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乎丰臣秀吉意料,大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大规模援助朝鲜。李如松43000大军于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第二次平壤攻防战宣布开始。
1月6日,明军包围平壤,次日总攻开始。小西行长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而李如松则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同时以火攻对抗。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也中弹而死。最后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长同样筋疲力尽,无力再战。小西行长连夜率残兵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派兵从后面追杀,又歼灭600余人。一共消灭了1646名日军、生擒5名,明军伤亡为796人。
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加藤清正此时已经将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领两千人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同日军发生遭遇战,幸亏大将杨元赶来救援,才退回开城。当时京城日军有4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绝对数就比朝中联军要多。李如松决定先确保开城一线,一边等国内新增援兵,一边整顿朝中联军。明兵部尚书还主张和谈,而另一方面丰臣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也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合,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还是决定和谈。
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龙山同宇喜多秀家谈判,议定日军4月19日退出京城,明军随即进驻。5月2日,侵朝的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丰臣秀吉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一方面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运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递交日本的和谈条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
鉴于日军可能不会再有大的军事活动,明军大半在1593年8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实际上就是海军的总司令官,整饬军队,建造战船。而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战。
明、日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仍然处于僵局状态。秀吉认为日军已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从动员到集结就绪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准备完毕。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淞的水军,再度援朝。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耻,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14000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但寡不敌众,2700余人战死,杨元负伤。
8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李舜臣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但此时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于是李舜臣整顿了残余部队,在碧波亭水域悄悄准备恢复实力。
9月7日黑田长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将解生打败。这时明将邢玠和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元帅会师,大举南进。丰臣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鸣梁海峡以少胜多,大败日水军,所以日军连忙战略后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长守顺天、岛津义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点的守备态势。
联军经过侦察,决定先进攻只有两万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军三路直捣蔚山,李如松交战后佯退,会同友军消灭了500余日军。正在监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连忙返回蔚山,亲自守城。明军连续四天猛烈强攻,仍旧没有攻下城池,其间加藤清正也难以支撑,就送信给明军乞求讲和,被拒绝。双方僵持之时,西生浦13000多日军赶来增援。1598年2月9日,明军屡攻不下,被迫撤退。
蔚山战役后,双方都调整了战略。秀吉眼见反攻无望,只得继续确保防线,在朝鲜南部站稳之后再蚕食朝鲜。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但主力未损,而且国内又派陈遴和邓子龙的水军前来助阵。所以明军开始同时进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同时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控制了南朝鲜海权,切断了日军的退路。这时候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而中朝联军则有11万之众,明显占有优势。
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在气急败坏中病死于伏见城中。临死前遗命退兵。这对朝鲜的日军无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长进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谈,并再度遭拒,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9月20日,中朝联军水陆并进,向小西行长驻守的顺天进攻,同时明军还袭击了晋州。一直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而袭击晋州的明军已经占领晋州,以近3万人的强大兵力攻打泅川。本来战况顺利,但不料明军火药库突然爆炸,结果全军大乱,又遭日军追击,伤亡高达800多人。
到了11月,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小西行长再次准备厚礼送至李舜臣营中,希望和谈,还是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于是集结近500艘船,企图冲破联军防线,打通回国的渠道。在露梁海面,与陈遴、李舜臣的水军展开最后一次大规模水战。战斗中李舜臣、邓子龙先后战死,但岛津的舰队也被歼灭了200多艘。
12月上旬,日军全线后撤,幸亏日本国内派兵救援,方屈守一隅,联军因为李舜臣之死而变得迟钝,日军终于大部分勉强撤回了日本。日本的这轮单挑无功而返。
战争结束后,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明朝相救,之后明军回国,朝鲜对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续到了清初。
因为丰臣秀吉之死和朝鲜战争的惨败,刚刚恢复秩序的日本又陷入了文吏派与武将派的纷争。德川家康(秀吉的大将)的嫡系部队因为没参加战争而丝毫未损,两年后关原之战爆发……德川幕府诞生。
满清入关后,清朝国力鼎盛,日本人在200年间未敢轻举妄动。但清朝道光之后,国力急转直下,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人打败,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既让日本看到了欧洲列强侵略的恐怖性,又让他们看到了新一轮挑战中国人的机会终于来了。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第三年,日本国力刚刚有所上升,国内的武士阶层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征服朝鲜(三韩)。明治六年,日军开始侵略中国台湾,明治八年,日本人强迫中国的藩属国琉球与清朝解除册封关系,明治十二年,日本公然吞并琉球,改名冲绳县。至1895年,日本人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彻底改变了近2000年来的力量对比。
第三章 扫荡“汉魂”
要说日本真正地开始强大起来,还真是从脱亚入欧以后开始的。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叫做福泽谕吉,号称“日本的伏尔泰”。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福泽谕吉出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多年来习惯了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加上自己的武士身份,使得他不用太辛苦劳作就可以得到比普通人要优越的生活。
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开始跟随日本驻外使节游历西洋。当福泽谕吉第一次走进美国的饭店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而绒毡在日本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只有那些极为富有的人才可能买到一小块,用来做钱包或一些用于炫耀的挂件。后来他们又到了巴黎,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
百闻不如一见,福泽谕吉跟驻外使节一起,考察了西方国家的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处处感受到西方社会的发达与先进,面对这一切,福泽谕吉“开始惊讶”、“接着迷恋”、“最终狂热”。他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同时将之与日本本国对比,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于是回国后的福泽谕吉开始著书立说,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一文,他提到: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待此类国家之办法对待之。顺便提一下,这位得力于汉学修养,能写一手漂亮启蒙文章的东洋思想家,后来却叫嚷着扫荡一切“汉魂”。
如同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一切都模仿西方最发达国家的发展样本。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现代化意义上的日本经济体系。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这就是俗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样日本在经济上终于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结束后,日本以战胜国之一的身份,与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
崇拜强者,本来无可非议。令人遗憾的是,日本人的强者崇拜中,缺少公正的气度。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曾指出:“日本人对其他国家的态度犹如一个钟摆,晃动于自卑感和优越感之间。”这就是说,在比自己先进的文明面前,日本人总是感到自卑,不得不认真学习、模仿,等到把人家的东西学到手,就开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师益友,自卑感于是变成优越感。赖肖尔还发现,日本人每次向外学习最后都转向对抗,优越感极度膨胀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所发生的那样”。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当然不是什么“穷了、落后了几千年”,日本更不是特别富裕、人种优秀的“神国”。真正的事实恰恰相反:是中国富了、先进了几千年,形势只是在最近不到100年的区间才突然急转直下,中国由巨富而挨打遭暴抢,由挨抢被打坠入贫困的深渊,而日本当时不但绝不是什么阔主儿,而是穷得叮当响的小国。
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统计,1830年中国经济的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不但是日本从来不能和不敢想象的,它也超过了现在美国经济占世界25%的水平,说白了这是至今无可匹敌的经济总量的世界纪录。
但是,1840年中国却被经济总量不及自身九分之一的英国打败了。而且更为可悲的是,当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之后,大清的经济总量依然还是日本的七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并不比中国人好,他们缺衣少食,甚至连当年作威作福的武士们,也经常吃不饱饭。中国北方喂马的荞麦,在日本便是作为主食的,“炖牛蒡”这样的菜已经是大户人家待客的佳肴。
或许正因如此,面对战败对手,压榨得更变本加厉,而使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瞠目结舌。回顾甲午战争时日军的兽行,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西方史学家胡兰德在描述日军占领旅顺后的情形时这样写道:“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态之外。四日间残杀非战斗者妇女幼童。从军之欧洲军人及特约通讯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无法制止,唯有旁观,不胜叹息。此时得免杀戮之华人,全市内仅三十六人,然此三十六人为供埋葬同胞之死尸而被救残留者。”对此,连日本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曾对人说:“把俘虏绑上屠杀,杀害平民,甚至连妇女也不例外,这些似乎都是事实。”美国的一家报纸抨击日本国是“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1893年,甲午战争前一年,明治天皇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天皇恨不能把“圣岳”富士山变成金山、铁山、钢山、火药山,把濑户内海的每一块礁石都变成战舰。他不要慢节奏的跋涉,他一开始就要求他的国家“冲刺”。
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社会的长期动荡,把中国现代化进程逼入坎坷凶险的途径。甲午战争惨败源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战败。当时,日本使用了偷袭的方案,并对战争的结果准备了三种预案:如果海战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获胜,则在中国登陆,打平的话,就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拉锯。正如以后众所周知的那样,清帝国在那场决定性的海上会战中严重受挫,从而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接着在日本海陆进攻下,输掉了整个甲午战争,并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举实现了“大陆政策”的前三期计划,中国台湾、朝鲜、辽东半岛都收进囊中。而2。3亿两的战争赔款则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这笔意外之财,让日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时的外务大臣井上馨说:“这笔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数万万元的大数位。国库收入仅达8000万日元。因此3。5亿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
日本《女学杂志》曾沾沾自喜地写道:“全国同胞,如乘铁甲之舰,悠然遨游于日本海上,此即为大日本之现状也!”甲午一战,由此埋下了日后日本举全国之力试图吞并中国的伏线。
1927年,日本完成了大陆政策,认为“欲征服中国,必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征服中国”。这一政策表明,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已把中国作为其整个扩张战略的重要步骤。在这个战略指导下,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入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没有到过中国的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大,是没有什么感觉和体会的。只有到了中国以后,见识了中国以后,才会慨叹中国何其大。
中国很大,一个四川省,就相当于法国的面积;全国面积之和超过中欧、西欧加起来的十几个国家。中国是日本国土面积的30倍,当年中国人口比日本多20倍(现在比日本多10倍)。
日本军队再多,到了中国以后,就像撒胡椒面一样,只能零零星星地分布。当年的中国是农业国,是农业经济,日本打赢几个战役,占领一些地方没有用,占了一些城市也没有用。中国的优秀军政人才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把农村、农民组织起来,的的确确形成了强大的抗击力量。
1940年,冈村宁次出任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后,对华北的情况作了调查。据他统计,华北每平方公里只有2名日军。活动在敌后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每天都在消耗日本兵,正面战场国民党正规军又与日军大规模作战,战争天天都在打,每天都在死人,日本如何经得起这种消耗呢?
中国是一个各种地貌地形极其复杂的国家。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山地,有丘陵,有青纱帐,有江河水网地,还有热带丛林,等等,每一种地形地貌,都可化为军事利用。适应这种地形,另一种地形却不一定适应。中国很大,地形分三级阶梯。成阶梯状的地形,对中国有利,中国军队居高临下作战,日军的优势战力发挥不出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八年,日军只占领第三级阶梯内的区域:即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盘。而且日军占领的东部的这些区域,还成块状地东一块,西一块地分布着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中日对垒,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日本有多少胜算呢?
抗战爆发初期,蒋介石提出的“以时间换空间”,毛泽东提出的“论持久战”,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打消耗战。中国很大,所以,有足够的本钱来打持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使日本决定尽快占领法国、荷兰、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佑发表“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称“要根据我们皇道之伟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大东亚共荣圈”一词。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由“东亚共荣圈”和“南方共荣圈”两个部分构成。东亚共荣圈主要由“日、满、华”组成,“南方共荣圈”主要是指原来属于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南方共荣圈”在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卫核心圈的作用;二是取代欧美列强的宗主国地位,形成一“南方经济圈”,以满足战争经济自给自足的需求。
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利益,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于是日美矛盾尖锐起来。当然,美国这种“不使战争升级”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这就是不能影响到它的根本利益。而日本对东南亚的占领,则被美国认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于是立即给予强烈反应。
1941年7月28日,日军占领了越南。这个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国务卿赫尔要求总统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更加强硬的禁运。在日本占领越南的前两天,美国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同年8月1日,又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美国一领头,英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埃及等国家也对日本实施了制裁措施。这对于日本打击太大了。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绝大多数战略物资需要进口。美国带头禁运,等于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美国报纸说:“这一招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的打击。”
面对美国的制裁,日本高层极为担忧。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估计,现在日本的石油储备可用两年的时间,如果打起仗来,只能使用一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不惜对美一战。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正式提出:“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如果至10月上旬外交谈判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即决心对美开战。”
11月15日,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规定战争的要领为:“实施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安全,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用尽一切手段,引诱美国海军,适时加以歼灭。”
1941年12月6日,是美军官兵所谓的“神圣的周末”。然而,就在此刻,珍珠港周围却是杀机四伏。以6艘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日特遣舰队正向它全速逼近。另一支潜艇特攻部队,已按照战斗序列包围瓦胡岛,其中多数潜艇已潜抵珍珠港外。
7日7时55分,偷袭行动正式拉开序幕。日军第一波俯冲轰炸机像晴天霹雳一般,骤然出现在希卡姆陆军机场上空,轮番对机库、航空、防空火力进行轰炸和扫射,美海军福特岛机场、陆军惠勒机场同时遭殃,飞机、跑道和机场其他设施悉数被毁。5分钟之内,瓦胡岛美军空军力量即已陷入瘫痪。几乎与此同时,日军鱼雷机、水平轰炸机、战斗机相继进入各自作战空域,对港内的舰船、机场实施猛烈攻击。第一波突击历时45分钟,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便顺利完成作战任务。日军第二波171架飞机于7时15分起飞,8时55分进入战斗,突击持续约1个小时,在第一波次攻击的基础上,扩大了战果。
这是一场海上、水下、空中闪电式的立体袭击战,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日军共投掷鱼雷40枚,各型炸弹556枚,共计144吨。击沉、击伤美军各型舰船总计40余艘,其中击沉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2艘和油船1艘;重创战列舰3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2艘;击伤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和辅助船5艘;击毁飞机265架。美军伤亡惨重,总计2403人阵亡,1778人受伤。日军只有29架飞机被击毁,70架被击伤,55名飞行员死亡,6艘袖珍潜艇被击毁,1艘袖珍潜艇被俘。
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珍珠港事件”中,日本为达成作战的突然性,采取了大量保密措施以掩盖己方的真实企图。例如,严格控制作战计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