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鬃拥幕卮鸲际钦攵缘茏拥娜钡愕模拥幕卮鹗钦攵灾拔竦奶氐愕摹?鬃拥哪康氖墙痰茏尤绾伪H约夯竦锰嵘釉蚴墙痰茏尤绾畏癜傩铡

【现实解说】天生的恶棍有,但是不多。多数人犯罪是被环境所诱惑或者迫使的,在一个只有诱惑没有监督的环境里,人要想不犯罪实在是太难了。

10。13(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解析】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

曾子与老师孔子的境界确实有不小的差距,这样的临终忠告也都是面子上的东西。

不得不承认的是,鲁国权贵们对知识分子倒是很尊重。

【现实解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很多人不是到将死的时候,是不说真话的。

【附】曾参与《论语》

《论语》是谁修的?基本上的公论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论语》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除开和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载曾参言行的,总共十三章。

第二,在孔子弟子中不但曾参最年轻,而且有一章还记载着曾参将死之前对孟敬子的一段话。这一段记载为曾子弟子所记,毫无可疑。曾参这一辈的学生中,只有曾参的晚年有所介绍,其他人都没有,证明修编者是曾参身边的人。

除开这两条,其实还有更有趣的证据。

《论语》整个记载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在某些篇里还是颇有学问。其中,第一篇就暗藏玄机。

我们不妨来研究第一篇的人物出场顺序,从中看到一些玄妙之处。

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自然是孔老夫子,这一点合情合理;第二个出场的就有些掉眼镜了,竟然是有若,而且有若在整篇《论语》中都被称为有子,受尊重程度仅次于孔子,甚至高于第三个出场的曾参,奇怪吗?第四个出场的是子夏,第五个出场的是子贡。出场顺序说明了什么?

更有甚者,第一篇里的出场人物除了孔子,竟然只有这四个人,而老资格学员一个也没有,孔子最信任的子路、最喜欢的颜回竟然也没有。这说明,在编修者眼中,这四个人的地位非常特殊。

怎么回事?这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孔子去世之后,孔子私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最终形成这样的结构:校长有若,教导主任曾参。有若作为校长,社会地位很高,所以鲁哀公才会向他请教。曾参主要负责教学,学生们听他的。学校的主赞助商是子贡,子贡有的是钱,向学校提供赞助和助学金奖学金之类,同时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那么,子夏与孔子学校有什么关系呢?

子夏去了魏国的西河办学,成为魏文侯的老师。当时魏国为天下第一强国,子夏的国际地位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子夏需要彰显自己的孔门正统,而恰好曾参也需要一个强大势力作虎皮,因此师兄弟很容易就把两所学校结成了兄弟学校,之间的往来频繁,互为声援。而曾参的弟子们也很为拥有这样一个师伯而感到骄傲,言必及子夏师伯。

不知道是谁建议了修《论语》,于是《论语》编写小组成立,组长有若,总编辑曾参,总顾问子夏,总赞助子贡,这就是组织架构了。资料搜集工作也主要由他们来做,当然也会找在世的师兄弟们提供。

到曾参去世,终于《论语》修编完成。出场顺序自然要有所讲究,有若老师是前校长兼组长,排在最前面;曾参老师是总编辑,排在第二位;子夏师伯是总顾问,排在第三位;子贡师伯是总赞助,排在第四位。

当然,作为曾参的学生,除了把老师排在第二位出场之外,第一篇里讲孝的东西还特别多。

可以这样说,《论语》是由曾参主导的,于这本著作来说,居功至伟。有人也许会说《论语》可能完完全全就是曾参的弟子在曾参去世之后编写的,与曾参无关。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论语》就是主要讲曾参而不是讲孔子了。所以,孔子及他的学生们的事迹,一定是曾参在世的时候整理的,他的弟子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

第十一部分 游张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鲁国人,也有说是吴国人。子游应当是武城人,此处在鲁吴边境,有时属鲁有时属吴。子游与子夏齐名,是孔子第三批学生中学业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为人非常聪明,机警善变,深得孔子喜爱。但是,与子夏互相瞧不起。后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称为子游之儒,可惜成就不大,日久湮没。

颛孙师,字子张,小孔子四十九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陈国人,是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收的学生。子张学习努力,但是有些古板,爱钻牛角尖,性格有些乖僻,较难相处。孔子曾经非常欣赏子张,但到晚年,对子张较为失望。子张也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被称为子张之儒,成就不大,日久湮没。

11。1(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解析】数,列举的意思,如数家珍的数。此处就是说太啰唆的意思,话太多,所以言多必失。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意思。

子游这个人,聪明而且灵活,口才也好,在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情商最高,最懂得如何处世。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他的处事原则。从这两句话,也能看出子游这个人也是相当的清高自傲,怪不得与子夏合不来。

尽管话是子游说的,思想还是孔子的。7。8(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段话,是同样的意思。

历史上,许多人就是没有听从子游的建议而遭殃的。譬如岳飞,整天说“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也不管人家宋高宗愿不愿意,说得多了,宋高宗不高兴了,派秦桧把他给杀了,冤不冤?

【现实解说】无论对谁,点到为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点了没点到,也要止,没有灵犀,再点也没用。

11。2(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孔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解析】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个成语来自这里。孔子的意思,礼乐这么高尚的东西,在这里给草根们表演是不是太浪费了?

子游的口才确实好,孔子说了错话,结果被子游“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孔子只得说自己是开玩笑,找个台阶下。

能够让老师当场下不了台阶,并且不得不给自己找台阶的,也就是子游了。

这个“戏之耳”后来被广泛应用,都是用来找台阶的。譬如汉末曹操捉了张辽,本来要杀张辽,刘备为张辽求情,曹操不准也不好,准了吧,人情被刘备得了,灵机一动,说道:“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一句话,刘备的面子也给了,好人自己做了,张辽后来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将。

唐朝白居易成名之前,求见当时的成名诗人顾况,顾况瞧不起他,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等到读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对白居易刮目相看,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哈哈,前言戏之耳。

【现实解说】如果没有认错的雅量,至少要有“前言戏之耳”的智慧。

11。3(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解析】这句话,也是孔子曾经表达过相同意思的。子游是个思维灵活的人,对于孔子的学说,他往往把符合自己想法的话拿来用。从子游强调这一点来说,他比孔子的思想要更开放一些,对于丧事没有看得那么重。

【现实解说】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假了。老板的妈死了,你哭得比领导还要带劲,那不是假哭是什么?

11。4(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很努力很刻苦了,然而还不够灵活不懂得变通。”(旧译:“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解析】历来的解释,都是说到“难得”和“做到仁”,至于什么是难得,什么是仁,一概不说,所以都是蒙混过关,骗人钱财。以子游和子张两人的个性来说,子游说子张的短处,一定是用自己长处。所以这个难能,就是刻苦努力的意思,算是子游承认子张的长处,之后就说他的短处是不懂得变通,意思就是情商不够,不好相处。什么是仁?孔子没有给过标准答案,每个人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改正你的不足以适应社会就是你的仁”。所以,这里的“未仁”就是指子张的短处。

子游和子张的关系看起来还是不错,而这段话肯定是对别人说的。

【现实解说】子张这样的性格,放在今天,倒是一个非常好的财务总监的人才。

11。5(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不过不太容易相处。”

【解析】这句话历来的说法就是五花八门,有说曾子贬低子张还没有达到仁,有说曾子认为自己达不到子张的仁,还有说曾子说自己不能与子张一起修炼仁。首先,曾子的个性,不可能去贬低谁;其次,子张的个性,也很难让别人佩服。所以,曾子的话并不是要贬低子张,也不是要抬高子张,只是说这人不好相处。

曾参和子张也是岁数相仿的师兄弟,曾参和子张之间并没有矛盾,尽管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情。这句话,应当是有弟子问起子张是个什么样的人,曾子这样回答。而这个时候,子张已经回陈国办学校去了。

子游说子张不好处,曾参也说子张不好处,子夏不用说了,根本不跟子张处。由此可见,子张真是不好相处。

【现实解说】人不要太迂腐固执,否则就算是品德高尚,人们也只能敬而远之。何况,谁又比谁品德高尚多少呢?

11。6(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当官的学问。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得罪人;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抱怨,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解析】禄,就是俸禄。干禄,就是当官的意思。整段话的意思很明确,没什么需要补充的了。子张这人固执爱钻牛角尖,不懂得变通,遇上走不通的地方不知道绕道走,所以孔子让子张遇上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走不通的道绕着走,就是针对他的缺点。另外,子张喜欢抓住别人的小辫子喋喋不休,孔子因此让他少说话,不要得罪人。尤,得罪人的意思。

整段话,其实孔子在说的就是怎样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不是怎样有所进取有所成就。这说明孔子不太看好子张的仕途,担心他的性格可能干不了多久。

【现实解说】说话少抱怨,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1。7(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解析】孔子的意思,礼制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后代总要继承前代的东西,即便前代是被后代推翻的,后代也会把前代合理的东西继承下来。事实上孔子说的是对的,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现实解说】孔子一定没有想到过全球化这个概念,也一定没有想到还有一个词叫作变革。

11。8(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解析】什么是仁?仁,就是要扬长避短,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帮助别人。以上的两个人都保护不好自己,怎么能说是仁?这是孔子的看法,是他后期的看法,早期恐怕不是这样的。孔子这样对子张说,其实也是提醒子张,今后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别傻乎乎的只想到对得起别人,却对不起自己。

其实,孔子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就不好,因此才没有能够在鲁国大司寇的位置上坐下去。也正是因为有了教训,才体会特别深,时时提醒自己的学生。

这句话跟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现实解说】与忠诚和清高相比,仁更重要。与帮助别人相比,保护好自己是第一位的。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帮助别人?连自己都吃不饱,怎么救济别人?如果连自己孩子都吃不饱,却去救济别人,那不是品德高尚,那是变态。

11。9(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子张问与人相处的办法,孔子说:“不要纠缠往事,也不要刨根问底打听别人的隐私。”

【解析】对于这段话,此前的解释有两种,而且两种的解释恰好相反。第一种是: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第二种是: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不循旧迹,有所创造,但是还没有入于圣人之室。”

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牵强含糊,文理不清,逻辑混乱,连望文生义的水平都达不到。

善人之道,善是动词,善人是与人交善的意思,也就是与人和善相处的意思。子张这人死脑筋,固执钻牛角尖,爱抓小辫子,总是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因此与人相处不是太好,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子张有些困惑,来问这个问题。不践迹,就是不要抓住过去的事情不放;不入于室,就是不该自己知道的就不要去刨根问底,就像不要去别人的卧室一样。

过去,由于把“登堂入室”错解为形容学问,因此这里的“入于室”也就被想当然地以为是在说学问。这,就是以讹传讹的坏处。一开始错了,后面的都跟着错。

其实,学生们问问题都是有目的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被记录下来。孔子的回答都是针对学生的不足,而不是泛泛而谈。因此,当一句话不容易弄懂的时候,就要从对话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方面去分析。

【现实解说】孔子在交友方面对学生的教导也很有启发,前面说过交友要交人的长处,现在又说与人相处要保持距离。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一个人是可以交到不少的好朋友的。

11。10(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察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慢慢浸透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猛烈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察的了。像水润物那样慢慢浸透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猛烈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解析】整部《论语》,问明的也就是子张同学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子张跟大家的关系都处不好,总觉得这个有这个问题,那个有那个问题,可是事实上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子张很困惑,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了解同学。于是,来问孔子。

孔子的意思就是告诉子张,同学们之间免不了经常有些背后的相互议论,而这种议论多半不是好事,你不要听风就是雨,听了就信而且坚信不疑,不要因为同学的议论就轻易得出结论。

【现实解说】一个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能与多数人有利益冲突。所以,当他与多数人的关系都不融洽的时候,说明他的判断出了问题,说明他对别人的认知太过轻率。

11。11(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命百岁;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解析】对于崇德,孔子用大话套话轻轻带过,因为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辨惑。子张先问明,再问辨惑,可见得确实有点迷茫,有点整不清东西南北了。孔子告诉他,说你太死心眼钻牛角尖,认为一个人好的时候,就什么都是好的,放个屁也是香的,恨不得他长命百岁;可是某一天突然发现这个人有什么缺点,骤然不喜欢他了,就觉得他没有一点优点,简直是要诅咒他死。这你能不迷惑吗?昨天全盘肯定,今天全盘否定,那不等于是自己否定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所以,看一个人要一分为二,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交他的优点,回避他的缺点。这样,你就不会困惑了。

【现实解说】我们的习惯思维很像子张,对一个人的判断是按照“好人”和“坏人”做标准的。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什么都坏。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经常感到困惑。任何事情都要客观,都要一分为二,这样才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才不会自己困惑以及让别人困惑。

11。12(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