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海寇-第4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太极这才又一次领教了于家军的厉害,慌忙之间赶紧下旨,集整个大清国的所有能工巧匠,赶忙大铸红夷大炮,还有想办法打造明军使用的鸟铳,以用来接下来和于家军抗衡。
通过这一次清军关内大败,皇太极意识到了但凭着他们以前那种骑兵和弓箭还有刀枪,已经是不足以再和于孝天麾下的那支新军相对抗了,对方火器犀利,已经超出了他对火器的认知,如果想要与之抗衡,那么就只能用火器克制于家军的火器,否则的话他们满清根本没有再和于家军抗衡的本钱。
这时候建奴通过连连入关大掠,掳回关外的人口之中,不乏一些大明的匠户,这些匠户之中,自然少不了有人懂得铸炮,也有人懂得如何打造鸟铳。
对于红夷大炮,也有人曾经见过如何铸造,对于红夷大炮的形制以及铸造方式有所了解,虽然于孝天以前阻止了孔有德叛投建奴,但是他们还是想尽办法获取到了红夷大炮的铸造技术,当然只是不怎么精通罢了,所铸造成的红夷大炮工艺简陋,笨拙不堪,但是整体上好歹还是红夷大炮,威力倒也不容小觑,只是质量上实在是有些堪忧罢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拉一家打一家
对于鸟铳这种东西,放在明末时期倒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许多大明的匠户曾经学过如何打造鸟铳,而且实际威力也不能算太小。
一杆高质量的鸟铳,其实射程精度和威力三个方面,都不算差,在一个好射手的手中,也可以发挥出相当不错的威力。
但是以前大明的官员贪鄙不堪,主管打造兵器的太监还有官吏总是克扣铁料,中饱私囊,使得工匠们不得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打造一些不合格的鸟铳交付给明军滥竽充数。
这么一来导致了明军之中所用的很多鸟铳质量很差,经常出现炸膛的事故,也导致了鸟铳始终没有正式成为明军的主战装备,并且留下了恶名,很少有人愿意使用鸟铳作为武器。
但是这些工匠被建奴俘获之后,被甄选了出来,全部集中到了盛京城外的工坊之中,本身沈阳一带就盛产煤铁,这里就建起了很多工坊,集中了大批铁匠为建奴军打造各种武器铠甲,形成了很大的生产规模。
建奴常年征战,对于器甲的需求量也很大,并且管理严格,所造器甲质量,远超过大明官军以前所用的器甲质量,他们制定了极为严苛的管理制度,监督工匠们打造各种器甲,一旦有工匠偷工减料,打造出不合格的器甲,便会招致严酷的惩罚。
所以当皇太极下旨不惜代价尽可能多的打造鸟铳的时候,他们是不存在像大明以前那样,偷工减料滥竽充数的情况的。
所以建奴在试制成功鸟铳之后,他们所产的鸟铳质量要远超过明军以前使用的鸟铳质量,射程威力也都有所提高,最远可及七十步之外还有一定杀伤力,但是也仅限于此了,毕竟他们不会弄出米涅步枪的膛线,更不懂得米涅弹的原理,所以能做到这一步,也算是逆天之举了。
皇太极一边关注着关内大明的局势,查知于孝天暂时没有对辽东他们后金用兵的计划,只是保留了关宁军暂时留驻关锦一带监视他们,正在集中全力在大明清洗官场,更换官员,掌控大明各地的局势,同时在集中力量镇抚关内中原流民军,短时间之内没有对关外用兵的迹象。
皇太极知道这是留给他最后的机会了,于是他倾尽国力,日夜不停的令工匠打造各种火炮火…枪,试图在未来于孝天对辽东后金用兵之际,可以用这些新式的火器与之抗衡。
什么满清以骑射立国,到了这个时候都早就被皇太极抛至了九霄云外,通过连连在于家军火器面前吃瘪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威力,也知道了以后离开火器,再勇猛的武士也只有被屠宰的份。
他们放下了以前对于骑射的那种依赖和骄傲,拼了老命勒紧裤腰带开始拼命的准备,这两年下来,着实打造出了不少红夷大炮和鸟铳等物。
但是关外的后金日子却一天比一天难过,因为随着于孝天当政之后,于孝天对于关内朝关外输出物资,实行了极为严苛的管控,抓杀了大批以前勾结建奴,将关内粮食等物资偷运出关,出售给建奴的奸商以及和奸商勾结的官吏,使得许多奸商世家遭到了灭顶之灾。
如此一来便从源头上卡住了粮食输出关外的根源,进而逐步控制住了陆上通往关外的道路,另外海军方面也完全封锁了辽东一带沿海,也同样阻断了海路,基本上阻断了建奴从关内获取粮食的所有渠道。
重压之下,也就彻底的压制住了关内奸商冒险朝关外输送物资的势头,等于一下掐住了建奴的脖子。
辽东一带因为小冰川时期的气候影响,导致关外酷寒,一年到头无霜期极短,也严重影响到了关外粮食的生产以及农耕经济的发展。
这么一来也导致了建奴常年所产粮食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也是建奴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冒险入关大掠的原因,他们一是可以通过掳掠获取粮食或者资财,然后把这些资财转而用于从关内奸商手中购取粮食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甚至于他们对于输入商品的品种也做了相应很严格的规定,属于享受的奢侈品一概不要,只购取他们日常必需的生活物资。
现如今于孝天实行严苛的管控制度,就断绝了他们继续从关内获取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途径,本身他们产粮不足,也导致了这两三年来关外迅速的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
虽然皇太极倾尽全力下旨勒令各部想尽办法开荒种粮,但是无霜期太短限制了他们粮食产量,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的问题。
这也是当年努尔哈赤大举在关外屠杀汉人的原因,正是因为关外粮食不足,为了生存,野猪皮才想出了这等缺德的办法,通过屠杀关外汉民来减丁减口,节省粮食,就连最早投靠建奴的大汉奸也险一些被宰掉,可见关外粮食的紧张程度。
连续三年下来,关外出现了严重的粮荒,甚至于出现了大批奴隶饿死的情况,就算是建奴自己的兵将,也常年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再也不复当年的那种骁勇。
另外于孝天还使出了一招狠得,那就是想尽办法挑拨蒙古诸部和建奴的关系,在关内于家军大败建奴大军之后,蒙古诸部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另外蒙古诸部也意识到了建奴恐怕要麻烦,继续跟着建奴跑恐怕会落得一个很悲惨的下场,所以崇祯十二年下半年之后,蒙古八旗就已经不怎么再听建奴的使唤了。
而皇太极也察觉到了蒙古八旗的不安分,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兵去经常性的袭击屠杀蒙古诸部,用这种办法来消除蒙古诸部对于他们的威胁。
这也招致了蒙古诸部最终各个都跟建奴彻底反目,将建奴重新视作了寇仇,为了他们自己部落的生存开始和建奴不断的发生冲突和抵抗。
于孝天又下旨让宣大一带的官府,刻意的给蒙古诸部抛出了一些诱饵。
众所周知蒙古诸部在元朝覆灭之后,被重新赶回草原之中以后,经济和技术都严重倒退,特别是许多生活必须品,都严重依赖关内提供。
大明历代都通过互市来限制蒙古诸部的发展,通过互市盘剥蒙古诸部,后来因为建奴的原因,还下旨关停了互市,导致了蒙古诸部最终大部分倒向了建奴,跟着建奴混,通过从大明抢掠的手段,来获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别的东西不说,其中两样东西蒙古人始终离不开大明的供给,那就是茶盐两样物资,蒙古不产盐,而且不临海,所有食盐全部都靠关内供给,没有盐吃,人就没力气,连他们的牛马也需要盐分的补充,所以他们对于食盐的需求,也造成了他们对关内的依赖性极高。
另外就是茶叶,因为食物结构的原因,蒙古诸部的人多以肉食为主,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本身不进行耕种,自然也没有蔬菜和粮食吃,只能吃放牧的牛羊等肉食品,这就产生了他们对茶叶的严重依赖,离开茶叶他们同样也没法活。
在大明关停互市之后,蒙古诸部就对建奴产生了严重的依赖,通过建奴获取茶盐等物,另外他们也不会炼铁,铁器都需要从关内或者建奴那里获得。
虽然建奴本身也不产盐和茶叶,但是他们却一直可以通过关内的奸商获取到这些商品,而且他们本身产铁,蒙古诸部获取这些物资的时候,就少不了被建奴盘剥一道,建奴充当二道贩子,从蒙古诸部手中获取战马,大大的赚上一笔。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于孝天掐断了对关外物资的走私活动,也断掉了建奴获取茶盐的渠道,建奴自己都不够用的,当然不可能再给蒙古诸部充当二道贩子了。
另外建奴方面意识到蒙古诸部将会不听他们的使唤,将其当贼防范着,自然也不会给他们提供铁器,这么一来蒙古诸部可就惨大发了。
一年下来,茶盐尽断,铁器也得不到补充,没有铁就没有法打造武器,以至于仅仅一年下来,蒙古诸部就回到了原始人状态,武器得不到补充,就连弓箭的箭簇,都没有铁料打造,只能重新使用一些动物的骨头来充当箭簇,至于刀枪等武器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充。
蒙古诸部还想着用老办法入关大掠,但是随着于孝天控制了朝局之后,不断用于家军替换边军,镇守各地边关,蒙古人再难像以前那样入关抢掠,每每冒险干一票,结果都是被打的头破血流,死伤惨重,赚的没有赔得多,使得他们开始严重失血。
这时候大明抛出了一个诱饵,那就是散布消息,告诉那些蒙古诸部,想要获取茶盐也可以,但是必须要让他们脱离建奴的控制,今后不得再给建奴充当狗腿子。
如果他们放弃和建奴合作,继续给建奴助纣为虐,那么就可以在宣大一带,重开互市,跟他们交易茶盐等物,使得他们可以生存下去。
蒙古诸部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逼到了死角,继续跟建奴混,建奴也不信任他们,经常袭击他们屠杀他们,他们得不到一点好处,和大明作对已经成了死路一条,所以他们唯有选择屈服。
一些蒙古部落开始对大明表示臣服,表态只要大明给他们提供茶盐互市,那么他们就愿意臣服大明,不再为建奴效命。
于是于孝天便网开一面,同意一些蒙古部落用他们的牛羊、战马到宣大指定的关隘,和大明进行互市,用茶盐换取他们的战马和牛羊以及皮张等物,蒙古人一尝到甜头,便发现大明是讲信誉的。
而且于孝天还下旨释放了一批以前在关内战场上俘获并且收降的蒙古人,把他们送出关外,回到他们的部落之中,为大明充当奸细,监视各部的活动,省的这帮蒙古人又用通过互市所得的茶盐,跑去和建奴交易。
这些被俘的蒙古兵将,在关内见识了于家军的厉害,算是被彻底的打服了,被释放之后,不敢再有二心,变成了大明忠实的仆人,开始为大明在各部充当眼线和奸细,不断的散播于家军的厉害,威吓那些部落的族人,使之不敢产生继续和大明对抗的念头。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唆
另外他们也着实查出了几个小部落,通过互市所得的茶盐,跑去和建奴交易,想要从中也大赚一笔,但是很快消息传入关内,于孝天便下令再次关停了互市,停止了和所有蒙古部落的交易。
于孝天公布了这几个蛇鼠两端的小部落的名字,告诉那些蒙古各部,是这几个部落违背了承诺,导致了关闭互市,怨不得大明,要想重开互市,那么就必须要灭掉这几个背信弃义的小部落。
如果蒙古诸部解决不掉这几个小部落的话,那么互市就别再指望重新开放了。
这一下这几个蛇鼠两端的小部落算是成了过街老鼠,他们的行为招致了互市关闭,断掉了所有人的生路,当然成为了公敌,各部立即便开始组织战士,开始对这几个小部落发动战争和进剿。
结果没有两个月下来,这几个倒霉的部落,便被他们的蒙古兄弟们亲手给解决掉了,几个小部落的男人,全部都被杀掉,孩子被抢走,成了其它部落的人,女人也尽数被瓜分,彻底从草原上把他们抹掉。
拿着这些小部落男人的人头,于孝天才法外开恩,重开了互市,继续和蒙古人进行交易,这样的办法,也就彻底把蒙古逐步从建奴的身边拉开,使得蒙古诸部再次站在了建奴的对立面上,成为了建奴的敌人。
而且于孝天还利用那些释放回去的蒙古奸细们,在崇祯十四年底的时候,传达给了蒙古各部一个消息,诏令他们派出各自部落之中,最好的战士入关,加入到于家军之中,编练成骑兵。
但凡不肯同意派出最好的部落战士入关的部落,将会被取消和关内互市的资格,并且将会被下令从草原上…将其清除。
但是答应的话,便可以给他们的部落换回一批茶盐以及布匹。来改善他们部落的生活质量。
恩威并重之下,蒙古诸部只得接受了这个条件,纷纷派出了他们部落之中最好的战士入关,加入到了于家军之中。
于孝天通过这样的手段,一下子就获得了五千非常精锐的蒙古骑兵,这些蒙古骑兵各个都是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骑术极为精湛。而且作战十分勇猛,另外这些蒙古兵性格也相当憨直。只要稍微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就很是高兴,忠诚度也相当高。
于孝天下令对他们施以恩惠,并且将他们武装起来,打散编制成了几个骑兵营,并不给他们提供火器,他们自己手中的弓箭就是最好的武器。
仅仅是经过几个月的重新编练,这些蒙古骑兵营就拥有了极强的战斗力,具备了投入到战场的能力。而且绝不逊色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支骑兵部队。
这一次于孝天亲自率兵出关进讨建奴,这五千蒙古骑兵也加入到了作战序列之中,成为了于家军之中骑兵骨干,使得于家军从根本上解决了骑兵部队数量不足以及质量不足的缺陷,拥有了一支战斗力和机动能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骑兵部队还极为凶残,各个都非常仇视建奴。成为了于孝天手头最锋利的爪牙之一。
皇太极虽然聪明,但是对于这样的局面却一筹莫展,想不出更好的对付于孝天的办法,只能全力备战,争取在于孝天发动对辽东的征讨之时,能获得更强的战力。使他们可以得以幸存。
崇祯十五年七月,皇太极终于等到了消息,于孝天集结大批兵马,亲自挂帅出征,率领大军踏出了山海关,朝着辽东开了过来。
这个时候山海关之外,还有一支兵力在六七万人的关宁军。这三年来,于孝天名义上没有怎么动关宁军,但是暗地里却已经收买了不少关宁军兵将,抑或是为他充当细作,抑或是干脆成建制的倒向了于孝天。
另外他不动关宁军,但是却把大批文官给撤换成了他的人,并且开始在关外也推行关内所推出的各种新政,鼓励对撂荒的土地进行拓耕,另外严查各种暗地里勾结建奴的奸细以及兵将。
这几年中,于孝天虽然一直给关宁军提供物资和兵饷的保障,但是却随着国内局势日益平稳下来之后,他也开始减少了对关宁军的补给,特别是粮食方面,控制的非常严格,不再像是以前那样关宁军要多少给多少。
于孝天下旨核查关宁军兵马数量,对关宁军进行额兵,查清楚这些关宁军将麾下的实际兵马数量,按照定额给关宁军发放粮饷。
以前关宁军诸将贪…腐十分厉害,他们为了捞钱,原本给他们拨发的粮食,他们不要,却偏偏要银子替代粮食。
表面上看这么做似乎省去了大量粮食运输的麻烦,但是实际上这些银子却大多都落在了那些军将的囊中,成了他们的私财。
在崇祯十四年下半年开始,于孝天便不再听他们的索求,给关宁军定额五万人,分别屯驻在各处,然后严格按照额定的兵员数量,给他们提供粮饷。
关宁军诸将虽然对此很不满意,但是随着关宁局势的平复下来,于孝天加强了在通往关内要道的防务力量,增加了于家军的布置,很显然是已经提前提防了关外关宁军,所以这些关宁诸将只敢怒不敢言,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崇祯十五年初开始,于孝天不断下旨,以各种理由将一部分关宁军调入关内,然后将其置于关内于家军的管控之下,将部分已经查证,严重贪墨军饷,并且早年勾结奸商和建奴进行贸易的几个军将解除了兵权。
这几个军将不肯就范,在关内试图带着手下官兵试图闹事,但是于孝天的人提前已经在这些官兵之中广为散布消息,只要他们放弃跟着他们的军将闹事,便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另外在关内对他们进行安置,不用再受这些军将的盘剥。
另外加上在于家军虎视眈眈的监视之下,这几个被调入关内的军将,刚刚发动兵变,结果麾下官兵大多不肯听从他们的鼓动,于孝天迅速便将他们的兵变弹压了下去,拿下了几个意图谋叛的军将,将其当众凌迟处死。
关外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军将们受此震慑,开始对于孝天纷纷表示臣服,有个别不肯接受改编的军将,则立即被停止了全部粮饷供应,下面已经被买通的低级军官,则暗中鼓动哗变,要么带着官兵投入关内,弃掉了他们以前的军将,要么干脆就直接动武,对他们以前的军将下了狠手。
整个关宁军在崇祯十五年上半年,陷入一片动荡之中,渐渐的这些关宁军的军将们,开始发现他们对自己麾下的兵将正在失去有效的控制,虽然他们极力进行弹压,但是却效果不佳,仅仅是五月之前,各地关宁军驻地,就发生了十几次官兵哗变的情况。
这些官兵不肯再听命于他们以前的军将的管束,转而投入到了当地一些近年新调任的官员手下听用,使得相当多的关宁旧将失去了对他们原来军队的掌控。
这种暗中挑拨的手段,是相当有效的,当兵的其实很容易分化,他们本身就是为了吃口饭才应募当兵的,现在谁给他们开兵饷,给他们饭吃,他们就听谁的,原来那些军将这么多年来都以喝兵血中饱私囊,除了对于家丁待遇还算是不错之外,其余的兵卒都是他们大力盘剥的对象。
现在官兵们听了暗中有人鼓动,说只要他们不再听命于这些军将的使唤,以后跟着当今的于监国干,便不会再受到盘剥,可以拿到足额的兵饷,起码养家没有问题,对于这些关宁军的官兵来说,这无疑是很具有诱惑性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做出选择。
很多军将当发现他们有点调不动麾下的兵马的时候,意识到出事,准备弹压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关外大批关宁军渐渐的脱离了原来军将的管束,转投到了当地其他官员治下听用。
这么一来那些原来的关宁军旧将,就立即成了被拔掉了爪牙的老虎,失去了继续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仅凭着他们豢养的那些数量有限的家丁,他们根本就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而一批于家军的旧将,被暗中调到了关外,开始实际掌控了大批倒戈的关宁军旧部兵马,通过频繁的调防,将他们带离原来军将的势力范围,入关进行重编,一旦踏入关内,这些官兵就掌控不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了,其中一批兵痞兵油子被甄选出来,摘出了军队,剩下的也就好办多了,就地整编一番,重新调回关外,便已经彻底被于孝天掌控。
于孝天通过这种不流血的兵变,渐渐的获得了关外大部分关宁军的实际控制权,架空了不少原来的关宁旧将,使得整个关宁军军阀体系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
但是于孝天也没有立即就动这些关宁旧将,而是任其先留在原来位子上,先不搭理他们,原因无他,只因为现在建奴尚未被解决,逼得太紧,怕把一些关宁旧将给逼得跑去降了建奴。(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关宁军之议
这一次于孝天领兵出关,山海关的吴三桂这个时候已经被于孝天架空,只能干瞪眼看着于孝天这个杀父仇人大摇大摆的到山海关,接了山海关守务,将他们这些关宁军都调出了关,名义上是随军出征,但是将他们带到了广宁中后所一带之后,就将他们丢在了这里,仅仅把一些军将带在了军中,等于是彻底将他们切断了和他们旧部之间的联系,带到了身边给看了起来。
接着于孝天领兵一路北上,一直走到了锦州,一路上不断的接管了沿途的屯堡卫所,实际控制住了关外的这些屯兵点,解除掉了一些关宁旧将的实际统兵权。
抵达了锦州之后,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尚且掌握着兵权的关宁旧将,纷纷出城迎接于孝天的到来,当他们看到了于孝天麾下兵精马壮的于家军以及他们精良的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武器,一个个都顿时彻底心凉了下来。
虽然关宁军素有大明第一强军之称,但是那也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到了这个时候,关宁军和于家军放在一起一比,让这些关宁军的兵将们各个都自惭形秽了起来。
人比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