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晕⒕怠光机、B超、CT、磁共振仪查病、看病。否则,不管你是正宗的西洋人,还是西装革履满口洋文的中国人,都不能称你为西医或西医生,理由还是一个:中、西医学不能相混。

后来,由于中、西医学的互相渗透,在我国又有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医生。就是说一个医生,他既懂中医又懂西医,因此,他可以同时或先后为同一个病人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治病,这种医生,就叫“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早期又曾叫“西学中”医生。这个结合,按内容又大致可分“临床应用上的结合”和“理论研究上的结合”。(“临床”,医学术语,指医生给病人诊疗疾病,是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的。)临床应用的结合比较容易而普遍,内容也视医生水平层次的不同而异。现在正规的中、西医生大多能不同程度地结合应用,比如同一个感冒,医生既给你用阿司匹林、病毒灵等西药,又给你服银翘解毒片、桑菊饮等中药,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结合,既易行又普遍;遇到疑难大病,共邀中、西医生会诊治疗,则是难度层次较高的结合。

至于理论研究上的结合,在早期,人们也曾认为不很困难,只要中医学点西医,西医懂点中医,名词术语互相解释移用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用西医方法验得是“贫血”了,便说全等于中医的“血虚”;中医方法诊得是“肝胆湿热”时,便说全是西医里的“肝炎”;中医里的“内障”眼病,便说全是西医的“白内障”等。后来发现,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因为事实不断证明,中、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体系的科学,如要真正在理论上结合,就要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做起,不能互相“凑合”或“拼合”。因此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是不易当的。他们必须在临床上理论上都熟练精通中、西医两套本领,然后经过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升华,最后达到理论上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论,这就困难复杂多了,这种就叫“高级理论上的结合”。后来证明,这是个艰巨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所以大家还在不断摸索探讨之中,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果,而且也已出现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名家。这是我们中国医学,也包括西医的整个中国医药学界的骄傲!是很了不起的。在早年,初次开办西医学习中医时,毛泽东同志就曾说希望中国出几个优秀的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家,指的就是这些人。

【问】什么叫中药?什么叫西药?

【答】笔者认为它们的定义也应该是: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和中药材(包括植物类、介壳类、矿物类等);

西药:在西医学理论方法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包括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药物提制而成。

有许多药物,原材料的来源可能是同一种植物,但可以因为制作方法不同,既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西药。举个例:植物药“麻黄”,在中医学里,它去节后的生药生麻黄(未作人工提制的原药)或用蜂蜜炒后炮制而成的熟麻黄,用于中医说的寒痹“伤寒表实证”及“风寒束肺证”等等。什么叫伤寒表实证和风寒束肺证?这就要懂中医理论的一套了。如果你不懂,乱用在“伤寒表虚证”或“风热灼肺证”时,那就会适得其反,严重时甚至可以出现中医的“亡阳虚脱证”(类似西医的休克)而造成事故。所以非照它的理论使用不可。

再说这麻黄,也是西药。它可以经过西医理论的药理分析、化学提纯等手段制成一种叫“麻黄素”的西药,主要成分是一种生物碱,用于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一类的病,主要作用原理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它有更严格的应用范围和机理,用错了会出事故。什么叫支气管?生物碱?平滑肌?这药如何分析、提纯?等等,这些就要懂西医理论的一套比如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药理学等等。因此说,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一定要在各自理论指导下使用。否则,小则药不见效,笑你医生没本事,没水平;大则误了病人性命!人命关天,不能不慎!

另外,还有“草药”者,或叫“民间草药”。有的也见奇效,但它只有经验,似乎尚不见有系统理论,所以只是零星使用,未成体系。笔者想,随着它们经验的积累,如果有了中药的“药性”、“归经”(这些相当于中药的药理)等等内容了,便可自然地并入“中药”的队伍。其实,现在所谓的中药,也是这样一步步提升并入的;这草药如果通过西医的理论方法,提纯应用,便并入西药队伍而成西药了,这种例子也是很多的。但在未能成为中药或西药时,因为尚不规范,就应注意一点,即要亲自向用过此药的病人当面问明该草药的性状(最好看到样品)、生产处、用法、用量、用后的反应、效验见于何时等等,才能试用,以保安全。

【问】中、西医学为什么不同?有哪些不同?

【答】先说中医学。它起源于世界东方我国的古代,所以说,是我国的“特产”。(因此日本又称中医为“汉方医学”等等,也是此意。)据史书记载,远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22—前221年),由于我们祖先的长期实践和积累,祖国医学在当时就进行了一次较为巨大而系统的总结,因而产生了如《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专著)和《神农本草经》(中医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等经典巨著(但也有人认为前者成书于秦汉之际;另据马王堆古墓发掘的记载,还可见到比《内经》更早的医书,此处暂不提它)。但在当时,远远没有像现代西方实验科学的产生,即还没有生物学、理化学,更没有细胞学、细菌学等等。后来西方有了,又由于我国历代某些当局的闭关自守,没有能及时地引进,因此我们的祖先就只好在当时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用了我国古代当时的哲学观念、理论方法和语言,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以及古文的之乎者也等等,又用了以概括推理为主的研究方法,总结整理了当时的医学,不断发展提高,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理论系统的中医学。所以说,远在西医学传入之前,中医学早已就是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一门科学了。问题只是在这门科学,它的内容目前还有许多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加以解释和阐明,以致它的有些理论目前还不能被人们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所以许多人只知道它的疗效,但还不能全面地理解它,以致有的人认为它“不科学”。我们应该大力纠正这种观念。

再说西医学,它来自西方。相对地说,它的萌芽发展都为时较晚,特别是传入我国更是近代的事了。它是以当时西洋的科学基础学科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乃至现代数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以现代的实验科学的手段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有相应的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及各相应的临床学科。因此它用以研究叙述的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方法、概念和语言。它不用“空洞的”阴阳五行学说,没有难懂的之乎者也,序列也不用甲乙丙丁而用1234或ABCD。因此它的内容观念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懂的人多。特别是知识界,因为他们已经掌握现代科学的一套概念,比如分子原子、化合分解、生物理化数学等。在中小学里学的生理卫生也是西医概念的一套,比如细菌、细胞、蛋白质、氨基酸等,一谈就懂,一切都是配套的,所以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问】中、西医学既然体系不同,为什么它们各自的许多名词术语又是相同的?

【答】对,这个问题的确困扰了许多人。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最初翻译西医过来的人“好心办的坏事”。因为肝心脾肺肾、精神气血等等都是西医没有传入之前早就已经有了的中医名词,初译过来的人,可能是为了学习应用的方便吧,就套用了原来的名词,可是他们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它们竟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科学,实质含义全然不同,以致造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理解上的混乱与困难。如果当初就知道了这层道理,倒不如当初就用原文直译更好,比如译“心脏”为哈脱(Heart);译“血”为勃劳特(Blood);译“疝气”为哈尼亚(Hernia)等等更好。如佛学里的佛经名词就用了直译法,如佛陀、如来、菩萨、罗汉、禅定等等,都是印度梵文的直译,而不套用中国原有的大帝、神仙、真人等等,这样就不易相混了。但是现已使用多年,为时已晚,只有将错就错而在观念上纠正了。

二、学习应用中医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如果想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特别是想学习、应用中医学,学习步骤是怎样的?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用中医学的步骤,应该看各人的具体条件而定。能上中医学院校当然最好,因为它有正规而系统的培养,易于成为全面而系统的专业人才。

旧时,中医院校极少,所以自学成材的也多。有的人从学徒学起,有的则从中药人员转学中医而来。这类人大多由带教师父,从日常看病学起,先从临床上一方一药的选用开始,然后由小而大,由浅而深学习理论,而后追本溯源,再到系统理论的学习领会,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乃至当代名医。以前的医学启蒙书如《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等就是这类教材。当然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绝对分开,看病、学医更是如此,只是各有前后偏重而已。因为如果只学理论,不结合实践,则理论无从体验和深入,枯燥而乏味,特别是有的小青年,一向体壮如牛,从未当过病人,平时也很少接触病人,叫他如何体会?最终虽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等倒背如流了,终究是隔靴抓痒,难落到实处。(在此笔者建议各医学院校,在学生入学后,应尽早反复地让他们深入到病人中去,让他们尽早了解什么叫“病”和“病人”,这对他们以后的“临床思维”很有好处。)如只学实践,不学理论,则又无从领会其实质,难以提高,更难全面而系统地思考,易于各执己见。古时学派林立,纷争亦多,恐也与此有关。现在教材、学习条件都比前好多了,所以是易于理论、实践双管齐下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即要想成为一名合格而名副其实的中医生,不论学习途径如何,最后都必须通晓中医学的理论,否则就不全面,就不能体会到中医学真正的精华所在。

另外,以往又有所谓“祖传世医”者,即祖上世代是中医,他也接着成了中医,在中医界里另具特色而受赞扬。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医学,说到底是实践科学,一切先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了,才能积累上升成为理论,中医学更是如此。如果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学起来当然快,有优势。古时没有或很少专门学校,靠实践中手把手地教,更是如此,所以重视“祖传”,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现在有各种中医院校,只要有志于此,人人都能接受正规培养,则“祖传”的意义就不那么重要了。

另外,又还有叫做“儒医”的。“儒”即古时学孔孟之道的读书人,“医”即医生(古时当然只有中医)。即由读书人——而且是有一定“功名”的人——学医后而成的医生。古时社会,只重读书儒子,读好了可以当官,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即做官,那时医生是没有现在吃香的。读书的,当官的都不愿当医生(名医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自己虽是名医,开始却不愿自己的儿子学医,恐是此故)。只有他们读了半生的书,或者科场(考功名)失利,或者当了官,又官场失意了,才半路出家去学了医,并美其名曰“不为良相,则为名医”。这类人,因为已经有了较好的中国文化(所谓“国学”)功底,有的又精通哲理,而这些哲理和中医学的理论又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他们改学医学之后,对中医的理论研究常有很高的造诣,有的就成了中医史上的名家。此外还不乏既当了官员又兼当医生的,比如南宋诗人陆游,贬官乡居时就常给人看病。这些在读医史时也是应当注意的。

【问】学用中医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笔者的体验,至少应注意如下几点:

(1)牢牢记住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中医学,特别是不要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否则非但学不进,还会生出反感来。随便举例:《黄帝内经》的“脏象”一章,相当于是中医的生理、病理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等描述,如从字面直译,那么就是说心脏是皇帝一样的官,肺是宰相一样的官,肝是将军一样的官……好了,好了,你中医先生连人体内脏的科学也说成是皇帝、宰相、将军,封建透顶,还说什么科学?但是你别急,古人是借皇帝、宰相、将军等的功能来说明它们各自在人体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已。试想,在那时的条件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细胞学等等远未出世,你叫他们用什么来叙述?因此,如不深加理解,便会嗤之以鼻。有的人三番两次学中医,总学不进去,有的也与此有关。这类例子,贯穿在整个中医学中,不再一一列举。

(2)如前所述,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要全面、系统地学。而且学习之初,切不要急着用西医学的概念去套用,笔者建议,可以干脆先丢开原有西医学的概念,待学到一定程度了,再进行比较、对照,乃至结合。这也正如学外语,比如先学英语了,再学俄语,它们字母、字形大体相同,但读法、用法不同,此时就应该先丢掉英语里的概念,然后按俄语的规律学,日子一久,便习惯成自然了。

因为中医里有些名词术语虽也包括了部分西医学名词的含义,但更多的是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含义。例如中医里的“心”脏,它虽也部分包括西医“心血管系统”的某些内容,可是它还包括了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又如中医“肾”脏,它包括西医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之外,更包括了其他部分如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功能。又如中医学里的“气”,除了也指吸入体内的空气之外,更广泛地概括了机体的所有功能、动力和各种能量等。比如常说的含有全身功能意义的元气、宗气、真气、中气、经气、卫气以及含有局部含义的肾气、肺气、肝气等等。前者指全身,后者指各脏腑的功能和能量。例如,当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衰弱而出现全身乏力、精神怠倦、语言无力以及脉细或弱等表现时,中医就叫这病人“中气不足”。这个“气”,就是能量、功能的意思;这个“中”就又要结合古文特点,理解为“内部”,而不是“中等”。所以应理解为“机体内部能量不足”。如果照字面直接解释成病人“身体内部气体不足”那又不对了。又如中医病因、病理学里的“湿”、“暑”等名词,它开始是指机体感受疾病时外界条件的潮湿、高温等有关致病的因素,后来慢慢成了中医学属于这类疾病的专用名词。比如西医病名的“尿道炎”、“膀胱炎”中病人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时,中医就叫“湿热下注”,虽然这时有的病人得病时并没有水分过多的“潮湿”经过;环境也没有高温因素,甚至在冬天里,但还是这样叫,而且还要用它体系里所谓“清热利湿”的中药和方法才见效。什么原因?原因是它把这类病都叫这个名称,而它的“清热利湿”的中药和方法是由它的经验积累证明是有效的,所以历来也这样叫。至于它们的实质是什么?用西医学怎样解释?用现代科学又怎样解释?这些都在研究中,更深的道理也等着我们大家去研究。

又如中医学里有关“风证”的一些病,它除了有些的确是由于病人受了风、凉等因素引起的,如风寒外感、风热外感等之外,有许多所谓的“风证”却都与外面吹来的风是毫不相干的。典型例子比如西医病名的“脑血管意外”,中医叫“中风”(这里的“中”指打中、击中、感受),意思是说被“风邪”击中了,可是事实证明,这病除了发病急剧,很像“突然被风吹了一样”(过去中医这样认为)之外,其他则与“外来的风”是毫无关系的。但这个“风”字也成了专用名词。正因为如此,所有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方剂,也被说成有所谓“祛风”、“息(熄)风”、“疏风”等作用。而事实上这么多的“风”字,都已经与那真正吹来的风是毫不相干的。我们如果不明这层道理和特点,用一般文字上的“风”去理解,那就怎么也不得要领。又接着说,也正因上述“中风”与真正的风关系极小,我们的先辈也不糊涂,逐渐有所觉察,例如明朝医家张景岳就曾说此病“病因本皆由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即说这病的病因,都是由于身体内部有病逐日积下来然后再发病的,和那种受了风寒的外感是不一样的。但是当时也只深究到此病“发自内部”的水平上,至于这病的明确病因,病位出在脑部,则只有有了现代医学的成果后才知道的。我们当然不能超前苛求前人,但须理解这个发展演变过程,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实质含义。

接着上面的思路,看看这演变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古人先是看到这类病人是突然发病的,有的立即跌倒甚至死亡;有的出现半身不遂。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既无解剖学,又无微生物学等等,更不知高血压、脑血管梗塞等概念。因此首先想到风寒外感等等,以为只有看不见吹来的风才有这种可能。但这病既急又重,所以不叫外“感”,而叫“中风”,即此风有“击中”之势,所以有的书上又叫它“贼风”、“恶风”,示其不同平常也。既然“风”是病因,开始必定曾按风寒、风热之类老经验去治,结果当然是不见效的,所以张景岳医家有“……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的醒悟,因而也有称它是“内风”等等的。而且又进一步分出它的病因有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这里又把它的肝属木,在四季属春属风等阴阳五行一套归纳进去了。于是也把以后得出的经验方药和方法叫做有“平肝”、“息风”等作用了。再经过不断积累和总结,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充实,便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中医的“中风”病(甚至连西医有时也叫它为中风,这当然又是初译此病过来的人“好心办的坏事”)。我们仔细分析上面“中风”一病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是:先看到病人有症状了(如症状多的就以主要症状为主),然后分析它的病因——是风,是寒,是湿?等等。如定为“风”,那么凡能见效的方、药、方法都叫有疏风、祛风、息风等作用;如定为“火”,那凡能见效的方、药、方法都叫有清火、降火等作用。以此类推。最后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一系列理论加以归纳解释,便成了自成体系的中医学。明白了这个特点,对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便都易于理解了。另外,这里又要看到对同一个病人,各个医生抓的主要症状不同,加上其他因素,如地区、气候、病人心理素质以及医生的水平不同、经验不同,当时更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杂志,医生不能及时交流,所以常常是对一个病人各人说一套,做一套,门户之争也就多了。但要记住一点:只要他们不是假医生、瞎吹牛(当然这类人经过历史岁月的淘汰,也不可能成为我们现在所知的古医家),他们都是首先有了丰富的经验,才有了他们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已归入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所以又是可信的,是宝贵的遗产之一。

另外,还有许多病名也是这样。典型例子又如“伤寒”,在西医里指的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而在中医学里,它指的是感受了所谓“寒邪”而引起一大类疾病的名称。著名的《伤寒论》就是它的专著。又如中医眼科里的“内障”,不全指西医的“白内障”,它是中医所有眼底疾病的总称。其中的“圆翳内障”才是相当西医的“白内障”。又如西医的“炎症”,从字面解,必是中医里的“热证”了:炎者,火上加火也,不热又是什么?可是这又错了,有许多西医的炎症却部分是属于中医的“寒证”的。举例:西医的气管炎,其中就有的类型是中医的“风寒证”、“痰湿证”、“水饮证”的;西医的慢性肝炎中的“寒湿困脾”型(证)也是标准的“寒证”,所以“炎”不全等于“热”,不能套用,这类例子也有一系列。

(3)在临床应用上,如果想用中医学的方法看病,那么请记住,在新的中西结合理论没有形成定论之前,一定要用中医的理论严格辨证论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不要中不中、西不西地勉强凑合。为什么?还是一句老话:理论体系不同(当然,有意搞试验的例外)。这种例子也有一系列,举简单的例子如伤风感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