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犹太智慧枕边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森特曾在博里纳日做过一段时间的牧师。
博里纳日是个产煤的矿区。在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下矿井。他们在不断发生事故的危险中干活儿,但工资却低得难以糊口。他们住的是破烂的棚屋,他们的妻子儿女几乎一年到头都在里面忍受着寒冷、热病和饥饿的煎熬。
这里的人都是“煤黑子”,肥皂在博里纳日人的心目中简直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品。
温森特被临时任命为该地的福音传教士时,他找了峡谷的最下头的一所挺大的房子,并和村民一起拿麻袋去装了很多煤渣,在房子里烧起了炉子,以免房子里太寒冷。
温森特登上讲坛,他的讲道是那样诚挚而又充满信心,竟使得这些博里纳日人脸上的忧郁神情渐渐消退了,从他此次布道所受的欢迎来看,博里纳日的人民对他的态度已经没有任何保留了,他们终于相信了他。他作为上帝的牧师奇書網,现在已经得到了这些满脸煤黑的人们的充分认可。
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变化呢?不会是由于他有了一座新教堂,因为这对于矿工们来讲压根儿不算什么。他们不会知道关于对他的传教士职务的任命,因为他并没有告诉他们在原先那个地方他是没有正式任命的。而且虽然他刚才讲道时热情洋溢,措辞优美,但在原来那间简陋的小棚屋里和那座弃置不用的马厩里,他也是这样讲的啊!
温森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回到自己的住处,准备用从布鲁塞尔带来的肥皂洗脸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跑到镜子前面端详着自己,看见前额的皱纹里、眼皮上、面颊两边和圆圆的大下巴上,都沾着万千石山上的黑煤灰。
“当然!”他大声说,“这就是他们对我认可的原因所在,我终于成了他们的自己人了!”
他把手在水里涮了涮,脸连碰都没碰就去睡了。留在博里纳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从而使自己看上去和其他人没有两样。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首先应该使自己在某一方面与他们相似或相同,这样就有了达成更多一致的基础。
………………………………
窃贼的存在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
………………………………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审判官经过一处市场,发现市场上有赃物出售,交易还挺热火的。他觉得有必要开导一下市民或小偷。为此,他不声不响地在市场上给市民做了一次教习。
审判官放出一只黄鼠狼,给它一块肉。黄鼠狼叼着那块肉,立刻跑回自己的小洞里去了。一旁观看的市民也马上知道了黄鼠狼藏肉的地方。
审判官来到那个洞前,把黄鼠狼捉出来,把洞口堵住。然后,他又拿出许多肉块给黄鼠狼。黄鼠狼叼起肉后,又立刻回到自己的洞去。但这次,它发现洞口被堵死了,肉没地方藏,于是重又回到审判官跟前,把肉放下了。
因为黄鼠狼一时难以处理自己叼来的肉,只好回来还给它的主人。
看到这里,市民们若有所悟,不等审判官开口,就去重新把市场上的货物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赃物贩子卖给他们的,正是他们被窃走的货物。
相对来说,为纯粹自己的需要去偷窃某样东西的窃贼是不多的,因为这个要求难度太大,效率太低。窃贼同被窃之物的关系有点像(当然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商人与商品的关系,两者都是为了换取其他东西而暂时占有某样东西的。
所以,窃贼的存在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人收买他的赃物。赃物或许是自商品发明以来唯一始终真正“价廉物美”的商品,所以,始终找得到自己的市场,甚至还可以形成故事中那样的专门市场。然而,正是这个市场的存在,最终导致了一个“失主买回赃物”的喜剧性场面。
犹太人之所以重视律法,之所以重视守信守约,之所以虔敬,之所以一丝不苟地崇拜上帝,就是因为犹太集体智慧早就在个体不知不觉中安排好了,每个人交出的那点权利,每个人多履行的那点义务,最后仍然是他的权利,仍然是他对自己履行的义务。
在有序状态下,每个人以自己不贪、不争、不偷的方法最终获得的成果,较之每个人都以自己贪婪争抢偷窃的方式最终获得的成果,肯定要大得多、方便得多、愉快得多。
………………………………
商品经济必备的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
………………………………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则案例:
有两个拉比都想买某一块地。第一个拉比先就这块地谈好了价格,可第二个拉比跑来,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
有一天,有人来见第二个拉比,对他说:“有人想买糖果,来到糖果店,看见已经有人在验看糖果的质量,但后到的人却抢先把糖果买了下来,这样的人,你认为如何称呼为好?”
第二个拉比回答说:“当然第二个人是坏人了。”
于是,那人就告诉他说:“你新近买下的土地,就相当于后到者买下的糖果。事先已经有人报出了价格,正在交涉之中,你怎么可以先买下来呢?”
事情最后是怎样解决的呢?
第二个拉比认为把新买下的东西立刻卖出去,有些不吉利,送给第一个拉比,他又不舍得,于是,就把它捐赠给了一所学校。
在经商中,要奉行公平价格、正当利润、公平竞争、如实说明等商业法规的基本思想和原始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合作。
………………………………
4个男人和一只沉重的木箱
………………………………
丛林中走出了4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精疲力竭、步履艰难,简直像是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共同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可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4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激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然而,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只神秘的、沉重的箱子。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必须由你们4人合作——两个一次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答应我吗?”
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共同尊重的人的遗言。他们怎能不敬重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互相充满敌意时,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只神秘的木箱以及他要求他们对他作的诺言,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4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这4个人是: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赛克斯和约翰逊——他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赛克斯有一张地图。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研究一番。他会用手指点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遥远。可是,要走到那儿,真是谈何容易啊!
丛林越来越浓密了。危险和恐惧不断向他们袭来。此刻,他们是多么怀念马格拉夫啊!因为,他总能在困难时,及时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在任何情况下,他总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起初,他们还互相交谈。对他们来说,能听到别人的声音似乎也是一种慰藉。但很快地,他们便发现,谈话似乎只会加重箱子的分量,增加身体的疲劳;于是他们沉默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比沉默更糟糕的东西:在各人的心中,反复交叠地出现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渴念,对同伴的猜忌和对密林及死亡的恐惧。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的,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但在一切都几乎成为梦幻时,只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它,促使着心力交瘁的他们继续前进;是它,在他们濒于分裂时,将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对它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恨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它。
这只神秘的木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他们根据各人的想象力进行着各种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高尚的马格拉夫绝不会欺骗他们。正因为这样,他们相互间也存有戒心:绝不能让某个人独吞了这批无价之宝。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正如马格拉夫所说,非得4个人齐心合力,才能把这只沉重的箱子抬出去。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大森林那堵严密的绿色高墙豁然打开了。他们来到了丛林的边沿。这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
历尽千辛万苦的他们,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这个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白大褂的老头热情地接待了这4个从可怕的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
他们饱餐一顿之后,约翰逊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有点难为情地提起马格拉夫许诺的报酬问题。
老头听完,却爱莫能助地把手一摊,歉然地说:“可是,朋友们,我一无所有。除了对你们表示感谢之外,我没有什么可以酬答你们的。马格拉夫是我的好朋友。为了你们实践了对他的诺言,我万分感激你们,但我却无法酬答诸位。”
约翰逊指着箱子说:“在这里面。”
赛克斯也热切地重复道:“在箱子里面。”
“请把它打开吧。”4个人异口同声地要求道。
他们动手拆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约翰逊说:“这是开的什么玩笑呀?”
可是赛克斯说:“我听见声音了!我听见咔哒声了。快来看!”4个人都围拢过来。然而,麦克唐纳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却是一块块毫无价值的普通石头!
麦克里迪失望地说:“我早就觉得那人有点疯,说什么箱子里有比金子还贵重的无价之宝!”
“不,”巴里迅速地说,“我记得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
“那又怎么样呢?”麦克里迪恼怒地嚷道。
巴里将自己的同伴轮流打量了一遍,他脑海里重现了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可怕的经历。他仿佛又见到了路旁的堆堆白骨。他记起人们在他们进入森林前的告诫:单枪匹马在森林里闯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他终于明白了。他深沉地说:“朋友们,这难道还不清楚吗?马格拉夫让我们得到的,是我们的生命啊!如果没有这只箱子,没有我们那些诺言的约束,我们能活着走出丛林吗?”
信守诺言的约束,重视集体的力量,永远怀有必胜的信念等等,都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
………………………………
违约者必须遭到报复
………………………………
有这样一则《塔木德》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漂亮的姑娘和家里人一块儿出外旅行。途中,姑娘离开家人信步溜达,不知不觉中走迷了路,来到了一口井边。
当时,她正觉得口渴,就攀着吊桶,下到井里去喝水。结果,喝完了水,却攀不上井来,急得大声哭喊着求救。
这时,刚好有个青年男子打这儿路过,听见井下有人在哭喊,便设法把她救了上来。两个人一见钟情,都表示要永远相爱。
有一天,这个青年不得不出外旅行,临行前特地到她家来见她,和她道别,并且约好,要继续信守旧约。他们双方都表示,不管等待多久,也一定要同对方结婚。
两人订下了婚约后,正想请谁来担任证人,这时候,姑娘刚好看见有一只黄鼠狼走过,跑进了树林。于是,她说:“现在那只黄鼠狼和我们旁边的那口井,就是我们的证人了。”
两个人就此分别。
过了好多年,姑娘一直守着贞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可是,他却已在遥远的他乡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完全把原先的婚约给忘了。
一天,孩子玩累了,躺在草地上便睡着了。这时,跑出来一只黄鼠狼,咬了孩子的脖子,孩子死了。他的父母都非常伤心。
后来他俩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又生活得很幸福。这个男孩长大了,会自己到外面去玩了。有一天,他来到一口井边,为了观看井下水面上映出的影子,一不小心,掉落井里,溺死了。
到这个时候,那男青年终于记起了从前和那位姑娘的婚约,当时的婚约证人正是黄鼠狼和水井。
于是,他便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妻子,同她离了婚。
青年回到姑娘住的村子,而她还在等着他。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着幸福的日子。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神佑之下合约(婚约)得到履行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对违约行为的惩罚不是直接落在违约者本人的头上,比如让他喝醉了酒掉井里淹死,或让黄鼠狼咬了得病不治而死(不过证人黄鼠狼的小命也得搭进去了),却是让两个无辜的孩子当替罪羊,读来难免于心不忍。
其实,这本是一个劝人为善、劝人守约的寓言,其寓意根本上在于无论如何要使合约得以履行。要是让违约人一死了之,那就既不符合犹太人“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信条,而且合约也彻底没了希望,守约的姑娘只好于受损失空守闺房一辈子。
所以,故事就毫不怜惜地让惩罚落在违约行为所带来的“赢利”上,即两个孩子身上。在这里,孩子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违约行为的首要成果。
这就从根本上抽去了违约行为的内在意义,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无谓之举,甚至自讨苦吃之举。这对“违约”夫妻不是两次获得“赢利”而又两次从“幸福”坠入痛苦之中吗?
从这个节骨眼着眼入手,可以说是对“违约病”的最有效的针砭。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对内部的违约者采取的是逐出教门的办法。在生意场上,一个受到犹太共同体排斥的“犹太人”可以说是绝难再生存下去(作为生意人生存下去)的。
而对于非犹太人,则一方面毫不留情地上诉法院,要求强制执行合约,或者赔偿损失;另一方面,犹太共同体相互通报,以后不再同此人做生意。
欺骗别人等于欺骗自己,因为言而无信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最后陷于孤立而一事无成。
………………………………
合同的品质条件是一项重要条件
………………………………
《塔木德》上说:“契约与合同一旦签订,就没有协商的余地了。”
犹太人做生意十分注重合同。出口商比尔与犹太商人拉克签订了10000箱蘑菇罐头合同,合同规定为:“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出口商比尔在出货时,却装运了10000箱150克的蘑菇罐头。货物的重量虽然比合同多了50克,但犹太商人拉克拒绝收货。出口商比尔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不收钱,而拉克仍不同意,并要求索赔。比尔无可奈何,赔了拉克10多万美元后,还要把货物另作处理。
此事看来似乎拉克太不通情理,多给他货物也不要。事实不是那么简单。犹太人精于经商,深谙国际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他们懂得,合同的品质条件是一项重要条件,或者称为实质性的条件。合同规定的商品规格是每罐100克,而出口商交付的每罐却是150克,虽然重量多了50克,但卖方未按合同规定的规格条件交货,是违反合同的。按国际惯例,犹太商人完全有权拒绝收货并提出索赔。根据联合国公约,出口商的行为是根本违反合同的。犹太商人此举是站得住脚的。
此外,还有个适销对路问题。犹太商购买不同规格的商品,是有一定的商业目的的,包括适应消费者的爱好和习惯、市场供需的情况、对付竞争对手的策略等。如果出口方装运的150克蘑菇罐头不适应市场消费习惯,即使每罐多给50克并不加价,进口方的犹太商人也不会接受,反而打乱了他的经营计划,有可能使其销售通路和商业目标受到损失,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最后,还有可能会给买方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假设犹太进口商所在国是实行进口贸易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如果进口商申请进口许可证是100克的,而实际到货是150克的,其进口重量比进口许可证重量多了50克,很可能遭到进口国有关部门的质疑,甚至会被怀疑有意逃避进口管理和关税,以多报少,要被追究责任和罚款。
既然签订了合同,就要严格遵守,这样既显得诚信,又能避免遭受意外损失。仅仅看见了眼前利益就不严格履行合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对自己不利也不能违约
………………………………
《塔木德》中要求:“立誓之事就是对自己有害也不能反悔。”谨守此道的犹太商人奥斯曼善于从长远考虑问题,为了信誉宁愿暂时赔钱,他目光远大的作风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0年,奥斯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开罗大学并获得了工学院学士学位,重新回到了伊斯梅利亚城。贫穷的大学毕业生想自谋出路,当一名建筑承包商。这在商人看来简直是白日做梦。奥斯曼也陷入窘境:“我身无分文,但我立志于从事建筑业。为了这种目的,我可以委曲求全,从零开始。”
奥斯曼的舅父是一名建筑承包商,他曾经开导奥斯曼: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奥斯曼为了筹集资金,学习承包业务,巩固大学所学的知识,便到了舅父的承包行当帮手。在工作中奥斯曼注意积累工作经验,了解施工所需要的一切程序,了解提高工效、节省材料的方法。一年多的实践后,奥斯曼收获不小,但也有不少感慨:“舅父是一个缺乏资金的建筑承包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无力与欧洲承包公司竞争。我必须拥有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技术、能同欧洲人竞争的承包商。”
1942年,奥斯曼离开舅父,开始实现自己的成为建筑承包商的梦,他手里仅有180埃镑,却筹办了自己的建筑承包行。
奥斯曼相信事在人为,人能改变环境,不能成为环境的奴隶。根据在舅父承包行所获得的工作经验,他确立了自己的经营原则:“谋事以诚,平等相待,信誉为重。”创业初期,奥斯曼不管业务大小、盈利多少,都积极争取。他第一次承包的是一个极小的项目——为一个杂货店老板设计一个铺面,合同金只有3埃镑。但他没有拒绝这笔微不足道的买卖,仍是颇费苦心,毫不马虎。他设计的铺面符合杂货店老板的心意,杂货店老板逢人便称赞奥斯曼,于是奥斯曼的信誉日益上升。奥斯曼的经营原则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他的承包业务日渐发展。
1952年,英国殖民者为了镇压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出动飞机轰炸苏伊士运河沿岸村庄,村民流离失所。奥斯曼承包公司开始了为村民重建家园的工作,用两个月时间,为160多户村民重建了房屋,他的公司获利54万美金。
20世纪50年代后,海湾地区大量发现和开发石油,各国相继加快本国建设步伐。他们需要扩建皇宫,建造兵营,修筑公路。这给了奥斯曼一个历史性机会,他以创业者的远见,率领自己的公司开进了海湾地区。他面见沙特阿拉伯国王,陈述自己的意图,并向国王保证:他将以低投标、高质量、讲信誉来承包工程。沙特阿拉伯国王答应了奥斯曼的请求。后来工程完工时,奥斯曼请来沙特国王主持仪式,沙特国王对此极为满意。
“人先信而后求能。”奥斯曼讲究信誉,保证质量的为人处世方法和经营原则,使他的影响不断扩大。随后几年,奥斯曼在科威特、约旦、苏丹、利比亚等国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为了享誉中东地区的大建筑承包商。
奥斯曼讲究信誉的做法,在一定情况下会使自己吃亏。但在这种情况下,吃亏毕竟是暂时的,所谓有亏必有盈,某次吃亏或经济利益受损却会给自己长远的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甚至长远的影响。
1960年,奥斯曼承包了世界上著名的阿斯旺高坝工程。地质构造复杂、气温高、机械老化等不利因素给建筑者带来了重重困难,从所获利润来说,承包阿斯旺高坝工程还不如在国外承包一件大建筑。奥斯曼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阿斯旺高坝工程第一期的合同工程。但随后却发生了一件奥斯曼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他吃了大亏。
纳赛尔总统于1961年宣布国有化法令,私人大企业被收归国有。奥斯曼公司在劫难逃。国有化后,奥斯曼公司每年只能收取利润的4%,奥斯曼本人的年薪仅为35万美元。这对奥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