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敢问,龙躯安在?我等见见也是好的。。。。。。。。”

    得寸进尺,江善一拍桌案,作色道:“放肆,你等降人,竟敢与本帅如此说话?”

    这位哆嗦一下,显然有些惧怕,但还是道:“将军,我等听闻,陛下被弑于宫中,若真是如此。。。。。。。在下斗胆问将军一句,将做何区处?”

    江善知道,事情瞒不住,但也没想到,已然传了开去,盯着眼前这人,眸子中,不由渐渐带上了杀气。

    不过,这位胖世子,却是有备而来,几句话间立马给江善一个惊喜。。。。。。。。。

    (阿草努力中,好像免费了一段时间,收藏到是涨了不少,但订阅是刷刷的掉啊,到现在,一天订阅不足三千了都,阿草正在构思下一本书,也还得去查阅资料,更新速度肯定起不来,愁啊。)(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怨恨

    靖国公世子显然来意并不简单,最重要一点,是他虽然独自前来,却代表着开封城里的一大群人。

    这一群人是什么人,不用他自己说,其实也能明白。

    必定是开封城里,各家勋旧府邸。

    这些勋旧之后,和靖国公府大多类似,身上挂着这样那样的虚衔,却无所事事,整日里飞鹰走狗,悠闲度日,是开封城里很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在后周强大的文官集团的压迫下,早没了骨头和尊严,糜烂的已经差不多了。

    只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他们却也是开封城里,求生**最迫切的一群人,同样也是最没底线的一群人。

    换句话说,为了求生,他们可以抛却任何可以抛却的东西,这也是后周养士百年的诸般国策,造就出来的一个非常奇特而又畸形的群体。

    不过,话说回来了,糜烂的再彻底,他们也是开封权贵中的一员,其中不乏一些聪明之辈,尤其是在生死关头,他们迸发出来的力量,也是极为罕见的。

    文官们要脸皮,他们不需要,因为脸皮早被文官们揭干净了。

    文官们要名声,他们不需要,因为他们从来就没什么好名声。

    文官们谈祖宗社稷,他们不谈,因为谈祖宗,会让他们羞耻万分,他们这些不肖子孙,早已将祖宗的脸面丢了个精光,至于社稷,与他们也没丝毫的关系,因为谈社稷的人。早都被文官们杀光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只能求生存,其他的一切,都不在他们考量之中。

    而现在,秦人的所作所为,给了他们一个非常不错的机会。

    秦人杀了赵皇帝,当然,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秦人并没有如想象中那么暴虐。入城许久,整个开封都在秦人刀兵之下,却并未造成多大的伤亡。

    瞧清楚了,也就敢联结一番,大着胆子跳出来跟秦人讲讲条件了。

    这位靖国公世子,看上去貌不惊人,但能在这个时候,作为众家勋旧的代言之人,来到江善面前,显然。在勋旧之中,有着一定的威望。甚或可以说,有着难得的才干。

    不然的话,众人也不会将身家性命,托付于此人身上。

    因为大家都明白,今后是生是死,是能继续锦衣玉食,还是沦为阶下之囚,都看这一次能不能顺利的说服秦军主帅上了。

    当然,这里面的无奈和绝望,也可以清晰的体会出来。

    开封大城,第一次**裸的暴露在刀兵之下,连逃的机会都没给人留下。

    他们对皇帝,对朝廷文官等等样人的怨恨,是旁人所难以想象的,所以,为了能够让家人子女生存下去,他们干出什么事情来,都不为过。

    也就是说,这位靖国公世子有备而来,手中筹码,着实不小。

    确实,他也为大将军江善,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他们手中握着一张好牌,那就是后周废帝,柴锁,柴氏宗族,如今大多也托庇于他们的门下。

    说起来也是凑巧,秦军入城太急,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秦军就已经冲入了皇宫。

    纷乱之间,囚禁在皇宫内院的废帝柴锁,终于走脱,几经辗转,去到了靖国公府。

    哀哀相求之下,老靖国公终于心软了,将柴锁藏了起来。

    因为柴锁本就是他的亲外甥,宋皇篡位时,他不敢说半个不字,甚至于在金殿之上,率先叩拜新皇。

    但到了这个日暮途穷的时候,藏个人对于靖国公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终是动了恻隐之心。

    实际上,从这件事也可以看的出来,勋旧们虽然没多少好名声,欺男霸女的糟烂事却总能找见他们。

    但到了紧要关头,有人情味儿的,却还不少,老靖国公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形势比人强,无意中做了一件善事,却让勋旧们找到一张好牌。。。。。。。。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他们还有另外的主意。

    宋代后周,严格说起来,宋皇乃人人得而诛之的篡逆之臣,正巧,也死于后周降将孟青之手。

    这些勋旧们猜测良久,动用了全部的脑筋,才勉强得出,秦军主帅怕是有点焦头烂额的结论。

    那么,他们的机会也就来了。

    向秦人投诚还不算晚,也赶在了那些顽固的文官前面,总归能得些好处。

    如果再加上为秦军主帅分忧解难的话,那么大家伙儿就再也不用整日里担惊受怕了,其他的也就算了,但一家人性命总归无忧,再者,家财也可能会得到保全。

    这样一来,以他们的家底,就算没那些烂七八糟的爵位职衔,老老实实在开封或者其他地方当个富家翁也不错。

    如果延伸一下的话,他们大多打算今后要迁居洛阳。

    这样一来,会让秦人更放心,也免了在开封城中受那白眼。。。。。。。

    篡位之皇死了,却有后周废帝以及柴氏宗族在手,江善一下就安了心,之后该怎么做,其实不用旁人教,他也能想的到。

    因为他身边的亲信以及幕僚们,已经想到过这个主意,只是苦于宫中乱起,柴氏废帝不知所踪,却又不能大张旗鼓的搜遍开封罢了。

    开封勋旧们无疑送了份儿厚礼给他,作为大秦诸位大将军中,比较厚道的一位,江善毫不犹豫的给这些勋旧吃下了一粒定心丸。

    只要诚心归顺,又有首义之功,其他什么不说,因为需要朝廷做主,他只许诺,会具折上奏朝廷,为开封城中参与此事的勋旧们请功。

    而只要他江善还是大军主帅。那么。之后定保他们家宅平安。秦军上下,不会动他们家中一砖一瓦。

    有这样一个承诺,已经足够了,勋旧们本也没奢求太多。

    不过,这位秦军主帅的直言不讳,还是让听惯了罗圈话的靖国公世子微微吃了一惊。。。。。。。

    随后便是大喜过望,虽还有着忐忑,不知秦人会不会信守承诺。但想来,得领数十万大军的一军主帅,当不至于在这样一个时候,用虚言戏耍于他。

    让人送走了拜谢连连的奇葩世子,又令人赶紧率人,去靖国公府,寻柴氏废帝,又令人分去各府,取柴氏宗族。

    到了这个时候,江善终于想起了。自己还有一位副手。

    种怀玉率军,一直在开封东南逡巡。

    除了阻挡各路援军之外。也随时随时准备率军南下或者东进。

    不能说他和江善有多合拍,从他一直未入开封城,连攻城之战,都不曾参与就能明白,河洛大军,终归与北军各部有着隔阂。

    一路下来,功劳多半会是河洛大军的,至于他所率之太原兵马以及归在他麾下的王胜保等部,都只能作为配角存在。

    甘心吗?种怀玉等人自然不太甘心。

    但也早有预料,河洛大军驻守河洛多年,望眼欲穿之下,终于等来了灭国之功,旁人要想抢的话,河洛上下,谁也不会答应。

    而且,大军主帅是江善,朝廷的意思不问自明。

    像种怀玉这样的聪明人,不会在这事儿上犯糊涂,最多最多,也只是期望一下,河洛各部在开封城下碰个头破血流,让他们捡个便宜罢了。

    到头来,便宜没捡到,大军顺利破了开封城,大将军江善踌躇满志的率军占据了开封。

    这样一来,也就不用想太多了,在这个上面争功,不会有好果子吃。

    连暴躁的王胜保,都没多说什么,他种怀玉更不会表现出任何的不满。

    只是,种家兄弟都在江善麾下,让他略微有些不舒服罢了,因为满大秦,能让种氏双雄心甘情愿效力的,只会有一个,那就是大将军赵石,资历尚浅的江善从不在此列。

    等到接到江善传召军令,来到开封的时候,不出种怀玉预料,他见到的,是一座安静的城市,吃干抹净,几乎连汤水都没剩下。

    等见到江善,没说几句话,种怀玉的不满,已是满溢心胸。

    因为没功劳不可怕,可怕的是,江善竟然想让他跟着担罪名。

    其实江善只开了个头儿,种怀玉就已经明白了过来,因为之前他耳朵里已经传来风声,宋皇被孟青所弑,留下了个大大的烂摊子。

    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这样的消息,兵荒马乱间,根本做不得准儿。

    江善再糊涂,还能让孟青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但这会儿,他总算明白,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道理了,此事竟然是真的,虽然江君慈说的足够委婉,但他若是再听不明白,那也就不用在官场上厮混了。

    种怀玉胆小,这个不用旁人说,他自己都明白的很。

    当听到这个的时候,种怀玉除了心惊肉跳之外,心里的火头儿也是一窜一窜的。

    好你个江君慈,好事轮不到爷爷也就算了,这等事,你到是不怕陪绑的多。

    如果说之前,他对江善还可以说略有不满,但同样领兵多年的他也能有着足够的理解的话,那么这会儿,他是完全将江善给恨上了。

    因为此等大事,完全是江善自己出了纰漏。

    当时不言,肯定是怕他种怀玉上书朝廷,不利于他,直到现在,名言开来,不用问了,是想让他种清哲一起上书,将此事报于朝廷。

    他种怀玉一点准备都没有,前因后果也不清楚,上书能说什么?自家一无所知?那你这个副帅干什么吃的?

    若说知道,则更加糟糕,江善有什么罪名不得而知,他种怀玉可就冤枉的很了。。。。。。。。

    让他一下便陷入了两难之地,究其就里,江君慈所作所为,也就透出一股难以形容的恶意出来。

    实际上,江善也有着难以明言的苦衷,这些日子,焦头烂额之下,总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根本未曾顾及种怀玉。

    现在想起来了,单独上书肯定不成,种怀玉一无所知,若不知会一声,难免将种氏得罪死了。

    但亡羊补牢,却总归不能完好如初。。。。。。。。。

    其实,不管他怎么做,对种怀玉而言,都不会有任何区别,只是这般下来,却让他的无奈,依旧变成了浓浓的敌意。

    听了这个,种怀玉大大咧咧的样子一下就不见了,警惕和戒备,从他闪烁的审视目光中,就能看出一二。

    种怀玉,早非当初那个在白石滩小胜之后,手舞足蹈的年轻人了。

    这些年,率兵镇守太原,乃北方大秦上将中的翘楚。

    轻浮心性,就算不改,也不会在其他人面前流露,那是要分人的,只有赵石,杜山虎,张锋聚,甚或是赵幽燕等等当年同袍,才会见到他言笑无忌,或者伏低做小的一面,其他人,省省吧。

    军中重将,若还一如当年嬉皮笑脸,轻浮孟浪,怎能坐镇太原重地,岿然不动多年?

    等江善将种怀玉送走,想着种怀玉那阴沉的目光,也是长叹一声,不管怎么说,芥蒂是已经有了。

    他并没有隐瞒之后种种措置的意思,但也无法挽回的让种怀玉生出了猜疑之心。

    将帅不和,本就是军中大忌。。。。。。。。好在,开封已经在手,不然的话,说不定就能闹出种种事端出来。

    说实话,他对种怀玉这个副帅,还是非常满意的,知进退,晓分寸,没来跟河洛大军强抢功劳,还能很好的配合大军行事,这样的副帅,非常之难得。

    就算换了共事多年的魏怀德,也比不了,朝廷确实知人善任,给了他这个大军主帅最大的支持。

    但现在,这种默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想想,还真怪不得人家生怨,如此行事,虽也可以说是被逼无奈,但总归他才是理亏的一方。

    大功,人家没来抢,也无一句怨言,但罪过,你却找人家来分担,天下间没这样的道理,尤其这还是种家的人,根基深厚,年纪也比自己轻上一大截。

    无缘无故吃了这么大一个亏,你就算好话说尽,又能如何?

    是不是,该给赵大将军出封书信,解释一下呢?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江善给否了,他江善之所以能走到今日一步,就因为他非是赵大将军嫡系,这一点他非常清楚。(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南下

    大秦成武十三年,七月末。

    伐宋诸路兵马总管,大将军江善终于具折上奏朝廷,详述开封诸事。

    因有意拖延的缘故,实际上这封类似于请罪文书的奏疏,是和捷报前后脚抵达京师长安的。。。。。。。

    不过和江善想的有些出入。

    不用他细加解释,他的这封奏折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多少振动。

    有意无意间,灭宋之功,便被夸大了许多,很多朝臣,都将其誉为定鼎第一功。

    这其中意味,其实不用多说,只要脑筋不太笨,就会明白其中道理。

    有人纵横沙场近三十载,功勋无数,近些年虽收敛锋芒,但在朝堂之上,话语权却越来越重,已然成为大秦一等一的权臣。

    根基渐深,无法轻易动摇,只能稍稍遏制而已。

    所以,灭宋之功,定然是大将军江善的,旁人想抢也抢不走。

    即便其中出了些纰漏,也不会一如当年大将军吴宁般,被朝廷上下所攻讦,甚至于,会有很多人站出来为江善辩驳。

    可以说,江善的运气实在不错。

    在大秦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他登上了河洛宣抚使的位置,不用费什么力气,并攻陷了开封,等到山东,两淮尽数纳入大秦疆土,他这个大将军,也就真真正正的功成名就了。

    无疑,他会在后世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文人们,需要这样一个人出现。来制衡那位“权臣”一二。

    又因为这些年吃够了那人的苦头儿。所以更要压制其人声望。

    所以。江善轻松过关,虽然也有御史弹劾其御下不严等等,但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已是无关痛痒。

    不过,身在军前的江善不知道,于是,在送出奏折之后,精神猛然有些松懈下来的大将军。不出意料的病倒了。

    病的不算太重,无论是军中大夫,还是开封名医,都说,大将军过于劳累,再有一些旧患作祟,以致风寒入体,将养一些时日便好。

    实际上,这些大夫们都明白,如果大将军在这么操劳下去。时日恐怕也就不多了。

    所谓的旧患,大家都是一语带过。但在他们眼中,这样的旧日顽疾,需要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常年将养,才是正经的保命良方。

    心肺之疾,以致咳症,若换了普通百姓,这样的病疾,只能开些方子,让病人苟延残喘而已。

    但眼前的是位大将军,所以,大夫们有志一同,没说真话。

    说了,不定就要像华佗一样,被斩了脑袋,不说,现在大将军也不过是因旧疾略有发作,以致血气虚弱,偶然风寒而已。

    过上几日,只要之后别大喜大怒,便不会有什么差错。

    至于大将军能活多久,那只有老天爷知道了,反正,到时候肯定不关他们的事情了。。。。。。。。。

    这和为皇帝诊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军中大夫,毕竟是大秦子民,要厚道一些,委婉的告诉大将军,今后,最好不要去南方,大将军旧疾在身,南方湿热,很是不利于这样的病情。

    江善听了,也没当回事儿。

    大军征战,到了今日地步,再接下来,自然是南下,与一统江山的丰功伟绩来说,这点病情,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这病他很清楚。

    无非是当年守利州的时候,忧劳过甚,又眼见一城百姓在自己算计之下,伤亡无算,急怒攻心之下,伤了心肺而已。

    二十多年过去了,逢有天候变化,旧疾总是有所反复,开始的时候,他还找大夫诊治,但时日长了,他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军人,对生死看的总归要淡一些,不是吗?

    而在此时,种燧,魏怀德两人已经合兵一处。

    半个多月以来,南下大军战果还算辉煌。

    魏怀德攻颍昌府,先攻临颍,意图切断长社与郾城之间联系。

    临颍守将乃颍昌府,庆佑军指挥使李贵麾下悍将王显,早已严阵以待。

    不过,因秦军进军太速,郾城援军不及赶到,便被秦军围在城中,只能死守待援。

    魏怀德并不急于攻下临颍,自己坐镇中军,派副将鲍勇,于临颍西南小商桥,大败郾城援军。

    鲍勇这些年,时来运转,深得魏怀德重用,官职已到正五品,虽说在河洛军中仍然不太受待见,但已经没人敢轻视于他,让他去做什么狗屁督造了。

    这一战,鲍勇也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华。

    得到将令之后,并不急于进兵,在小商桥拦住郾城援军。

    率本部三千人马,缓缓进兵,等郾城援军过了小商河,这才令军大进。

    两万余宋军,在庆佑军指挥副使周文顺率领之下,援临颍,行军并不快,因为之前早已约定好了,若秦军入寇,不管首攻之处为何,都要等其他两路人马汇集一处,才能与秦军决战。

    秦军攻临颍,是他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事情,这样一来,南北夹击,再加上守城的王显部,胜算要大的多。

    而若说之前,还有所担忧的话,那么襄城侯,两淮兵马总管岳东雷,最后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岳侯来人传书给他们,告诉他们,今时不同往日,不必急于领兵援救开封。

    秦军势大,与其陆续援开封,为秦军所破,不如固守各处险要,消磨秦军斗志,而颍昌府,显然首当其冲。。。。。。。

    岳侯这一次,也没有传令抽调庆佑军,完全的将庆佑军留在了颍昌地界。

    这里面的意思,众人自己可以猜测一二。却都不会说。不过这样一来。死守颍昌府,也就成了庆佑军的最终目的。

    至于,是不是襄城侯对朝廷有了不满,或者是对赵氏篡位,有了什么旁的想法,就不是他们这些人管得了的了。

    若是平日,这样的事情,肯定要在大家脑袋上。多个文官指手画脚,但这一次,连个督军都没派来,领军的,就算曾出身文官,但也都是襄城侯旧部。

    这一切,都让人感觉不太一样,但只要有襄城侯在,相信,淮右这个地方。不会有几个人不战而降就是了。

    这就是襄城侯岳东雷坐镇的淮右,在这里。没人声望能超越过他,只要有岳东雷在,淮右这个地方,就不会属于任何人。

    所以,秦军的动向,根本瞒不住,估计连草科里都有人在盯着呢。

    这就是兵法中所谓的人和。。。。。。。。

    实际上,过了河,没见到敌军的影子,宋军上下,就已经警惕了起来。

    秦军已围临颍,还放他们过河,不是围城打援,就是秦军太过自信,想要跟颍昌府庆佑军决战。

    等知道前面有数千秦军人马来到的时候,宋军上下,反而都松了一口气。

    而作为大军主将的,周文顺却是大喜,只数千人马,秦军主力未动的情形之下,合该自己立功。。。。。。。。。。

    所谓郎有情妾有意,两军皆有战心,只能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

    三千秦军,在宋军眼中,是快难得的肥肉,而在鲍勇看来,来的两万余人马,也不过是他的盘中餐而已。

    这样的交战,规模不算,也算不得多激烈,所以,不需赘述。

    在临颍东南,鲍勇三千秦军劲旅,大破两万郾城宋军。

    宋军主将周文顺,只狼狈率领千余人马,逃回郾城。

    是时,小商河北岸,密密麻麻,都是宋军溃兵,能挤过小商桥的,都是幸运儿。

    第一场,秦军南下的战事,就这么结束了,秦军用绝对的实力,告诉了所有淮右各部宋军人马,秦人兵锋,现在到底锋利成了个什么模样。

    几乎与此同时,魏怀德部将陈巨,破长社援军,庆佑军都指挥使李贵没周文顺那么幸运,当即便战死于乱军之中。

    和另外一个时空中,金人与宋人在此处,鏖战多年,最后却以南宋大胜,几乎再次形成北伐的局面截然不同。

    因为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