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美国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一群孩子经常在一位老人家门口嬉闹,发出响亮的吵声,这让喜欢安静的老人倍感煎熬。
于是,老人走出房门,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用这点钱来表示我对你们的谢意。”
这意外的收入令孩子们倍感兴奋,于是他们在第二天继续聚集在老人家门口,一如既往地发出巨大的吵闹声,这一次老人又出来,然而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第三天,当老人发给每个孩子2美分的时候,孩子们变得勃然大怒:“我们付出这么大的辛苦,吵闹供你开心,却只给我们2美分。”于是,他们向老人起誓,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来为老人吵闹取乐了。
看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就容易理解这一现象中包含的道理了。文人小说下载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所用的手段很简单,孩子们原本自发在其家门口玩耍的,这时,“为了快乐而玩”就是孩子们的内感报酬,而在老人的物质奖励下,“为快乐而玩”的内感报酬,却变成了“为金钱而玩”的外加报酬。在老人的操纵之下,外加报酬每天都在递减,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乐趣的递减,从而很自然地操控了孩子们的行为。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对于学习、劳动怀有不小的兴趣,而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
比如,解决一些有难度、有乐趣的学习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探究乐趣,而劳动本身也具备这一特点,此时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的奖励,是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探究、尝试,增进孩子对学习、劳动的情感与兴趣,增进孩子对这些活动的动机,帮助孩子来收获乐趣。
当家长将物质刺激引入奖励机制的时候,就意味着使孩子把主要的目标抛之一旁,让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当前的奖励之上,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劳动的唯一目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刺激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两大害处,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其不利的,也与家长的初衷相距深远。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关于物质刺激的负面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寻。
5.扼杀的竞争意识
培养一个奋发向上的人,关键在于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对现状的估计,最重要的是,是要培养他参与竞争的意识。
——恩威尔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有关物质刺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远不止我们已经发现的这些。
毫无疑问的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竞争意识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众多家长所意识到。对于孩子而言,竞争意识可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与同学、小伙伴的竞争中,只有同时具备知识与能力者才能够领先,从而使孩子产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对于孩子而言,足够的竞争意识可以促使其主动参与竞争,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才能、意志,无不会使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孩子而言,足够的竞争意识,可以让其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当他们在竞争中失利之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竞争意识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克服孩子的胆怯心理、保守心理与自卑心理,而当孩子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时候,其同时获得的成功感,无疑是激发其进一步奋发向上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家长的共识。然而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当物质刺激被引入家庭教育之中的时候,却意味着对孩子竞争意识的极度扼杀。
在《庄子?达生》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述,其大意是:人们下棋的时候,用瓦罐作赌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带钩作赌注,人们下棋就迟疑和慌乱;用黄金作赌注,人们就会大失水准。
在这个过程中,下棋者的技术没有丝毫改变,而结果却完全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在不同的物质刺激条件下,其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本正常的竞争心态,在物质刺激所带来的压力下出现了失衡,于是迟疑、慌乱等心理波动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同样的,当我们的孩子在考试、比赛乃至日常学习中时,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成功与进步,也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摆脱失败,此种心态的存在,已经令孩子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再将物质刺激添加到竞争过程中时,其势无异于雪上加霜。
就另一个层面而言,物质刺激的实行,极有可能让孩子脱离正常的竞争氛围,堕入为奖励而竞争,为物质而努力的怪圈。
在正确的观念之下,孩子每取得一份进步,其心理上都会感受到由衷的快乐,每在竞争中获得一次生理,都会产生无可比拟的满足感,而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愉悦,才构成了孩子不断进步、不断努力的目标与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的到家长的赞誉、同学的认可,就更令其感到兴奋,进而形成了积极心态下的良性循环。
当家长将物质刺激全面地投放到家庭教育中的时候,这一切就发生了变化。
赞誉与认可是间接的,是需要经过心理机制转换才能体会得到的,而物质刺激是直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孩子稚嫩的心灵缺乏足够的判断与辨别能力,面对着诱人的物质奖励,很难对其产生足够的抵抗能力。
于是,就在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物质刺激之下,原本积极【文】进取的【人】良性心态【书】就这样【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赞誉、认可以及自我满足感不再构成努力的目标与动力,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家长的物质奖励。
当这样的心态占据了孩子心灵的时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意味着一个沉重的打击。
父母的赞誉、同学的钦佩与认可、自我心灵上的满足,所有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还不如一架数码相机、一部高档手机、一顿美味佳肴。这样的比较方法,彻底否定了孩子进步的真实价值,得出来的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
6.物质闹剧下的人格缺失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能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对于儿童而言,其意志、人格都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因此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因此,在这种条件之下,家长滥施物质鼓励,无疑意味着对儿童的放纵。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试验,旨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自制能力。
在这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几个孩子留在一个放有巧克力的房间,叮嘱孩子不要吃桌上的巧克力,出去后可获得奖励。
在半个小时的观察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吃桌上的巧克力。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无权享用。而在反复进行三四次试验之后,所有孩子才都产生了免疫力。
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自制力的建设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有效果。对孩子欲望的控制,也要在平时完成。
然而,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物质刺激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奢侈化已经有目共睹。
我们看到,在各大商场的儿童专柜中,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服装、千元的书包、数千元的手机、近万元的玩具车比比皆是,而这些商品却并非有价无市的摆设。每当期末考试结束、或是新学期开学之前,以及六一节、春节这样的时段,总是会有大批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大肆消费,而在这样的消费浪潮中,一股“夸富”的风气正在孩子之中蔓延开来。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对于金钱等外在物质有着强烈的社会价值感与满足感,对于心理机制比较健全的成年人而言,对此有着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然而,当这种感觉被孩子直接嫁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恶劣的开端。
对于孩子而言,当他们在衣服、玩具、玩乐等物质攀比中获得认同和尊重时,一种自以为是、傲慢不羁的性格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朴素的白纸,对于他们而言,其思维特点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自我感受中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周围环境,以及学习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不存在“奢侈”、“节俭”这样的概念,更不知道奢侈与节俭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何在。
当孩子在一次次的物质刺激中成长起来的时候,养成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坏习气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最终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毫不吝惜财产,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更不具备抵御经济困顿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时下社会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正是出生在80年代的那一批孩子。由于近20年来我国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他们自由生长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艰苦教育,相反,物质刺激的肇始,正是由这一代开始。
俗话说:越坐越懒,越吃越馋,越玩越散。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丰饶物质生活、强大物质刺激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才呈现出“寅吃卯粮”的畸形消费观。追求安逸与物质快乐,成为了这一代人追求的唯一生活目标,当这种个人心态汇集起来的时候,就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理想迷失,当这种个人行为汇集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全民族的灾难。
7.拜金主义的滥觞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
——罗倍尔
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曾经评论道:“当代中国的孩子,是在一个越来越富裕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不敢想象这些物质期望很多的人,将会给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我们的家长以物质刺激为手段,引导孩子实现成长目标的时候,他们却不曾想到,缺乏辨别力的孩子们,正悄然地经历着一场心态上的变化。
所谓“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指的正是孩子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总是趋向于模仿家长们的行为,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之上。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奢侈与虚荣,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物质水平降低到一无所有的地步,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着能够获得新衣美食,那种从物质享受上获得的快感,是极其直接而有力的。
就这样,在家长创造的体制里,在孩子们天性的驱动下,追求奢侈的风气开始在孩子中蔓延开来。人人皆以奢侈为荣,而追求奢侈的能力却不是每个家庭所都具备的,原本健康的风气,就这样遭到了逆转,从此在孩子们的思维中,追求财富、提高经济地位成为了他们未来生活中的唯一理想。
当这一变化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拜金主义在未来的泛滥。
金钱是财富的抽象存在,同时也是计算社会给予个人回报的工具。将追求财富、提升个人经济地位作为人生中的一大目标的做法,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果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思想观念与行为都要服从于金钱而存在的话,就势必会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
在拜金主义者看来,金钱不但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而这一观念的泛滥,其带来的伤害是多层次的。
从眼前来看,当孩子拥有“金钱至上”的观念时,其最直接的影响即是孩子在理想上的全面泯灭,我们很难想象,当孩子的眼睛里只有金钱,对任何美好事物(W//RS/HU)都难以提醒兴趣,对任何事情都从利益角度考虑时,其行为会出现怎样的偏差。
当孩子为了一把糖、一件衣服、一顿盛宴、一次旅游来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将学习与物质奖励联系起来的想法。甚至于为获得好成绩、高分数而舞弊作假、隐瞒欺骗,而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当这样的观念汇集成为一个民族未来岁月中的社会观念时,其灾难性后果就愈发严重起来了。
对于全社会而言,当拜金主义大为泛滥的时候,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就成为了一切行为的指导性原则,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许多不法者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不仅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商业法则,甚至于将戕害他人利益作为手段。
同样的,当权力传递到深受拜金主义熏染的下一代手中时,必然会成为其谋取金钱的手段。当下社会中出现的“钱权交易”腐败现象,正是这一观念的最直接映射。
就整个民族的文明而言,当拜金主义成为社会观念的主流时,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势必以商品化的面目出现,其对整个民族所造成的危害,就更是难以估量。
基于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新观念,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究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对孩子的激励。当我们探寻到这一层面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会再次踏上变革的路途。
8.营养丰富的成长食粮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全部上进心,全部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其实,无论是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激励模式,还是以精神鼓励为手段的激励模式,其终极目标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就任何一位家长来说,无论采取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何者,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态、较高的知识水平与生存技能。因此就这一点来看,物质刺激的激励模式,同样拥有良好的出发点,而在模式本身的实施过程中,也的确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用。
正因为如此,评论一种模式的优良与否,便不能仅仅以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来作为标准,而是来自于其实施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将孩子培养成为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社会人,举凡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模式,都可以称之为优秀。
所以,当我们越是为物质刺激大行其道的现状而担忧时,就越是要看到这一模式存在的合理之处,正如我们在第一节中所提到的那样,孩子存在着对物质的需求,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并存的,只有当它们得到平衡的时候,孩子才会对生活感到满足。
就这一点而言,物质刺激手段尽管存在着极大的负面效应,却是万万不可缺少的。而这就是我们在本章中要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物质刺激,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应用?
没有了精神上的鼓励,孩子就势必会陷入灾难性的未来,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刺激,孩子的需求也就无法保证满足。而我们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在这两极对立的态势之间,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中间道路,唯此,才能够保证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为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之中,必须要对以下四点进行把握。
第一,实施物质刺激要因人而异
实施物质刺激,给孩子相应的物质奖励,在很大程度上要参考自己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经济水平难以为继,那么就尽量避免以物质作为激励孩子的手段,以免造成“穷人养娇子”的悲剧。…》小说下栽+wRshU。CoM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