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时空之门1619-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书辉的明末改革,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广大人民的支持。王书辉自己就是草根**丝的出身,凭借金手指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优势,这一点不是很难做到。第二个是坚定的改革领导阶层。这个就相当的困难了。
虽然王书辉觉得,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占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的生存和思想状况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不同于清朝末年因为列强侵略,使得清末的知识阶层普遍的具有需要改革的想法和意识。明末的知识阶层,是纯粹的,脑袋像花岗岩一样的,完全被程朱理学灌输成了二百五一样的封建读书人。指望他们能够开窍,能够接受新的先进的思想,王书辉觉得可能性为零。
要知道,清朝末年的中国,在世界上那就是像个任人宰割的肥猪一样,谁都能上去踹几脚。天朝上国的尊严被各种蛮夷倭寇肆意践踏。只要是有点见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老一套的程朱理学的那些僵硬玩意已经不灵了。
明朝末年的情况则完全的不同。就现在而言,明军虽然在辽东被后金打的落花流水,铁岭卫也被后金攻占了,明政府正满世界的加征辽饷。但是,晚明时期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也是刚刚结束不久。在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眼中,后金只不过是像倭寇、鞑靼和西南土司一样的落后愚昧的蛮夷而已。虽然目前明军略受小挫,也不过是一时之患。
而且在王书辉看来,即使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进行了可谓惨绝人寰的大肆屠杀,但只要满清上层还继续使用文人阶层,继续尊崇程朱理学那一套,那么指望这帮脑袋里装满了米田共的封建文人能够接受王书辉的改革理论,就没有一丁点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王书辉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干部。没有能够理解王书辉,赞同王书辉理论的改革同志。王书辉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决定在明末开展教育工作,重新干起自己的老本行来。
他的要求也真正的不怎么高,只要能够培养出一万人左右的小学生,这一万人中再培养出几千个初中水平的学生也就行了。
凭借着几千个初中生,王书辉就有信心通过完善的教育,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他们成为他在明末进行改革的中坚力量。凭借这些人的帮助,他甚至能在明末能建立起一个体系完整,在现代啥也不是,但在古代算是规模巨大的,清末汉阳铁厂规模的钢铁联合企业。
王书辉不仅准备建立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更准备在以后他建立的部队里,工厂里,农庄里进行文化普及教育。
想要建立一个先进的,文明的,改革性质的团体,这个团体就必须是高度知识化的。这个高度知识化,不单是指知识水平的高低,更是指知识普及的广度。
当然,如果王书辉的计划能够成功,真的能培养出上万小学生,几千个初中生的话。单纯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他的团体的知识水平就不仅仅是比明末文人高,更比现在欧洲的大部分科学家们的水平还要高。
王书辉虽然有这样的想法和计划,但是没有人是不行的。还好,王书辉第一批招纳的流民中有三十多个小孩子。王书辉决定先从这些小孩子下手,开展实验性质的教学工作。
这三十几个小孩子,最大的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最小的十三岁。其实都已经过了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从年龄上看,这么大的小孩在现代社会至少也应该是初中生了。
这些小孩都是在万历四十四年左右,那场横贯山西陕西的旱灾中,全家变成流民的。从万历四十四年到现在,五年的流民生涯,是一种残酷的洗礼过程。这些小孩子绝对不是那些普通的,在家人的呵护和关怀下长大的正常小孩。他们五年的流民生涯,已经洗去了他们这些贫苦家庭出身,本身就不多的也不怎么快乐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们是被残酷的现实提前催熟了的孩子。
王书辉这几天,没有做什么别的事情。他带领着所有的工匠和三队二等家丁,先把枝江王别园第三进院子重新修缮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这些工匠和家丁已经会熟练的使用王书辉从现代带来的那些施工工具,并且可以非常灵活和多变的使用水泥作为建筑粘合剂了。在王书辉的带领下,王府别园第三进的院子,被修缮一新。
王府别园的结构,除了在一些装饰性的细节上比较精致之外,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四合院建筑。第三进院子的正房被王书辉作为教室。
安装在教室里的玻璃黑板,给负责施工的工匠和家丁们带来了不少震撼。不过等到见多了各种新奇的东西之后,像给正房安装大块玻璃做的窗户这样的事情,就不太能让他们惊奇了。
倒是几个工匠比较敏感。像负责木工作业的那个唯一的一等老工匠,就在私下里找过王书辉,对他大手大脚的使用各种型号的钉子表示不满。只有这个时候,王书辉才反应过来,在钢铁工业近代化之前,为什么古人的家具都是那种笨重结实,可以传承好几代人的样子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就是在这种细节中被表现出来的。
第三进院子经过修整后,很有点后世的希望工程的小学的样子。在一大片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群落中,这个面积也不算小,但是在整个王府别园中很小的院子,正房作为教室,里面安装了全套的电教设备。为了这个,王书辉在现代社会了呆了两三天,又自己拿着各种说明书研究了整整一天。除了桌子和板凳是明代的工匠们做的之外,正房看起来就像一个现代社会普通小学中的一间教室。
两侧的厢房,一侧作为孩子们的宿舍,一侧作为孩子们的食堂,洗澡间,卫生间,和实验室。厕所倒是简单,挖一个大坑,在上面盖好房子,地面用水泥预制板铺出二十个坑位就行了。倒是卫生间和洗澡间不太好弄。最后没有办法,取水直接就用地下水,安上几个洋井(活塞式抽水机)。洗澡间没有办法,只能采用像日本人的那种家庭浴室一样,用水泥抹出一个大池子来,池子地下直接烧火加热池子里的水,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的水泥大锅。
在修建的过程中,大部分家丁们倒是没什么感觉。不过几个挖过井的二等家丁和所有工匠们,对于洋井,表现出特别的惊讶来。他们实在想不出那些严丝合缝的水管子和全是铁造的一体式的洋井井身是怎么做出来的。
用一等铁匠李富贵的话说,铁管子没什么,他们也能做出来。但是能做到每根铁管的粗细都完全相同,还能用螺丝扣拧在一起,这样的手艺,连皇宫里的大匠们可能都做不到。至于洋井的一体式井身,他们就完全的觉得匪夷所思。毕竟在明末,铸造工艺的使用是极为稀少的。更何况是这种工业级别的铸造技术。
他们对王书辉解释的大气压力知识倒是接受的很快,而且也不怎么觉得惊奇。毕竟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就有应用压力汲水的渴乌技术。明代的工匠们虽然不见得知道渴乌是什么,但是他们还是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积累中,理解出相关的原理的。
王书辉用了一周多将近两周的时间,领着三十多名工匠和四十多个二等家丁,从早到晚的忙活,才把第三进院子修缮完成。这个充满了划时代技术和设备的院子的修建过程,让王书辉身心疲惫。
倒不是干活累的,而是这个充满了曲折的施工过程中,他要不断的向完全没有受过标准化教育的工匠们,不断的解释各种原理和工艺。这个工作让王书辉几次陷入绝望之中。仅仅是建设一个不算怎么太大的院子,就让王书辉觉得筋疲力尽了,一想到未来要进行整个中国的改造和建设,这怎么能不让王书辉心生绝望呢。
在建设的过程中,朱由梓父女两人都来看过。朱由梓秉持着一贯的风格,对玻璃窗户和洋井、浴室这些新鲜玩意觉得很好奇,拐着弯的想让王书辉按照这种模式改造一下前两进院子。王书辉倒是很痛快的答应了。反正通过这次施工,工匠们已经完全能够**的改造和安装相关的设备了。
朱微妏的要求就让王书辉非常头痛了,她居然想和那些小孩子们一起上课。
第26章开始2
“蚯蚓是什么呢,蚯蚓就是地龙。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称呼,如鸭虫、坚蚕、引无、却行等等。不过总的来说,蚯蚓就是我们在野地里,田埂里比较常见的那种地龙。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解地龙的生活习性。”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老师要给大家讲解这个地龙的事情。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地龙除了是一种能够治疗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疾病的良药之外,它又是一种有利于土地肥沃的,有益于人的好东西。”
“最主要的是,地龙可以作为鸡鸭等家禽的饲料,极大的促进鸡鸭等家禽的下蛋和长肉。所以,摸清地龙的生活习性,才能利用它们的生活习性作为饲料,更好的养殖家禽。大家日常吃到的肉类和蛋类,就是从这些家禽身上得到的。所以,这节自然课的主要内容分就是学习地龙的习性,并在课后按照学习小组,根据学到的知识养殖地龙。”
1619年12月的一个上午,王书辉在王府别园第三进院子的学校里,给学生们上自然课。
整个课堂上,一共有七十多个学生。除了三十多个流民儿童之外,其他的学生不是全家都被王书辉雇佣的雇工的孩子,就是附近那个渔村里的儿童,这些孩子从七八岁到十五六岁的都有。他们都和王书辉签订了身契。在明末,他们就是王书辉买断性的奴仆。
王书辉当然不会用对待奴隶的方式对待他们,而是把他们作为自己未来的助手善加培养,给了他们极高的待遇。这些孩子穿着青衣长衫,留着一头短发。每天三顿饭,荤素搭配合理,牛奶,鸡蛋,肉类顿顿不落。来自后世的各种营养药也按时按量的服用。
整个王府别园,从上到下,都对这些孩子羡慕不已。
就连王书辉的准岳父朱由梓,对于这些小孩子享受到的待遇都有相当的不满。用他的话说,这些孩子比他的待遇还要好,虽然在生活待遇和得到王书辉的照顾上,他说的一点也没错,但是在王书辉看来,他给予这些小孩子的照顾,远远比不上这些小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专注。
不同于现代社会里的那些被父母宠坏了的孩子,这些流民儿童和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们,面对可以读书的待遇,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并且把这种感激贯彻到了学习当中。无论是王书辉教给他们的汉语拼音和简体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或者是那些明代人根本不会认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在明朝人看起来惊世骇俗的地理历史知识,他们都想海绵一样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掌握了。
王书辉面对这些听话聪明,勤奋认真的孩子们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在现代社会里自己的那些大学生学生们,能有这些孩子一半的懂事听话,勤奋认真的话,他可能都不会选择到穿越到明朝末年来了。作为一个老师,面对那些萎靡不振,脑袋里不知道想些什么,或者说脑袋里完全装满了空气的现代大学生们,王书辉实在没办法提起精神去把教学工作不仅仅当成一份僵硬的工作而当成一份事业去做。
不到两个星期的功夫,七十多个学生就已经完全的掌握了汉语拼音的使用,并且能够对照汉语拼音,阅读王书辉精心选择出来的拼音标注的简体字说明文识字书。并且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千以内数据的加减乘除了。
其中二十多个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不仅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且承担起对家丁进行识字教育的工作。
张宝树,原名张黑蛋,今年十六岁。原本是陕西延安卫下属屯堡里的一户军户人家的儿子。从小父母双亡,父亲是在鞑子抢西边的时候死的,母亲在他十二岁头上,因为生病没钱医治去世。他从小就在延安卫给卫所的千户家种地。万里四十四年的一场大旱,让张黑蛋成为了一个流民。凭借着在卫所里练过几下拳脚,长得像个瘦猴子似的张黑蛋,在流民潮中幸存了下来。
说起来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在古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在饥荒和抢掠下能够生存下来的人,没有一个会是简单的人物。至少一点,在生存能力和生存意志上,王书辉的第一批手下,那二百多个流民家丁和女工,绝对要比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强上很多倍的。
张黑蛋在长达四年的流民生涯中得到了非常的训练,对于一切能够保证自己生存的机会都会紧抓不放。所以他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特别害怕自己会被少东家王书辉看不上,甚至于被抛弃掉。所以在一个多月的学习生涯里,张黑蛋特别的认真和刻苦。他利用一切时间背课本做练习,无论是早晨起来的跑步中,还是中午午休睡觉的时候,脑袋里无时不刻的不在琢磨着课本上的事情。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规范化、批量化、工业化的产生人力资源的过程。所以像张黑蛋这样,坚决的按照学习要求学习课本知识的孩子,不需要多少聪明才智,只要是智力正常,就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一个月后的阶段考试中,张黑蛋数学,语文,自然,地理,历史五门功课全部满分,在全班七十四个学生中排名第一。王书辉特意为张黑蛋改名张宝树,奖励给他银牌一面。任命他为教导大队的大队长,胳膊上戴上一个三道杠的袖标。其他排名前二十的学生每人也被任命为教导队教导员,胳膊上戴两道杠袖标。这些学生从此多了一项福利,可以每天和王书辉一起吃饭。同时他们也多了一项工作,每天晚上,要为所有家丁,十五个家丁队伍,两个仆妇队伍,和两个工匠队伍上课。
王书辉给家丁们订立的教材和学生们的教材一样。不过总体的内容比学生们的语文课,数学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一些,加上一门历史课。历史课主要内容,是以中国历史上几次被北方蛮族入侵灭国过程中,汉人百姓的悲惨生活为主。工匠们的课程设置上,在语文和数学课上和学生们完全相同,加上历史和自然课,历史课主要以历朝历代的科技发明为主,自然课主要以历史课上相关科技发明的原理定理为主。
第27章开始3
公元历1620年1月1日,整个枝江王别园里的所有雇工,除了在前几进院子里为朱由梓父女工作的二十多个女工之外,其他两百多个雇工全部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假期。
张宝树早晨刚一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墙上的时钟上看去,刚一看清时间是六点半,他的心就凉了一大半。他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手忙脚乱的往身上穿衣服。等把衣服都穿好之后,他才想起来今天是假期。除了晚上有活动之外,整整三天都不用做任何事情。
知道了自己并没有在每天早上六点的早锻炼中迟到,张宝树这才松懈了下来,不过从刚到别园到现在,快有半年时间了,这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日子。居然什么也不用做,既不用干活又不用锻炼也不用上课,突然而来的休假生活还真是让张宝树有些不适应。
看了看时间,离七点钟吃早饭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张宝树下意识的坐到书桌前,开始看一本叫做初级几何的教材。看了十来多分钟的书,把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公式背下来之后,张宝树拿起放在架子上的洗脸盆准备到外面的去打一盆水洗洗脸。他从木架子上拿起洗脸盆之后站在门边上,心满意足的看着自己的新居室。
1619年12月末的时候,整个王府别园的雇工都接受了第一次定级考试。教导营(学生),家丁营,女工营,匠师营,农工营,共三百二十六人参加了这个定级考试。这次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成绩定出相关的级别,之后根据定级,发放以后的工资。
考试总共分为体能测试,学力测试和技能测试三个部分。体能测试包括五公里越野跑步,十人队列行进,铅球和障碍跑。学力测试包括数学,语文,自然,地理和历史五张试卷。技能测试则是按照分工进行。
在技能测试中,家丁进行拼刺考核。匠师对照初级水平的图纸进行铁料和木料加工考核。女工考核洗衣服的干净程度以及织毛衣和纺布的速度和质量。农工则是和家丁参加同样的考核,但是标准降低一个程度。
其实农工营就是原来挑选家丁的时候剩下的几十个人,他们的年纪实际也普遍不大,至少没有一个超过四十五岁的。
所有的技能考核都是由教导营进行的,教导营的考核则是由王书辉进行。考核结束之后,进行了定级。这次定级也相当的简单,只有一级和二级两个级别。
王书辉的目的也是让手下的人,了解和习惯一下标准化考试的模式。因为在今后的计划里,王书辉对这些人的管理全部与级别挂钩,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职务,都会按照标准化考试的结果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在体能上,学力上和技能上水平越高的人,无论是享受到的工资待遇,还是在这个团体中的地位,都会越高。
评级考核结束之后,王书辉按照考核结果,对所有人进行了全新的待遇划分。因为整个王府修缮和修建已经完成,以别园为中心,以正在建设中的围墙为边界,两个围绕着王府的街道修建了起来。
这两条街道的房屋,紧挨着王府的,第一环街上,全部是带有**小院的前后两座砖瓦房。院子里有**的砖瓦结构的厕所、井房、和浴室。凡是被评为一级的家丁匠师和农工,全部分到了一套这样的小院。
第二环街上的房屋则是普通的不带院子的,成排的砖瓦房,每三家公用一个厕所,一个井房(水房)和一个浴室。二等家丁、匠师和农工住在这里。
实际上,即使是第二环街上的房屋,在这个时代也要比小民百姓的居住环境要好一万倍了。房屋通体空心砖混凝土结构。水泥的使用,使得这些房屋的修建速度加快的同时,也让这些房屋比传统的砖木结构的房屋更加的坚固和保暖。所有的房屋都用钢化透明塑料板,在房顶上开了一天窗,这样的设计让这些房屋有着超出这个时代的室内采光。
这个时代的小民百姓,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脚下无立锥之地,头上无片瓦安身。这可不是文学家的修辞之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封建社会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写实。而王书辉手下的这三百多人,则是比小民百姓更加落魄的群体,一群饱经折磨的流民。
他们能够住到狭窄简陋的保暖彩钢简易房的时候,就已经满足的不得了了。当他们分到一套实实在在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房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像游戏里一样,忠诚度从80都飙升到100,忠诚度满满的。
因为几个月来高度组织化的生活,突然享受到的个人待遇,让他们一时间还真有些接受不了。
王书辉一向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完全掌握住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安下心来做事情。他给每个雇工安排房屋的同时,以人头为单位,发放供应票。按照每月一级工每人两个银元(二两银子),二十斤大米,二十斤白面,五斤食用油,每月二级工每人一个银元(一两银子),十五斤大米,十五斤白面,三斤食用油的规格。向手下人供应生活物资。
为了保证供应的充足和银元的回收,王书辉专门组建了简单的供销所和银行。供销所负责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银行则负责工资以及粮票油票的发放。
在第一个月里,无论是供销所还是银行的工作,都是只开展了一次,雇工们把银元和粮票油票从银行里领回来之后,第一时间里从供销所里把所有的粮食和油都领了回去。至于银元则是各展所能。有的放在衣里,裤子里随身携带,有的上房挖地东躲**。
倒是教导营的那些学生们,因为和王书辉一起生活,所以发到他们手头的粮油票都没兑现。
王府别园现在焕然一新,朱由梓父女两人加上七个娘家舅舅家,都生活在王府别园里。王书辉把整个王府别园一分为二,前面六进院子,是朱由梓父女和舅舅们的生活场所。最后面的后花园,则被王书辉重新规划建设成了一个堡垒性的建筑。
两个建筑群落一前一后,原本连接两处的第七近院子被王书辉全部拆除,改建成了一个三合土的广场。每天家丁营和学生营的训练都在这个广场上进行。
雇工们对两处建筑各有不同的称呼,他们叫朱由梓父女的住处还叫王府别园,但是对于王书辉和学生们的住所则称为“大营”。
第28章开始4
张宝树就住在“大营”里。对于雇工们把王书辉和学生们的住处称为“大营”,过去曾是延安卫军户的张宝树倒是能够理解。
在他的眼中,王书辉名下三百多个雇工,实际上和他过去见过的,延安卫指挥使老爷门下的家丁差不多。甚至于在训练的强度上,这三百多雇工们,比那些指挥使老爷家丁还要高了不知道有多少。
张宝树因为懂些拳脚功夫,所以也随着千户老爷参加过卫所的训练。和内地卫所不同,延安卫已经属于边军卫所了。延安卫所指挥使虽然也个是把捞钱看成自己的主要工作的人,但是对于卫所士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