变成无上的囚牢。

透过执着而产生的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

如果我们依然在世间法中寻求满足,就表示我们仍未见「法(真理)」。

当乐与苦同时存在时,我们必须明了,后者(苦)是源自排斥的缘故——不是得不到所爱的,就是得到我们所不愿的。

有所贪着就有所挂碍。

「善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要对拥有物抱持强烈的执取心,并明白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租借罢了。

偏执于眼前的妄念、业感、种种事相,以为实有,嘴里虽说要往西方,也只是个妄念而已。

修行乃是舍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萨道。

在常住做事情,不是替谁做,是在为自己消业障做。

修行不能执着,执着即生烦恼。

执幻则随生死之流;了幻则顺涅槃之道。

绝诸幻化,无所依倚,离一切缚,便得中道。

但于境缘,不着不滞,不使染污,无法可得,无行可修,是无上道。

无求无着,不生不灭,念念无为,便是究竟。

知一切法,幻化不实,六根无染,对境寂然,不染不着,念念不住。念念不住,即无系缚。

攀缘而知,作意而解,便与菩提不能相应。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薰炼!

心无所住为顿悟。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如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不「生」在高兴中,如果我们有所失,我们也不「生」在悲伤里,这就是不生不死。

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世间的一切,就会明白它们都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如果你执着它们,它们就变成了污秽。

灵光独曜,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故要从降伏其心下手。一切无住,便是降伏。

起妄遣妄,亦成妄。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

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

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

无住心者是佛心。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

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无知的人,对于每一件东西,不管好坏,都会有某种形式的执着。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说修说证,都是魔说。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诸圣以无为而得名,圆修以无作而成行。

有心皆苦,无心乃乐。

当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灭乐也。

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着。

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

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了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色法都是缘起;一切受法皆为错觉。

幻相看得开,实相就显现。

现在修行者,及未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若知瞋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

向往安详的境界,那么就试着不将任何赞谤、毁誉存放在心上!

我们要将生命化为一种享受,而不要让它成为一种负担。妄想、执着即是负担。

世间人以「有」来享受生灭法的人天福报;菩萨以'无'来享受不生不灭、戒、定、慧的喜悦。

世间人把享乐、奢侈称之为幸福,而我却认为「无所求」才是最高的幸福。

要享受人生中任何东西,一定要了解,得失都不能看得太重。

「执着」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执着为生命中的绊脚石。

左手做的好事,不必让右手知道。

人所妄执的一切事物,比火来得更危险。

念念无所住,念念即是真实性。

若在主观意识当中不执着,也可以变成客观;若在客观的意识当中不能包容,也将落入主观。

学习着不要去干涉别人,你将会更解脱、自在。

当你无所求时,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你失望。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为最。

悟道之人,唯心无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无执着。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看看十年前的种种计较,今觉可笑,若十年后反观今日的争执,应会莞尔。由此可知,对于时间,每个动点上的执着,只会徒增我们的烦恼而已。

欲精神清明饱足,须除得失生灭心。世间无常,诸行非久,虽在世间,常离世间,只住世间地,不染世间情。

为了赞美而去行善,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情生智隔。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无所着」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不「留恋」则心无挂碍。

人生恰似戏文场,是非黑白莫逞强,顷刻一声锣鼓息,不知何处是家乡。

一般人认为的不执着、不动心,即是逃离此恼人的世界而住到山洞或森林里。这仅是肤浅的看法。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法「不受」,即是本来面目。

出家虽一无所有,但内心却无所不有。

一般人总认为跳进水坑比跳进粪坑要好得多,但是聪明的人什么坑也不跳进去。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簷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抛却一切计较,捐弃无谓的拘执与丑陋的心机,让自己生活在无一物之中。犹如仰望穹苍,万里无云的碧空,令人心情豁然开朗。

执着于我们最终都无法拥有的,实在是不幸的事情。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若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

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便离妄缘,即如如佛。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着,即自见佛性也。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着者是。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锁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

住着于法,斯为初念,如人如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言,便是诸法。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

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不住六尘生心。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道人若驰求心不歇,纵与之眉毛厮结理会,何益之有?

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

却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要得不随时节,但一时放下着,放到无可放处,此语亦不受。

生死涅槃如同昨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

于无住本,立一切法。

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

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虽以无量珍宝庄严,虚空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净,不入空,不入定。

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心法相空也。

「执」为禅之大病。

宝满三千界,斋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

问曰:家贼(妄念)难防如何?答曰:识得不为冤。又问:识得后如何?答:贬向无生国里去。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

为人不可强求,为隔不可执着,为理不可偏计。

诸法唯空,了不可得,执则成妄!

知见非障,因执成障。

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立一尘而不着,悟万法之未生。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本性空遍,非身内非身外。真心不住,不即身,不离身。

先觉知事相非真,明而不昧谓之觉,知而不迷谓之悟。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告诸学者,无外驰求,若最上乘,应当作。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山半白云。

不求皆苦,忘心即乐。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欲得速成佛,只学无生忍,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广演罗蜜,无心可鄙吝,只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谦逊的甘泉

谦逊,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当我们十二分谦逊之时,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之时。

德行对生命而言是必要的,从谦逊做起,我们便开始趋向觉悟了。

谦逊就好像内衣,具备它,但不显露出来。

聪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静。最聪敏的人,通常是那觉得自己最不聪敏的。

谦逊是钓取赞美的香饵。

谦逊是最高贵的克己工夫。

谦逊是世上最确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满、矜夸、奢望及贪欲的禁戒。

有一分谦逊,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谦逊乃神圣之面具。

最丰满的稻穗,最贴近地面。

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一个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会被人尊敬与喜爱。

念高危,则思谦冲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谦虚是学习的基础。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处则更难。

满腹经纶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胸无点墨的人,常常乱打高空。

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于说话的口气。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无论谁想获得自尊的名声,都应该隐藏起他的自负。

君子能扶人之危,应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夸,则益善矣!

能够隐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种很大的才能。不自满是进步的开端。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论识到自己的渺小。

人须从花朵学得修养品格。栀子花所以受人喜爱,只因不妄想香气像玫瑰。

最伟大的才智常不显露。

谦虚之中含有学问与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机。

真正伟大的人都是谦卑的人。

真正才学丰富的人,深明知识不是拿来夸炫的饰品。

从至柔得至刚,秉虚心为劲节。

至人若无若虚,盛德不矜不伐。

谦逊的人永远不谈自己。

任何东西都没有像谦逊那样,使人远离魔鬼。

谦卑永远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骄傲、自夸。)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贰过,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谦以接人,可以寡过矣!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未事,不多言论;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伐:自夸。)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胸怀。

若想成为坚强的人,必须像水一般,随顺所流。装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为四方形,装到圆形容器,它就成为圆形。因为,水有这种谦逊的本质,所以,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强韧。

像浅溪一样终日不满的人,是无法把握现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荡、沉稳又波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