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6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大秦不同,同为诸侯,时时皆以定鼎天下为念,这才是后周真正的死敌。。。。。。。。
秦军兵临城下,开封城内自然不会太过平静,百姓惶恐无日那就不用说了,皇宫中从来不问政事的皇帝陛下也开始问起了政事,唠叨的只一句,秦人什么时候退兵,开封守不守得住?让年轻的摄政王烦不胜烦。
不过好在,以李仲谋为首的一班老臣很能干,没让开封乱起来,守城之战也打的有声有色,所以城内尚算安宁,大部分人都在盼着冬天的到来,那个时候,秦人想不退兵都不成了。。。。。。。。。
而秦人在这个时候,想要定下盟约,摄政王殿下口风刚刚有所松动,但这一次,以李仲谋为首的大臣们,反对极为激烈,即便是往日那些主张议和的大臣,也大多都默然不语。
其实,这样的心理很好理解。
许多年之后,有一位女子曾说过一句,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话,很有名。
很多人听了也许会觉得荒谬,但这绝对不是妇人的胡言乱语,其中是有着深刻的政治意味的。
就像争夺家财,家中兄弟间让上一步,也许你最后就得净身出户,但给外人一些,让其不要隔三差五的来找麻烦,却都舍得的很。
这样的心理,非是汉家独有,各族权贵,大多如是,都是一些聪明人来的,谁也不比谁差了半分。
秦人和异族的区别,显而易见,哪怕过后称臣,后周群臣也断不愿此时定下城下之盟,那样的话,失去的将太多太多,不如按照李仲谋所议,戮力守城。
于是,后周群臣终于拿出了政争时的早已运用纯熟的手腕,并没有一口回绝秦人的提议,而是文书往来,在阵前展开了一场谈判,以求能多拖延一些时日。
其实也没拖延几日,在大将军张培贤渐感不耐的时候,风云突变,秦军也为他们的犹豫不决付出了代价。
驻军襄阳的两淮各路兵马总管岳东雷命淮南东路制置使冯定芳等人率军救开封,自己则尽起淮南西路十余万兵马,北上汝州,打算围魏救赵。
在六月初,便已兵临汝州,显然早已谋划多时,甚至在后周朝廷没有发出勤王诏书的时候,便已经开始聚集各路兵马,准备出兵了。
只是,这位后周名将完全没有预料到,陈兵郑州严阵以待的近二十万兵马,败的那么快,又是那么的干脆而已。
秦军其实也早已有备,江善留段从文守洛阳,自己则带领一万五千兵马,镇守汝州城,防备的其实就是这位后周名将罢了。
如今后周兵力最雄厚的两淮兵马一动,其实也就拉开了大秦和后周全面战争的帷幕,也让这次战事,来到了**之处。
若说岳东雷起兵还在预料之中的话,接下来的事情,便完全脱离了控制。
金国南京兵马提调,事实上的河北王,大秦降将李任权,命义子张柔率兵五万,突然自郑州东北胡家渡渡河,夜袭管城。
随后自己则亲率十余万大军,坐镇于黄河以北,既防备河中秦军过太行进入河北,又做出随时渡河的姿态,威逼虎牢。
对于志在整个河南的秦军来说,是非常突然的一次打击。
说起来,大秦并没有忽略这位坐拥金国南京,虎视眈眈的降将,但据河北探报所言,因后周山东兵马调拨频密,这两年,这位从大秦千里出逃的降将,正在蚕食山东,与后周山东守军纠缠不休。
又有河中大军陈兵于侧,种种迹象皆表明,河洛大军征伐之际,不会受到来自北边的威胁。
加之战事持续到这个时候,河北一直没有多少异动。。。。。。。。
所以对北边黄河渡口的守护,难免松懈。
于是,数万金军,几乎是悄无声息的过了黄河,直取管城要地。(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激战
杨昭率六千兵马守管城,除了身负守城之责外,还有着为大军囤积粮草,看守后周降俘的职责。
而自大军出虎牢,从洛阳到郑州的一路上,都是秦军的粮队,络绎不绝,昼夜不休。
而河北金兵在张柔率领之下,正是趁着夜晚时分,秦军粮队入城的时候,突袭管城西门,混乱之中,管城西门失守。
金兵蜂拥入城,秦军不备之下,城中立时大乱。
后周降卒趁机而起,当夜,整个管城好像开了锅的沸水般,乱作了一团。
而这个时候,秦军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显现了出来,城中纷乱,各部秦军却并未慌乱,各自为战,而是在渐渐聚拢之后,随即且战且走,最终聚在主将身边。
数千人马一旦成型,立即便在杨昭率领之下,疯狂反扑,即便乱兵如蚁,但秦军各部却丝毫无惧,一路向前,杀的入城金兵节节后退。
而在巷战之中,金兵人数上的优势也无法尽数发挥出来,只能在城中跟秦军你争我夺,杀的难分难解。
这个时候,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张柔恼怒之下,终于下令金兵四处放火,这一下,彻底击中了秦军的软肋。
管城火起,囤积于管城的大军粮草尽付一炬,烧的管城上空红彤彤的,两日之后,火头才算熄灭。
管城火起,金兵随即陆续退出管城,在管城西门外,又与追出西门的秦军大战了一场。死伤无数。被迫往北退却。这时,张柔才算真正知道秦军之悍勇顽强到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趁夜突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却依旧没能在秦军手中夺下管城,反而在秦军反扑之下,被迫退兵。
搁在以往,张柔一定以为是在说笑话,但现在。事实就发生在眼前,让其一度惊惧,秦人之兵锋,竟然一至于斯?着实可怖可畏。。。。。。。。
不过管城这一把大火,却也烧的秦军痛彻心扉。
六千秦军将士,伤亡近半,大将杨昭为流矢所中,重伤昏迷,不久逝于军中,这是秦军并出虎牢之后。战死的第一位军中高级将领。
不过杨昭所部拼死力战,终非不是没有任何回报。大军囤积的粮草虽然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但总归没让大军就此断了退路。
其实,按照张柔的谋划,应该先取郑州,再袭荥阳,彻底断了东征秦军的后路,若有机会,还可以试一试虎牢关的成色,若能攻占虎牢,那么东征的十余万秦军,很可能便会被围歼在郑州左近。
当然,那也只是想一想罢了,别说虎牢雄关难以轻拔,就算邀天之幸夺下虎牢,也守不住才是真的,到时候,面临的可能是河中,河洛秦军的围攻,能够等到姗姗来迟的后周勤王大军,才叫见了鬼呢。
这次突袭秦军后路,最终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秦军在开封府站不住脚,顺势将其驱回河洛。
不过管城一战,实是让张柔胆寒,五万金兵,一战之下,伤亡近六千余众,无论在管城之中,还是在管城之外,在秦军攻势之下,竟然站不住脚跟。
这一战,彻底打掉了张柔在河北养出来的骄矫之气,犹如寒冬腊月迎头被浇了一盆凉水,心里只剩下了一句话,真的是小看了天下英雄。
不过张柔此人,出身草莽,是越挫越强的性子,眼见秦军如此能战,别说去夺虎牢,便是荥阳看上去也已可望而不可及了。
当即便率兵转攻河阴,河阴刚定,驻守在这里的秦军兵少,张柔率军攻城,一日间而下河阴,终于算是给自己抢了一处立足之地。
让他冷汗直冒的是,河阴方下,荥阳方向的秦军便已经到了。
来的兵不多,只两三千众,却皆为骑兵,而金兵入城之后,稍有松懈,就差点被秦军趁势攻入河阴城。
就算如此,两千余断后的金兵被秦军在河阴城南,杀的尸横遍野。
至此,郑州再次稍稍平静了下来,张柔率领金兵据守河阴,背靠黄河,进退自如之下,秦军也是无可奈何。
若只是如此,秦军只能算是小挫而已。
但战阵之上,千变万化,让人难以预料的事情多了,而秦军此次东征,经管城一战,正在渐渐失去开始时建立起来的优势,转入被动。
闻听金兵渡河南下,张培贤再也坐不住了,若是他能命令的了杜山虎,他便完全不用担心后路有失的问题,但杜山虎存的是什么心思,他真的猜不到,他不敢赌杜山虎会帮助他稳固后路。
而且,即便他传书再向杜山虎说什么,也都没了用处,金兵既然南下,是不是河东河中也要重燃战火?即便可能性不大,但杜山虎那里可以退却的理由,他反驳不了,也就没必要多说什么。
而他也相信,就算自己不说,杜山虎也得考量一下,若河洛有失,他张培贤不好过,杜山虎那里也同样会非常难受。
大秦成武六年六月中,顿兵于开封城下的大将军张培贤终于决定退兵回转河洛。
而这个时候,后周各路勤王之师已经离着开封府都不算远了,若非后路不稳,张培贤十余万大军在手,完全可以和后周兵马较量一下。
但此时,张培贤再不敢于开封城下久留,立即拔营回转。
在这个非常时候,张大将军终于撕下了伪装,因后周降俘不稳事,先斩了张大虎,后在行军途中,又屡以降俘逃散事,斩杀后周降顺之将领十数。
进入郑州之后,后周降俘群龙无首之下,还发动了一次暴乱,正好给了张大将军一个借口,屠刀再起,连着镇压叛乱,又是一千余人头落地。
到了此时,张培贤终于停了手,收缴降俘兵刃,成群结队的后周降俘被押送回了虎牢,也未在虎牢呆多久,便陆续送到黄河岸边,都给了杜山虎,这么好的劳力,杜山虎欣然笑纳。。。。。。。。
不过想了几天,终于将大部分降俘又都送去了太原,经太原到大同,多数都被派去挖矿了。。。。。。。
经过这些时候,河北金兵陆续已经增兵到了近二十余万,不但让杜山虎越发不敢轻动,河洛大军也变得如履薄冰。
三部大军,相互掣肘,金兵不敢就此南下渡河,杜山虎部也不敢再想进兵太行径,张培贤率军一路不停的回到郑州,随即攻河阴,布防黄河各处渡口。
张柔根本不敢固守河阴,在秦军大军回军的消息传来之后,便已经放弃河阴,渡河回到了河北。
而这个时候,后周各路勤王之师已经陆续到达开封府,直到淮南东路兵马到达,立即进兵郑州,管城已不可守,于是秦军退往荥阳,重拾后周当初防线,不愿轻易放弃郑州。
于是,整个六月间,郑州烽火遍地,秦军和后周兵马在郑州各处,厮杀不休,将郑州整个变成了战场,一如当年楚汉争雄一般。
而河中的杜山虎部,以及河北金兵,相互牵制,皆都不敢轻动。
实际上,金兵离战场更近,完全可以派兵封堵太行径,其余南下,参与到郑州之战中来,但李任权虽为了自保,与后周眉来眼去多时,前些时更是派义子张柔袭管城,解开封之围。。。。。。。
但说实话,只从时机上就能看的出来,李任权不欲多伤麾下士卒,自保之心,昭然若揭,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地方,像他这样割据一地的军阀,自古以来,便多是如此心思,不必多说什么。
如今的情势,其实也正是他想看到的,秦周争竞,他也能坐收渔人之利之余,还可以收敛心思,应付北方乱局。
说起来,河北的处境也不十分美妙,蒙古人连年南下,已经让金国奄奄一息,去岁蒙古人围上京,金国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还手之力,这让坐镇河北的他真的是坐立难安。
蒙古人灭金,再南下的时候,定然便是河北首当其冲,而与后周结好,其实就是为了应对将来蒙古人南下做准备,依托后周,以拒蒙古。
此时秦军东征,他没有拒绝后周求援的道理,他出身秦地,但已然成仇,对秦人的痛恨,不比旁人少了半分,而秦人一旦灭周,河北顿时便成四战之地,也是他绝对不愿看到的事情。。。。。。。。。
于是,东边的战场之上,便成了这么一副模样,两军在郑州杀的昏天黑地,而在黄河北岸,却聚集着大军无数,皆在冷眼旁观。
而此时,淮南西路十余万人马,在后周两淮兵马总管岳东雷的率领之下,围汝州,这次却没有任何的取巧之处,只能猛攻汝州坚城。
岳东雷所部,其实已经是后周诸路兵马中最精锐的那一部了,但两万秦军据守汝州坚城,攻城半月,汝州城下尸骸狼藉,但汝州坚城却还是纹丝不动,守的固若金汤。。。。。。。
(艰难啊,关于河南战事的资料太少了,北宋被灭亡的时候,好像女真人动了动指头,北宋就没了,真让人搞不懂。)(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烽烟
就在江善所部秦军与后周岳东雷部在汝州僵持不下之时,岳东雷部将袁平率两万兵马,已经沿颖水北上,下阳翟,穿过丛林山峦,绕登封南部山峦急走,转袭颖阳。
说实话,这一路偏师人不多,虽属急袭,但并不能在秦军的严防死守之下,骤然打开局面。
但这一路人马,已报必死之心,攻颖阳不下,立即转头继续北上,丝毫也不顾及后路北断,全军覆没的危险,直入河洛腹心之地。
沿途招募义军,杀死秦人官吏,并打出驱逐暴秦,还我旧冠的旗号,一下便引动了河洛烽火。
秦人抚有河洛多年,对河洛地方大族皆有优待,但实际上,并不能就此收服河洛人心,秦人之政,也不符河洛大族心意,想念故国恩情者不计其数,只秦人河洛大军陈兵在侧,一直以来无有时机罢了。
而今秦军东出,河洛顿显空虚,一些人早已蠢蠢欲动。
加之这个时候,秦军与后周兵马==在东南两个方向激战不休,又有后周兵马直趋河洛腹地,顿时河洛大族群起相应。
秦军前方战事为靖,后院却又有了火头儿。
先就是偃师,当年秦军攻偃师,偃师守将赵汉臣率军死战,赵汉臣战死之后,副将吕胜接任守城之责,吕胜阵亡,其妻杨氏继之,杨氏死后,全城军民,又奉吕胜之子为主,同仇敌忾,将秦军攻城之精锐,拖在偃师之下数月之久。
偃师城破之时。城中青壮几乎一扫而空。尽皆战死在偃师城头。
那一战。其实也是秦军东征河洛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战事,没有之一。
秦军定偃师,大将军张培贤虽痛心偃师阵亡之秦军将士,但也感偃师军民将领之刚烈,以礼安葬赵汉臣,吕胜等人,还免了偃师百姓三年钱粮。可谓是仁至义尽。
但幸存之偃师百姓可不这么想,几乎家家都有人阵亡于偃师之战,鲜血凝成的仇恨,哪里是这点恩惠便能消除的了的,其实这也正是自古以来,中原割据日久,便难以一统的原因所在。
后周以文臣治国,在武事上虽暗弱已久,但为政宽和,深得民心。河洛百姓在秦人治下数载,竟然还能不忘故国。时机一旦到来,立即便是乱象纷呈。
而先乱起来的便是偃师,偃师大族吕氏深得偃师民望,当颖阳受袭的消息传来,吕氏族长吕安世带诸子祭告祖先,告诸子及族人道,秦人夷狄之属,乱我衣冠,虐我百姓,今时机已到,当起事驱之,复我大好山河。
众人相应,皆感振奋。
遂一边使人阴结偃师城门守卒数人,又派人去引后周兵马,不过所谓成大事者不谋与众,知道的人太多,事机不密之下,却为守城秦军事先知晓,拿问吕氏宗族十数人,并全城大索……
不过当晚,还是起了乱子,偃师百姓,家家户户到了夜晚之时,便挂出了白幡。
守城秦军此时已感不妙,立即便在各部将领军官的召集之下,聚拢了起来,除了严守偃师四门之外,便紧紧盯着城中动静。
果然,待到晚间,偃师大乱。
偃师百姓狂呼杀贼,涌出家门,几乎一瞬间,便是满城皆起……
但在秦军已然有备的情形之下,这些都不够看,偃师守将鲍勇眼见满城皆乱,震惊之下,却是毫不犹豫的下令各部秦军平乱,凡城内沿街奔走者,杀无赦。
当秦军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乱民再多,也不够瞧,杀声响了一夜,当偃师寂静下来,整个偃师城内已然变成了红色,到处尸骸累籍,鲜血遍地,空气中也飘散着浓浓的血腥味儿,任凭夏风怎么吹也吹散不了。
此战过后,偃师城内百姓少了足有六七成,按说伤亡应该不会如此之大,但军兵们一旦对百姓动起了刀枪,那真的是收不住手,若非到了清晨,守将鲍勇严令各部停手,不然的话,偃师守军说不定就能将偃师整个给屠了。
而在这样的乱事中,也没什么道理可言,更没有无辜一说,军人们杀也就杀了,全无一点罪责不说,而且有功于国,而偃师百姓之伤亡,最终也不过是些无聊的数字罢了。
不过到了天明,城中方定,城外乱民已然蚁聚而来,守军这时杀气未散,又出城战了几番,但城外乱民陆续到来,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偃师这两千守军,根本忙不过来,而探子回报,后周袭颖阳之兵马,正在赶来的途中。
于是,守将鲍勇收拢兵卒,不在出城,并紧闭四门,做出了死守的姿态。
大秦成武六年六月中,偃师被围。
但这只是开始,后周兵马围攻偃师两日而不可得,遂在颖阳援军到来之前,又转身他去,而此时,本是两万余的后周兵马,已经碰到了四万上下,打硬仗不成,但破坏力却是大增,所过州府,一片残破……
不过他们也没得意多少时候,洛阳留守段从文派骑军出洛阳,疾驰百余里,在北邙山下终于追上了转道北上的这支后周兵马。
三千骑兵,往来纵横,在北邙山下大破其军,杀伤无算,虏获乱民亦无算,还抓住后周参军的尾巴,一直将其赶入北邙山。
但这样的小胜,已然无补于事,河洛烽火即起,便很难在河洛空虚的时候,靖平下来了。
从潼关到洛阳的道路上,粮草车队连连遇袭,乡间大族,揭竿而起。
渑池,寿安,长水,永宁,处处烽火,一时间,乱民遍地,河洛大乱,让河洛秦军各部是焦头烂额。
最终,连新安这样离洛阳近在咫尺的地方都发生了乱民攻击官兵,并伴随着焚烧粮仓,抢夺粮草的事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张大将军在洛阳城外建洛阳国武监分院,这些年没少收了河洛大族子弟,河洛一乱,国武监分院的一些生员,竟然放火烧了洛阳国武监分院的屋宅,生员相互厮杀拼斗,直到秦军到来。
来自河洛的国武监生员才聚拢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大逃亡的戏码。
秦军紧追不舍,最终这些叛乱的洛阳国武监分院生员,漏网者寥寥无几,但在之后几年里,这些幸存的家伙却是将在国武监分院中学到的本事都拿了出来,在山野之间,啸聚称王,屡剿不灭,让秦人头疼了很久。
不过此时河洛纷乱,洛阳留守段从文真的已经顾不上国武监分院这点小事了。
眼见烽火遍地,随时都可能酿成大祸,段从文当机立断,向黄河北岸的杜大将军请援。
这个时候,陈兵黄河北岸的杜山虎也是有点目瞪口呆,有些坐不住了,但他与张培贤有着默契在,张大将军不言声,他若擅自派兵渡过黄河,平息了乱事好说,若是陷进去拔不出来,到了之后,他就要小心张大将军反咬一口了。
他此时也真的是怀念随赵石征战的那些年月,心里也是腹诽,若大将军赵石在这里,哪里会将仗打成这个样子?前面不胜也就罢了,后院还起了火,看上去,仗打到这个份上,河洛之地,已然成了一个烂摊子。
而段从文的请援文书也让他扎实的找到了借口,就势派了他麾下的猛虎武胜军一部两万人,加上河中兵两万,渡河南下,帮助河洛守军平乱。
而此时,潼关方向也无法再坐视不理,五千殿前司禁军所部从潼关出发,进入河洛。
于是,七月间,整个河南,从潼关到郑州,从黄河边到汝州,好像都成了战场。
秦人,后周,河洛乱民,在这方圆千里的河南富庶之地,你来我往,杀做了一锅粥……
一直到七月末,这场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的战事终于在各方筋疲力尽之下,渐渐平息了下来。
河洛乱象在秦军大举镇压之下,各州府县慢慢恢复了安宁。
汝州战场,岳东雷部围攻汝州一个多月而不可得,遂尽迁汝州百姓南下,大军护送着拖家带口的汝州百姓,离开汝州回转两淮安置。
守将江善眼瞅着后周兵马离去,但却已无力再做什么了,十余万大军陈兵城下,猛攻城池,昼夜不休,两万守军这个时候也已只剩下了一万四千余众。
他带来的两千精骑,也在出城作战当中,损失殆尽,此时再让疲惫欲死的守军追击骚扰敌人,显然是白日做梦。
其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