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海寇-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着独轮车被推动的时候,发出的吱吱呀呀的摩擦声,于孝天觉得牙碜,如果现在能制造出轴承的话,该多好呀!
先不说这些民用的车辆,在使用了轴承之后,会变得轻便快捷许多,如果使用在炮车上的话,炮车会变得更加便捷,运动起来也会更加快捷许多。
本来海狼就缺乏畜力,大明以前在东虏鞑子没有作乱的时候,还能引入一些蒙古马来满足军事需要,但是现在辽东已经被建奴占去,蒙古人又被建奴收服,使得大明失去了重要的马匹供应地,现在大明的马匹变得很精贵,大部分都用在了军队之中。
而南方本来水网密集,不太适合骑兵运动,加之气候原因,就算是军方也很少配备马匹,而且有钱人也不愿意多伺候这样的牲口,使得南方很难找到堪用的马匹,就算是有售,价钱也高的离谱。
所以海狼一直以来,都很缺乏马匹,只能用牛来作为牵引车辆的畜力,但是战兵营的炮兵们,显然不适合使用牛来作为牵引大炮的畜力,牛虽然有力气,但是行动笨拙走的太慢不说,而且比较容易受惊,一旦上战场的话,会很容易受到惊吓。
故此海狼的炮兵,只能使用人力来替代马匹来牵引火炮。
就算是于孝天现在带着木匠和铁匠们制作出了远比目前陆上大明内地使用的炮车轻便许多的炮车,也大幅减少了大炮的重量,可是这样的炮车,在使用的时候,还是显得很沉重笨拙。
就算是他们目前装备给战兵营使用的这种轻型十二磅山地榴弹炮,重量不算大,每次进行野外行军的时候,每门炮也要配置三十个炮手,来拖带这些大炮,就这样,还无法让炮车跟上队伍,稍远一点的路走下来,炮兵们都各个累的是屁滚尿流,等一旦作战的时候,这种炮还是属于架退炮,推炮也是重体力活,炮兵可以说是非常非常辛苦。
所以轴承这种东西,对于孝天来说,也是一个相当迫切需要的东西,一旦制造出轴承的话,那么炮车运动的时候轮子和车轴的摩擦力便会大幅度降低,使得炮车在行进的时候,减少不少人力消耗,节省炮兵的体力,使之可以有体力投入到作战之中。
用人来替代畜力战马,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知道在拿破仑时代,一个炮兵连仅仅是牵引大炮的战马,就足足有一百一十匹,这样的战马数量,现在于孝天想都不敢想,就算是把他目前控制的地盘上所有的马都给集中起来,恐怕也没有三四十匹,连一个炮兵排的用马都不够。
看着独轮车,于孝天掏出随身笔记本,将轴承的事情记录了下来,可是要想生产出轴承,最起码要解决轴承钢的问题,轴承用的钢材,最差也要用高碳钢,还要经过淬火处理才行,像现在的生熟铁,根本无法制造出轴承这种东西。
想到这里,于孝天不由得又是哀叹了起来,什么时候他才能自己生产出钢材呀!看来这炼钢的问题,还是要尽快解决才行,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突破目前各方形成的各种瓶颈,使得他的工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至于太高级的炼钢炉他肯定现在搞不出来,那么就算是上土高炉,污染大一点,浪费大一点,产品质量稍差一点,也可以接受,大不了循序渐进,等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技术升级也不迟。
本以为鸡公车变种独轮车弄出来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木工作坊那边却给于孝天反馈回来了一个不怎么好的消息。
制作这种鸡公车对于木工作坊来说,不算是太难办的事情,车架就算是最笨的粗木匠,也可以做出来,而且可以保证很快制成一二百辆。
但是在制作轮子方面,却遇上了问题,这个时代制作轮子,是一门专门的手艺,不是什么木匠都能做的,要想做出来的轮子结实耐用,而且圆度好,必须要有专门的制轮工匠来做。
这个时代的车轮,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木材进行制造的,极少有用铁来制作轮子的,最多也就是用一些熟铁片和铁钉来加固车轮,但是主要材料还是要用木材制作,对于木料要求也比较高。
如果是让一般的木匠来做车轮的话,制作出来的车轮也不会耐用,承重能力会比较差,车轴也容易断裂。
所以做这个必须要用专门的做轮子的工匠来干,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海狼没有足够的做车轮的工匠,木工作坊之中,南日岛那边有两个会做车轮的,淡水城这边只有一个会制作车轮的,包括鸡笼那边,也只有一个专门的制作车轮的工匠。
这些做车轮的工匠们平时不算太忙,主要是给炮车制作一些车轮,水师舰炮的炮架用的车轮,都是小轮子,这事情比较好办,但是战兵用的炮车和运货用的车辆的轮子,都必须是大轮子,这就比较麻烦了,必须要做的结实,承重能力要强,圆度还要好才行。
第六十九章 水力木工车床
这几个制轮工匠平日做这些还能供得上海狼的使用,闲暇的时候还能给一些牛车做些车轮。
但是随着于孝天要在淡水寨大肆兴修水利和筑路工程马上要铺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车轮才能满足需要。
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制轮工匠就忙不过来了,一下子要做几百个独轮车和牛车的车轮,就算是他们不吃不睡,带着学徒通宵达旦的干,两三个月之内也做不出这么多车轮。
所以木匠作坊那边,短时间之内,只能制成车架,但是却做不出这么多车轮,所以于孝天要求他们半个月之内,集中力量生产出一大批独轮车,他们根本无法完成。
这一下于孝天也有点挠头了,于是赶紧派人去安排,到陆上马上寻找会做车轮的工匠,也别跟他们罗嗦了,连夜将他们家一锅端,弄回来干活用。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筑路工程马上就要开始,这会儿去绑工匠来,也赶不上了,于是于孝天只好另行琢磨解决的办法,他把一些木匠们召集到一起,在木工作坊里面商量该怎么解决。
最后这里的那个做车轮的工匠提出如果做车轮的木匠不够的话,可以用简易的方法解决。
那就是找圆度比较好的硬木料,跟车轮直径差不多大,将圆木车削成圆形,直接锯成片,中间开孔当轴孔用,然后装在车上充当车轮使用。
这样的车轮结实程度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比较容易开裂,也比较笨重,用不了多长时间车轮就会报废。
于孝天一听,当场拍板就这么干,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质量问题,车架一般情况下用不坏,车轮坏了就换掉,反正这玩意儿是直接用木料开出来的圆木片,成本低廉,等以后弄来更多制轮工匠之后,再慢慢给这些车辆更换轮子也不迟,起码不会耽误事。
至于把大圆木车削成标准圆,这件事好办,不用于孝天亲自出马,木匠们就能解决。
他们立即从木料堆积场和船寮的烘干房之中,选来了一批合适的木料,又用粗木做了一个台架,台架两端有一个铁轴,可以把圆木卡在铁轴上,钉入木料将木料固定牢固之后,在架子侧面,固定上一个可以左右滑动的刨刀,然后用人力旋转木架上的圆木,刨刀便从左至右开始将不太规整的圆木表面凸起和凹陷的地方车削成标准圆形。
其实这就是一台简陋的木工车床,只是比较粗笨,使用的也是人力,比较费力罢了。
于孝天抽空去看了一下这台木工车床,几个学徒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力旋转两边的车轴,带动架子上的圆木旋转,刨刀便将圆木表层一点点的车削掉。
于孝天看罢之后,觉得古代的工匠还是相当具有智慧的,这样的法子车削出来的圆木圆度可以保证,比起纯手工靠着工匠的眼力来一点点的将圆木刨成圆形,省工而且质量也好很多。
只是目前他们用的这台木工车床,实在是太过简陋,也太费力了,木材靠人力旋转,速度也太慢了点,刨刀工作效率也不高,一天下来,要不停的换人,要不然的话光旋转木料,就能把这几个学徒给累死。
于是于孝天再一次忍不住出手,给这台简易木工车床进行了改造,当然他只负责设计,制造还是要靠着木匠们来完成的。
他给这台车床,设计了一套传动系统,在车床一侧的滚轴上加了一个轮子,然后就近找了个水磨坊,将水力传动到这台粗笨的木工车床上,带动滚轴上的轮子,并且还加了一个离合装置。
这么一来,人力便被解放了出来,只需要学徒们把木料抬上架子,固定在两段的夹头上,调整好之后,将传动机构接上,这台机器便立即开始快速的带动圆木旋转了起来,而有人只需要操作刨刀左右调整,刨刀便可以很快将圆木彻底刨圆,再靠人力将圆木卸下,开始解片,开中心轴孔就可以安装到独轮车上使用了。
虽然这种粗笨到让人感到无语的机器效率并不算很高,精度也没有办法和后世的机械相媲美,但是现在于孝天要的是尽快做出大量的简易鸡公车的车轮,对精度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只要比肩扛手提运的东西多就行,至于省力嘛!苦役嘛,就是吃苦的,费一些力气倒也没啥。
虽然这种笨重的木工机器效率并不很高,但是采用这样的水力取代了人力之后,效率顿时还是比纯人力操作的时候大幅提高了很多,以前十几个学徒带一个粗木匠,干一天下来,只能弄出两三根圆木,但是用了水力之后,一天下来可以车削出二三十根大圆木,效率足足提高了十倍还多。
木匠们对这台机器也都是赞口不绝,被于孝天这么一改,他们省力省多了,而且车削出来的圆木圆度还好,刨刀也不会经常卡刀掰刃了。
于孝天一时兴起,便又连续设计了一台木工圆锯,同样也采用水力,带动圆形的锯片,用来解木料,比起人力拉大锯可省力多了。
可惜的是眼下没有合适的钢材,圆锯片可以让铁匠想办法打造出来,但是却因为材料的限制,无法制作出带锯的锯条,使得他没法弄出来效率更高的带锯,要不然的话,一旦弄出带锯的话,不管是木工作坊,还是船寮的生产效率都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圆锯因为材料的限制,锯片也不能做的直径太大,否则的话强度无法保证,只能做出比较小的锯片,用来解一些尺寸较小的木料,大木料还是要靠着人力来拉大锯进行解料。
不过水力作为原动力虽然不错,可以提供相对比较稳定的动力输出,但是毕竟这玩意儿要受到河水和地形的限制,只能选在适合的地点才行,这就限制了用水作为动力。
于是于孝天又把主意打到了风力方面,淡水这一带风能还是比较充足的,靠近海边的一些丘陵地形使得许多地方形成了风口,风能比较充沛,所以比较适合建一些风车,来替代水力,给海狼提供动力。
而且水力和风力作为动力,不污染环境,制造难度也低,几乎不怎么需要铁来制作,好的工匠差不多完全可以依靠榫卯结构,将这些东西造的很结实。
于是他便让木匠们闲暇的时候,试着建几座风车,作为木工作坊的动力使用,并且让人跑了一圈,在淡水城附近找了个风力比较足的山口,作为以后木工作坊的厂址。
但是这些木匠们水磨是见过,水车也知道怎么弄,但是却没见过风车,加之他们想象力严重匮乏,没见过自然不知道怎么做了。
于是于孝天只得晚上的时候,将几个思路灵活一些,手艺比较好的工匠招到他的住处,又是画又是比划,还用简单的材料弄了个小模型,让他们大致了解了风车的结构原理,至于细节设计方面,那就靠他们这些人自己去完善琢磨了。
于孝天对他们要求不高,起先可以先做个很小的风车,先摸索摸索,然后技术成熟点之后,再进行放大,逐步放大到可以作为驱动力使用。
这玩意儿技术要求不高,欧洲的工匠早已经会建这东西了,对于中国的木匠来说,只要思路给他们,想必这东西也难不倒他们。
张铁匠将枪作管事的事情交给了一个理事堂新到任的管事之后,便彻底腾出了手,虽然他心里面痒痒,很想赶紧把于孝天交给他的这个大笔记本上面的东西吃透,但是他也知道孰轻孰重。
现在于孝天要他试制这台拉膛线的机器,要他试制线膛枪,这件事要比他去看笔记本上的东西更重要一些。
于是他只能先耐着性子,忙活于孝天交给他的这件事,当天晚上便开始动手干了起来。
这台膛线机结构很简单,并不比以前他们钻枪膛的卧式钻床要复杂多少,甚至还要简单一些。
整台机器的难点只有两处,一个是拉制膛线的拉刀,这种拉刀必须硬度要大,否则的话没几下就报废了,也拉不出细致的膛线,所以这种事他不能求别人,只能自己动手来制作。
好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经常打造各种钻头还有燧发枪的簧片之后,张铁匠和手下几个铁匠高手们,现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该如何打制出坚硬锋利的钻头,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制作膛线的拉刀只要耐心细心一些,还是可以解决的。
只是于孝天也没有做过这东西,只是了解了个大概,拉刀到底要做成什么形状的刀口,包括于孝天自己在内,也都不知道。
所以张铁匠要自己逐步的摸索,找到一个合适的拉刀形状以及安装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细节方面于孝天没说,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只是给张铁匠了一个思路,和一个大致的方向,这方面他都交给了张铁匠来自行解决。
拉刀的制作是一个难点,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带螺旋纹的辊轮的制作。
于孝天说过了,辊轮使用硬木制作就可以了,所以张铁匠将枪作的木匠找来,吩咐他们按照于孝天绘制的这张辊轮的草图,制作带螺旋槽的辊轮。
可是木匠们没做过则个,开槽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问题,但是如何把螺旋纹做的非常准确,却比较麻烦。
第七十章 第一条膛线
他们试了各种办法,做出的头几个螺旋槽辊轮,都存在问题,螺旋槽总是不够标准,缠度要么是不够,要么是误差太大。
后来还是张铁匠想了个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几根线在木辊上向一个方向缠绕,最终在木辊上标出这几条线,然后下刀开始刻槽,最终总算是制成了一个合格的带螺旋槽的木辊。
张铁匠是个急性子的人,不干是不说了,一旦要是开始折腾一样东西,不眠不休也要尽快弄出来。
而现在他交出了管理枪作的责任之后,腾出了时间,于是干脆一心一意的扑在了这件事上,带着几个他挑出来的手下铁匠,还有几个学徒,加上木匠,都带了铺盖卷住在了枪作一个工棚里面。
天天这些人在张铁匠的带领下,不停的敲敲打打,为这台膛线机制作各种零件,但是手工制作误差大,加上他们没有标准的设计图纸,只能摸索着干,零件总是不太合格,于是只能借着重新做。
大约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这台拉膛线的机床,算是在张铁匠等人的手中,初具了雏形,具备了一定试验的条件。
于是张铁匠把于孝天请到枪作之中观看他们做出的这台膛线机。
于孝天一进入这座作为张铁匠的试验加工场之中,便看到了这台卧式的膛线机,于是兴奋的立即冲过去,开始仔细的观看了起来。
这台膛线机和他记忆中在图片和视频上看到过的那种原始拉制膛线的机床,形状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开始仔细观看这台简易机械的结构,并且亲自试着操作了一下,拉动带螺旋槽的木辊的时候,木棍上螺旋状的刻槽,在卡槽之中缓缓旋转,牵动一根长长的铁杆。
铁杆最前端是一个结构精巧的拉刀,拉刀可以拆卸,并且可以用垫片卡在枪膛之中,使之不会在走刀的时候偏移,这方面可不是他设计的,全部都是张铁匠等人想出来的办法,具体和历史上西方造枪工匠们用的拉刀到底一样不一样,他也不敢肯定。
拉刀卡在铁杆上,随着木辊旋转着被拉动,可以在枪膛之中进刀,直至从枪膛另一端被拉出来为止。
这样一来,基本上和他所知的简易拉制膛线的那种机械,没有什么区别了,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试验了,看看这台机械到底能不能为他们拉出一根可用的带膛线的枪管。
于是于孝天立即令张铁匠取来了几根打造好,并且已经钻好的成品滑膛枪管,开始在车间之中试验了起来。
滑膛枪管被卡在机床的夹具上面,经过校正之后,用鉄楔将其卡死在夹具上,彻底固定牢靠。
张铁匠心情紧张的开始操作这台膛线机,先将固定拉刀的铁杆,从枪管前面插入枪膛之中,直至从后面露出卡拉刀的头部,然后张铁匠取来了一个他们试制出来的拉刀,将拉刀用垫片固定在长杆的基座上面,轻轻的送入到枪膛之中,直至拉刀卡在枪膛口部,这才到另一端开始忙活。
他将长杆的另一端,固定在了那个刻有螺旋槽的木辊上,用销钉卡住长杆,使之不能移动,又来回检查了几遍,校准了之后,这才算是做好了准备。
于孝天并未亲自动手,而是仔细在一旁观看他们操作,从他们操作的顺序上来看,和他记忆中看过的那段视频上的西方工匠们操作的步骤基本上相同,直至张铁匠他们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之后,紧张的看着这台机床,于孝天这才点头道:“开始吧!试试这家伙能不能用!别怕失败,失败了的话,就接着修改,现在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应该可以!”
张铁匠这才赶紧点头答应了一声,将其他人赶开,亲自走到机床的一端,抓住了牵引木辊的把手。
随着张铁匠用力开始拉动把手之后,带螺旋槽的木棍开始在卡槽之中,缓缓的旋转着被拉向了机器的另一端,也带动了卡着拉刀的长杆,缓缓的进入到了枪膛之中。
枪膛里面发出一阵稍稍有点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可以听出来是硬质的拉刀的刃口,吃入到了相对较软的熟铁枪管内壁上产生的声音。
木辊缓缓的一边旋转一边被张铁匠拉出来,长杆也带动着刀具,在枪膛里面一边进刀一边旋转。
这个过程其实时间并不长,但是在众人感觉中,时间却像是凝固了一般,直至拉刀被张铁匠从枪膛的另一端拉出来,于孝天才意识到这第一条膛线,应该已经被他创造出来了。
于是张铁匠将长杆取下,立即有人取来了一张白纸,凑到枪膛的另一端,于孝天迫不及待的凑到了枪膛的这头,闭起一只眼开始透过枪口,朝着枪膛内部望去。
因为另一端有一张白纸,这么一来他便可以清晰的看到枪膛内部的情况。
原本被打磨光滑溜圆的枪管内膛之中,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条清晰的旋转的螺旋槽形成了一条规则的阴刻线,于孝天差点没当场乐的蹦起来,呲着他的大白牙哈哈大笑了起来:“哈哈!成了!这第一条膛线刻出来了!哈哈……”
整个工棚之中,都充满了于孝天的狂笑声,这会儿他高兴的几乎忘乎所以了,恨不得抱住张铁匠使劲的亲一口,惊得众人都赶紧稍稍后退了两步,担心于孝天得了失心疯,这就麻烦了。
好在于孝天神经还够大条,对于这种喜事的承受力还是可以的,没有当场得了失心疯,狂笑了一阵之后,这才开始找问题。
“这条膛线很均匀,应该没有问题!就是看上去还有点浅了点!需要在拉几次,把这条阴刻线拉的再深一点!”
张铁匠也凑过来从枪膛口部仔细观察了一下枪膛,这会儿他也非常兴奋和高兴,这条线看起来很简单,却凝聚了他十多个昼夜的心血,而且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办法,居然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靠着这个带有螺旋槽的木辊,居然就可以在小小的枪膛之中,刻出这么均匀的一根膛线,他实在是想不通,于孝天是怎么琢磨出来这个办法的。
于是他挺起腰,对于孝天说道:“大当家,小的们真是服了您了!这等办法您居然都能想得出来,这要是让我们这帮人想的话,再给小的们几年时间,恐怕也想不出这等办法!”
这个时候参与试制膛线机的这些工匠学徒们也都纷纷凑过来观看枪膛内的这根膛线,一个个也都兴奋的同时,又啧啧称奇。
于孝天小小的得意了一下,但是马上意识到,这玩意儿可不是他发明的,而他只不过是抄袭历史上的前人的技术罢了,但是他马上又想到,估摸着发明这种刻线膛的人目前还没有出生呢,这东西既然他弄出来了,就算是剽窃,也只能算在他的头上了,于是正色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只要用心,其实也能想出不少好办法的!关键是要多想,多琢磨!”
张铁匠连连点头称是,接着对身边那些手下的工匠们还有学徒们说道:“你们这些家伙都听到大当家的话没有?要多用心才行,别整天只琢磨着吃睡,看看大当家,百忙之中,还要想这么多事儿,你们以后也都要学着点,多用点心……”
这些工匠学徒赶紧连连称是,现在在他们眼中,于孝天简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