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茅蓬语录-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
二六时中,无欲无依,自然超诸三昧。
把生命投注在佛法上,必定功不唐捐。
粗究其说而不细求其理,不智也;细求其理而不实体诸身,不仁也;不智不仁,何以学为?终其庸愚而已矣!
禽兽皆有日长进,人性更明精进心;若受微苦身难忍,何能功德众欢欣?
每个人应当怀着一颗虚空的心修行,有时我们可能无法受到肯定或赏识,但坚守本分、脚踏实地地鞭策自己,依旧是个人精进的正道。
修行勿耍巧妙,巧妙是挡不住无常的。
纵为细水,如果不断流动,必能使坚硬的石头穿洞,两根木头相互摩擦,毫不歇息,终会引发火花。修行若以不断精进的态度持续前进,必能达成功之境。
只有懂得好好利用所有的瞬间,我们才能相信自性的永恒,当每个刹那,都能以崇高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时候,连最微细的义务,都会变成有价值。
生死大关,岂是悠悠散散可以突破的。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不要将实贵的时间,浪费在形而上的问题中,而扰乱了心境的安宁。
修行做工夫,最要紧的是一个「切」字。当知,用此一「切」字,不愁不到古人田地。
修行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崇尊而归之矣!
为了爬很陡的高地,首先必须慢慢地走。
虽然本性本自具足,但一样要听经闻法、解行并重。
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可以感召佛菩萨的清净之体。
夫放逸是众恶之本,不放逸乃众善之源也。
向下扎根的树木,不怕不向上开花结果。
念佛,在于专而不在于多。
跨最大步的人,并不一定是走得最快的人。
修行要象滴水穿石,钻木取火。
修行——念佛是很重要的,但「放下」更是第一首要的功夫。
我们若把执着于男女感情的力量用在念佛上,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老实念佛即是通达本性。
念佛要以空性为主题,先放下烦恼,念佛才会专一。
无念即是精进,心平何劳持戒。
能于无念中起大妙有,是名真精进。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恒以惭愧水,洗涤懈怠心。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
修行是点滴功夫。
放逸的人虽有生命,却也等于是死的。
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时候,用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办法。
一匹驴子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骏马;用执着分别心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为学如初,成就有余。发心如初,成佛有余。
是否迅速,要看能否继续不断的努力,而非一时之奋发。
志密行亦密,功深悟亦深。
放逸懈怠是烦恼。古来大德,没有不是一天当十天用的。
仅只是好奇心无法使吾人走上生命的更高层次。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槃。
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修行要使妄想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稍存情面。
精进者所谓精审而进,密密内照,不使一毫放松也。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今之做功夫不灵验者:一、无古人真实志气。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
一件大事。三、拌舍(拌舍:舍弃。)积劫以来,所习所重放不下。
闲情日逸,妄见潜生。
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费力,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多被目前境界夺将去,作主宰不得,日久月深,道力不胜业力,临命终时,亦不得力。
光景易过,时不待人;大事未明,何日是了。努力!努力!
修行人忘失菩提,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
在身上修是下法,在心上修是中法,在性上修才是上法;性心身三了了是无上法,是无上道。
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至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如也。
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无杂用心处——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履处。
学世间法,全仗口议心思;学出世间法,用口议心思则远矣!
若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心若住于法,则眼为法遮。盲修瞎炼,无由见道。
心心不触物,步步无触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
真正的生命是专注它,而不是描述它。
蜡烛无火不生辉,参道无悟任时催,逆水行舟不停桨,登得彼岸胡不归?
向下扎根的树木,不怕不向上开花结果。
莫要口说无常,而使光阴空过了。
虚生浪死,至为悲痛,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大好光阴,切莫空过。
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谓之修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多学广闻无利益,汝应一意专心修,修持精粹心要法。
若欲即身成佛位,无散专一观自心;密续了义之精华,六法摄尽应勤修。
二六时中禁语如哑,发奋勇心,截断贪欲,若能决心依一切空,必可跨越生死大海。
修行定时间,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睡得熟,起得早。多出坡,莫烦恼。多念佛,增定慧。多习禅,转活泼。天天持,了生死。弥陀国,您有份。
终日毋忘一百八,弥陀念得口头滑,念得口头是心头,自然生死如根拔。
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理虽顿悟,事要渐修。
聪明远逊智慧,生命应观早晚,莫待夕阳西下,再叹黄昏已晚!
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
长养圣胎,久久成圣,故云渐修也。
做工夫,疑情不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毫厘失念,则丧身失命。
提起话头,不明决定要明,不破决定要破。譬如捉贼,须是见赃始得。
毫厘有差,则入邪径。
光景易过,时不待人;大事未明,何日是了?
做工夫,不得沾着世法,佛法尚沾着不得,何况世法耶
风停波尚涌,理悟念犹侵。
做工夫,贵在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做工夫,最怕耽着静境,使人困于枯寂。
人间五欲及无涯,利锁名缰割不开,若把利名心念佛,何须辛苦待当来!
进力:忘诸懈怠,成办出世道业故。
正精进:住无漏智,正行精进,勤趣涅槃。
修诸道时,能向正行精进,不取无益苦行故。
轮回的舞台
「生」是指念头的生起,也是我们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此刻可以驾驭这种「生」,就可以控制肉体死亡后的「生」。
地狱真正的意思是焦虑,像被火烧般的焦虑。如果一个人心焦如焚,当下他就是个地狱众生。
不论何时,一个人如果愚痴,那么他就是个驽钝的畜生。
只要有无谓的愚痴,当下就堕落为畜生。
「生」为饿鬼是指精神上极端饥渴。
如果恐惧、怯懦,就会「生」为阿修罗(受惊吓的鬼)。
死亡是指无尽的轮回,「我执」没有生起,轮回暂止,就是「死亡」的境界没有来临。
只要我们愈是选择善的反应,心就愈能惯性地快乐起来,反之亦然。
所谓的生与死绝不仅止于我们的生日与祭日,它的意思是指念头与感觉在刹那间的生与死。
负面的情绪,其实不过是失去控制的心罢了。
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
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人我憎爱之心,是轮回之因。
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我们可留恋的。
食但果腹,衣但蔽体,不要汲汲于衣食事,因那是属于四生的种子。
贪世间的一枝草,都要再来轮回。
善恶之业,皆生死缘,造之弥多,生死弥广。
不好的心,只会聚集愈来愈多的坏。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
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甚忙如此,只怕众生入火炕。
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须知生死元无体性,因迷自心,妄逐轮回,宛然成有。
生死本空,由悟方觉;涅槃本有,以迷罔知。或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佛。理岂然哉!
了生死莫亲于悟心,悟心莫先于立志,忘寒暑、废寝食、空情妄。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跡动转迁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续,以至一刹那间具八百生灭,岂待百年气泯然后为生死者哉?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是作趣向,皆是污染。
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一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
一切诸法,本来不有,因心故生。
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
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重复你的情绪即是轮回。
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贪为欲界,瞋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
生命的序曲是几声的哭泣,而终结却只是一声的叹息!
生命的本质超越时空之外,「死」只不过是此世他生形式的改变,但生命却不因此而消失。
生命的展现与回复,乃至消失,犹如水的循环,蒸发在阳光中,而后有凝聚为雨露。
众生由于分别现在因缘幻化之假相,所以妄念不断。
人由于无始劫以来,受到业力的薰习,所以,人性无量劫来的善、恶、无记种子皆具足。
人由于无始劫来的欲望,见相二取而产生了动,动即是念头,有念头即是妄想,
妄想不断即是生死。
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终有尽。
在人生痛苦的生活里,只要凭着信心返归本心,便可望于现世中达到解脱。
业不亡则生死不尽,生死不尽则轮回无穷。
受苦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
一切的果报,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思惟。
不要浪费时间及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我们皆被无明的坟墓所埋没。
宇宙乃是业力所感召而来的,而业力即是无明的产物。
那个生死业根,只在汝一念生灭之间。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若于思惟中,硬加一念知见,即是生灭。
心性本无杂念,本无生灭,只因一念妄动,而有无明。
若落入数量、对立等的观念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业。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人活着与死亡只是肉体的变化,实质上并没有变化。
当未来成为往事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往事成为未来(生死再轮回)。
「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
众生只管世间乐,而未具洞察其灾害的智慧。其实这个世间乃是充满痛苦的恐怖之地,老、病、死的火焰一直燃烧不息。
凡夫长期徘徊在迷惑之道而无休止。
以业为田,心为种,复无明之土,润贪爱之雨,浇自我之水,增长邪见,而产生迷惑。
在无穷尽的轮回之间,若将一个人烧掉的骨灰堆积起来,则比山还要高;若将其间他所流的眼泪收集起来,则比海水还要多。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死亡只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逗点而不是句号。
由于愚昧无知,我们把今生短暂的生命误认为是生命的全部,事实上,整个的生命是隐藏在超越我们称为生和死二点的部份。
精进求道虽然很苦,但无求道心的人更苦。生于此世间老迈、生病、死亡,其痛苦是无休止的。
众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时摆不脱欲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着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沉沦业海。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只要你把握住生命的要点,千万众生中,你就可以是个例外。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心生种种舍者,这个病根拔不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瞋也。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犹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哉?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跡动转迁流。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聚舍,皆是轮回。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无明即是颠倒。迷真起妄,不动而动,是为颠倒。
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明轮转生死。
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便是生死根本。
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
不用别求,有求皆苦。
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似粟。
烦恼障障人的般若德,业障障人的解脱德,报障障人的法身德。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生。
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流底亦是识情,怕怖慞惶底亦是识情。而今参学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修禅人定要做到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保持真心清净,绵密相应,片刻而无走漏,才能出三界,若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到了临命终时,就难保中阴业识不入轮回而受生。
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凡夫倒用心,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及。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
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
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叫做造作。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
人以惯性的意识过活,算命先生才有生意可做。
应痛感世事无常,生死迅速,深信业果不坏,轮回是苦。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念不生,万法无咎。
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尘刹虚浮,喻同朝露。
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生」与「死」是同时并发而展现的。
自性中无生死,众生错认无明为本性,故有生死轮回。
世间何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师云: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可惜青山常在,堪嗟白发时新,尽是尘中逆旅(逆旅:旅舍。),谁为物外闲人?
一切众生,心本无二,着妄迷真,幻成六道,依业受报,轮回流转,沉溺五欲,堕落三途,受苦无量。欲免轮回,莫若学佛。
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白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直须痛棒打,此恨卒难忘。
凡夫着有,心逐境胡,常迷不觉。
禅心
谁说工作和禅坐不能同时呢?
没有烦恼,要智慧干啥?
对境无心即是禅。
禅的主要目的是让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慧眼。
知足,在禅的世界里,是指脚步所踏处,心必如实随之。
禅坐是为了让心平静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下承当就是的。承当的一句话也是多的,本来无欠无余,现现成成的。
禅就是要唤醒自己清净的心灵,去领受生活多采多姿之处。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别认为已结束禅坐,其实,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若你如此反观,便将拥有平静。
在禅坐当中,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
当你结束禅坐时,提醒自己——其实你并没有结束禅坐,你只不过是改变姿势罢了。
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真理,因为外尘和内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
禅坐并不强调专注呼吸或感觉的时间长久,而是在于我们有多觉知与清醒。
并不是只闭着眼睛坐着就能开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地与我们同在,因而要经常地警觉。
湛寂不动,名为禅定。
不复驰逐,即大禅定。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澈。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寂,一切因果皆所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心;悟者,悟无所得。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禅定智慧生,而贪瞋痴毒尽。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心安即是禅;自在即佛法。
作为一位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坐着而已,对于自己所作的每件事,你必须要机警、清楚明白。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安禅何必用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乃是融于生活中产生的无量妙有。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的定义即是感性、理性、智性达到最高的平衡点。
真求即是不求。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着一粒米。
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禅——安详、喜悦、宁静、自由。
禅——知识如果不是自发的,就不具任何价值。生活的价值就在于真正的了解和体验。
禅——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禅——雁无留踪之意,水无取影之心。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不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