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风暴-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章篪这个时候忍不住击掌,同时看宋献策的目光怪怪的。不唯是他,所有人目光中的惊愕都变得怪怪的。
    这个矮子胆大yīn险!
    俞国振最初的思路,也只是在海面上消灭郑家的舰队,却不曾想过,从陆地上彻底端掉郑家。故此听得宋献策之语后,他也是微微一惊,但是不得不承认,冒充流寇灭了郑家,那么整个局势都活了。
    对于新襄来说,倭寇、荷兰人,都是外因,都很难影响到新襄的发展,真正至为关键的还是大明内部。灭了郑家,对那些上窜下跳的小人,是一种震慑,同时借着张献忠的手搅乱大明南部局势。
    流寇所过之处,大明的基层官府会受到毁灭xìng地打击,这种情形之下,就无法控制人口的流动,甚至不用新襄招纳,就会有无数听闻新襄这世外桃源的百姓涌入新襄,成为新襄的新鲜血液。
    “为破此局,矮子用了不少心思啊,只不过主公一向对朝廷保持一定的敬意,采用矮子之计向,会对朝廷的权威造成极大的打击,同时也要冒朝廷恼羞成怒的风险。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情形,还是建虏大举入侵,让朝廷无暇分身……”茅元仪心中暗想。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宋献策计策的优劣,俞国振没有开口,这是他们会议的习惯,若是俞国振开口就是定下基调了。在他做决定之前,众人可以就是否执行某个计划进行探讨,但在他定下之后,所有的反对意见可以保留,却不能再说出来,只能就如何让计划更好实现进行讨论。
    尽可能避免因为不同意见而导致的党争,一直是俞国振动脑筋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这种制度上的规定。
    商讨了一会儿之后,众人都觉得,宋献策这个计策确实是破局的妙手,甚至可以说,有了这一策,今后大明朝廷就再也无法限制新襄了。
    这一计策的副作用,却没有人提及。
    原本相对较为安稳的湘、赣、粤、闽四地百姓,只怕要因此吃不少苦头了。以新襄的实力,一年接收二十万百姓没有问题,但是,这四地百姓加起来,何只二十万?
    所以众人故意避过不提,他们知道,俞国振最为重视的就是百姓。尽管有的时候,对于百姓中的个体,俞国振会流露出不满乃至轻蔑的神情,但是,对百姓这个整体,俞国振一向是心怀敬意与同情的。
    用俞国振的话来说,华夏百姓个体当中,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从华夏百姓整体来看,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具有创造力也最具有活力和智慧的,同时,他们还拥有远超任何民族的勤奋。
    在新襄施政当中,一向是尽可能避免伤害到百姓,有的时候,众人会觉得俞国振对百姓的“仁”已经到了让自己束手束脚的地步。他们却不知,俞国振是为了避免开一个坏头。
    俞国振很清楚,只要他流露出一点不尊敬百姓的意愿,那么底下的人就敢将百姓踢倒在泥浆中再踏上几脚。
    他手指头轻轻敲打在桌面上,陷入了深思之中。(未完待续)RQ
五一二、海东暗钩织罗网(四)
    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飞过树林,飞到这排高大的建筑物前,自从这种钢筋混泥土的建筑取代了木屋草棚之后,麻雀们原本温暖的檐下窝巢就没有了,好在它们聪明而且适应得极快,现在已经学会在水泥楼的最高隔热层下衔草为巢,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它们停在六楼的窗台上,侧着头向里望,好奇地看着正在开会的人们。
    分明有十个人坐在里面,但这时里面却极为安静,大多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其内一人身上,而这人则在敲着桌子,若有所思。
    对俞国振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他不是狠不下心的人,但那是对个体,若是对某个整体,他还是很容易宽容的。不过这几年,他的心xìng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在北面杀绝觉罗氏的建虏俘虏,还是在南面吕宋城划出半径五十里的无人区。这些都证明,他已经越来越冷酷。
    但那是对着敌人,今天要对的却是他一向想要帮助、唤醒和指引的百姓。
    “章先生,我们的存粮是多少。”许久之后,俞国振开口问道。
    “一共有存粮一百五十万吨。”章篪对这种数据是张口就来:“另外,到五月便是夏收,那时我们的存粮可能要突破二百五十万吨,仓库储存的压力已经极大。”
    这个数字不说出来众人不注意,但一说出来。众人都是吸着冷气。
    二百五十万吨,也就是二十五亿大斤,以一人一年吃二百五十大斤粮计算,够千万人一年的口粮!
    “很好,很好!”俞国振也有些惊讶:“夏粮能丰收?”
    “一来是夏粮丰收在望,二来则是因为这半年来我们的渔业发展极迅速,得了琼州的盐场之后。我们用于腌渍鱼干的盐有了充分保障,这半年的产量,达到了五千吨。”章篪道。
    新襄对渔业很早以来就极为重视。因为渔业捕捞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人体对动物蛋白的需要,节约植物粮食的消耗。而南海又是极佳的渔场,这个时代几乎没有污染。也没有过量捕捞的问题,对于整个大海来说,一年被网走几千吨渔虾,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新襄的粮食业来说,半年五千吨的产量,这可是了不起的数字,与新襄渔政局管辖之下多达千余艘大小渔船有密切关系——龙门船厂虽然只造大船,但周围的小船厂却在夜以继rì地制造渔船,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如今在钦‘州、新襄等诸地。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坊,每个月都有众多的渔船下水。
    就连远在广‘州、福‘州的船坊,也深受其益。
    在新襄,渔民造渔船,可是可以到渔政局领取补贴的。大体来算,渔民只要成立正规的捕捞队,在渔政局注册,便可以获得相当于其购船价格一半左右的补贴款,而且还能获得渔政局的护渔,不必担忧海上的海贼。
    “家明。你在昌化已经有一年了,说说昌化的情形。”俞国振又道。
    顾家明起身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坐下,将自己的小册手翻到其中一面,大声道:“在我们去昌化县之前,昌化县在籍七百一十九户,人口一千七百五十三人,经过一个月的清查,发觉实际人口是一千一百四十七户,四千一百一十六人。我们派去的五百人工作组规模就显得大了,一人只要负责教化八人,而最初时我们是做好一人教化三十人的准备的。”
    说到这,众人都轻声笑了起来。
    “针对这个,我们调整了原先计划,加快了从耽罗移民的速度,将一些未曾进入新襄的百姓,也直接送到了昌化,在半年之后,昌化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四百四十九户,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一人,这样,工作组与需要教导的人口比例达到了一比二十五,正好在工作组的极限范围之内,到现在,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新襄的要求……”
    所谓新襄的要求,就是新襄对于正式拥有新襄户籍的种种限制。首先是在纪律上的要求,农民式的散漫,在新襄是不允许存在的,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拥有工人一般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因为新襄的农业生产,实际上也在按工业化模式在进行,农民的生产纪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分配。
    其次便是在实学方面的要求,整个新襄体系下,人人都必须学习,至少要拿到相应的结业证,若拿不到证,就必须将业余时间投入到无尽的强制学习中去。这一方面是尽可能培养有一定实学素养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很多大明百姓的坏习惯,比如说赌博与游手好闲,当业余时间都被强制着去接受学习,而这些学习又与个人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后,他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赌博上了。
    能做到这两点,基本上就可以在新襄立足了,但要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听得那一万多昌化和耽罗来的百姓,短短的半年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能接受新襄的各种要求,众人都是讶然。
    “这不足为奇,华夏百姓,实在是最为通情达理的,只要真心为其好,哪怕是严厉一些,他们最终也能接受。至于那种喜欢闹事的,根本用不着我们,官人说过,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自然会有他们身边之人将之教育过来。”
    “实在教不过来的呢?”有人忍不住问道,却是茅元仪。
    “呵呵。”顾家明没有回答。
    茅元仪也不需要他的答案,教不过来的,那就是自绝于新襄体系之外,这样的人,新襄当然不需要,他们若是有违法行为,自然要服刑,没有的话,便会被驱逐。
    “那么,象这样的工作组,我们能组织多少个?”俞国振问道。
    这个问题不是顾家明能回答的,众人面面相觑,事实上,谁也无法回答出来。
    当实为了组成工作组,俞国振从各处抽调jīng兵强将,可以说,这样的工作组在新襄,也最多只有一个罢了。
    “我是这样想,准备十个工作组,五千人。”俞国振慢慢地道:“做好同时接收十万难民的准备,然后每个月组建一个工作组。”
    众人都是吸了口气,然后神态各异!
    虎卫系统的个个都是面带喜sè,宋献策也是脸露得意,而茅元仪则是神情略尴尬,章篪则显露出几分忧sè。
    俞国振的话语意思很明显,他准备接受宋献策的提议!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为天下板荡已经在推波助澜。”俞国振道:“献贼在南,闯王在北,都闹得风起云涌,我让二柱做了调查,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新襄物产对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件事,在新襄高层已经不是秘密了,自从方孔炤提起上海寡妇自尽之事后,俞国振让高二柱做过相关调查,情形极不乐观,在江浙原本手工业甚为发达的地方,约有三成的家庭手工业者因为新襄产品而破产,其余七成也因之影响到了生计。
    “现在情形已经很明显,原本我们希望朝廷能站在进步的一方,能站在华夏未来发展方向一方,能全力支持我们。结果,朝廷为一群只顾私利之人所控制,上自天子,下及臣躬,贤者斥退,小人当道。朝廷已经站在了华夏前进的对立面,既然如此,我们也就无法替朝廷考虑了。”
    俞国振用很轻松的语气说出了在过往是大逆不道的话语,章篪对这段话早有心理准备,他惊讶地发觉,自己听得俞国振这样说时,不但没有气愤或者想要斥责,相反,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新襄的前是,原本就不该拖着一个叫作大明的包袱!
    “在夏粮收起之时,拨一百万石粮食,至江‘西、湖广出售。”俞国振眼中闪烁着尖锐的光芒,说出了一句让人绝对没有想到的话。
    “主公!”章篪有些急了。
    宋献策却拍手鼓掌:“好计,好计!”
    众人看向他二人,然后又看向俞国振,俞国振肃穆地道:“接下来我说的话不许记录。朝廷行一条鞭法以来,百姓需要将收获的粮食换成银子缴纳,我就是要将粮价打压下去,让江‘西、湖广两大粮仓的农民破产,让大量的农民不得不逃亡——二柱,你要注意引导这二地百姓,逃往新襄。”
    “是!”高二柱起身道。
    俞国振的布署,根本不是针对郑家,而是对着整个大明来的!
    众人在愕然、感佩之后,不禁想到这个问题,显然,在俞国振的眼中,郑芝龙根本不是对手,哪怕他搅起了如此风雨,但郑家本身实力有限、目光短浅,就决定了他们不会是俞国振的真正敌人。
    真正的敌人,还是外敌,而要能集中力量对付外敌,就必须先扫除后顾之忧。即使以新襄如今的实力,尚不足以也没有必要玩蛇吞象的把戏,吞掉整个大明,却尽可能收纳更多人口,壮大自己的实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却是可以做到的!
    在郑芝龙看来,他钩织出了一张天罗地网,可在俞国振看来,只要把大明的一步棋走活了,任何罗网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一面蜘蛛网,可以困住蚊蝇,但能困得住蛟龙猛虎?
    “做好与荷兰人在海面决战的准备。”俞国振又道:“至于德川幕府,挑起各强藩分离,当德川幕府出兵时弄得他后院起火首尾难顾就行,这件事,我会交给将岸!”(未完待续)RQ
月票:累极而呼……
    这几天又是大累。
    我买的房子在省城下辖的郊县,但我工作的地方却在另一个乡村,只是周末才去,因此也只有周末才有时间跑建材市场。
    上周rì离开前专门问了负责装修的设计监理,要不要先把瓷砖运来,他说运来了没地方放,结果周二时却要我周三送砖来……无奈之下,我只能请了周四、周五两天假,然后周四跑来,订好瓷砖,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累得半死。到晚上又接到售楼处的通知,要我拿各种证件去办房产证,问题是,各种证件除了身份证在身上,其余都在工作的乡下……
    于是只能周五跑回去一趟,拿证件,办手序。周六要量门,要定厨柜,周rì要看地板,要看板材……一个周末,就这样过去了。
    所以这段时间,更新有时会晚一些,而且这个月到现在,还没有加更过!
    原本想再咬咬牙,撑到月底,装修的材料购齐了,或许可以挤出点时间来加更,然后再向大伙求票。
    但是今天一看分类榜,我下巴都惊掉了:掉到了第十位!
    而且身后……香蕉大魔王,老白牛……
    尼玛啊,你们两个半太监的家伙,老老实实在宫里服侍皇帝不好,出来吓我这扑街货做嘛!
    不得已,只能在这个时候厚颜求月票求支持了,要知道下个月,老雷想再上分类前六希望就极为渺茫了,这个月还可以占月关等巨在新书榜的便宜啊。
    累极狂呼,可有票否?
五一三、咤叱风云杀气荡(一)
    将岸摸了摸自己的肚皮,喃喃地骂了一声,然后赔着笑对宜娘道:“夫人,贤妻,老婆,太上,你就别信那小子胡嘟噜,我上回去倭国,真没有和什么倭人女子鬼混。你还不知道倭国女子,她们一个个矮得紧,还罗圈腿,哪有半点好看?”
    “你的意思,若她们个子高些,不是罗圈腿,你就会笑纳了?”
    “咳咳……可不带这般曲解我的意思的……”
    “别说废话了,今夜你就老实和那些倭女睡吧,我们娘儿俩,侍候不了你!”
    “喂,你别不讲理……”
    “砰!”
    门险些撞在了鼻子上,将岸用力推了推,却怎么也推不开,只能苦笑着骂道:“这门锁倒是……扎实!”
    弹簧是个好东西,在能够大规模生产弹簧之后,新襄的许多物品都用上了这个,比如说弹簧锁。这种锁甚为畅销,虽然返修率不低,可是比起旧式锁要好,而且价钱也算公道,因此成为新襄五金畅销货之一。
    大明朝廷里有人说,要严禁新襄来的海货,但其中铁器等金属物件是不禁的。或许在大明朝廷里的“有识之士”看来,丝棉制品利润极大,特别是棉布,禁止了便能限制新襄的利润。他们却不知道,五金件的生产实现规模化后,这其中的利润反而比纺织品要高,毕竟在这个时代,五金件就象后世的电子产品,乃是“技术”的产物。
    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将岸打了个呵欠,看来似乎真的要在书房里过夜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外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张着。通讯员跑到了他的面前。
    “总督。一艘挂着我们人旗帜的怪船,正在靠岸,它的速度非常快。逆风行驶,航速仍然超过二十里,而且。它没有张帆!”
    这个消息让将岸悚然起身,刚从倭国来的疲劳不翼而飞:“真是我们的旗帜?”
    “是,天sè尚不算晚,还能看得清旗号,估计这个时候,已经靠岸了,那船的声音非常大,炮台已经做好了准备。”
    “我去看看!”将岸一把抓起自己的胸甲,迅速将之套上身体。虽然来的船有六成以上的可能是自己人。可是从通讯兵的口气里,将岸听到了一种恐惧。
    能让虎卫也觉得恐惧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小视!
    不过他才到半路上。就遇到了一队人骑着自行车过来。码头上专门准备了自行车。供来的信使或者有急事人骑行,将岸同样也是骑车。停下扬声问道:“是什么人来了?”
    “老将,好久不见啊。”说话之人的声音,让将岸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他是想了一会儿之后,才惊讶地道:“蒋佑中,怎么是你,官人怎么舍得把你放出来!”
    蒋佑中在新襄一直是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和虎卫一样接受了相同的训练,但与别的虎卫都要参加战斗不同,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哪怕是一场最小的战斗。
    俞国振对他的保护程度,甚至不逊于自己,与宋应星的等级是相当的。
    正是因此,将岸有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一时听不出他的声音。再看向他时,发现记忆中那个虎头虎脑反应敏捷的少年,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高高瘦瘦的汉子,虽然没有留须,但已经不再是当初的稚嫩了。
    “哈哈,老将,这次出来可是我磨了官人大半天,因为我不出来,没有人能给黄鹘号做全面检修!”
    蒋佑中有些得意,他在新襄搞研究已经有许多年,此次出来,仍然是和研究有关。
    “黄鹘号?你造的蒸汽船成了?”将岸惊呼了一声。
    有关蒸汽船的事情,他也听说了,但没有想到,这么快自己就能亲眼见到一艘蒸汽船。
    “走,去码头,看看我的宝贝去!”蒋佑中也是得意:“这可也是黄鹘号第一次远行,蒸汽锅炉连续运转二十天,中间险些炸了一次锅,哈哈……”
    他说的东西,将岸不懂,但是连续运转二十天他懂,这就意味着,这艘蒸汽船用了二十天时间,从远在南海的新襄,跑到了他处于东海的耽罗来!
    这种速度,若是飞剪船顺风顺水,倒也能做到,可是将岸知道,这个时候哪有什么顺风顺水!
    “若不是出了大事,官人不会让你出来的,你要做新品试验,在新襄周围做就成了,用不着跑到这里来。”将岸道:“有什么事情,你就直接说,我再和你去看船。”
    “没趣,还有什么大事比这蒸汽船更重要?”蒋佑中嘟囔了一声:“你们这些家伙,一个个长大之后便变得没趣了,不是整天想着打仗,便是每rì琢磨着支使别人,没有一个心思在学问上!”
    他这般嘟囔,那可以说是书斋里的秀才不识民间疾苦,将岸也不与他一般见识,而是看向另外一人。俞国振不可能派蒋佑中为信使,那是大材小用,那么随行人中,有一位是真正的信使。
    “这是官人给将总督的密信,另外,还有口信。”那名虎卫敬了礼,将一封盖了大印封得牢牢的信递了过去。将岸拆开信,里面提到了新襄面临诸方包围之事,并且将新襄的应对说了一番,特别是提到了倭国应对之策,要求将岸能够以耽罗总督治下的实力,尽可能帮助天草四郎撑过这一段时间,如果实在撑不住,那么可以放弃天草四郎。
    将岸看完之后,将那封信收好,然后问道:“官人的口信是什么?”
    “路途遥远,通讯不畅,准你便宜行事。信中的方略,乃是众人商议所得,官人只有一句话补充,‘进攻乃是最好的防御’。”
    这个口信让将岸眼前猛然一亮。
    “好了吧,好了吧?”见他们话说完了,蒋佑中催促道:“好了的话就去码头看我的船去——对了。老将。给我准备好煤,还有淡水,越多越好……嗯。煤要个二十吨……”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需要,将岸一一命人去办,心里暗暗好笑。蒋佑中幸好是被留在了研究院内,否则就以他这种不善于与人交往的xìng格,只怕连叶武崖这样的面瘫男都比不上。
    “这便是黄鹘号?”到了码头,看到了那艘有着大烟囱的蒸汽船,将岸好奇地问道:“当真只用烧煤就可以行驶,无须考虑风向?”
    “那倒也不,太大的风里,肯定是不能航行的,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谈到这样的问题。蒋佑中就特别认真。
    安置蒋佑中等人歇息之后,将岸便召来了总督府所有的人马,特别是派人去召回正在海外巡视的俞大海。
    除了俞大海之外。还有一个人出现在将岸面前。便是秦亲盛。
    “都看了信吧?”将岸在俞国振的信件被传递一周之后问道。
    秦亲盛脸上有忧sè,而俞大海则有些轻蔑地撇了下嘴:“我们东海舰队。保证能控制住濑户内海与水道,不令幕府片帆过海!”
    这话有些吹牛,不让幕府片帆过海容易,但如果来的是郑家的船那就麻烦了。倭国多良港,幕府完全可以任意选择一地集结兵力,再在九州岛的任意一处何适地点登陆。特别是如果有了郑家舰队的相助,更容易做到这点。
    “只有千rì为贼,不可千rì防贼,东海舰队的实力,对倭国舰队有压制xìng的优势,但对着郑家的船队,优势就不是很明显,想要彻底防住幕府,我看不易。”一人低声说道。
    “依你之见呢?”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