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维多利亚的秘密-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匡源以500万两的代价为大清争取到了英军的军事合同,唐宁表示认可,允许大功臣匡源把自己的如夫人接到热河来团圆,其它大臣纷纷表示羡慕嫉妒。
军事合作不仅可以剿匪,还可以化解大清与大英的仇恨,虽说攘夷是政治正确的,可是洋人入侵以来基本上不扰民,有些大胆的百姓甚至拿着鸡蛋、蔬菜去跟洋人做买卖。真正让百姓感到民生困顿的还不是洋人来搞破坏,而是粤匪作乱导致物价飞涨、流民遍野。大清的正规军跟匪也差不多,所到之处都是盘剥百姓,猪狗不如,洋大人现在调转枪头打粤匪,天下拍手称快。粤匪退去,那些剿匪的大兵头也有可能退去,这才是百姓之福啊。
北京条约签好之后,两千名东印度公司的士兵退出联军,留在圆明园保护园子恭亲王带人来清点银库,基本还在,少掉的银子很难说是被联军士兵摸走了还是被看守的太监顺手牵羊了。
这洋人还真是讲信义啊,几乎是入宝山而空手归。经此一事,恭亲王对洋人好感大增。对于圆明园拍卖之事,他也是认为没人敢买,只是个没用的承诺。至于这两千东印度公司的士兵,恭亲王认为他们迟早是要妥妥撤走的。僧格林沁这个时候悄悄找恭亲王说,要不要趁洋人兵少再偷袭一下以泄我大清心头之恨?然后这个蒙古亲王被恭亲王破口大骂,骂他又要破坏友好团结的局面。蒙古亲王上书咸丰帝未果,怏怏不乐地告老还乡,回科尔沁享福去了。
僧格林沁原本是世袭郡王,在击败太平军的北伐军之后受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历史上的他会在数年之后受命剿捻匪的战役中不幸中埋伏被杀,现在他与朝廷不欢而散,反而得以颐养天年。
我们不要忘了调停有功的俄国人,俄国驻北京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到皇宫见恭亲王,表示该谈谈我们中俄之间的大事了。
俄方要求中方承认1858年的《瑷珲条约》的有效性,该条约已达成,但未被皇帝批准。如果确认,则令中国完全失去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在该条约中属于中俄共管,现在俄公使不仅要确认《瑷珲条约》,还要求中俄共管区划给俄国人,这里就包含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海参崴,对大清可有可无,可是对俄国人来说,这是唯一的一个不冻港,尤其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大败亏输之后,远东不冻港显得对俄国尤为重要。
俄方的另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其实这100万平方公里全都在他们的实际控制之下,让你签是给你大清面子。
156。第156章财务
恭亲王不敢擅自作主,奏请咸丰帝,得到指示,愿出钱以求和,但不要签领土割让,也不要表现得对领土太过看重,现在大清疲弱,能拖就拖,最多出到一百万两。两千万两都赔进去了,也不再乎多这一百万两。
海参崴对俄国人太重要了,俄公使打的好主意,先敲诈一大笔,然后再找机会签约,他们才不信大清的改革会成功,俄国本身就是个例子,农奴制改革这么久了,法律也明文规定了,还是很难执行下去。最后,大清打落门牙往肚里咽,才把调停资费锁定在两百万两。
这一次,大清要一次性支出2700万两额外费用,因太平天国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原本岁入4000万的朝廷一下子变成了2000万。2000万是个什么概念?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养的60万大军就要耗费2000万,现在南有太平军,北有捻军,而朝廷的财力已经到了极限,根本就拿不出这2200万赔款+500万剿匪合作款。
唐宁召集大臣们商议,有什么办法增加赋税?要没有的话,我可真的为圆明园安排买家了啊!
肃顺等大臣出了一大堆盘剥百姓的方案,全部被否决,一句话:“你们这么干,大清的江山还要不要了?现在只有粤匪和捻匪,像你们这种搞法,很快就出别的匪了。”
最后肃顺终于想出个靠谱的——把给旗人的俸饷减半。旗人就是朝廷养着专门用来打仗的,有点像日本旧时的武士,是职业军人,可是这帮废品根本没用,战斗力还不如自筹资金的团练,如湘军。照唐宁的想法,这些废物应该一分钱不给才对。
除了肃顺这个狠人,别的大臣都强烈反对,真这么干的话,恐怕大清真的要亡国了,当然,某贼酋可能根本不在意这大清。这可不是唐宁的本意,大清固然是浑蛋一个,但是骤然间没了,中国更乱更惨,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来管这份闲事,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他现在应该更关注意大利的局势。掌控意大利对他来说更符合利益,也靠谱多了。欧洲人都知道他伦敦公爵大人,大清几乎没人知道他和他的价值,如果他以欧洲资本家的身份出现,恐怕大清这些家伙根本又找到攘夷的借口了。
不管怎么样,唐宁让肃顺去制定一个计划,对旗人减奉一半能弄出多少银子来,全减是不是可能。
不仅让被太上皇软禁的大臣想辙,也让北京的朝臣和各地督府想辙。此时,肃顺向唐宁推荐,一个叫郭松焘的人才可用。此人被肃顺推荐后被咸丰帝赏识,入直南书房,南书房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
咸丰帝就派他到天津前线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1859年初,郭嵩焘来到天津僧格林沁处。但僧格林沁这位蒙古王爷根本不把郭嵩焘这位南方书生放在眼中,对他非常冷淡。而郭嵩焘本就文人气十足,再加自己是皇上亲派,并且明确他与僧是“平行”,不是“随同效用”,所以也咽不下这口气,更不明白帮办按照潜规则应少管事的道理,反而尽职尽责,结果僧格林沁更为不满,因此两人合作极不愉快。
1859年10月中旬,由于山东沿海贪污严重,咸丰帝命令他前往烟台等处海口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情况,而对他一直不满的僧格林沁却派心腹李湘棻作为会办随行。虽然郭嵩焘无“钦差”之名,但所到之地,大小官员都知道他是皇上亲派检查财务税收的大员,因此对他的接待格外隆重,并都备有厚礼。
没想到郭嵩焘向来清廉方正,严于律己,规定“不住公馆,不受饮食”,更不受礼。他的随行人员因不能发财而大为不满,那些地方官也尴尬不满,因为他破坏了官场*已久的游戏规则。到山东沿海各县后,他认真查账,发现从县官到普通差役几乎人人贪污税款,贿赂公行,而且税外勒索严重惊人,超过正税四倍多。
他立即采取种种有力措施整顿税务,堵塞漏洞,并设局抽取厘金。所谓“厘金”是清政府在财政极端困难时为镇压太平天国专设的捐税,郭嵩焘想整顿、减少其他易为官员中饱私囊税、费,而通过新设厘局使税收真正为政府所得。这些措施严重侵犯了当地大小官吏的利益,他们自然极为不满。而设局抽厘又增加了新的名目,因为在政治严重*的情况下,新任厘局绅董也一样贪婪。结果厘局刚成立不久,就发生了福山县商民怒捣厘局,打死新任绅董的骚乱。
尽管如此,这次税务整顿还是大有成效,查整了一批贪官污吏,增加了政府税收。但郭嵩焘万万没有想到,正当他自以为有功于朝廷的时候,突得朝廷以他在山东查办贸易不妥、交部议处的通知。
原来,书生气十足的郭嵩焘根本没有想到,李湘棻一直在暗中监视自己的举动,并随时向僧格林沁汇报。而他对僧格林沁派来的这位“会办”竟毫无防范,郭嵩焘开设厘局后,李即向僧报告说如此大事竟未与他这个会办商议便独自决定。这个报告使原本就认为郭嵩焘目中无人的僧格林沁大为光火,认为不与自己派去的“会办”商议实际是未把自己放在眼中,便在12月底以郭未与会办李湘棻同办、未与山东巡抚文煜面商便派绅士设局抽厘以致民变为由,上奏要求弹劾郭嵩焘。
以僧格林沁的地位之尊,他的意见当然深为朝廷所重。而且,迂气十足的郭嵩焘在处理山东沿海税务却与山东地方大员、山东巡抚文煜少有沟通协调,也使文煜大为不满,站在僧格氏一边反对他。1860年元月,郭嵩焘被迫离开山东返京,悲叹“虚费两月搜讨之功”,“忍苦耐劳,尽成一梦”。
返京途中他备受冷遇,与来时一路的隆重迎送恰成鲜明对照,使他饱尝世态炎凉,领略到官场的势利。回京后,他受到“降二级调用”的处分,虽仍回南书房,但实际已是闲人,被冷落一旁。1860年4月,郭松焘强烈反对僧格林沁撤北塘备但意见不被听从,被冷落一旁的郭嵩焘怀着孤愤郁闷的心情以回籍就医为由黯然返乡。
这位满怀爱国情怀的人才甚至曾力劝左棠堂、曾国藩等人出山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其实是大清极为重要的肱骨之臣,没有他劝动了曾左出山,恐怕粤匪已经可以跟僧格林沁进行总决战了,根本不用洋人打进北京大清就有亡国之危险。
倒不是肃顺身在樊笼也想到了这个人才,而是郭松焘看过大清新闻报之后非常激动,跟曾国藩、李鸿章一样感觉皇帝“开窍了”,所以又有了出仕的想法,他才四十岁出头,浑身都是干劲呢。
现在的湖南因为湘军的关系成了大清的战略要地,身在湖南的郭松焘与曾国藩等人是好友,可以利用唐宁在这个战略要地设立的中文电报机向肃顺发电报,这个时候,唐宁已经为肃顺等大臣开通了私人电报地址,并登在大清新闻上诏告天下。当然了,这些被软禁大臣的电报往来都是要被唐宁给他们安排的“助理”检查过的,免得他们打歪主意,破坏现在的安定团结局面。
郭松焘回到北京之后就斗胆向咸丰帝提出了几乎触及皇帝底线的建议——查办内务府的贪腐。
内务府是皇上的私家财政部,职官多达3000人,还没算普通匠役、军丁和太监。这比掌管全国疆土、田亩、户籍、钱谷的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
其实,谁都知道皇帝才是天下最贪腐之人,十全皇帝乾隆大帝造就了和绅这个攒了20亿两白银家资的古今第一贪,而和大人不过是乾隆大帝的一个奴才而已。由于乾隆大帝的十全享受,到了嘉庆、道光年间,两位皇帝都很节俭。乾隆驾崩时,他命人从新疆弄来的一块巨大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才能运到京城的奇玉还在路上,嘉庆帝立即下旨负责这事儿的太监把它直接扔在路上不要了。
和绅跌到,嘉庆吃饱。嘉庆帝也没饱多少年,和绅是内务府和户部的双料首长,经常性地把户部财产挪用到内务府,用贪腐的系统彻底地把内务府改造成了为官僚牟利的机构,皇帝只能查办高级官员,中级官员则是一个阶级,不可能找得出代表人物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以太监为主。为了防止太监乱政,清朝专拣那些没有文化的低层平民入宫,这些人很快地融入贪腐系统,并且毫无廉耻之心地分享皇家的特权。
清代有民谣说,“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说的是如果京城出现一暴发户,新盖豪宅,其内的树还没长大,墙上又挂着近人的画,那必定是内务府官吏。因为在内务府当差,是给皇家办事,来钱极快,要不了多久即可在寸土寸金的京城置办高宅大院。
内务府经费大约有七大来源:垄断人参、貂皮买卖的收入;官商与皇商经商得回的盈利及本钱;放贷给盐商得回的利息及本钱;各处皇庄缴纳的租金与北京出租官房的收入;各榷关的盈余分成;犯罪官员抄家罚没的财产;官员秘密赎罪罚款。违法官员的罚没家产或罚款,不入国库,而是入皇帝的小金库。贪官的家产多为民脂民膏,这么做,等于变相地通过贪官这抽水泵,源源不断地将民脂民膏输送到皇家内库中去。
这么一来,贪腐系统居然成了内务府的重要敛财手段,也是皇帝控制朝臣的手段,因为基本上无官不贪,哪个不听话,只要授意查办,基本上一逮一个正着。皇家的本质上就是鼓励贪腐的,上面是这样,下面的人当然会纷纷效仿。
道光皇帝是个吝啬到要把一个铜板掰成两瓣的主,看到龙袍上有个窟窿都要补上。
一天,道光皇帝发现绸裤的膝盖上破了个小洞,就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补完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内务府回答:三千两白银。道光听了差点背过气去。一个补丁竟然比一件龙袍的价格还要贵!内务府解释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就够了。
道光皇帝咬咬牙,默记在心里。话说朝臣们看到龙椅上坐着一位打补丁的皇帝,上行下效,纷纷扎破官服打上补叮一次,道光皇帝看到军机大臣曹文正朝服的膝盖上打着块醒目的补丁,突然问他:外面给破衣服打个补丁需要多少银子啊?
曹文正一愣,看看周围的太监,发现太监们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曹文正头皮发麻,只好往海了说:外面打一个补丁需要三钱银子。三钱银子当时都可以买一整套普通衣服了,曹文正心想:这下大概和内务府的太监们报给道光皇帝的“工价”差不多了吧。谁想,道光皇帝闻言惊叹道:外面就是比皇宫里便宜,我打个补丁需要五两银子呢。曹文正一下子就懵了。
谁想,道光皇帝继续问:外面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啊?曹文正赶紧回答:臣从小有病,不能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内务府的人就是这么嚣张跋扈,但凡皇帝想不通过内务府去外面直接购买,则内务府会授意狗腿子强行关闭当日的街市。而这些内务府的人又是皇帝家的家奴,知道皇帝要通过他们来敛财享乐,因此可以相当放肆。
肃顺和郭松焘哥俩痛陈内务府的不靠谱,希望太上皇大力整改,不料,太上皇最后让他俩直接研究如何裁撤内务府,所有皇家事务都归到肃顺的户部去,这让肃顺大汗,这么一来,恐怕把他放出去之后都得死心塌地跟太上皇混了,因为内务府其实是皇帝享乐的最大特权,这一下就可能把咸丰帝得罪惨了。
搞?还是不搞?这是个问题。如果搞了,肃顺这个户部尚书很可能就成了大清第一重臣,。英国的首相最初是“第一财政大臣”,裁撤内务府之后,户部就变成了第一财政大臣,皇上用度都得看户部的脸色。不搞,太上皇自然会叫别人去搞,郭松焘收到风声之后跃跃欲试,浑身是胆,还到处跟人说今上是古今最有魄力的皇帝之一。
157。第157章铁路
《大清新闻》创刊号里面提到美国的可耕种土地全球称冠,且美国人口不足我大清的十分之一,令大清百姓相当艳羡,不料,1860年是一个战争年,不仅大清有战事,意大利有战事,美国也风雨飘摇。
废奴主义者林肯当选为第16任美国总统,拉开了南北战争的序幕。11月6日,林肯当选,12月20日,南卡罗莱那第一个宣布退出美利坚联邦。
有大清新闻的引导舆论,现在的大清可不是个完全看不清世界的蒙昧国家,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强调美国是一个州权大,中央权小的联合体,最高法律《宪法》明文保障了各州有退出联邦的自由。既然州权如此强大,当然就会出现各州重*律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奴隶制。有些州蓄奴合法,有些州不合法,主要是南方合法,北方不合法。这些造成的结果就是有些南方人带着奴隶去北方办事,结果到了北方之后奴隶就算是解放了,所以经常造成类似的法律纠纷。也就是林肯说的“裂开的墙不能站稳”,南北冲突愈演愈烈。
唐宁打算利用南北战争的机会,大量从美国招聘铁路工程师来大清建铁路,由洛克菲勒出面招工,从东海岸出发经过南非好望角,再经过廖内海峡,航程达25000公里,不过,由于大东方级的远洋巨轮巡航时速已经达到夸张的50公里,只不过是短短的20天,加上船上电力、冰库、娱乐设施齐全,还能天天接收到全世界的新闻,根本不是问题。在资本的运作下,北美的工程师将不可思议地大量进入到大清来工作,每年还承诺可以免费返乡一次,当然,这个免费船票很多工程师是不愿意用的,老家快打起来了呢。
飞艇的研发已经进入到比较平静的最后测试阶段,所以大工程师布鲁内尔又有闲功夫了,唐宁准备派他到中国来主持铁路修建。布鲁内尔吓一跳,抱住身边的柱子,对前来游说的唐宁助理说:“不去不去,打死也不去!中国那是什么地方?我们英国的外交官都被大卸八块了你不知道吗?老板什么意思?大老远跑去那里做生意?欧洲的生意盘子还嫌不够大啊!”
助理早有准备,把一张大清地图拿出来,分析形式:“中国发生战争的地方在南方,从上海到北京现在都太平了,您要修的铁路是京沪铁路,而且老板还会给你配十几个警卫,全部带上沙漠之狐,等闲几百条好汉近不了身。至于南方的战争你就更放心吧,是中国花了500万两银子请我们英国的军队帮中国政府去剿灭太平军,分分钟的事情,很快中国就‘太平’了。美国倒是惨了,南方人骁勇无比,北方的经济实力就算远强过南方,这场大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结束的。”
布鲁内尔不动声色地抱住另一根柱子:“那我也不去,修铁路这种事情太没挑战性了,你看,我完成了水晶造船厂,又搞定了飞艇,名声也够大了,钱也赚够了,正是享福的时候,我才不去中国受罪。”
“受罪?”助理早有说辞,“你是怕旅途辛苦吧?不会的,老板说你可以带几艘飞艇到中国去进行勘探工作,我也坐过一次飞艇,又安全又安静又舒服,比火车、轮船都好,你出门三步有飞艇,而且万一……我是说万一啊,肯定是不太可能的,受到匪徒围攻,你坐着飞艇就溜走了,谁也撵不上,是吧?”
布鲁内尔:“这个……有飞艇,倒是挺安全的,坐飞艇到中国的天空上去旅游观光和得瑟一番我会考虑,再说一遍,我修铁路都修厌烦了,没劲!”
没办法,助理只好把装有妙计的锦囊拿了出来,一份图文电报,说:“老板说,你要是不肯,给你看这个东西,保证你乐意去。我也看了看,根本不太懂,还是您自己看。”
还有这么神奇的锦囊?我就不信!布鲁内尔放开了柱子,摊开电报来读。原来,大清国高层听说火车重达十万斤、百万斤,移动起来惊天动地,汽笛声刺耳扰民,这都不叫事儿,他们怕惊动了在地下的祖先,遭到祖先神灵的谴责!老板灵机一动,准备建造世界上第一条无声铁路。
无声是夸张了点,低噪这件事本来就是唐宁很喜欢的,要不他干么只造飞艇不造飞机啊。普通的火车轮和铁轨都是钢铁,硬碰硬,很较劲,很大动静,无声铁路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使用高强度实心橡胶轮,第二个就是以超高强度混凝土为轨。混凝土轨道上面还有一个创新——使用宽轨以使轮胎和轨面充分结合,这么一来,只需要单轨就够了。也就是说,这条史无前例的铁路将是单轨的!
单轨的稳定性奥秘在于除了与轨面结合的轮胎,还有侧边的两个轮胎,共一主两副三个轮胎,把宽轨牢牢地抱住,然后火车车身像骑马一样跨坐在轨道上。单轨还有一个大好处,可以灵活的转向,在爬坡能力上也远胜双轨。另一个大好处就是只要三轮规格一样,车体的宽度不限制,可以对乘用车厢和货车厢分别对待,因为乘客车厢比较空旷,则可以做的尺寸比较大,可以想象这种超大空间的豪华卧铺车要远胜被两个马屁股宽度的传统限制了双轨尺寸的普通火车。
这就安静了吗?不行,蒸汽机还是很吵的,唐宁设计用纯电力火车头,全程有架空的电线为机车提供电力,而全程每隔一段就有发电风车,这种电动火车将史无前例地不烧煤,不需要任何化学能源,因此超级环保、廉价。
这一划时代的火车技术的团队也是超豪华的,诺贝尔家族团队负责轮胎与轨道,法拉第团队负责电力系统,通用动力负责火车头引擎,布鲁内尔则是架构师,负责沟通整个团队。
使用新技术的天性流淌在布鲁内尔的血液里,他看完了老板的概念设计,不由得眉花眼笑,连说:“有点意思,有点意思……不过,为毛老板要跑到中国去搞这种事啊?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助理自以为是地说:“也许是因为中国一条铁路都没有,大有机会!”
既然老板有求于我,那就可以端起架子来了,布鲁内尔说:“我有个条件!不,两个,第一,十几个警卫不够,我要一百个,等闲几千条好汉近不了身!第二,老板不再干涉我吸烟,你知道吗?他每次见我都要我戒烟,烦死了。”
助理:“啊!差点忘了,老板特意交待你必须戒烟才准许参加这个工程。”
“什么?”布鲁内尔大怒,“那我不干了,哼!”咱就这么点爱好还要被管制,太无聊了。
助理:“……我这还有一个锦囊。”他又拿出一份电报,这是老板手写的一封信,就几行字,用手写的话,显得更温情:“我最讨厌两个东西,一个是宗教,一个是哲学。总有人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他们热衷于宗教和哲学,天天追求终极真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