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石到是不介意女儿想什么,他们这一辈儿,经历的太多太多,别说女儿那点异样的目光了,这些年来的闲言碎语,他听的还少了?又何曾在乎过半分?

    挥了挥手,**雀会意的溜溜就走了。

    把女儿赶走,公主殿下给他斟了一杯酒,柔声劝道:“不是什么大事,雀儿也大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太子也是年轻,不知轻重,不如。。。。。给雀儿定上一门亲事?”

    赵石笑笑,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咱这清闲日子算是到头儿了。。。。。。定一门亲事到是容易,但你瞅瞅我这个女儿,是相夫教子的人吗?嫁都谁家,怕都能惹出一连串的麻烦来,太子。。。。。。。。”

    “那小子还不错,不过呢,想要娶我赵石的女儿。。。。。”

    说到这里,赵石摇了摇头,“皇家子弟,都在走独木桥,战战兢兢的,多数人也就少了担当。。。。。。。。”

    “你那个二哥,当年要是多哪怕一点担当大任的气度,也不至于老死于西山,再说先帝。。。。。。嘿。。。。也不至于留下个孤女在你府中。”

    “都是些薄情寡义之辈,这些年看下来,除了魏王和当今陛下外,真没几个看的入眼的。”

    作为臣子,这些话真可谓大逆不道之极。

    但靖佳公主却不以为意,只是白了一眼赵石,嗔道:“就你是大英雄,大豪杰,我们皇家都是无情无义之人好了吧?”

    说到这儿,话锋一转,道:“咱们都明白,皇家之人想要过的好,哪能顾及妻儿?就算是父子之间,可不也得勾心斗角,你来我往的折腾?说是无情无义,到也没说错,只不过。。。。。。太子有这个念想,也不奇怪,谁让晋国公在陛下面前说一句话,比旁人说百句千句都管用呢?”

    “这个到是不怕。。。。。。若他敢光明正大的娶了晋国公长女,借点势又算得了什么?”

    “你不是真打算让雀儿入宫吧?”

    “嘿嘿,入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说起来啊,敢为我家女儿冒险一搏的年轻人,都可以考量一下,当然,这还得看我这个女儿自己愿不愿意了。”

    “你到是想的开。。。。。皇宫那个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去处。。。。。。不过雀儿有你这个父亲,到也没人敢欺负了她,也是她生来有福气。。。。。你这般纵着她,妾身到真想瞧瞧,雀儿到底会找个什么样的夫君了。”

    赵石笑笑,道:“本来想给她寻个老实人。。。。。。。唉,这世上的事情,谁又能说的准呢,以前想的简单,现在儿女多了,却是觉得真操不起那个心,只能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公主殿下转着眼珠儿,道:“你那句话其实说的挺不错的,风花雪月,多数过眼云烟,嘴上说的再漂亮,又能如何?这世上啊,能为一个女人甘冒奇险的男人,托付终生,多数不会后悔。”

    “就像。。。。。。咱们当年,你若不是在西边阻了西夏人的求亲使节,妾身可也不会轻易动心不是。”

    两人相视,默契一笑。

    当年发生了许多事,机缘巧合之下,两人才走到一起,如今多年过去,回想往事,那种历久弥深的情义,却非外人所能晓得。

    。。。。。。。。。。。。。。。。。。。。。

    大秦成武十三年四月中,成武皇帝招晋国公赵石入宫。

    和赵石想的不太一样,这次是单独召见,中书,枢密院群臣都不见人影。

    显然,皇帝陛下在召见群臣之前,想要先知道他的意思。

    给赵石的感觉就是,这几年他疏于政务,不再跟群臣争权夺利之下,皇帝陛下反而更信任他了。

    而这两年朝政也开始趋于平稳,大秦在急剧扩张之后,迎来了几年喘息之机。

    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大秦内外的有识之士,看的都是眼花缭乱。

    这样从容的消化胜利果实的时机其实非常难得,外事上,东宋羸弱,已呈日暮穷途之状,南唐还在歌舞升平,丝毫没感觉到唇亡齿寒的道理。

    河北以及辽东,在蒙古人肆虐之下,乱象纷呈,从蒙古人建国开始,他们的弓箭刀枪就再也没有放下。

    多年的蒙古诸部内乱,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和契丹人,女真人都不太一样,他们没有受到多少汉人的影响,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西边也安静了下来,回鹘人正在努力怂恿大秦出兵,征伐花勒子模,但现在看来,根本没有一点作用。

    而花勒子模以一些契丹余孽与强盛的汉人帝国,保持着一定的缓冲,既没有冲突,也没有任何友好的迹象。

    吐蕃也安稳了下来,几个佛国相继建成,陆续来到大秦朝贡,承认了大秦的统治地位。

    但想要将整个吐蕃纳入大秦疆域之内,短期内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归义王李匪渐渐老去,正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其实不用选了,他和赵氏诞下的儿子虽然还年幼,但他却已经是注定的下一任吐蕃太阳王。

    可以想见的,吐蕃低地其实才是最容易归入大秦的地界。。。。。。。。

    在北方草原上,因王罕因病故去,东西克烈部已然归为一部,不过让克烈部有些不满的是,合撒尔在木华黎的支持之下,占据了很大一片草原,部众渐多。

    不过桑昆也已经老了,即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图撒和,并努力在谋求大秦的支持,想要在当初蒙古诸部故地,建立王庭。

    而鞑靼诸部,正在饱受人口流失的困扰。

    乃蛮部和克烈部差不多,也在寻求建立王庭的机会,他们的目标,却是更加广阔的北方,也就是后世的乌克兰地区。

    鲁乌尔阿拔的野心不小,却也并非没有实现的希望,因为基铺公国并不算遥远。。。。。。(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相议

    (两更,求点月票撒。△¢,)

    天下大势,赵石看的清清楚楚,细数朝廷上下,有如此目光者,也就是他了。

    到也不是他高瞻远瞩,而是旧部传递消息,加上朝廷邸报,如此种种,才会有如此优势罢了。。。。。。。。。。。。。。

    宫中还是那般,十年如一日。

    有的地方阴沉昏暗,有的地方繁华似锦,有的地方庄严肃穆,有的地方则冷清寂寥。

    赵石从来不喜欢这个地方,所以轻易不会入宫,渐渐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习惯。

    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这番做派,在外人看来,不免就有韬光隐晦的意味,乃明智之举,只有最为亲近的人,才会明白,他对皇宫之地隐隐流露出来的戒备和厌恶。

    担着皇帝近臣的名号,身在长安,却一个月也不定能见驾一次,遍数朝臣,他也是独一份。。。。。。。

    来到乾元殿,直接被宣召入殿,见到了成武皇帝陛下。

    看到皇帝陛下精神抖擞,亢奋无比的样子,赵石心里立即就有底了。。。。。。。

    不过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若这会还激不起皇帝陛下的雄心壮志,那么,所谓的定鼎天下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大家还是洗洗睡吧。。。。。。

    而这两年战事未起,其实除了大秦内政不畅之外,还有忌惮河北李任权的原因在里面。

    那个时候,一旦动兵,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不定战事一起。战火就能从南烧到北。将河中。河东各部都拖进来,将河南河北以及两淮都变成战场。

    那样一场战争,若是当年,赵石肯定瞅准机会,便一头扎进去了。

    但现在嘛,总览全局之下,那样一场战争在他眼中也就变了模样,虽然波澜壮阔依旧。但这样一场战事对于大秦意味着什么,他却不那么确定了。

    为什么河北出了变故,会让大秦上下如此振奋的原因,也就此处了。

    李任权如今无力南下,威胁大减,正是伐宋之机。。。。。。。。

    其实,依赵石看来,此时把南边先放一放,不如臣河北移民,民怨沸腾之机。挥军过太行,进入河北。攻灭李任权之余,还可以顺势,图谋辽东。

    这样一来,草原再有木华黎率领诸部联军东进,南北相应之下,用两三年的时间,定能平定蒙古诸部,如此,可以彻底杜绝北方边患。

    但现在根本没有先南后北,或者是先北后南的问题,大家一股脑都是盯着中原。

    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大势,不说赵石,便是眼前的皇帝陛下,也没那个本事。。。。。。。。。

    所以也只能将这个颇为诱人的想法,埋在心里了。

    “爱卿来的到快,来人,赐座。”

    赵石见礼已毕,坐了下来。

    皇帝陛下就笑问道:“国武监那里怎么样了?进展如何?”

    这明显是开胃菜,差不多属于没话找话的范畴,国武监那边怎么样了,皇帝陛下能不清楚?

    外间人都在传言,这几年发生的大事其实就两件,一件是朝廷改了文举之制,一件就是国武监在地方设下武学。

    这么说有点过,但也有些道理。

    文武两道的根基,文人这边好说,自然是科举制度,有了这个,文人们才算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公平的晋身机会。

    而武人这里,自古以来都没有一个太过明确的制度,来保证武人的传承,说他们靠着自身的武勇和本事获得晋身之阶,不如说是机缘巧合的成份多一些。

    而在景兴年间,赵石创立了国武监,到了成武初年,又在地方设下武学。

    这无疑是一个开创性的革新,为武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官宦之途。

    维持了千百年的文武平衡之道,很可能会因为这个而改变。

    所以说,有识之士,才会说这两件事,是成武年间,最重要的变革,其他的,影响都不会如这两件事那么深远,也只能膛乎其后了。

    如何选拔人才,又能选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个王朝的基础,王朝的存亡断续,在这个上面其实就能看出一二。

    而这样的事情,皇帝陛下又怎么可能不时时关注?非要等这个时候问他这个枢密副使?

    所以,赵石答的很随意,“应该还好吧?微臣这两年也没太过问,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陛下莞尔,接着就埋怨,“你呀。。。。。。。”

    本要出口的话却还是生生咽了回去,因为说出来有些不合适。

    这两年赵石懒于朝廷政事,他都看在眼里,该放手的好像都放了手,不该放手的也越来越不管不问了。

    不过越是如此,他这里对赵石却凭空多出几分敬重之意来。

    因为在皇帝陛下看来,晋国公赵柱国这是因母亲亡故,而有些心灰意懒了。

    侍母至孝,这样的事情放在历朝历代,也许能博得皇帝的好感,但绝对不会如成武皇帝这样感同身受。。。。。。。。。。。。

    所以,无形间,这两年皇帝陛下对赵石的信任,其实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不过皇帝毕竟是皇帝,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事,绝对不会宣之于口,而且,赵石如此,确实让朝堂上下的很多人感觉到了轻松,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所以,这两年皇帝陛下不论是出于自身感情,还是从皇权的角度考量,也就都听之任之了。。。。。。。。

    不过现在不成,战事将起,皇帝陛下需要最信任的人,给他一些信心。

    也可以说,成武鼎革至今,检验军事改革的成果的时候终于到了,一旦有所失利,这些年的诸多努力,也许就成了笑柄。

    其实,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朝中武臣,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朝堂气氛,越来越是紧张,弄的皇帝陛下本已高涨起来的信心,却又突然之间有些惴惴了起来。

    皇帝陛下麻利的转了话题,“白象佛国和回鹘汗国同时入贡的事情,爱卿知道了吧?”

    赵石愣了愣,这事儿跟他应该没什么干系才对,所以觉得有些突兀。

    不过还是很快回道:“臣有所耳闻,不知陛下说的是。。。。。”

    “回鹘使节不提,白象佛国这次所图非小啊。。。。。送来的贡品尤为丰厚不说,其意嘛。。。。。。却想在吐蕃立一佛主,更想朝廷下旨,允其在低地建立寺庙,传播佛法,爱卿深知吐蕃情势,在此事上,爱卿怎么看?”

    赵石想了想,道:“两国同来,不过是人多胆壮而已,依微臣之见,这等仰我鼻息的小国,有所妄求,当予薄惩,以为诸邦之戒。。。。。。。”

    赵石顿了顿,见皇帝陛下没有接话的意思,便继续道:“可令鸿胪寺严责来使,若有不服,再诏其他吐蕃佛国,以及低地归义王共起伐之,以易其主,以昭我大秦上国之威,如此先礼后兵,可戒天下口舌。”

    这样的回答,很合皇帝陛下心意。

    “爱卿考量的周全,甚合朕意。。。。。只是,佛主之事不提,有人也说,低地部族林立,民风悍野,何不让各部沐于佛法之中,泯其戾气?爱卿以为如何?”

    赵石一听就知道,这八成是李之问的主意。

    不由笑道:“此议将来或可行之,如今不成,归义王有功于国,又首唱大义,有归义王在,低地便与秦土无异,哪里有帮着外人算计自己人的道理?”

    想了想,皇帝陛下也笑了,点头道:“疏不间亲,是这么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站起身,漫步走到大殿正中,赵石也赶紧站起身,皇帝陛下来说转了两圈,道:“要说这外事之上,朝廷诸人,无出爱卿其右者。。。。。朕容爱卿清闲了这几年,而以爱卿之能,今后嘛,当以国事为重,不能再懈怠了,朕可还等着给爱卿封王呢。”

    这样的转折,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正文马上就要来了。

    赵石躬身,“陛下谬赞了,微臣惶恐。。。。。再说,微臣可没懈怠于国事,这些年,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如此熟悉的节奏,让皇帝陛下心情愈发愉悦,不由调侃了一句,“若朝臣都像爱卿一般,想找见人影都要费上一番功夫的话,朕这个天子,岂非当的没滋味的很?”

    这还不算完,皇帝陛下继续道:“**帐暖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朕如今还能耐得住辛苦,每日里奔波往来,爱卿这做臣子的到好,连早朝也不露面了,嗯,你说朕是不是应该罚你几年俸禄再说?”

    赵石没做声,做恭顺状,实际上心里却是腹诽,就那点俸禄,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皇帝陛下斜了他一眼,满意的又踱起了步子。

    良久,才幽幽道:“爱卿应该知道,朕今日召你入宫,是为了什么吧?”

    “微臣能猜到一二。。。。。。。。。。”

    “那就说说,以当今之势,若挥兵东向,能有几分成算?”(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三十章学问

    这话听着有点耳熟,前两日同门下平章事周仿就问过他。随

    其实,这么问的人,自己心里未尝不明白答案,但还是都问出了口,这也只能表明一点,这件事非常之重要。

    赵石能怎么答?

    想了想便道:“陛下不必过于忧虑,如今时机难得,而过国库充盈,民生安稳,军前将士枕戈待旦,士气高涨,求战之心颇切,如此,未战,已先胜三分。。。。。以微臣看来,今年啊,应该有个好光景才对。”

    皇帝陛下颔首,露出轻松的笑容,显然,这颗定心丸吃的很舒服。

    接下来沉吟良久,招手传膳。

    本来,皇帝陛下这次没打算留赵石在宫中用饭,今时今日,一旦定下心意,接下来的事情,可是多不胜数。

    所谓军情如火,也就是这般了。

    要想在冬天之前,结束今年的战事,需要朝廷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一旦冬天之前,战火犹自蔓延不绝,那么不论胜败,大秦付出的代价都将成倍增加。

    这会儿接下来很可能就是一场连一场的廷议,这样的情形,会一直持续到在朝会之上宣布结果。

    可以说,如今大秦上下,对战争的理解,都已是非常深刻了,不会被什么兵精粮足,士气可用之类的简单言辞所动。

    但这也要看话是出自谁的口中,大将军赵石的话,听到耳朵里,就是定心丸,旁人嘛,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赵石所言,句句顺耳,皇帝陛下顺势改了心意,准备跟赵石多聊一聊。

    乾元殿上,很快摆上了酒菜。

    君臣落座,先对饮了一杯。用了几口菜。

    皇帝陛下才道:“朕有意让江善领兵,爱卿以为如何?”

    赵石没多少意外,干脆的点头道:“陛下英明,江善能攻善守。又深得军心,由其领兵,朝廷无忧矣。”

    皇帝陛下不满意,他要听的可不是这个,“开封大城。城高池深,与长安差相仿佛,辽人,金人,以及我大秦,皆曾顿兵于坚城之下,无可奈何。。。。。。此次出兵相伐,岂非重演当年故事?”

    这样的问题,必然是要问起的,只是赵石有点意外的是。身旁没有枢密院群臣在,而是独胆面对这样的询问罢了。

    而这个问题很复杂,赵石自忖又不是神仙,天知道开封城到底是个什么模样,这个时候,问谁这个问题,其实都是白问。

    攻城之战,又是战争当中,最为残酷的一种。。。。。。

    像开封那样的一国都城,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想要攻下来,用人命去添,确实有点不太现实。

    但皇帝陛下既然这个时候问到了,赵石却必须给皇帝陛下一个合适的答案。再次坚定一下皇帝陛下的信心。

    “陛下,恕臣直言,以我大秦之国势,战事一起,说是势如破竹可能有点过,但灭宋必矣。差别之处,只在于时日长短罢了,陛下以为然否?”

    皇帝陛下什么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哈哈一笑,稍稍指点赵石一下,便道:“爱卿之言,总能合朕心意,爱卿说的不错,于天下大势之上,我已是占尽先机,即便稍有小挫,又何足道哉?”

    赵石笑道:“陛下英明神武,才有今日之大秦,陛下苦心经营至今,得天下必矣,其余,皆细枝末节,不过是费些细致功夫罢了。”

    听了这个,皇帝陛下更是舒心,举杯道:“若无爱卿等辅佐,朕再是英明,又能如何?来,饮胜。”

    一杯酒下肚,皇帝陛下脸上泛起了些潮红,这些年,皇帝陛下酒量丝毫没见涨,反而好像还低了些。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这些年,皇帝陛下极为自制,从不耽于酒色,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若是再无所作为,却也只能归于是天份不佳的原因了,换句话说,就是不是当皇帝的料子。。。。。。。

    赵石斟酒,缓解了一下皇帝陛下的忧虑,也该说一些切实的事情了。

    “臣跟枢密院几位大人也议了议,调兵以及准备粮草,差不多要两个月,差不多六月间,就可以做到诸事齐备,最好能在九月之前,结束战事,时间紧迫,陛下要早下决心才是。。。。。。。。。”

    两个多月,这就是大秦现在对大型战役的筹备速度。

    而成武五年的灭夏之战,因算是早有预谋之下,也还陆陆续续准备了半年。

    当然,能有这样的筹备速度,并不排除大秦对中原之地垂涎久矣的因素,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却还得归功于这些年来军政之事上的改革。

    如果说关乎大秦生死存亡的战争,让大秦整个军事体系都动员起来,一些人会非常震惊的发现,大秦的军事力量,和成武五年灭夏时相比,已是截然不同了。

    皇帝陛下夹了几口菜,放下筷子,笑道,“朕与群臣同心同德,何愁大事不成?”

    说到这里,目注赵石道:“枢密院那里方略定下了没有?”

    赵石微微摇头,“时间紧了些,也定下来个大概,还有些不妥当的地方需要商议,不然应该现在就呈到陛下面前了。”

    “大概。。。。。。爱卿不妨说来听听,朕明日招群臣入宫,也好有的放矢。”

    “这个。。。。。。好,依枢密院诸位大人商议,此次用兵,当兵分两路,一路由虎牢,出郑州,进围开封,一路南下,拖住岳东雷等两淮人马,今年战事,当以攻破开封雄城为目的,开封城破,再图南下,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以靖全功。”

    这样的战略,可以说是非常保守了。

    枢密院群臣并没有盲目的乐观,考量到南方水网遍布,气候湿暖,不利北兵久战等等因素,才定下了这么一个方略,只等皇帝陛下点头,再议其他细节。

    而所谓的细节,就是选将调兵。粮草支应等等问题。

    显然,战争一旦开始,这毕将是一场军人的盛宴,许多人会在此战中脱颖而出。就像江善,还没出兵,就已经占据了主帅的位置。

    一旦功成,位列公侯,名传天下。不在话下。

    这对于每个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