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人学-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家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越是处在激烈的变化时代,越应回到最初的起点去认识家庭的永恒使命。
一句话,家庭是〃创造人格的场所〃。也就是每日每时加深着心灵之美,通过彼此间的帮助不断修练每个成员的人格,由不成熟到成熟,日益丰富起来。我认为这才是永远不变的家庭存在的意义。
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不断与社会进行交流,然后又回到家庭。在这样每日每时的反复过程中,加深和扩大与左邻右舍、周围人员的交流。他们把在各自不同社会、地区中得到的体验带回来,形成家庭内的空气,并影响着家庭的成长。我想,这样不断成长起来的家庭或叫〃自我变革〃,或叫〃自我进步〃,总而言之是充满向上发展活力的家庭。我把今后的这种家庭形象,暂时称为〃成长家族〃。
当然,〃成长家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家庭是不断创造的。没有人能提供给现成的完美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家庭就是通过爱的不倦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作家的日记(1)》,川端香男里译,收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17》,新潮社版)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个样式。这就很好。用不着去和别人攀比。另外,并不是不具备一切条件就不幸福。
比如我们用电子计算机找到一个条件最优越的人,他举行过最豪华的婚礼,一开始就住进自己购买的新居。但是如果没有爱的不倦的努力,他的家庭很可能只是外表物质华丽,内部十分空虚,最后有堕入《玩偶之家》的危险。
如果只靠〃自家住宅主义〃,乍看上去十分幸福,实际会有意想不到的薄弱之处。如果不能朝着人生的更高层次,为了彼此的成长而不断努力,也不会刻写出人生的幸福和胜利的历史。只存在人们相互慈爱、相互体谅、共同攀登高坡之时,也就是这个〃成长家族〃或者叫〃真的家庭〃建成之时,才能促成一个人类易于生存的社会的出现,幸福之风才会吹到人间。
抱着正确目的走向社会
——一个劳动妇女的严肃态度
昭和六十年(一九八五年)的十月,我访问了秋高气爽的广岛。为纪念广岛被炸四十年及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世界各国青年男女聚集到这里,举行第六届世界青年和平文化节。我是应邀来出席这个大会的。
在会议期间,我打听到一个妇女的下落。三年前她的丈夫死于癌症,后来我曾一直关心着她的情况。
听说在她丈夫留下三个爱子突然离开人世之时,她曾茫然不知所措,沉重的打击使她悲痛欲绝。然而,最后她还是站起来了。这动力便是对三个孩子的爱。她下决心〃不叫孩子们失去希望〃。虽然经济上不一定困难,她仍然到建筑公司去工作,同时照看孩子,每天从事的是自己生疏的工作。她要通过自己的表现,向孩子向社会表明,〃我们的家庭丝毫没有后退。〃这种心情是对丈夫的忠诚,也是对自己的鼓励。这位妇女曾说过:〃我觉得丈夫和孩子们都在看着我工作的情况,所以一点也不能偷懒。〃
她的话是平凡的,也是感人的。对她来说,工作岗位就是磨炼自己,使自己成长的最好的修行道场。她要成为好妻子、好母亲的决心完全化作对工作的尽心和不断进取的力量。
现在,从事各种工作的职业妇女已达一千五百万人以上,超过了家庭妇女的数量。由于工作岗位的扩大和管理职位的出现,妇女参加劳动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时代潮流。
听说最近不光单身青年妇女大量参加工作,那些从事计时工作的母亲们也在明显增加。她们出来工作的原因:一是家庭电器和速成食品增加,家庭琐事变得简单了;二是生活费用、房费不断上涨,需要增加收入。不只如此,在人的寿命已达到八十岁的今天,孩子长大之后的漫长岁月应当如何过得更有意义,也是人们考虑的问题。
不用说,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目的很多。我历来就主张妇女把视野扩大到社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因此出现这种〃女性时代〃的现象,我是双手赞成和支持的。我认为她们心中立志把握自己平凡的人生,使其更加坚实,更加适于自己发展的愿望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每人参加劳动的动机肯定不同。但是,不管最初是以怎样的心情开始的,工作总归是工作,工作就要负起责任。
那些把工作岗位当成磨炼自己人格、施展才能、完美自我的场所的人,工作就会成为她们的食粮。此外,在我和许多劳动妇女交谈过程中,深感最重要之点是要把家庭和工作岗位区分开来,尽量有个思维方法与情绪上的变换。比如:来到眼前的工作要尽量当场解决;工作中要有具体目标;不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于同事或晚辈,而应当善于诱导别人介绍经验。
自然,生活不可能都按道理去进行,为了使〃劳动母亲〃的自行车能在家庭与工作岗位之间保持平衡,越过有形无形的障碍,工作的目的就如同一个车把,必须牢牢把握。平衡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掌握。有时也许会倒向一方,甚至摔倒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下去,战斗下去。
成长起来的人没有牢骚,他是谦虚的。每天勤勤恳恳踏着人生的车蹬前进下去,周围人们看待你的目光肯定会变得温和起来。
对劳动妇女来说,最大的苦闷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只要看看对孩子们进行的调查就可知道,和母亲相处时间的减少,似乎并不一定会成为孩子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反倒有很多例子表明:由于母亲既能工作又能管好家庭,母亲的奋斗精神反使他们更早地认清社会,懂得了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漫长的接触或语言的交流。父母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教育环境。这种精神自然也适用于专职家庭妇女的情况。这里无须赘述。
我想,家务与育儿也应算作创造性的〃工作〃。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又为了自己的人格,不管什么事都能认真努力完成,这就是最重要之处。孩子们会在母亲身上学到这种精神,从而成长起来。
今后,女性将会更加深入、广泛地进入社会,这是时代的趋势。女性的特点是耐心、细致、善于体察关心别人。有强的审美观点。如能重视她们这些特点,使其发展,必将有利于社会。不只限于某种职业,在社会的各部门内,以及和平运动之中,女性都能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女性那脚踏实地的扎根于大地的实践经验与生活体会,可以使容易走向空洞化的各种运动得到充实。现实生活才是一切人共同依据的基础。〃母亲如果变化,世界也会大变〃——妇女的呼声、妇女的主张一旦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必将给陷入困境的现代社会带来极大光明。
结婚是有崇高意义的创作
——评山本周五郎的《桃井》
常听人说现在离婚率增高了。也许还有一些夫妇即使未构成离婚,也只是维持着淡漠的感情而已。
夫妇是这个世界上有缘相逢的一对,他们曾立誓要一生比翼相随,现在却因某种原因各奔东西,其中定有第三者难以推测的不得已的情况。这种迫不得已的最终选择令人同情。
属于这种情况者可能是多数。姑且不谈这些,现在应当考虑的是在面临困难和绝望之时,以及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夫妇间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山本周五郎的作品中有个小品《桃井》(《山本周五郎小说全集1》,新潮社版)。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武士的女儿。她相貌不甚美丽,所以自幼就喜欢读书,从中寻找乐趣。逐渐地对和歌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写作和歌度过一生。在拒绝多次提亲之后,竟错过婚期,无人问津了。
后来她得到了转机,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老妇人,在和老妇人接触过程中,她那关闭着的心被打开了。老妇人劝她道:〃不能把和歌之道与结婚对立起来。如果一生要独身到底,事事争强好胜,就不会作出打动人心的美丽和歌来。〃
不久又有人来提亲,说的是做一门武士的填房。那武士死了妻子,留下两个男孩。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她不忍舍弃和歌。但是又想,也许会像老妇人说的那样,反而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和歌来吧。于是下了决心。这时老妇人又告诉她:
女人对结婚寄与的希望与理想并不是一结婚就能实现,而是靠今后自己的努力去逐步筑造。
〃并不是理想的境界里存在着结婚,而是结婚之后才开始实现理想,而且这理想几乎全要靠妻子的努力……。〃
在抚养两个继子的共同生活中,她经受了考验,逐渐成熟,从中更加体会到老妇人教诲的重要。
回顾一年的结婚生活,她对自己说道:
〃家庭如同妻子的镜子,夸张一点说,自己心中起伏的每个不同情绪,似乎都会马上反映到家庭中来。……治家持家不是一件事务,而是同写和歌一样的创作。……而且,如果和歌写坏了,只要撕碎扔掉就可以了,但是生活却不能再度重复。人度过的每一天,都如实地刻写在时间的碑石上。尽管眼睛无法看到,也不会留下痕迹,但父母传子,子又传孙,就这样血缘相联,心心相系,永无止境。如果说是创作,再不会有其它创作能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了吧。〃
的确,夫妻、家庭走过的一生道路,犹如一篇文学创作。
而且在这创作的过程中,女性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大。正如日莲大圣人在佛书中所写:〃箭之行在于弓之力,男人的行动来自女人的力量〃,〃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飞出。如果女子贤慧、聪明,就可以发挥出男子的最大力量。相反,如果女子愚蠢,缺点很多,也会大大减弱男子的力量。
我想,女子智慧的大小,仍然取决于她与丈夫分担重任的决心吧。
虽说是夫妇,本来是都不成熟的,存在缺点的两个人,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点才有〃创作〃的苦辛,正因如此,可以说才有〃创作〃的喜悦吗?而且,如果两人能相互补充不足之处不是大好的事吗?因此就需要两个人之间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志向。这可以称为创作中的共同〃主题〃。即使偶尔有厌烦对方之处,即使发生争吵,也能重新回到夫妻原来的起点,〃再次继续前进〃。这个起点正是共同的目标。
每对夫妻的志向会有所不同:这应当由两个人共同商定。
而且在两人一起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时候,要进一步不断相互切磋琢磨,加深夫妻间的相互理解。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夫妇间的锁链,不久也将成为父母与孩子间的锁链。
日莲大圣人在书中又写道:〃父母志,子述说〃就是说,父母的理想、信念由儿子继承,儿子将按自己的理解去执行。
我在这里要寻求的不是地位、财产的继承,而是〃父母传给儿子〃的最珍贵的源流。
不管怎么说,结婚,从一个侧面来看是无法后退的起跑线。因此可以说在夫妻的锁链上布下了背水之阵,只许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到那时,希望你能重新咀嚼一下《桃井》主人公的独白:
〃如果说是创作,再不会有其它创作能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了。〃
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
——〃坚强的母亲〃居里夫人
我经常向女青年们谈起居里夫人的事迹。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极大教育意义。
由巴黎坐二十分钟电车便到达索站。这是一个与繁华城市截然不同的幽静住宅区。在索市有个法国日莲正宗的巴黎会馆,所以我每次去巴黎必到那里。走在那附近的石板路上和七叶树成行的林荫道上,仿佛又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我和妻子常在这里散步。这一带有玛丽·居里的包围在绿树丛中的故居,还有玛丽·居里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墓地。玛丽的二女儿艾薇·居里的名著《居里夫人传》(川口笃他译,白水社版)曾使年轻时代的我十分着迷。因此每到这里便产生一种与昔日知己相逢的亲切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居里夫妇共同发现了铀元素,于一九○三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一一年玛丽·居里又单独获诺贝尔化学奖。能够两次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在科学界只有她一个。
我所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业绩,而是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战胜悲痛,把两个女儿培育成人的坚强母亲的生涯。
艾薇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描写过:
〃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她决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了成功。〃
玛丽对女儿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的坚定信念就是〃科学的力量才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尽管今天科学上也出现了核武器时代,人们不再对一切科学都寄与美好期望。然而她是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是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在玛丽一生中遇到许多不幸:他最热爱的父亲去世;姐姐的孩子生病;第二个孩子流产;丈夫体弱多病。在那困难接踵而来的时期,她曾与丈夫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玛丽说:〃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死去了,留下的那一个也不会活着吧。〃皮埃尔却答道:〃不,你说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也要继续从事研究。〃
命运是残酷的,他们谈过的那种结局,终于出现了。
四年后,她的丈夫在不幸的马车事故中丧失,那时她才三十八岁。尽管她抱着无限悲痛,却仍然按照皮埃尔的嘱咐,一面继续研究,一面抚育女儿。为此,开始了艰苦的历程。
她接替丈夫的讲座,站在巴黎大学索尔朋努学校的讲坛上,成了空前的第一个女教授。以后的日日夜夜,她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作为学者从事研究,作为主妇安排生活,尤其要作为母亲教育孩子。
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对于这种不为儿孙留〃美田〃的作法,我深表赞同。
二女儿艾薇追述说:〃玛丽的催人泪下的努力,她的意志,(中略)独立自主精神给我们两个人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我们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不靠旁人,自己闯过难关。〃
与此同时,她严厉的背后又充满了母亲的慈爱。
她曾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们爱我,给我愉快;有时又让我担心。你们真是我的好宝贝。〃
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女依丽诺继承母亲事业成了科学家。
玛丽死后,她也和丈夫一起得到诺贝尔奖。二女儿艾薇和姐姐不同,活跃在另一领域。她从各方面做母亲的助手,帮助母亲去了美国,在母亲不大擅长的社交方面做好各种安排。她的丈夫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秘书长,如果是现在,这个组织也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机构了。我愿意说,玛丽建起的这个家庭是奏出光辉凯歌的一家。
我在玛丽·居里的道路上看到了一个永不屈服的坚韧的人之中核。我想正是这个中核完成了对女儿的家庭教育吧。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认识这种人之中核,并使其贯穿于生活之中,不断培育下去。
应该看到居里夫人完成这样好的家庭教育使命,不是靠她高深的学识,而是靠了她作为母亲的〃灵魂〃。
我在一般百姓之中,也见到过许多家庭的妻子或母亲能够克服悲伤与痛苦,把孩子教育成出色的人才。总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是牢骚满腹,而是生活在乐观开朗之中。常言道:〃孩子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要使孩子看到脊背,自己就必须背过脸去朝前走。父母应当一天比一天更加充实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生命中便自然产生出充满信心生活下去的原动力量。〃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中最完善的〃育人教育〃、〃灵魂教育〃。
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在父母的心中。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成熟。
父亲以父子对话形式参与教育
——原英国驻日大使弗·吾纳的家庭教育
原英国驻日大使弗雷德·吾纳氏的一段谈话,曾在家庭教育方面给我不少启示与帮助。有一年的岁末,我招待大使夫妇共进晚餐。席上大使谈道:
〃我总是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来接近。〃
〃即不管孩子懂或不懂,我常给他讲些复杂的国际问题。〃
我可以想象出这位剑桥大学出身的英俊的外交官和孩子认真高谈时的情景。这是令人愉快的。
曾听到许多母亲和学者说过,孩子们可以理解许多复杂事物,甚至使大人们感到吃惊。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孩子们总有一种希望别人承认自己存在的心理。
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方面,大使的谈话很有启发性。说起家庭教育,一般人都是全部交给母亲去管。现在已有不少人醒悟到这点,主张父亲也应关心教育。父亲每天在严酷的现实中到处闯荡,知识比较丰富。如果通过父子对话方式把这些介绍到家中,我觉得很有益处。孩子进入中学后,就会有相当的理解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许多具体问题,学习父亲的思想。
看起来,那位大使对孩子的要求相当严格。据说他曾对大使馆工作人员讲过:〃如果我的孩子做了错事,希望你们严厉地批评他。不要客气。〃如果孩子对仆人等直呼姓名,大使夫妇就会暴跳发火。我觉得像这样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明白好坏的界线是很对的。善恶分明在培养今后的社会人方面,愈来愈占有重要位置。
如果父亲和母亲同样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会产生反抗,变得内向。父亲如果像个朋友或说话不多,对孩子们来说反而具有威信,他若能时而向孩子们指出善恶的界线,效果就会更好。同时,父亲对孩子的信赖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上,比起母亲的爱还要产生更大的影响。
诚山三郎在一篇随笔《父亲的耐性》中描写了一个获得芥川奖的作家的父亲。
这个青年作家在高中时期,由于偶然原因加入了小流氓组织,受到警察的管教,后来离家出走到东京。父亲给儿子寄去明信片,信中没有一点指责,只是若无其事地介绍家中情况。儿子从来不写一封回信,父亲在七年之中却寄去两千多张明信片。
对这个给自己脸上抹黑的儿子,在渺无音信的情况下,连续七年坚持无偿的努力。这父亲的深厚信赖,耐心和慈爱,在儿子的人生道路上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支持和鼓励。
父亲与儿子,尽管经历有多有少,同样都是在人生的风浪中颠簸。父母之爱越深,惦念和操心也就越多,永远不会休止。这就是父母之心吧。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行为的镜子〃。相信孩子的人,就会教育出相信父母的孩子。相信父母的孩子必然会成为有出息的人。
心的交流使他的才能无限伸展
——歌德所受的幼儿教育
幼儿身上也俨然存在着一个内心世界,这内心世界,如同一个小宇宙,它不能过早受到污染,也不应被黑暗笼罩,更不应为烟尘覆盖而失去光明。
我认为应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造成一个悬挂七色彩虹天空一样的广阔世界。并且应当设法给他们灌输丰富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为了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永远能够既顽强又纯洁,既善良又勇敢地生活、前进,母亲们不应忘记,必须在他们心中播下各色各样的幸福种子。
那是因为对于幼儿的最大的教育场所是在母亲的心中。
在一个微风送爽的初夏,我访问了德国的法兰克福鲁德地区。尽管日程十分紧张,我仍然有幸抽空参观了大文豪歌德的故居。而且在那里听到一段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歌德在一生八十二年的岁月中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他的丰富的创造力的源泉究竟在何处?——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歌德的源泉就是和母亲之间进行的心之交流。这交流曾是那样充满温馨,充满幽默。
关于歌德少年时代的情况,我们可以从皮特曼所编的《歌德对话录》(大野俊一译,白水社版)及《歌德的故事》(菊池荣一著,讲谈社学术文库版)中了解不少材料。歌德的母亲艾丽沙白特是个能干的、开朗的妇女。只要她一出现,周围的人会立即感受到温暖的气氛。
她最善于讲述有关星星的故事,她能把水、土、空气等等人格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编成各种童话。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能成为她有趣的故事题材。歌德从母亲的这些故事中感到一切生物都在跳动,养成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慈善心肠。
歌德总是闪动着眼睛,入神地倾听母亲的讲述,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驶。有时,故事中他所喜爱的人物遇到不幸,他的脸土会立即现出愤怒,眼睛里闪出泪花。
母亲非常了解歌德的心情,当天总是不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