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亚里士多德式三段论都不是推论规则,它们都是命题。

    三段论(1)是一个蕴涵式,它对于变项M,N和X的所有的值都是真的,而不仅是对于那些能确证这些前提的值才是真的。

    如果我们将此Baroco式应用于词项M=鸟,N=动物,与X=猫头鹰时,我们得到一个真的三段论(我用带“是”字的形式,如亚里士多德在例子中所作的那样)

    :(3) 如果所有动物都是鸟并且有些猫头鹰不是鸟,

…… 95

    18。归谬法证明A                                                             38

    那么有些猫头鹰不是动物。

    这是一个Baroco式的例子,因为它用替换而由该式得出。

    但上面的论证不能应用于这个三段论。

    我们不能承认这些前提都是真的,因为命题“所有动物是鸟”和“有些猫头鹰不是鸟”

    确实是假的。

    我们不需要假定结论是假的;不论我们假定它的虚假性与否,它总是假的。

    但主要之点在于;结论的矛盾命题,亦即命题“所有猫头鹰是动物”与第一个前提“所有动物都是鸟”在一起产生出的结论不是假的,而是真的:“所有猫头鹰都是鸟”。

    “归谬”在这个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证明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一个归谬的证明。

    亚里士多德用与直接的或显示的证明相对比的办法,来描述间接的证明或“归谬法”的论证。

    间接证明假定它希望否决的东西,即用还原法去否决被认为假的命题,而显示法证明从承认为真的命题开始。

    ①因为如果我们要用归谬法证明一个命题,我们必须从它的否定出发并从而导出一个显然虚假的命题。

    Baroco式的间接证明应从该式的否定出发,而不是由它的结论的否定出发,并且这个否定应导致一个无条件的虚假的命题,而不是一个仅在某些条件下才是假的命题。

    我将在此处提出一个这样的证明的简述。

    令α指示命题“M属于所有的N”

    ,β指示“N属于所有X”

    ,以及γ指示“M属于所有X”。

    因为一个A前提的否定是一个O前提,“非

    ①《前分析篇》i。

    14,62b29,“归谬法的论证,不同于显示法的证明在于它设置它希望反驳的命题,即用还原为公认为虚假的命题的办法来反驳设置的命题;而显示法证明则从它所承认(为真)的论点出发。”

…… 96

    48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

    β“

    ①是“N不属于有些X”的意思,而“非γ”是“M不属于有些X”的意思。

    根据Baroco式,蕴涵式“如果α并且非γ,则非β”

    是真的,或者,换言之,α并且非γ与β不同真。

    因此,这个命题的否定意味着“α并且β并且非γ”同真。

    但从“α并且β”用Barbara式得出“γ”

    ;因此,我们得到了“γ并且非γ”

    ,亦即一个由于有着形式的矛盾而显然虚假的命题。

    这个用归谬法对Baroco式的真正的证明,完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证明,这是易于看出的。

    Baroco式能以一个极简易的显示证明从Barbara式得到证明,它需要一个、也仅仅只需要一个命题逻辑的断定命题,那就是以下的复杂的易位律:(4)如果(如果p并且q,则r)

    ,那么(如果p并且非r,则非q)。

    ②令“M属于所有N”代p,“N属于所有X”代q,以及“M属于所有X”代r。

    通过此替代,从(4)的前件得到Barbara式,并因而可分离出后件,它读作:(5)如果M属于所有N并且M属于所有X是不真的,那么N属于所有X是不真的。

    因为O前提是A前提的否定,我们可以在(5)中以“不属于有些”替代“属于所有是不真的”

    ,从而得到Baroco式。

    毫无疑问,亚里士多德是知道在上述证明中所涉及的易位律的。

    这个定律与亚里士多德透彻地研究过的所谓三段论

    ①我用“非”作为命题的否定“这是不真实的……”的缩写。

    ②见《数学原理》第18页,断定命题P3。

    37。

…… 97

    18。归谬法证明A                                                                        58

    的“转换”

    ①(conversion)

    密切相联。

    转换一个三段论,就是:把结论的反对命题或矛盾命题(在归谬法证明中仅采取矛盾命题)

    与前提之一一起采取,从而推翻另一个前提。

    亚里士多德说:“这是必然的:如果结论已被转换并且前提之一成立,则另一个前提应被推翻。

    因为如果它应当成立,则结论也必定成立了。“

    ②这是对复杂的易位律的一个描述。

    所以亚里士多德知道这个定律;而且,他应用它从Barbara式得出Baroco式和Bocardo式。

    在同一章中研究第一格各式的转换的时候,他说:“令三段论是肯定的(即Barbara式)

    ,又令它如已说过的那样转换(即用矛盾的否定)。

    那么,如果A不属于所有C但属于所有B,B将不属于所有C。

    而且,如果A不属于所有C,但B属于所有C,A将不属于所有B“。

    ③在这里提出了Baroco式与Bocardo式证明的最简单的形式。

    在三段论理论的系统解说中,这些正确的证明都被不充分的归谬论证所代替。

    我想,理由在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通过假设的论证(argumens

    ∈‘ξπθ∈’δ∈ωs)

    看作真正J证明的手段。

    所有论证,对于他来说,都是使用直言三段论的证明;他力图表明归谬证明,就其至少包含的一部分是直言三段论而言,乃是一种真正的证明。

    在分析正方形的一边与其

    ①《前分析篇》i。

    8—10。

    ②同上,8,59b3,“因为这是必然的,如果结论已被改变成与它相反的东西并且前提之一成立,则另一个前提应被推翻。

    因为如果它应当成立,则结论也必定成立了。“参见《论辩篇》vi。

    14,1634,“如果一个结论是不真的,那么必然导致诸前提中的某一个的取消,因为给出所有前提的话,那个结论就必定产生。”

    ③《前分析篇》i。

    8,59b28。

…… 98

    68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

    对角线不可公约的定理的证明时,他明白地说:我们由一个三段论可知:这个定理的矛盾将导致荒诞的后果,即奇数应等于偶数,但定理本身是由一个假设来证明的,因为当它被否定时,就得出虚假的命题。

    ①亚里士多德断定,所有其它假设论证都是这一类的;因为在每一场合,三段论都导致一个与原断定命题不同的命题,而原断定命题是由认可或由某些其它的假设所得到的。

    ②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并不懂得假设论证的性质。

    Baroco式与Bocardo式是用易位定律来证明,不是由认可或由某些其它的假设而达到的,而是由一个清楚的逻辑定律来进行的;同时,它确实是在另外一个基础上对一个直言三段论的证明,但它不是由一个直言三段论来进行的。

    在《前分析篇》第一卷之末,亚里士多德指出有许多假设论证应当加以考虑和描述,并许诺将在以后来作这项工作。

    ③这个诺言他并未在任何地方兑现。

    ①这个任务留给了斯多亚派。

    他

    ①《前分析篇》i。

    23,4123,“凡是进行归谬论证的人们,用三段论的方法推出虚假的命题,并且,就假设地证明了原来的结论了,当从它的矛盾的假定而得出某些不可能的东西的时候;例如,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不能与其一边通约的,因为如果假定可以通约则奇数将会等于偶数。

    一个人用三段论推出奇数将会等于偶数,他就通过假设证明了对角线不能通约,因为通过它的矛盾就会得到一个虚假的命题。“

    ②《前分析篇》i。

    23,41a37,“所有其它的假设三段论都是一样;因为在每一场合,三段论都导致一个由代换原断定命题而得的命题,而原断定命题是由认可或某些其它假设所得到的。”

    ③同上4,50a39,“许多其它论证也是借助于一个假设而导致结论的;这些我们也应当考虑并弄清楚,我们将在以后来描述这些假设的论证的差别和形成的各种方式。”

    〔W。

    D。

    罗斯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英译本(1928年牛津版)

    在此处加上了一个脚注:“这个诺言在亚里士多德的现存著作中未曾兑现。”

    ——译者注〕

…… 99

    18。归谬法证明A                                                                     78

    们把这个假设论证的理论包括在他们的命题逻辑系统之内,在那里,复杂易位律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地位。

    在埃奈西德谟斯的一个论证的场合(它与我们的目的无关)

    ,斯多亚派学者分析了以下的推论规则,它相当于复杂的易位律:“如果第一并且第二,则第三;但非第三并且第一;所以非第二”。

    ②这个规则化归为斯多亚派逻辑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不可证明的三段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一个不可证明的三段论,那就是肯定前件的假言推理;第二个是否定后件的假言推理(modus

    tolClens)

    :“如果第一,则第二;但非第二;所以,非第一”。

    第三个不可证明的三段论从否定的合取式开始而读作:“非(第一并且第二)

    ;但第一;所以,非第二。“根据塞克斯都恩披里W可,这个分析是这样进行的:用第二个不可证明的三段论,从蕴涵式”如果第一并且第二,则第三“

    ,以及它的后件的否定“非第三”

    ,我们得到它的前件的否定“非(第一并且第二)”。

    从这个命题(它是实际包含在前提中,但未用文字明显地表示出来)与前提“第一”结合在一起,用第三个不可证明的三段论得出结论“非第二”。

    ③这是我们归之于斯多亚派学者

    ① 亚历山大389。

    32,他在注释这一段的时候说:“他说有许多其它的结论也是借助于一个假设而导致结论的。

    因为打算在以后更加详尽地来分析这些论证,所以他把它们搁下了。

    但是,他并未留下任何与此有关的著作。“

    ② 斯多亚派学者用序数词指示命题变项。

    ③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穆契曼编)

    《反数学家》,vi。

    235—236:“这个规W则〔即指埃奈西德谟斯(怀疑论者,约与西塞罗同时——译者注)作为问题提出的〕化归为借助于第二个和第三个不可证明的式的论证,正如可以从对我们具有更大明晰性的分析中学会的一样,如果我们把关于式(ρDπ)的理论表述如下:E J F

…… 100

    88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

    的最干净利落的论证之一。

    可见有才能的逻辑学家在两千多年前以我们今天所作的同样方式进行了推理。

    19。显示法证明A用换位法和用归谬法证明,对于将不完全的三段论化为完全的三段论说来是足够了。

    但亚里士多德还作出了第三种证明,即所谓用显示法证明(‘Dθ∈σι)。

    虽然对亚里士多德系M G统来说,它是无关紧要的,但它们本身是有兴趣的,并且值得仔细研究。

    在《前分析篇》中仅有三处地方亚里士多德对这个证明作了一个简短的刻画。

    第一处是与证明E前提的换位相联系的,第二处是Darapti式的证明,第三处是Bocardo式的证明。

    ‘θDσθαι一字仅仅出现在第二处,但无疑另两段也是指的用M G M显示法证明。

    ①

    ‘如果第一并且第二,则第三;令第三被否定,但第一被采用;这样就得到第二的否定’。

    因为那时我们有一个蕴涵式(σημμD =implication)

    ,其前件(γDμF           M F J F                                                      J F M F J F=antecedent)是合取式(δμππγμD =conjunction)

    ,即‘第一并且第二’,其F      M Q       M F J F后件(γ=consequet)是‘第三’,而我们有一个矛盾的后件,即‘非第Q J F三’,根据第二个不可证明的式,我们也得到一个矛盾的前件,即‘非(第一并且第二)

    ‘。

    然而这一切都潜在地包含在规则之中。

    因为在我们这里各前提将结合起来;如果我们说出来,它就全被显露出来。

    当其与余下的命题‘第一’~P    (H J F‘ò

    πρω~‘)

    相联结时,根据第三个不可证明的式,我们将有综合的结论所以,H ' J F‘非第二’。“

    〔~P    此处古抄本作第一个(πρω~π)

    (命题)

    ;科恰尔斯基氏作:论H J F J F式的(~ ρπ)

    (命题)

    ;手抄本作:(命题‘第一’‘~ òπρω~γ’)。

    又,H J F E J F H J F H E Jρós=由变项表达的式。

    〕H E J① 还有另外两段关于显示法的篇章;《前分析篇》30a15—14及30b31—40(这个提示我得之于W。

    D。

    罗斯爵士)

    ,但都是有关模态三段论的图式的。

    让我

…… 101

    19。显示法证明A                                                                    98

    们从第一处开始,它这样说:“如果A属于无一B,B也不会属于任何A。

    因为,如果它应属于某些,如C,则A属于无一B就不是真的;因为C就是B的某些分子。“

    ①E前提的换位在这里是用归谬法加以证明的,但这个归谬证明基于Ⅰ前提的换位,而Ⅰ前提的换位是由显示法证明的。

    用显示法证明需要引入一个新词项,叫做“显示词项”

    (exposed

    term)

    ;它在此处,就是C。

    由于这段文字的隐晦,这个C的恰当的意义以及这个证明的逻辑结构只有用揣测来得到了。

    我将根据现代形式逻辑试着对这问题加以解释。

    我们要证明Ⅰ前提的换位律:“如果B属于有些A,则A属于有些B”。

    亚里士多德为此目的引入一个新词项C;从他的话中,可知C包含于B之中也包含于A之中,由此我们可得到两个前提:“B属于所有C”及“A属于所有C”。

    从这些前提,我们能用三段论(用Darapti式)推出结论“A属于有些B”。

    这是亚历山大提出的第一个解释。

    ②但这个解释是可以反驳的,它预先假定了Darapti式,而这个式是还没有被证明的。

    因此,亚历山大宁愿采取另外一个不是基于三段论的解释;他主张词项C是一个由知觉提供的单一词项,而显示证

    ①《前分析篇》i。

    2,25a15〔据W。

    D。罗斯校正〕。

    ②亚历山大32。

    12,“如果B属于有些A,……令它也属于C。

    令它(C)是有些A,这些A也是B所属于的。

    令C整个地包含在B之中且成为B的一部分,而B表述所有的C。

    因为说一个东西被包含在另一个东西的全部之中,与说另一个东西表述它的全体,这是完全一样的。

    然而C是一部分A,而B同时整个地被包含于A之中。

    如果它整个地被包含,那么A表述所有C。

    然而C是B的一部分,因此,A将表述某些B。“

…… 102

    09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

    明在于一种知觉的证据。

    ①无论如何,这个被迈尔承认的解释,②是没有《前分析篇》本文的支持的。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说过C是一个个体的词项。

    况且,一个用知觉作的证明并不是逻辑证明。

    如果我们要逻辑地证明前提“B属于有些A”可以换位,而证明是借助于第三个词项C来进行的,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联结上述前提与含有C的命题的断定命题。

    当然,简单地说,如果B属于有些A,则B属于所有C并且A属于所有C,是不真的;但稍微修改一下这个蕴涵式的后件就容易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必须在后件之前加上一个约束变项C的存在量词,“有一个”。

    因为,如果B属于有些A,这里总存在一个词项C,使得B属于所有C并且A属于所有C。

    C可以是A和B的共同部分,或包括在这共同部分中的一个词项。

    例如:如果有些希腊人是哲学家,这里就存在着词项“希腊人”与“哲学家”的共同部分,即“希腊哲学家”

    ,并且显然,所有希腊哲学家都是希腊人,而所有希腊哲学家也都是哲学家。

    因此,我们可以陈述下列断定命题:(1)如果B属于有些A,则有一个C使得B属于所有C

    ①亚历山大32。

    32,“但是更好和更适宜的有关的显示法将表明,在这里证明的获得是通过感性知觉而获得的,而不是靠所说的式,也不是靠三段论。

    显示法的式得之于感觉方面,而不是得之于三段论的方式。

    某些人从感觉方面所取的C构成A的一部分。

    如果B表述可感觉的和单一的C,构成A的一部分,并且C作为B的一部分也包含于其中,那么C就成为两者的一部分,并且包含于两者之中。“

    ②《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卷iia,第20页“所以论证不取决于一个三段论,而取决于明晰性的提示。”

…… 103

    19。显示法证明A                                                        19

    并且A属于所有C。

    这个断定命题是显然的。

    而且(1)

    的换位也同样是显然的。

    如果有A和B的共同部分,B必定属于有些A。

    因此,我们得到:(2)如果有一个C使得B属于所有C并且A属于所有C,则B属于有些A。

    也许亚里士多德直观地感到这些断定命题的真,虽然他没有能够明显地加以塑述;并且尽管他没有看到所有导致这个结果的演绎的步骤,他却抓住了它们与Ⅰ前提换位的联系。

    我将在这里作出Ⅰ前提换位的完全的形式证明,由断定命题(1)

    与(2)开始,并对它们运用某些命题逻辑的定律和存在量词的规则。

    亚里士多德一定知道下面的命题逻辑的断定命题:(3)如果p并且q,则q并且p。

    这就是合取式的交换律。

    ①应用这条定律于前提“B属于所有C”以及“A属于所有C”

    ,我们得到:(4)

    如果B属于所有C并且A属于所有C,则A属于所有C并且B属于所有C。

    我们应用存在量词规则于这条断定命题。

    有两条这样的规则;两者都与有关的一个真蕴涵式相联系来陈述。

    第一条规则读作:在一个真蕴涵式的后件之前允许加上一个存在量词,把出现于后件中的自由变项约束起来。

    由此规则得到:(5)如果B属于所有C并且A属于所有C,则有一个C

    ①① 见《数学原理》第16页,断定命题P3。

    2。

…… 104

    29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

    使得A属于所有C并且B属于所有C。

    第二条规则读作:在一个真蕴涵式的前件之前允许加上一个存在量词,把出现在前件中的自由变项约束起来,只要它不在后件中作为自由变项出现。

    在(5)

    中,C已经在后件中约束起来了;因此,根据这条规则,我们可以在前件中约束C,从而得到公式:(6)如果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