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一旦有了选择,张柔这样的人,也不会甘心为蒙古人效力,南来投秦,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此人崛起于乱世,乃正经的草莽豪杰,气度非凡。

    见了赵石,并不如何窘迫,干净利落的一个军礼下去,开口便道:“末将见过大将军,闻将军之名久矣,今日终能一见,虽死无憾矣,可惜,此次南来,未能亲执李任权,献于将军,不然的话,定能博将军一笑。。。。。。。”

    瞅着这条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河北汉子,赵石暗道,从纷纷乱世当中杀出来的人,果然和秦军将士,多有不同。

    也许,给他个机会,据地称王,也不过等闲事耳。

    草莽豪杰,看似豪爽,却心多诡诈,翻脸无情之处,和吃饭喝水一样便宜,今日忠于你,明日便可能忠于他人。

    用其才,而慑其心,让其舒展筋骨,却以锁链加之,才能用的好此类人等。

    所以,赵石并未如其他人般,对这个降将多有勉慰,而是点了点头,道:“确实可惜了些,李任权此人,本为我大秦叛将,还曾联结金狗,行刺于我,今日有幸,还能得见此贼活于世间,异日当能亲手斩其头颅,以消心中之恨,不幸在于,你却未能全我夙愿,不然的话,当有大功加身。。。。。。”

    降人最是敏感,张柔听了这个,心中难免忐忑,因为根本琢磨不清,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激励,还是警告,是感慨,还是另有所指?想让他张柔再围燕城,擒李任权,以为投名之状?

    不过,张柔南来,也并非没有准备,大秦强盛,兵多将广,在河北,他是有些名声不假,但到了秦地,他心里也着实没底。

    未能将李任权的人头献上,确实有些遗憾,但也不是没有其他东西补足。

    比如说,他手中就有一张详细的河北山川地势图,燕城布防,也在他胸中,河北各部人等,他也再熟悉不过。

    换句话说,很好的带路党,也是降人最重要的一个作用。

    而能这么快见到名传天下的北地魔王赵石赵大将军,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却也让他心中暗喜。

    若能得这人赏识,那么,许多顾虑处,便可迎刃而解,前程无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之后他献上的,不仅仅是他的谋略才干,而且,还有一个女人。。。。。。。。。

    不能说张柔有多卑劣,河北沦于异族太久了,很多谄媚之事,大家做的唯恐不够,而非唾弃之。

    这是胡人统治之下的风气使然,足可谓之遗祸无穷。

    进献女子财货,是当年金人统治下的北地官场最惯常的一种手段,军中大将用来,也是得心应手,不用有多惊奇。

    财货嘛,张柔真没多少,就算有,仓促南下,也带不出来。

    女人嘛,正好张柔这里有一个,据说还与大将军赵石有旧,也是张柔敢率军南来降秦的主因之一,也同样是他手中很重要的一个筹码。

    于是,赵石便见到了当年在河东两次行刺于他的刺客。

    不过,这与即将到来的战争相比,只能说是个小小的插曲。

    张柔在其中,既不会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赵石不会因为此事,对他高看半眼,也不会因为这个,鄙薄其为人。

    女人能够出现在他面前,不是因为张柔如何如何,也不是因为这女子有着不俗的容貌,或是有着一身登堂入室的剑术。

    只因为,在河北张柔降秦一事上,这个女人出了力,可谓有大功于国,甚至可以说,有功于他赵石。

    此女到了河北,以蒙古国师使者的身份,见了张柔。

    其间细节,不必赘述,反正,说动了张柔,起兵叛反。

    若是张柔攻下了燕城,也许,赵石此时在开封不会见到此人,河北也许不过又多出一个李任权而已。

    但张柔在燕城之下吃了亏,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南来降秦。

    这功劳,是明远司的,也少不了这个女人的一份儿,所以,当年故事,也就算结了。

    女人到是胆子不小,在赵石面前,并未表现出多少卑怯之意,反而直言不讳的提出了请求。

    她的那点请求,在赵石看来,不过是他一句话的事情,无所谓的很。

    不过,女人到还算聪明,只说手下人等,多不受管束,又迭经战乱,想为大秦治下之民,去山东安居云云。

    丝毫没提自己如何如何。

    赵石当即点了头,在当今情势而言,这些绿林草莽,不过蝼蚁一般,他手下如今也绝对不缺少这样的人物,所以放了也就放了。

    女人见赵石如此痛快,便自陈对辽东颇为熟悉,可为指引云云,这明显是被明远司抓住了把柄,忌惮之心颇重,竟然不敢在赵石面前为自己求一个解脱。

    赵石没时间跟一个女人夹杂不清,所以最终淡淡道了一句,你身有军功,天下尽可去得。。。。。。。。

    之后便将女人赶出了自己的视线。

    只是赵石现在位高权重至此,他想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属下们以为他在想什么。

    于是乎,赵石衙卫之中,便多了一个叫孙二的女人,只是这女人身份来历都很复杂,靠不近赵石身边就是了。

    而此时,蒙古军已然进入河北,一路烧杀,不但没让河北战乱平息下来,而且有如火上浇油,让河北变得一地狼藉。

    这一路蒙古军,由博尔忽,赤老温率领,先至燕城,与李任权合兵一处,在秋初,抵达黄河岸边。

    这并不出赵石意料之外,因为他知道,去年时,因两淮糜烂,南宋已经暗自派了使者,去到辽东,与蒙古人定下了合约。

    合约其实不算什么,只是让蒙古人觉得,南下的机会来了罢了。

    蒙古人定下来的战略,在春天的时候,便为赵石所知,这是蒙古人完全无法想象的一种战争模式。。。。。。。。

    不过,放在粗犷的蒙古军身上,也不值得奇怪,他们现在,根本体会不到大秦军政体系是怎样运转,并在战场上发挥出如何可怕的威力的。

    而蒙古人制定的战略,在赵石看来,也非常之可笑。(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五十章享受

    (阿草修改了一些章节,有点忐忑,也心塞的厉害,像将血这样的一本书,都需要修改,我不知道,别的作者要修改多少地方,只能说,自此以后,网文无爱情了,默哀三分钟,因为阿草修改了几处,觉得太麻烦,所以之后再有不妥的地方,全都用省略号来代替了,期间造成的阅读不便,请书友们谅解,要抱怨的话,也别找阿草,找上面的那些大人们吧,呵呵。。。。。。。。。。)

    蒙古人的战略其实简单而又直接,可以说,并没有多少心意。

    他们的战略目标,定的很宏大。

    想要趁秦宋交战之际,南渡黄河,将交战中的秦国大军,消灭在河南,两淮之间。

    当然,蒙古人还有着些自知之明,这个战略目标,其实也只是说说,蒙古人打仗,一般都是打起来再看,没多少明确的目的。

    让赵石感到可笑的地方在于。

    蒙古人在想要挑战大秦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的时候,竟然没几个人想到防守的问题,当然,这和他们的作战风格不无关系。

    而蒙古人中的很多将领,也都认为,在他们马蹄之下,没有谁能挡得住他们的进攻,或者更确切一些说来,应该是即便打不过,别人也追不上他们。

    骄狂吗?确实骄狂,桀骜吗?确实桀骜。

    但蒙古诸部崛起于东北草原之初,就是这样一路打下来的。

    他们打败了篾儿乞人,打败塔塔尔人。挤走了克烈部。打败了金国人。他们用一连串的胜利,铸就了这样的自信和骄傲。

    长期的反复劫掠,其实才是他们最主要的战争手段。

    这一次,他们决心和大秦开战,也照样脱离不了这个范畴。

    只不过,他们也意识到,这一次的敌人非常之强大,所以有了难得的谨慎罢了。

    所以。先来到河北的,只是两个万人队,接平乱之机,想要先窥伺一番,试探一下秦人刚刚占据的河南东路是否稳固,秦**队的战力是否如传说般强劲。

    如果,秦国的军队表现出哪怕一丝软弱,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露出獠牙,将他们当年在金国人身上做过一切,拿出来重演一番。

    而成吉思汗铁木真。也是一位狡诈的军事统帅,他给自己留下了一些妥协的余地。

    进入河南的蒙古军。会找到很多借口,一旦秦国人表现出了他们的实力,而他又觉得力有未逮,那么,乞和的使者,会很快去到长安,实际上,向大秦皇帝陛下称臣的书信,都已经准备好了。

    鹰视狼顾,用来形容这位蒙古英雄,再适合不过。

    而现在,因张柔降秦,蒙古人的借口会更为扎实。。。。。。。。

    果然,在秋风渐起之日,蒙古人的使者来到了开封,求见河南东路宣抚使种怀玉,强硬的要求大秦交出张柔,不然的话,刚刚定力不久的约定,将不会束缚住蒙古骑兵们的马蹄。。。。。。。。。

    到了这个时候,蒙古人竟然还不知晓,大将军赵石来到开封的消息。

    这样的一个战争开端,让赵石感觉有些振奋,又有点失望。

    振奋的是,多年前的心愿,今日终于成为了现实。

    失望的是,这样一个蒙着眼睛的对手,即便战而胜之,也只能说,胜之不武。

    但战争,从来容不下侨情的余地。

    赵石领兵多年,不会因为这点失望,而拿麾下将士的性命来开玩笑。

    于是,按照剧本,种怀玉“大怒”,斩杀了使者的护卫,并将使者的双耳割下,将其送回了黄河北岸。

    而这个时候,驻扎在黄河北岸,虎视眈眈,因使者之事,而暴怒非常的蒙古将领们不知道的是,战争已经以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方式开始了。

    。。。。。。。。。。。。。。。。。。。。。。。。。。。。。。

    阔亦田草原东北,蒙古诸部草原边缘。

    温勒兀儿忽慵懒的趟在如羊毛毯一般柔软的草地上,一边一口口的喝着奶酒,一边惬意的哼唱着歌谣。

    跟他相伴多年的战马,在他身边啃着草皮,不时用脑袋亲昵的顶着他的身子。

    天空湛蓝,太阳高高悬挂在天上。

    只是草原的风中,已经透露出了寒意。

    草木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枯黄。

    这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已经不远了,但这个季节,却是草原牧民们最渴望也是最恐惧的一个时节。

    因为这短短的一段时光,会决定他们之后是忍受寒冷和饥饿,还是会在温暖的帐篷中,渡过严酷的冬天。

    不过现在,对于蒙古牧民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因为很多部落,跟随着英明的大汗,去了南边儿,留下来的部族,拥有了更多的草场,这也同样意味着,他们能蓄养更多的羊群。

    留在草原上的部族,生活也就变得惬意了起来,虽然蒙古人之间的争斗从没有停歇过,但和平确实已经降临到这片草原很多年了。

    部族的人口在繁衍增加,处处都是白云一般的羊群,甚至很多部族,已经不用来回迁徙,受那旅途的劳苦了。

    温勒兀儿忽属于泰亦赤兀惕部的一个分支部族。

    泰亦赤兀惕部曾经也非常强大,和乞颜部曾互为兄弟,有着共同的祖先,血脉中都流淌着蒙古人中,最尊贵的血液。

    但后来,他们背叛了乞颜部,以及孛儿只斤姓氏,他们离开了少年时期的铁木真,占据了大片的草原,后来还和扎木合结盟,与铁木真为敌。

    在决定蒙古诸部归属的十三翼之战中。他们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这也同样决定了这个强大的蒙古部族的结局。

    战败的泰亦赤兀惕部分裂了。一部分投靠了乃蛮部。一部分为克烈部所并,一部分则成为了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战利品。

    这个部族的血脉,从不曾在东北草原断绝过,现在也是,即便他们衰弱了,但依旧是东北草原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且,现在很多成吉思汗帐篷中的蒙古将领。都出自这个部族。

    像温勒兀儿忽,年轻的时候,也曾随着部落首领们,骑着战马,挥舞弯刀,与敌人作战。

    最终,他们都成为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战士,在历次战争当中,幸存了下来。

    很多年过去,曾经经历过蒙古诸部混战的人越来越少。温勒兀儿忽这样的人,也都老去。他们虽然还都有着无穷的勇气和胆量,但身体已经不行了。

    于是,很多人像温勒兀儿忽一样的人,在蒙古诸部西边,靠近克烈部草原的地方,安定了下来。

    其实温勒兀儿忽知道,大汗分发给他们这些草场,还是对克烈部的狗崽子不太放心,所以,让他们这些老战士,来到西边,作为蒙古人的屏障。

    不过,又是很多年头过去了,草原上的草木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克烈部的王罕已经死了,桑昆也已经老了,但一直到今天,克烈部的狗崽子们,也没敢来夺回原属于他们的草场。。。。。。。。。

    对于西边那个部族,温勒兀儿忽充满了蔑视。

    他们曾经给金国人当过鹰犬,现在,又成为了汉人的刀箭,他们根本不配拥有长生天的宠爱,他们也亵渎了自己的血脉,只配和草原上的鬣狗为伍。

    温勒兀儿忽舒展身体,大字型躺倒在草地上,像往常一样,开始回想起自己当年那些美好的岁月。

    在他不远处,几个半大小子骑着马驹儿,围着羊群打转,欢笑声不时传入他们的耳际。

    那都是温勒兀儿忽家的小子,还没有长成,但已经可以骑乘战马,拉开弓箭了,再长大些,他们也可以像他们的父亲般,去到大汗身边,为大汗射取猎物了。

    温勒兀儿忽有三个儿子,长子运气不好,多年前死在了十三翼之战当中。

    二儿子则在合撒尔与阔阔出之乱中,战死了。

    只有小儿子,现在在南边为哲别牵马,很有出息,温勒兀儿忽家能过的这么悠闲自得,还多亏了他能在南边送来很多珍贵的战利品。

    无疑,他也是现在家中的荣耀。

    已经有两个孙儿去到南边,跟他们的叔叔一起,为大汗出力了,也许很快,他们就能成为出色的战士,像他们的祖辈一样,用弯刀去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太阳越升越高,半梦半醒之间,温勒兀儿忽抽动了一下鼻子,不知什么时候,一股肉香已经开始飘荡在这边宁静的草原上,环绕在他左右。

    温勒兀儿忽精神一振,清醒了过来,不过他知道,那是家中的汉奴正在为主人准备食物,准备好了,自然会献到主人的嘴边。

    温勒兀儿忽满意的翻了个身,便不再理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汉奴在草原上再次变得珍贵了起来,也许是因为变得稀少的缘故吧,谁知道呢。

    反正,大批的汉奴南下之后,家中有汉奴侍候的人家,也成为了一件可以在草原上炫耀的事情。

    虽然,他们还像从前一样无用,但他们却有很多手段,讨得主人欢心,把主人一家侍候的非常舒服。

    尤其是汉奴中的女人,他们一样能为主人诞下健壮的婴儿,温柔体贴的地方,也是草原女子所比不了的。

    所以,不用几年,汉人女奴在草原上身价倍增,以前,一只羊,便能换上一个汉人女奴,现在三只羊,也未必能行了。

    实际上,汉人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开始的时候,第一批汉人陆续来到这里,是很让蒙古诸部的人们尊敬的一群人。

    他们中间,或者身有勇力,或者能够制作出精良的皮甲和武器,或者便是神明的宠儿。

    他们和蒙古人一起,为大汗效力,很快就成为了蒙古人帐篷中的客人,很多,还和蒙古贵族联姻,成为贵族中的一员。

    但这样的情形,随着大批的汉人被掳掠到这里,而迅速结束了。

    他们的同族,显得柔弱如羔羊,卑贱如鬣狗,于是,有意无意间的排挤也就此开始。

    在这片环境严酷的草原上,汉人的地位开始急剧降低,最终,几乎成为了奴隶的代名词。。。。。。。。。。

    而现在,汉奴的地位又略有增长,这不得不说,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不过,奴隶终究是奴隶,地位再高,再得主人欢心,又能怎么样呢?

    在这片土地上,奴隶的尊严,生命乃至于全部,都将由主人主宰,斩下他们的头,和砍下一只羊的脑袋,其实没有任何的分别。

    温勒兀儿忽自然不会想到这些,这个时候,他只想着能够享受这宁静的一天,他可以先睡一觉,等醒了,便可以享用肥美的食物,吃饱喝足,也许能骑上马,让这些小崽子见识一下,勇士应该怎样控制他们的战马,然后。。。。。。。。。。。

    没有然后了,马蹄声。。。。。。。。

    温勒兀儿忽朦胧的想着,几乎是本能的,判断出马蹄声来在西边,但并不多,应该乞儿布家的人吧?

    马蹄声并不急促,显然骑士很从容,温勒兀儿忽没怎么在意。

    但随即,他便一下整个清醒了过来,一下趴下身子,将耳朵死死贴在地上,这个时候,他终于听到了另外两个方向隐约传来的震动。

    这样的情形,他太熟悉了,包围,迂回,正是蒙古人作战最为常用的战术。

    而且,根据这些常人根本难以察觉的震动,他迅速判断出,这是些游弋骑兵,草原上的苍狼。

    往往,他们的身后都会跟随着无数的骑兵。

    让他恐惧的是,东北方向,也有着马蹄声传来,但却正在远去,那不是因为那些骑士没有发现这里,而是他们。。。。。。。

    来自西边的骑兵,根本不用问,应该是克烈部的狗崽子。。。。。。。。

    他们终于来了吗?在这么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终于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了吗?(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大军

    温勒兀儿忽像豹子一样从地上弹了起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草原老人。。。。。。。。。

    所有的野性,在危险来临的时候,都爆发了出来。

    他用最快的速度,窜上马背。

    和他同样衰老的战马,好像知道主人的心意,撒开马蹄,跑了起来。

    年轻的马驹儿们,还没经过战争的洗礼,所以,他们远不如父祖那么敏锐,还在羊群四周撒欢。

    这个时候,温勒兀儿忽已经顾不上教导这些孩子,在敌人出现的时候,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他用最快的速度来到孩子们的身边,一把将自己最喜爱的孙儿抓起来,抱在怀里。

    并声嘶力竭的喊着,“快走,快走,敌人来了,回去帐篷,回去帐篷。。。。。。。。”

    他的血液已经沸腾,但同样,恐惧也抓住了他的心。

    他不知道,自己一家能不能躲过这场劫难。

    战争是如此的突如其来,就像。。。。。。当年蒙古诸部混战的时候那样,也许只因为几句口角,第二天,敌人就会毫无征兆的冲进你的部落。

    温勒兀儿忽带着孙儿们很快跑回了帐篷,他知道,已经来不及回到部落中去了,唯一可以指望的,也许。。。。。。。只能希望,部落中的战士,能够像他一样警觉,在敌人到来之前,派出战士,将敌人挡住。

    或者,手中的弯刀。以及弓箭。能为他和亲人们。争取到一点时间,等待部落战士的到来。

    帐篷前面,温勒兀儿忽和两个年长些的孙儿驻马凝视远方。

    他们手里紧紧握着弓箭,身上看上去有些臃肿,因为穿了两件皮袄,外面一件还沾了水。。。。。。。

    年轻的孩子还不知道害怕,他们兴奋的望着前方,还在臆想着想要像祖辈一样。用敌人的鲜血来证明自己的武勇。

    其他的女人和孩子都挤在帐篷中,被温勒兀儿忽严令,不得离开帐篷一步。

    因为,等到他们都战死了,那么,按照草原上的规矩,帐篷中的孩子和女人,只要没有拿起弯刀和弓箭,她们还能成为奴隶,虽然奴隶的遭遇会很悲惨。但却可以活下去。

    草原上的人们,只要能活下去。那么就还有复仇的机会。

    现在,温勒兀儿忽已经镇定了下来,他见过太多的鲜血和死亡,敌人的,朋友的,亲人的。

    所以,这个时候,他依旧在庆幸,他的儿子正跟在大汗身边,所以,家族的血脉,一定会流传下去。

    当然,此时此刻,他没有想到,正是因为年轻健壮的成年战士大多都南下了,所以,蒙古诸部崛起之地,是如此的空虚,只剩下了一些老人,孩子和女人。

    战争一旦在这里爆发,那么,结果将不堪设想。

    很快,几个黑点出现在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