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和尚的白粥馆-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一个人是否会满意自己的生活,和拥有多少物质并不能直接画等号,还有一项内容会更为直接地影响我们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欲望、对生活的索求。
当我们的欲望强烈,不知满足的时候,快乐便会变得遥不可及。
我们付出十分的努力,得到十分的回报,便以为必然会得到十分的欣喜,可事实上这样的欣喜往往只是短暂的,因为欲望再生的速度,常常让我们意想不到。
如果我们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努力与进取便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第26个 卖馒头的小桂施主
戒嗔居住的小镇里,有家生意好得不得了的桂记馒头铺。馒头铺的老板姓桂,是位五六十岁的年长施主。桂老板常常喜欢和客人诉说桂记馒头铺的历史,他说自己的铺子可是家老字号,是由他的爷爷创立的,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了。
桂老板的话,戒嗔是相信的,因为这家铺子一眼望过去就和同条街上的其他铺子不太一样,古朴的招牌留下了不少岁月的痕迹,和其他铺子鲜艳晃眼的新招牌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戒嗔看来,桂记馒头铺的生意好,除了因为店里的馒头做得好吃以外,还和桂老板的经营能力有关。戒嗔记得有一次邻镇的吴施主来天明寺还愿,回去的路上顺便买了几个桂记的馒头,结果桂施主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这件事,只是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吴施主来天明寺进香之事,而是重点向大家宣传吴施主因为喜欢他的馒头,特意跑了很远的路来买馒头。
据戒嗔所知,除了馒头以外,最让桂老板自豪的,便是他的儿子。桂老板的儿子年龄和戒嗔差不多,多年前戒嗔便听到同镇的施主们议论,他们说,小桂施主的成绩非常好,一定是上重点大学的材料。
戒嗔与戒傲师弟和小桂施主都不太熟悉,可能是因为小桂施主不似戒嗔和戒傲那般无所事事、时常闲逛,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用功读书了,所以遇到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小桂施主高中毕业后,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考进了一所相当不错的大学,等大学毕业后,又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
那几年,桂老板在卖馒头之余的话题也变了。他时常感慨自己的馒头铺估计开不了几年了,一旦他退休了,便无人经营了,因为他的儿子以后一定不会继承父业,定然会去大城市发展。
虽然从表面看,因为“馒头文化”失传,桂老板应该无比惆怅,可事实上每次桂老板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心情都是不错的,总给人一种假装很郁闷,实则在炫耀的感觉。
又过了几年,小桂施主硕士毕业了,可是他居然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最后回到了家乡。知道内情的施主说,小桂施主的性格挺内向,读书是好材料,可是与人沟通就有问题了,去企业应聘,每到面试的时候便会出错。
小桂施主在家里待上几个月后,工作的事情也没有进展,可能他自己也觉得待在家里无聊,便去了桂记馒头铺帮忙。
看到小桂施主卖馒头的样子,戒嗔总觉得有些不习惯。开始的几个月,小桂施主总是一副有心事的样子,不爱和顾客交流,收钱和递馒头的样子都是酷酷的,表情一直都是淡淡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算账的速度很快,就像不需要思考一样,又从不出错。
那段时间桂老板的心情也不太好,他私下向人诉过苦。他说,中国的社会太爱讲关系,如果不是自己的家庭世代都在小镇上毫无背景,或许可以给儿子找个好工作。
不过庆幸的是,小桂施主的情绪调整得还是比较快的。过了几个月,小桂施主开始变得活跃了,看到人的时候也有了笑容,有时候还能说上几个笑话。而且戒嗔发现小桂施主是说冷笑话的高手,经常一本正经地就把人逗乐了。
戒嗔也就是那段时间和小桂施主熟悉了起来,其实戒嗔的心里也挺替小桂施主惋惜的。虽然大家常说只要是自力更生,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毕竟小桂施主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现在全放弃了,去做这种不太需要脑力劳动的工作,总觉得是大材小用了。
小桂施主卖了一年多的馒头,就在大家开始习惯他的存在的时候,他却忽然不见了。最初的日子,戒嗔也没有太在意,以为小桂施主可能外出旅游或者做其他事情去了,可是又过了好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小桂施主出现,戒嗔便忍不住向桂老板打听。桂老板笑着告诉戒嗔,原来小桂施主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现在已经去外地上班了。
戒嗔从心里为小桂施主高兴,但依然觉得完美的结局中有些遗憾,因为戒嗔觉得时间实在宝贵,以小桂施主的才华,白白浪费了一年多时间在完全不适合他的工作上确实可惜。
中秋的时候,戒嗔遇到了回家探亲的小桂施主。小桂站在馒头铺旁边,指着里面的柜台说,这里是他转变最大的地方,小桂施主的生活一直都很封闭,每天只知道读书和考试,从学校出来,到了社会上一下子就茫然了。在馒头铺里卖馒头是小桂施主第一次真正接触社会,他在这里学会了珍惜生活,也学会了和社会上的人交际,虽然这只是最单纯的交往,但一样是很好的开始。
听到小桂施主的话,戒嗔忽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可能是错的,小桂施主并没有在馒头铺里虚度光阴,反而增加了人生阅历。
也许生活中从来没有哪段经历是真正无用的,不管在人生的高潮、低谷还是平静的小日子里,我们都会得到生活的恩赐。
我们时常会抱怨生活给我们的太少,那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它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第27个 变色花的选择
去年的时候,智缘师父的花架子上多了一盆红色的绣球花,那是镇政府的林施主送给智缘师父的礼物。林施主说,这盆花是他去外地出差的时候买回来的。
林施主说这番话的时候,戒嗔很是意外,因为戒嗔知道林施主平时琐碎的工作挺多,根本无暇照顾花草,再加上他不是爱花之人,所以林施主的屋子里基本上没有花草。林施主的朋友曾经送给林施主几盆花,林施主自知养不长久,只是在屋子里面摆了几天便转赠给智缘师父了。但这一次林施主送来的花和前几次的来历有些不同,居然是他主动买来的。
林施主解释说,出差回来坐长途汽车的时候,他去车站的时间太早,便在附近逛了一会,经过花店的时候,被热情的老板娘请进了店里。
林施主说自己那时候只是觉得那盆绣球花开得好看,所以驻足望了几眼,结果就在恍惚间被老板娘拉进了店里。老板娘的口才太好,所以林施主便稀里糊涂地买下了这盆花。
买花的过程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林施主说,这花还是挺有特色的,因为它不似其他花那样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而是可以人为地控制颜色。它的花色取决于土壤的酸碱度,如果是酸性土壤那么就会开出蓝色的花,如果是碱性土壤花便为红色。
林施主的话让戒嗔觉得很新奇,想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林施主的说法正确的话,那么戒嗔只要加点不同的肥料在花盆里,这盆红色的花便可能变成蓝色。
林施主走了以后,戒嗔便在网上查了资料,遵照网上提供的方法,在花盆里面插上了一根生锈的铁钉。当然,戒嗔对自己的养花技术也不是那么自信,所以也没有事先告知林施主自己的想法,只是计划着若是绣球花成功地变了颜色,便叫林施主过来参观参观。
戒嗔的愿望没有那么快实现,因为不久后绣球花的花期便过了,若要再次开花又要过上挺长的时间了。
到了夏天的时候,林施主在闲聊中和戒嗔说起了心事,原来林施主去外地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他在同学会上见到了好些多年不见的好友。林施主说,他的很多同学现在在大城市里日子过得不错,大家见面的时候都很感慨,回想当初一同读书玩乐的日子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这么多年后,大家已经天各一方了。
林施主的话让戒嗔一度以为林施主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心理落差,心里不好受。只是林施主说,这倒也不是,其实他那些去了外地的同学也很羡慕他,因为生活在小镇里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但没有奔波的劳累,也没有太多的算计。林施主心有不甘,是因为觉得生活太单调,有时候他会想,如果当初自己也像同学那样去外地闯荡一番,人生会是怎样的呢?是否会变得很精彩?
在那一瞬间,戒嗔也被林施主的想法搅乱了心绪。戒嗔感觉,人生好像就是一个纠结的过程,很多事情想来都是一种遗憾,就好像如果戒嗔当年没有出家当和尚,那么如今的日子又会是怎样的呢?是否会是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人生呢?当然这个问题,戒嗔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或者说其实根本不会有答案。
天气又热了一点的时候,林施主送给智缘师父的绣球花开了,戒嗔在网络上查找的方法果真没有错,原本红色的绣球花这次真的开出了蓝色的花。
给绣球花浇水的时候,戒嗔忽然想,其实就养这盆绣球花来说,戒嗔一样面临过选择,红色还是蓝色,其实是两种不可能兼得的颜色。
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在纠结中前行的过程。当我们选择向左走的时候,那我们注定要失去右边的人生;当我们决定向前走,如今的自己便会成为曾经的自己。也许我们也要像绣球花一样,选定一种属于自己的颜色,然后就那样无怨无悔地去绽放。
第28个 爱唱歌的林施主
说起来戒嗔真是一个艺术细胞很少的人,比如戒嗔看到世界知名画家毕加索的画作的时候,就会很茫然,这时候戒嗔甚至会思考“毕加索的作品究竟比戒尘师弟画的《戒言饭后散步图》好在哪里”这类格调很低的问题。
后来和戒嗔关系不错的曲施主试图提升戒嗔的艺术修养,他从网上传了一段歌剧给戒嗔,过了几天,曲施主问戒嗔,听到高潮的地方有没有兴奋得全身起鸡皮疙瘩?
戒嗔如实回答他:“不太清楚高潮的地方在哪里,因为看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我就睡着了,估计高潮的部分,就此错过了。”
后来,曲施主再没有说过培养戒嗔的艺术气质这种话题了,许是有些绝望了。
不过戒嗔虽然不是文艺青年和尚,却也有许多很有艺术气质的朋友,比如小镇里的林施主。
林施主很爱唱歌,唱的内容也是戒嗔可以听懂、能够接受的,只是林施主在戒嗔面前唱完歌让戒嗔点评的时候,戒嗔就比较为难了。因为戒嗔虽然觉得歌曲很好听,但是表达却有问题,能想到用来评价的词汇只有诸如“嗓门大、调子高、站得直”这类的,又感觉如果直接这样评价,会产生贬低的歧义。后来戒傲师弟帮戒嗔救了场,他说林施主音色好,如同金属般,铿锵有力;台风也好,有明星的气势。
林施主有时候也会去参加一些唱歌比赛。当然不是那种在电视节目中声势浩大的竞赛,只是一些歌唱爱好者组织的业余比赛。
记得前年的时候,林施主去参加比赛,不过那次的结果却很意外。之前戒嗔以为以林施主的实力,自然是随便唱几句便能将冠军收入囊中的,可最终林施主只得了个人组第三名。林施主很是失望,但考虑到林施主去参加比赛的时候是感冒的状态,而且他也不是像戒嗔这种感冒的时候比正常的时候声音更好听的类型,所以实力打了很大的折扣,也算是败得有客观原因吧。
去年,林施主又参加了一个小型的歌唱比赛,结果信心满满的林施主还是只得了第二名。林施主郁闷地说,这次居然输给了一个女施主。
最后还是戒傲开导了他。戒傲说,其实得了第一名的那位女施主是一个孕妇,她不应该属于个人组,应该算小合唱,事实上林施主你是真正的无冕之王。就这样,林施主的心情总算好了一些。
据戒傲师弟说,那以后林施主参加这种小型比赛的次数还是挺多,冠军拿到过一次,大部分还是没有拿到。
林施主最近一次失败是上个星期,这次林施主倒是没有太失意,也不用戒傲师弟再去费心想理由安慰他了。
想起这几年林施主的经历,戒嗔也觉得有意思,因为曾经失败就郁闷的林施主显然已经慢慢地变得成熟,慢慢地开始懂得接受失败的结果了。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通常会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成功往往是一种最佳的结局,因为这种结果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自信。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另一种让我们避之不及的结果——失败,于我们而言同样有着价值。不要以为失败带来的只是自暴自弃,其实失败也是一种很好的经历,因为经历过失败的人反而更容易坦然地面对各种结局。
在变幻莫测的结局面前,为成功喝彩,为失败喝彩,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29个 绝佳营养品
戒嗔有个朋友叫黄施主,他是前几年从外地搬来小镇的。黄施主在镇里开了一家小店,专门制作一些豆制品销售,诸如豆腐、豆干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在黄施主来镇里开店之前,镇上也有几家专门制作此类食品的小店和摊点。以前大家对这些商店的产品也没有太多的比较,可是自从黄施主开了店以后,大家才发觉,黄施主的产品口味和质量明显要超过别人家的产品。
对于大家的评价,黄施主倒是挺得意的。黄施主说,他自己的家乡在淮南,那里可是豆腐之乡,自然制作的水准也是不一样的。除了口味好,黄施主的营销手段也不错,商店刚开业的时候,还特意印了不少张广告宣传单到天明寺的门前发放。黄施主说,虽然寺庙门前来往的人不多,但是经过的人中有食素打算的概率高,相对来说比在大街上发传单效果要好。
不过黄施主从来没有向我们特意宣传过他的产品,黄施主时常开玩笑说:“给和尚发这种宣传单很浪费,因为我们吃东西的选择本来就比较少,如果再不光顾我的商店,就要挨饿了。”
有时候戒嗔觉得听黄施主和其他施主聊天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戒嗔后来发现,黄施主和几个竞争对手相比,对豆腐的了解也很全面。因为黄施主,戒嗔了解了不少关于豆腐的知识,比如豆腐的作用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豆腐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降低血脂,美容养颜什么的。
有时候做饭的时候,戒嗔也不自觉地多做一些豆腐,因为戒嗔觉得价格便宜的豆腐,简直堪称一种绝佳的营养品。
前几个月,有位来寺里很频繁的武施主忽然很多天没有来了,起初戒嗔以为武施主可能有其他事情耽搁了,后来无意中知道,原来武施主进了医院。
这个消息让戒嗔很吃惊,因为武施主平日看起来挺健康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毫无征兆就进了医院。后来的消息让戒嗔更吃惊,因为告诉戒嗔消息的施主说,武施主住院是因为痛风,而诱发他痛风发作的原因可能是食用豆腐过量了。
那之后,戒嗔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豆腐中含有较多的嘌呤,这种物质对痛风的病人非常不好。
说起来,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营养的豆腐一样会让人生病,而带着毒性的药物甚至可以救人性命。看来,所有“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第30个 最重要的纪念册
前几天,戒傲师弟说,他在镇上见到了严施主。不过戒傲说完这个名字,却看到戒嗔一脸茫然,很显然是想不起来戒傲口中的这位严施主是谁了。于是戒傲便补充了一句,“就是那位几年前折腾得我们漫山遍野地帮他找纪念册的那位严施主呀。”
经过戒傲的提醒,戒嗔这才想起了严施主,而戒傲所说的找东西的那件事情其实已经过去有七八年时间了,戒嗔有些记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后来在记性比较好的戒傲的提醒下,戒嗔才勉强回忆起当初的情形。
戒嗔和戒傲见到严施主应该是在茅山的后山,严施主的年纪比起戒嗔和戒傲还要小上几岁,那一年他还只是一个中学生。严施主说,他丢了一本重要的纪念册,上面有全班同学给他的毕业留言。
看着严施主焦虑的样子,戒嗔便决定和戒傲陪着他一起去寻找,毕竟戒嗔和戒傲一直住在山里,对于周围的环境比外人熟悉。
但寻找的过程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戒嗔和戒傲陪严施主在他走过的道路上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几遍,包括道路两旁丛生的杂草也没有放过,结果非但没有见到什么纪念册,连行人经过山里乱扔的纸屑也没有见到一张。
严施主当时说,他进山的时候还翻看过纪念册,而且也没有出过山,所以戒嗔和戒傲更是倍感困惑,因为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纪念册就在这座不太大的山里,而且就在那段不算太长的山路上,可经过近乎地毯式的搜寻,也没有结果。
纪念册现身的时候,已经接近傍晚了。戒傲是从严施主牛仔裤的后口袋里找到它的。其实之前在山路上走来走去的时候,戒嗔已看到了严施主口袋里插着的小本子露出来的边,只是没有往那方面去想。
最终,当三个人来来回回地在山路上走了几趟后,戒傲才忍不住问了一句。
戒傲后来悄悄地告诉戒嗔,其实他决定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犹豫了好一会儿,总觉得这样的询问有低估严施主智商的嫌疑,只是最终事实证明了戒傲的评估能力还是不错的。
找到纪念册后,戒嗔挺开心,虽然下午走了很多冤枉路,不过戒嗔还是觉得和戒傲做的这件事挺有意义的。要知道那本纪念册是严施主青春中很美好的回忆,若丢失了,定然是相当大的遗憾。
那件事情之后,戒嗔还见到过几次严施主,但再后来,便见不到了。现在想来,严施主应该和小镇里的许多人一样,去外地学习或者工作了。
戒傲说,虽然过了七八年,严施主的五官轮廓也没有太大变化,不过胖了一些,基本上就是当初的样貌,在纵向不变的前提下,横向拉伸了20%~30%的宽度。
戒傲说在小镇里见到严施主的时候,和他聊了好一会儿,戒傲还特意问起了当年那本让严施主焦急了很久的纪念册。
严施主想了好半天,最后还是没有想到那本纪念册的下落。戒傲估计,那本纪念册可能是藏在了严施主家中的某一个角落里,又或者可能随着旧书报一起被当成旧物回收了。
戒傲的描述多少让戒嗔有些意外,因为戒嗔觉得当初让严施主焦虑紧张的纪念册,如今的结局不应该是随手一扔、下落不明。
晚上睡觉的时候,戒嗔的心里忽然浮现出了当年严施主的样子——一个瘦高的男孩,孤零零地站在山路上,因为丢失了重要物件,撇着嘴,一副要掉眼泪的架势。
戒嗔忽然想,生活就是如此吧,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停顿都会烙下生活的烙印,无论当初多么刻骨铭心、牵肠挂肚,可在时光的洗涤下,它们终会像最艳丽的色彩一样,渐渐褪色,直至可有可无。
人生的节奏或许就是如此,我们不停地紧握着、遗忘着、遗憾着,反反复复。
第31个 走路的快与慢
每天清晨,戒嗔和戒傲照例要去后山打一两桶水,用于日常生活。这个时间段也是山里人最少的时候。
事实上,在这个夜色刚尽,晨光初现的时刻,山里的情境与白天是微微有些不同的。这是一天中最清爽的时分,就连夹杂着露水味道的空气都比被日光暴晒后的空气少了几分浑浊。
人虽然少,但戒嗔还是能见到一些熟面孔的,常见的有热爱晨跑的吴警官,还有喜欢散步的李老施主。
吴警官通常从山的东侧上山,然后沿着山路跑步。他跑动的方向恰好和戒嗔取水的方向相对,所以只要是不下雨,戒嗔总会在山路上遇见他。
吴警官跑步的速度非常快,具体速度多少,戒嗔也没有仔细测算过。
后来戒傲师弟帮忙推算了一下,戒傲师弟说:“从寺里走到取水的地方,大概只走了环山路全程的三分之一多一些。在这段路上,戒嗔差不多要遇到吴警官两次,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吴警官跑步的速度大概是戒嗔走路速度的三倍。”
戒嗔和吴警官很熟,所以每次吴警官迎着戒嗔跑过来的时候,总会边跑边和戒嗔说上几句话。
吴警官说得最多的就是:“戒嗔小和尚,你走的也太慢了,估计等我再跑上一圈还能见到你。”
每当这个时候,戒嗔总是笑笑不说话。戒嗔觉得身为一名警务人员跑得快还是有必要的,起码在抓捕犯罪分子的时候可以抢占先机。而戒嗔身为一个和尚,拎着一个水桶在山路上飞奔,总是有失出家人的仪态的。
同样的情况下,如果吴警官笑话戒傲师弟走得慢,那么戒傲师弟便会大赞吴警官的跑步速度,然后说:“吴施主,您如果孤身一人遭遇大批悍匪的话,肯定可以成功地进行战略性撤退。”
相对而言,山里的另一个常客李老施主与戒嗔相遇的次数就要少很多了。
李老施主上山的方向和吴警官是一样的,他总是在山上绕上一圈,然后便回家去了。李老施主走路的速度相当慢,即使戒嗔从取水的地方回来,挑了水的戒嗔走路的速度也比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