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3。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邑庠(yìxiáng):邑,县;庠,学校,县立学校。

【相关链接】

私塾:古代私人办学的一种。西周以前,教育官办,学在官府。春秋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新风,各种私人办学方式渐盛。私塾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学科、教材、学业年限皆随时改,没有一定。

乡学:夏、商、周时期设于地方的贵族子弟学校。夏代始有正式学校。西周时学校有两种:王都或国都设有“国学”,各地方有“乡学”。

庠序:古代学校的统称。

太学:封建社会教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国子学: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晋武帝始设,与太学并立。属于贵族高级官僚子弟学校,故称“国子学”。北齐时曾改名“国子寺”,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明清两代的国子监,为中央教育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废除。

博士:宋代以前的掌管传授经学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的学官。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招收弟子,博士已成为专掌儒家经学传授的教官。后代沿用。或称国子博士,或称四门博士。

助教:宋代以前协理博士传授知识的学官。西晋始立国子学,置助教,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贡士:古代向最高统治者推举人才的制度。另外,明清时会试考中者也称为“贡士”。

科甲:科举考试的别称。汉代举士要进行“策试”,唐代取士也经中央考试,皆分甲、乙等科,论科授官。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被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

三甲:即殿试科考的等次。汉时课士即分甲、乙、丙三科,明清殿试结果皆以“甲”称之,但分三甲录取,简称“三甲”。

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考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巳、亥年为科考。

县试: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一般考五场,各场分别考八股文、帖诗、经论、律赋等科。

府试:清代由府(或直隶州)一级主持的考试。

院试: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府试录取者才有资格参加院试。录取者叫生员。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都)的考试。这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由皇帝派正副主考官主持,应试者皆为本省学政巡回科考中成绩优良的秀才。乡试取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考中者称贡生,有资格参加殿试,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后一般还要举行复试。

殿试:会试之后,由皇帝对会试考中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策问的考试,亦称“廷试”。这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及第:科举考中之称。

五魁:科举乡试中的前五名。

榜:又称“红案”。清代科考后皆张红榜公布名次。

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

三元: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习惯上称“三元”。明代亦称廷试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为“三元”。

武科: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始于唐代,称为武举。以后历朝皆因之。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俱与文科同。

武魁:“五经魁”的简称。清代用以称乡试及会试的前五名。

学究:1。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应学究试者,专重记诵,未必通晓文义,故有才思之士,皆重进士科而轻学究。2。泛称儒生。

大比:明清时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也称“大比”。

鼎甲: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宋以后进士一甲共三名,鼎为三足,故称。状元居鼎甲之首,也称鼎元。唐代,则指前三名。

孝廉:1。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悌;廉,指清廉。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2。明清两代举人的别称。

辟除: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高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同。辟,征召;除:授官之意。

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因称岁贡。

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之称。唐代,进士考试合格谓之及第。明清只殿试一甲第一、二、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余的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不称及第。

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

回避: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形式上为防止考场内官员作弊,规定凡乡试、会试之帘官的子弟与至亲,不许入场,谓之回避。其制度源于唐代。

六艺: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备之术,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是必修课。

雁塔题名:唐代新进士及第,赐宴后,有前往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题写自己姓名与诗的风尚。后因此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

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

贡院:科举时代举行会试及殿试之所。唐代始置,为礼部试士处。

状元坊:科学时代,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封建王朝为奖励士人走科举道路,在状元及第后,命有司于其本乡居宅附近建立状元牌坊,宋时已有此制。

同年录:清代乡、会试同榜举人、进士的题名录。上载各人履历,以考中的名次为序。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掌学规与训导,协助博士教学。位在博士、助教之下。

闻喜宴:宋代,科举制度规定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

榜:科举考试后,颁示录取者名次的布告。

助教:学官名。西晋武帝咸宁间立国子学,始置助教,协助博士教授。明清两代,仅国子监有助教。

副榜:亦称“备榜”。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榜示。即于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之意。

纳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代准许人捐纳钱财入国子监,由生员纳捐的称纳贡;由普通身份纳捐的称例监。性质与清代的例贡相近。

恩荣宴:元、明、清三代,科举制度规定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

朝元:清代新科进士参加朝考,选用庶吉士,其第一名称为朝元。

儒学:自唐代起,封建王朝在府、州、县、路等行政区域内设立学校,元、明、清以来,通称为儒学,设有儒学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职,掌教诲所属生员。

国学:西周时代为天子及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按学生年龄又分为大学、小学。“大学”规模较大,中有五学,分科教授典礼、音乐、文字、舞蹈等。“小学”,规模较小,司教的人称为“小辅”。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案首:清代,各省学政于考试后揭晓名次,称为发案或出案,头名即案首。

举人:本为被推举之人。自唐以后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

对策:应诏回答皇帝有关政事、经义的策问,叫“对策”。汉代取士,也称射策时作答叫“对策”。

总裁:清代主持会试的大臣,负责总阅试卷,决定录取名次。此职大多以大学士及一二品翰林进士充任。

三、地理

【要点点击】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地区名,如“江表”、“关中”、“山东”等等。政区名比较复杂,因为各朝代政区的划分多有变化。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幽州和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如张衡是南阳郡人。汉朝还有由皇帝封的王国,如张衡曾为河间相,河间就是诸侯国名。唐宋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天下共有二百多个州。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各朝的情况大体相同。此外还有省、路、府、道等,各朝的情况很不一样。各级政区官署所在地叫治所。更多的还有城市村镇名,如大梁、咸阳等;山川关隘名,如江、河、崤山、函谷关等。此外,有些地名还有古称别称。

【示例平台】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殽函:殽山和函谷关。殽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雍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越。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关中:函谷关以西,现在陕西省一带。

5。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相关链接】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中国:指中原地区

二京:亦称“二都”、“两都”,东汉时称东汉都城洛阳为东京,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合称“二京”。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行政区。

三山:古称福州为“三山”。亦指“三神山”,即传说中说的蓬莱、方丈、瀛州。

三江:是众多水道的总称。

四海:古人曾认为九州大地的周围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全国各地。

五方:指东、西、南、北、中。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岱”专指泰山。

八方: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八方”指地上的东、南、西、北四方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有时也称“八荒”,泛指天下。

九州:亦称“九土”,泛指全国各地。也称“九土”

山:古称山是指石山

岳:古称高山为岳

岭:小而尖的山称“岭”

丘:古称土山为丘

陵:古称大土山为陵

中原:“中原”大致有两种含义:指平原、原野;另称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也称“中土”、“中州”。先秦时指豫州为“中原”,因其居九州之中得名,后一般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南宋时又指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中国:古代称“中国”,一般指中原一带,亦即“中原”、“中土”。

关中:古地域名。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为“关中”。

关西:古地域名。汉唐时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为“关西”,亦即古秦地。

关东:古代一般指关隘以东地区。秦、汉、唐诸王朝皆定都陕西西安一带,故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今河南、山东等地为“关东”。

山东: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指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江东:古地区名。长江在今芜湖至南京河段接近于南北流向,古代因称其以东及以下南岸地区为“江东”。

江表:古地区名。一般指长江南岸的广大地区。以中原为视点,看长江南岸为长江以外,故称“江表”。

江左:古地区名。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因称“江东”为“江左”。另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因地处江左,故当时称王朝及其辖区为“江左”。

江右:古称长江以西之地为“江右”。旧称江西为“江右”。

畿辅:古代称京都周围地区为“畿辅”。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府:宋、唐以后县以上设的行政区域。

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居府之下。

乡党:周代行政区划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邻:周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五家为邻。

邑:本义当是人口聚居的地方。

西苑:古指位于皇宫西边的供皇家游玩的花园。

囿:古代指帝王蓄养禽兽的园林。

圃:古指种植蔬菜、花果或苗木的园地。

阳:古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阴:古称山的北坡,水的南岸为阴。

朔方:古指北方为朔方。

左右示位: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南京:又称建业、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苏州:又称姑苏。

成都:又称锦城、锦官城。

潼关:古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港口。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古称桃林,秦代称阳华。西接华山,南依秦岭,有十二连城禁锢诸谷之险,北带渭、洛,会黄河抢关而下之要,东南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仰视悬崖峭壁,俯首可见滚滚洪流。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城西,位于北流、玉林两县间。有两峰对峙,其间宽30步,俗名鬼门关。因其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

函谷关:关名。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为秦东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自潼关东200里至陕州宝县,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娘子关:在山西平定县东北,当河北、山西两省要冲,是长城著名关隘。相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曾统领娘子军驻此设防,故名。历来为军事要隘。

阳关:西汉设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上,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为丝绸之路南路必经之要隘。

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西。传周穆王射猎鸟兽于郑圃,有高奔戎生者献虎,王命置柙养于此,因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南连嵩岳,北拒广武及黄河,绝岸峻涯,自古为戍守之地。

西域:古地名。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咸阳:中国古都之一。亦称“渭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于此,秦统一中国后建都于此。咸阳位于渭水北岸,南有终南山,主要宫殿有咸阳宫、兰池宫和渭水南岸的阿房宫,极尽奢丽。

开封:中国古都之一。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为郑庄公属地。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开封。战国时为魏国都城,称“大梁”。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在此建都。北宋也定都开封,称“东京”。文人诗中也称“汴京”。

洛阳:中国古都之一。在六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长,共930多年。在此建都有东周、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所以号称九朝故都。

西安:中国古都之一。前11世纪周武王定都于今西安长安县,称“镐京”。西汉建都于西安市西北,称“长安”。五胡十六国时的前秦及后秦、北朝西魏和北周也定都长安。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城,至隋文帝又在汉长安城东南兴建了新都,称“大兴城”。唐朝首都长安城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性都市。

南京:中国古都之一。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北置邑,称“金陵”,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于此,称“建业”。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亦在此建都,称“建康”。十国时南唐也在此定都,称“金陵”。明太祖称帝后定都于此,称“应天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改应天府为南京。

潇湘:湘江的别称。又或专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的一段,即“三湘”之一。

北京:中国古都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称“蓟”,是燕国的国都。金代称“中都”。又称“幽州城”、“燕京”,元代称“大都”。是当时世界著名大都市之一。明太祖攻下元大都后,改称“北平府”。明成祖改为“顺天府”,经二十多年的营建后迁都于此,称“京师”,但习惯上称“北京”。清世祖入关后,亦迁都北京。

景德镇 中国的瓷都。在江西省东北部。汉时始有冶陶,南朝时已有制瓷业,五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以产影青瓷器著称,所出瓷器充作贡品,以“景德窑”名闻全国。元代烧制成青花瓷、釉黑红。明代开始成为中国制瓷业中心。

敦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名“瓜州”,在河西走廊西部,东边近嘉峪关,城西北有玉门关,城西南有阳关。在历史上既是边防重地、交通要道和中心,又是中西文化交流融汇之所在,唐代时最辉煌,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宗教繁兴的圣域,文化极盛的都市。城东南的莫高窟举世闻名。

泉州:古也称“晋江”。在福建省东海沿海、晋江下游北岸。南宋、元是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城南有“蕃坊”,为阿拉伯等国商人聚居地。手工艺品以木偶、刺绣、石雕、竹编、通草盆花、脱胎漆器、彩扎等著名。

成都:亦称“锦城”、“锦官城”。约在战国前期,蜀王开明迁都于此。从此后,成都始终是四川的政治中心。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立蜀郡。三国蜀汉刘备称帝后,定都于此。

苏州:中国著名的园林古城。春秋时吴国建都于此。历史上称“吴”、“吴下”、“姑苏”等。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名园及虎丘、寒山寺等名胜古迹。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秦代为南海郡治,称“番禺”。广州在珠江三角洲北部,位于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唐代即设立有市舶司,外港黄埔为外商船舶聚集之地。

福州:又称三山。

镇江:又称京口。

汴京:河南的开封,又称东京。

四、名号

【要点点击】

古人的姓名称谓较之今日复杂得多。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对方,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白居易为“白香山”。

下面就中学课文中常遇到的,分类扼要地予以说明。

人的称谓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a。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b。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c。用于作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第二种情况是称字、号、斋名、谥号。这是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这是称字。“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是称号。称谥号的,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