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场红人秘笈]玄机-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五日(21日),昏聩的慈禧太后宣布向列强开战,实际上是拿羸弱大清的一国之力与整个西方阵营对垒。同日,他命各省督抚把“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袁世凯深知大刀长矛甚至赤手空拳的团众,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列强军队的对手,对朝廷意旨抗不遵命。在接到朝廷急令他增援天津的命令后,他以“职在守土”为由,拒不派兵。天津沦陷后,清廷严饬他派兵救援,他授意部将故意迟滞不前;十多天后北京告危,朝廷命他接济军火、派兵保卫京师,他借口拖延、不遵朝命。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北京沦陷于八国联军铁蹄之下,慈禧太后化装为布衣村妇带着光绪帝狼狈出逃。清廷火速谕令袁世凯率部驰援,袁世凯仍拒不遵命;忠于朝廷的部属张勋等人主动请缨,要求“马革裹尸”、“报君父之仇”,袁世凯认为此人憨愚可笑,不予同意。
袁世凯根本不信义和团能打赢八国联军,在联军侵犯北京之初就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讨教应对局势之策,张刘两人都是主张镇压义和团的,因而抗旨不遵,自搞一套,私下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后来两广总督李鸿章和美、德、法等国也加入“东南互保”大合唱。袁世凯对刘、张、李三总督的做法非常赞赏,在西方列强暗中策动下,于六月初也加入“东南互保”的大合唱。因此,他在北京告急甚至慈禧太后仓皇西窜之际无动于衷,也就不足为怪了。事后,袁世凯时常在部属面前自夸:“此次变乱,各督抚中如无我辈四人柱,国事尚可问乎?”他毫不客气,在保全半壁江山的功劳簿上为自己重重记上一笔。加入“东南互保”,既使袁世凯保存了军事实力,又使他名声鹊起,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三大名督并驾齐驱,俨然成为大清国中流砥柱。
袁世凯一面对义和团血腥屠杀,大批团民倒在其屠刀之下,一面对洋人竭力安抚,把洋人伺候得舒舒帖帖。自清廷宣战后,山东境内没有一个洋人被杀。英国驻烟台领事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目前在烟台所处的地位是相当稳固和平静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继续留在此地,我认为几乎完全是由于巡抚所采取的态度。……直到目前为止,山东没有被卷入那个势将席卷它的叛乱和掠夺的浪潮。”两厢默契,投桃报李,西方列强给予袁世凯以特殊报答。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后,袁世凯命人在省界上插了很多界碑,在村镇墙壁到处涂写“此山东境”四个大字。疯狂南侵的八国联军一看到山东界碑和村镇墙壁上“此山东境”大字后,勒住战马,不再进犯。山东的官僚、地主和乡绅见袁世凯如此神通广大,竟能让“四夷钦服”,不入山东之境,对他“齐声感颂,而顶礼日呼东省之福星广被矣”。远在广东冷眼看世界的李鸿章,也对袁世凯深表感佩:“京畿浪高风紧,山东风平浪静,袁家这小子真有一手啊!”
赫赫有名的清末“三屠”,袁世凯名列其中。总督张之洞花钱如流水,人称“屠财”;总督岑春煊最喜弹劾官员,人称“屠官”;袁世凯草菅人命、杀人如麻,人称“屠民”。袁世凯就是因屠杀义和团获得这一血腥称号的。
袁世凯心中烛然,抗旨不遵、不派兵或故意迟滞进兵,不会不使朝廷特别是慈禧太后有感觉。他挖空心思想了不少补救办法。他不愿损兵折将去打仗,却善于搜罗钱财表忠心。慈禧太后西逃后,他一边上奏叫穷,一边派骑兵急追千里送去十万两银子,接济逃亡中连饭也吃不上的老太后。之后,他又将截存安徽运解北京的饷银十一万六千两、江苏的五万零五百两,一并送去,借花献佛,向慈禧太后效忠。随后,又源源不断送去三十万两白银、几百匹贡缎和许多珍贵物品。逃亡期间穷困拮据的慈禧太后,见了一大堆白花花银子和众多珍品,对袁世凯的不忠疑云也就随风飘散。后来,慈禧太后命他向西安送军火,他立即照办,非常积极。总之,只要不让他消耗赖以升官的军事实力,叫他干什么都成。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和约将成时,袁世凯表现得异常积极,派部将姜桂题率马步炮队北上,驻扎京城周围,为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肃清障碍。在奉承大清国一号人物的同时,袁世凯还不忘博取其他大臣的好感。他与刘坤一、张之洞一起筹集两万五千两银子,进奉留京的大臣和追随慈西太后逃亡的官吏。袁世凯在如此艰险的情况下,送银子、送军火、送安全,其过人才干和耿耿忠心,赢得朝廷上下一片叫好声,博得“才堪应变”的美名。
乱中取胜(14)
高冕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死。慈禧太后立即下令,由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接印前由周馥暂时护理这个职位。
十月十一日(1901年11月21日),当山东巡抚不到两年时间的袁世凯,在唐绍仪等数十人陪同下,由一营亲兵护卫,八面威风离开济南,26日抵达高阳。此时,护理直隶总督的周馥派人携总督官印也抵达高阳。次日,袁世凯设立香案,举行隆重的接印仪式。因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天津仍被八国联军占据,袁世凯决定将总督衙门设于保定。当日,他挂总督印在保定走马上任。
其实,早在李鸿章病重期间,慈禧太后那双浑浊的老眼就已四下打量,普天之下,谁堪担当位同宰辅的直隶总督重任。
八国联军入侵前,拱卫京畿的是荣禄统率的武卫军。现在,这支武卫军大部已七零八落。在与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八国联军交战中,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被全歼,荣禄亲率的武卫中军土崩瓦解,董福祥统领的武卫后军护送慈禧太后抵西安后因无饷无粮被迫遣散,宋庆麾下的武卫左军遭重创伤亡过半。大清国最具战斗力的武卫军中,逃过八国联军炮火之劫,惟一没有遭受损失的,只有袁世凯统领的武卫右军。再者,在八国联军洋枪洋炮淫威面前完全泄气的慈禧太后,此时做什么都得看洋人眼色,确定直隶总督人选,也不能不考虑洋人的态度。缔结和约时,联军开出一长列“战争罪犯”黑名单,原先甚至有她慈禧太后的名字,袁世凯却没有列入黑名单,这一点慈禧太后不得不加以考虑。
作为直隶总督人选,实力、忠心、洋人认可,缺一不可。现在,在所有文臣武将中,惟独袁世凯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李鸿章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临终前,他在口授遗嘱里保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声称:“环顾宇内人材,无出袁世凯之右者。”因发热头昏而吃了大亏的慈禧太后,静心想来,觉得袁世凯此人的确是非常之才。她对李鸿章的识人眼光深表赞许。
在袁世凯巧妙操作之下,老太后甚至无法不相信,若是没有袁世凯就没有今日的山东,也就没有今日的中原,没有今日的东南半壁江山。十月二十八日(12月8日),慈禧太后以袁世凯“共保东南疆土,尽心筹画”、“卓著勋劳”为由,赏加太子少保衔。人们因此称袁世凯为“袁宫保”。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四日(1902年6月9日),年方四十一周岁的袁世凯,春风得意,双眸生辉。这一天,他被清廷实授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跻身封疆大吏之列,坐上大清国总督中的头把交椅,风风光光地戴上了饰东珠、衔红宝石的一品朝冠。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8月),是清政府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的日子。朝廷与洋人都瞪眼看着,袁世凯如何赴天津去做直隶总督。八国联军将天津还给大清国,直隶总督衙门也得随之从保定迁往天津。但辛丑条约明文规定: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后,清政府不得在天津租界二十公里内驻扎军队。天津租界地处市中心,这一规定等于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因为租界之外二十公里的范围,恰好将整个天津都圈划其中。市区内无一兵一卒是难以维持统治的,到头来还得由联军来维持秩序,直隶总督就得听命于洋人,天津实际上仍在洋人控制之下。清廷和洋人都盯着,看袁世凯如何对付这道难题,看你这个直隶总督怎么当。然而,接收当日,大出人们意料,三千名全副武装的巡警跟随袁世凯,浩浩荡荡开进天津城,一半留津,一半接管西沽、塘沽、山海关、秦皇岛、北塘等重地,将天津置于有效控制之下。洋人一下呆了,袁世凯哪里变出这么多警察来?中国迄今为止是没有一个警察的。他们认为,这些人必系正规军假冒。然而经过核查,发现这些穿着崭新警察制服的人,无一冒充,确是熟知警务的现代警察。原来,早在三个月前,袁世凯就想到了这一招,参照外国警察制度,在保定悄然创设了警务总局及五所分局,开办了巡警学校,招募训练警员。这些警员原本是训练有素的新军官兵,学会警察那一套无需花费多大力气。由于袁世凯带到天津的是警察,不是军队,外国领事对此找不出任何反对借口。这一招使洋人领教了袁世凯的手段,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才能。袁世凯创办了中国的巡警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将现代警察制度推向全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正当壮年的光绪帝先于慈禧太后死去。翌日,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病死。临终前,她留下数道懿旨,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摄政王之子溥仪为嗣皇帝,她死后军国大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重大事件面请皇太后(光绪帝皇后)懿旨。小皇帝溥仪年仅三岁,因此慈禧太后死后,实权落入摄政王载沣手里。载沣早有诛杀袁世凯之心。镇国公载泽、民政部尚书善耆不约而同向他进言:“此时若不速作处置,则内外、军政方面皆是袁之党羽;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削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他们主张将袁严办。与袁世凯素有怨隙的亲贵、大臣纷纷出来推倒墙,无不支持除袁。载沣暗中就此事征求首席军机大臣奕的意见,长期接受袁世凯贿赂、且与之构成政治同盟的奕坚决反对,威胁道:“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造起反来怎么办?”载沣又去听取军机大臣、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张之洞的高见,张听了载沣的企图也直摇头,说:“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这两人的意见是不能不加考虑的,袁世凯在政界党羽自不必论,最具战斗力的北洋六镇(一镇相当于后来一个师)就有五镇掌控在他手里。载沣优柔寡断、缺乏魄力,经奕一吓、张之洞一谏,竟不知所措,一再修改惩袁谕旨,最后接受张之洞建议,改为“开缺回籍养疴”。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909年1月2日),这道上谕正式发布,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强行将其罢官,逐回河南老家。
乱中取胜(15)
高冕
庆亲王奕最初听到载沣要杀袁世凯的消息,立即将它透给了袁世凯。灭顶之灾竟如此迅猛地落在自己头上,这令素来镇静的袁世凯也大吃一惊,慌忙跑到天津,欲逃亡日本避祸,但权衡利弊之后又惴惴然返回北京。不久他接到强令回籍的谕旨,才稍许放心。杀机四伏,凶吉无常,三十六计走为上。他怕摄政王载沣复起杀念,当即跑去向他“谢恩”,之后立即登车匆匆逃往河南。
载沣对自己导演的这出罢袁戏颇为得意。袁世凯此人奸诈善变,特别能装,上年他搞祝寿被弹劾后,竟借口“患足疾”请假休养。载沣秉政后,袁世凯一肚子情绪,又曾以“患足疾”为由,令人携扶上朝。今天载沣总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体恤养疾为由,将这个大野心家罢官铩羽。
载沣嫉恨袁世凯由来已久。光绪帝是载沣之兄,载沣认为其兄被囚迫害,罪魁祸首之一便是告密求荣的袁世凯。光绪帝被囚瀛台后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日书其姓名,粉碎之”。八国联军进犯那年逃到西安后,光绪帝经常“画成一龟,于背上写上项城(指袁世凯)姓名,粘之壁间,以小竹弓向之射击,既复取下剪碎之,令作片片蝴蝶飞”,“几以此为常课”。再者,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五年多时间里,野心勃勃,做下令载沣等满清王公贵族忌疑之事。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又身兼参预政务大臣等八项要职,志满意得,锋芒毕露,尤其在摸清慈禧太后已决意变革的底牌后,各项新政事事率先倡办,增练新军,创办巡警,整饬吏治,提倡实业,广兴教育,以至当时清廷革创之政,几乎全出于他之手。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政绩赫然。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不久,就吹响了废除封建科举制度的号角。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二日(1903年3月10日),他与张之洞联衔,奏请递减科举员额,“专注学校一途”。指出“致治必赖于人才,人才必出于学校”,“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二日(1905年8月31日),袁世凯再次领衔上折,建议立即停止科举,推广学校。清廷同意其奏请,谕令自丙午科起,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科考试一律停止。中国一千二百年来以科名选拔官员的制度,终于在袁世凯振臂一呼之后敲上棺钉。袁世凯二试不中,是科场失意者;张之洞系殿试探花,是科场佼佼者。科举坟墓由袁世凯、张之洞之辈联手挖掘,实在耐人寻味。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1907年9月4日),慈禧太后调袁世凯担任外务部尚书,命他进入时有五人组成的军机大臣核心班子。袁世凯在政坛的得志,令载沣等满洲亲贵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
袁世凯在回籍疾奔的黄尘中回首京城,自然百感交集。岁月如烟,他记得十五岁那年,第一次随叔父到京读书,一心想从青灯黄卷中博得紫袍玉带,可是两度应试,都名落孙山,京城将他拒之门外,他只好另辟蹊径杀入官场。从那时到如今,一下逝去三十多年,眼看着过去想求的东西都得到了,过去不敢想的东西也得到了,终于进入权力核心层,爬上万人仰慕的高位,只要再往上蹿一蹿,几乎可以摘到月亮、够着太阳。可谁能料到,在这王朝末年,在最高权力更迭之际,宫廷权力逐角的狂飙竟会将他一下掀翻。然而惊魂甫定,他就冷冷地笑了。远眺着飞尘中愈来愈小的皇城,袁世凯暗忖:我会回来的,这个王朝已经少不得我袁某人了!
袁世凯带着两个姨太太,在河南辉县住了两个月,继而携全家迁居彰德城北门外的洹上村,住进早年购置、高大院墙周围筑有多个森严炮楼、题由慈禧太后手书“养寿”二字的乡村宅院。从此,袁世凯吟诗垂钓,一副闲云野鹤情调,好像真的看破红尘,决意属意田舍村野了。其实,他一刻也没放弃控制权力鸢子的线,设在家中的电报房整天嘀嘀嗒嗒响个不停,他的银子还源源不断地往掌握朝政大权的庆亲王府里送,农工商部参丞、长子袁克定和属僚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杨士琦等人的秘密情报还在悄然往这“养寿”园里飞,他的书信仍不断联络达官贵人、亲友故旧,他那双眼睛天天观察着风起云涌的天下局势。袁世凯隐逸恬淡的背后,仍是权欲熏心,他紧紧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到了节日和生日,他的北洋旧部,冯国璋、段祺瑞、张勋、段芝贵、赵秉钧、阮忠枢、杨士琦、梁士诒、杨度等人,都会成为“养寿”园里的座上客。北洋新军,这一进可攻、退可防的利器,是他耗费半生心血打造而成的,他到哪儿都不会撒手。先辈的经验告诉他必须这么做。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翌年进京陛见,西太后问他:“汝到直隶,何事为急?”曾国藩不假思索地答道:“遵旨以练兵为先,其次整顿吏治。”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后,继承曾氏的衣钵,也“以练兵为当务之急”。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时,进士出身、时任直隶按察使的杨士骧向他献计:“曾文正首创湘军,其后能发扬光大者有两人,一为左湘阴(宗棠),一为李合肥(鸿章)。湘阴言大而不务实,故新回平定后,迁徙调革,即不能掌握兵柄,致纵横十八省之湘军,几成告朔饩羊,仅剩有一名词矣。合肥较能掌握淮军,频年多故,遂尚能维持因应于一时。今公继起,如能竭其全力,扩训新军,以掌握新军到底,则朝局重心,隐隐‘望岱’矣。”袁世凯听了频频点头,深以为然。他对人说:“天下多不通之翰林,翰林真能通者,我眼中只有三个半人,张幼樵(佩纶)、徐菊人(世昌)、杨莲府(士骧)算三个全人,张季直(謇)算半个而已。”杨士骧此后深受袁世凯倚重,一路保荐他升任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代袁接任直隶总督。一个人官能做得多大、能走得多远,往往取决于他掌控军队的质量,这是曾国藩、李鸿章的经验,也是他袁世凯的体悟。因此,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后,把编练新军当做第一要务,说:“筹饷练兵,固期多多益善。”他将所练新军改称“北洋常备军”。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计划全部告成。为培养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军官,培训听从他调遣的将牟,袁世凯建立各种军事学堂。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年6月),在保定建立行营将牟学堂;次年,开办陆军小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开办步兵、军医、马医、经理、军械、测绘各科,培养军事专业人才。他在小站兴办电讯学堂;在大沽筹建宪兵学堂;在保定成立军官学堂;在天津开办讲武堂和学兵营各一所。此外,他还从武卫右军学堂毕业生中遴选五十余人,派赴日本陆军学堂深造。北洋六镇新军编练告成,使袁世凯拥有一支八九万之众的近代化军队,成为大清国最强大的封建军阀。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外,其他五镇均由其当年小站所辖的嫡系将领统率。袁世凯所办军事学堂还向各地新军输送军官,使袁世凯的根系伸向全国,影响日益扩大。以致“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问诸北洋”。袁世凯因此成为清廷的重要决策人物。北洋是他的政治本钱。这些本钱无论如何他都会小心翼翼揣在怀里。退隐洹上村后,他牢牢控制着北洋军,仍是北洋集团公认的无冕之王。
乱中取胜(16)
高冕
袁世凯在“养寿”园里韬光养晦,偶尔稍不留神,会露出猫一样锋利的爪子。他在《登楼》诗中写道:“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他在另一首诗中还写道:“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甲兵,钓翁眼底小王侯。”他自信,伸张意志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4月),日俄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和蒙古,以庆亲王奕为首的朝廷大员,再次呼吁载沣起用袁世凯,让他出任东三省总督。同年下半年,唐绍仪借口外交棘手,请求起用袁世凯。朝廷内外要求起用袁世凯之声不绝于耳。但载沣深知,请袁出山就是引狼入室,他对请袁出山的喧嚣充耳不闻。宣统三年二月(1911年3月),袁世凯昔日部属曹倜赴洹上村拜访老上司,议论时局时说:“今朝政日非,大乱将至,前论平乱人才,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诸公相继逝世,只存宫保一人,倘再不出山,危机迫于眉睫矣!”这番话意在催促老上司赶紧出山,设法平息即将出现的天下大乱的国家民族危机。袁世凯听了,不紧不慢地说:“如大局不糜烂,起用决不及予;果糜烂矣,即出山恐亦不易收拾也。”曹倜听了大惊,不料退隐于村野旮旯的老上司对局势看得这么深透。
曹倜可能并不深知老上司肚里那几根蛔虫。老上司时刻都盼望东山再起的那个时刻,盼望着天下大乱、大局糜烂那一日的到来,只有到了政局不可收拾之时,他袁某人才可能乘乱而起,捞到他想要的全部东西。
备受心灵煎熬的洹上村“养寿”园退隐生活,一下就是两年多。农历辛亥年,也即宣统三年八月二十日(1911年10月11日),是袁世凯五十二周岁生日。这一日,洹上村“养寿”园宾客满座、觥筹交错,一片祝寿庆贺之声。正宴饮间,突然传来武昌起义的消息,众人“相顾失色”,袁世凯立即命人撤去酒宴,停止唱戏。众人议论纷纷,大多认为革命党人像以往历次起义那样,不过昙花一现,难以成功。袁世凯边听人议论,边锁眉思索。想着想着,紧锁的双眉舒展开来,不禁捋髯一笑。天下大乱、时局糜烂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有位部属问他有何高见,他说“此乱非洪杨可比”,决不可等闲视之。谈笑之间,意气风发,大有扶倾定危舍我其谁之概。
武昌起义枪声一响,清廷举朝惶乱。摄政王载沣忙令陆军大臣荫昌亲率陆军两镇开赴武昌,并饬海军提督萨镇冰率军舰会同长江水师前往增援。荫昌虽是名声赫赫的赴德留学生,但从未上过战场闻过硝烟,没有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