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地契上竟然把祠堂方圆五里的地方全部圈给了李贤。

虽说这是无主荒地,可却也远远不止十贯。

毫无疑问,这都是介亭县令做的好事,怪不得县丞笑的那么得意,感情人家是想卖给人情给李贤。

没说的,李贤又让麾下去了县丞家中,送了一贯银钱。

县丞倒是没有多做扭捏,他大大咧咧地收了下来,拍着胸脯保证道:“以后李县尉如果有用得着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贤可没有得寸进尺,成功解决了祠堂的事情,他便带着工匠、家奴北上夷安。

一路无话,路上并无宵小滋事。

十日不见,新的宁家堡已经建的似模像样。

成片的民居已经建造完毕,乡民们甚至第一时间搬了进去。

只是匠工的欠缺,使得乡堡内欠缺一些必须的配件。

比如说,水井。

汉时可没有火药,开采一口水井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

凿井,首先要选址,如果选的位置不佳,要么出不了水,要么就是凿了一半凿不动了。

这次李贤特意从介亭寻了一个凿井的老匠工,他只要刨开几尺深的土层,就能分辨出井址是否可以出水。

刚开始,宁家堡的乡民们嗤之以鼻,觉得不可信赖,可几日之后,两丈深的水井里冒出了水花,众人这才大喜过望。

匠工,愈老愈珍贵。

这一日,李贤将麾下的老匠工召集到一处,他首先问了一个问题:“诸位有谁做过长弓的?”

几人面面相觑,不敢多言。

军械可是朝廷禁品,谁要是说自己之前做过,岂不是不打自招?

只有一个红脸的匠工比划了一下尺寸,嘴里道:“回禀县尉,草民之前在乡间曾经制过这么大的角弓”。

角弓力道不强,射程不过五六十步,用来打猎尚且勉强,可若是上阵厮杀,显然有些过于简陋了。

李贤从贼寇手中缴获的弓矢中,有一多半都是这种角弓。

丢了可惜,用着又实在达不到预期效果。

后世里,李贤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制作长弓的资料贴,记得上面说的很清楚,榆木和桑木是制造长弓的最佳材料。

相对比工艺复杂的军用弓矢,长弓制造简单,而且射程更佳,成本更低。

要知道,古语云“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这就是说,按照古法,要想制造一柄合适的弓箭,必须在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之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

这样产出的弓矢,等闲军卒根本用不起,只有骑马的将领才有资格用。

李贤想给麾下大规模装备弓矢,自然不能用古法,那样的话耗时耗力,猴年马月也装备不齐。

可若是采用长弓的话,结果自然不同。

根据资料贴上的记载,长弓的射程可以达到一百五十步,这个距离远远超过了汉时的制式军弓。

射程越长,打击范围越广,两军对阵,每一轮箭雨的打击抛射都显得至关重要。

若是有数量足够的长弓手,几轮箭雨就能把敌人射的士气全无。

收敛了纷飞了思绪,李贤笑道:“我在书上看了一个法子,可以用榆木、桑木来制作弓矢,谁愿意动手试试?”

几个匠工面面相觑,他们想不到李县尉竟然还懂得制弓!

“我来吧”,其他几人发愣的功夫,红脸的匠工已经应诺下来。

李贤微微颌首,制弓的榆木、桑木早已经寻了过来。

多数榆木是从乡民手中收购来的,树木砍伐的很是齐整,丢在阴冷的地方早已经超过了一年。

这样的木材用来制弓效果最佳。

一棵酒坛粗细的榆木大概可以取出十多个弓背用材,李贤按照记忆中的印象,让匠工在榆木上取出了两百六十多个弓背材料。

材料准备妥当之后,接下来就是慢工细活了,木匠须得对木料进行深加工。

按照李贤的要求,匠工必须用刨子将木料的两头挖成八边形,这两个八边形必须保持齐整,不能有任何瑕疵。

红脸的匠工紧张的额头出汗,毕竟是第一张弓,如果失败了,那丢人可就丢大发了。

好在匠工技艺精湛,没多久,木料就达到了李贤的要求。

满意地摩挲了一番,李贤弯曲了弓背,尝试了一番力道。

榆木毕竟不是机械化作业产出的作品,它们天然长成,每一段的密度材质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匠工把硬度较大的一头修改的和另一端完全匹配。

只有弓背上下的硬度相同,才能确保弓矢的准头,如若不然,成型后的长弓只能是一张废弓,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弓背调修完毕过后,匠工又在两头挫出了放置弓弦的弦槽,一段深一些,另一端较浅。

又准备了小半柱香的功夫,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妥当了,李贤便开始“训弓”。

什么叫“训弓”?就是让弓背保持弯曲的弧度,定型。

汉朝的工艺就是把弓背放到慢火上烘烤,那样的话,对弓背损伤极大,不但削弱了弓背的使用寿命,无形中更减小了弓矢的抛射箭程。

李贤可不会犯这种错误,他让木匠制造出一个固定托架,将弓背按照自己想要的弧度卡在托架里。

每过半个时辰,换一道弦。

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趁着训弓的空隙,李贤又让人寻来马筋、羊肠。

这些东西可不是吃的,而是用来做弓弦的。

红脸的匠工做起弓弦来得心应手,便是其他木匠也颇为熟稔。

两个多时辰过后,第一长长弓终于制成了。

。。。

第一百一十五章恩威并施定规矩

实践出真理,网络上的理论知识落实起来肯定会有偏差,要不是红脸的匠工大着胆子,改进了几处可能存在的疏漏,这长弓说不定远远达不到李贤的心理预期。

千呼万唤始出来,等了大半天的功夫,这长弓终于算是妥当了。

李贤摩挲着弓背,尝试着拉了个满弓。

弓背的力道大概在三十公斤上下,即便是未经训练的成年人,也可以轻易拉出三次满弓。

如果经过一番训练,专业的弓手能够拉出六次满弓!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长弓在手,同样的弓手可以平添一倍的战力!

在战场上,使用长弓的军卒可以射出更多、更远的箭矢。

一寸长一寸强,作为远程打击兵种的长弓来说更是如此。

若是李贤麾下的军卒能够装备长弓,他们三百人就可以对付六百人。

拿着长弓比划来比划去,李贤颇有些爱不释手,好在他也知道自己的斤两,试弓这件事,最好还是由专业人士来做,“来人呐,去把沐临风唤来!”

沐临风善射,这在李贤军中早已经不是秘密,要想彻底把握长弓的射程以及精准度,非他莫属。

没多久,身材瘦削的沐临风便来到李贤跟前。

成功研制出了长弓,李贤心情大好,他随手指着百步开外的树木,嘴里道:“看见那棵树没有?”

远远看去,酒坛粗细的树木只有碗口大小。

如果是普通弓矢,即便准度达到了,可中途也会因为力道不足坠落下来,只有换上硬弓,才有可能一击必中。

然而,硬弓对弓手的力量要求极高,即便沐临风臂力过人,也只能射出四支箭矢。

沐临风明白李贤的意思,当下颌首应道:“看见了”。

李贤将长弓递到沐临风手中,嘴里道:“这把新弓交给你试试手,嗯,你先往树上射一箭瞧瞧力度”。

“好!”

这木弓倒是奇怪的很,弓背竖直起码有半丈,相较于角弓,这弓矢明显大为迥异。

即便心头疑惑,可沐临风少言寡语,接过长弓之后,他尝试着拉了个满弓,当下觉得颇为省力。

这样偏软的长弓能射出多远?

带着心头的疑问,沐临风弓如满月,箭如长虹,只听得“哚”地一声,便见到箭尾颤抖个不停。

早有军卒快步奔去,他卯足了力气才拔出箭矢,当下惊异地叫道:“好大的力道,箭矢入木两寸有余!”

“百步穿杨,真的是百步穿杨呀”,李贤大喜,长弓能够射入树干,这说明箭矢力道足够,即便遇到甲胄,也有相当大的可能破甲而入!

沐临风拧着眉头,仔仔细细地检查着弓背、弓弦,半晌之后才赞道:“好弓!”

李贤还以为沐临风发现了什么不妥,待到听明白之后当下笑骂道:“你个杀才唬了我一跳,怎么样,如果军卒用这种长弓,多久可以形成战力?”

沐临风伸出一根手指,道:“如果是有过根底的军卒,一月足矣”。

“那要是没有根底的呢?”

“三个月!我可以保证他们抛射六次,犹有余力!”

“那若是用别的硬弓呢?”

沐临风摇摇头,道:“如果是硬弓,半年能够形成战力就不错了,即便全力训练,也顶多抛射三轮箭矢”。

如此悬殊的对比完全显露出长弓的先进性。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真的一点没错,就拿李贤制出的这把弓矢来说,在东汉末年,它足足领先了一个时代。

须臾,沐临风疑惑地说道:“这样的好弓为何之前我从未见过?”

李贤还没应答,红脸的匠工就锊须笑道:“别说沐军尉你了,俺老梁作了一辈子木匠,也还是第一次见过这样的好弓”。

其他木匠也纷纷应合,表示今日制出的长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李贤心道,这可是后世里大名鼎鼎的英格兰长弓,再过几百年才会出现的物事,你们要是见过,那才是出鬼了。

“不瞒你们,这制作长弓的法子是我从一本古书上面看到的,整个大汉朝虽说不是独一份,可却也是绝无仅有”

说到这里,几个匠工相顾骇然,他们听多了杀人灭口,过河拆桥的典故。

倘若李贤为了保密,把匠工全部杀了,又有谁会为他们出头?

就在匠工们心头揣揣,躁动不安的时候,李贤笑道:“你们就按照这第一张长弓的模样,给我制出三百张木弓,谁制的弓,就在弓背上刻谁的印记,制出一张弓,可得赏钱两百钱!”

“啥?制弓还有赏钱?”

一众匠工面面相觑,大喜过望。

要知道,即便是介亭军卒,他们斩首一人所得的赏钱也不过一百钱。

眼下,匠工们只要安心做活,一张弓就可以得钱两百!

这样的差事打着灯笼也难找。

足够的物质激励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李贤对匠工们的反应很是满意,他又补充道:“如果木料不足,你们可以再去买一些,尽量买那些长久存放在阴凉处的榆木、桑木,银钱嘛,到时候去辎重营认领。嗯,蛇无头不行,你们中间就以老梁为首吧,日后,不管去哪里,你们都提前跟老梁知会一声”。

红脸匠工,也就是“老梁”涨红了脸,大声应诺。

作了一辈子木匠,没曾想,黄土埋到半截的时候竟然还做了个匠工头目,这完全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

老梁明白李贤的意思,不仅需要他保质保量,还需要他监督到其他的匠工,确保技艺不外流。

纸是包不住火的,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老梁有心提醒李贤一句,却又怕被其他人嫉恨,当下只得劝慰自己,不管怎么说,自己在干活的时候盯紧了他们,不让他们偷奸耍滑就是了,至于收工之后的所作所为,那就不在他的掌控范围了。

其实不用老梁提醒,李贤也知道人心险恶,他觉得有必要把丑话说到前头,“诸位一家老小都在这宁家堡,只要好生做事,我李贤可以保你们一世富庶,可若是有人走漏了风声,泄漏了工艺,到时候可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甜枣已经给了,这时候再来一巴掌,倒也不是那么意外。

对于匠工们来说,这才是题中之义。

无论是木匠,还是石匠、铁匠,他们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的是传儿不传女,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上杜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

眼下李贤恩威并施,匠工们全都指天发誓,保证会恪守承诺,严守秘密。

李贤微微颌首,旋即击掌唤道:“来人呐,看赏,匠工们每人赏钱一贯!”

不干活就有赏钱!

匠工们大喜过望,可明面上却还是谦辞不受。

李贤佯装恼怒,匠工们才收了下来。

。。。

第一百一十六章买地做地主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墨家、儒家、法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其后,秦始皇一统六国,焚书坑儒,独扬法家,而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大兴。

不过,几百年来,儒学只是占据主流,其他杂学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流传的较为隐蔽罢了。

眼下,李贤不想搞什么学术研究,他只是打算把麾下所有的匠工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匠工营,这样可以方便集中管理。

至于匠工营的头目,自然还是由红脸的老梁担任。

就这么忙碌了小半个月的功夫,天气渐暖,距离春分不过十天的时间了。

宁家堡的乡民们需要准备春耕了。

春耕,需要耕牛,需要引水,需要农具。

之前,宁家堡内积攒的农具、种子全都被贼寇抢了个干净,便是珍贵的耕牛都都贼寇宰了吃掉了。

这要是再不准备准备,一旦春耕开始,误了农时,宁家堡又要耽搁一季的收成。

未雨绸缪,李贤亲自入城,打算为宁家堡买些农具。

在这之前,须得确认宁家堡到底有多少土地。

来到县衙,查看了官府底册之后,李贤看到宁家堡有土地八百亩,其中水田只有一百亩,其余的田地都是旱田,产量极低。

本着一头牛需要放养,一群牛也得放养的想法,李贤找到县丞,说要购买宁家堡周边二百亩的无主荒田。

那些荒地距离水源较远,常年闲置,几乎是毫无用处。

县丞听到李贤要买,几乎是用一种看傻子的目光在看他。

怎么办,究竟要不要把实情告诉李贤?

心里天人交战了一番,县丞低声说道:“县尉三思呀,那二百亩荒地可是下等田,没有三五年的调养,根本没有好收成”。

李贤没想到县丞竟然还肯为他考虑,当下笑着颌首,道:“有劳县丞挂念,不妨事的,我买的就是荒地”。

县丞见李贤一心要买,当下也不再赘言,只是说道:“二百亩荒地,按照市价,四百贯大钱即可”。

李贤笑道:“好说,还需要什么手续,县丞不妨一并说来”。

县丞拿出一式两份的文书,指着两处地方,说道:“县尉在这里按下印鉴就好,按完之后,我再去找县尊用印,这地契就可以交给你了”。

李贤接过文书,草草地扫了一眼,确认没有任何疏漏之后便拿出印鉴,利落地盖了上去,“有劳了”。

“县尉哪里话,都是自家人嘛,你且在这里稍待片刻,我去去就来”

“多谢了”,李贤感受到了县丞的善意,如果是别人,堂堂的县丞绝不会亲自跑一趟。

有道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县丞在夷安城内怎么说也是响当当的实权人物,犯不着刻意的交好李贤。

眼下,对方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友善,想必是有事相求。

李贤故作不知,没有贸然提起,如果火候到了,县丞自己就会提出来。

趁着县丞离开的时候,李贤让胡庸拿着他的手令去提钱了。

从都昌回转夷安,李贤可是带了上千斤的钱货,一路上虽然也花费了不少,可辎重营中依旧有不下七百斤的钱货。

这些钱货可是包括了金银等贵金属,只有寥寥无几的铜钱。

眼下,买地的价钱不过四百贯,折换成黄金,也就是四十斤而已。

辞别李贤之后,县丞拿着文书径自来到后衙书房,县令庄文正在里头。

“县尊,李贤要买宁家堡外的二百亩荒地,这是文书”

庄文眉头一挑,他拿着文书看了一眼,嘴里道:“他要买这么多无用的荒地干什么?”

县丞摇摇头,“我也不知道,那这地究竟卖还是不卖?”

闭目苦思了会儿,庄文摸出大印,恶狠狠地盖了上去,嘴里狞笑道:“嘿嘿,卖!当然要卖,既然李贤要做冤大头,那就由他去!”

县丞松了口气,他还真怕庄文不愿卖地,那样的话,李贤肯定会怨恨于他。

现在倒好,皆大欢喜。

回到签押房,县丞眉开眼笑,他把地契以及文书交到李贤手中,嘴里道:“幸不辱命”。

李贤又道了句谢,然后便交割了银钱。

四百贯虽然不是什么小数目,可财大气粗的李贤还没有放在眼里。

胡庸拿着李贤的手令,很容易就从库房中取出了四十斤黄金。

县丞本以为四百贯铜钱,李贤起码要筹备一些日子,没曾想,他竟然现金交付。

瞅着桌面上整整齐齐的金砖,县丞有些惊呆了。

李贤笑道:“怎么?有何不妥吗?”

县丞验过金砖的成色之后,深深地吁了口气,道:“好像多出了五两”。

李贤深深地看了县丞一眼,道:“多了?不多,我只付了四十斤黄金”。

县丞摇摇头,道:“多了,确实多了”。

“喔,胡庸,你来说说是怎么回事”

胡庸咧着大嘴笑道:“按照县尉的吩咐,四十斤的买地钱,至于多出来的嘛,就是县丞的辛苦钱了”。

李贤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道:“县丞这下子该明白了吧?”

五两黄金就是五贯铜钱,县丞一年的俸禄也不过这个数字,他摩挲着双手,连连推辞道:“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无功不受禄,无功不受禄呀”。

李贤低声说道:“县丞怕什么?此事只有屋内的三人知晓,难道我跟胡庸还会说与县令听?”

县丞干笑着,心道,谁知道你是不是打着这个主意。

“县丞宽心,此事就算县令知道了也没有什么,你不是已经通禀过了吗?这又不是你我二人私相授受,怕什么!”

县丞心里一阵天人交战,半晌之后才咬牙说道:“县尉不是要买些铁器吗?我记得库房内还有些生锈的货色,待会儿你捎回去便是了”。

这就是县丞收受贿赂的报答了,李贤心知肚明,当下并没有点破,而是笑道:“我还是出些银钱买下来吧,这样的话,县丞也好向县尊交差”。

县丞松了口气,他就怕李贤白手拿鱼,那样的话,消息传到庄文耳中,肯定又要惹出一番事端。

。。。

第一百一十七章地主很忙

收了地契之后,李贤便成了宁家堡外两百亩荒地的主人。

战乱年间,最不值钱的就是土地,眼下,虽说还没到军阀割据,你攻我打的日子,可土地早已经不是最保值的物事了。

李贤不是懵懂无知的古人,他熟知历史。

正是因为大致了解历史走向,所以李贤才敢大胆出手,买下土地。

战乱年月,粮秣是比黄金还重要的物资。

李贤虽然从管亥手中敲诈了巨额的钱货,又有糜氏做后盾,一时半会儿的短缺不了粮秣。

可是,没有土地,不能自产自收,即便是米山面山也会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若是趁着夷安城难得安稳的日子,多种些粮食,日后就能少折腾一些。

李贤离开夷安城的时候,身上多了张地契,身后多了几百斤的铁具。

铁矿在汉朝是朝廷禁品,即便是府库当中也存量有限。

在庄文态度不明确之前,县丞也不敢贸然将为数不多的铁矿交给李贤,但是,卖些“废旧”铁具给李贤就没有太大干系了。

想必就算庄文知道真相,也不会大动干戈,毕竟,真要是把县丞逼到李贤那一边儿,到时候吃亏的只会是他自己。

匠工营中也有铁匠,只是没有铁矿石罢了,能够从县衙库房中搜出几百斤的铁器,李贤的那五两黄金就算是物有所值。

地契在手,李贤也享受了一把回到古代做地主的感觉。

既然是地主,自然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去巡视一番。

从宁家堡中找了个熟悉风土地貌的向导,李贤一行人拍马疾驰了十多里的路程方才来到一大片荒地上。

与后世里方方正正的良田不同,眼前的这块土地全都长着些绿幽幽的杂草。

没有化肥,没有机械化,甚至连引水的水渠都没有。

李贤仔细寻找,好不容易在荒地中央找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沟涧,沟渠早已经干涸,看模样应该是上游河流排涝期间自行流淌出来的。

眼下,开春在季,河流水量不大,这沟渠便干涸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沟渠,引水的工作量就少了一半,接下来只要将这沟渠疏浚一番,加宽加深,然后再建个水车引水就可以了。

汉灵帝中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86年,十常侍之一的毕岚制造出翻车,用来取河水洒路。

刚开始,百姓还没有察觉出翻车的好处,他们只觉得十常侍劳民伤财,制造出的物事也绝不会是什么好东西。

然而,后来有士绅发现,将翻车用来灌溉也是个不错的好主意。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头脑精明的士绅买通了制造翻车的工匠,原样制造了一架用来引水灌田。

第一年,士绅家中粮秣的产量提升了一倍。

消息传出,富户们蜂拥而至,全都索要翻车的图纸。

士绅趁机卖出一个高价,那时候恰逢董卓乱长安,十常侍也没工夫理会这些琐事,倒是让士绅好生赚了一笔。

汉献帝初平二年,五年的时间过去,翻车在夷安已经出现了。

不过,李贤在查看过胶水的河床之后便意识到,仅靠翻车,绝不可能把水送到几里开外的田地里。

这个时节河低田高,人力驱动的翻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