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便如张嗣忠登上太原城头,引领大军破太原。

    便如陆相,头一个登上雁‘门’关头,破雁‘门’关。

    无疑,现在出现在城头之上的,便是蛮族中,最有勇力者……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包围

    战事骤然激烈了起来。

    在这三四十里的城墙上,几处蛮族聚集之处,秦军和蛮族在城墙上混战成一团。

    这是三天以来,敌人第一次大举攻上城墙。

    这显示出了辽东蛮族的勇力,也得益于城墙上秦军的分散,当然,这里面也有着,猛虎武胜军善战之名,多数得于野战,很少守城的原因。

    不过,古北口城墙虽然单薄,低矮,但却也有着优点。

    分段式城墙,有着无数的节点,高高的箭楼,耸立在城墙诸处节点上,上面不光有烽火台,还能藏兵。

    秦军守卫古北口城墙,各处箭楼中除了弓箭手,便是后备兵员,在城墙上奔走支援,也非常的方便。

    三万余秦军步军,虽不能将这里变成铜墙铁壁,但想要轻易突破城墙防守,却也不那么容易。

    在厮杀最为激烈的地方,秦军源源不断的汇集起来,几乎用血肉之躯,将攻上城墙的蛮族一个个挤下下去。

    城墙上的血腥味,浓的刺鼻,在尸骸和腻滑的鲜血中,两军士卒舍死忘生,拼杀于一处。

    箭矢不断从箭楼中升起,落向城外。

    将蛮族大片的射倒在地,蒙古骑兵也城墙之下游走,也不断射出箭矢,将一个个秦军射死在城墙之上。

    秦军不断承受着伤亡,这是几天战事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战。

    猛虎武胜军的顽强之处,也渐渐表现了出来,他们能够承受住这种普通军旅,几乎无法承受的压力。

    同袍的鲜血,让他们勇气倍增。

    同袍的呼喊,让他们舍死忘生。

    当猛虎之声,终于响成一片,他们便已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坚强冷酷而又势不可挡的一个群体。

    这样的声音,曾响彻于太原府。让太原精兵惴惴不安,也曾在大同城下震慑敌胆,更曾在塞外草原的寒风中,让胡人战士恐惧不已。也曾在西北黄沙漫卷之中,让党项人闻声而逃。。。。。。。。

    异族大汉的身周左右,横七竖八已经躺倒了不知多少秦军士卒,但秦军狂呼着好像无穷无尽般踏过同袍的尸体涌上来。

    几个苦战多时的蛮族战士,几乎瞬间便被乱刃分尸。之后也再无蛮族战士有爬上城墙的机会。

    疯狂的战士,是战场上最为可怕的存在。。。。。。。。

    在这样一群战士面前,任何个人的勇武,都将无济于事。

    异族大汉,终于出现了些许惊慌,身上接连中了两刀,一刀划过他的脸庞,在他脸上留下了一道吓人的伤痕。

    血流披面,大汉疯狂的吼叫着,像困兽一样挥舞着他那已经沾满血肉的武器。将一个个上前的秦军砸的血肉模糊。

    但这样的扎挣,只能属于最后的疯狂。

    当他转身欲要逃往城下的时候,一杆长枪,如毒蛇般刺入他雄壮的脊背。

    大汉痛苦的咆哮了一声,回身砸断枪杆儿,但同时,数把钢刀,已经刺入了他的腰腹,随即乱刃齐上,将其剁成肉泥。

    还在往城上攀爬的蛮族。呼喊声四起,调头便走,并好像传染一般,传递到其他攻城队伍当中。

    一时间。激烈的战事,好像一下便来到了结尾。

    任凭骑着战马的蒙古人如何呼喊督促,甚至是砍杀,这些蛮族头也不回的溃退了下去。

    程书奇斜倚在城墙垛口上,大口的喘着粗气,身上没有一处不在隐隐作痛。尤其是被敌人的钝器击打了一下的胸口,更是闷的厉害。

    他几乎已经脱力,却还是站直了身子,望着仓皇溃走的敌人,他高高举起了手中带血的钢刀。

    “猛虎。。。。。。。。”

    “猛虎。。。。。。。。”

    “猛虎。。。。。。。。。”

    一阵阵的呼叫,从城墙上蔓延,之前,是敢死用命的号角,此时,则是胜利的宣言。

    声音在古北口上空,回荡不休,山峦相应,久久不绝。

    此战,蒙古人麾下,辽东蛮族万人队,伤亡过半,也已胆落,不堪为用了。

    成吉思汗亲赐千户,辽东诸部首领,突耳,也战死于古北口城墙之上。

    对于秦军而言,这并不是古北口一战当中,最为严峻的考验,但可以说,这是此战当中,最为惨烈的一段战事。

    只不过一个多时辰,秦军便战死三千余众,两个营正,战死在城墙之上,旅率,伍长之类,更是战死了二十多位。

    程书奇重伤,命也去了半条,这位撑着股劲儿自己走下了城头,随即吐血昏厥,随军大夫瞧了瞧,肋骨断了好几根,身上中了两箭,外伤加上失血过多,能撑到现在,只能说,意志顽强到了一定的程度。

    用军中的话来说,当之无愧的一条好汉。

    秦军损伤不轻,但古北口城墙,依旧在秦军手中。

    之后蒙古军主力,终于开始攻城。

    激战到傍晚,让秦军上下略感差异,却又松了一口气的是,蒙古人的攻势,反而不如那些辽东野人来的猛烈锐利。

    不过,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蒙古人擅骑射,攻城反而是他们最为薄弱的地方,骑惯了战马的他们,只要双足落地,其实也就等于废去了一半儿武功。

    在猛虎武胜军这样步战精锐面前,又有城墙可守的情形之下,蒙古人除了能在远处,对秦军造成些杀伤之外,竟是没有太多的办法。

    而困扰蒙古军的是,连日激战,箭矢的消耗,比秦军还要大的多。

    可以说,蒙古人在辽东数载之积聚,差不多都用在了古北口一战当中,让他们沮丧的是,他们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战果。

    落日余晖当中,成吉思汗铁木真焦躁的望着那绵延如长蛇一般的汉家城墙,怒火在他胸中不停燃烧。

    几天过去了,北方的那些狗崽子,应该已经越过了当年金国人建立的那些寨子,进入了辽东北部。

    但他。。。。。。铁木真率领的勇士,竟然还没有攻破这样一道低矮的城墙。。。。。。。

    他恨恨的拍了拍马鞍子,若非他还派了哲别出去,不然的话,他会亲自率领勇士上前,杀死敌人,或者。。。。。。。让敌人杀死在这该死的城墙之下。

    因为他明白,蒙古人已经来到了绝境,突破了这里,可能还有生机,不然的话,蒙古诸部将沦为他人的奴隶。

    对于蒙古人来说,已经处于绝境当中。

    而对于张锋聚部而言,其实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

    蒙古千户哲别,此时已经率一万蒙古骑兵,出了野狐岭,出现在古北口侧后方向。

    速不台,率五千骑兵,上了松亭关,沿关而下,往古北口进军。

    张锋聚部,已然处于被包围之中。

    更为险恶的是,守卫燕城的河北守军,听闻李任权兵败河南的消息,李任权次子李傲率兵数万兵马弃城而走,向北方逃来。

    其间席卷河北北部,烧杀抢掠,强拉丁壮,裹挟百姓义军,成军十万,漫野而来。

    张锋聚部,彻底成为了一部孤军,河北辽东,风云汇聚,皆在古北口周遭百里之内。

    张锋聚部,不但堵住了蒙古人南下的脚步,一样阻隔了河北逃人们的去路。

    腹背受敌,兵家之大忌,张锋聚部却退无可退,进无可进,只能死死守在古北口,没有半点可以躲避的余地。

    不过,身为军中主将的张锋聚,却并不算担心。

    当听闻河北兵马大举前来的消息之后,更是哈哈大笑,状甚欢欣,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大哥在河北,必定大胜李任权,不然的话,燕城兵马,怎么会倾巢而出,以这样一往无回的姿态,向北而来?

    基业不要了吗?还是蒙古老爹更让他们亲近?

    河南大胜,援军克日必到,而且,他也不是没有半点的准备。

    古北口西南,潮水西畔,燕山西南山麓,一万秦军骑军顺水而下,在这里终于拦住了出了野狐岭的一万蒙古骑兵。

    这一部秦军骑军,其中有三千兴武军所部,兴武军指挥使李刑此时率兵已经北上草原,归于大将军木华黎麾下,而兴武军主力,其实一直在南边作战,由王胜保统领。

    剩下的三千人,是张锋聚跟李刑强讨而来,也为猛虎武胜军骑军补足了一万之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初猛虎武胜军最为强大的时候,有骑军近四万众。

    但自成武鼎革以来,猛虎武胜军也快速渡过了他的巅峰时期。

    河东,河中各部军中,其实都有着猛虎武胜军所部存在,加起来怕不有十余万人马。

    到了如今,猛虎武胜军的番号,只能由大同张锋聚一部来使用了,其他尽都拆分了出去,补足各部之不足。

    像兴武军,自建成以后,便将猛虎武胜军骑军大部接管了过去。

    可以说,兴武军和猛虎武胜军,是一双连体婴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河北,辽东一战,兴武军和猛虎武胜军这样的大将军赵石的嫡系人马,自然都将在列。。。。。。。

    而这一万秦军精锐骑兵,逡巡于古北口之后,防备的便是此时这样的情形了。

    (月票呢,两更啊,阿草努力中。)(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六十章狭路

    哲别,蒙古人当中少有的骑兵将领。

    他和博尔忽,忽必来,赤老温等出身成吉思汗汗帐中的怯薛军将领有着极大的不同,用汉人的说法便是,这是位将帅之才。

    他是泰赤乌部的附属部落别速惕部人,十三翼之战中,曾射伤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被俘请降,赐名哲别。

    在南下攻打金国的诸次战役当中,担任要职,从十户长,升迁至千户,遂与博尔忽,赤老温,速不台等并列。

    和另一个时空中不同的是,因为木华黎不在蒙古诸部,合撒尔叛离等原因,此时的哲别,已隐然为成吉思汗账下众将之首。

    这一次,成吉思汗也将重任托付于他,让他率兵出野狐岭,攻古北口侧后。

    哲别一路催促大军前行,不过,当来到河北檀州,潮水西畔,哨探前方的游骑碰上了秦军斥候。

    哲别便已明白,秦国人并非没有防备。

    而很快,两支万人骑兵,便在这河北平原的北端遭遇。

    这两支骑兵队伍,可以说,都是当世骑兵之翘楚,当他们骤然相遇与燕山山麓,却注定要拼杀个你死我活。

    隆隆的马蹄声,作响于天地之间,山峦颤抖,河川震荡。

    望着远方出现的黑线,哲别立即传令大军,停止前进的步伐,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在初来的时候,便露出足以致命的弱点,那么,哲别不介意带领勇士们,立即冲上去,撕碎他们。

    因为他知道,他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对方身上,到了现在,大汗的信使,竟然还没有来到这里。

    只能说明。汉人的长城,还是秦国人手中。

    按着时日计算,哲别也有些不可思议的感觉,因为自从大汗率军南下以来。还没有哪个对手,能在蒙古人面前,支持这么多的时日而没有调头逃走。

    而且,大汗已经调动了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

    在他看来,并非蒙古人的弯刀变得不那么锐利了。这也许只能证明,秦国人的强大。

    而眼前出现的军队,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秦国人竟然一面守城,一面还派出了骑兵,拦截来自后方的攻击。

    尤其是,据他所知,守卫长城的秦**队,并不算多,面临大汗亲自率领的众多勇士,却还有余力顾及侧后。。。。。。。。

    想到这里。哲别。。。。。。。这个好像岩石一般的蒙古名将,也不由深深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知道,蒙古人面临着怎样的处境,他心中的焦虑,并不比旁人少上半点儿,所以,他需要尽快的击败这支出现在眼前的秦国骑兵,然后赶去另外一处战场,像之前很多次一样,为大军打开胜利之门。

    但秦人骑军。渐渐清晰起来过后,几乎是立即打消了他速战速决的想法。

    严整的骑兵军阵,好像一座移动的城墙,与草原战士迥异的装扮。也更彰显了他们的气势。

    制式的武器,制式的甲胄,强健的战马,唯一与蒙古勇士相同的,可能就是同样年轻健壮的士卒了。

    在秦军战旗之下,一人高高举起手臂。秦军骑军便缓慢的停了下来。

    和蒙古军略显嘈杂不同的是,这支军伍只停下来,除了偶尔听到的传令之声以及战马的嘶鸣声外,便是鸦雀无声。

    沉重而肃杀,让秋风更加彻骨的杀气,好像在这一瞬间便凝聚了起来。

    身为对手的蒙古骑兵,也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大多敏锐的感觉到了对面这支大军的异样,慢慢安静了下来。

    但他们是蒙古人,广阔的东北草原以及辽东大地的主人,骄傲的他们,从来不曾在对手面前沦于怯懦。

    对手越是强大,好像越能激发他们的勇气,现在,他们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势均力敌的敌人。

    很多蒙古战士眼中,慢慢浮现出了血丝,这是大战将起时,最恰当,也是最好的一种情绪。

    并不如何高大,却非常健壮的秦军将军,远远的也在观望着这些蒙古骑兵。

    他的名字叫薛奴儿,只这个名字,便也显示出了他不同寻常的来历。

    他是乃蛮人,可克薛吾这个尊贵的姓氏的继承者,身上流淌着,天神最为荣耀的战士所属部族的血液,可克薛吾部的后裔。

    他的经历是幸运与不幸的结合体,没人说的清,他这前半生,到底经历了多少故事,连他自己都不成。

    当年,强大的可克薛吾部,随着乃蛮人荣光的终结,也迎来了意料之中的毁灭。

    作为父亲眼中,无足轻重的,一个女奴的儿子,他在部族中过的非常艰难,但幼年时期,却还算得上富足安稳,毕竟,他身上流淌着可克薛吾的血脉。

    当当他将将成为少年,可以骑上战马,拉开弓箭的时候,可克薛吾部覆灭了。

    至今,在特特兀儿草原,可克薛吾部覆灭之处,还立着天神使者为可克薛吾部战士立下的墓碑,草原的风声中,也流传着可克薛吾部战士们英勇之名。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可克薛吾部还有着血脉在流传。

    那一战,可克薛吾部的嫡系族人,被杀戮殆尽,而他,幸运的活了下来。

    这得益于可克薛吾部的主人,他的爷爷,可克薛吾撒卜路黑对如今的乃蛮人大汗,鲁乌尔阿拔有着恩情。

    于是,他和他的另外两个兄弟,都受到了大汗的庇护,作为奴隶,成为了战胜者的侍从。。。。。。。

    这样的事情,在草原上并不多见,但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草原权贵们虽然冷酷,但总归有那么一些人,有着宽广的胸怀。

    和那庸庸碌碌的兄弟不同,自小便饱受冷眼的他,既继承了祖先们的武勇,也同样拥有了他们睿智的头脑。

    还未长成的他,拼着性命,在扫除乃蛮部残部以及攻打不亦鲁黑汗的战争中,获得了功勋。

    当鲁乌尔阿拔将他叫到身前,问他想要什么的时候。

    他没有如鲁乌尔阿拔大汗所想的那样,要求跟随大军,去与西夏人作战,获得更多的功勋。

    而是要摆脱奴隶的身份,去南边秦国的国武监进学。

    那一刻,他至今仍然记得,那是他一生当中,最为危险的一刻,大汗的目光好像箭矢一般想将他整个穿透。

    因为他是可克薛吾部的后裔,他的祖父,虽然对大汗有恩,但大汗绝不容许,一个可克薛吾部的族人,出现在乃蛮人当中,获得声名和权力。

    最终,他渡过了危机,大汗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过,那时却告诉他,将来不要回到乃蛮部去了,当他再次出现在乃蛮部的时候,也就是被砍掉头颅的一刻。

    于是,长安国武监中,多了一个薛奴儿,乃蛮部少了一个叫查察的汗帐卫士。

    时隔多年,现在的薛奴儿,很清楚记得自己曾经的奴隶的身份,也没忘记自己的姓氏,只是,他再没有回去过乃蛮部。

    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会出现在乃蛮人汗帐之中,告诉与他恩怨纠缠的大汗,可克薛吾部的子孙,又回来了,但绝对不是现在。

    现在的他,统领着一万秦军,这些部下们,可能都不知道,他们当年战胜的可克薛吾部子孙,却成了他们如今的统领。

    不然的话,他们一定会感到很奇幻。。。。。。。

    不过,由此也能知道,这位可克薛吾部的子孙,到底有着怎样的武勇和才干了,以异族之身,在短短六七年间,便走过了别人一生也无法走完的宦海官途。

    而到现在,统领万骑,征战沙场,他也才刚刚二十六岁。

    当然,能升迁如此之快,除了他本人的才干之外,也还得益于时机。

    在征伐西辽的战争中,崭露头角,为大将军李刑所看重,在组建兴武军时,屡屡提拔于他,而他身上的国武监烙印,也让他在兴武军中如鱼得水。

    到了这一战当中,因兵力单薄,大将皆出的原因,这一路一万骑军,便被大将军张锋聚交到了他的手里。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把握机会的薛奴儿,自然不会让这机会在自己手中白白溜走。

    对面,是成群结队的蒙古骑兵,在他眼中,这些都将是他的战功,他和身后所有的秦军将士一样,骄傲而又自信。

    而这骄傲和自信来源于如臂使指的大军,来源于他们百战百胜的威名,来源于数不清的敌人的鲜血,以及多年以来,训练时流下的那许多汗水。

    这是一支独一无二的军旅,世上没有那支军旅能与它相提并论,蒙古人也不成。

    先发起进攻的,不是蒙古人,而是秦军。

    薛奴儿只是抽出了腰间的钢刀,略微前指,并没有多说半句废话,因为这里包括他,所有将领乃至军卒,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面对相同数量的敌军,战术早已演练过了无数次,尤其是草原兵马,更不用多做吩咐,因为他们本就是为了应付草原胡骑,才被建立起来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碰撞

    “散开,以百人队为准,各自游弋。,”

    对面的大军在向前移动,哲别知道,这场骑战,竟是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来进行一些布置。

    一般来说,两军接战,总要先观察对手,然后传下军令,鼓舞士气,等等等等,这些几乎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冷兵器战争。

    但有的时候,一场遭遇战,会将这些环节统统忽略,这是所谓的狭路相逢了。

    说实话,像秦军和蒙古军这样的两支骑军,是不存在狭路相逢这种可能性的,因为越是骑兵,对周遭情形的哨探越是不会放松。

    而且,因为他们是骑兵,所以哨探的距离会非常远。

    两军相隔十数里,甚至是数十里的时候,其实便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动向,兵力,装备,辎重如何等等等等。

    不过,越是精锐骑兵,想要哨探大军行进情形,也会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斥候会是精锐中的精锐。

    斥候间的较量,胜出者,往往会得到敌人更加详细的情报。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明了一件事,秦军的进攻很突然,几乎没给蒙古人留出太多准备的时间。

    这在精锐骑兵相持的时候,是十分罕见的。

    蒙古统领蒙古万人队的是博尔忽,赤老温,忽必来等这样的蒙古将领,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同样下达冲锋的命令,直到战事不利时,才会慢慢转向蒙古人最为熟悉的作战方式。。。。。。。

    而哲别。却在秦军出现在视野之内的时候。便已经打消了跟秦军正面较量的可能。因为他看到了秦人的高大健硕的战马,这种战马,形成的冲击力,将不是蒙古骑兵的坐骑所能正面抗衡的了的。

    而这,其实就是将帅之间的区别。

    一个决定,其实也就改变了之后的战争进程。

    也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秦军的优势,将蒙古骑兵最为优秀的一面在第一时间便展露了出来。。。。。。。

    秦军还在慢慢加速。蒙古骑兵却已经开始作鸟兽散,他们分成一个个的千人队,将弓箭持在手中,纷纷向敌人侧方催动了战马。

    马蹄隆隆,终于响彻天地之间,让潮河的河水,泛起无数涟漪。

    但是,秦军无疑占据了主动,不是因为旁的什么,只因为他们更快。所以也就抢得了先手。

    箭雨在大军疾驰中升起,乌云一样遮蔽了天空。弓弦震颤的嗡嗡声,以及箭矢升空的锐啸声,,甚至在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