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维多利亚的秘密-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节制的砍伐,如今已经变成了树木当中的少数民族。委员会的第一项政策就是保护巴西红木,10年内逐渐减少野生巴西红木的砍伐,同时人造红木林。

对于其他树种实行砍伐一棵就要种活一棵的政策,这是对普通伐木业的规定,但有一种砍伐手段不必受到这种规定的制约。森林有一个特性,当一个地方的树木太集中,就会影响这片森林的进一步茂盛,有点像植物界的马尔萨斯陷阱。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阳光是有限的嘛。所以并不是说原始森林不去动它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在干燥的森林里,当树木茂盛到极点的时候,甚至会自燃,那就更可惜了。

很自然地推出另一种利用森林的理论——梳理森林。意思是在密林深处伐木,给新生树木腾出地方来生长,隔一段时间又换一处,由于被砍伐掉的密林空地会自然地重生,所以这是又自然又轻松的伐木方式,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密林深处不便的交通问题。

这个问题放在以前是不可能解决的,现在有了飞艇就好办了,像西伯利亚大脉计划那样规划好伐木场的能源问题,使这种伐木方式的成本大大地降低,是成功的关键。

西伯利亚大动脉那种规整的每隔50公里就搞一个风车和建一个迷你要塞的方式肯定不适合伐木点的设计。伐木点的选择取决于森林的茂密程度,唐宁决定在密林深处每隔一段距离建造一个临时的伐木场,将附近梳理密林得来的木材都集中在临时伐木场,在那里做必要的加工,整理好木材的枝叶,切割好长度,凑够一个集装箱就可以召唤“空中卡车”来捡走。

亚马逊丛林有一些居住在高达几十米的树上的树屋族人,看到他们的三岁小孩毫无防护地在几十米高的树屋上乱跑可不要吓坏,我们的猿类祖先可不就是这样的吗?这些树屋族人只不过是继承了老祖宗的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树上,是为了避免被靠近地面的昆虫、野兽、毒蛇、蚊虫的骚扰,唐宁决定为伐木场的工人设计新的“树屋”供他们栖息。临时住宅嘛,不用太讲究了,先选择一株粗壮高大的树木,将它的四周树木砍倒,再把自身的枝叶修理干净——由上而下的一个带旋转刀片的专用套筒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项伟业。清理枝叶是伐木过程中相当繁琐的工序,因此这个套筒的设计并不是可有可无,它的修剪半径是可能按照树干的大小自动调整的,最后的成品的光滑度会给你一个惊喜。

被修剪过的树木已经很像一个大自然恩赐的风车桩子,可省不少钱,临时的嘛,能省则省,否则为什么要搞树屋啊。为了平衡,这里也是采用h型的风车,它的叶片是跟树屋的主体连在一起的,就像一个带风车叶片的大帽子戴在树桩上,帽沿翘起,用于集水,在亚马逊雨林,每天要下好多场雨,水的问题根本不用操心。

帽子里面就是住人的空间,它又像一个高空中的大鸟笼,而且还是双层的。下层使用面积达25平米,上层15平米,容纳三、五人编制的临时伐木场团队毫无压力。它的上层可洗澡,洗澡水可用来冲厕所,厕所的污水用塑料管道从高空通到几十米远密林里天然处理掉。

污水可不能直接倾泻在树屋的下方,他们还要下去干活的。这个神奇的鸟窝居然还可带电梯——那是携带有百米长软梯的一个轴承,电机马达可使软梯载人上下,这种技术多用在直升机上,树屋的主人也享受到了这种上上下下的乐趣。

风车树屋不仅可以为伐木工人提供电力,还能用多余的电力生产氢气成为飞艇的小型补给站。诺大一辆风车日夜不停地分解水,其功率可也不小。

唐宁早就开始研发飞艇起重机,但吊起一大堆木材的重量可达几十吨,对木材进行粗加工的机械也是这个规模,使他原来的白鲸级起重机都不够用了。唐宁已经用四个直升机级的旋翼将飞艇吊车的重量提升至了15吨,还不够怎么办?简单地加大飞艇的体积会影响灵活性,不是他的风格。某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双鱼座起重机”计划,将两艘白鲸级起重机在空中合体!遇到变态级的起吊需求,甚至可以三合一、四合一,总该够了吧?

如此一来,很快就解决了起重机超高负重的问题。这一套“疏林方案”耍下来,新型的伐木工场就像飞驰在空中的蚯蚓一般一边获得高质量的木材,一边让森林更健康、拙壮、新鲜。所有临时伐木场都要保存好纪录,以便计算森林恢复的速度,为以后的开采工作积累经验。那个时候,树屋要拆走,换上只生产氢气和蓄水的纯粹补给站。

废弃的伐木场在森林回复之前还能够当成环球自然奇观旅行社的观光点。在空中鸟瞰地球之肺固然可喜,但如果能落到地面上在全球生物多样化最盛的地方呼吸一口那绝无仅有的空气,岂不是一件乐事?住在树屋上与飞鸟、爬虫、猿猴为伍,倾听那些提神的鸣叫,让人感觉真正是被大自然深情拥抱了。

在积累出足够的密林伐木经验之前,投资非常大,只有淡水河谷公司这样奇葩的机构会采用这样的技术,更让人嫉妒的是ikea、日本榫桙建筑公司等木制品巨头被唐宁分配了采购这种木材的配额,使其销路稳定,至少能保本。metro更是执行了在伐一植一政策的国家才大量采购其木制品的规定,被电讯报评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环保企业,模范地球公民。

树桩风车也很适合波罗洲、新几内亚等地方。在原始森林里拉电线竿子太不雅,而弄一棵高大的树木来充当空中卡车的补给站,能使飞艇运输的能源问题得到解决,效率虽不如西伯利亚大动脉那种程度,可也达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地步。

唐宁的新能源政策总是把石油放在次要的地位,人类社会竟似感觉不到石油时代的到来,好像石油只有用来当成化工原料的,而不是重要的能源。

其实,唐宁喜欢新几内亚超过亚马逊雨林,因为新几内亚更安全,你想,天堂鸟都能进化出安全地在地上跳舞的习性啊,那里没有毒蛇、猛兽,甚至大型哺乳动物都没有,很适合人类亲近大自然。如此得天独厚的原始森林,如果不用来发展旅游业,那真是太暴殄天物了。

在危险的亚马逊雨林,在两个树屋之间几十公里之间要徒步逾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新几内亚就可以。因此,除了复制亚马逊雨林的伐木产业之外。“没有性命之忧”地与原始森林零距离接触旅行可以成为一个旅游卖点。

新几内亚有很多被山河阻隔而从未与外界接触的原始部落,对这些人,唐宁不建议贸然去打乱他们的生活,而已经有山路相通的那数千个部落,帮助他们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在与陌生部落交往时,人类专家表示,最好是以表面上看起来对双方都有利的公平的贸易方式。显然这些部落是不可能承认金子为硬通货的,只能通过以物易物的办法来“贸易”。

贸易也可以成为一种旅游项目。试想想能够与语言不通的族群手舞足蹈地进行交换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显然,游客这边的货物明显在各方面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就会激发原始部落的人学习语言的动力。

消除了语言障碍才有可能雇佣原住民当劳力,以更优厚地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猪是整个新几内亚原住民交易中最重要的商品,这种对食物和生活环境的要求都极低的牲畜可能是最适合圈养的动物。

现代化养殖技术把猪的数年的养殖周缩短到了半年以内,这在原住民看来简直就是魔法。有了魔法猪,就等于有了新几内亚的硬通货。可以通过这个“硬通货”来执行新几内亚公司的各种政策,使岛民逐渐归化。

为了使新加坡到新内内亚的交通顺畅,新几内亚公司向荷兰殖民地印尼提交了建造树桩补给站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通过,现在荷兰人学乖了,对抗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修补给站这种小事处理不好的话恐怕会把恐龙级的军阀集团惹毛,不用自己出钱的事情还是合作的好。

乖乖合作的好处就是这些补给站荷兰人也可以用,当然,他们的飞艇不多,只能算是小小的福利。前边说过,荷兰在工业革命初期落后的一大原因是地势地洼很难建造高效的铁路网,这在东南亚一带也成为其脱贫的一大障碍,甚至比在西伯利亚开发还难,因为他们不仅地形复杂,还火热难耐,修铁路在东南亚的难度恐怕不是比西藏容易。

这一困境直到“空中卡车”的出现才出现转机,现在,缅甸、老挝、暹罗、高棉、越南等国也可以出现比较高效通,只要投资树桩风车补给站就成。这里是新加歧淡马锡资本的地盘,所以东南亚交通网的建设就由淡马锡资本来负责了。

苏黎世银行负责中亚国家的交通干线建设,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

如同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一样,温莎财团通过些无可替代的交通干线,向整个中亚、东南亚“课税”。当然了,服务是相当优秀的。这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武力征服它们,那样太脏太累。

241。第241章亚马逊渔民

西伯利亚大动脉风车要塞和亚马逊丛林树屋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处于无比荒凉的无人区。这就使得有人给唐宁出了一个难题:“如果出现意外,外部补给无法在数天之内到达这些节点可怎么办?”因为铁道游击队的存在,这是相当有可能的一个现实问题。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水、电都有,但是没有食物。食物就成了问题的核心。

这一天,唐宁正在家中陪伴女儿,给她讲解琥珀的美妙故事。他这个联邦主席可清闲,很少出席公众场合,都由内阁成员各行其事。内阁成员又很清闲,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事务交给了各省的议会,金融交给了欧洲中央银行,联邦级的事务似乎只剩下外交和国防。

另,德意志联邦成立了联邦药物管理局,发布全球第一个麻醉品管制法令,鸦片、大麻、古柯叶等都成为违禁品。同时,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以及所有的温莎系交通干线都强势宣布违禁品除了用于研究与医疗用途之外不可以通行。

印度政府宣布禁止罂粟的商业种植,大清政府乘机宣布查禁鸦片。怡和洋行等鸦片贩子扶植的议员在温莎财团巨大的压力下溃败,唐宁终于把禁鸦片这件“小事”给做成了。

正在给艾琳讲琥珀的唐宁忽然盯着一只琥珀里的蚂蚁发呆,忘了讲述。艾琳已经两岁多,德语讲得不错了,发现父亲像琥珀一样“凝固”了,不满地摇晃他的手臂:“爹地怎么不说话了?”

唐宁当然是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点子,微笑道:“好,继续讲!咱讲这个蚂蚁啊,是一种相当成功的动物,它是由一种蜂演变过来的,那个年代大致跟恐龙的诞生差不多,一般认为是在白纪。恐龙靠变大来生存,这种小东西选择了相反的演化之路,它们变小,小到普通的掠食者很难捉到它,就算捉到了,也无法填饱肚子。最后,长大巨大的可怕的恐龙遇到天灾灭绝了,这些小家伙们越混越壮。根据生物学家们的估计,蚂蚁这种生物大概占整个生物量的15%到20%!这个数字很惊人,你说是不是?”

可惜小宝宝只是呵呵笑,没有数学概念。换了一个有中等生物学知识的人听到这个数字就会惊叹了,蚁族之庞大,真是超乎想象啊。唐宁总是给宝宝弄世界上最新奇的玩具,这一回,他决定收集“蚂蚁殖民地”。

往蚂蚁殖民地当中浇注200度的液态铝使其流淌过整个蚁穴,便可得到整个殖民地的立体模具,再用透明玻璃铸造重现蚂蚁殖民地。一整个殖民地的百万级、千万级、甚至上亿级的蚂蚁都都是一只蚁后的后代,把蚁后请进玻璃殖民地就可以得到一窝鲜活的蚂蚁帝国。

还有比这样的玩具更新奇的吗?为了得到完美的模具,浇注的过程必须持续进行,唐宁甚至以铝业冶炼机器为基础设计了重达十几吨的“模具采集机”。至少吗?嘿嘿,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小家伙的建筑才能,它们的地下帝国庞大得超乎你的想象,否则怎么会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

作为成功的动物,最重要的是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要远超过个体繁殖的能力,掠食所获得的热量和蛋白质是最高效的,但它有一个毛病,别的生物会进化出强大的防御手段,就算是植物,它们的主体如叶片、树枝等肯定是低热量、低营养的,只有在需要传播种子的时候植物才心甘情愿地长出果实来招待四方来宾。

聪明如人类,想出了畜牧业中最高效的手段——不是吃牲畜,而是吃它们产出的乳汁。牛奶产业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获取食物的手段,然而,咱们的蚂蚁兄弟早在亿年前就进化出了类似的手段,它们中的佼佼者——切叶蚁。

叶片这种低营养的食物聪明的蚂蚁兄才不吃呢,它们是摘回去喂养蚜虫的,而这些蚜虫会回馈给蚂蚁兄以蜜露。切叶蚁是畜牧业高手!因此它们的殖民地可能是蚁帝国中最庞大的。

想想亚马逊丛林里树叶的丰盛程度,你就可以想象切叶蚁的成功了。对自然奇观感兴趣的唐宁自然是要到巴西南部去采切叶蚁的奇观级殖民地。踩死一只蚂蚁可以一笑而过,一下子杀死几百万只,那就让人不免心生恻隐之心了,唐宁的采模团队将优先考虑浇注那些被废弃了的殖民地,实在找不到的话……

这么好玩的事情,唐宁当然要亲自去执行,联邦主席的工作都弃而不顾,跑到中美洲去采集切叶蚁殖民地了。因野生橡胶而繁荣的位于亚马逊丛林中央地带的马瑙斯城是这次任务的地点。

寻蚁队经过一个星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一处废弃的切叶蚁殖民地,貌似规模不小。双鱼座飞艇起重机将沉重的“施工”机械搬到现场作业,在万众瞩目中,这一次采集令人面面相觑,浇注了整整一个白天,8个小时过去,眼看着太阳都要落下去了,工程仍然没有完结的迹象。

工程量越大,唐宁越是兴奋不已,而负责手工挖土的工人则面如土色,这得挖多久啊?为了保持工程的进展,飞艇不断地购买铝材运到施工现场,经过令人瞠目结舌的4天4夜,采集工程才宣告结束。

切叶蚁帝国的完整面貌又经过了两个月的艰辛挖掘才得已浮出土面,宽达80平米,深达15米,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观。铝模具的样子放到电讯报上示众之后,读者们纷纷为之赞叹不已。

团队请来德国最负盛名的枝型吊灯生产商,以定制最完美地玻璃蚁巢,它不仅要求保持原有的风貌,还得拥有良好的透明度,以便观光客能够欣赏这一地下奇观。

当然,在马瑙斯的成员还得继续努力挖掘,要把另一个切叶蚁殖民地的蚁后给弄到慕尼黑去。蚁后的生存全靠大量的工蚁、兵蚁和蚜虫巢穴,这些也尽量一起弄走,以保证蚁后的存活。

经过昆虫学家们的努力,这个蚂蚁帝国很快就在巨大的吊顶温室大棚里安定下来,辛勤的工蚁每天外出到团队采摘的树枝上去切割树叶以放牧蚜虫。这个巨大的蚂蚁吊灯让所有的生物爱好者痴迷不已。

弄这个切叶蚁殖民地奇观养在实验动物养殖场最重要的是给小宝宝“玩赏”,小艾琳瞪圆了明亮美丽的眼睛围观蚂蚁宝宝的模样被唐宁偷拍下来,成为最珍贵的家庭照片之一。

然后,才是要解决“食物”问题。除了食蚁兽之外,很少有动物能把蚂蚁当成主食,黑猩猩有时也采集蚂蚁来吃,但不会太多,如果有技术能大批量地猎取这种伟大的生存高手的话,将是一个同样伟大的食品革命。唐宁就在要在这个人工蚂蚁殖民地的基础上发明这一种手段。

通过观察蚁后在人工巢穴中的表现可知,她竟可以每天生产3万枚卵,也就是说,一个蚂蚁殖民地可以持续不断地采集3万只蚂蚁。这些蚂蚁当然可以直接被人类食用,但这是小众市场,估计文明世界里这种“美食”不会畅销,还是把它们当成饲养家禽的优秀蛋白质来源比较靠谱。

有趣的是只有成年的切叶蚁才会出门去工作,而幼年的工蚁会在家放牧蚜虫,这种活儿比较轻松。所以收集成年蚂蚁的工作只要在它们的必经之地做点手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林菲尔是最喜欢做的,她不顾跟唐夫人的紧张关系,从伦敦赶到慕尼黑的实验动物养殖场来亲自设计采切叶蚁的手段,她选择了法拉第家族的老本行——电。

在必经之路上放置两根细小的导线,高压电流通过,可以将经过的蚂蚁电麻痹,摔到事先预备好的盒子当中。将来的蚂蚁养殖场可以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开电流,采集一定数量的蚂蚁然后及时收工。

这个方案很成功,小魔女欣喜地看到可怜的工蚁在经过导线时不断地往下掉落,这是丰收的喜悦。不过,唐宁提出了意见,有不少刚刚采回来叶片的工蚁也掉到收集盒里了,这不仅使得盒子里的东西不纯粹,还浪费了切叶蚁的体力,如果有办法只收集出发时没有带叶片的工蚁就好了。

好吧,杀蚁女魔头给导线加上了细小的石英弹簧重力计,只有称重值低于某个阈值才能触发电流,这么一来杠着叶片的蚂蚁就可以安全地返回基地了。经过严格的测试之后,量产版的切叶蚁收集器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林菲尔兴奋地道:“这种饲料这么廉价,只要树叶就行了,会不会超过以色列的养殖业?给巴西人量身定作的养殖场是吗?”

唐宁哈哈一笑:“中美洲的人都可以搞这个产业,不过,我的初衷并不是这个啊,正经的事是要解决身处密林和荒野的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食物来源,我想到用收集蚂蚁的方式来解决,不料现在发展成了蚂蚁养殖业。还要继续寻找办法,最好是能够用一个收集器在野外收集所有种类的蚂蚁,并不只是切叶蚁。这样才能解决食物问题。”

林菲尔咽了一下口水:“直接吃蚂蚁?”

唐宁:“嗯,味道不错的,要不要尝尝?”

林菲尔白了他一眼,不过,她已经开始动脑筋如何发明野生蚂蚁收集器了。她的原始发明确实可以让随机路过的蚂蚁被电击而收集到,但这样效率太低了。唐宁提醒小师妹:“蚂蚁有一种习性可以利用——它们发现了食物之后会散发出不同的气味,别的工友闻到这种气味之会后跟随洒有气味的路线去搬运食物,这对以水果、昆虫尸体为食物来源的蚂蚁尤其重要,我想野生的蚂蚁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

他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诱饵,让蚂蚁搬运队持续不断地来被收集,但难点在于不能把蚂蚁来一只收集一只,否则路线上的气味会很快地消失,后面就没有蚂蚁来受死了。小师妹的解决方案还是小重力计,但逻辑刚好相反,只有在必经之路上超过某一重量才把蚂蚁全部电击,则搬运路线会一直保持一定量的气味,直到盘满钵满。

一个野外生存蚂蚁收集器就这么大功告成了,后续的野外实验表明,收集的效率非常高,一个小时下来,可以保证一个成人一天的蛋白质与热量。在野外时,基本的流程就是找一只昆虫当诱饵,然后打开收集器,看好时间,如果是一个人就一个小时差不多,两个人就两个小时,依此类推。

这可比在野外追逐猎物要靠谱得多,除非你自认比兔子还跑得快。打鸟的话,人家高来高去的,你打得着吗?更不用说跟毒蛇猛兽搏斗,那是职业野外生存专家才干的事儿,普通的工人可犯不着那么拼命,养家糊口不用那么努力吧?

在野外工作的人员被要求养至少一只鸡,平时收集蚂蚁给鸡吃,出现危机时先吃鸡,实在不行再吃蚂蚁。平时多练习,危机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按照蚂蚁占生物量15%到20%的量来算,巨大的亚马逊丛林得有多少的蚂蚁啊,这些优秀的热量与蛋白质来源如果被利用的话,相当于发展出一个海洋渔业般的巨大产业。它可能比蚂蚁养殖还要靠谱,因为丛林深处亿万年来已经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蚂蚁殖民地,以蚂蚁的繁殖能力和雨林的再生能力,它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唐宁想到此处,把“延绳钓”的概念和蚂蚁收集器结合起来,一个养殖业伟大的点子就诞生了。负责作业的飞艇在60公里的范围内洒下绑有蚂蚁收集器的绳子,每隔50米就有一个收集器,总共1200个,每个收获1公斤蚂蚁,每一次“撒网”就能收1200公斤,一天下来可以有上万公斤的蚂蚁,跟远洋延绳钓有得一比。而比起鱼类,蚂蚁的繁殖能力强多了,不虞有过度捕捞的可能。

当然了,亚马逊林业委员会在手里,即使有过度捕捞的可能也已经被掐灭了。大规模工业化再也没有谁比唐宁更在行,他亲自出手设计蚂蚁延绳钓,用来电击蚂蚁的电力直接通过绳子自带的导线连通,甚至每一个电击将产生一个电信号,通过电信号到达处理中心的时间可以知道是1200个收集器中的哪一个发出了电击,所以能够精确地把握整个收集过程,以便掌握最佳的收网时间。

收集器附着在主绳上,当60公里的路程走完时,统一放下吊钩,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