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雪自选集-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处感到城堡那凌厉的、紧逼不放的作风,那看似冷漠、实则将激情发挥到了极致的、差不多是有点虐待狂的感知方式。城堡要对奥尔伽一家人干什么?它要他们死,但又不是真的死,而是在死的氛围中生,在漆黑一团中自己造出光。
首先死去的是阿玛丽亚。索蒂尼在那封信的末尾逼问了她那个人类的永恒的问题之后,姑娘便以她勇敢的气魄和深沉的情感选择了一条比弗丽达等人更为艰难得多的道路……用拒绝爱来爱。这样的爱是永远的沉默,差不多等于无。她为什么作这样的选择?因为心气高,因为意志强。这一来的后果不光是她本人世俗情感的死亡,还造成了整个家庭的巨大灾难。城堡开始了对这一家人的剥夺,或者说这一家人在城堡的威慑之下开始自己剥夺自己。那位老父亲,将自己家里的财产全部花光了用来贿赂城堡,最后连健康也失去了。于是他成了自由人。自由人能干什么?自由人可以自己设定目标来生活。老人做出了示范,不断地无中生有,不断地造出光来照亮他们阴暗的小屋。若不是落到这种地步,又怎能体会到绝境逢生的喜悦?由于缺少上帝,老人自己就成了上帝。理解了老人,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三个倔强的儿女。这位老人本就知道背弃了城堡就要遭天罚,并且坦然地承受了命运。他采用的方式是最黑暗的忏悔……既无对象,也不知具体罪行的忏悔。这种忏悔深如无底洞。但是还不行,他还得自觉地去找对象,找罪行,一刻都不停止!他找了又找,直到他和母亲两人瘫倒在城堡大门口的石头上,再也不能动弹。奥尔伽也是死而复活的典型例子,是黑暗中的造光能手。在她这里,永远是天无绝人之路,永远有不抱希望的希望。她不但自己承担苦难,还将弟弟造就成一个信使。她的能量大得惊人,她的创造令人目不暇接。是城堡用它的意志,那种强横的意志激发了她体内的创造性吧。现在我们看到了,对于这不平凡的一家人,城堡所说的是:要么去死,要么创造,此外没有第二条路。我们还看到,穿过城堡原则的缺口,有无限的生的希望在活跃着。人必须拼尽全力,从缺口挤出去求生。
城堡的意志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像在对奥尔伽一家人身上这样表现得如此强横。在此处我们真切地感到了造光的冲动……那种伟大的瞬间的再现。每一个进入这种诗的意境的读者,都将体验到跃动的、痛苦的娱悦,和在诗人的引导下一道来创造的娱悦的痛苦。谜底终于展现出来:城堡的意志原来是人类自身那永生的意志,那扑不灭、斩不断的意志。这种意志突破思维的权限,将天堂与地狱合二而一,将透明的寓言的宫殿建造在巨大的废墟之上。而当我们定睛凝视这种意志时,它又重新化为更深奥的、永恒的谜语。
1997年12月20日,英才园
读书笔记(一)第210节 布鲁娜妲之歌……读《美国》
谁能料得到,在诗人那干竹子一般枯瘦的躯体之内,会潜伏着这样一个胖大、笨重、狂暴专横、反复无常而又阴郁至极的艺术之魂?她就是日夜兴风作浪的布鲁娜妲,城市上空那块阴暗的领地里的女王。
布鲁娜妲曾经是世俗中的一员,为从芸芸众生中脱离出来,她经历了极其惨烈的剥离的过程。那是一种常人无法想像的过程,它需要六亲不认的冷酷心肠,也需要蔑视现存秩序的气魄和豁出去成为孤家寡人的胆量。骄傲的布鲁娜妲首先就赶走了那么爱她、依恋她的丈夫,把他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小丑,让他在绝望中徒劳地挣扎。这便是女王从前从世俗中超拔的第一步。她要干什么?她内在的欲望逼得她要发狂了,她要去创造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她要建立自己的艺术王国,这就是她要干的。她,全身沸腾着热浪,胖大火热的躯体将身上的衣服都快胀开了,然而她却行动不便,不借助于别人就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她的活力正日甚一日地成为她自身的负担。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到了,那一天,狩猎女神站在楼下,她那明亮的目光落到流浪汉德拉玛什身上,立刻认出了他,他也认出了她。她将他带到高楼顶上那黑暗的寓所里,从此与他合为一体,随同一起的还有流浪汉鲁滨松。
超拔后的布鲁娜妲就这样在那座高建筑的顶楼寓所里开始了她的真正的艺术生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折磨,是无穷无尽的、别出心裁的蹂躏,是一次又一次的毫不留情的践踏。德拉玛什和鲁滨松这两个精神的游魂在那个不平凡的日子里见到的,正是布鲁娜妲那洋溢着活力、显示着矛盾的美艳肉体。流浪汉们立刻就明白了:只有这个女人,才是他们的归宿,她将使他们得以成为人,她将使他们结束空洞的游荡,开始真正的创造。然而要对付布鲁娜妲这座肉体的火山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每一瞬间都不能预见下一瞬间的事,任何一个行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两个流浪汉和女王布鲁娜妲构成的艺术三位一体,就是这样在那高高的阴暗的艺术殿堂里,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他们那充满了眼泪、恐惧和期待的艺术实践。那是怎样的一种不堪忍受的生活啊!女王由于内在欲望的煎熬,显得那样的乖张、残暴和霸道,她的欲望就是一切,一切都不容分说。在封闭的密室里头,欲望是赤裸裸的,赤裸裸的欲望却不要求回应,相反,女王要求的是禁欲的服从。然而怎能不服从呢?两个游魂不正是为此而来的吗?深通艺术本质的德拉玛什和鲁滨松,懂得怎样小心翼翼地保持警惕,不断克服自己身上的惰性,虔诚地倾听女王的呼吸,调动起体内全部的幻想力,来完成与女王的神交。他们是高手,我们目睹了他们怎样在压制人性的同时通过弯曲的渠道释放了人性。
布鲁娜妲的肉体是造成流浪汉们两难局面的依据,那是一个越不过去的障碍。在他们眼里,她既是妖艳无比的尤物,又是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即使是德拉玛什同她的性爱也绝对感受不到那种肉体的欢娱,能感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渴望……由于缺乏而导致的饥饿。谁爱上了她,必将终生在饥饿中煎熬。肉体的苦役没完没了,杜绝了一切缓解的可能,人被逼进死角,就从漆黑一片当中开始了发光的梦想。睡在阳台上肮脏的秽物里头,呼吸着满是尘埃的空气,鲁滨松做了一个火辣辣的梦。他在梦里忘记了自身的创伤和疼痛,沉浸在女王充满诱惑的气味里头,感动得无法自已!这个虚幻的梦境也许可以看作对他白天所受折磨的补偿,补偿只是更加加剧了他的饥饿感。流浪汉没有故乡,他们的故乡在梦里,而布鲁娜妲就是那些瑰丽的梦境的激发者。这半兽半神的女歌唱家,她的高傲的红裙子,她的浓烈的体味,她的无耻的袒露和声色俱厉的拒绝,谁能抵抗得了这把双刃之剑的诱惑啊!布鲁娜妲,布鲁娜妲,你这古代的美女,你来自何方,要带领我们奔向哪里?流浪汉在梦里噙着眼泪一千次地叩问,恭顺而爱恋地捧住女王裙子的一角,将嘴唇凑上去……然而他被惊醒了,房子里面,布鲁娜妲正在大发雷霆,粗俗地叫骂,将食品倒在地上。于是鲁滨松记起了他的仆人职责,撑起病体走进房里开始了一天的苦役。
布鲁娜妲集各种矛盾于一身,她是一个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谜。她粗俗、胖大、强壮有力,同时又娇弱、过敏、风度高雅;她发起怒来像狮子一样吼叫,但却忍受不了最细微的噪音;对待异性,她像火一样热,同时又像冰一样冷;她醉心于观察楼下的人群,却又过着一种严格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她生活在无比纯净的意境里,而她的周围却是不堪入目的杂乱和肮脏,她自己也很脏;她成天为疾病缠绕,躺在沙发上不停地发出呻吟和喊叫,而实际上她又有着一个可以消化变质食品的无比强健的胃,和可以承受任何变故打击的有力的心脏。这样一个布鲁娜妲,人如果想满足她的需求,除了沦为终生的奴隶之外还能怎样?于是为她的魔力所折服的两个流浪汉,心甘情愿地走上了苦役之路。年轻的卡尔对女王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一个由不信任、厌恶,企图反叛到慢慢理解、容忍,最后终于成为同谋的过程。这也是卡尔成长的过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环境的启发教育,当然最主要的,还得归功于女王的权威。谁走近她,就一定会深深地感到那种威慑的力量,因为她的意志不可违拗。这幅地狱生活的画面正是艺术殿堂的真实写照,为命运所逼闯入到它里面的卡尔,将在这里学习怎样做一名艺术家。
那么,高居于城市上空的布鲁娜妲的殿堂,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应该说,它是二者汇合的中间地带。如同布鲁娜妲本人那半兽半神的肉体一样,这种混合也是奇妙无比的。此处排除了一切世俗的入侵,无比空灵,但又具有世俗的所有特点,是人类欲望的展示之地。依仗于强大的体魄,布鲁娜妲将趋于极端冲突的矛盾统一于一身,从而营造了这样的奇境,一个初见之下必定会令人感到陌生和反感的奇境。布鲁娜妲的肉体的魅力就是艺术的魅力,它挑起人的欲望和遐想,但决不给人丝毫的满足,它只是让欲望之火烧得更旺。在这个殿堂里,被剥夺了一切,人惟一可做的事就是梦想,那种饥渴煎熬中的美丽的梦想。不相信梦想的人,布鲁娜妲决不会选择他。他们三人在这个特殊的实验室里干什么呢?他们那忙忙碌碌的活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原来他们在这里所做的是融化界限,使两极相通,使两界连成一体的工作。这种艰巨的工作充满了创痛、梦魇、压抑,也充满了无望的挣扎。然而,人在这种工作中会不时听到来自天堂的召唤。是艺术,惟有艺术,才能实现这种辉煌的媾和。布鲁娜妲以超人的气魄营造了这个实验室,是由于内心矛盾的逼迫。她不能去天堂,因为她对尘世的迷恋深入到了骨髓;她也不能与世人搅在一起,那种交往令她发疯。走投无路之下她只能搞发明,于是她就发明了艺术,她的精力也从此找到了出路。
布鲁娜妲的产生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来自于极度压抑中的爆发,她那天马行空似的冷酷就是这种压抑的产物。她在爆发中突围,抛弃从前的生活,在半空中建立了自己的小小王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王。由于这种爆发是绝望的爆发,于是此后她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无中生有了。也就是说,她只能听凭自己这座肉体的火山爆发下去,让爆发导致的发明活动(由流浪汉协助完成)进行下去,因为她只有在这种活动里自身才得以存在。
1998年4月8日,英才园
读书笔记(一)第211节 艺术家的活法
分段修建:艺术家的活法……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泥水匠年轻的时候,修建万里长城的宏伟蓝图已经在学者们的头脑里初步构思出来了。这是一座古怪的建筑,下面是不连贯的、坚实的、长达万里的墙,上部则是不可思议的通天塔。这样的建筑也许是不可能完成的,至多也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然而泥水匠行动的激情却是受制于最高指挥部,所以修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当他放下第一块砖时,就仿佛有魔力一般,他与整个长城连成一体了。从此,暗无天日的单调劳动便与那伸展到遥远的长城或通天塔的理想直接相关了。这种绝望的劳动毕竟是生理上与心理上不能长久忍受的;如果硬要继续,那么人要么发疯,要么彻底放弃,而希望是绝对看不到的。为此最高指挥部便想出了完美无缺的建筑方式……分段建筑。最高指挥部的思维逻辑是一个怪圈,被这个怪圈所控制的泥水匠必须有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才能理解分段建筑的用意与长城的真正功能。明智的态度便是在逻辑的推理上适可而止,接受不可理喻的现实;具体地说这种态度也就是将帝国这个最高理想看作千百年来太阳底下静静游动的云彩,然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一来,泥水匠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泥水匠将这自由运用在分段建筑的日常生活里,每一块砖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了一些意义、一些模糊的憧憬;于是这每一块砖的铺放又变成了分段工程中更细小的分段,只要不在逻辑上钻到底,每一片段皆与那云中的帝国或书中描绘的通天塔相连。修建长城的现实目的本来是抵御敌寇保卫皇上,爱动脑筋的泥水匠不久就发现,一切现实功利的想法都与砌墙无关。首先皇上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其次,敌寇也从未出现过,所以不知道他们会从哪里来,就是来了,处处是缺口的城墙也无法御敌。这样看来,理想的激情成了惟一的工作动力。
卑微的泥水匠在现实中接不到皇帝的圣旨,即使接到也已经迟了,这一事实是既定的。因为这一既定前提,泥水匠与帝国保持着一种矛盾的关系……既是无限的虔诚,又并不把它当回事。从泥水匠的处境来说,这也是惟一可行的处世态度,否则只能在自寻烦恼中毁灭。泥水匠的虔诚表现为一切听从于最高指挥部的安排。他相信神的世界的光辉正降落在上司的手所描绘的那些计划之上;方法与目标之间的矛盾是最高领导的有意为之;执行者要善于将热情控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努力工作,而不要去追究领导的意图,因为意图与决策都是从远古就存在的神圣的东西。除了这种虔诚以外,任何对于帝国与皇上的现实中的信仰都是可疑的,无法真正实现的。从王朝来的关于皇帝的一切信息都早就过时;帝国的真实情况笼罩在云雾之中;帝国机构的内幕一团模糊,就连年代都是混淆不清的;要指出帝国的所在,人们只能用自己的村庄来打可笑的比方,而村庄以外的世界他们从未看到过,怎么能断定都城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在外人看来,人们并不把帝国当回事,帝国只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作为一个抽象的精神支柱。帝国之所以变成了这种东西,也由于人的想像本身是有〃弱点〃的……想像的极限是虚无。这个弱点正是精神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高指挥部早就考虑到了漫无尽头的艰苦工作给人带来的不堪忍受的虚无感和绝望感,这才制定了分段建筑的高超策略。这种策略不是为了达到一个宏伟的目标,而是为了让劳动持续下去;实际上,目标就在劳动当中,除此以外一切都是自欺。人们的自欺正是最高指挥部策略的体现。由此联想到劳动的性质,劳动自身的矛盾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自欺来实现。从逻辑上说,墙是无法抵御入侵之敌的,通天塔也不可能建在这种墙上。可是在最高指挥部的操纵下,劳动的热情高涨,泥水匠们在劳动中将以上事实忽略了。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分为一些阶段,盼望着完成定期的任务,盼望休假,盼望获得荣誉;而时光,就在这划分中一段一段地溜走了。从泥水匠来看,每一段的劳动都充满了辛酸,其间也不乏幸福时光;而综合起来考虑又似乎毫无意义,脑子里只留下一片空白。目标过于宏大,也就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是最高指挥部使得泥水匠们的卑微劳动与伟大的目标相连的,并通过劳动将他们从彻底的绝望中拯救。在劳动的持续中,泥水匠们体验到了生命的欢乐和痛苦、企盼和满足,也体验到了目标的真实存在。劳动,被分割成无数片断的劳动,那些有生命的、带着体温和汗水的砖,满是憧憬的有经验的手,这才是一切。也许这就是最高指挥部隐秘的目的?用不着在虚设的目标面前过分自卑,只要朝那个方向努力就行了。万里长城只能在我们每个泥水匠的心中;这似乎是一件可悲的事,可除此之外它还能在哪里呢?这又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看看这位泥水匠吧,他衣衫褴褛,面目消瘦,内心时刻承受着信仰危机的折磨,可是没有谁比他的信仰更坚定的了。我们看见他早晨起来神情阴郁,睡眠不足,一举一动都显得迟疑不定。但这只不过是他一天中的低靡时分;一旦工作开始,他就变成了优秀的工人。他的身体柔韧,双手灵巧无比,他那非凡的大脑无所不包,不但运筹着眼下的工作,还能将无限深远的将来抽象出来。这样,他以准确的动作放下的那块砖就成了通天塔的一部分;他的手、他的眼睛、他的全身都感觉到了:塔就在眼前,趁着还可以看到它,快快砌下去吧,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了。于是泥水匠埋头砌下去,敏捷的动作透出优美的旋律,群山也为之动容,变得默默无言。有关帝国与长城的怀疑在这自信的操作里不断化解……
帝国的存在无法在现实中证实,正如长城的功能无法证实一样。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帝国一钱不值,长城毫无用处。我们找不到帝国,也不能将庞大的长城整体用来作御敌的武器,这不是我们的错,只不过是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一种困难,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因了这种方式,我们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和渴望。在对帝国和长城的向往中,我们卑微的身子紧紧地贴在一起,每个人都向另外的人发出那种信息:〃是的,是的,它是存在的。〃虽然这种信息未经证实,我们却需要这种紧贴的感觉,它能不断地为我们抵御信仰的危机。然后就是各自孤立的工作了。泥水匠遵照最高指挥部的指示将自己的生命一段一段地分下去,直至最后分完。每一段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小目标在想像中与大目标紧紧相连,泥水匠因此才能集中精力为此而奋斗,过着一种充实的生活。也许对终极目标曾有过深深的怀疑,在那种时候也许泥水匠变得脆弱了,陷入了绝望和对自己的极端不满,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过,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雄伟的万里长城矗立在我们眼前的事实。这就是长城,局部来看是残缺的、脆弱的,整体来看是完美的、坚不可摧的;它是人类精神中的〃优点〃与〃缺点〃的集中体现。分段建筑是多么合理啊!最高指挥部想得多么周到啊!
1997年5月27日,英才园
读书笔记(一)第212节 属于艺术史的艺术(1)
属于艺术史的艺术……卡夫卡与博尔赫斯的小说
在浩瀚无边的人类灵魂的黑暗王国里,有一些寻找光源的人在踽踽独行,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徒劳的寻找无一例外地在孤独中悲惨地结束。王国并不因此变得明亮,只除了一种变化,那就是这些先辈成了新的寻找者心中的星,这些星不照亮王国,只照亮寻找者的想像,使他们在混乱无边的世界里辗转时心里又燃起了某种希望。这是一种极其无望的事业,然而人类中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始终在前赴后继,将这种事业继承下来。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这两位文学上的先行者,就是寻找者心中的星。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鼓起勇气去追随他们,下定决心到黑暗中去探险。当星光刺激着寻找者心中的欲望时,寻找者会更加坚信:光是存在的,世界绝不是漆黑一团。
处在同一个世纪里的这两位艺术上的先行者,他们都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并以崭新而奇特的形象刷新了读者们的古老记忆。读者会发现在创作的境界上他们俩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那些各展风姿的象征意象,时常在读者脑海里引起相似的联想,不断刷新的重叠,逆向的汇合,同一版本的升华,以及不同版本的还原。读者会惊叹这是完全同质的创造,也会感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援引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状况:〃所有的书都是一本书。〃这是充满智慧的博尔赫斯说的。是啊,所有那些孤独的寻找者,不都是在找一样的东西吗?然而这两位艺术家还是由于其相似的走极端的狂热,同样的处世的高傲,凡事要追究到底的执著,极少有人能达到的深邃、卓越的形式感和奇妙的抽象力,神秘的冥想能力,以及几乎是无限的承担痛苦的能力,使他们较他人更为相接近。读他们的作品,你会感到那种纯而又纯的氛围对你身心的折磨,那正是文中所包含的极其尖锐的矛盾,那矛盾化为两股势均力敌的巨大力量,从相反的方向绞扭着你的神经。你以为你跌到了地狱中,然后你恍然大悟,这也是天堂的氛围。人在绞扭的痛苦中继续做梦,让最最纯净的梦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不过不要设想痛会消失,因为它是梦的源泉。为了做梦,两位艺术家都具有自愿受难的渴望,这也是他们的生存模式,另外的模式对这样的灵魂来说几乎是不可设想的。可以说,是对精神的狂热追求导致了对生活的全盘否定;也可以说,是对生活的不可遏制的强烈渴求导致了对精神的亵渎。二者总是同时发生的,其间的拉锯产生的痛苦无法估量。只因为作为艺术家的个人,不能像宗教教徒那样放弃极端的尘世体验,反而要〃用二十只手抓住生活〃,见《审判》结尾。要同他的爱人躺在一个又深又窄的坟墓里,〃我把脸紧贴着你,你也把脸紧贴着我,谁也再看不到我们〃。见《城堡》,《卡夫卡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