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幸福论-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能够保证平等吗?爱尔维修批评了要同等幸福就必须人人拥有同等的财富和权力的说法。他举富豪和劳动者为例:虽说富豪们的财富使得他们不必劳动就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得到一切娱乐,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比劳动的人们更幸福,而且,由于富豪们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取得他想要的东西,他也同样容易对这些东西产生厌倦。于是,为了消除厌倦,“为了幸福,游手好闲的富豪不得不等待自然在他身上使某种需要重新产生。”
①而在这些富豪身上一种重新产生的需要与一种已满足的需要之间,只能以游手好闲的厌倦无聊来填补。这样的富豪,能说是幸福的吗?与此相反,忙碌、劳动的人们才是幸福的人,因为通过劳动能获得快乐,并能预期获得幸福,他
①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529、530页。
…… 8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6
们总是处于幸福和期盼幸福的快乐之中。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与工资的观念在他的心里与幸福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忙碌与幸福变成了一回事。每砍一斧头,都使木匠想起一天的工资应当为他带来的那些快乐。”
②爱尔维修通过分析指出,以为拥有财富就拥有幸福,这是人们的偏见。实际上,富有的程度与幸福的程度并不成正比。人们可以凭着一种适度的劳动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这也是幸福。因此,人们虽然在财富和地位方面不平等,但在幸福方面是可以平等的。爱尔维修的这个意见,对我们很有启发。
当然,在一个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因无衣无食或缺衣少食而遭受不幸,那么,这一部分人如何也能成为幸福的人呢?爱尔维修认为,这就需要减少一些人的财富,增加另一些人的财富,以使贫穷的人们生活在小康水平,并能够凭着一天七八个小时的适量劳动充分地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
这样,这一部分人也能与富豪们享受同样的幸福。
在他看来,只要有一笔中等的财产就可以保证公民的幸福。
分析爱尔维修的观点,不难发现,爱尔维修没有把拥有财富当作幸福的唯一条件。但是,他也意识别,没有财富或一贫如洗也不可能享受幸福,所以,他提出了拥有中等财产是幸福的保证的观点。
至于这笔中等财产如何得以保证获得,我们认为这不仅是道德范畴内的事情,而且是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爱尔维修本人未能提出具体实施的方案。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A爱尔维修不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虽然他把个体的感
…… 84
86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受性看作人的本性,但他没有停留在孤立的有感觉的个人观点上,而是转向了对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关系的思考。
爱尔维修认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个人若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交往和联系。就幸福而言,单独的、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获得幸福;只有与自己同类的所有人都获得幸福,个人才能幸福。爱尔维修说:“美德这个名词,我们只能理解为追求共同幸福的欲望;因此,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美德所支使的行为,乃是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①共同幸福不仅是个人幸福的保证,而且是美德所要求的,是美德的目的所在。
那么,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社会幸福)怎样才能结合起来呢?爱尔维修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依赖他所推崇的个体感受性,因为他非常清楚,这是感性所不能解决的。于是,他转而求助于理性。理性告诉人们,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对以后的行为和幸福发生影响,因此,人们必须估计到行为的后果。有时如果不放弃眼前的快乐,就会在以后得到痛苦的结果。他认为,伊壁鸠鲁对快乐的区分是有意义的,应该对快乐的不同情况作出分辨,选择最为适度的快乐。为了获得明天更大的快乐和幸福,有时就要放弃眼前较小的快乐;必须学会克制自己,乐于忍受眼下暂时的痛苦。
个人幸福包括在社会幸福之中,只有把个人幸福寄托在社会幸福上,个人的幸福才能实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损害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顾及他人和社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65页。
…… 8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6
会的利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幸福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爱尔维修认为,虽然作为一个有感觉和理智的人,时刻都不能不注意自己的存在和快乐,为自己谋求幸福,但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援助,只是依靠自己个人是不能提供为幸福所必需的一切东西和手段的。我们每个人都与同样有感觉、有理智,并专心于追求个人幸福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这就要求人们对各自的幸福相互帮助。
为了自己的幸福,就需要自己在行动上时刻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认可。
爱尔维修还提出了用法律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主张。他说,“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人们好像在牺牲,但是从来不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幸福。”
①所以,必须制定良好的法律,以引导公民追求个人幸福的倾向,即把他们引导到公共幸福上来。因为公共幸福是由所有个人幸福组成的,追求公共幸福实际上也就是追求个人幸福,而且,就一个社会而言,只有追求公共幸福才能保证个人的幸福。他指出,虽然趋乐避苦、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的本性,这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个人的幸福与公共的幸福能够和谐一致,那么人就能达到美德,就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幸福。
“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温良、人道和美德,尽力为增进这个社会的幸福作出贡献,就是出于正义的。”
②这是道德的呼声,也是法律的要求。
①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537、546页。
…… 86
07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通过爱尔维修的这些论述,我们看到,尽管他反复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结合,并提出了结合的道德方式与法律方式,但是,其立脚点还是个人幸福,社会幸福或公共幸福在他眼里只不过是保证个人幸福的手段。这与他所坚持的个人利益和幸福是伦理学的基础这一前提相一致。
与爱尔维修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在批判基督教天主教的宗教道德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他认为,道德的最可靠基础不是宗教所说的神秘天国,而是人性。其幸福观也是建立在人性论上的。
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A霍尔巴赫把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幸福的基础,那么,人性是什么呢?在这一点上,他与爱尔维修基本相同,都认为人性就是趋乐避苦。而趋乐避苦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这样的幸福是感官的幸福、现实的幸福,而不是宗教道德所说的天国的虚幻的幸福。霍尔巴赫强调,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应当鼓励人们去追寻现实的幸福,而不应阻碍人们追求幸福的步伐。
对幸福的定义,霍尔巴赫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既然人生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并且使自己的生活幸福,那么,“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我们希望它延续不断、或我们愿意在它之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存在方式。”
①这个定义既不同于把幸福限定于肉体快乐的伊壁鸠鲁主义,也不同于把幸福看作纯精神享受的柏拉图主义,幸福被赋予以全新的内涵。
①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7月版(下同)
,第121、122页。
…… 8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7
在历史上,关于幸福的定义很多。据傅立叶(19世纪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家)
说,在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78种关于幸福的相互矛盾的定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内容各异的幸福定义呢?据霍尔巴赫分析,这是因为幸福本身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有其相对性。
“幸福对于任何人不能都是一样;同样的快乐不可能使各式各样被形成了的或改变了的人受到同样的感动。
无疑地,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道德学家,对于幸福究竟在于何处以及如何去获得它这些问题,很少取得一致的原因所在。“
②此外,人们对幸福形成的一些观念,不仅有赖于他们的气质、性格以及他们特殊的适应力,也有赖于他们已被融合于其中的习惯。习惯各有不同,但却是难以改变的,以致不少人把习惯与本性混淆起来。同时人们所受教育、所处环境以及遗传因子等等也有差异。这样,人们对幸福持不同看法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霍尔巴赫对幸福的定义又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他说,“一般地说,幸福似乎就是为我们所同意的一种经久的或暂时的景况,因为我们觉得它适合于我们的存在;这种景况,是由人和环境——是自然把人放在这个环境中的——之间所存在着的一致产生出来的;或者,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幸福也可以说是人与作用于他的那些原因二者之间的协调。”
①这段话,更明确地说明了幸福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观点。
这里,霍尔巴赫把人当作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行为者,认为人的行为作用于他周边的环境,并取得某种协调和一致,这样的存在
①②③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第12、281、280页。
…… 88
27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方式,会使人感觉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和这个社会中是幸福的。这种人与自然的一致、人与作用于他的那些社会因素的和谐,在霍尔巴赫看来,既是幸福,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导向。
应该说,霍尔巴赫对幸福的这个定义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具有独创性,不但拓展了人们对幸福研究的领域,而且包含了许多真理因素,其理论上的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
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人A在分析了幸福的定义后,霍尔巴赫又对幸福的人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最幸福的人大概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具有一个和平的灵魂,这灵魂只希图一些它能用一种宜于维持它的活动而不给它引起过于麻烦而猛烈的震动的劳动就能得到的东西。一个哲学家,他的需要很容易满足、没有野心、高兴和少数友人交游聚谈,无疑地要比一个野心勃勃、满想蹂躏世界而终归失望的征服者,生来要幸福些。”
②还有一些“天生幸福的人,就是从自然接受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活动灵敏的器官、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一颗其情欲与欲求都和命运曾把我们置于其中的环境相类似和相适合的心。”
③在霍尔巴赫的举证和说明中,我们看到,霍尔巴赫所认为的幸福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或因素:一是精神或灵魂上的高尚;二是物质的需要容易满足,不贪婪,没有野心;三是健康的身体、活动灵敏的器官。
这三方面的因素如果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或者说,一个人如果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好的体现,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
但是,人是不能消灭欲望的,所以,霍尔巴赫着重研究了欲望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既然人有欲望,且不能消灭,
…… 89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7
那么就应当允许人们满足这些欲望。但是,你如果想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你就要使自己的欲望与自己的处境和地位相适应;若过分地追求不切实际的欲望,就不会是一个幸福的人。由于人的欲望不断变化,所以,人不可能获得所有欲望的完全满足,一个欲望满足了,很快便会对这些东西乏味,又要追求其他的欲望。
“生命就是再生的欲望和满足了的欲望之永不间断的循环。”
①霍尔巴赫承认,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就需要有欲望、活动和劳动。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就是由于那些与人们的幸福紧密相联的事物的接连不断的变换,常常更新而永不满足的欲望就成为生命、健康、活动性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源。欲望与幸福是紧密相联的,虽然人的幸福不能没有欲望,但又不能任欲望随意扩张和滋生,应当使欲望与自己的实际处境和地位相适应。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和需要合乎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同时又具有多种满足这些欲望和需要的方法,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人。这就是霍尔巴赫对幸福与欲望的辩证理解。
霍尔巴赫还提到了幸福与快乐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以其经久性和轻快性为衡量标准的,因而,最大的幸福就是最能够经久的幸福,而暂时的或历时不久的幸福只能叫作快乐。快乐越是强烈便越容易消逝,因为人的感官只能容忍一定数量的运动;超出这数量,快乐就变成了痛苦,或变成一种存在的难堪方式、一种我们渴望它赶快中止的存在方式。
所以,有时快乐和痛苦往往只有一纸之隔。
要
①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第282页。
…… 90
47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谨防过度的快乐,避免因过度的快乐而紧接着出现的悔恨、烦恼与厌倦,否则,暂时的因快乐而引起的幸福可能会变成长久的不幸。
每一个人在其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必然会追求幸福,但是,必须用理性来节制自己的快乐,拒绝一切能够转变为苦恼的东西,并努力为自己提供最长久的幸福。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A与爱尔维修一样,霍尔巴赫也不把幸福仅仅看作个人的事情。他认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相互关联的;虽然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幸福,但必须把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和社会的幸福结合起来,而后者正是前者的条件。
人为了自我保存,为了享受幸福,肯定要与跟他有同样欲望、同样厌恶的人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中,“因此道德学将向他指明,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须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别人的幸福而工作;它将向他证明,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①人们企求幸福,“就是爱那种与我们的存在符合一致、能够保存它、能使我们的生存幸福的东西。所以人凭着本性,就不仅应当爱自己,而且还应当爱一切协助他取得幸福的东西;由此可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应当爱其他的人,因为他们是他的存在、他的保存、他的快乐所必需的。”
②霍尔巴赫看重人的自爱,但又要求人们爱别人,爱那些使我们自己能够获得幸福的手段,这个手段不是别的,就是要求别人也与我们一样生存、一样幸福。
①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649、650页。
…… 91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57
霍尔巴赫不仅认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是自己幸福的条件,每个人的幸福也都互为条件,任何人的幸福都离不开他人的幸福,而且他还把这种关系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加以评价:“德行就是真实地并且经常地对结成社会的人类有益的一切;不德,就是有害于他们的一切。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给人们提供最大的与最持久的利益的这类行为;而最大的不德就是最扰乱他们对于幸福的倾向、最扰乱社会所必需的秩序的行为。”
③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行动经常使他的同类感到幸福,那么他就是有德之人,否则,就是无德之人。霍尔巴赫把能否给人带来幸福看作有无德行的标准,是很有见地的,这是一种道德上高尚的伦理追求。
霍尔巴赫还顺便谈到了幸福与义务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义务“就是由经验和理性给我们指出为达到我们自己所定的目的所必需的一些方法;这些义务就是存在于同样渴求幸福、同样渴求自我保存的人们当中所有的关系之必然性的结果。”
④所以,当义务要求我们做什么时,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采取这些方法,我们就不能达到由我们的本性所预定的目的,如自我保存和幸福等。义务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带有强制性质,在幸福问题上,它要求那些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们也得到与我们相同的幸福。霍尔巴赫指出,人们应该对朋友、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人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有这样,在社会中相互依存的所有人才能得到幸福。比如,他强
③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第120页。
④②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第121、274—275页。
…… 92
67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调个人对家庭的义务,认为一个家庭的幸福,首先在于家庭中成员身上的义务感。霍尔巴赫最后总结说:“一句话,光是自己一个人,是谁也不能成为幸福的。”
②这是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的精辟概括。
综合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幸福观,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第一,他们的幸福观所赖以确立的人性论,在肯定人的自然本性方面、在批判宗教的天国幸福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趋乐避苦只是人的本质中自然性的一面,它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质。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自然性是为社会性服务的。所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幸福观的人性基础是错误的,它不能成为人类幸福的前提条件。第二,在论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时,他们都提出了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但霍尔巴赫比爱尔维修分析得更全面、更清晰。如果说,爱尔维修讨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侧重点是个人幸福,那么,霍尔巴赫在对待二者的关系上就具有了辩证的因素。当然,由于他们坚持趋乐避苦的人性论,这就使得他们在说明社会幸福的重要性时显得底气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点。第三,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一样,他们在强调人的感性幸福的同时,也看到了理性的指导作用。这使我们感到,在感性主义幸福论者和理性主义幸福论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如果暂不考虑思想家们的政治立场和个人偏见,那么,我们看到,由于思想家们所面对的都是既具有感性又具有理性的同一个人类,所以,他们的理论肯定有相融之处,只是侧重点和落脚点不同而已。
…… 9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7
第三章 三 幸福是满足自身需要后达到的状态——费尔巴哈的幸福观追求幸福是生物的本性A幸福是道德的基础和源泉A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A在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之后不到一个世纪,在他们的邻国德国,出现了一位赞同他们的思想的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他公开反对宗教的灵魂不死说,否认来世的、天国的生活,号召人们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尽力享受时代带给我们的一切东西,过幸福的生活。
1867—1869年,他完成了重要的伦理学著作《幸福论》,全面地阐发了他对生活、对幸福的理解和态度。
追求幸福是生物的本性A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性就是人的本质。这是他的幸福论的最初出发点。
费尔巴哈指出:“凡是抱有希望的生物,便只希望对它有益、有利、有好处的东西,只希望使它获得福利,而不是祸害,只希望保存它的生命和促进它的生命,而不是限制和破坏它的生命,只希望不与感觉相抵触,而与感觉相适应;简
…… 94
87第三章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言之,它只希望使它能够幸福,而不是使它不幸福。“
①这一段话,表明了费尔巴哈对生物本性的看法,他还以幼虫为例作了说明。
“一个幼虫经历了长时间的不成功的寻觅和紧张的流浪以后,终于安息在它所期望的适宜于它的植物上。是什么驱使它采取行动,是什么促使它作这样艰苦的流浪呢?是什么强迫它的筋肉交互地紧缩又放松呢?……只是对生命的爱、对自我保存的愿望、对幸福的追求。”
②由此可见,在费尔巴哈眼里,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基本的和原始的追求。
生物如果停止了期待获得幸福的追求,那么,生物也就整个地失去了存在的希望。
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人的本性也同生物一样,就是追求幸福。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人所愿望的和努力追求的任何对象都是使人幸福的东西。幸福的内容是感觉欲望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