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的事情就都交给你了,怜香惜玉的功夫,你还是成的。”
留下脸红脖子粗的张锋聚,赵石招手,“那谁,随我来。”
李之问讪笑着,来到赵石近前,显然,这拿大将军做饵的事情,并不是那么好糊弄过去的,“大将军神勇,果然名不虚传。”
赵石背着手便往楼下走,回了一句,“若非神勇,今日又当如何?”
不过今夜之事,并不算完,刚到了楼下,远远的一声凄厉的喊叫已经传了过来,“死人了,死人了。。。。。。。”
赵石咂了咂嘴,这都是什么事儿啊,不过过后他却是知道,这喊叫确实是跟他无关的,他只是适逢其会而已。
据查,有个城南的青皮混混儿,想从大同楼这里讹些银两,所以设下了个小局而已,不想正撞在风头上,被恼羞成怒的张锋聚随后拿下。
这个青皮在大同围城时,着实没少干了恶事,又懂得见好就收,才活到现在,不过运气显然已经用尽,被张锋聚拿下之后,多有人指认此人,于是,不几日便掉了脑袋,而这番风波,也殃及了不少人。
因为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番清查,不少之前的漏网之鱼,被查了出来,枭首以示百姓,加之宣抚使大人闲逛青楼的事情也传了开来,不但未曾损了宣抚使大人官声,这般狎妓之举,显是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宣抚使大人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变了不少。
毕竟若非大同真个承平,宣抚使大人也不会去逛什么青楼不是?
如此这般,大同府的民心却又安稳了几分,这显然也在一些人的算计之中,之后,宣抚使府中,多出了一个叫李之问的幕僚,虽还没有什么正经的职位,但做的却是长史的活计,有了这么个鲜明的例子在,终于使许多人的心动了起来。
就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年关也悄然来临。
宣抚使府邸张灯结彩,大同的这个年关,可谓是秦人攻陷大同之后的第一个年关,兵乱过后,却能这般迅速的稳定下来,实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而此时,赵石也接到了长安那边姗姗来迟的家信,信中所言,也让赵石心情大好。
之所以来晚了这么多时候,还是靖佳公主细心的缘故,先是再次入宫,探了探太皇太后的口风,接着又到定军侯府见了老夫人和赵石的妻妾。
商议一番之后,这才跟赵翠儿见了一面,相劝一番,将事情大致都敲定了,才给他来信诉说情由。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婚事已经是**不离十了,估摸着信到河东的时候,长安那边亲事已然定下,就是国丧期间,不好操办,总得过些时日,才能将亲事结下。
赵石大喜之下,这个年关本来不想怎么大张旗鼓的折腾,但心情大好之余,却是改了主意。
将知府大人以及几个亲信将领都招了来,于府中正厅排开酒宴,宴请众人,本来那李之问还想将大同楼的歌姬舞姬的叫过一些来助兴,但却为赵石所止,国丧期间宴饮已是看在天高皇帝远的份上,做上一做也是无妨,但若招妓到府中,却是大大不妥。
到了年夜,知府大人早早赶来,这些日子没听到宣抚使大人的回信儿,心里早就不太踏实了,只是这事问一次已是厚着脸皮,第二次,他是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嘴了。
年关上宣抚使大人相召,说不定能听个准信,所以赶过来便早了一些。
也是正好,赵石将他引入后宅,将事情说了说,知府大人心里终于算是一块石头落地,大喜之下,跟赵石商量了一下,也是准备先定下亲再说,等国丧之事淡了,婚丧嫁娶的,只要别闹的太过,谁也不会来管,说到底,大秦对于这些,管束并不算严,所以只等过了这一阵儿,婚事也就能操办一下了。
商量好了这个,知府大人又就来年的政事跟赵石相商许久,这才跟赵石相携来到前面,两位主官成了亲家,心情自是大好,这一番宴饮,却皆是尽兴而归,而成武二年大同的年关,也就在这种喜悦融洽的气氛中过去了。
年关一过,春天已经不远,赵石的目光,终于离开了大同的地面,开始慢慢望向北方,这一年,他准备做的事情很多,但其中重中之重,便在云中,云外的草原上。。。。。。。。。
第九百五十六章 二月
宣抚使府后宅。请在,
此时已是大秦成武三年二月,冰雪初融,肆虐北地的寒风虽还未曾消去,但却已不再那么寒冽刺骨了,都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那到底是南边儿,在大同这里,二月间冰雪还未消逝,天气照样寒凉无比,就更不用说什么绿叶了,你能找到,也算你有本事。
不过随着南风偶尔拂过,温暖湿润的气息也会渐渐占据主导,第一场春雨也不会太远了。。。。。。。。。。。
宣抚使府后宅花园,赵石站在花园里一处暖阁门廊上,倚着栏杆,注视着花园池塘上并未完全融化的冰凌积雪,在他身后,不颜昔班束手而立。
经过这一个冬天,不颜昔班好像一下子便成熟了许多,属于年轻人的稚嫩青涩也已褪去不少,因为这个寒冷的冬天,让他明白了许多事情,也早已从重返草原,初得部众的狂热中清醒了过来。
瞧着那魁伟身影的目光,虽然严肃而恭顺,但偶尔还会闪过几许复杂难辨的光芒,而他也明白,随着天气渐暖,他再次回去草原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也差不多明白了这位姑父大人的意思到底如何。
鞑靼人,衰落中的鞑靼人,还不配拥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一个明晰,无情而又强硬的回答,让他抱着的许多幻想彻底泯灭了个干净。
“想清楚了吗?”赵石沉厚而又没有任何感**彩的声音响起,他刚送走了太原府知府。年后,许多地方上的事情。都要到宣抚使府报备,并将这一年要做什么,和宣抚使大人商量一下。
太原府其实是河东第一大府,但宣抚使驻于大同,大同府的地位也就略微高了一些,再加上这里以前是金人西京重地,天然的政治地位就比太原府高。
这么一来,太原府知府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过说实话,太原府的位置比大同要来的重要的多,那里才是整个河东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秦军以后征战于北地的必然的粮草转运之地。
所以太原府知府的到来,赵石必定要慎重以对,许多事情,都是完整的听了。多数都是赞许,只有一些事关大军军务的,才会插言做出自己的决定。
不过从太原到大同,毕竟粮草转运还是颇多艰难,这是一段日子之内无法改变的事情,太原府的难处也有很多。听的赵石也是头昏脑胀。
所以赵石心里既定的目标,还是要将大同作为河东的中心,以后要从这里,征伐河北,北上草原。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来说,大同在赵石心目中的分量。都要居于太原之上。
这其实也决定了,在他任期之内,大同必然会渐渐繁盛起来,真正的超过太原,成为河东之地的政治中心。
这些日子见了很多人,政务上的事情,纷繁复杂,远非大军作战可比,这让他感觉有些疲累,今日送走太原府知府,便更是如此了,所以才到这花园里走走。
不过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想要再像前些日子那般清闲,可就太不容易了,这不,还是将不颜昔班找了过来,因为过上些时候,恐怕就要出兵草原了,这是他既定的策略,不会更改什么,而作为鞑靼人的王子的不颜昔班,也让人有些头疼,人心难测,注定是要谈上一谈的。。。。。。。。。。。
听了赵石问话,不颜昔班垂下头,恭敬而又坚定的道:“鞑靼人属于草原。”
一问一答,虽然简单,却与当日他北上草原时那番问答如此的相似,但此时不颜昔班的心境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赵石头也不回,但语气却已缓和了许多,“过些时日,咱们一道去草原走走,我也想再看看,在听听,草原上的英雄豪杰们到底如何了。。。。。。。。”
不颜昔班猛的抬头,惊讶的道:“姑父是想。。。。。。。”
赵石轻喟了一声,“军人总要追随战争的步伐而前进。。。。。。。草原部族林立,很多人是不会愿意看到汉人帮助鞑靼人在草原立足的,上次你们北去,不过是占了出其不意的便宜,这一次,恐怕就不会那么轻松了,你以为,凭着一万秦军精锐以及这次得来的部众,就真的万事无忧了吗?”
不颜昔班从震惊中醒转过来,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道:“姑父还是不放心我吗?”
赵石转过头,瞅了他一眼,笑了笑,不以为意的道:“这一次去草原,要做的事情很多,汪古部王子回到草原的消息,估计已经传开,此次北去,可能就是连绵不绝的杀伐,你真的确定,你能带着大军,收回鞑靼人的草场,并登上汗位吗?”
不颜昔班皱着眉头,心里纠结着,最终还是问出了这一个冬天想问,却又不敢问的话,“姑父想要鞑靼人怎么样呢?”
赵石毫不意外,更好像早就等着他在问这么一句,笑了笑,转过头去,“几百年过去了,中原战乱,女真人,契丹人都曾辉煌一时,现在的草原上,眼瞅着蒙古人越加强盛,而鞑靼人呢。。。。。。。。那么你以为,我会让鞑靼人如何?”
不颜昔班滞了滞,垂首不语。
赵石继续道:“汉人不去草原,照现在看来,鞑靼人的命运便只会有一个,不是被乃蛮部吞并,便是会屈服于克烈部,以后也许还会听到鞑靼人的名字,但他们将不会以云中,云外草原的霸主出现,甚至于他们也将不再拥有自己的草场,因为所有的草场都是他们的主人的,可以任意剥夺。。。。。。。”
“说实话,我是不愿看到这种情形的,我们已经来到大同,鞑靼人被吞并,无论是乃蛮部,还是克烈部,都将实力大增,对于我们汉人来说,坐视不理,便等于养虎为患。”
不颜昔班听的无比入神,这还是这位姑父第一次向他详细的解释整个大局,他本就在国武监进学了很长一段日子,只是限于见识,所知所闻太少,所以并无法清晰的把握这些东西。
不过就好像一层窗户纸,一捅也就破了,却让他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实际上,说来简单的很。
这时他心里有些激动,不由道:“如果鞑靼人强盛起来,也是汉人不愿见到的了?”
赵石微微颔首,轻拍了一下栏杆道:“汉人有句老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就像之前的金国,强盛的时候,鞑靼人便只能供他们驱使,成为他们的战刀,一旦衰落下来,鞑靼人还可作为他们的屏障,你说,一旦鞑靼人太过强大起来,会怎么样?”
不颜昔班想了想,有些黯然,不过还是道:“就像蒙古人。。。。。。”
赵石赞许道:“不错,就像蒙古人,他们本来还接受金人的官职,为金人牵制塔塔尔人,并为金国在草原征战,献上自己的战利品,以取得金人的欢心,但如今蒙古人一旦强盛了,便也不会再任由金人欺压,甚至于成为金国的心腹大患。”
不颜昔班犹豫了一下,瞅着赵石的背影,问道:“那姑父想要鞑靼人怎么样?”
相同的问话,但含义却已大不相同。
赵石回头看着他,目光深沉,“你年轻气盛,去了草原一趟,回来便欲跟我讨价还价,让我很是失望,鞑靼人想要得到什么,我比你清楚的多,还用你来跟我讨要?我想给的,自然会给你,不想给的,你要也无用。”
“一个鞑靼人老头儿而已,说不定还做过金人的奴隶。。。。。。如果你不是琴其海的侄儿,她在这世上又只有你这么一个亲人,你道我会如何做?”
想起那颗滚落的人头,已经喷溅而出的鲜血,不颜昔班身子微微颤抖,他完全明白了赵石的意思,脸色苍白的看了赵石一眼,再次垂下头去。
“侄儿全凭姑父吩咐就是。”
赵石挥了挥手,“该说的,都已经说的差不多了,回去准备行装,过几日咱们就北上草原,不要再让我失望。。。。。。。你也好好想想,鞑靼人日后随我征战,难道还辱没了他们不成?”
不颜昔班眼睛亮了亮,随后沉默的行了一礼,转身而去。。。。。。。。
沉重的脚步声渐渐隐没,赵石揉了揉额头,抬头望天,心道,虽然准备仓促了些,太原,大同都不算太安稳,但时不我待,草原上克烈部已经居于劣势,一旦克烈部被乃蛮部击败,没有了克烈部作为屏障,乃蛮部根本不会想到,他们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敌人。
与其如此,不如在此时见机行事,拖一拖乃蛮部的后腿,他甚至不介意,跟克烈部联合起来,将蒙古诸部彻底的锁死在东北草原上。。。。。。。。。。
(月票,月票,快要来到月底了,不知道这回来来去去的会那么激烈吗,阿草期待中。)
第九百五十七章 幕僚
“大人,长安来了消息。(,)”李之问来到近前禀报道。
说起这个李之问来,来历也算出奇,此人自小家境还算不错,父亲乃太原府看库一小吏,也就是太原府库房那些库丁的一个头目。
官不大,油水却是丰足,所以家中颇为的富裕,他又是家中独子,生性聪慧,所以不论习文还是练武,都很顺遂。
待得年岁稍长,娶了乡中士绅家的小姐,日子过的着实不错。
但等到他十八岁的功夫,父亲因细故得罪了上官,不但免了官职,而且还被送入了太原府大牢,理由也是可笑,贪贿。
太原府上上下下,可谓是无官不贪,贪贿又算怎么个罪名?
但总归是被抓进了大牢,打点上下,将人弄出来的时候,他父亲连气带吓已是奄奄一息,回家不过几日,人就没了。
接着就是办丧事,父亲以前的同僚肯定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了,若是这样,还则罢了,有那么几个眼红李家家财的,竟是上门来讨债,这债务到底有没有就不用说了,李家顶梁柱没了,也不敢得罪这些小人。
于是,这般折腾下来,不但李家一下子败落了下来,李之问的母亲也病倒在床,没多久也去了,到了这个地步,也与家破人亡差不多了。
不过在金人治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怨只怨李家底子太薄而已。
李之问也是刚强之人,并未被这个击倒。夫妻两个商量了一下,便将妻子送回岳父府上。又从岳父那里拿了些银子,径自投军去了。
他投的肯定是汉军了,但太原府这里有他的仇家,便北上去了大同,找了父亲的一个好友,从此成了汉军中的一个小小兵卒。
他这人读过书,习过武,而且又好医术。在大同汉军中渐渐就有了些名气,不久更得了上官的赏识,做了这个汉军百户的亲随。
因他读书认字,为这个汉军百户处置来往文书,加之行事稳重,嘴也很严,干了些时日。那汉军百户对他愈加满意,辞了自己的账房,让他将账目也管了起来。
过不几年,李之问也算有了些家底,索性将妻子也接了过来,日子渐渐也好过了。他到也没什么大志向,只想着能抱个儿子,传宗接代,就这么过下去也不错。
不想祸事就这么突然的来了,一日妻子上街。竟是被个女真权贵给弄了去,李之问得了消息。惊怒之下,来回奔走,更找到了那个汉军百户,请他出面将妻子要回来。
实际上,这在金人治下,是常有的事情,怪也只能怪你没将自己婆娘看好,让女真权贵看上了,那有什么办法,那百户也没当多大的事儿,只是安慰他,去打听一下,到底是什么人干的,还说,这事吧,并不少见,只要等上些日子,说不定你婆娘自己就回来了。。。。。。。。
那意思不问可知,等人家厌了,也就将人放了,你这么折腾,不定便要将自己搭进去,只当吃个哑巴亏,谁让这是人家女真人的天下呢,连那女真人的皇帝老子,都可以抢臣下的婆娘玩弄,其他人你还跟他们讲道理,别做梦了。
李之问咬了咬牙,这个道理他不懂吗,没见过猪跑,也总吃过猪肉不是,女真人的所作所为,北地之人谁不清楚。
所以经那汉军百户一劝,虽是心如刀绞一般,也只想着等妻子回来,便带着妻子回乡,再不入这虎狼一般的官场一步了。
等他四处去一打问,知道是个虎卫军的百户干的,不过还没等他再想出什么办法来,妻子冰冷的尸体已经送了回来。。。。。。
之后。。。。。。。没有什么之后,那女真百户让人将尸首送回,就没了下文,也许在人家看来,这实在是一桩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旁人家若是出了这等事,将尸首一扔也就完了,他这里还算是地道的,将尸体给送了回去,也好让你知晓,人死了,不用再找了。
就这么了完了,连找后账的兴趣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斩草除根了,在他们眼中,汉人都是猪狗一般的存在,没必要关注太多。
但对于李之问来说,真真的好像晴天霹雳一般,对着妻子的尸体呆了一宿,第二日,将妻子的尸体埋在了大同城外,好像没事人一般的回了城,自此可谓是心性大变,谁也再也瞧不出此人到底在想什么了。
之后李之问在大同结交同僚,与女真权贵也渐渐打的火热,无所不用其极,因你本身又有才干,很快升迁为汉军千户,也终于找了个机会,在虎卫军一个统领那里歪了歪嘴巴。
不几日,那个虎卫军百户就被就地免职,关进了大牢,又过两日,这个虎卫军百户便死在了牢狱之中,抄家的活计轮不到他,他却能出主意,随即,这个虎卫军百户的家人子女,全被发卖了出去,女子充为营妓,其他的,都被李之问买了下来,成了他家中的奴仆。
这等的手段,让知道的人都是心寒无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如此隐忍多年,伺机而动,一击便让人家破人亡的心性,还是让知道内情的人胆寒无比。
李之问此时了无牵挂,也没在娶妻,只一门心思的往上攀爬,但这事做的太绝,不但不得一些女真权贵喜欢,而且也让一些汉军同僚忌惮万分。
于是,在他升任汉军万户的当口,却被派回了太原,和他父亲一样,成了个押粮官,不过身上的职位却不是他父亲能够比得了的,在他手下,守着两座大仓。
从大同回到太原,其实也是称了他的心意,回到太原不久,当年弄的他父母双亡的汉军百户就也落得了个抄家灭族的下场,罪名也是贪贿,这仇报的,真正是痛快淋漓。
但他这好日子也到头了,秦军北来,太原城一场大火,他守着的大仓也被烧了一座,由此获罪,被关入了太原府大牢,若非他组织手下兵丁救火,还算得力,完颜和尚又是赏罚分明的性子,不然的话,当此军情紧急之时,定然是就此处斩,哪里会容他留下命来。
之后在太原府大牢中一呆,就被人给忘了。。。。。。。。。
金人太原府一场大败,完颜和尚病重,太原府上下哀鸿一片,都想着怎么脱罪或是秦人再来该是如何呢,谁又顾得上他这个犯官。
他这在牢里一直呆到第二次太原府之战,秦军入城,太原府大牢里也是一片混乱,他趁机逃了出来,不敢在太原城多留,径自跑回了乡间。
他那岳父家在女儿死后,跟他就断了来往,此时回转,却发现岳父家还没怎经了兵乱,于是登门造访,岳父再怎么不待见他,到底是自家女婿,勉强见了他一面。
李之问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为岳父出了个主意,赶紧散尽家财,到乡间躲避,秦人在南边的所作所为,已经注定了这些乡里的士绅豪族没什么好下场,尤其是岳父家还有他这么个汉军万户的女婿,更是难以幸免,不如早做打算,等秦人缓过手来,可就什么都晚了。
他这个岳父是个老实人,知道自家女婿虽是个灾星,但这见识可不是他能比得了的,忍着肉疼,弃家舍业,出走乡间去了。
果然也如李之问所料,等到秦人定了太原,接着便大肆往乡间而来,士绅豪族,多数都没落什么好下场。
不过以为躲过一劫的李之问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人指名道姓的要他这个人,当他被如狼似虎的一群兵士带走的时候,以为性命就此休矣了呢,不想,柳暗花明,这次老天爷还算眷顾于他。
抓了他来的人,并非是因为他是个汉军万户,而是因为听了他的名声,觉着才干不错,又无多少恶迹,虽然心性狠辣了些,却也有情可原,把他弄来,是要他弃暗投明的。
而这些显是秦军谍探的家伙们,一个个形形色色,怪模怪样,着实让他有种才脱虎穴又进狼窝的感觉。
不过他也没的选择,当即便应了下来,这些人里面,当头的是个绰号天妖的家伙,不过他在太原那阵子,一直不曾见过此人真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