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秘史-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遣苋实牡艿懿艽俊�
  曹纯此前被任命为议郎,这实在不是他喜欢和擅长的工作。曹操便让他以议郎的身份参与司空府的军事工作(参司空军事),成为一名高级军事参谋。曹操一直想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这支军队人数不一定很多,以骑兵为主,平时担负大本营的警卫工作,同时在冲锋陷阵或者远程突袭等方面能够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曹操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曹仁、曹纯兄弟俩。
  曹仁以前做过马匹生意,对战马很熟悉,他跟曹纯一起从全军范围内选人,其标准十分严格。据《魏书》称,虎豹骑是天下骁锐,成员都是百里挑一(或从百人将补之),加上所配战马也是优中选优,武器装备俱为上乘,可以想象,这样一支精锐之师一旦在战场上出现其威力将何等强悍。
  但是,直到现在虎豹骑还顶多只是一个名字,还没有机会用实战证明自己的实力,南皮之战无疑是一次好机会。
  虎豹骑除了由曹纯直接指挥外,曹真、曹休等曹家年轻一代也在这支队伍里。另外,刚刚当了新郎倌的曹丕也参加了南皮之战,他虽不是虎豹骑的成员,但在战斗间隙经常跟曹真、曹休在一起,这些情况在保存下来的曹丕私人信件里都有记载。
  除了曹真和曹休外,曹丕还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此时在曹军中担任团长(军司马)一级的军官;另一个叫吴质,字季重,年龄约比曹丕大十岁左右,是兖州刺史部济阴郡人,在曹操主政兖州时期就投奔了曹营,但一直默默无闻。曹丕对他很欣赏,认为他才学过人,见解独到,而且擅长交际,所以引为至交。
  吴质成了曹丕的智囊,他始终追随曹丕,成为影响曹丕一生的重要人物之一。此次南皮之战,夏侯尚和吴质也都来了。
  名将云集、兵强马壮的曹军面对困守独城的袁军应该一战而胜,但让人觉得意外的是战局开始却并不顺利,曹军攻城很艰难,付出了重大伤亡仍然没有多大进展。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袁军顽强抵抗、南皮城防坚固之外,最大的原因来自气候。此时是正月,华北平原正值严寒季节,城上滴水成冰,对防守的一方有利,对攻城的一方明显不利。
  看到这种情况,曹操想先退兵,等天气转暖之后再说。诸位将领都没有什么意见,但有个人一听就不干了,他就是曹纯。
  此战是虎豹骑的揭幕战,这样无果而还,曹纯实在不甘心,他太想建功立业了。曹纯劝曹操:“我们孤军远征,如果撤退必然会影响士气,现在敌人在攻防战中占优,必然会滋生骄傲思想,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一定能将敌人打败!”
  曹操觉得曹纯说得也有道理,这一趟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袁谭,那么袁熙、袁尚以及高干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得往后拖延,夜长则梦多,最好还是把南皮拿下,为此多付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曹操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攻下南皮。曹操亲临前线指挥,他还亲自擂鼓助战,曹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守城的袁军渐渐不支。
  乐进率部第一个突进到城下,首先把东门攻破,杀进城里,袁军开始溃逃。
  袁谭骑马在卫队的保护下逃出了南皮,倒霉的是,他一出城就遇到了负责堵截的曹军,而且偏偏是摩拳擦掌正要露一手的虎豹骑。
  攻城不是骑兵的长项,曹纯率领虎豹骑在外围堵截溃逃的袁军,结果堵住了袁谭。
  虎豹骑上去一顿猛揍,袁谭及其卫队哪里是他们的对手,被杀了个丢盔卸甲。也是虎豹骑过于生猛,打起来有点收不住,一个冲锋居然把袁谭杀死了,没有抓到活的。
  袁谭的主要谋士郭图在城里被活捉,被曹操下令处死。
  据《英雄记》说,曹操听到袁谭被杀,高兴得在马上又吹又唱,手舞足蹈起来(曹操于南皮攻袁谭,斩之。操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虎豹骑力斩袁谭,打出了声威。之后,这支劲旅跟随曹操四处征战,除担任保卫曹操的任务外,还在北征乌桓之战中立下战功,斩杀了乌桓单于蹋顿;在长坂坡之战中闪电出击,大败刘备;在潼关大战中,大破以马超为首的凉州兵团,功勋显著。
  南皮被攻破,城里的百姓惊恐万分,大家听说曹军在邺县曾实施过屠城,于是纷纷外逃,来不及逃跑的,也都惊恐不已,城里一片混乱。
  这时有人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召见来人,他自称名叫李孚,是前冀州政府办公室主任(主簿)。曹操对李孚的名字很陌生,一个前州政府里的属官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不过当来人称自己就是给邺县送信,从曹营里一进一出的那个人时,曹操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此人确实是李孚,他在袁谭军中也被打散,现在局面已经乱了套,他想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还可以少死一些人。
  李孚闯曹营的事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定这是个人才。曹操问明了李孚的想法,又问他该如何做。
  李孚说:“现在应该恢复正常秩序,制止抢掠行为。但如今城里人心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应该派一个城里的人能信得过的人,前去给大家讲明情况,以安民心。”
  曹操认为有理,于是下令任何人不得在城里抢劫烧杀,有趁火打劫的一律格杀勿论,同时委派李孚向城内的官民宣讲政策,稳定人心。经过努力,局面很快稳定了下来。
  此后,曹操下令在此进行休整,曹丕等人也进了城。战事稍停,这帮年轻人就流露出风华正茂年轻人的天性,他们在南皮时常聚会,放松身心。
  参加聚会的,包括曹丕、曹休、曹真和吴质等人。在后来曹丕与吴质的私人信件中,不止一次提到此次“南皮之游”,其中一次曹丕写道:
  “每想到当年的南皮之游,实在难以忘怀。当时大家一会儿沉浸在经籍学问里,一会儿又玩玩弹棋游戏,下几盘围棋决胜负,弹奏一曲古筝。或者投身大自然怀抱到城北郊游,或者在城南饭馆里聚餐(驰骛北场,旅食南馆)。甜瓜浸在泉水里随时取用,红红的李子放在冰块里消渴解暑(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冰)。这样的游乐日以继夜,最后大家坐着车子畅游后园,夜风徐徐,胡笳低昂,怎不令人乐极而哀,怆然伤怀!”
  曹丕还写道,此情此景让人激动,他在车上回头对这些年轻的伙伴们说:“这样的快乐,可是不常有的呀(斯乐难常)!”
  【七、整顿社会风气】
  渤海郡是袁氏父子经营多年的基地,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持续了十多年。曹操攻占渤海郡后,需要尽快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保证这一地区长治久安。
  袁谭被杀后,曹操命令将其枭首示众,同时下令谁要敢来哭他,就把他的妻子、儿女一块儿杀了(敢哭之者戮及妻子)。曹操没想到偏偏有个人不怕死,跑过来向自己求情,要收殓袁谭。这个人就是袁谭在青州的属下,州政府秘书长(别驾)王修。
  王修曾劝袁谭兄弟和睦相处,共同对付曹操,袁谭不听。袁谭被杀时,王修在高密,他本有机会逃命,但听说主人已死,就跑来吊丧,一下马便哭着喊道:“没有主人了,还能到哪里去(无君焉归)?”
  曹操认为他是一个义士,就接见了他。王修说:“我受袁氏的恩德,如果能殓葬旧主,然后自己从容就戮,也没什么遗憾了。”
  曹操深为王修的大义所感动,同意了他殓葬袁谭的请求。
  曹操对王修原本就有好感,南皮攻破之后,他带人在城内巡视,曾到过一个官员的家里,看到其全部家产只有不满十斛粮食,几百卷书而已,联想到邺县被攻破时查抄审配等人家产数以万计的情形,当时就对这个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官员正是王修。
  曹操礼聘王修到他的司空府工作,担任处长(司空掾),后来又兼任冶金部队司令(司金中郎将),这个职务主要负责矿山开采、冶炼以及兵器、农具的铸造,虽不是一个显要部门,却掌管着大部分“军工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修干得很称职,一干就是七年,期间有很多次升迁的机会,但都因为曹操实在找不出比王修更合适的人接替他而作罢。为此曹操有点过意不去,专门给王修写了一封长信,表明司金中郎将一职的重要性和对王修工作的肯定。到后来,王修终于改任魏郡太守,在地方治理方面卓有成绩。
  在此前后,曹操先后以司空和冀州牧的身份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恢复冀州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整顿社会秩序。这些命令包括《蠲河北租赋令》、《抑兼并令》、《赦袁氏同恶令》、《整齐风俗令》等。
  在《蠲河北租赋令》中,曹操下令免除冀州地区建安九年(204年)全年的田租和赋税,以恢复和发展生产。这道命令的颁布,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袁绍统治冀州期间,政治和军事上依靠豪强地主,使得这些人的政治和经济势力迅速膨胀。长期以来,曹操一直在思考东汉政权在机制上的弊端,他认为豪强势力发展太快是造成政权衰弱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如何抑制豪强势力的问题十分关注。曹操认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即使得到政权也不会稳固,在关键时候上会被豪强势力们所左右。
  基于这些长期的思考和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曹操颁布了《抑兼并令》,他强调一个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任由贫富差距拉大,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他说,像审配这样的家族,不仅经济实力很强大,而且成为窝藏罪犯的据点,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老百姓怎么能拥护这样的政权?
  曹操借民意向豪强势力开刀是有深思远虑的,他不愿意在自己统治的地区出现豪门经济和豪门政治。作为抑制豪门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抑兼并令》中他明确规定,每亩地收租的标准是四升,每户另收二匹绢、二斤丝,除此之外一律不再收取其它赋税。他要求各郡县要严格检查,看看有没有豪强地主搭顺风车额外收取其它税费的现象,同时禁止弱势群体替那些豪强们交赋税。
  攻占南皮后,冀州全境成为“曹统区”,那些曾在袁氏政权及军队里任职的各级官员,有的仍旧被录用,有的则心怀不安,害怕有朝一日会清算他们的旧账。针对这种情况,曹操在南皮颁布了《赦袁氏同恶令》,明确表示跟袁氏做过坏事的人,允许他们改恶从善(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
  袁氏政权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部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很严重,这种风气由社会上层传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不良风气。在过去的“袁统区”,不仅官员、豪强们操纵舆论、排斥异己、颠倒黑白,而且在一般老百姓里也存在是非不分、缺乏普遍的社会正义感、歪门邪道盛行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曹操在南皮又下达了《整齐风俗令》:
  “结党营私是古代圣贤所痛恨的。听说冀州这个地方,父子也会分成两派,互相中伤争斗。以前直不疑没有哥哥,大家却说他与嫂子私通;第五伦三次娶的都是孤女,有人却说他虐待岳父;王凤独断专行,谷永却吹捧他为周代的申伯;王商忠诚,张匡说他搞旁门左道。这些都是颠倒黑白、欺君罔上的例子,整顿社会风气,以上现象不根除,我认为那是耻辱。”
  曹操举的这些例子虽发生于前代,却都是有所指的。拉帮结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就连父子兄弟也分成两派进行文攻武斗。他们没能给社会做出好的表率,以至于民风迅速恶化,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曹操花大力气整顿社会风俗,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经济上免除租税、抑制豪强兼并,政治上化解新旧势力的冲突,继而又从整顿社会风气入手,恢复社会秩序,曹操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很快使冀州的社会面貌得到改观,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此期间,幽州的局势也发生了新变化。袁熙的部将焦融和张南看到袁氏集团即将覆灭,于是发动兵变,将袁熙、袁尚赶出幽州,二袁只得投奔辽西的乌桓首领蹋顿。蹋顿以前娶了袁家的姑娘为妻,跟袁家有姻亲关系,如今在辽西一带势力很大。
  焦融自称幽州刺史,他率全州各郡县长官归降曹操。曹操大为高兴,幽州不战而胜,省去了远征的麻烦,他以朝廷的名义承认焦融为幽州刺史,将焦融、张南都封为列侯。在此之前,一直活跃在幽州的鲜于辅和阎柔已经加入到曹操阵营了。
  鲜于辅在官渡之战前率部归附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北部边防军副司令(左度辽将军),封为亭侯,让他镇守在幽州,成为牵制袁氏集团的一股力量。官渡之战时,鲜于辅亲自率军到前线助战。袁绍败走,曹操听到报告欣喜异常,当时鲜于辅刚好就在旁边,曹操对他说:“年初的时候袁本初送来公孙瓒的人头,我看了都觉得眩晕(孤自视忽然耳),不想今天把他打败了,这既是天意,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啊!”后来,鲜于辅也参加了南皮之战。
  鲜于辅的战友和同盟阎柔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素有声望,鲜于辅曾经联合他以及刘虞的儿子刘和等人一直与公孙瓒作战。公孙瓒死后,阎柔也站在了曹操的一边,他被曹操任命为抗乌桓军司令(护乌桓校尉)。南皮之战后,阎柔又说动一部分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归附曹操,献上名马,阎柔被封为关内侯。
  据《魏略》说,曹操很喜欢阎柔,曾经对他说:“我把你当成儿子一样,你也要把我当成父亲呀(视卿如子,亦欲卿视我如父也)。”阎柔于是跟曹丕等处得像兄弟一般。
  有鲜于辅和阎柔,如今又有焦融、张南的归顺,幽州问题可以说初步解决了。但是没多久,幽州刺史部涿郡故安县(今河北涞水)人赵犊、霍奴起兵,杀死了刺史焦融以及涿郡太守,在袁熙、袁尚的鼓动下,蹋顿也趁机出动,在幽州刺史部渔阳郡北部的犷平(今北京密云水库北)一带进攻鲜于辅。
  这一年的七八月间,曹操率部离开南皮进军幽州,在涿郡斩杀赵犊、霍奴,又渡过潞河救援犷平,这是曹军第一次北征幽州。蹋顿所部未作抵抗,撤到了塞外,曹操于是率军回师邺县。
  建安十年(205年)十月,曹操回到了邺县。此次出征历时整一年,收获颇丰,曹军攻下了南皮,扫荡了幽州残敌,将袁熙、袁尚赶到了塞外,原来“袁统区”的北方四州中,已全部占领冀州、青州和幽州,不太有把握的只有太行山西面的并州,但高干即使想造反,也没有什么大碍了。
  【八、转战太行山上】
  就在曹操回师邺县的时候,并州刺史高干果然叛乱了。
  也许是兔死狐悲,高干决定铤而走险,但他选的时机很奇怪,他是建安十年(205年)十月起兵的,这时曹操刚由幽州回师邺县。
  如果高干真想大干一场,应该选择在十个月前动手,那时曹军主力正激战于南皮,最少也应该比现在提前两三个月,在曹操率主力打到现如今的密云水库一带时动手。
  他把叛乱的时间定在这个时候,注定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并州刺史部相当于如今的山西省大部、陕北地区以及内蒙古的河套一带,现在的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包头、榆林、延安都在其内,治所是太原郡的晋阳县(今山西太原)。由太原郡向东是上党郡,上党郡与邺县所在的冀州刺史部魏郡之间只隔着一座太行山。
  上党郡太守是曹操的人,高干把他抓了起来,之后进军太行山中的军事要塞壶关,妄图以太行山为依托抵挡曹军的进攻。
  壶关是太行山里的一个山口,也称壶关口或壶口关,位于如今山西省壶关县,属长治市,其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像一把壶,所以称为壶关。
  曹操派乐进和李典为前锋,进击壶关。随后,他亲率大军赶到。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军将壶关围住,高干留下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自己前往南匈奴单于那里求救。
  南匈奴长期以来都是袁氏集团的盟友,南匈奴单于于扶罗跟袁绍关系密切,官渡之战时,南匈奴曾派兵为袁绍助战。此时于扶罗已死,他的兄弟呼厨泉继位,呼厨泉看到曹操势力日益强大,不敢与他为敌,对于高干的请求,呼厨泉不予理睬。
  高干无奈,只得带着几名随从前往荆州刘表处搬救兵,但路上被一支地方武装截住,高干就这样被杀了。这支类似于民兵或民团的武装组织其首领叫王琰,是上洛都尉。
  上洛是哪里不详,或许与洛阳有关,因为高干由并州南下荆州有可能路过河洛一带,而都尉类似于县级行政区的公安局长。王琰把高干的首级呈送给曹操,立即被封了侯,受到大家的羡慕。
  但据《典略》说,王琰被封侯后,有一个人非但高兴不起来,还整天待在屋里哭,她就是王琰的妻。因为她担心王琰从此将要富贵,就会娶更多的小妾,从而会夺走王琰对自己的爱(其妻哭于室,以为琰富贵将更娶妾媵而夺己爱故也)。
  壶关城很坚固,久攻不下,曹操有点气恼,他下令:“城池攻破后,把他们全部活埋!”但是前后攻打了三个月,还是没有攻下。
  曹仁看出了问题,他建议道:“围城的时候,最好让城里的人看到他们还有活路。现在要是让他们感觉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必然会奋力抵抗,加上敌军城固而粮多,我们硬攻必然会有很大伤亡。位于坚固的城池下,去攻打必死的敌人,不是上策(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据《三国志曹仁传》记载,曹操接受了曹仁的建议,城内的敌兵很快投降了,根据曹仁前后所立的战功,他被封为都亭侯。曹仁应该还提出了具体的攻城方案,不然城里的敌兵也不会轻易投降,不过具体方案不见记载,应该是更改之前的命令,给城里的人留出一条活路,诱使敌兵投降吧。
  此次西征是曹军主力在连续一年作战后,没有得到充分休整情况下进行的,加之此次多为山地作战,对擅长平原突袭的曹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这次西征并州胜负方面虽然没有大的悬念,却也打得异常艰苦。
  在越过太行山区时,曹操写了一首《苦寒行》的诗,记录了行军的艰辛和自己不得已用兵的感慨,是一首军旅诗的佳作。诗中写道: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曹操在诗中描述到:太行山上山高路险,车轮都能被颠坏。树林萧瑟,北风呼啸,熊和虎豹时常出没,山谷里人烟稀少。大雪纷飞,抬头仰望怎能不长长叹息。此情此景,令我心感惆怅,甚至想到了回师,为此在路上不断徘徊。已经迷失了道路,到了晚上还没有找到露营之处,人和马都饥寒交迫了,背负行囊砍柴烧火,凿开冰凌煮粥做饭,想起了那首叫《东山》的诗,又勾起了我深深的哀伤。
  曹操提到的《东山》这首诗,是《诗经》中的一篇,相传为周公东征时,三年没有回过家的战士们吟出的思念家乡的诗。
  从这首《苦寒行》里,我们依稀可以体会到古代作战的艰辛。那不是地图上的几个点,也不是史书上的几行字,甚至不是血和泪就能说完道尽的,那种艰苦卓绝,那种百转千回,让人忽然明白,所谓战争其实不是简单地拼武力,也不仅仅是拼智谋,拼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拼的是人性和毅力,是人对自己极限的挑战。
  【九、两位能臣】
  高干被杀,壶关攻破,活动在并州地区的黑山军首领张燕此前已归顺了曹操,被封了侯爵。此外,在这一带有传统势力的南匈奴也表示不愿为敌,曹操西征并州眼看将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但局面并不完全这么乐观,并州自身的问题好解决,包括河套一带的朔方郡、云中郡其实并不需要发兵攻打,可以传檄而定。但并州南面隶属于司隶校尉部的河东郡、弘农郡一直处于动乱之中,直接影响到并州地区的稳定。
  就在高干起兵的同时,河东郡的张晟聚众上万人响应高干,弘农郡的张琰也加入进来,他们活动于崤关、渑池一带,势力逐渐壮大。
  曹操任命的河东郡太守是王邑,不巧的是他此时正好被征入朝。王邑的上司是司隶校尉钟繇,钟繇认为王邑不太称职,想奏免他。郡政府属官卫固以及地方驻军负责人(中郎将)范先趁机生事,他们面见钟繇,以民意为借口要求王邑留任。卫固等人表面上为民请愿,实际上是想把局面弄乱,好与高干暗中相通(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高干通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