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纪轻轻便懂得体恤民情,这样的官吏打着灯笼都难找,众人不禁庆幸起来,幸亏来到了北海国,不然的话,还不知道在哪里挨饿受罪了。

。。。

第二百八十四章谁可为当世英雄

都尉与刺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官职,李贤做都尉的时候,只负责郡国内的相关军事活动,并不需要劳心劳力的考虑其他,可成为青州刺史之后,李贤要管的事情就多了,从民生、军事到对外政策,样样不可或缺。

若不是有徐庶帮衬,李贤很难理出头绪。

此时,李贤开始明白上位者的痛苦了。

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凡事都想亲力亲为的话,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

历史上,大明朝的崇祯皇帝颇为勤政,而他本人也衣着简朴,多次缩减宫内开支,可他却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多疑。

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杀两位首辅,更换五十多名内阁成员,处死巡抚十一人,历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武臣武将就是被因为崇祯的缘故死于非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崇祯能够开明一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后金的努尔哈赤绝难轻易叩关。

李贤最喜欢历史,网络上很多人都对崇祯报有同情之心,他们认为崇祯只是生错了年代,倘若在太平年代,崇祯一定是个好皇帝,对此,李贤不置可否。

明朝的衰落是从天启年间开始了,到了崇祯继位之后,小冰河时代来临,天灾**不断,倘若崇祯能够像刘邦那般,说不定明朝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可崇祯没有那么做,最终,大明朝亡于他手。

李贤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若是后金不能入关,历史又会怎样?

崇祯作为一个多疑的反面典型让李贤时刻警醒,而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却也让李贤颇为钦佩。

众所周知,刘邦之所以能够获得天下,这与他手中的一帮文臣武将关系颇大。

有人曾经问刘邦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刘邦得意地说“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若论集结百万雄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知人善用,相信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又不能很好地任用他,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李贤觉得刘邦说的很有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总归是有限的,诸葛亮厉害吧,刘备败走夷陵之后,诸葛亮只用了几年的时间便积蓄兵力、粮秣,北伐司马懿,打的司马懿心惊胆战,可摊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只能憾死五丈原。

李贤宁愿做刘邦,也不想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更不想成为崇祯皇帝。

太史慈、赵云与刘备有旧,其中太史慈更是欠了刘备一个人情,可李贤相信他们,相信二人会秉公处置,不枉‘私’情,所以即便‘私’下里听到他人的非议,李贤依旧固执己见,不为所动。

降将于禁、李典听闻之后颇为感慨。

曹‘操’曹孟德虽然知人善用,可真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曹‘操’多疑好忌。

即便有时候曹‘操’表现的极为坦‘荡’,可真正聪明的人物还是能够从中找出不信任的端倪出来。

正是有这一层顾虑,于禁、李典才没有回返曹军。

按理说,如今曹‘操’与吕布对峙,正是缺兵少将的时候,于禁、李典回去之后说不定曹‘操’会予以重用,可谁也不敢保重曹‘操’会不会过河拆桥,秋后算账。

曹‘操’误杀吕伯奢的事情早已经不是秘密,连故‘交’好友,救命恩人说杀也就杀了,谁能够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吕伯奢?

在北海国待的越久,于禁、李典就越动摇。

时至今日,李贤已经不再限制二人的自由了,可于禁、李典却不敢轻易离开。

毫无疑问,曹‘操’一定在北海国内布有眼线,如果说于禁、李典没有投降李贤,只怕曹‘操’是很难相信的。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算是于禁、李典自己,他们都很难对降将做到这一步。

普天之下,也只有李贤才能这般坦‘荡’,对降将没有威‘逼’利‘诱’,也没有严刑‘逼’供。

这一次,李贤微服‘私’访,李典、于禁也跟随在身旁。

负责李贤人身安全的沐风颇为紧张,他害怕降将暴起发难,所以特意增加了十名护卫。

对此,李典、于禁不以为意,李贤也没有表‘露’太多的观点。

相信是一回事,可防备又是另外一回事,站在李贤的角度上,实在不能太过大意了,因为他一人的‘性’命,很可能干系到了数万将士的富贵荣华。

沿途间,李贤亲善乡民的举动令李典、于禁二人颇为讶异,无论乡民是老是幼,是脏还是丑,李贤都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厌恶的神态,而流民对李贤的爱戴更是发自肺腑,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的话,谁也不会相信,李贤在流民中竟然拥有如此高的威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即便此时李贤自立为王、反叛汉室,只怕他麾下的流民也会盲从信服。

李典打马上前,他向沐风颌首示意,嘴里道:“李使君,我有一事不明”。

沐风也就是沐临风,他嫌自己名字不好听,便把临字去掉了,此时,他紧紧盯着李典的一举一动,生怕这家伙暴起发难,挟持李贤。

李贤倒是没有这么紧张,他回首笑道:“喔,李将军想问什么?”

“李使君觉得大汉王朝寿数如何?”

李典这句话要是让忠于大汉的人听到了,一定会骂他大逆不道。

可李贤显然不在此列,他有了片刻讶然过后,便笑道:“你想听真话,还是想听假话”。

李典来了兴致,“真话如何,假话又如何?”

李贤摇头晃脑地说道:“如果是假话,我会告诉你,大汉朝万世不衰”。

李典皱起眉头,这假话也实在太假了,怎么听怎么别扭,他忍不住问道:“真话呢?”

李贤转过身,侧耳说道:“大汉不过三十年,必亡!”

“啊!”李典大为讶异,他没想到李贤竟然连朝廷灭亡的时间都预测了出来。

虽说如今天下军阀并起,天子政令不出长安城,可常理来讲,再苟延残喘个五十年应该不在话下,可现在,李贤竟然说大汉不过三十年,这让李典顿时心惊‘肉’跳,半晌没缓过神来。

“李使君以为,谁可为当世英雄?”不知不觉间,于禁来到李贤身旁,他听到大汉亡于三十年的说法,当即反问道。

李贤很有一种曹‘操’评豪杰的感觉,他不禁脱口而出:“当世豪杰,曹‘操’、刘备、孙策也!”

李典不禁问道:“孙策何许人也?袁本初、袁公路又如何?”

李贤这时候才想起来,孙策还在袁术麾下,尚未前往江东,他不禁尴尬地笑道:“我听说袁术帐下大将孙策乃万人敌,所以颇为钦佩,至于袁绍嘛,空有世家资本,却无容忍之量,如同圈猪一般,膘‘肥’体壮之日,便是他人宰杀之时”。

于禁、李典相顾骇然,他没想到事业蒸蒸日上,实力‘激’增不已的袁绍在李贤眼中竟然如此不堪,连袁公路麾下一名战将都不如。

“谁是宰杀袁本初之人?袁公路又如何?为何李使君没有将自己放入其中?”

李贤“哈哈”大笑,道:“天机不可泄‘露’,二位不妨拭目以待!”

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既不显得狂妄自大,又留有余地。

于禁、李典久久不言。

李贤不以为意,他打马往前而去,此时,沐风忍不住来到李贤身旁,嘴里道:“主公,曹‘操’被吕布打成这模样了,兖州只剩下三座城池,状况岌岌可危,你认为他还有可能反败为胜?”

那是当然,对别人李贤可能没这么有信心,可对曹‘操’,李贤有把握,这可是割据中原的猛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的能人,连吕布、袁绍都死在他手中,如今的挫折算什么?

屁都不算!

当然了,这番话李贤是凭借自己的历史印象而来的,自然不能说出口,他斟酌一番说辞,道:“曹‘操’麾下能人极多,吕布狂妄自大,长久不得”。

沐风吸了一口冷气,他下意识地说道:“咱们跟曹‘操’的仇已经解的那么大了,为什么现在不去给他来一下狠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贤恍然大悟,他呆呆地看了沐风半晌,方才说道:“是呀,我怎么忘了这一茬!快,快些回都昌!”

话音未落,李贤便风风火火的赶赴都昌城。

入城之后,李贤径自找到徐庶,他问道:“元直,我想与吕奉先合兵一处,共同夹击曹‘操’,不知你意下如何?”

徐庶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使君可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建议你出兵兖州吗?”

“为什么?”

“因为我担心袁本初会挥兵南下,一旦袁家与刘备合兵一处,若是我方出兵兖州,那岂不是三面受敌,我北海国如何抵得住?”

李贤微微颌首,他拍着脑‘门’说道:“看来当务之急是搞明白袁本初的打算,然后才能抢占先机,立足于不败之地”。

“不错,吕布与曹‘操’的战事一时片刻结束不掉,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

“元直认为太史慈如何?”

“如果没有袁军干涉,刘备必败”

李贤颇为好奇,刘备麾下可是有关羽、张飞两员猛将,徐庶凭什么这么肯定?

“何解?”

“刘备虽有万人敌关羽、张飞,可太史慈与赵子龙皆为当世英雄,两相兑子,却是我方军卒实力更优,只要不出纰漏,我军必胜!”

李贤深以为然,他嘴里道喃喃自语,徐盛前往辽东已经有些时日了,不知道何时归返。

“倘若有紧急军情,应该会有鹰使来报的”

身为现代人,李贤深深明白,信息就是生命,只有尽快的掌握敌情,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古代没有电脑、电话,只能凭借最古老的马匹传递。

对于李贤来说,即便是八百里加急还是有些满了。

地上跑的满足不了要求,李贤只能从天上飞的飞禽中想办法了。

李贤做都尉的时候便使人训练出一批信鸽,专‘门’用于传递情报,当然了,后来为了增加情报的安全‘性’,李贤又特意重金雇佣了一名驯鹰人,他手中的鹰可以传信千里之外。

之前,徐盛前往辽东的时候就将驯鹰人留到了那里,一旦有情报,可以用鹰来传递。

此番,李贤还在徐庶的书房中,正要再说些什么,忽而,厅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报,使君,飞鹰传信”

李贤眼皮一跳,他快步来到屋外,道:“书信何在?”

“在此”

李贤拿过竹筒,验过火漆之后瞪大了眼睛,道:“元直先生料敌于千里之外,令人钦佩”。

徐庶皱起眉头,道:“难道是袁本初挥军南下了?”

李贤颌首,道:“不错,据鹰使来报,袁绍指使麾下大将淳于琼统领一万兵马南下”。

“淳于琼?可是八校尉之一?”

“不错!”

东汉末年,灵帝在位期间曾经犒赏西园八校尉,分别为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淳于琼在袁绍军中可以说地位极高,此番让其出兵南下,可见袁绍的重视程度。

“袁军距离乐安国还有多少路程?”

“昼夜兼程也得七八日”

徐庶松了口气,“主公,还请主公下令,速速让周仓领军北上支援太史慈!”

李贤明白,太史慈对付一个刘备应该可以战而胜之,可如果加上淳于琼已经袁绍的一万名军卒之后,仅仅凭借太史慈的一万五千兵马就想取胜的话,实在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好,周仓麾下兵马不过七千之数,够用否?”

徐庶笑道:“只要将帅齐心,我军绝无败理!”

是呀,就算淳于琼是八校尉之一,可他麾下的兵马不是袁绍的大锏士,更不是鞠义的先登营,怕他个鸟?

仔细向来,李贤在自家兵马身上已经投入了够多的钱货,如果这样一支重金打造的队伍都能败下阵来,那只能说明李贤走错了路线。

众所周知,战争拼的是后勤、拼的是人心向背,李贤在北海国内颇得民心,所以不用担心他麾下军卒的军心问题,而东莱军、北海军铁甲甚多,这又把武器甲胄的不利因素抛之脑后。

袁绍虽说兵多将广,可在辽东依旧有一个纠缠不休的公孙瓒,他实在不敢‘抽’调‘精’锐南下。

其实对于袁绍来说,刘备的死活关系不大,他怕的是李贤吞并乐安国之后,麾下实力增长过快,进而威胁到自己。

李傕已经蹿啜天子下诏,赦封李贤为青州刺史,这个刺史要想做的名副其实,就离不开扩张。

济南国、乐安国、平原郡、齐国、北海国,这就是青州所辖范围。

倘若李贤能够拥有青州全境,也就真正有了与袁绍分庭抗礼的实力。

换言之,如今的李贤还不是袁绍、曹‘操’的对手。

北海国兵马不过三万,可袁绍、曹‘操’兵马早已经过了七万之数。

曹‘操’、袁绍任何一人,一旦全力出击,李贤只能节节抵抗,想不出其他的法子。

与徐庶匆匆而别之后,李贤快速写就一封军令,让传令小校带给周仓。

周仓见了军令便会明白如何行事。

背嵬军走后,剧县城防空虚,为防事情有变,李贤又传令给徐和,让其分兵驻守朱虚、剧县。

周仓得令之后大喜过望,他对麾下军将笑道:“如何?袁军来了,咱们有的打了”。

“哈哈,将军神机妙算,卑下佩服之至呀”

“呸!当初是谁哭着嚎着嫌我没有抢作先锋?”

“啊哈哈,将军说笑了,这是没影子的事情”

“滚犊子,快告诉兄弟们,就说使君有令,我等北上乐安国,升官发财就在近日!”

“升官发财!”

“升官发财!”

几名军将聒噪起来,颇为‘激’动。

之前周仓留守剧县的时候,他麾下军将对他好生埋怨,嫌他没能从胡庸手中夺得先锋之职。

胡庸一直忍气吞声,直到今日,他才有扬眉吐气之感。

反观徐和,再度留守后方,他麾下军将颇有怨言。

徐和无奈,只得好生劝解:“使君没有忘记我们,你们‘摸’‘摸’良心,从军械到吃食,使君可曾亏待过我们?”

军将们低下头颅,道:“不曾”。

“那你们还叫唤个屁,人家背嵬军打过多少次硬仗,你们呢?真以为自己披上铁甲就是‘精’锐了?狗屁,我告诉你们,马上回去‘操’练兵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下一次再有战事可就轮到我们了,倘若关键时刻你们指望不上,以后谁还会在你们身上‘浪’费时间?”

徐和所言虽然直白,可却也在理,众人听罢之后全都颌首,道:“我等明白,这便回去‘操’练军士,必不让将军失望”。

“错了,是不能让使君失望”

“是,将军说的是,我们必定竭力而为,不让使君挑出‘毛’病”

“好了,好了,快滚,快滚,眼不见不烦”

“喏,我等告辞!”

待到众人散去之后,徐和也叹了口气,其实他心里何尝不想一战?

奈何李贤不给机会,徐和徒之奈何?

身为降将,徐和不敢要求太多,他认为李贤给予他的已经足够多了,如果再挑三拣四,实在是有些不识抬举了。

。。。

第二百八十五章险些中了刘备的。。。

寿光城外,北海军的大营连绵不绝,足足占据了三里方圆的位置,大营外围,一长溜的鹿角、栅栏组成了简易的防御工事。访问:。

刘备兵马毕竟有寿光城作为仰仗,他们只要关闭城‘门’,龟缩不出,北海军便很难想出破敌良策,而北海军就不同了,倘若不能修筑有效的防御工事,万一敌军来袭,仓促间,军卒们连防御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太史慈熟读兵法,自然明白未雨绸缪的道理。

刘备统领兵马退回城中之后,胡庸便与赵云一道进入大营休整。

一万五千名兵马人吃马嚼,每日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城下,两名嗓‘门’奇大的家伙正对着城头破口大骂。

只听得唾沫横飞,嗓‘门’震天,可城‘门’却不动分毫。

对付太史慈的骂阵,刘备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于是,两班人马便隔空对骂起来。

夹杂着土话方言的骂声噪杂不已,听的人心烦意‘乱’。

这般耗下去,据城而守的刘备肯定大占优势,毕竟,刘家军是作为防御的一方,只要他们守住城池,就算是成功了。

可太史慈就不同了,他们北伐乐安国,是为了教训刘备,夺回城池土地的,若是这么干耗着,除了白费粮秣之外,几乎毫无作用。

“报,都尉,我方粮秣在十里开外险些被刘备军马劫持,若不是护卫拼死反抗,刘备就得手了”

太史慈正与胡庸、赵云议事,听到这番军情,当即皱起眉头,嘴里道:“我方伤亡如何?可有粮秣折损?”

“驮马损失大半,粮秣却是分毫未损”

太史慈松了口气,驮马伤亡虽然也是个麻烦,但庆幸的是,粮秣还在,想到这里,他正‘色’道:“来袭的刘备军马有多少人?他们都是什么装束?”

“俱是骑卒,人人身着皮甲”

这时候赵云‘插’了句话,道:“我早就听说刘备麾下有一支骑军,数量虽然不多,但颇为‘精’锐,夏侯博为骑军统领,这一次,想必滋扰辎重营的人马就是他们了”。

胡庸一如既往的大大咧咧:“这帮家伙胆子倒是‘肥’的很,赵家哥哥,不如你借我几百兵马使使,我去会会他们!”

赵云还未答话,太史慈便笑道:“辅成,我听说你马术不佳,能镇得住骑军营的兵卒吗?”

胡庸没有恼火,他讪笑着:“临行前主公不是吩咐过吗?让我听你的,都尉,你就吩咐吧,有什么军令我听着便是了”。

人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胡庸如此配合,自然让太史慈心中满意,他斟酌一番说辞,道:“依我之见,如果想断绝刘备骑卒滋扰,非得子龙出马不可!”

胡庸罕见的没有争抢战机,他知道,粮秣一事事关重大,由不得大意,加上刚才他有言在先,摆出一副俯首听命的模样,自然不好再出尔反尔。

赵云微微颌首,道:“都尉放心,下一次辎重营运送粮秣的时候我会在暗中护送,如果刘备兵马敢送上‘门’来,我一定让他们有去无回”。

胡庸笑道:“赵家哥哥的本事,俺老胡自然是信得过的,不过,老是这么长途跋涉的运送粮秣也不是办法,为何不从本地征调一些呢?”

太史慈摇了摇头,“这里毕竟不是北海国,如果强行征召,很容易引起乡民的反感,那样的话,与使君的大计不符呀”。

提到李贤,胡庸当即闭口不言,他对李贤最为钦佩,不敢有半点忤逆。

赵云张口‘欲’言,忽而听到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报,灌亭的百姓拉着车马前来劳军了”

“喔?竟有此事?”太史慈一惊而起。

胡庸则与赵云面面相觑,真是想睡觉来了枕头,世上还有比这还凑巧的事情吗?

“来了多少乡民?”

“数目在三百开外”

“多少车马?”

“足有十多辆!”

大手笔呀,十多辆车马运载的东西足够大军一日所用了,由不得太史慈不‘激’动。

“快,前头带路”

“喏!”

出了大营,太史慈便在营‘门’口见到了十多辆牛车,车上堆满了袋子,看模样应该都是粮食。

灌亭可是乐安国境内的城池,攻打刘备还能得到这种待遇,顿时让太史慈等人‘精’神一振。

有人劳军,这便说明刘备不得人心,更确切的说,这可以说明北海军北伐有理,是顺应民心之举!

胡庸不禁想到,若是远在都昌城的李使君听到这消息,一定也会高兴万分。

太史慈一行人从大帐中出来的时候,前呼后拥带出了一大群人,这般举动自然引起了营‘门’口乡民的主意。

一名头戴纶巾的中年男子越众而出,他拱了拱手,道:“我等灌亭小民听闻刺史麾下大军北伐途经此处,当即进献绵薄之力,还请诸位将军不要嫌弃”。

胡庸咧着大嘴,道:“哈哈,不嫌弃,当然不嫌弃,只是不知道可有‘肉’食?”

话一出口胡庸便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人家能够送些米粟过来已经很仗义了,再这么挑三拣四的,肯定令人不爽。

赵云在这种场合向来少言寡语,太史慈为一军主将,自然要上前圆场,“先生太过客气了,若不是刘备刺杀孔北海,我等也不会大费周章前来讨伐,灌亭百姓如此知情知义,我等感‘激’不尽”。

“只要将军能够早日平定乐安国,还我等一个朗朗乾坤,便是耗费些粮秣又算得了什么?再者,我等听闻李使君轻徭薄赋,施行屯田制度,一直颇为神往”,说到这里,中年书生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太史慈何等聪明,他当即接道:“先生宽心,等到刘备溃逃之日,便是乐安国安居乐业之时!”

这就是许诺了,得了人家好处,自然要表达一番感‘激’之情。

“如此,我等便翘首以待”

一番友好的会谈之后,太史慈便使人将粮秣押往营中。

这时候,灌亭的百姓颇为热情,他们亲自驾驭着车马,也往营中行去。

行进间,赵云忽而皱起眉头,他向太史慈望去,却见到对方也是目‘露’疑‘色’。

除了喜上眉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