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茅蓬语录-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受人惑,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不要屈服于自己的情绪当中。

已受过良好训练的心,是不招惹麻烦的,即使独自时也是一样。

佛陀教导「法」,是要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

当烦恼生起时,要去觉知它,然后就在那儿把它斩除。

心胸就像是降落伞,只有张开时才有用。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

人们必须忍受生死的安排、天命主宰的一切。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清净,十分自在。

人情冷暖,有一毫介意,便是渣滓,亟宜化之。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一个人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是心中最平静的时刻。

性情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心安理得。

要是你连自己的心态都无法管理调适,那么你凭什么以为自己可以支配其他事务呢?

用慈悲去愈合受伤的心灵,让宽恕和放下使我们从憎恨的梏桎中解脱。

学会不作茧自缚,就是放下解脱的大智慧。

人不怕忙,但怕烦。

做人若处处虑及他人的褒贬,反而束缚了自己。

无视于大众的喝彩而能自得其乐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老是活在为琐事而忧虑的生活里,这种人未免太短视了。

除非我们过着理性和感性共存的生活,否则没有充实生活可言。

欲望一直存在着,它只是心的一种现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没有执着。

彻底大悟为究竟。

真正的宁谧,不是外在环境的无风无雨。

越知道应付生活变数的人,越拥有创造性的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境来自,忙乱中尚能保存的一点安宁心境。

当你在坐禅的时候,对每一个前来的念头说:「这不干我的事!」

所有那些属于外表上的事物,就让它们自是外表上的吧!并且知道什么是超越。

单纯地做为「觉知者」,不执着而了知,让事物就是它们自然的样子,一切事物就如它们的本然。

我们所有的财产,有任何人真的拥有它们吗?没有任何人真的得到任何东西。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让所有那些事物自是它们,放下它们吧!

一旦我们明了我们只是个过客时,就不会再去执着或感到负担了。

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碍,心则渐入西方境。

只要心背负着喜与恶的重担,一定会经验到「苦」。既然这一切都没有价值,便不必要拥有它。

厌恶苦并无法驱走苦;唯有放下想要苦消失的念头,也就是去正面地接受它,苦才会有消失的一天。

当我们想到无穷尽的存在界本具不圆满性时,我们内心那一点的痛苦又何足挂齿呢?

不让心追逐乐受,也不让心堕于苦受,就让它们顺其自然。

如果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够心里明白,而不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功夫。

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

去我执,从粗衣淡饭做起。

色空俱泯,境智圆融,色空无碍,获大自在。

一念心寂,万虑俱消。

心境俱冥,自然合道。

以第一义,庄严其身,是为菩萨。

任性逍遥,了无住着,触目遇缘,总是妙用。

悲智双运。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

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

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云门胡饼赵州茶,信手拈来奉作家,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抛却净土不思归;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地除去,即是大修行人。

无烦恼处,名般涅槃。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住,一切不拘,去来无碍。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身闲可以养气。心闲可以养神。身心俱闲,与道合真。

养心之法,须要摆脱一切;凡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心中不可有一毫沾滞。每日胸中一团太和元气,病从何生?

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

安详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达淡泊、顺应自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种种无常变化,将痛苦忧伤的情绪降伏到最低点。

在恶意的人群中不怀恶意,在拳握刀拔的人群里言行温顺,在与执着的人相处而能不执着,是谓圣者。

用尽一切心机,不如一个无心机可用之人。

水能熄灭熊熊大火,挽救即将付之一炬的房屋。同理,懂得观照的智者,也能将自我或外在环境的忧患,消失于无形,宛如一阵风吹散棉絮一般。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不要抗拒命运,不要抱怨因果,直接接受它,烦恼就会减少,当下放下,烦恼即无奈你何。

所谓「禅」,是指不管何时、何地,皆能心平气和地生活。

修行人不管到那里,都要保持平常心、无挂无碍、清净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这点自在。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自心何等自在。

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人」在处理某些生命中所必然面临的过程时,一直不肯去承认并接受,殊不知无论你百般的不愿意,依旧逃不过命运无常的支配,既然无法改变,何不以一颗自在的心笑看人间呢?

心灵安静的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能享受乐趣,若是心灵不平静,即使在深山幽谷,也得不到真正的安宁。

开悟的人想要有事都很难,凡夫想要没事则更难。

若能调适自己的心,所有的感觉皆是一种享受。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渴爱之灭,是心解脱;不着大善,名大功德。

当你内心起烦恼时,当处、当下就要叫它消灭。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不要把「放下」当成「放弃」!「放下」——是尽全力但随缘尽分。

文字不碍实相,见性万事皆圆。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名诸佛。

当你内心拥有安详即是正受。

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

勇者提得起,智者放得下。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若你破坏境界,即是破坏你的清净心(境即是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心与境界调和。

性识周遍法界,对悟道者而言,无处不自在、解脱。

悟道之人时时皆享受着喜悦、明澈、清净、永恒的生命。

不分别、不颠倒、不执着即是本性作用。

见性之人,大用现前,不存执着,活捉生擒,不劳馀力。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觉得寂寞。

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唾老拙,留它自乾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气力,我也少烦恼。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诽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

无事不要找事(麻烦)做,有事不要怕难做。

人随处作主,就会立处皆真。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宝贵荣华莫强求。

「远离罪恶」的味、「寂静」的味、「法悦」的味,尝到此味的人,并无恐怖。

制服自己的人,便得自由,也是做自己的主人。

应学习智者:清除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内心没有挂碍。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佛本身是超越人心的各种动态而存在的。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人多随情互执,执即相违;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

于色自在,一切融通,是礼,是自由。于心自在,无所不照,是智,是平等。

品尝到永恒不朽的悟境后,圣者不再为世俗的束缚所困惑。

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掀开无明的面纱。

觉醒时,梦即不再;开悟后,宇宙的幻相亦将消失。

当悟道时,一个人看这个世界,就如掌中之苹果,清清楚楚。

悟道的圣者,宇宙间处处都是永恒的喜悦;但是对无知的人而言,处处都是痛苦和不幸。

悟道者——纵横四海皆能通,随手拈来皆是智慧。

笛子为何能吹出如此美好的曲调?因为笛子内部是「空的」。悟到「空性」的人,也能吹出生命真正的喜悦。

外无所求,内无所着,悟道近矣!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如何能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提高你的思想水准。(二)拓展你的见地观点。(三)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四)加强心灵的灵敏度。(五)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然的世界里。

小时候我们看到陀螺旋转时,常满怀喜悦,因为我们感受到它内在的平衡。

当心灵自由时,你不仅能控制你想做的事,也能操纵不想做的事。

如果你是仰赖他人使你感觉舒服,你会因此而不安;而仰赖真我,你就不会再有

所谓不安的感觉。

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更复何为。

处处作主,立处皆真。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以禅悦为食,以道德为衣,以虚空为安居,以无牵挂、自在的心境为行。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其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

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花开花谢春不管,水暖水寒鱼自知。

身似闲云,月影山光堪证性;心如止水,松声竹色共忘情。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瘁骨刚人不顾。

自处超然,接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歉然,失意泰然。

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老倒疏庸无事日,安眠高卧对青山。

虚舟驾浪,随高随下;流水转山,遇曲遇直——心心无知。

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

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诸圣以无为而得名,圆修以无作而成行。

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困惑,方名自在人。

赵州云:诸人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

公案通则情识尽,情识尽则生死空。

念念不见一切相。

念念无求,刻刻自知,事事自觉,荡荡无着,时时安详。

悟后方知,有固然好,无亦甚丰富。

眼底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若无闲事挂心头,即是如实美景现。

明心的不愚痴,见性的不忧愁。

不向外驰求,亦不于心内取证,则二六时中随处解脱。

第八识既除,则生死魔无处栖泊。

我今意况大宽,不语无事心安,从容自在解脱,东西去易不难,终日无言寂寞,念念向理思看,自然逍遥见道,生死定不相干。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

我今意况大奇,不向世上侵欺,荣华总是虚诳,弊衣粗食充饥,道逢世人懒语,世人咸说我疾,外道瞪瞪暗钝,心中明若琉璃。默契罗睺密行,非汝凡夫所知。

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此意即是: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

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皎,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

入深山,住兰岩,岑崟(岑崟:高峻的样子。)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随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生,不离一真,化仪百变。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得大自在。

与世界同步,却不与世界同向;以红尘为道场,而不与红尘同流。

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併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不谤亦不嫉,当奉行于戒,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真体上妙用现前,不妨随流得妙。

六根俱所能,亦能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谓是佛

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所以善巧方便说,莫不发明这个大用。若于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

饥来吃饭;睏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

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道楷和尚遗偈云: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无性是理,随缘成事。无性随缘,理不碍事。随缘无性,事不碍理。

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

得失是非都放却,经行坐卧无相拘,有时把柄白拂尘,有时持串乌木珠,有时欢喜身舞踏,有时默坐嘴芦都。懒举西来祖师意,说甚东鲁有诗书,归来洗足上床睡,困重不知山月移。隔林幽鸟忽唤醒,一团红日悬松枝。

无缚真自在,无心真道人。

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

严持戒律

严持戒律是人类达成精神进化的良方,而这主要的动力完全来自于:自我对生命的爱。

基础训练或基本的戒德,是个能增长深远的禅定及产生透彻智慧的垫脚石。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出了家,就更接近佛陀了。假使没有依戒法而奉行教示,就不能认为自己已走在正道上。

以戒德为喜乐之道;以戒德为致富之道;以戒德为解脱之道,戒德如是清净。

弃恶并停止恶行,才是真正的功德。谨守戒律、长养禅修、听闻正法,这些才是更加觉知与明智的方法,也才是增长功德的途径。

一旦有了德行与佛法,一切都将圆满顺利。具备了德行所得的成果,将会拥有能超越痛苦的智慧。

信守德行是佛法的根本精神。

别认为小小的规条不重要。木头从不会跑进人们的眼内,但细小的锯屑却可以——而且能致你于盲。

戒律或戒德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和心灵上的善知识能和睦共处,而不是只试图要满足自己自私的欲望。

守口须密;防意须严。

戒的最高境界,是戒而无戒。

能约束自己的人,最具威信。

戒是适宜的行为,是希望透过身体和语言来达成安详方便和免受罪报。

定是把心规范在最能够使一个人成功的情况下。

定的真正意义,不趴是具有宁静和如如不动这两种特质。定就是适合工作的心境。适合工作最足以描述专注的心。

戒是和谐世间的基础,以戒做为你所为一切的基础,如此一来,你的心就会变得慈悲、清明和宁静。

照料你的戒,要像园丁照顾他的花木一样。不要去执着大或小、重要或不重要。

为了使布施清净,戒必须是布施的根本。

佛陀教导我们要舍弃一切恶行而长养戒德,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方法而什么不是。其他的就由我们自己决定了。

如果我们训练这颗心,去拥有羞耻感和对恶行的恐惧感的话,那么,我们便会有所克制,我们将会谨慎小心。

如果我们是真诚的,我们将会有羞耻感和做错事的恐惧。我们会明白,如果有疑惑在心,我们便不会做它,也不会说它。

戒行清净,六根不染,是入禅的第一步基础。

清净无染,名真持戒。

不复贪嗔,即大持戒。

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

遵守纪律,即佛学的戒。服从命令,即佛学的定。

要圆成无漏的定慧,以持戒为基;要建立佛教于世,以具足律仪为本。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

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

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时常自我持戒者,能善于统一自己的心念;时常内省自身者,能度过自己想渡过的激流。

持戒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解脱,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转,以及看别人的过失。

唯有持戒、禅定、智慧才能远离众过。

「定」——就是平衡与安详。

培养定力的起点——是从宽恕众生和不受到别人的影响开始做起。

训练自己的定力,能使你处于乱中而不妄动,处于顺境而不放逸。

深思熟虑,培养自己定静的性格,才能担当大事。

戒是大医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误食!

戒是明眼人为盲人设护障,免坠崖谷。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巴黎香水满庭芳,戒定真香遍十方。

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

心不浮沉,止于一境,且不散乱即是「定」。

定就是平衡与安顿。

定无大小,一粒小石子的定与高山的定相同。

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

定力乃断诸杂想,能发事理诸禅故。

正定乃无漏智定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教育孩子

教育方向实际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父母对金钱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孩子花钱的方式。

秩序使最完美的人类关系得以产生,这种关系是人类教育的主要来源。

人受教育时开始的方向,会决定他未来的生活方向。

教育是一个让自己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就算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你也无法强迫它喝水。

母亲应该不是让我们依赖的人,而是教我们远离依赖的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