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明-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宗敏和三百流寇,已经把自己的命豁出来了,他们“嗷嗷”嘶吼着,趁着东南方向官兵大意的瞬间,便冲到了他们面前。
    官兵以为流寇已在西北方向突围,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忽然出现在了这里,猝不及防之下,陷入了混乱之中。
    而刘宗敏也表现得勇猛异常。两把刀不断的挥舞落下,也不知道究竟杀死了多少官兵。
    血路渐渐的被杀了出来,高一功和田见秀保护着的李自成也到了。刘宗敏一边砍杀,一边大叫:“走啊,闯王,走啊!”
    稳住阵脚的官兵渐渐合围上来了,李自成不敢大意,急忙向着缺口冲了出去
    黑夜散去,清晨的阳光照射到了大地上。
    李自成慌不择路。一路狂奔,也不知道跑了多远,这才停了下来,后面忽然传来了刘宗敏的呼声:“闯王,等等我!”
    听到是刘宗敏的声音,李自成赶紧停了下来,等刘宗敏追了上来,李自成惊诧的发现只有他一个人。
    “弟兄们呢?”
    “全全没了就我一个人突了出来”
    李自成脑袋里一阵眩晕,几乎跌落马下。
    他环顾了一下左右,连着自己,居然只剩下了十八个人。七万大军,整整七万大军啊,到了这里竟然只有十八个人了。
    李自成怔怔地看着,浑身发抖。
    “闯王”
    李自成挥了挥手:“不要再叫我闯王了,队伍散了,人心也散了,大家也都散了吧。或者投降官兵,或者去投降张献忠、罗汝才吧。”
    “闯王!”高一功的声音一下抬高起来:“偶然挫折,如何让闯王灰心丧气?我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闯王身边还有我十七人,又何必担心什么?我等十七人,与闯王生死与共,绝不敢负,请闯王千万振作!”
    “请闯王千万振作!”那十六人一齐说道。
    李自成振作了一下精神:“我李自成何德何能,敢劳众兄弟如此青睐。也罢,生也好,死也罢,我等兄弟总之生死都在一起。眼下我等已无去处,我的想法是躲到商洛山中,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再和官兵决一死战!”
    “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再和官兵决一死战!”
    “走,弟兄们,去商洛山!”
    李自成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李自成失败后,逃到商洛山中,而在此时另外一名巨寇张献忠同样也被迫面临抉择了。
    被丁云毅杀得惨败的张献忠,一路流窜进入湖北,躲到了谷城之中,与在郧阳的罗汝才遥相呼应。
    就在这个时候,熊文灿派来的招抚使者到了。
    熊文灿本来是不想和张献忠打的,他之所以被任命为五省总理,当中还有个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
    时任两广总督熊文灿刚回府,官服还没脱,就见一人走进屋来叫道:“熊大人,这是干什么去?”
    熊文灿一愣,随即弓身回道:“原来是李公公驾到。不瞒公公说,我正要去体察民情。这不,刚把官服穿好。”
    李公公伸出大拇指赞道:“熊大人真是国之栋梁。”
    熊文灿连忙摆手道:“哪里哪里,为我大明天下,大明百姓,我熊文灿干这些算什么,不值一提。”说完,看了看李公公说道:
    “公公找我,是不是有重要的事?”
    李公公点了点头道:“是啊,正有事相扰熊大人。”说完坐下后接着道:“皇差难办啊。”跟着就是长叹一声。
    原来,这位李公公是崇祯的一个贴身太监,奉旨来这里采办珍珠来了。可此刻正是兵荒马乱、盗匪尽出的时候,谁敢嚷嚷说自己有珍宝,那是找死!所以事情办得非常困难。眼见离回京复命的日期越来越近,听说熊文灿家里藏着许多奇珍异宝,所以求助熊文灿来了。
    熊文灿听完眼就瞪圆了,叫道:“我熊文灿虽无大才,但却有满腔热血随时准备为国家抛洒。既然公公提到了这些珍宝,那就实话告诉公公,休想动一下!这些,都是我准备的军饷。公公你不是不知道,都多少年了,朝廷军饷还没出京城,就让那些大员们瓜分完。我万般无奈,顶着贪官的骂名才储备了这些珠宝。我真想不明白,如今外有清兵虎视,内有张献忠、李自成为寇,皇上不想办法解决这些事情,还有哪门闲心思弄珍珠。”
    说完,气鼓鼓地坐在椅子上。
    李公公没吭声,嘿嘿笑了起来,突然站起身高声叫道:“熊文灿,接旨!”
    熊文灿一怔,跪倒在地。李公公拿出圣旨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加封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五省军务总理大臣。钦此!”
    熊文灿听完顿时眼就直了。这太意外了,怎么回事?李公公微微一笑这才说出原因。
    自崇祯帝登基后,那日子过得非常难受。他知道现在大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中。本指望着朝中大佬们帮帮自己,可哪里知道,这些大佬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今儿这帮告那派,明儿那派告这帮。不捣乱就算烧高香了。崇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把身边的几位贴心太监派到几个名声较好的地方官那里去,明着说是采为朝廷采办物资,实际上却个个都怀揣圣旨,只要确定是真心为国家效力,当场就宣读圣旨,给予升迁。
    第二天李公公便回京复命去了,由于新任两广总督还未任命,熊文灿先暂留。
    圣旨说到就到,但熊文灿接完圣旨后,却被惊得面如死灰。
    原来,崇祯虽把“兵部尚书兼五省军务总理大臣”的大印给了他,但却不让他到京城去,而是直奔南阳,去剿灭反贼张献忠!
第三百十五章 总兵官
    圣旨一下这可怎么办?
    熊文灿后悔得肠子都青了。。)那天我心疼什么珠宝,装什么清官。这下好,把自己的小命都要装到鬼判官的兜里去了。一时间,熊文灿急得抓耳挠腮,突然双眼一亮。心说,我与其送死,还不如装成个大傻瓜。说不定万岁一生气,就免了我这差事。想到此熊文灿抓笔在手,给崇祯就写去了份奏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奇文之一:《五难,四不可》。
    几天后,这道奏折飞抵京城。崇祯看完后差点没把胡子拔下几根来。这叫什么玩意:“古之用兵者,无不择时而发。”
    你不发兵,可张献忠他发兵,咱都等着挨刀?还有这个:“贼之所忧者,粮也。可将湖南等五省之粮,焚之。贼必败崩”。
    真天才,贼人是败了,可那五省的人也都饿死了!崇祯气得下旨道:熊文灿,你少给我装孙子!灭不了张献忠,我砍你脑袋!
    熊文灿接到圣旨后眼泪差点没下来,只得遵旨。
    路上,熊文灿第一件事就是花重金招募来了两千火器兵,充当自己的护卫队。接着又请来了一位号称“东山大仙”的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
    算命先生给他算出的是“贵人相助,贼人必败”。
    这算命先生还当真是算准了,熊文灿的贵人果然到了:
    丁云毅!
    丁云毅连番激战。杀得张献忠几乎身死,被迫躲在谷城。但丁云毅对熊文灿说的话再次起了作用:
    “剿不如抚”!
    熊文灿决定对张献忠“抚”了。
    而这一点。却与张献忠是一拍即合的。
    张献忠正愁得想撞墙。突然听说明使持书劝降来了。张献忠转了转眼珠,想起了郎先生曾经对自己说过的那几个故事。于是让来人进来,先虚张声势了一番,然后壮着胆子,提出了两自己的条件:
    不得遣散、分解我的队伍。如果答应我就投降!
    本来张献忠对自己提出的条件根本不做任何幻想,谁想到不到两天时间,明使便带来了熊文灿的回答:答应张献忠提出的条件!
    张献忠的一颗心放下来了。
    周瑜可以让黄盖诈降胜了曹操。唐赛儿可以用诈降打败了永乐皇帝派来的官兵,现在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一样也可以靠着诈降为自己争取喘息之机。
    在同意投降之后,张献忠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张献忠还继续请郎先生为他讲《孙子兵法》,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熊文灿当然怎么也都想不到张献忠是诈降。
    但是不管怎么说,张献忠已经投降,李自成也遭到了惨败。所部几乎损失殆尽,当消息传到京城,朝野内外一片欢腾。
    丁云毅,又是丁云毅!
    每一次丁云毅的出现,总能给所有人都带来惊喜。每一次丁云毅的到来,总能给朝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先是高迎祥为他生擒,接着张献忠、李自成又接二连三的败在了他的手里,中原能够平定,他几乎占了一大半的功劳。
    京城。到处都在传唱着丁云毅的名字。
    当然,还有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的杨嗣昌。
    杨嗣昌此刻的内心是得意的,不仅仅因为自己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计谋,更加重要的是自己用对了一个人,正是此人,才把反贼彻底的“平定”了:
    丁云毅!
    争气,太给自己争气了,即便在面对崇祯皇帝的时候,杨嗣昌也是赞不绝口:“陛下,此次虽然臣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但丁云毅的功劳也绝不可湮没。此人杀伐果断,接连大败张献忠、李自成这样的巨寇,实在是我大明第一良将那!”
    流寇的被剿灭,让崇祯皇帝也是心情大好:“是啊,朕当日就说过,朝廷若是多谢丁项文这样的人,还用愁什么流寇?赏,要重重的赏!升官,朕要升他的官!”
    “陛下,丁云毅已是副将,再升,便是总兵了。”王承恩在一边提醒道。
    “总兵?他该当总兵。”崇祯笑着说道:“杨嗣昌,你以为如何那?”
    杨嗣昌急忙道:“陛下圣明,丁云毅虽然年纪轻了一些,但却有勇有谋,更加难得的是,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他这次又立下如此大功,若不升他,实在说不过去了。”
    王承恩咳嗽了声,心情大好的崇祯却笑道:“王承恩,朕知道你也对朕忠心耿耿,可是那,你先看看这两份折子再说吧。”
    说完,他点了点放在案上的两份折子。''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捧了起来,一份是福建巡抚张肯堂的,另一份,则是皇上派去台湾的监军陆齐诚呈上来的。
    两份折子无一例外的都说到了丁云毅如何如何的尽忠职守,如何如何的对皇上、对朝廷忠心耿耿。
    尤其是在陆齐诚的折子里,更是说台湾之困难,远非语言可以形容,但即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丁云毅依旧想着为朝廷分忧难解,不惜自己变卖家产,也要活几十万灾民性命。
    这份折子里,丁云毅何止是一个大忠臣?简直就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忠贞之士。
    王承恩怎么也没有想到,陆齐诚在折子里对丁云毅的评价居然如此之高,一颗心于是也就渐渐放了下来。
    自己到底还是没有看错丁云毅,丁云毅对朝廷到底还是忠诚的。
    “传旨。”崇祯在那想了一下:“晋丁云毅为福建总兵。加骠骑将军,加授上护军。不过”崇祯在那想了一下:“还是让他驻扎在台澎二地,福建的那些事情。仍旧交给张肯堂和郑芝龙去打理着吧”
    崇祯尽管多丁云毅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疑心,但一样还是在防备着他。堂堂一个福建总兵,却只管辖台湾、澎湖二地,范围尚不及郑芝龙这样一个副将大,内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一目了然。
    除了身边的宦官,哪怕是再信任的大臣。崇祯也一样会多长一个心眼,也一样会防备着的。
    但是不管怎样,起码大明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个总兵诞生了:
    丁云毅!
    从一个九品巡检,到堂堂总兵。丁云毅只用了最短的时间便爬到了这个位置。对于所有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张献忠和李自成平了,中原大抵也可以定了。”崇祯把话题从流寇上转了回来:“今日卢象升上本,边关吃紧,朕想着把丁云毅给调到边关去”
    杨嗣昌和王承恩面面相觑,怎么圣上一转念,居然又想把丁云毅拉到边关去了?他从台湾到中原,再从中原到边关,难道堂堂大明,便只有一个丁云毅吗?
    只是这话放在心里,哪里敢说出口来?
    崇祯还没有把话说完。外面太监吴直已经急匆匆走了进来:“陛下,福建急报。”
    “福建急报?”崇祯皱了一下眉头:“说。”
    “红夷、佛郎机国、干腊丝国、英国四国组织联合舰队败后,蠢蠢欲动,不肯认输,又组织舰队,欲要大举进攻台湾。台湾虎贲卫舰队出海迎击,连折三阵,损失战船八艘,现正苦苦支撑之中”
    “什么?”崇祯失声叫了出来:“中原刚刚定了。怎么那些红夷和佛郎机人又冒出来了?张肯堂和郑芝龙呢?为何不大举增援台湾?”
    “回陛下,昔日,邹维琏巡抚福建之初,剿灭福建叛匪林匪国,如今,林匪国之残逆蠢蠢欲动,又在福建各地兴风作雨,成立了个什么‘一孝堂’,有数万人之众,大有谋逆之举,张抚帅正在调集兵马剿灭。至于郑芝龙,海盗借着四国联合舰队再度出击之机,大肆肆虐海上客商,郑芝龙正在围剿之中。”
    “好啊,好啊,就不肯让朕有一天的太平。”崇祯才高兴了没有多少时候,此时又被这些情况弄得心烦意乱:“中原定了,福建又乱了。陆齐诚呢?他有密折没有?”
    “有。”吴直赶紧把陆齐诚的密折递了上来。
    崇祯大略看了看,面上显得更是烦躁:“情况远比说的要严重。陆齐诚的密折上说,那些什么红夷和佛郎机人,知道丁云毅离开了台湾,便几次小规模的进犯,台澎无人指挥,只能坚守,后来知道几个地方大举来犯,只能迎战,没有想到因为缺乏统一指挥,却吃了一个大败仗。好啊,好啊,中原要丁云毅,边关要丁云毅,现在福建也要他了。朕,朕恨不得把丁云毅一分为三来用那!”
    杨嗣昌赶紧道:“陛下,臣以为,目下中原已定,边关虽然吃紧,但中原之兵大可以抽调过去,想来可以应对,更何况”
    他说到这,似乎有所顾虑,崇祯不耐烦地道:“不要吞吞吐吐的。”
    “是。”杨嗣昌壮了一下胆子:“中原用兵调丁云毅,边关用兵调丁云毅,只恐这么调来调去,非但丁云毅疲惫不堪,而且其他将士们也会心有怨言,难道我大名真的只有一个丁虎贲了吗?所以,在臣看来,还是让丁云毅回去的好。”
    “若是人人都能像丁云毅一样,朕又何必把他调来调去的那。”崇祯叹息一声:“算了,眼下中原算是没有问题了,福建安危,不容有失,让丁云毅回去吧。”
    “陛下圣明。”
    “都走吧,朕要好好的静一静。”
    王承恩把杨嗣昌送了出去,忽然问道:“杨大人,这丁云毅才离开福建,怎么福建就乱起来了?这时间上吻合得也太巧了些吧?”
    杨嗣昌一怔:“难道公公认为这里面有鬼?”
    “我没有这么说,没有这么说。”王承恩意味深长的摇了摇头:“我只是觉得太巧合了而已。我也说不出到底不对在哪。按理说四国联合舰队被打败了,他们来报仇也无可厚非,可为什么叛贼和海盗也在这个时候闹事?太巧了,太巧了。”
    杨嗣昌眼睛动了下:“既然如此,公公方才为何不在圣上面前说出疑惑?”
    王承恩苦笑了声:“圣上的脾气,你我都清楚得很。他对丁云毅信任有加啊。再者,丁云毅才帮朝廷平定了心腹之患,若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免伤了将士们的心那。还有一点更加重要,若是福建局势是真的那么严重,我若在圣上面前说了什么不妥的话,岂不是耽误了前线军情,毁了我大明的万里长城吗?”
    “公公对我大明的一片忠诚,日月可鉴。”杨嗣昌顺口恭维了声。
    王承恩却是一脸的忧心忡忡:“这次本是可以灭了张献忠的,但熊文灿却采取了招抚,本来圣上恨熊文灿入骨,但熊文灿上了一本,圣上看了,居然也同意了。我实在担心得很,我听说张献忠此人狼子野心,心机深沉,我怕他降了再反那。”
    “公公担心的是。”杨嗣昌嘴里如此说着,心中却大是不以为然。
    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自己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计何等犀利,那些反贼要么被剿灭,要么投降,除此之外哪里还有第三条路可走?
    再者,张献忠投降后,大量官兵在那监视着他,他又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只不过王承恩是皇上身边最信任的人,自己心中虽然不以为然,总还是要顺着他的心思才是。
    王承恩叮嘱道:“杨大人,你是兵部尚书,这些事情总免不得还要你多费心才是。一个是张献忠务必要看紧了,一个是李自成到现在还没有落网,总要努力抓捕才是。眼下朝廷正在抓紧对辽东用兵,这中原,可实在是再也乱不起了啊。”
    “是,我心中总记得圣上的恩典便是。”杨嗣昌嘴上说着,心里却在那冷笑一声。
    一个太监,好好的侍侯好皇上也就是了,对朝廷大事何必那么操心?他竟对丁云毅这样的人都不放心,难道这普天下,还有比丁云毅对朝廷更加忠心的人吗?
第三百十六章 进南京
    武烈伯、福建总兵、骠骑将军、上护军!
    一连串的名头,说的便是大明最年轻的总兵官:
    丁云毅!
    败张献忠,败李自成,整个中原因他而定,他是崇祯眼里的第一功臣,是鼎定中原的栋梁。。)
    他是京城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当初在台湾,满成皆说张西铭,而今却是满城皆说丁项文!
    兵部尚书杨嗣昌说其“勇武过人、顶梁之材”,新任内阁首辅周延儒说其“文韬武略,鼎定首功”。
    总之,朝野内外一片对其赞誉之声。
    而这个时候的丁云毅,却接到了红夷四国兵犯台湾,虎贲卫水师败阵,命其速归台湾的命令,也不必再回京城。
    丁云毅笑了,看来台湾方面秦云和谢天已经动了。
    洪承畴、熊文灿等人为其送行之时,表现出来的是“恋恋不舍”,还特意私人赠送了一批黄金珠宝当是丁云毅出征中原剿匪的谢意。
    想比于什么总兵,丁云毅反而更加喜欢的是这些黄金珠宝。
    如果说过去他一直朝着总兵这个职位在努力,但现在却已不在乎了。副将也好,总兵也罢,其实不过都是虚的,手里有兵有权,能在朝廷里进退自如那才是最重要的。
    离开中原,有些可惜的是那些随着自己奋战的明军将士带不回去了。一万精兵,还有七千余人,如果能把他们带到台湾。那当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可惜洪承畴、熊文灿是无论如何也都不肯同意的。
    辞别了洪、熊二人,才一上路未走多远,便看到对面一骑飞来,远远便叫道:“那可是丁云毅丁副镇?”
    叫的还是“副镇”二字,想来这人是远道而来,在路上还不知道丁云毅已经成了“总镇”。
    “你是何人?”丁云毅沉声问道。
    “真的是丁副镇。”那人冲到面前,赶紧勒住战马:“回副镇。我是张西铭先生派来的。”
    “西铭先生?”丁云毅一怔,哪里想到会是张溥派来的人?急忙问道:“西铭先生有什么口信带给我?”
    来人压低声音:“西铭先生派我出来的时候,副镇剿匪眼看就要成功。西铭先生请副镇若是回去,无论如何转道南京一次,他在那里等着副镇。小人在路上听说副镇凯旋。即将回到台湾,紧赶慢赶,终于没有耽误了事。”
    丁云毅皱了下眉头。
    张溥如此急着派人找自己,为了什么?在那考虑了会,把范小天叫了过来,叮嘱他带着从台湾来的精骑先回去,自己只带皇甫云杰、侯鲁、邓长贵三人去南京。
    心中牵挂着南京,一路扬鞭策马进了南京。
    一进南京,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和京城、福建大不相同。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蒙元至正十五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攻下集庆,改称应天府,以此作为根据地。从此后朱元璋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极,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整整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修建起了一座东连钟山,西据石头,南贯秦淮。北带玄武,规模盛大,气势磅礴,普天下最大的一座砖石城。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改称应天府为南京,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南京除了没有皇帝之外,其他各种官僚机构的设置完全和北京一样。南京所设立之六部称“南六部”,虽同有一套职官,但多安置闲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员,其职权远不如北京六部。所以,南京各官自成一种势力,与北京明争暗斗,两京官员迭为消长,操纵朝局。这是明代的一种奇特现象。
    而南京鼎鼎大名的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自古在内秦淮河人文苔革、商贾云集。青楼妓院遍地都是,““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最是文人雅士向往之地。
    进了这座留都,皇甫云杰、侯鲁、邓长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