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幸福论-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宋的卓越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理想,这也是一种高尚的苦乐观。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在封建帝王中,更是没有人能做到。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与战士同甘共苦,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且在建国以后,也保持、发扬了这种精神。
①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第47页。
…… 30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92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他在建国之后的简朴生活是一般人难以置信的。一件睡衣,打几十块补丁;一床毛巾被,也是几十块补丁;有时工作到深夜,肚子饿了,就让警卫员烤几块芋头充饥;在三年困难时期,几个月拒绝吃肉,几十天不吃主食,以致因为营养不良而患了浮肿病。毛泽东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为了省一点肉,省一点粮;也不是偌大个国家,穷到了养不起自己主席的地步。毛泽东是决心要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以人民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毛泽东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人民,无疑是做出了最大贡献的人,但是他一生没有什么奢侈的物质追求,除了有几万册书籍之外,他没有任何贵重的生活日用品。他的快乐在于读书,在于使民族兴旺发达,让人民安居乐业。
毛泽东是这样,其他老一辈的革命家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也都是这样,他们也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民之乐、天下之乐,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幸福。
当然,在苦与乐的问题上,我们并非要提倡苦行僧主义,并非说越苦越幸福。
共产党人所作的一切努力,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条件。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一些。这并不是享乐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与享乐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两回事。享乐主义是把一己之享乐,当作最高的幸福,当作生活的目的;而为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而奋斗,是把人民的快乐当作自己最高的幸福。
不同的思想境界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A
…… 310
492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工作态度、不同的劳动目的的人,对幸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不少单位、部门、厂矿、车间,每年都要评选、奖励先进模范。
这些单位中选出的先进人物所获得的荣誉与奖励,即使是相同的,这件事在获奖人的内心所引起的幸福感,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有的感受强烈,有的感受一般,有的无动于衷。
这是由于他们对于工作所持的态度、目的不同而引起的。
在我们周围,有一部分人是在全心全意地为社会做工作,为人民服务。
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在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适应人民、适应工作的要求。他们一心为公,对工作不讲价钱,不怕艰苦,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这些人尽职尽责地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奖金,只是为了搞好工作。
这部分人对于奖金的多少不重视,而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荣誉很重视,很珍惜。
他们觉得这是社会,是群众,也是组织、领导对自己的承认、肯定与支持,这也是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他为获得这种荣誉而感到幸福,感到振奋,这部分人责任心强,关心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只有做好工作,心中才踏实,才有幸福感。
另有一些人,他们把劳动只看作谋生的手段。
他们认为,干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养家。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加班加点、提高效益,都是为了多拿奖金。这些人往往被称为“最讲实惠的人”
;他们对于荣誉不大在意,甚至认为荣誉是虚的,发一张奖状,没有什么用,不如多发一点奖金,多一点钱比什么都强。这部分人获得荣誉时,其幸福感是不强烈的。只有大笔的奖金,才能使他们激动不已。
…… 31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92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勤勤恳恳,尽心竭力。自己的成绩,从来不向外人张扬,群众与领导也不大了解他。
他们本该被评为先进、模范,本该受到表彰奖励,但是由于人们不很了解他,因而也就没有被推选出来。对此他们也毫无怨言。是否被评为先进模范,对他们的工作情绪没有丝毫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做工作并非是为了图表扬、得奖励。
而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
在这一部分人的心中,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就能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有愧的地方,这样,自己心中就充满了幸福感。李玉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李玉安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
他参加了有名的松骨峰阻击战,荣立特等功。在这次战斗中,他受了重伤。起初,人们以为他牺牲了。
后来被朝鲜人民军发现尚未停止呼吸,因此得救。
他被著名作家魏巍当作烈士写进了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中。
1952年,他复员到黑龙江省巴颜县兴龙镇粮库工作。
40年来,他隐功埋名,甘当无名英雄。从不以特等功臣向人夸耀,在他的履历表上,也没有填写自己立过功。
他甘心情愿作一名普通复员残废军人,安心地工作与生活。
40年后人们才发现,他就是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著名战斗英雄、“烈士”李玉安。对于40年的清苦生活,他毫无怨言。他说:“我从没把自己看成英雄、功臣,我觉得一个中国人、一个共产党员为祖国流血牺牲是应该的。”还说:“想想牺牲的战友,我知足。”他觉得只有这样做,自己的心中才是充实而平静的,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的,因而也才是幸福的。
伸手向党和国家邀功请赏,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友,是一种不
…… 312
692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应当的行为。可以说,李玉安是把尽职尽责,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当做最高的幸福的。在他看来,如果凭着自己过去的功劳,去求得物质利益上的好处,那样做于心不安,心灵深处会有痛苦。
对两种生活看法不同也会影响幸福观A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的看法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前面讨论的享乐主义,除了贪图安逸、惧怕艰苦的一面外,还有只看重物质生活的价值、不重视精神生活价值的一面。
在享乐主义者看来,所谓幸福,就是能获得感官的快乐;而感官快乐则是由物质刺激带来的。
除物质刺激感官能给人以快乐而外,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幸福。在他们看来,精神生活是虚无缥缈的,毫无意义可言。
我们说,物质生活对于人来说,当然十分重要,因为人也是生物个体,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他需要生存与蕃衍,这就必须有物质生活资料,供其享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够进行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活动。必要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生是重要的,否认这一点是不应该的,也是办不到的。
从另一方面讲,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越,也是人之常情。人有世界上最健全、最敏感的感觉系统,追求感官的享受,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人不仅要求吃饱、穿暖,有地方避风挡雨,而且在这些基础上,总希望物质生活能再好一些,寻求一定程度的享受。从道理上讲,这都是无可非议的,享受应当是人的价值的一部分。合理适度的享受,不应当被视为
…… 31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92
邪恶。
但是,那些注重肉体和物质上的享乐,把它视为人生的主要价值的人,往往用物质生活、肉体享乐来否认精神生活的必要性,否认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应有的价值。
在他们看来,注重精神追求、注重理想道德、注重节操荣誉、注重文化修养、讲究爱情的纯洁专一、珍惜友谊等精神生活的人,都有“神经病”或者都是一些“傻子”
,追求的都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他们认为,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不能解决人生中的任何现实问题。
这些人的观点能够成立吗?
否。
环顾古今中外,应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脱离精神生活的人。
我们试以追求物质享乐为例加以分析。古代的剥削阶级、统治阶级,非常注重追求华丽的服饰与车马,精美的食品与建筑。
追求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愉悦,而且是为着炫耀自己的身份。而炫耀自己的身份,也就是在品味人生价值,这就是一种精神生活。这是寓于物质生活之中的一种精神生活。现代中国社会中,有一些人追求洋烟、洋酒、洋装以及各种洋货。乍一看这是追求物质享受,再仔细分析,其中有一种崇洋的思想。把“洋”当成一种时髦来追求。以洋货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这样看来,人们很少有纯粹的物质享受,在物质享受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生活的内容。问题在于这种精神生活内容的高低与文野。
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美好真挚情感的追求,对聪明才智的追求,对伟大事业的追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崇尚气节的优秀传统,就是这样一种注重精神追求的典型。那些气节
…… 314
892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高尚的人,为了维护民族的、人民的利益,为了正义的事业,能够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们所追求的是民族的大义与自己人格的完美。这种精神,正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
有这些追求的志士仁人,他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顾自己可能遭到的杀身之祸,或是被监禁、被流放、被抄家,变得一贫如洗的个人命运。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痛苦与幸福,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只有为自己所认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才是自己所关心的。
正如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中所写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对于林则徐来说,痛苦与幸福已经是合二而一了。他因主张禁烟御敌而被流放,这当然是痛苦的;但是,被流放是因为自己坚持与帝国主义的斗争,是自己一心为着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是因为自己做了危害民族利益的错事,他内心是无愧的,是充实的,因而他又是幸福的。还有那个决心为变法维新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他本来可以逃离北京,保住一条命。但是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在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表现了谭嗣同的伟大精神,在他看来,能为变法而死,能为昌盛国家而死,死得其所,是他的幸福所在。
他连呼“快哉!
快哉!“表现了崇高的幸福观。那些只知追求物质财富、只知追求物质享乐的人,绝对不会有林则徐、谭嗣同这样的情怀。
…… 31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92
第三章 三 决定主体欲求的精神因素(下)
幸福是灵魂的杰出活动A主体的性格气质与幸福A幸福是灵魂的杰出活动A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幸福是灵魂的杰出活动”。
(有的译文为“幸福是灵魂的现①实活动”。)
在灵魂的活动中,他又特别强调理智,认为灵魂由理性与非理性(即情绪、情感等)两部分构成。
“如若人以理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叔本华也认为“人的最高的、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是他的心灵。虽然我们在青年时不了解这一点,事实上却是如此。”
他还认为文化对幸福的影响,远远超过财富对幸福的影响。如果人只是追求财富,心灵上一片空白,“结果是对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便麻木不仁。
他们对理智的高度幸福既无能为力,就只有沉迷在声色犬马中,任意挥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
②在历史上,还有许多思想家谈到过这一问题。其基本的意思,是说幸福与人的内心世界的状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幸福或痛苦来说,主体的精神因素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外在因素的重要性。
在某些问题上,确实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痛苦或幸福并非
①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4页。
②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7页。
…… 316
03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取决于客观事件,而取决于感受主体的看法。
试举一例来看。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亲人亡故是最令人痛苦的事,可是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却鼓盆而歌,傲然自乐。到他家吊唁的惠施问他:你的夫人为你生儿育女,替你侍奉老人,治理家务,对你们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她死了,你不悲痛,这已经是有背于做人的道理了,你怎么还敲着盆子高兴地唱歌呢?
这不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你讲的不对。
我的夫人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悲伤呢?但是后来我想,人是由气聚而成的,“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现在她死了,也是“变而至死”。这好像春、夏、秋、冬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规律。她死了,就像在天地这个大屋子里睡着了一样。如果我跟在她后面号啕大哭,这不是说明我不明白人的生死这一番道理吗?既然是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然后又变而至死,这又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所以我停止了哭,转而鼓盆而歌。
从人情上讲,庄子为妻子的死鼓盆而歌,是否应当受到指责,庄子这一套理性至上的理论是否太残酷无情了,我们暂不去管它,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原因使庄子由悲痛转为快乐的。是什么因素使庄子由悲转为乐的呢?答案只能是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觉得人的生死不过是自然的演化,人由自然而来,又回到自然,这是值得高兴的。这样看,庄子在他妻子死后的悲痛与快乐,是由庄子自己的看法决定的。
乍一看来,这是一件荒唐的事,是一种荒谬的理论。但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情况和说法在一些事情上还是有道理
…… 31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03
的。因为人的情感、情绪,与人的认识还有所不同,它不是对外界事物本身的简单、机械的反映。人的情感、情绪、各种心理体验,总是有人的理性参与,有人在以往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观念、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在其中。外界的事物只不过是一种引发情感体验的最原始的因素,只是一个信息源。可以说,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一个信息处理机,对外界传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再通过人的言行与表情,把对信息的处理结果,表现出来。所以在表现出来的结果中,渗透着大量的主体的精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结果似乎成了被主体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东西了。
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对这一问题也发表了许多议论。他在第一章讨论人为什么会有不幸时,列举了当时在英国、美国经常看到的人们的不幸的表现。他认为,“这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当然,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①他认为,为促进人的幸福,在社会制度方面需要进行改革,但是有一部分人的不幸,与社会制度无关。他说,这一类人“他们没有经受过来自外部的巨大痛苦。我假定,他有足够的收入解决温饱住宿问题,身体健康,能够从事各项普通的活动”。这种人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
②,因而失去了幸福。
①罗素:《走向幸福》,第5页。
②②罗素:《走向幸福》,第7、14页。
…… 318
203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罗素的《走向幸福》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题为“不幸的根源。”在这一篇中,他指出了造成个人不幸的一些主观因素,其中有过分的自我专注,总感到今不如昔的悲观主义,把竞争的成果看作幸福的主要源泉,有强烈的忌妒心,有犯罪感、虐待狂等心理疾病等。他认为这些主观因素,都是使一些人得不到幸福的精神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是灵魂的愚笨所致。反过来说,幸福是灵魂的杰出活动。灵魂的愚笨与杰出,与人的痛苦、幸福直接相关联。
主体的性格、气质与幸福A性格、气质,是主体精神因素的重要方面。这些因素与人的幸福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罗素所列举的导致不幸的主体因素中,有一些就是性格、气质的问题。他在《走向幸福》的第八章里,专门讨论了“虐待狂”的问题,这种人总是抱怨周围的人用不公正的态度对待他,好像他总是受到别人的虐待,总是别人欺负了他。罗素写道:“要是我们以为人人都在虐待自己,那是不可能感到幸福的”。
②
罗素所说的这种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常常能见到的。这种人的性格特点是偏执,总是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对别人缺乏理解和信任。
他们往往不尊重别人,但对此毫无觉察与反省。总是认为别人不尊重他,总是认为别人与他过不去。这种人对自己的优点、能力、知识,估计得过高;对别人的优点、长处总是看不到,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夸大别人的缺点。天长日久,使积怨甚多,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自以为别人对他不公正,虐待了他。这种人经常处在苦恼之中,感不到周围的温暖,没有幸福感。
…… 31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03
还有一些人心胸狭窄、性格内向。针尖芝麻大的事,也要存在心里,甚至多少年不忘。鸡毛蒜皮一般的事,也看得很重,非要计较一番,弄个清楚明白。这些人会活得很沉重、很劳累。人们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有误会。人们的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爱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利害关系也有不同,因此发生一点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若是一宗一件都要论个长短,就会整天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搅得心神不宁,人人都处于紧张状态,生活还有何快乐可言。那些性格内向的人,不愿意把郁积在心里的话对别人讲,只是在自己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或是暗自抱怨,独自一人长嘘短叹。这种人与人来往少,孤僻、不合群。其心中也许是明白如镜,但是不善于言谈,不善于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抒发出来。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这时,如果再不明白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不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性格,那就会终生与幸福告别了。
关于性格与幸福的关系,以往的思想家也有论述。叔本华曾说过:“我们所能获得的快乐,事先就由我们的个性决定了。”
①“我们的幸福大半依赖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我们的个性是什么”。
②他又说:“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作成或代替的。……这些美好的性质既没有人能给你,也没有人能拿走,这些性质就比我们所能占有任何其它事物重要,……一个良好、温和优雅性格的人,就是在贫
①②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4、5页。
…… 320
403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然而一个贪婪、充满嫉妒和怨恨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生命也是悲惨的。
具有常乐的特殊个性人士,他拥有高度的理智,别人所追求的那些快乐,对他来说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负担和困扰。“
①我们撇开叔本华整个思想体系的是非得失不论(这个问题不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他的这些关于性格与幸福的关系的论述,还是很精彩的,符合实际的。
沙甫慈伯利也谈到过性格与幸福的关系。他对一个性格比较好的人,为什么能比较容易得到幸福作了一番解释:“一个人,他的性格如不是特别的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