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成本高之外。加了这些东西,也显不出各人的本事。

    至于治疗怎样个的疾病,也都是名医们自己说了算,大致也不会错,能来到桃林之内的。都不会是坑蒙拐骗之徒。

    所以,症结就在疗效上。

    除了拿出方子的本人,谁也不知临床疗效如何,这个时候,也不能拿只猫啊狗啊的来验证,没那个工夫。

    所以也只能凭借个人经验,以及方子中的药材构成,才判断方子是不是如本人说的那么神奇。

    这样的机会对于一位大夫来说,其实非常的难得,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医生们。闭门造车的比比皆是,很少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但这是杏林盛会,最终肯定是要排除座次的。

    这些名医其实也明白,头一个就是要看,你拿出来的方子好不好,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就是先试试你的本事,方子好的,自然也就占据了优势,后面也许就能轻松许多。反之,一旦被认为是伪方,那可就糟糕之极。

    怀了名声不说,也许还要定罪。。。。。。。。。

    所以。到了第二日末尾,争论一下就激烈了起来,之前的矜持以及不温不火,瞬间便都烟消云散。

    这个说你这方子几味药肯定不对,那个说你这个方子乃虎狼之药,给病人喝下去。是要出事的,还有人说,你说的到是天花乱坠,但我怎么看你这方子也达不到那样的效果。

    如此种种,不用一一赘述。

    中药本就不以精确见长,可供指摘之处多多。

    而且,关于自家方子的疗效,多是口口相传,没有长期的临床实验,更没有系统的记录来佐证,被人挑出毛病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两个大医正作为评判之人,凭着经验,到是能挑出几个不错的方子来,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盛会之上,他们却无法做到一言而决。

    他们所顾忌的,其实还是一个名声问题,大夫们是一个比读书人还要在乎名声的群体,因为他们得靠这个吃饭,没了名声的大夫,饭碗也就砸了。

    所以,他们不敢出错,当然,皇宫内苑也是个必须谨小慎微的地方。。。。。。。

    于是,这一争论,又是两天过去,却还是没个定论。

    参会的名医们却大有结仇的趋势,再这么下去,说不定就有人能大打出手了。

    两位大医正开始头大,不得不拿出官威来,接二连三的斥责那些口出不逊之人,连说带劝之下,勉强维持着平安。

    但没个结论总是不成,而想要众人心服,却是千难万难。

    本来只想开五六天的杏林会,开头就是如此艰难,是太医署万万没有想到的。

    好在,到了第四天,已经被名医们吵的烦了,径自回了公主府的大长公主殿下终于传来口谕。

    言曰,各人皆有专精,方子或各有长短,却全乃诸人心血所聚,良方难得,千金不易,不须强分高低。

    两个大医正松了口气,参会的名医们有些不甘,因为这两天火气都不小,几乎是看谁都不顺眼,自然不甘心就此作罢。

    但大长公主殿下发话,大家的火气还是降了下来。

    平静之后,大家一下就感到了疲倦。

    名医们岁数都不算小了,争吵耗费精力,找错也要耗费心力,与人唇枪舌剑,也要做到有理有据,这和文人辩难差不多,却更让人身心俱疲。

    两位大医正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儿,嘴上也差不多起了火泡,谁也没他们老两位更操心。

    公主府那边照顾的非常周到不假,但架不住年岁不饶人啊。

    于是,两位一商量,决定暂且休息两日再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照这个势头,太医署准备有些不足,回去之后,还要集思广益,总要将这个杏林盛会圆满的办下来才成。

    名医们疲倦难耐,自无不可。

    于是。名医们住进了大长公主府,两位大医正不得闲暇,回去了太医署。

    有着晋国公府和香侯府的支持,公主府这边儿到是准备的很不错。名医们除了不得自由之外,各种享受差不多都能满足。

    想泡泡温泉,可以,想吃点喝点好的,更不成问题。住的地方也是绫罗绸缎,伺候的人等,也是千挑万选。

    想听听琴乐?好说,想看看歌舞?也没什么大不了。

    想寻个长安名妓取乐?嘿嘿,胆子到是不小,咱就站在这里听着,你敢说出口吗?

    对于这些来自各处的名医而言,这两天估计把一辈子的福都给享受了,除了一直未曾见到大长公主殿下真容稍有遗憾之外,其他的是半点可供挑剔的地方也没有。

    很多人心想。这次长安真是没白来。

    见识了长安繁盛不说,连公主府都住过了,就算之后一无所得,也值了。

    所以,当两天之后,杏林盛会续开的时候,一个个与会中人,都是红光满面,一扫之前疲态。

    反倒是两位大医正不堪劳苦,换了人。

    之后。诊脉,答疑,医案,下药都考量了一遍。不用一一赘述,也终于有那么几位渐渐脱颖而出。

    这都是行医的基本功,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好就是好,试试手,也就高下立判了。天赋这个东西,在这些基本功中,也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

    不过,又是两三日过去,一些人渐渐开始不服。

    因为各人专精不同,有的擅治跌打损伤,有的专攻妇科,有的擅长内病外治,有的则擅治疑难杂症。

    和指纹差不多,三十个人,三十个样子,却又相互交杂,无法分清界限,中医的纷繁杂乱,在这个时候也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这回太医署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最后一项,却是让诸人阐述所学。

    不用怀疑古人的智慧,这就相当于论文答辩,也不会让人觉得多么突兀,或者用什么眼前一亮来形容,因为这个时代,本就有讲学一说。

    只不过,对于这些各地名医而言,在大庭广众之间,还是当着众多医术精深的同行,阐述自己所学,却还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遭。

    许多人意识到,这才是此次杏林盛会最重要的一件事。

    讲的好了,也许不日便能名满长安,就算是在接下来名扬天下,也不奇怪。

    前面的都属于铺垫,就像这里多数人之前的想法一样,你诊脉麻利,却不一定会正骨,你骨头接的好,遇到开膛破肚的外伤,也许你就麻了爪。

    你用药用的老道,但药草辨别之上,可不一定能胜过咱家。

    而这最后一项,就是针对各人专长所设。

    多数人开始头疼,这要是不拿出压箱底的功夫来,这一关下来,不定就要被人斥为庸医。

    你最擅长的就是那么回事,旁人都不差,你还有脸与其他人相提并论?

    于是乎,又休会两日,给出了准备的时间。

    这回,大家伙再顾不上享受了,魂不守舍的回到宿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准备纸笔,然后就是闭门苦思。

    对于想要做出一篇好文章的人来说,两天真的不多。

    两日之后,名医们各个神思倦怠,却还要拿出全副精神来,准备在同行面前,夺得鳌头。

    杏林盛会在这个时候,终于进入了**。

    因同行相较,竞争越发激烈,名医们也顾不得再做敝帚自珍之想,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拿了出来,以供旁人评判。

    一个个上台,一个个详做论述,不敢有一点轻忽,唯恐在同行面前丢了脸面,坏了名声。

    中间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提问,刁难。

    每一个都台上下来的时候,都是汗流浃背,面色苍白 ,手足发颤,就像丢了半条命似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也终于渐渐发觉出了其中的好处。

    这里的人,每一个不是身怀密艺,每一个不是行医经验丰富之辈,各人皆有独到之处。

    能就自己最擅长的地方,论述出来,就算有所粗略,但给旁人的启发却是不能用金钱,甚或是时间来衡量其价值的。

    触类旁通之下,收获远远超出各人自己的预料。

    一个两个人讲下来,后来上台的人,面对的提问便呈几何式增长。

    大家有志一同,都想将台上之人就搁在哪儿,不让其人下来,因为心中存了太多的疑问,有些甚至已经积在心中很多年了,趁着这个功夫,自然而然的便都倾泻了出来。

    这就是交流的好处,甚至于,很多人已经忘了初衷,只想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以增进自己的医术。

    这架势,足可用一发不可收拾来形容。

    到了后来,新换的两位大医正不得不给上台之人规定了时辰,以免有人昏倒在台上,或被刁钻古怪的问题问的哑口无言,最终恼羞成怒。

    可以说,虽然看到先行者们下台的时候,都有点心惊胆战,担心自己上台也会是这般下场。

    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名医们是无比幸福的,多年疑问一朝得到解答,或是有了希望和明确一些的路径,那种畅快感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也是学术型人才独有的莫大享受。。。。。。。。。。。。

    杏林盛会开了十九天,结束的时候,名医们都是意犹未尽,交流的**在他们胸中翻腾,但岁月积累下来的行业桎梏,却非是一时能够打破。

    激情退去之后,很多人便恢复了理智,强自将**压制了下去。

    而最终,夺得此次杏林盛会魁首的人也出来了,出乎外间之人意料的是,这个人是河东太原府王景。

    但大多数与会名医,却也只能心服口服。

    因为王景擅长的是伤寒。。。。。。

    北方大疫,以伤寒为首,痘疫次之。

    前秦之前不去说它,因为记载不多。

    但从汉时起,伤寒便肆虐于北方,是北方最可怕的疫症之一。。。。。。。。

    (月底,阿草再求点月票,让成绩好看点,呵呵,这个月吧,虽然只是每天一更,还却更了一天,但阿草觉得自己还是挺努力了,到下个月,阿草要加快一些进程了,争取在十月份之前完本,开新书,现在已经在构思,一本历史的,一本都市的,不知写哪个好,最后还是觉得历史写的比较顺手,所以决定完本之后,先开历史,都市的没事写上一些,等到攒够了,再发,阿草依旧努力中。)(未完待续。)xh118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大案 二

    权势地位越来越是稳固的晋国公赵石从来不以宽容闻名于世。

    所以,光禄寺少卿刘大人是整整提防了两年,从蜀商张某在金州暴毙,一直到如今成武七年冬,刘大人从来没有放松过心里那根弦儿。

    在光禄寺任事,更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这到也有好处,因为勤勉而又谨慎,很得上官赏识,很快,光禄寺卿的位置,就开始向他招手了。

    刘大人有点踌躇满志,两年过去,那边并无什么太大的动静,看来当年的事情,没寻到他的头上,到了张某那里,也就断了。

    要不然,以晋国公赵柱国的权↘萬↘書↘吧,w≤m势,想让他直接罢官不太容易,但给他找点麻烦,应该是轻而易举。

    要不怎么说呢,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那边没动静,他即日也将高升,虽然不能转任六部要职,有点遗憾,但怎么说,也算是一步迈进了朝廷大员的行列,就是权责有点小罢了,品级上到了,但和外朝重臣们相比,光禄寺明显不够看。

    这么一来,刘大人又动了心思,照样对准的还是公主府。

    因为晋国公府那边实在不好下手,朝野内外,现在多为赵柱国一党,让他有点无从着手之余,也有点心寒胆颤。

    而公主府那里不一样,光禄寺是干什么的?

    皇家的事情,许多都要光禄寺来办,公主府无疑算是皇家一员,用点手段,就能沾上公主府的边儿。

    不用说这手段有多隐秘。也不用提这手段有多阴狠。

    最终的结果就是。把刘大人自己陷进去了。

    这一次的报复……没错。在刘景尧自己想来,就是报复,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报复来的这么快,而且这么的不留余地。

    从蜀商张某那里,牵涉到光禄寺不说,还没等他缓过神儿来,京师这边的出了事儿。

    有京师刘府总管。刘景尧最信任的人之一,到长安府衙出首,一棒子就把刘大人砸倒在地。

    从刘府中搜出贡品虽然不多,价值最高的就是一些极品茶团,如果刘景尧亲自在那里,一定能认得出来,那是他派人送到公主府的东西,却是在自家被搜了出来。

    人证物证都在,根本无法抵赖。

    私吞皇供,只这一条。就够刘大人掉脑袋了,而且。从蜀商张某那边,刑部还给刘大人设了案卷。

    贪渎之事,大秦不是没有,但来到光禄寺少卿这样的品级上,还是大秦开国以来头一遭……

    和科举案差不多,这次贪渎案也是突然爆发,事先好像没有一点征兆。

    和科举案更像的其实是,两案发作,都有着必然的原因,过后想想,好像又都是顺理成章。

    不说科举案,就说这次贪渎案。

    大秦来到成武七年的关卡上,一系列动荡频出不止。

    许多聪明人便都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许多故事,又为什么会是在这个时节出现。

    然后,便是豁然开朗。

    随着疆域的扩展,政事上的繁杂已然非是当年可比。

    大秦从景兴年间开始变法,一直到成五年间,还在继续。

    这不光是说两任君王都雄心勃勃,有志于天下等等,而且,此时看来,更像是大势所趋。

    如果没有景兴鼎革,也就没有今日大秦的强盛。

    而成武皇帝若不继续下去,大秦一统中原之日,也许就会遥遥无期。

    因为疆域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朝廷上下若是固步自封,像前秦商鞅变法一般,戛然而止,那么大秦也许还要等待几位明君出现,才能一统天下。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算困难。

    而回到贪渎案上,也就明了了许多……

    大秦吏治渐渐在走下坡路,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每一个帝国,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大秦贪腐官吏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许多人在大案一起之后,便想到了这一点,多数人也都认为,也许……之后的几年甚至于十几年,整饬吏治,都将是大秦朝廷最重要的政务之一了。

    回到大案本身,光禄寺少卿刘景尧很快就进了大理寺。

    之后,又陆续有十数人被捕拿,入大理寺待堪。

    光禄寺上下,一片哀嚎。

    真要这么查下去,不说人人有罪,把光禄寺翻个底朝天吧,但差不多一半的人会陷入此案当中,却是可以预期之事。

    光禄寺的账目不禁查,除了光禄寺的大人们大笔一挥,多报损耗之外,来往之间,收受礼物,在光禄寺也早已乃是平常之事。

    有些人更是借助皇商之手,暗中当起了商人,名下酒楼,茶园,屋舍等等,都在渐渐增加,怎么来的,那还用问吗?

    当然,此时的光禄寺,还没有糜烂到明末清末那么触目惊心,操作起来,也更加的谨慎和隐秘,还没有形成大家心照不宣的“规矩”。

    但只要继续细细追究下去,糟烂事儿也绝对不会少了。

    这个府里,收了歌姬,那个府里,弄了几张字画,至于顺手拿点皇家的东西,那都不是事儿。

    这么一来,宫里的太监也没好了。

    几个代皇家监察供物的大太监,自缢了两位,剩下的都被拿下,由皇后娘娘亲自问询……

    相互攀咬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宗府那边首先就有皇亲国戚吐了口,大理寺那边又多了几位犯人不说,其他光禄寺犯事官吏也没坚持多少时候,纷纷写下供状。

    当官的最怕其实就是这种情形。

    无论是审案的,还是被审的,一下就都痛苦了起来。

    而这个时候,此事已成大案无疑,虽然现在还局限在光禄寺一处,但谁也不知道,此案到底会牵涉出多少人来。

    毕竟,皇供之事,地方上也要参与,光禄寺坏事的官员多了,地方上也绝对逃不开干系。

    既然光禄寺少卿这样的人都陷进去了,牵涉出一个或者两个布政使来,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这还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始作俑者,都已经松了手,就等着看人头落地的戏码了。

    不过此时,成武皇帝陛下终于显现了他仁慈宽厚的一面。

    到了成武七年八月末尾,峦平公主驸马悄然进了大理寺牢狱。

    支开狱卒,来到关押大理寺少卿刘景尧之处,低声只说了一句,“刘大人,你做的事情你自知之,公主殿下仁慈,不欲牵连过多,望你好自为之。”

    刘景尧自然不会认为他口中的公主是指峦平公主,峦平公主,是靖佳公主的姐姐,虽说同父异母,但两人来往甚密。

    如今这位驸马传来口信,那么也就是靖佳公主的意思了,在这个上面,没有人会比他更清楚。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刘景尧已经绝望,同僚相护,已经指望不上了,唯一还存着的一点希望就是,能保住自己家族不受牵连。

    但驸马没给他讲条件的机会,说了一句便径自走了。

    宦海沉浮多年的刘大人明白,自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时候,若还舍不得自身,那么,自己很可能会暴毙于狱中,家族也将受没顶之灾。

    于是,这位为情所害的刘大人,在牢中折腾了半晚上,状若疯狂,最后,咬破手指,写下一首缠绵悱恻的七言绝句,然后抽出腰带,往大牢的铁门上一挂,就此殒命于当晚。

    而这位驸马爷又去到几个攀咬最烈的人那里,说了些话,出了大理寺牢狱,驸马爷马不停蹄,又去了宗府,照旧如此行事一番。

    当晚,大理寺少卿刘景尧自缢于狱中,之后,长安刘氏抄家,男子皆配西凉,榆林,大同等处,以为罪役。

    女子皆发卖为奴。

    又是一家人妻离子散。

    但无论是靖佳公主,还是赵石,对此都不会太过关注,更不用提什么怜悯之心了。

    当事情发作,结果其实就只能是一个。

    他们都是真正的上位者,经历的多少大事,以及长安城中的风云变幻,断不会被眼泪和哀嚎所打动。

    后续的事情不用一一细表。

    抄家的抄家,灭族的灭族,去守黄陵的守黄陵,去到皇庄上种地的去皇庄种地。

    光禄寺一案,很快审结,接下来倒霉的就是皇商了。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了商人地位的劣势。

    官员们或许还能挣扎一下,这些商人嘛,却只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而已。

    这个时候,因有心之人的引导,很快便牵连到了剑南路蜀商头上。

    其实,不算冤,他们在京师设下会馆,让很多人感到了不舒服,他们实际上也是光禄寺一案扩大的诱因之一。

    牵涉到的蜀商不是一位两位,因为本来蜀中就是皇家供物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面对有目的的攀咬,剑南路蜀商开始陆续遭殃。

    而商人们一旦牵涉到这样的案子里,下场比那些官员要凄惨的多的多。

    抄家灭族是题中应有之义,区别只在于灭的几族。(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大案 二

    权势地位越来越是稳固的晋国公赵石从来不以宽容闻名于世。

    所以,光禄寺少卿刘大人是整整提防了两年,从蜀商张某在金州暴毙,一直到如今成武七年冬,刘大人从来没有放松过心里那根弦儿。

    在光禄寺任事,更是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这到也有好处,因为勤勉而又谨慎,很得上官赏识,很快,光禄寺卿的位置,就开始向他招手了。

    刘大人有点踌躇满志,两年过去,那边并无什么太大的动静,看来当年的事情,没寻到他的头上,到了张某那里,也就断了。

    要不然,以晋国公赵柱国的权↘萬↘書↘吧,w≤m势,想让他直接罢官不太容易,但给他找点麻烦,应该是轻而易举。

    要不怎么说呢,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

    那边没动静,他即日也将高升,虽然不能转任六部要职,有点遗憾,但怎么说,也算是一步迈进了朝廷大员的行列,就是权责有点小罢了,品级上到了,但和外朝重臣们相比,光禄寺明显不够看。

    这么一来,刘大人又动了心思,照样对准的还是公主府。

    因为晋国公府那边实在不好下手,朝野内外,现在多为赵柱国一党,让他有点无从着手之余,也有点心寒胆颤。

    而公主府那里不一样,光禄寺是干什么的?

    皇家的事情,许多都要光禄寺来办,公主府无疑算是皇家一员,用点手段,就能沾上公主府的边儿。

    不用说这手段有多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