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尤哲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统哲学流派即婆罗门教(或印度教)

    系统的哲学流派,主要指“六派哲学”

    ,即: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

    第一节 数 论 派

    数论派(Sāmkhya)

    是印度古老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在吠陀和奥义书中已有表述。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特别是《薄伽梵歌》)

    、医书《恰拉格本集》(Caraka-samhitā)中都大量记述了数论派的学说。相传此派的创始人为迦毗罗(Kapila,约公元前4世纪)。在他之后,数论派有许多代传人,如阿修利(A-suri)

    、般尸诃(Pan~cas′ikha)

    等,最后传至古代最重要的理论家自在黑(I-s′varakrsna,约4世纪)。自在黑制作了现存数论派最早的系统经典《数论颂》①

    (Sāmkhya-kārikā)。

    此《颂》的年代相对其它印度哲学流派根本经典的年代不是很早,但由于在它之前的数论派系统经典都已佚失,因此,人们一般都把《数论颂》作为此派的根

    ①在此《颂》之前,数论派还有一重要经典《六十科论》(Sas

    titantra)

    ,但已失传。

…… 69

    26印度哲学

    本经典(与一般正统婆罗门教哲学流派中的“经”的地位相当)。

    《数论颂》之后,此派的主要著作是对《数论颂》的注释。

    目前保存的较重要注释有五个:《金七十论》(6世纪由真谛译为汉文,作者不详)

    、《道理之光》(Yuktidīpikā,约6世纪出现,作者不详)

    、《乔荼波陀注》(Gaudapāda-bhāsya,约7至8世纪出现)

    、《摩特罗评注》(Māt-hara-vrti,约略晚于《乔荼波陀注》)

    、《明谛论》(Tatva—Kaumudī,9世纪时婆察斯巴蒂。弥尸罗Vācaspatimis′sra)作。

    数论派还有一重要经典——《数论经》(Sāmkhya-sūtrs)

    ,相传迦毗罗是其作者,但实际上此《经》是14至15世纪之人假托其名作的。学术界一般把此《经》视为后期数论派的代表性经典。《数论经》的主要注释是阿尼鲁达(Anirudha,15世纪)的《数论经评注》(Sāmkhya—sūtra—vrti)和吠若那比柯宿(Vijn~āna—bhiksu,16世纪)的《数论解明疏》(Sāmkhya-pravacan—bhāsya)。

    后期数论派的重要著作还有吠若那比柯宿的《数论精要》(Sāmkhya—sāra)

    及作者不详的《谛义集》(Tatvasamāsa)等。

    根据《数论颂》及其注释,数论派的基本哲学体系是“二元二十五谛”

    (后详)。

    这一体系中包含了此派的一系列重要学说,如因中有果论、三德说、三分法量论及解脱观等等。

    因中有果论认为:任何结果仅仅是原因的转变,在原因中本来就已包含了结果,原因和结果是同一物的隐蔽状态和显现状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基于这种因果观念,数论派引出了它的“二十五谛”的转变说理论。

    它认为,世界作为结果总要有一最初的根本因,

…… 70

    印度哲学36

    这个根本因就是“自性”

    (prakrti)。

    自性是一种处于未显状态的原初物质。自性及其转变物(变异)是由三种成分——“德”

    (guna)构成的。

    “三德”是“萨埵”(satva)

    “罗傛”

    (rajas)和“多磨”

    (tama)。萨埵具有喜的本质和照明作用;罗傛具有忧的本质和冲动作用;多磨具有迷暗的本质和抑制作用。三德间处于相互依存或支配的状态。当它们相互依存并平衡时,自性处在原初状态(未显状态)

    ,当三德中某德支配另外的德(某德占上风)

    ,从而使三德失去平衡时,自性就开始演化或转变。三德的状况决定着事物的形态或特性。

    自性在数论体系中虽是一切事物转变的根本因,但却不是唯一的因,数论认为还存在一个与自性并列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神我”

    (purusa)。神我自身虽不演变出世间事物,然而却可与自性“结合”

    ,从而使自性开始演化(也就是自性中“三德”丧失平衡状态)。

    自性的演化过程是:首先,由自性生出“觉”

    (budhi)

    ,相当于起确定或决定作用的“理性”或“知性”)

    ,从觉生出“我慢”

    (aban。

    kāra。,“自我意识”或“主我性”)

    ,从我慢一方面生出“十一根”

    (ekādasa-indriya,眼、耳、鼻、舌、皮、发声器官、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心)

    ,另一方面又生出“五唯”

    (pan。

    ca-tanmātra,香、味、色、触、声)

    ,五唯又生“五大(pan~ca-mahābhūta,地、水、火、风、空)。

    上述演化过程中的各主要成分被称为“二元二十五谛”

    ①。

    印度古代的主要哲学流派都有自己的“量论”

    (认识论方

    ①自性、神我为“二元”

    ,加上觉、我慢、十一根、五唯、五大则合称“二元二十五谛”。

…… 71

    46印度哲学

    面的主要学说)。数论派主张有三种“量”

    :现量(指感官与外物接触而生的知觉)

    、比量(指推理,分为“有前”

    (从因推果)

    、“有余”

    (从果推因)

    、“平等”

    (同类推理)三种)

    、圣言量(指可靠之人或圣书的意见)。

    数论与一般的古印度哲学流派一样也持轮回与解脱之说。它把轮回的状态分为天道、兽道和人道(三界)。认为轮回中的事物在本质上是痛苦的。痛苦分为三种:依内苦(由风、热、痰和欲、怒、贪等引起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苦)

    、依外苦(由人、兽、蛇、山崩等引起的苦)

    、依天苦(由寒、热、风、雨、雷霆等引起的苦)。数论派认为要离苦就必须体验其基本哲学原理——二元二十五谛,得到“非我”

    、“非我所”

    等绝对认识,这样自性就可不与神我结合,使人断轮回,获解脱。

    后期数论明显地受到了吠檀多派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瑜伽经》(Yoga-sūtra)中的不少成分。后期数论在理论上与《数论颂》及其注释中表述的数论学说的重要不同是引入了“自在天”

    (神)

    的概念,有某种与有神一元论调合的倾向。

    数论派的学说对印度近现代哲学也有一定影响。

    印度19世纪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在建立他们的哲学体系时曾吸收了数论派的思想。

    第二节 瑜 伽 派

    瑜伽派(Yoga)在婆罗门教系统六派哲学中与数论派关系极为密切,两派常相提并论。数论派的许多哲理为瑜伽派

…… 72

    印度哲学56

    所直接采用,但瑜伽派学说的重点是宗教修持的理论和方法,并较早就在体系中引入了“自在天”的概念,这是它与以《数论颂》及其注释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数论的主要不同之点①。

    瑜伽作为一种修持方法在印度起源很早,据考古发掘证明,它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存在。

    印度许多古老的文献典籍,如奥义书、《利论》、史诗《摩诃婆罗多》等都提到或论述过它。此外,瑜伽修持从很古的时候起,即被印度的许多宗教哲学派别所采用,并非某派所专有。但后来有人把瑜伽的宗教实践加以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具有系统理论的独立哲学流派。最初作这项工作的是钵颠阇利(Patan~jali)。他因而被视为是瑜伽派的创始人。

    钵颠阇利所作的《瑜伽经》(YoAga-sūtra)是瑜伽派的根本经典。公元前150年,印度有一著名的语法学家也叫钵颠阇利,如此人与《瑜伽经》的作者为同一人,《瑜伽经》的最初部分就是公元前2世纪的产物(这一时期亦即独立的瑜伽派的形成时期)。

    现存《瑜伽经》由于包含着后人追加的成分,约在公元30—500年间定型。

    钵颠阇利之后,瑜伽派的重要思想家多为对《瑜伽经》的注释者。

    此派的主要著作即是各种《瑜伽经》的注或复注。

    其中主要的有:毗耶舍(Vyāsa,约6世纪)的《瑜伽经注》(Yoga-sutra-bhāsya)

    、婆察斯巴蒂。弥尸罗(V0caspati

    mis′ra,9世纪)对毗耶舍注释的注《真理明晰》(Tatva-vaisārabī)

    、博阇(Bhoja,11世纪)对《瑜伽经》作的注《王

    ①后期数论亦引入了“自在天”的概念。

…… 73

    66印度哲学

    注》(Rājamārtānda)

    、吠若那比柯宿(Vijn~āna-bhiksu,16世纪)

    对毗耶舍注释所作的《瑜伽释补》(Yoga-vārtika)

    和他直接阐述此派理论的《瑜伽精髓集要》(Yoga-sāra-samAgraha)等等。

    《瑜伽经》及其注与复注中有大量数论派的哲理或学说,作为瑜伽派本派较有特色的概念或理论则有:心作用、三昧或等至之分类、八支行法、神通力等。

    瑜伽派曾简要地对“瑜伽”下定义,认为所谓瑜伽就是对心作用的抑制。

    心作用被分为五种,即: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记忆。它们都应通过长期的修习和离欲来灭除,以达到“三昧”

    (Samādhi)状态。

    瑜伽派把三昧状态作了种类或阶段的区分:“有想三昧”

    是还带有一定思虑情感(如想象、思索、欢喜和自我意识等)的状态;“无想三昧”则摆脱了各种杂念,仅保留作为潜在能力的心作用,达到它须依靠信、力、念、定、慧或敬最高神。象征神的圣音是“唵”

    (om)。重复这个圣音并且思念其意义就可以理解个我并消除一切引起精神涣散的障碍。这些障碍共有九种:病、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

    伴随着由障碍引起的精神涣散的是: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与吸。为了防止这些障碍及精神涣散的随属现象,就必须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tarva)之上。要使心明净则必须培养友好(慈)

    、同情(悲)

    、满足(喜)的习性和离弃(舍)乐、苦、善、恶。三昧亦被称为“等至”

    (samāpati)

    ,它被分为不同阶段:“有寻等至”阶段存在着言语、意义、概念的差别;“无寻等至”阶段则排除了

…… 74

    印度哲学76

    记忆等主观印象;“有伺等至”和“无伺等至”阶段以细微之物为禅定对象,逐步达到事物的“实相”。四等至都属“有种三昧”

    ,即虽然排除了当时的思虑或杂念,但还未消灭修行者过去的“行力”(samskāra,即“种子”)

    ,只有抑制了这种“行力”才能达到“无种三昧”。

    为了进入三昧和减少烦恼,应当修习“当为瑜伽”

    (苦行、诵读和敬神)。

    烦恼被分为五种:无明、我见、贪、憎和现贪。

    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乐(ās′aya)根源于烦恼,只要这个根源存在,就会形成生命现象。

    瑜伽派所说的生命现象也就是轮回状态。

    在此派看来,这种状态中差别的一切都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原因是“能观”

    (drastr)和“所观”

    (drs′ya)的结合。能观仅是一种观念(或意识)的“观照”

    ,所观则由元素和知觉器官构成。所观仅为能观而存在。

    能观和所观之所以结合是因为有无明,无明是各种烦恼中的根干,它把无常、不净、苦和非我误认为是常、净、乐与我。要消除无明,使能观与所观分离,须借助“辨别智”

    (viveka-khyāti)

    ,而获得它则需依靠具体的瑜伽实践,即“八支行法”。

    八支行法是:禁制(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偷盗、净行、不贪)

    、劝制(应奉行的道德准则,包括清净、满足、苦行、学习、敬神)

    、坐法(保持身体安稳自如)

    、调息(调节与控制呼吸)

    、制感(控制感官)

    、执持(心注一处)

    、静虑(心持续集中于禅定对象)

    、等持(心与禅定对象冥合为一,主观意识犹如完全不存在)。

    瑜伽派八支行法中的前五支通常被称为“外支”

    ,后三支

…… 75

    86印度哲学

    称为“内支”。内三支合起来又称“总制”

    (samyama)

    ,得到了它就可具有各种神通力,如隐身、洞察别人的内心活动、知前生,还可得到“辨别智”

    ,对一切存在和无限知识具有至上的支配力量。神通力的来源有五种:生得、药草、咒语、苦行、三昧。

    如果瑜伽行者最后甚至连“辨别智”也摆脱掉,灭除了一切业、烦恼与不净等,那将会产生一种“法云三昧”

    (dharmameghah-s。)

    ,这种三昧可摧毁一切“行力”

    (种子)

    ,使人达到解脱境界。

    自钵颠阇利制作《瑜伽经》后,瑜伽在印度历史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在瑜伽后来的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被称为“瑜伽奥义书”的典籍(新奥义书)

    ,这些典籍主要探讨了神、灵魂(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等。此外,瑜伽派的许多理论与修持方法被吠檀多派大量吸收,瑜伽与印度其它许多宗教流派的结合也更为紧密。自《薄伽梵歌》出现时就形成的瑜伽修持的三个主要方面(智慧瑜伽、信仰瑜伽、作法瑜伽)

    在后世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瑜伽又被分为四类——真言瑜伽、努力瑜伽、无心瑜伽、王瑜伽。

    在近代印度,瑜伽派的理论与实践无论是在社会下层还是在思想界均有影响。印度近代的许多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瑜伽。

    瑜伽在古代即传到印度国外,对西方的新柏拉图派、东方的伊朗、中国、日本的宗教有着重要影响;在近代,其传播的范围则更为广阔。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瑜伽研究中心。瑜伽术在医学、心理学、体育锻炼等领域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

…… 76

    印度哲学96

    第三节 胜 论 派

    胜论派(Vais′esika)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梵书和奥义书,它在传统上被划归婆罗门教的哲学系统,但对其产生有直接影响的则是沙门思潮中的“六师”。

    此派的实际理论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哲学倾向有很大偏差。

    胜论派的创始人相传为迦那陀(Kanāda,约公元前2世纪)。

    此派最早的根本经典是迦那陀所作《胜论经》(Vais′esika-sūtra)。现存《胜论经》由于有后人加入的成分,定型时间较晚,约在2世纪左右。除《胜论经》之外,此派还有大量典籍。

    其中最重要的是钵罗奢思多波陀(Pras′astapāda,约6世纪)所作的《摄句义法论》(Padārtha-dharma-samgraha)和慧月(年代与钵罗奢思多波陀相近)所作的《胜宗十句义论》(此典原文已失传,现仅存玄奘的汉译本)。

    大约在10世纪左右,胜论派开始与正理派混合,此后所出现的主要著作有:乌德衍那(Udayana,10世纪)的《光之颈饰》(Kiranāvalī)

    、希里达罗(S′rīdhara,10世纪)的《正理的芭焦树》(Nyāyakandalī)

    、湿婆迭蒂(Sivāditya,10至11世纪)的《七句义论》(Saptapadārthī)

    、商羯罗。弥尸罗(S′

    an。

    karamis′ra,15世纪)对《胜论经》的注《邬巴斯伽罗》(Upaskāra)

    、毗斯伐挪泰(Vis′vanātha,17世纪)的《叙述裁定》(Bhā

    sāparicheda)和《极成说真珠之颈饰》(Sidhānta-muktāvalī)

    、洛迦悉。帕斯迦罗(Laugāksi

    Bhāskara,17世纪)

    的《思择月光》(Tarka-Kaumudī)

    等。

…… 77

    07印度哲学

    胜论派的基本哲学体系是所谓“句义论”。“句义”

    (padārtha)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许多学者将梵语此词译成“范畴”

    (cate-gory)

    ,但它与西方哲学史上通常所说的“范畴”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当)。胜论派用句义来区分自然现象。它的各种哲学思想一般都包含在对各个句义的具体解释之中。胜论派的各主要典籍对句义的论述不尽相同。

    《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认为有六个句义:实(dravya,实体)

    ,指事物自体,分为九种——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德(guna,性质)

    ,指事物的静的特性等,分为十七或二十四种(《胜论经》认为有十七种,即: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瞋、勤勇;《摄句义法论》和《胜宗十句义论》认为有二十四种,在上述十七种上又加了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①)

    ;业(karman)

    ,运动)

    ,指事物的动的特征,分为五种——取、舍、屈、伸、行;同(sāmānya,普遍性)

    ,既指事物间相对的同的关系,又指事物的存在特性;异(vis′esa,特殊性)

    ,既指事物间相对的异的关系,又指事物的最终差别;和合(samavāya,内属)

    ,指事物所具有的自体与属性等的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胜宗十句义论》认为句义有十个,在《胜论经》和《摄句义法论》提到的六句义上又加了四个句义:有能,指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共同或单独生出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指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不共同或单独生出其它结果的句义;俱

    ①这七个概念在《胜论经》中也提到了,只是未将其与十七德并在一起归入德句义。

…… 78

    印度哲学17

    分,是相对的同与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把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的同与异另成一独立的句义;无说,指事物的非存在状态,分为五种:未生无(指一事物未产生前的非存在)

    、已灭无(指一事物毁灭后的非存D)

    、更互无(指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彼此不同这样一种非存在)

    、毕竟无(指一种绝对的非存在,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的事物)

    、不会无(指一事物的性质不存在于另一事物之中这种非存在)。

    胜论派的句义论体系中涉及了许多哲学问题。其中重要的有极微(anu,原子)论、因中无果论和量论等。

    胜论认为世间万物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地、水、火、风,即四大。四大被区分为两类,一类指极微,另一类指极微的复合物。

    胜论通常依据以下两点来推论极微的存在:首先,实体作为结果总是短暂的,但短暂性必须依赖于永恒性,既有短暂性的东西,就应有永恒性的东西,不然就无所谓短暂性。

    这个永恒性的东西就是极微;其次,分析物体必须要有一个终点,因为如果物体无限可分,那么各种物体在体积上将同样大小,这与事实不符,所以存在着作为分析终点的极微。

    地、水、火、风四类极微有着各自的性质:地有色、味、香、触;水有色、味、触、液、润;火有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