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们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相关
后记
后 记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构画这样一部小说。
在世界文明的长河里,我们的国家与民族一直都是以有一个有着灿烂而光辉的文明史而著称于世的。而近代,我们的文明历程却是一部饱含血泪的辛酸史。近百年饱受欺凌与磨难,我们在坎坎坷坷中摸爬滚打。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当这个问题进入视野,我就开始了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知我们民族的心灵状态的工作。
一旦将这个问题引入文化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民族文化?或者再深一步,如今,我们有着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而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它们之间有没有距离?如果有,那这距离有多大?
这是在构画这部小说时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当想起这些,便有了写作这部小说的冲动。一个人的心灵有三所归宿,一为国家,二为宗教,三为家庭。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那些身忧天下的文人。他们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感情至今仍是那么地激动人心。就这样,我为这部小说找到了主人公: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着积极思考的知识分子。我告诉自己,要试着在他们身上体现这样一种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历经多年的风雨飘摇,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与冲击之后,大家的心灵状态到达了一种怎样的境地;进而提出那个一直想问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大起大落,她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族性,或者是说,我们这些人应当具备一种怎样的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理想与信仰?
谈到建立一种新的族性与文化,如何去面对传统是一个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近些年文化运动一个接一个,我们却越来越失望。虽然它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但它当时只是破掉了旧文化,却并没有给出答案;文革则是纯粹一个文化之外的异端,它只是彻底地否定并打碎了传统文化;当为此感到失望的时候却也不禁到,这都是一代人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考。这思考是严肃认真而有着极其深远的时代意义的。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它们的价值。
这个与文化相关的命题,自古洎今都是我们这些时代的思考者们永远无法避开的沉重。近些年来,当我们把改革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民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传统法家的指导思想,其积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这让我更坚定了主要去从传统里寻找答案的想法。
而在对现代文明的探求过程中,绝决与义无反顾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我们本来拥有的闪光之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这是我们为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些年来,我们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没有信仰的孩子茫然地走来走去。如今,当我们发现自己又不知不觉地走回来了,我们才终于发现,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民族信仰中才能找到自信,才能找他到对生命与灵魂的寄托;而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它已经既成事实。如今,在这个物质时代,我们既无法掩饰,也无法拒绝人们对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有一个积极的社会理想的亟需与渴求,也无法避开我们民族在经历措折之后,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担心、忧虑、无知、漠视与巨大而又言不由衷的不自信。
想了很久,我便开始做这样一种尝试,用小说这种文学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试着去发现一些传统文化对时代的积极意义;力求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以期达到人们的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放到一个很突出的高度,意在籍此树立起我们对传统的热情与信心。这是这部小说的写作目标;近代,我们的国家饱经磨难,但那些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文化界知识分子们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信心,不管是那个西学东渐的时代,那个破坏一切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这个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一直都在以自己的努力试着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拯救,他们一直都在试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最根本的东西。这是这部小说的写作主题。
至于那理想中的“新传统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建立一种全新的民族族性究竟需要怎样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在这部简简单单的小说里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并非作者避而不答,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命题,它不是靠一两个人的思考就能想明白的。小说不过只是对尊重与珍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强烈呼吁。
正文
后 记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构画这样一部小说。
在世界文明的长河里,我们的国家与民族一直都是以有一个有着灿烂而光辉的文明史而著称于世的。而近代,我们的文明历程却是一部饱含血泪的辛酸史。近百年饱受欺凌与磨难,我们在坎坎坷坷中摸爬滚打。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当这个问题进入视野,我就开始了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知我们民族的心灵状态的工作。
一旦将这个问题引入文化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有一种怎样的民族文化?或者再深一步,如今,我们有着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而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怎样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它们之间有没有距离?如果有,那这距离有多大?
这是在构画这部小说时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当想起这些,便有了写作这部小说的冲动。一个人的心灵有三所归宿,一为国家,二为宗教,三为家庭。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那些身忧天下的文人。他们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烈感情至今仍是那么地激动人心。就这样,我为这部小说找到了主人公: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着积极思考的知识分子。我告诉自己,要试着在他们身上体现这样一种东西:我们这个民族在历经多年的风雨飘摇,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与冲击之后,大家的心灵状态到达了一种怎样的境地;进而提出那个一直想问的问题,当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大起大落,她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族性,或者是说,我们这些人应当具备一种怎样的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理想与信仰?
谈到建立一种新的族性与文化,如何去面对传统是一个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近些年文化运动一个接一个,我们却越来越失望。虽然它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但它当时只是破掉了旧文化,却并没有给出答案;文革则是纯粹一个文化之外的异端,它只是彻底地否定并打碎了传统文化;当为此感到失望的时候却也不禁到,这都是一代人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考。这思考是严肃认真而有着极其深远的时代意义的。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它们的价值。
这个与文化相关的命题,自古洎今都是我们这些时代的思考者们永远无法避开的沉重。近些年来,当我们把改革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民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传统法家的指导思想,其积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这让我更坚定了主要去从传统里寻找答案的想法。
而在对现代文明的探求过程中,绝决与义无反顾让我们渐渐失去了我们本来拥有的闪光之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这是我们为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些年来,我们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没有信仰的孩子茫然地走来走去。如今,当我们发现自己又不知不觉地走回来了,我们才终于发现,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民族信仰中才能找到自信,才能找他到对生命与灵魂的寄托;而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它已经既成事实。如今,在这个物质时代,我们既无法掩饰,也无法拒绝人们对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有一个积极的社会理想的亟需与渴求,也无法避开我们民族在经历措折之后,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担心、忧虑、无知、漠视与巨大而又言不由衷的不自信。
想了很久,我便开始做这样一种尝试,用小说这种文学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试着去发现一些传统文化对时代的积极意义;力求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以期达到人们的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放到一个很突出的高度,意在籍此树立起我们对传统的热情与信心。这是这部小说的写作目标;近代,我们的国家饱经磨难,但那些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文化界知识分子们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信心,不管是那个西学东渐的时代,那个破坏一切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这个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一直都在以自己的努力试着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拯救,他们一直都在试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最根本的东西。这是这部小说的写作主题。
至于那理想中的“新传统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建立一种全新的民族族性究竟需要怎样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在这部简简单单的小说里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并非作者避而不答,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命题,它不是靠一两个人的思考就能想明白的。小说不过只是对尊重与珍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强烈呼吁。
第一卷1
总相信这样一个道理:生活所以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那些往过曾经发生的事情一直影响着它。这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繁衍生存的浩瀚庞大而又沉重的历史背景。多年之前,我隐约听说我们家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想想吧,这些年一直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纠缠,想必会有一些沉重的东西压于心头。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孩子;可是如今,却不知为什么,当我们已不再是那个年龄,这种感觉却愈加强烈。于是我更加固执地相信,今天所有这一切皆事出有因;而那些往过的事情像是一个噩梦,站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让我们千肠百结,无法面对。
所以,一个人常常会回忆往事。也是因为这样,他将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这天早晨,母亲像往常一样去井台汲水。挑水回家时,她却带回了一个让人觉得有些担心的消息。
某种消息,如果能够让人感到担心,那就说明这种东西一定与人们所关心的不可确定的未来有所关联。并且,这多半会是一种不详的预兆。但是,尽管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有点儿慌乱,母亲却还是像往常一样的,平静得像是有些担心木桶里的水会洒了似的,小心翼翼地挑着肩上的扁担,踏着她那细碎的脚步,不紧不慢地沿着小青石巷踏了回来。
那天早晨,母亲身上带了一袭浓浓的早雾。那有些发湿的头发在她额前结了一个小绺儿,亲昵地贴在她眉毛上方,发稍有些顽皮地扫过长长的睫毛。脚下的巷子是由一条一条青石砌就。这是那种长长的、略微带些藏青色,大小与形状都平齐而又周正的小条石。早晨,被夜露滋润了一夜,清凉、干净而又纯粹的井水被打水的人粗心地洒在上面,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这声音就像一个人在晨纱的轻雾中唱起一段朦朦胧胧的,古老、悠远而又轻快的歌谣。它沿着那细长的小巷,一路响到打水人的门前。然后随着一阵“哗哗”的的响声消失在笨重的大水缸里。
走到门阶之前,母亲像往常一样,稍稍停顿一下。她用白净的手搓了搓被早雾打得有些发红的脸,轻舒了一口气。然后,将扁担从肩上侧过,斜着身子踏上台阶。她这一套动作运用得娴熟自如,既如插刺绣描红一般随意而发,又像引梭织布那样的轻松而恰到好处。这让人们看起来,真的好象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打乱她的生活节奏。
但是,就在她刚刚踏上门阶,两只木桶一前一后越过高高的牐绊,两只像是悬在她肩上压翘翘板儿的木桶开始一上一下地晃动。母亲咬咬嘴唇,踮起脚尖,双手有节奏地上提下压,以免因为撞到牐绊上而让木桶里的水洒了一地。可是,就在母亲努力盯着前面那只木桶时,可能因为有些心不在焉的慌乱吧,她下压的力道还是用得小了一些。后面那只木桶的底部在即将越过牐绊的一刹那,被阻了一下。
“哗”地一声溅出一片水来。
母亲心中倏地一惊。
那片溅出的水让人心里觉得是那样的慌张。而母亲的脸,好象因为自己力不从心的紧张似的,有些不好意思地,又一次潮潮地红了。她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转回身来,看着看那块总与她过不去的牐绊。她略有些失落,又略有些担心地把大门轻轻关上。
太阳升起的时候,母亲已经做好早饭。
经过整整一个早晨的忙碌,她几乎都要将那件让她感到十分担心的消息给忘了。不过,当父亲咳嗽着从书房里走出来——那冷削的表情依如往日一样,带着某种让人不可接近的威严——时,母亲情不自禁地把那件事情又给想起来了。
在事隔多年之后,我发现,就是在那个早晨,我们的生活的秩序开始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原有的东西被打破,并有一些新的东西逐渐建立起来。而当我终于明白,在很多时候,影响命运的往往并不是生活的本质——生活与命运的改变,更多时候要取决于一些隐藏在现象表面下的细节——的时候;当我终于开始知道并注重去从细节中寻求生命寄托的时候,生活却已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它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了;当我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时,也同样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有些时候后悔也来得及,但是,生活也确实没有教会我们去如何做出一个小小的选择;尽管,有些时候通过努力,你可以让生活慢慢变得遂人所愿;但是,一个人若是想让未来完全生活在意料之中,那种想象,几乎如同痴人说梦一般地不切实际。
其实,说实话,在当年那个早晨,我并没有对人这一生有过什么像样的思考。当时,我也像往常一样在书房里进行着我的早课。直到听见母亲唤我们出来吃饭的声音。
刚刚从屋里走出来我就看到了秀林,我的弟弟。他把自己那间屋子的房门打开一道小缝,只露出一个脑袋。他神色奇怪地斜着一只眼看着我,突然神秘地眨了眨。然后,又挤眉弄眼地对我笑了笑。 随即他就在门后消失了。我向父亲的房间张望了一下,见到没有什么动静,才蹑手蹑脚地向秀林房间走过去。我知道,这个家伙一定又发现了一些有趣儿的事情。
我小心翼翼地在他留下的门缝挤进去,轻轻把门关上,没有发出半点儿声响。
一进门,我就看到秀林竖起中指,放在嘴边,轻轻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等我来到他身边,他变戏法似地从背后拿出一件东西。清晨的阳光从窗格子里射进来,那东西在阳光照耀下在我面前一晃。待我想看清楚时,他又把它给藏到背后去了。看着他的卖弄玄虚,我便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我一定要作出对他一点也不感兴趣,一点也不受他诱惑的样子。
于是,我就在他房里不动声色地站着。我知道,之所以会把我叫到他屋里来,他绝不是为了要卖关子。他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解不开了。这样一来,他自然是有求于我。既然有求于人,他则必须让别人分享他的秘密。所以,我根本就不用着急。
又过了一会儿,也许是因为他也觉得自己一个人的自编自演没什么意思了吧;或者,是因为我冷漠的表情伤害了他表演的欲望吧,总之,秀林慢慢向我靠过来,低声说着:“看,这个……”
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靠过来。我终于看清了,他手里拿的是信,两封信。
秀林低声告诉我说这是在父亲房里找到的。我想,这家伙一定是想知道里面的内容。于是,我向他伸过手,说:“给我看看。”
还没等我抓住它们,他却像个小偷似地倏地把手缩了回去。他看着我说:“你看完以后,一定得先给我说说里面写的啥。”
我有些表情严肃地看着他,心想,究竟是些什么东西让他这么紧张呢?但我实在不喜欢被别人这么去要求着,显得好像是在被人强迫下去做某件事情。但巨大的好奇心还是让我点了点头。
“可是真的,说话算话!”秀林还是有些不放心地看了看我。
我有些不耐烦了。但越是这样,我越是能沉住气。我既没有说话,更没有点头,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
“一定说话算话呀……”秀林一边犹犹豫豫地说着,一边把手里的东西从背后递了过来。
我并没有马上去接,而是让他伸出的手在空中干巴巴地等了一小会儿。这是对他一个小小的惩罚。但也只是等了一小会儿,我伸手接过了他递过来的东西。这时,母亲催我们吃饭的声音又一次从厨房传来。我看了看秀林,把那两封信塞进衣服。“晚上再告诉你吧”,我淡淡地对他说。
他马上就冲我笑了笑。这一次,他再也不敢用那种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了。他那一脸变化无常的表情可以说明,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主动权你随时都可以做出一种高昂的姿态。秀林像个奴才似地,低头哈腰地对我说:“等天黑了我去找你,好吧?”
我也对他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算是对他这终于知道应该怎么跟我说话的一种奖励。
当我们终于走出屋子,我看到,父亲,母亲和俞白都已经坐在饭桌那儿了。我和秀林低着头规规矩矩坐下。父亲咳嗽一声,大家开始吃饭。
随着早饭的开始,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慢慢地展开了。
尽管怀揣着两封信的我有点儿心不在焉,但是,我还是发现那个早晨的气氛有些不大正常。我看到,在大家低头吃饭的时候,秀林像往常一样,不断心怀鬼胎地偷偷地向坐在他对面的俞白挤眉弄眼;父亲表情严肃一言不发;母亲却跟往常大不一样地,不时抬头看一眼父亲,然后又低下头去。她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觉得她像是有什么话要说。
看到这里,我装作小心而认真地低头吃饭,尽量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响。一个人想说点什么又说不出来的表情既十分滑稽而又十分严肃。我看着母亲那难过得坐如针毡的样子,心里很是替她感到着急。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低着头赶紧吃饭,然后再恭恭敬敬地坐着。待到父亲不紧不慢地吃完,用茶水漱漱口背着手离席而去,我们才能有规矩有次序地一个个离开。
一个人无论在做什么时候,他的大脑都不会是处于空白状态一动不动的。趁着这个我正在发愣,母亲在干着急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秀林又在居心叵测地勾引俞白的大好机会,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家这间屋子吧。
这是镇上很平常的一种房子。静静的院落种满了花草。屋子是实木窗棂,高高的门槛,厚厚的裱砖土墙。一进门,可以看到正对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副大大的字画,我们管这种东西叫做中堂。我记得不久前因为它我还曾跟秀林吵过一架。他说一个人家里挂什么中堂看主人们喜欢什么。我却告诉他说不是这样的,不是一个人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有一定规矩。秀林马上对我的话露出一脸不屑。我知道他是瞧不起我事事都讲个规矩的说法。但一件事情确实这样,我们怎么能随随便便把它说成别的样子呢?
好在对这件事情我们两个当时并没有过多地争执下去。其实,现在想想,过多地争执于类似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前人制下的规矩,不管怎么理解,你都应该去遵重。而这一次,我们所争执的内容显然不再是祖先留下这样一个规矩的合理性,而是他们是否曾经留下这样一个规矩。也就是说,我们争论的焦点也就不再是那种只具有一般意义的,既没有真正答案、又需要讨论的问题。
也好在,那一次,正当我们在大街上喋喋不休地争个没完的时候,恰恰碰到了在南墙根儿下晒太阳的老迷糊。他的出现足以给我们的争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老迷糊用一烂根草绳系在腰里扎着他那肥大破旧的棉袄,惺松睡眼,懒洋洋地靠着太阳底下的一根老木头。他一天天都这样在镇上无所事事地活着。那时,他的喉咙正在在太阳底下发出一串愉快的,唏里呼噜的声响,流出的粘粘的口水弄湿了他那已经白了一半的胡子。这使得他本来就已经很脏很难看的胡子更加难看了。我们扯了扯他破旧的棉袄,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像一个睡在梦中永远都不会醒来的人那样,伸了伸懒腰睁开眼睛。等到看清是我们,他一下从地上跳起来,用那脏乎乎的手胡乱抹了一把被口水濡湿的胡子,笑了。
听了我们的问题,他马上作出裁决说,“行健是对的。”
秀林又一次败了。但一贯不肯认输的他还是有些不服气地看着我。直到老迷糊呲着牙冲他嘿嘿儿一乐,他才像是刚刚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似地,摸着自己的头笑了。
其实,说实话,很早以前我就在书上看到过,中堂在人们家里是不能够随随便便使用的。我们这个民族历来有着喜书好画的习惯,大家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