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学-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景象和自己很类似,或是使这种自然景象成为精神内容 的反映,情况就不象上文所说的那样。在所谓《奥森的诗》里 也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意象和比喻,尽管其中用作比喻的那 些对象的范围是贫乏的,往往只限于云雾,暴风雨,树木,河 流,泉水,荆棘,太阳,草之类事物。例如他说:“芬格尔呀, 现在你是快乐的,就象克罗姆拉山上的太阳,猎人一整年没 有见到它了,在惋惜它的离别,现在它却从云端里迸射出来。” 在另外一段里他说,“奥森刚才不曾听见一个声音么?那就是 已往岁月的声音。往时的记忆往往象落日一样来到我的灵魂 里。”奥森还叙述道,“库西宁说,歌词是美妙的,往时的故 事对人心是亲爱的。它们就象鹿山上早晨的清露,当时太阳 微弱的晨光正在山腰震颤,而出谷里一池蔚蓝的清水纹风不 动地在躺着。”在这类故事里,对同样的感情和比譬的流连眷 恋表达了老年人饱经忧患,心中有许多酸辛的记忆的心情。惆 怅哀伤的情调特别容易产生比喻。这种情调的主人所想望怀 念的都是辽远的过去东西,所以他一般不是提起勇气做人,而 是要沉浸到外界事物里去忘去自己。奥森的许多显喻所以既 符合他的这种主体的心情,也符合他的大部分是哀伤的观念 以及他跳不出去的那种窄狭天地。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情·欲尽管动荡不宁,因为集中到 一个内容上,可以表达于许多意象和比喻,这些意象和比喻 其实只是关于同一对象的幻想;这种情欲可以左右徘徊,在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5 5 1
四周外在世界中替它的内在生活找出一种反映。例如朱丽叶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向夜所说的一段独白:
来,夜啊,来,罗密欧,你这夜里的白昼; 你要是栖息在黑夜的翅膀上,
会比乌鸦背上的新雪还更洁白:
来,温柔的夜,来,黑眉额的多情的夜, 把我的罗密欧给我,假如他会死,
请把他砍成许多晶亮的小星星,
他就会使老天的面孔漂亮起来,
那么,全世界人都会钟情于夜,
不去再崇拜那俗艳的太阳。
2b)和这种起于感情沉浸到内容里去的纯然抒情诗的显 喻相对立的是·史·诗的显喻,例如我们在荷马史诗中所常看到 的。在史诗里,诗人在进行比譬时如果流连眷恋于某一种对 象,不外有两种旨趣或目的。一方面他要把我们对于主角的 某些个别的情境和动作的后果所抱的实践性的好奇心,期待 希望和恐惧都转移掉,使我们不再追问原因、影响和结果的 联系,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只为提供认识性的观照而塑造的 那种造形艺术式的静穆形象。这种静穆,这种从纯然实践性 的兴趣转移到对眼前形象的凝神观照,会发挥更大的效力,如 果用来比拟对象的一切事物是从另一个领域里采取来的。另 一方面,对显喻的流连眷恋还有一层意义,通过这种仿佛是 双重的描绘,一个对象就显得更重要,更突出,不至被诗词 和事变的急流匆促地卷去。例如荷马写阿喀琉斯急于要投入
……………………………………………………………………………………………………………………………
6 5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战斗时向伊尼阿斯进攻的情况(《伊利亚特》,卷二十,164— 175行)如下:“他冲上去,象一只吃人的雄狮将被人猎杀,一 大群人都围上来了,他先带着藐视的神色,大踏步走上来,这 时一位年青的斗士用矛来戳它,它就转过身来,张着大嘴,满 口喷泡沫,心在胸膛里激烈地跳动,用拳打着自己的腰和臀, 要准备战斗。他眼睛里冒怒火,勇敢地前进,心里盘算着在 这第一回合中是否能杀死一个人还是要被人杀死;就象这样, 阿喀琉斯鼓起膂力和勇气,冲向勇敢的英雄伊尼阿斯。”荷马 还以同样的方式叙述潘边罗斯正要射中麦涅劳斯时,巴拉斯 女神把他的箭转偏方向的情况 (《伊利亚特》,卷二十,第 130—131行):“她没有忘记他,替他挡去了箭,就象母亲从 熟睡的婴儿面上赶走一只苍蝇一样。”但是那只箭终于使麦涅 劳斯带了伤,荷马接着说 (141—146行):“就象麦阿尼或卡 因的妇女用朱红去染象牙,做马蹄铁的装饰,她把它藏在闺 房里,有多少骑士都想得到它,但是她把它留给国王去装饰 他的马,使马和骑马的人都由于这些珍品而博得荣名;麦涅 劳斯大腿上流的血也就象这样。”
3)在上述想象的奔放、沉浸于对象的感情以及突出某一 重要对象之外,显喻的·第·三·个根由主要地要在戏剧体诗里去 找,戏剧的内容是斗争着的情欲、活动、情致、动作以及内 心意志的实现;这些内容不是象在史诗里那样作为过去的事 情而表现出来的,而是把剧中人物本身摆到眼前来,让他们 自己直接流露感情和发出动作,诗人不作为一个中间人插足 进来干预。从这一点来看,戏剧体诗显然要求感情表现很自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7 5 1
然;哀伤、恐惧和欣喜的激烈表现以及所要求的自然都不容 许运用比喻。如果让剧中人物在发出动作中,在激情的动荡 中,在情节的发展中,用很多的隐喻、意象比譬和显喻来说 话,照常理看,是极不自然的,所以应该看作有害的。因为 这里用比喻,就会使我们抛开当前的情境以及其中发出动作 和感受情感的人物,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与这情境没有直接关 系的外在的不伦不类的东西上去,特别是使日常谈话的语调 为起防害作用的累赘词句所打断。所以在德国也有一个时期 热情的青年们要设法摆脱法国人爱好词藻的趣味的桎梏,把 一些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都看作单纯的诗匠,因为 他们把自己的·主·观·的幻想、巧智、循规蹈矩的礼节以及漂亮 的词藻放进剧中人物口里,而其实就剧情来说,应该占统治 地位的却只是情感的极端强烈和表现的自然。也就是从这个 自然原则出发,在当时许多剧本里,情感的呼声、惊叹号和 连接符号代替了一种高贵的、提高了的、充满意象和比喻的 文词。就连英国批评家们也往往用这种态度指责莎士比亚把 堆砌的驳杂的比喻分配给正经受极大痛苦的人物,而这种情 感的激烈动荡决不容许人进行比喻所必需的那种冷静的思 索。莎士比亚的意象和比喻诚然有时是累赘的、过分堆砌的; 但是总的来说,比喻在戏剧体诗里毕竟也有一种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当感情显得固执,沉浸到它的对象里而不能自拔的时候, 比喻在·实·践范围里就有这样一个目的:就是显示出个别人物 并不完全陷在他的情境、感情和情欲里,而是作为一个具有
……………………………………………………………………………………………………………………………
8 5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高尚品质的人,能超然于这些情境、感情和情欲之士,因而 可以摆脱它们的束缚。情欲把心灵局限住,把它束缚在它自 己上面,使它凝聚在一个狭隘的范围里,因而使它哑口无言, 只发出一些单音字,否则就是激动得象发疯,语无伦次。但 是心情的伟大和心智的坚强却能超越这种狭隘性,超然漂浮 于使它动荡的激情之上,保持一种优美沉默的静穆。比喻首 先要完全从形式上表达出的正是心灵的这种解放,因为只有 镇静和坚强的人才能把他的痛苦和哀伤转化成对象,拿自己 和其它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在异己的对象里观照自己,认识 自己;也才能对自己抱着最可怕的嘲讽态度,泰然自若地看 待自己的毁灭,仿佛事不关己一样。在史诗里我们已经见过, 是诗人自己通过流连眷恋的描绘性的比喻去使听众达到艺术 所要求的宁静观照;而在戏剧体诗里,剧中人物·本·身就成了 ·诗·人和·艺·术·家,他们把自己的内心生活转化为对象,还有足 够的冷静态度去描绘它,表现它,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他们的 识见的高超和心情的坚强。因为这种沉浸到外在事物中的情 况就是使内心从单纯的实践性的兴趣中获得·解·放,或是使直 接感受的情感变成自由的认识性的形象 ① 。因此,我们在上文 第一阶段中所见到的那种单为比喻而进行的比喻,现在可以 以较深化的方式再度出现了,因为它现在是用来克服困境和 破除情欲束缚力的。
① 形象引起情欲和行动,就是实践性的,只引起审美的观照,就是认识性
的。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9 5 1
这种解放过程中可以分辨出下列要点,在这方面特别是 莎士比亚提供了绝大部分的例证。
3a)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碰到足以使他神魂错乱的 大灾大难时的心情,而这种不可避免的命运所应引起的苦痛 又是实在感觉到的,如果他当时立即用哀号来发泄他的恐怖、 苦痛和绝望,使自己感到舒畅一点,那么,他就会是一个庸 俗的人。一个坚强高尚的心灵却能压下哀怨,忍住苦痛,因 而保持住自由,即使在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苦难之中,也还 能和在观念上隔得很远的东西上用心思,用这些隔远的东西 来把自己的命运表现于意象。这种人就能超然站在自己的苦 痛之上,不把整个自我和那苦痛同一起来,而是和它分别开 来,因而还能流连眷恋那些和他的感情有关的其它事物。例 如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里,诺坦伯兰老人向前来报波 塞死讯的使者问他自己的儿子和兄弟的消息,使者默然不答, 他在极端的痛苦之下,说道:
你在发抖,你那张灰白的面孔 比你的舌头还更能完成你的使命: 你就象在深夜里揭开帷幕
要见普里安的那个人一样憔悴, 一样哀容满面,有气无力,
要报告特洛伊已烧毁了一半,—— 但是不等他开口,普里安就看到了火,——
……………………………………………………………………………………………………………………………
0 6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你不说,我也就看到了我儿子的死。 ① 理查二世在追悔他在快乐的青年时期的轻浮放荡时,特 别表现出这种心情,尽管陷在苦痛里他还保持镇定,有力量 去用源源不绝的新的比喻去表现自己的心情。理查的哀伤中 令人感动的孩子气正在于他能用突出的形象把他的哀伤客观 地表达出来,而在这种表现的游戏中却能更深刻地感到自己 的痛苦。例如亨利要求他让出王冠时,他回答说:
把王冠拿来,堂兄弟,把这王冠夺去吧: 这一边是我的手,那一边是你的手。
现在这顶金冠就象一口深井,
有两个桶都要汲水,水由这桶注到那桶, 空桶老是悬在空中旋舞,
另一个桶下了井,看不见,装满了水。 这个下了井装满眼泪的桶就是我,
我在饮哀伤,而你却在高升。 ②
3b)另一种是一个人物已经和自己的旨趣、痛苦和命运 结成一体,却设法要使自己从这种直接的 (紧密的)统一体 中解放出来,他还能运用比喻,这就足以证明他已获得了解 放。例如在《亨利八世》里卡特琳王后在被丈夫遗弃时,这 样表达出她的极深的哀痛:
我是个最不幸的活着的女人!
见《亨利四世》,第二部分,第一幕,第一景,普里安是特洛伊的老国王, 他听使者报告特洛伊陷落的情形,见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收尾部分。
①
② 莎士比亚:《理查二世》,第四幕,第一景。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1 6 1
哎,可怜的侍婢们,你们的荣华完了, 船沉在一个王国里,其中没有哀怜, 没有朋友,没有希望,没有亲人哭, 几乎不许我有坟墓:就象一朵白百合花, 一度开得茂盛,是园中的王后,
现在我却要垂下头来萎死。 ①
更为杰出的是布鲁塔斯在《凯撒大将》里在盛怒中向克 西阿斯所说的一说话,他曾鼓励过克西阿斯要提起勇气,但 是没有生效:
克西阿斯啊!你是和羊在一起驾轭, 胸中盛住怒,象燧石含着火一样, 敲了一下,就迸射出短暂的火星, 马上就冷却了。
布鲁塔斯处在当时的情境,仍能找到比喻,这就足以证 明他能压住怒火,开始摆脱了怒火的控制而获得自由。wωw奇Qìsuu書còm网
莎士比亚特别擅长的是让犯罪的人物无论是在罪行中还 是在灾祸中都显出一种精神的伟大,能超越他们的罪恶情欲, 不让他们象法国人那样老是在抽象地预谈自己所要犯的罪, 而是让他们具有想象力,能观照自己,仿佛就象观照旁人的 形象一样。例如麦克伯临死前所说的那段有名的话:
熄灭吧,熄灭吧,短促的烛焰! 生命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可怜的演员
① 莎士比亚:《亨利八世》,第三幕,第一景。
……………………………………………………………………………………………………………………………
2 6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在台上大摇大摆,大叫大嚷一阵, 等他的时辰过去了,就不再听见他的声音; 它是蠢人说的故事,尽是吵吵闹闹,
没有一点意义。 ①
在《亨利八世》里,伍尔塞大主教从他的高位垮下来了, 在他的生命途程的终点所说的一番话也是如此:
告别了,向我的一切荣华告一次永别! 这就是人的命运:今天他发出了
希望的嫩芽;明天开了满树的花,
身上负荷着厚重的腓红的荣华;
第三天来了一次霜冻,致命的霜冻, 那位逍遥自在的人满怀信心在想
他的伟大要成熟了,他的根突然被咬断, 于是他就倒塌下来,就象我这样。 ②
3c)所以在这种客观化和比喻表达方式里可以见出人物 性格的安详和镇定,他借此可以缓和自己崩溃的痛苦。克利 奥帕屈娜在把一条毒蛇放到自己的胸膛上时向她的侍婢卡弥 安说:
莫做声,莫做声! 你没有看到我的婴儿在我怀里 吃奶,吃到喂奶的人睡着了?
《麦克伯》,第五幕,第五景。
① ② 《亨利八世》第三幕,第二景。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3 6 1
香甜象油膏,绵软象空气,这样地柔和。 ① 毒蛇咬了,四肢绵软起来,以致临死也自欺,把自己看 成在睡,—— 这个意象可以用来说明这类比喻的缓和镇定的 性质。
C.象征型艺术的消逝
我们把一般象征型艺术看作意义和表现形式还没有达到 完全互相渗透互相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不自觉的象征里, 内容与形式之间·不·相·适·合·性还是·自·在·的;在崇高里,这种·不 ·相·适·合·性·却·明·显地现出来了,因为一方面是绝对意义或神,另 一方面是它的外在现实或世界,这二者是着意要在这种消极 关系 ② 里表现出来的。但是另一方面,在所有这些形式里,象 征的另一因素毕竟占主导的地位,这就是意义与表达意义的 外在形象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在原始象征里是·独·一·无·二的 因素,其中意义还没有和它的具体存在互相对立起来;在崇 高里,这种关联还是·重·要·的关系,崇高为着只用不适合的方 式去表现神,就需要借助于自然现象以及上帝的人民 ③ 的事 迹和行动;在比喻的艺术形式里,这种关联就成了由主体任 意撮合成的,但是这种任意性尽管特别在隐喻、意象比譬和 显喻里都是不折不扣地存在着,却仍然隐藏在意义和表达意
《安东尼和克利奥帕屈娜》第五幕第二景。
① ② ③ 指希伯来民族,一般称为 “优选的民族”。
即不相适合性。
……………………………………………………………………………………………………………………………
4 6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义的意象之间的关联后面,因为它们之所以摆在一起来比喻, 正根据它们之间的类似点,比喻的主要因素不是·外·在·形·式,而 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所造成的内在情感、认识和思想以及与它 们相关联的那些形象之间的联系(或结合)。不过如果把内容 和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的不是主题本身的概念,而只是主体 的任意性,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一种本来没有关联的拼凑,其 中形象只是意义的外加的装饰。因此,我们在这里把一些附 属的艺术形式作为附录来处理,这些艺术形式是真正艺术因 素的完全衰颓的结果,而意义与形象之间的缺乏关联也正足 以说明象征型艺术的自毁灭。
从一般观点来看现在这个阶段,就可以看出一方面是本 身已经想好了的但还没有形象的意义,所以艺术形式对于这 种意义只是一种纯然外在的任意加上去的装饰,另一方面是 单纯的外在因素,它并没有和本质的内在的意义融合成为统 一体,而是处在独立的地位,和这内在意义相对立,因此它 只能当作纯然外在的现象来看待,来描述。这里就可以看出
·教·科·诗和·描·绘·诗的抽象的区别所在,这个区别只有诗艺才能 坚持,至少就教科诗的方式来说是如此,因为只有诗才能就 意义的抽象的普遍性去表现意义 ① 。
但是艺术的概念所要求的既然不是意义与形象的分离而 是它们的同一,所以就连在现阶段里生效的也不只是上述两 方面的分离,同时也是它们的联系。不过在既已·超·过·了象征
① 因为诗运用语言,而语言本身带有抽象的普遍意义。
……………………………………………………………………………………………………………………………
第三章 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
5 6 1
型阶段之后,这种联系也就不再是·象·征·性的联系,因此就导 致要消除 (否定)象征型艺术特性的试探,这种特性就是内 容与形式的不相适合和各自独立,这个毛病是前此提过的那 些艺术形式都不能克服的。但是象征型艺术的假定前提既然 是待统一的双方还是划分开来的,这种试探就仍然只是一种 应该做的事,要确实做到,就有待于一种较完美的艺术形式, 这就是古典型艺术。为着更好地过渡到古典型艺术,我们在 这里简略地谈一下上述那些附属的形式。
1.教科诗 ①
如果一个意义尽管本身形成一个具体的融贯的整体,却 还只是单作为意义来了解的,还没有用形象表现出来,而只 是从外面附加上一种艺术的装饰,这就产生了教科诗。教科 诗不能摆在真正的艺术形式之列。因为在教科诗里,一方面 内容单就本身看是既已完全形成的意义,因此它的形式必然 是散文的,另一方面艺术形式是完全从外面缝到意义上的,因 为在未缝以前,意义已以散文的方式完全印到意识上去了,而 这个·散·文·的方面,也就是抽象的普遍意义,正是为着教学的 目的而要表达出来,以便提供给理解和思考的。因此,在教 科诗里,处在这种外在关系的艺术也只能涉及一些外在因素,
① 教科诗以韵文传授知识,如我国过去 《三字经》、《千字文》、《历史韵
言》之类。
……………………………………………………………………………………………………………………………
6 6 1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例如韵律,提高了的语言,穿插的故事,意象,比喻,附加 上去的感情吐露,较快或较慢的进展和转变之类,这些因素 和内容并没有互相渗透,而只是一种附加品,用意在于借它 们的相对的生动性来减轻教科书的严峻和枯燥,把生活弄得 愉快一些。凡是按本质是散文性的东西都不应转化为诗,只 能披上诗的外衣;例如园亭艺术大部分都只是安排自然界现 成的但本身并不美的地方景色;再例如建筑艺术是用外在雕 饰,去使以散文性用途为目的的场所显得较悦目一些。
例如希腊哲学在初期就是这样采取了教科诗的形式。连 赫西俄德 ① 也可以引为教科诗的例子,不过真正的散文式的 构思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才显得特别突出,那就是要由知解力 用它的思索、因果关系和分类之类去掌握对象,而且从这个 观点出发,用一种愉快的漂亮的方式去教人。卢克莱茨 ② 在 阐述伊壁鸠鲁派的自然哲学时以及维吉尔 ③ 在指示农艺技术 时都替这种散文式的构思提供了例证,这种构思不管有多么 熟练,是不能创造出真正自由的艺术形象的。在德国,教科 诗 现在已不很时髦了;在法国,德里尔 ④ 除了他的早期诗 《花园,或美化山水风景的艺术》和《乡下人》之外,在本世 纪还写出一部教科诗,陆续讨论了磁学和电学之类,仿佛是 一部物理学全书。
这里指的是这位早期希腊诗人的 《工作和月令》。 卢克莱茨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哲学家:曾用诗的形式写出 《物性论》。 罗马诗人维吉尔写过四卷 《农艺诗》。
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