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当代家庭观念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民主,而体罚的方式,恰恰是与平等观念相悖的。当家长对子女实施暴力的时候,子女因为慑服于皮肉之苦,而不得不服从父母的权威,这样一来,体罚也就成为了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特权的表征。
当家长们在精神与肉体上实现了对孩子的双重控制时,也就意味着人际关系上的不平等,而这正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
对于现代社会下的家庭来说,子女也同样具有人的尊严,而教育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更是父母的义务。当暴力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家长不仅未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更在践踏着自己的神圣权利。
事实上,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既不能意识到体罚与暴力的不合理性,也不能意识到其负面效应,更从心态上不愿意放弃这一“法宝”。
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将在这一章中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制度、危害、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地揭示体罚手段的不合理性。
1.无处不在的体罚
教育者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育者变成了统治者,而孩子变成了被统治者。
——佚名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面对以下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努力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怎么办……
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需要我们来做出回答,只需要看一下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根据中国法学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54%的调查者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在这些体罚案例中,其中殴打占到了25。28%,罚跪占16。36%,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据了4。09%,其中还有两名男生曾经被捆绑。而在这些被体罚过孩子里中,有将近一半都认为体罚较严重,令人难以忍受。
这样的数字令我们感到心惊,按照人之常情,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面对这样一批为家庭带来快乐的天使,我们的家长却为何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呢?
在许多家长看来,对孩子的体罚,有着历史传统上的依据。
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正是因为这些毫无逻辑性的所谓古训,才使得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不依计而行,由此酿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教育中的悲剧现象。
然而,历史传统并非是体罚原因的全部,想要揭开家庭教育中的这一古怪现象,我们就必须转换视角,从家长的心理机制来挖掘更深层面的原因。
2.那些欠缺的东西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
假如我们把体罚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历史传统,或是归结到家庭文化的专制上时,无疑意味着我们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对于习惯于体罚的家庭来说,历史上的传统只是其实行体罚的借口,而所谓的专制,也只是一系列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造成的外在表征而已。
事实上,举凡习惯于用体罚手段来教育孩子的家长,无一不拥有以下三大特征,而正是在这三大特征的综合作用之下,才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简单、粗暴、野蛮的特点。
所谓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懒、贪、蒙昧三大方面。
首先,大凡习惯于体罚的家长,无一不是懒惰的代表。
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一定会感到愤愤难平,认为自己每天辛勤工作,用以换取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同时,在回到家之后,又要操持家庭生活中的琐碎杂务,这其中的辛苦,都不是外人所能够理解的。因此将“懒”的帽子扣在万千家长头上,无疑意味着对家长的莫大冤枉。
然而,当家长抛出这样的观点时,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首先,家长辛勤工作,赚取物质财富,本身就属于应尽之责。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而言,都有辛勤劳动的责任,而藉此获得的收入,则是社会对于个人付出的回报,将这一点看成功绩,无疑具有贪功之嫌。
其次,就操持家务这一点来说,更是一个家庭成员应当完成的职责。即便是在自然界的动物家庭中,成年动物也同样要完成哺育幼兽的任务,抚养孩子成长,同样是家长必须尽到的责任。更何况,对于家庭生活而言,即便没有孩子的存在,也不可能避开这些琐碎杂务。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懒”,指的乃是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家长心理层面上的怠惰现象。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是一项非常复杂、需要耗费极大精力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企图少付出精力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心理上的怠惰。
对于家长来说,体罚是最简单的形式,甚至于不必亲自动手,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基于心理上的这种怠惰,使得我们的家长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暴力,而不是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更不是长期的关注、关心与关爱。
三大特征的第二点是“贪”,在于我们的家长往往过于贪功好利,换句话说,这一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急”。
我们在前面说过,教育孩子需要支付极大的精力、时间与财富,举凡想要通过一两次体罚,就使孩子建立起良好习惯的家长,无不犯了“贪功好利”的毛病。其结果往往形同于拔苗助长,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恶化了情况。
三大特征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许多家长的蒙昧。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同样要经历一次心灵上的历练,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同样要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唯此,才能在观念与知识上跟得孩子成长的步伐。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许多家庭中,家长们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随后便是四处应酬;在许多家庭中,我们看不到一架书柜与书桌,有的只是麻将桌和数不清的饭局、酒局。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的家长完全停止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新世界之外,既不可能了解任何新知识,也不可能了解任何新技能,由此造成的认知不全,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代沟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这种认知上的欠缺,使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总是无法与新观念取得契合。而当这种落伍与脱节被赋予权威性的时候,一个所谓“不听话”的孩子就此诞生了,对其进行体罚,也就成为了家长们疏导忧患的手段。
为此,我们不妨走出理论分析的层面,用一个时下最鲜活的案例,来进一步证明这三大特征的正确性。
3.爱子名义下的另类体罚
当一个人不愿意改变想法,不愿意学习新知时,就意味着陷入了最大的愚昧,缺乏新知可以学习,缺乏学习的愿望则意味着愚昧,和先天残疾一样,愚昧是无药可救的。
——佚名
在最近的教育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山东临沂的心理治疗中心,采用电击法治疗儿童“网瘾”的事件。
在这个所谓的治疗中心内,被称为“医生”的杨永信,不仅采用电击,还采用强制吃药、暴力殴打等手段,一次一次对前往进行治疗的孩子,进行着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伤害。
一位叫做小雪的女孩子,曾经12次被电击,每次电击都被七八个人强行按住,在嘴里塞入牙套以防咬舌,最终无以忍受这种折磨,逃离了这个所谓的“网戒中心”。
这样的现实令我们惊讶,在过去的时代里,落后乡村中的孩子在发高烧的时候,往往会被认定为邪祟附体,于是便被送往巫医神汉处用棍棒抽打、用钢针刺体驱邪,最终导致的是一个个生命的消亡。
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总是会痛恨于人们的愚昧与野蛮,巫医神汉的罪恶。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所谓的“网瘾”,与邪祟附体在定义上有何不同?而这位使用无证无照器材的所谓“医生”,又与巫医神汉有什么区别?用电击的方式来治疗,又和用棍棒殴打,钢针刺体的方式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个借着造福家庭之名,行敛财害人之实的所谓“医生”,却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收治了数万个孩子,仅收取的治疗费用就将近亿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家长,甘愿付出来之不易的金钱,让孩子受心灵与肉体上的双重伤害。这其中蕴含的深意,才是最值得我们探寻的。
在家长看来,孩子沉迷于网络,无疑是一种背离了正常人行为模式的精神疾病,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负责,我们的家长才心甘情愿让骗子以残暴的行为施加于孩子,藉此来取得自己心理上的慰藉。
然而,我们的家长大概不曾想到的是,把“网瘾”视同为精神疾病,本身在概念上就已经大错特错了。
当我们的成人世界与主流社会,面对着日渐繁盛的网络世界手足无措、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与新兴文化无法合拍而感到恐惧的时候,这种情绪上的忧患就被投放到了孩子们的身上。
于是,为了疏放这种内心的恐惧与忧虑,以关爱为名,行惩戒之实的体罚过程就此开始了。和往常不同的是,这种新式的家庭体罚,只是将执行者换成了旨在敛财的所谓“医生”,而肇事者却仍然是担负着教子、爱子之名的家长。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效的机制,这不仅要求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更需要投入无法量化的精力。而当我们的家长或不愿、或不能、或无此观念来持续这场漫长的教子过程时,他们就会选择以最省力、最经济、最短期、最愚昧的方式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希望藉此一劳永逸。
网戒中心的悲剧,只是中华民族家庭中教育手段单一现象的一个反映,我们并不能指望在短期内会有所改变,然而当我们进行这样的探寻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有可能做出改变的家长改变,让未来将要抚育孩子的准家长改变,为了让现阶段正在受到变相体罚、变相摧残的孩子得以解脱。
对于教育而言,有一句名言堪为万古不灭的真理——没有不是的子女,只有不合适的父母。当我们将这一点铭记在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家庭教育将会走向一个新的开端,这不仅意味着诸如杨永信一类的江湖骗子无以为继,更意味着万千中国孩子的福音。
4.被摧毁的自尊心
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这是一切自卑的根源所在。
——斯宾诺莎
当我们的探寻行进到这一层面时,揭示体罚可能造成的伤害,就成了我们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单就人格而言,孩子与成年人是平等的主体,正因为这一点的存在,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
然而从家庭结构上来讲,孩子在物质上要依靠家长,这种独特的关系,造成了孩子无法与家长对抗。然而,这种依附性并不是牢不可破了,也绝不意味着孩子会因此事事顺从家长的意志。
作为家长来说,无论是体罚、责骂,或是其他的强制性手段,都可以用来改变孩子的行为,然而却始终无法藉此改变孩子的看法,也决不可能藉此改变孩子的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其行为往往有着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对孩子的行为简单地加以判断,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行为。那么那些看似起到的作用,其实只不过是孩子慑于强大压力下的表现而已,在孩子的心中,却远没有真正信服。
更严重的是,当体罚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惩罚孩子、督促孩子的手段时,孩子感觉到孤立无援、毫无尊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这也就意味一场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损害正在展开。
关于自尊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无需赘言,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每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因此遭到体罚的时候,都意味着其自尊心正在发挥作用。
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时,正表明了其自尊的存在,就如同一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时,本能地抄起身边物件抵挡一样,而这种对抗性的态度,正是保护其自尊心的盾牌。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孩子一旦放弃了这种对抗,无疑意味着其自尊心已经被伤害到了极点,整个人也落入了“破罐子破摔”的境地。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当我们的家长抱怨孩子没有上进心,抱怨孩子缺乏主动性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正是家长的屡次伤害,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如果想要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只需要把体罚的手段反复执行下去,让孩子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就足以成功。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许多家长的行为,甚至于更加严重。
中国的许多家长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秉承着“人前教子”的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外面的公开场合对孩子进行体罚、斥骂,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让孩子改掉所谓的“毛病”。而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则抱有更令人不齿的宽容性,认为家长对其子女的管教,社会是无权干涉的。
这两大因素纠结在一起,便直接酿成了一整套对孩子自尊心的损害机制,其结果只能令孩子在成长中失去前进的动力与勇气,最终造成无可估量的恶果。
5.被损害的亲子关系
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很多,你失去了自尊与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
——歌德
事实上,当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时候,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损害还远未完结。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次承受来自家长的暴力,都意味着一次被孤立、被冷漠、被无视的过程,而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境地时,孤独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其天性无不渴望着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然而,在家长的暴力之下,其自尊心持续地受到损伤,也就使得其慢慢地失去了与他人交往的热情。
当这种内心的孤独感被固定下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心灵,已经陷入了浓厚的隔膜之中。在这个时候,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反而会令他们感觉到更舒服、更安全。由此,其行为方式,也就逐渐脱离了正常人的轨道。
当孤独感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时,性情上的孤僻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另一方面而言,来自家长的体罚,其言其行都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积累仇恨情绪,而缺乏足够“情商训练”的中国孩子,又根本无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于是,心理上的孤僻与仇恨,在更强烈的外部刺激之下,便很容易转换成偏激的行为,从而导致一幕幕“杀父、杀母”悲剧的发生。
我们不妨做一番换位思考,尝试着设想一下是否有一个成年人,能够长时间地忍受来自他人长期近乎凌辱的对待?然而,由于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除了默默承受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选择。
当家长以爱的名义,用成年世界的规则强行地约束孩子,伤害孩子的时候,却丝毫也未曾想到,成年人需要遵守的规则,是与孩子完全不同的。
当许多家长亲手将孩子培植成孤僻的心理病人时,却往往又向社会抱怨——为什么孩子可以这样,这种悲剧固然令我们感到心酸。然而,当成年人履行家长的职责失败的时候,当正常的亲子关系却被心安理得地将这种失败推卸到孩子身上,既看不出有一丝的歉意与悔恨,更不打算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这样的腔调更令我们感到荒唐。
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当我们为一只流浪猫、一只流浪狗的生存权而大加宣传的时候,却忽略了我们的孩子。作为活生生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孩子却在暴力的阴影之中委曲成长,并且要承受正常家庭关系破裂的苦难。
就另一方面来讲,孩子孕育了家长的希望,尤其在当下中国独生子女成为主流的时代,孩子更意味着一个家庭未来的福祉。然而当我们正常的亲子关系,在体罚中破裂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希望与福祉的终结。
一个孩子的悲剧,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悲剧,而如果这种悲剧在万千个家庭中出现时,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6.以暴制暴的野蛮传承
野蛮总是产生出新的野蛮,仁爱总是能孕育新的仁爱,这种个性上的相互影响,就是人性的真理。
——斯宾塞
体罚的另一大恶果,就是造成了野蛮在家庭中大行其道,更会成为坚固的信念,在家庭教育中代代传承。
当家长向孩子们展示的不是文明,而是暴力行为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自动地完成了野蛮因子的传播。
在家长看来,实施对孩子的管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是家长的职责所在。因此,在他们实施暴力体罚的时候,其心理往往处于心安理得的状态之中,而这样的心态,恰恰切合了野蛮的最大特征,
野蛮第一大特征就在于,野蛮行为的实施者,丝毫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野蛮。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在那些处于蛮荒时代的部落中,食人族的部族成员们,对于自己吃人的事实丝毫不会感到愧疚与心惊,更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任何不妥。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人与睡觉一样,属于完全理所应当的事情。
当家长将体罚、暴力施加于孩子身上的时候,其心态之安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些家长看来,对孩子实施野蛮的行为,甚至是完全正确的一件事情。同时,由于野蛮另外一大特征的存在,保证了这种荒谬的心态得以世代相传。
对于野蛮行为的实施者而言,他们从不会像正常人一样思考,这就使得他们绝不会学会换位思考,绝不可能拥有相同理心。
在许多家长看来,对孩子处以体罚、对孩子实施暴力,完全有着传统上的依据。
从古至今,体罚的方法一脉相承,即使是野蛮行为的实施者,在幼年时代也曾经遭受过野蛮的对待,也曾经因此而愤怒、悲伤。然而,当这些人长大成人之后,当他们也成为父母的时候,当他们拥有了对孩子的主导权的时候,却全然忘记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待遇,也全然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愤怒与悲伤。因此,也就不会想到我们的孩子,正在重复着自己当年曾经遭受过的屈辱与痛苦。
正因为如此,野蛮、体罚与家庭暴力的传统被一代代地保留了下来。正如同野蛮部落的吃人风俗一样,这种传统会世代延续下去,每一代人从上一辈人那里所得到的,是掺杂了大量灰色因素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当家长以体罚来对待孩子的时候,它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如何对付失败者、如何对待错误、如何面对不同观念者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唯一名字是野蛮,其执行的唯一手段是暴力。
我们不难想象的是,一个从小遭受父母暴力的孩子,当他为人父母之后,其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继续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暴力。反过来,一个从小在爱中成长,在循循善诱中学会做人的孩子,也必定会成为一位成功的好家长,种瓜得瓜,求仁得仁,这种付出——回报式的循环过程,在家庭教育中永远存在着,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家庭观念至上的国家来说,短时间内,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撼动它。
7.被混淆的是非边界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孩子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孩子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事实上,对于体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同样有所提及,而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家长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然而在家长们看来,尽管体罚有着许许多多的害处,但其效应也是不可忽略的。
而这一点的存在,也正是体罚手段迟迟无法从家庭教育中消失的原因所在。
然而,实际的情况越远非如此,指望用体罚手段来取得正面效应的家长,在方法上无疑是走错了路。
我们知道,孩子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非常之弱,当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体罚的时候,挨打的孩子往往会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在他们看来,自己挨了打,就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那么当他们下次这样做的时候,便极有可能变得心安理得。
就另一方面而言,父母一方面保护孩子、爱护孩子,另一方面却又对其大施暴力,当这种关爱与野蛮交织起来的时候,很可能会令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既分不清自己行为的是非边界,更无法理解家长对自己的明确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形成矛盾。
当孩子混淆了对与错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偏失,形成一种“打人也可能有益”的观念。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尚未能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观念的存在,只能令他们在暴力的路上越滑越远,最终落入毫无希望的野蛮人生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