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学-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F 七至八月:游阿尔卑斯山伯尔尼段,写旅途观感日记。
F 他的妹妹所写关于他的早年生活,他所写旅途日记等,1936年,
经霍夫迈斯特编为《黑格尔思想发展文献》(Dokumente zu Hegels
Entwicklung)出版于斯图加特。
F 秋季:黑格尔返乡小住。
H 荷尔德林在耶拿听到费希特的课,十分倾倒,称之为“一个为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5 0 4
人类而战斗的巨人”。
H 谢林的《论自我作为哲学的原则或者人的认识中的无条件者》
(1795)发表于图宾根学术杂志。
C 法兰克福时期 D (1797—1800,四年)
E 1797年·二七岁 E
F 一月:往北,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得到荷尔德林的介绍,到
一个商人家庭教家馆。课余进修哲学,进行有关宗教问题的研究,在
社会活动中结交若干政治法律方面社会人士。
H 对于批判哲学,莱因霍尔德、费希特、贝克 (1761—1840)都
自居正统,却又众说纷纭。于是,斯勒特旺(Johann August Schlet B
twein,1731—1802)在《柏林周刊》发表公开信,问康德:你的体系,
到底谁的解释合乎你的意思?康德答道:牧师、数学教授舒尔茨(Jo B
hann Schulze,1739—1805)。
H 莱因霍尔德致函费希特,表示接受“知识学”哲学,宣布从支
持康德的观点转而拥护费希特。
H 谢林的《自然哲学观念》出版。
H 斯德芬 (Henrik Steffens,1773—1845) 读到 《自然哲学观
念》,完全接受谢林的观点。 G
I 十一月:威廉二世死;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1770—1840)登
基。
G 斯德芬出生于挪威斯塔万格 (Stavanger),在丹麦埃尔西诺尔
(Elsinove)哥本哈根长大,1790年入哥本哈根大学学矿物学、植物学、
动物学,1798—1802漫游德国,在耶拿听费希特、谢林的课,1804—
1811,在哈勒教自然哲学,看来黑格尔研究过他的哈勒讲演。
……………………………………………………………………………………………………………………………
6 0 4 美学 第三卷
E 1798年·二八岁 E
F 撰写《论符腾堡公国内政状况,特别是关于市议会之缺陷》(U AB
ber die neuesten innaren Verha A ltnisse W ürttembergs,beson B
ders über die Gebrechen der Magistratsverfassung)。
F 春季:翻译并注释法国吉伦特党人,律师卡特 (Jean Jacques
Cart,1748—1813)的《关于沃特邦对伯尔尼城的宪法关系的亲启
信 札》 (Vertrau-liche briefe über das vormalige staat B
srechtliche Verha A ltnis des Waadtlan-des (Pays de Vaud)
zur stadt Bern),匿名出版于法兰克福,1909年经法尔肯海姆(H.
Falkenheim)考证确定为其所作。
H 谢林到耶拿大学任教。
H 谢林的《关于世界灵魂》出版。
H 谢林的 《关于一种经验科学,特别是历史哲学是否可能的问
题》出版。
I 十月:政府发出禁止秘密结社令,柏林启蒙运动小组“星期三
会社”等相继解散。
I 十一月:《哲学杂志》因所谓宣传无神论罪名,在来比锡、威登
堡等地被当地政府没收。
E 1799年·二九岁 E
F 撰写《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Der Geist des Christentums
und sein Schicksal),次年秋写毕。
F 一月:黑格尔的父亲死。
F 这个时期的散篇著作,1913年,经拉松(Georg Lasson,1862—
1932)神父编为《黑格尔政治和法律哲学论著》(Hegels Schriften
zur Politik und Rechtsphilosophie) 出版于来比锡,收于其所编
《全集》第七卷。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7 0 4
H 康德和费希特公开决裂。费希特对康德的“物自体”和不可知
论 等,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批判,康德发表 《关于费希特所著
〈知识学〉的声明》(八月),费希特认为康德本人对康德主义实际上并
不理解,即未坚持唯心主义,于是指责康德是头脑不健全者,甚至讥
讽说:没有结婚的人只算得半个人。
H 费希特以所谓宣传无神论案不得不辞职 G 离开耶拿大学,寓居
柏林。
H 谢林的《自然哲学体系第一草案》出版。
I 十一月:法国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G 参看俾德曼编、冯至译注:《歌德年谱》重庆《图书月刊》第
二卷第五期 (1942)第13页。
E 1800年·三十岁 E
F 九月:撰写《体系札记》(Systemfragments)。
H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出版。
H 特罗克勒(Ignaz Paul Vitalis Troxles,1780—1866)到耶
拿大学学哲学、医学,深受谢林影响。 G
H 舒伯特(Gotthilf Heinrich von Schubert,1780—1860)从
来比锡,原学神学,转来耶拿大学,听谢林的讲演后,改学医而于1803
年取得学位,成为谢林的追随者。 GG
G 特 罗 克 勒, 出 生 于 瑞 士 卢 塞 恩 (Lucerne), 在 索 洛 图 恩
(Solothurn)学习,法国革命后离开瑞士,1807年返瑞士后才清除了
谢林的影响,1834年起在新建的伯尔尼大学任教授,直至1850年退
休。
G G 舒 伯 特 于 1805 年 听 到 威 纳 (Werner) 在 弗 雷 贝 格
(Freiberg)的讲演后,从事自然科学工作,1827—1853年,在慕尼黑
任自然史教授。
……………………………………………………………………………………………………………………………
8 0 4 美学 第三卷
C 耶拿时期 D (1801—1806,六年)
E 1801年·三一岁 E
F 一月:黑格尔离开法兰克福,转到耶拿,到一个贵族家庭作家
庭教师。
H 谢林(二六岁)在耶拿大学任教授,第一次提出“同一哲学”概
念。
F 开始撰写《论德意志宪法》(Die Verfassung Deutschlands)
次年写毕。全文于1893年由莫拉特 (Georg Mollat)发表。
F 春夏:写《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论文》(Dissertatio Philosophi B
ca de Orbitis Planetarum)。
F 七月:撰写《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异同,兼论莱因霍尔
德 关于十九世纪初期哲学状况概观论文集第一册》(U
A ber die Dif B
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 in Beziehung auf Reinholds Beitra A ge zur le B
ichtern U
A bersicht des Zustands der Philoso-phie zu An B
fang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1 Stes Heft)。
F 九月:《论布特维克哲学》(U
A ber die Philosophie Friedrich
Bouter- weks)发表于《爱尔兰根文献报》。
F 十月:经谢林推荐,以就职论文《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论文》在
耶拿大学取得编外讲师资格。
F 同事有:哲学教授施莱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
1829) 神 学 教 授 保 卢 斯 (Heinrich Eberhard Gottlob Paulus,
1761—1851) 哲 学 讲 师 弗 里 斯 (Jakob Friedrich Fries,1773—
1843)等。
F 讲授思辨哲学体系:逻辑学、形而上学。听课学生十一人。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9 0 4
F 十月二一日:第一次见到歌德。歌德自1795年,任魏玛公国枢
密院大臣。
E 1802年,三二岁 E 声援谢林抛开费希特哲学
F 一月:和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Kritisches Journal
der-Philosophie),每年一卷三期,出版于图宾根。
F 一月:《泛论哲学批判的本质,特别是论它和当前哲学状况的关
系》 (U
A ber das Wesen der Philosophischen Kritik
überhaupt)《常识如何理解哲学:克鲁格著作剖视》
G
(Wie der
gemeine Menschenverstand die Philoso-phie nehme) 发表于
《杂志》第一卷第一期。
F 三月:《怀疑论和哲学的关系》(Verha A ltnis der Skeptizismus
zur Philosophie)发表于《杂志》第一卷第二期。
F 讲授自然法和国际公法 (第一学期)自然法 (第二学期)逻辑
和形而上学。
F 七月:《论信仰和知识,或主体性的反思哲学》(Glauben und
Wissen oder die Reflexionsphilosophie der Subjektivita A t)
发表于《杂志》第二卷第一期。
F 《论自然法的科学研究方法》(U
A ber die wissenschaftlichen
Behand-lungsarten des Naturrechts)发表于《杂志》第二卷第
二期 (年底),第三卷第三期 (下年春季)续完。
F 结识同事、诗人福斯(Johann Heinrich Voss,1751—1826)
教授。
F 协助保卢斯 GG 编订《斯宾诺莎文集》新版。
F 冬季:写《论德意志宪法》。
F 《耶拿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Hegels Jenenser
Logik,Meta-physik und Naturphilosophie)于1923年由拉松出
……………………………………………………………………………………………………………………………
0 1 4 美学 第三卷
GGG
版于来比锡。
H 谢林把主要力量用在编辑《新思辨哲学杂志》。
H 冬季:谢林做关于艺术哲学的讲演,观点从此和费希特有所分
歧。
G 又译:庸俗的知性……,见《黑格尔小传》第39页;一般的人
类知性……,见《逻辑学》(1976年)第564页。
GG 又译:保罗斯,见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斯宾诺莎著)
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84页。
GGG 拉松根据柏林图书馆所藏黑格尔遗稿第9卷校印,收于
《全集》第十八卷第一册。
E 1803年·三三岁 E 逐渐不同意谢林的观点
F 在校内旁听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课程。
F 讲授哲学全书和自然法 (第一学期)。
F 下半年:独立支持《杂志》,谢林离开耶拿了。 G
H 谢林和卡罗琳·施莱格尔(Caroline Schlegel,1763—1809),
奥古斯特·威廉·封·施莱格尔的离婚妻(三月),前往维尔茨堡(今
西德),谢林任教于维尔茨堡大学。
F 讲授思辨哲学体系和自然法 (第二学期)。
F 十一月:接到歌德从魏玛府送来文章,征求意见。
F 《耶拿实在哲学》(Jenenser Realphilosophie,两卷)于1931
年由霍夫迈斯特出版于来比锡。 GG
H 十二月:赫德尔病逝。
I 在拿破仑控制下,德国较大各邦君主、诸侯召开帝国代表会议,
决议大并小,合并为三十八个邦。
G 杂志本是“同人刊物”,刚办起来,一个就转去办另一刊物,
此刻连人也走了,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离,而且是思想上的决裂:参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1 1 4
看汝信:黑格尔与谢林的决裂,收于吉林《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
《哲学史论丛》(1980年)。
GG 霍夫迈斯特根据遗稿第12卷(1803 S 04年〕第5卷(1805 S
06年)校印,收于拉松《全集》第十九第二十卷。
E 1804年·三四岁 E
F 一月:应耶拿矿物学会之聘,任鉴定员。
H 二月十二日:康德逝世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寓所。其哲学教席
遗缺由克鲁格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哲学教授)接任。
F 讲授哲学的一般体系 (第一学期)。
F 八月:成为威斯特伐伦自然研究会会员。
H 七月二八日: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诞生于巴伐利亚公国兰次胡特城。
F 讲授思辨哲学 (第二学期)。听课学生二三十人。
F 讲授数学,听课学生中的加布勒 (Georg Andreas Gabler,
1786—1853),后来是黑格尔的正统继承者。
J 黑格尔的数学知识极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
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恩格斯致弗·阿·朗格,
1865.3.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471)
H 温迪施曼(Windischmann)把所译柏拉图《蒂迈欧篇》献给谢
林,谢温两人在观点上是一致的,保持通信联系,时间很长,只是到
了后期关系却不融洽,因为温后来转而接受黑格尔哲学。
H 年底:费希特任爱尔兰根大学哲学教授,从次年开始,夏季前
往授课,讲学者的本职。
H 谢林的《哲学和宗教》出版。
I 十二月二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1804)第一执政拿破
仑在巴黎,由天主教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
2 1 4 美学 第三卷
(1804—1815)。
E 1805年·三五岁 E
F 二月:黑格尔任副教授。弗里斯同时晋升。
F 五月:黑格尔急于要建立一种体系,向友人提到:路德使基督
教《圣经》说德语,福斯使荷马说德语,他要试试,教哲学说德语;表
示要建立哲学体系,写思辨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自然法,以
及前人未包括进哲学里去的美学。
F 讲授哲学全书和自然法 (第一学期)。
F 讲授实在哲学,哲学史(第二学期),不久,因普法战争迫近而
中断。
F 冬季:开写《精神现象学》(Pha A nomenologie des Gieistes)
G
。
H 谢林到斯图加特做私人讲演 (1805—1806)。
I 普鲁士继续参加欧洲封建君主各国政府组织的反法同盟,再次
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进入德国境内,与普鲁
士、奥地利、俄国军队激战。
I 普鲁士政治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勉强进行若干改革措施,
所谓“改革之战”。
G 两种英译本,一作Phenomenology of Mind,拜里(J.B.
Bailliie)译,814页,1910年 S 31年,伦敦;一作Phenomenology of
Spirit,米勒 (A.V.Miller)译,595页,1979年,牛津。前者据
1841年版,后者据 Hoffmeister(1952)版。罗伊斯 (Josiah Royce)
摘译一部分,收于《摘编》第79—93页。中译本:贺麟、王玖兴,上
1962,下1979。
E 1806年·三六岁 E 和谢林彻底决裂
F 讲授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实在哲学)、思辨哲学或逻辑。
……………………………………………………………………………………………………………………………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3 1 4
J “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
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
毁人。……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
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636)“1806年—— 没有完全消灭普鲁士,这是拿破仑的一个错误。”
(恩格斯:关于德国的札记。《德国农民战争》1962年,第179页)
I 七月二十日:德国南部和西部十六个邦 (包括巴伐利亚、符腾
堡、巴登等)在拿破仑保护下成立来因同盟。奥地利皇帝弗兰茨根的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称号本来也还留个虚名,从此名实俱亡。
I 十月:普法两军在耶拿激战:普军大败。法军占领柏林 (十月
二七日),学校停课。
F 十月十三日:大战前夕,《精神现象学》匆匆结束,以便投寄出
版商赶印。
F 黑格尔在书信中称拿破仑为骑在马上的 “世界灵魂” G (Welt B
seele):我看到皇帝—— 这个世界灵魂—— 骑马穿城而过,去检阅军
队。
F 这个时期的散篇著作:就职论文、论辩题、公开发表于《哲学
评论杂志》的文章等,1832年,经米希勒 GG (Karl Ludwig Michelet,
1801—1893)编为《综合文集》出版于柏林:收于米编本《全集》第
十六卷。
H 十一月:费希特从柏林避难到柯尼斯堡,担任临时教授,后转
往哥本哈根,找他的学生厄尔斯达(Oerstad),于1807年九月始返柏
林。
H 谢林到慕尼黑任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造型艺术科学院秘书
长。
I 符 腾 堡 公 国 弗 里 德 里 希 二 世 (Friedrich Ⅱ von
W ürttemberg,1754—1816)在世。
……………………………………………………………………………………………………………………………
4 1 4 美学 第三卷
G 又译:宇宙精神,见叶青编《黑格尔》第21页;世界的灵魂,
见前书第39页;世界的主脑,见《拿破仑传》第413页。
GG 米希勒是法国新教徒,在柏林长大,上学,1819年入柏林
大学,修法律系,但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课发生兴趣,1824年得
到学位,1826年开始在母校教书,1829年任教授,直到1874年。他
为《黑格尔全集》编委会提供了自然哲学讲演记录 (1823 S 24,冬季)
等。
C 巴伐利亚时期 D (1807—1808 S 1808—1816,十年)
E 1807年·三七岁 E 记者生涯
F 一月:担任海得尔堡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F 三月:得到同乡尼特哈默尔介绍,前往巴伐利亚的班堡担任
《班堡日报》编辑一年半。尼特哈默尔在巴伐利亚公国政府担任高等学
务委员。
F 四月:《科学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出版于班堡和维尔茨
堡。后来,由舒尔茨 (Johann Schulze,1786—1869)编订,收于米
编本《全集》第二卷;第二版,1841年。
J “最内在的潜伏着的本质,……首先由于哲学按照人的存在、自
我意识的异化的现象去加以研究,才揭示出来,那掌握这种知识的科
学因而就叫做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秘密。”
(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第16,第10页。)
F 以头一批有数几本赠送歌德、福格特(Geheimrat Voigt)、尼
特哈默尔。歌德对友人克内贝尔 G (Karl Ludwig Von Knebel,
1744—1834)表示急于了解黑格尔的思想方法,而对于黑格尔的拙于
言词深觉惋惜。
F 写短文《谁在抽象思维?》(Wer denkt abstrakt?)。
GG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