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箭雨在大军疾驰中升起,乌云一样遮蔽了天空。弓弦震颤的嗡嗡声,以及箭矢升空的锐啸声,,甚至在这一瞬间盖过了马蹄的闷响。

    这是战争中最辉煌壮观的一幕,是杀戮艺术的极致展现,可惜的是,诗人们很少能见到这种场景,所以,罕有见诸于弊端。

    箭雨落下,成群的蒙古骑士绝望的拼命催动坐骑,却还是被覆盖于其间,箭雨带着令人惊悚的呼啸声,从天空落下。

    人马皆倒,鲜血崩流,片刻间,便将前方成扇形的一片地方变成了地狱。

    这就是战争中,抢得先手带来的成果,以敌人的鲜血和死亡,作为最终的奖赏。

    几乎一个千人队,就此消失在蒙古军编制当中。

    秦军的犀利和恐怖之处,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这只是勉强算是这场遭遇战的开胃菜罢了。

    蒙古人用他们的顽强以及那娴熟的骑术,精准的箭术,告诉秦军,这一战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蒙古骑兵,好像被触动了的马蜂窝一般散了开去。

    虽然看上去非常混乱,但绝对不是溃散。

    他们分成断断续续的两股,冲向秦军两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承受着突如其来的伤亡,也震惊于秦国人弓箭的射程,以及他们所造成的杀伤效果。

    但绝不意味着,他们会在敌人面前,调头逃走。

    他们一般努力的让战马奔驰起来,一边张开弓箭,对进入射程的秦军做出攻击。

    如果说,秦军的箭雨,是成规模的覆盖攻击的话,那么蒙古人就化身成为了一个个狙击手,将一个个进入射程的秦军战士从马背上射下来,连绵不绝,对秦军造成着缓慢而又坚定的杀伤。‘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术的较量,考验的,其实已经不是大军统领是否英明,是否能掌握战事的节奏等等,而是在考验着两族战士整体的军事素养。

    谁能更快的将战事带入自己擅长的节奏,谁才能在这场战事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战场中,战事一旦开始,领兵之人的能力,才干等等,也就没多少用武之地了。

    两军在开战之始,便开始不停的失血。

    箭矢在空中飞舞,马蹄声再未断绝,两族战士们不停的射出弓箭,对敌人造成杀伤,一时间,汉人的钢刀,以及蒙古人的弯刀,都成为了摆设,弓箭成为了战场中的主角。

    这一战,之所以称之为经典,被后世无数人所称道,钻研,并在之后,很快摆上了国武监的课桌。

    不是因为这一战的规模有多么宏大,在古北口一战当中起到了多么关键的作用。

    完全是因为两支汉胡骑兵队伍,在交战中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战术手段,是汉家骑兵和草原胡骑之间最为经典的一战。

    两军士卒都将自己最为优秀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并努力的保证着自己的弱点不暴露在敌人眼中。

    将来,大秦骑兵纵横天下,取得了无数胜利,也有无数的敌人,淹没在大秦的铁骑奔流当中,但再没有一个敌人,在大秦骑兵面前,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所以,很多后人皆都承认,蒙古人是旧时代骑战中的王者,他们的战术鲜明,运用恰当,又有着成群的彪悍战士作为依托,只可惜,这一支难得的骑兵群体,却在灭亡之前,少有发挥他们的优势的余地。

    像尘埃一般,被强盛的大秦,干干净净的扫进了历史当中。

    就像潮水之畔的这一战当中,蒙古骑兵做出了全部的努力,却对整个战事而言,没有半点的用处,相反,不论他们做出了多少努力,无论他们的战术有多么犀利,也都被秦军骑兵迟滞在这里,在战略上,完完全全的败下阵来。

    不过,不管后人有多少唠叨,此时此刻,身在潮水之畔,燕山山麓的秦军将士,都在拿性命和鲜血,来完成着属于他们的责任。

    他们在承受伤亡的同时,将训练中的一切,都化为了真正的行动。

    薛奴儿想的没错,这就是一支当世独一无二的骑军军旅,他们对草原胡人的战术的熟悉,根本不下于胡人自己。

    从大将军赵石北征草原,征服了无数胡人部族开始,秦军的骑军,每一天,几乎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困扰了历代王朝的战马问题,在草原诸部归附的今日,早已不再是大秦桎梏,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优势所在。

    各种优良的战马,汇聚于大秦军中,甚至已经去到了民间,战马交易的繁盛,为历代所不及。

    这样一来,精锐的骑兵的诞生,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作为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兵种,一直在秦军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军中诸事中的重中之重。

    从成武鼎革开始,对骑军的组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延及今日,大秦的骑兵,已然脱胎换骨,和十几年前,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而这中间,最让人称道的,其实还是他们对战术的应用已经非是当年可比了。

    当蒙古人的骑兵,像狼群一样散开,并渐渐出现在大军两侧的时候,一支支秦军骑兵,从大军中像触角一般延伸了出来,毫不犹豫的冲向了敌人,根本不用什么将令,他们现在的一切应对,都已经在无数个日夜的训练当中,成为了他们作战的一部分。

    敌人的反应,并没有脱离他们的预计,针对草原胡骑最为难以应付的游战战术,秦军早已开始制定准备了应付的手段。

    在天空望下去,就像一团墨迹,突然晕染开来,让秦军一直保持严整的阵型,迅速膨胀,渐渐变得稀疏。

    两军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战士们收起弓箭,拔出弯刀,交错之间,碰撞出了无数火花。

    无数人,在疾驰的马背上,被敌人斩中,鲜血崩现之间,手舞足蹈的惨叫着,掉下战马,当然,在这样的骑战当中,掉下战马,几乎便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被疾驰而过的马蹄,踏为肉泥。

    喊杀声猛然间便激烈了起来。

    蒙古战士们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说,秦军将士,是以严苛的军律来约束军伍,让军队拥有可怕的战斗力的话,战争在这些蒙古战士而言,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便像吃饭喝水一般,成为了他们的本能。

    即便陷入肉搏,蒙古骑兵往往也是前面的战士拔出弯刀,身后的战士依旧在射出箭矢,即便掉落马下,他们也不会惊慌失措的躲避马蹄的践踏,而是立在原地,不停的射出箭矢,直到被战马踏翻。

    秦军骑兵几乎是第一次,在初一接战时,并没有立即占据毋庸置疑的优势,而是依旧在缓慢的失血。(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变故

    实际上,这一天的时间,无论是对于秦军,还是蒙古军,或者是河北大军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秦军随时在准备着北撤,去古北口与大军主力汇合。

    不论南边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身处河北北部战场的张锋聚部,其战略情势,都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而哲别部,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战之下,损伤惨重不说,蒙古人自南下以来,养成的骄娇之气,已是荡然无存。

    哲别部,可以说是自合撒尔叛离之后,蒙古军中除了汗帐怯薛军之外,最精锐的一个万人队了。

    却在河北北部平原之上,被同等数量的汉人骑军所重创。

    在这两天的厮杀当中,秦军用绝不输于蒙古勇士的顽强和凶悍,让这些蒙古骑兵认识到,之前蒙古人南下,所遇到的,所战胜的那些汉人军伍,到底是怎样的货色。

    当蒙古人少了张狂之气,那么他们的锐利锋芒,其实也就没剩下多少了。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长年以来,几乎同样百战百胜的蒙古精锐骑兵,被迎头痛击,无数勇士奋勇拼杀,最终却还是差点被敌人所击溃的时候。

    那种失落感,是寻常军旅很难体会得到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古人的勇气也是消弭,快的让人难以置信,连身为统兵将领的哲别,都感到了震惊。

    因为在这一天,蒙古骑兵临时驻扎的大营中,平日里英勇而又暴躁的蒙古勇士们,除了那些喝的醉醺醺的醉鬼,所有人都萎靡不振,随时都能听见,有人在大声嚎哭。

    年轻的战士,聚在一起,唱着草原上的牧歌。相互叙说着草原河水的甘甜,说着羊群,说着家中的女人有多么健壮而美丽。。。。。。不用问,他们想家了。

    像岩石一样。不可摧毁的老战士们,大多在默默喝着奶酒,喝的多了,然后倒头便睡,丝毫也不管敌人还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受伤的战士。也在不停的**,有很多人,会在这一天痛苦的死去。

    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这支身经百战的蒙古万人队的精气神,在这一战当中,都消耗一空。

    哲别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很难想象,这些勇士,很多都曾经在东北草原爬冰卧雪。像狼一样坚韧凶猛,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作战,也不能击垮他们。

    最终,正是靠着这些勇猛无畏的战士,大汗才将东北草原上的所有部族,都纳入了蒙古诸部的战旗之下。

    但现在,只是短短的两天,他们就完全失去了作战的热情。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哲别虽然震惊,却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

    因为自从占据辽东,嗯。这个时间还可以向前推进一些,应该是蒙古人选择和金国人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的时候。

    众多的奴隶,精致的财货。香甜的美酒,还有。。。。。众多的女奴,让蒙古人欣喜若狂之余,也在慢慢侵蚀着他们的筋骨。

    试想一下,当蒙古人不用再冒着严寒,出去射猎。不用亲手酿制奶酒,不用自己辛苦的刷洗战马,整理弯刀弓箭,甚至于,他们已经不用再住在简陋的帐篷中,等待严冬远离。。。。。。。。。。

    等等等等,都在说明一件事,蒙古人已经不是原来的蒙古人了。

    那些最为坚强,最为勇猛,最为。。。。。。。强大的战士,在和金国的历次战争中,逐渐消耗干净,剩下的,则是酒色之间,迅速堕落。

    这就是原因,但外面最坚硬的那层外壳被敌人毫不留情的粉碎掉之后,所有的荣光,所有的勇气,蒙古人所有值得称道的一切,就都崩溃了下来。

    是的,蒙古人除了弯刀和弓箭,还能有什么呢?

    但弯刀和弓箭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显得无力的时候,就也什么都剩不下了。

    哲别没有刻意去阻止什么,因为那没有任何用处,失去了对胜利的极端渴望的蒙古战士,甚至失去了和敌人再次作战勇气的他们,已经丢掉了一切。

    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回去之后,立即要重新组建一个万人队了,这些家伙,已经不配称之为勇士。

    但。。。。。。回去之后。。。。。。。。哲别也只能苦笑一声,他没能完成大汗交付于他的重托,即便击败了这支秦国人的兵马,然后呢?

    蒙古人可能将面从四面八方临蜂拥而来的敌人,长生天啊,您的子孙,正在困境之中挣扎,您难道就不能给他们一点指引吗?

    当然,虽说蒙古军从上到下,已然气沮,这个时候若是薛奴儿不那么谨慎,而是选择攻击他们,很可能造就一场辉煌的大胜。

    但事情没有如何,在这样一个战场上,秦军看上去无疑处于劣势之中。

    百战力疲的秦军将士,在这一天当中,死死的注视着西边和南边的敌人,不敢放松一点精神。

    而这个时候,可笑的是,能够主宰河北北部战场胜负的河北大军,却丝毫没有动静。

    实际上,不是他们有多愚笨,更不是他们有多迟钝,而是这些河北将领们,太过聪明了。。。。。。。。

    他们已经察觉到了,这条北逃之路,好像出现了一丝曙光,他们的到来,竟然能左右甚至可以说是主宰秦蒙两军的胜负。

    那么,作为北方唯一割据一处,垂有二十余载的地方诸侯,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不用问也能明白。

    此去辽东,路途遥远,人地两生,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李任权兵败河南,已然身死,那么,他们到了辽东,会受到蒙古人怎样的对待呢?

    这是河北大军上下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现在,他们可以为蒙古人效劳,帮助他们,战胜秦军,这就是筹码,很重的筹码,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于是,河北将领们在大军的中军大帐中,吵成了一团。

    女真和契丹将领们,显得很兴奋,为蒙古人效力,比给李家卖命,自然要好的多,所以,他们很愿意率领部下,去帮助蒙古人作战,借此想必不难得到那位据说很英明的大汗的赏识。。。。。。。。。。

    土生土长的河北将领们,则有些迟疑,虽然,秦军来势汹汹,而且,和李家乃是死敌,但他们,却非常不愿意将秦人得罪的太死。

    为蒙古人效力,或者降秦,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没有多大的分别。

    而这个时候要是帮助蒙古人,将北边的秦军聚而歼之,那么,等秦军大举北上,他们还有活路吗?

    河北大军中军大帐中的争吵,不必一一细说,李任权一死,没有人能够代替他的位置,也就没人将他们统合起来。

    而此时此刻,作为这支大军的统帅,李傲李将军,听着这个说的有道理,那个说的好像也不错,但他真正想要做的,其实只是想尽快逃去辽东,继续享用他的醇酒美人,至于其他的,他并不很关心。

    在这样的犹疑不定当中,北逃的河北大军,根本做不出任何有效的反应。

    不过,在蒙古人不断的催促当中,大军注定要北上辽东的这个理由,让他们不得不做出了决定。

    最为可笑的是,最终的决定却是,大军缓行,不断逼迫于秦军,放开西边道路,让他们西逃去居庸关。

    首鼠两端,莫过于此。

    不过,哲别得到李傲回信,略为心安的时候,变故又生。

    这一天深夜,南边来人,直入河北军中,密会于李傲,他所带来的,是一封书信,大秦晋国公,枢密副使,冠军大将军,太子少保赵石的亲笔书信。

    言辞没有半点客气的地方,唯其如此,看着那明晃晃的大印,李傲才算相信,这确实是大秦那位可怕的大将军,父亲最为痛恨的人,写就的书信。

    而且,那字迹很丑。。。。。。嗯,非常丑陋,连他刚学写字的八儿都不如,这让他更加确信,此为赵柱国亲笔无疑,因为父亲不止一次的嘲笑那位大将军的不学无术。

    与其说是书信,不如说的军令。

    命他杀尽军中不服,率精锐,克日北上,去古北口,帮助秦军守城,此事若成,可赎其父叛秦之罪,不然的话,大军一到,李氏将鸡犬不留。。。。。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条,也是帮助李傲最终下定决心的,则是信使告诉他,蒙古人已是时日无多,草原十余万大军,已然南下辽东,蒙古诸部,穷途末路之势已明,辽东也非是安身之所在了。

    听了这些,李傲还有点将信将疑,也怕对方不守承诺,要知道,他的父亲,曾谋刺于大将军赵石,赵石也曾将他的父亲囚于阶下,这样的私怨,夹杂在国家大事当中,最是难以消除。。。。。。。

    不过,信使好像知道他在想什么,傲然笑着道了一句,大将军一诺千金,从不轻许于人,只因前面守古北口的,是大将军义弟,情同骨肉,若解其困,必为大功一件,将军若是不取,自然有后悔之日。

    至此,李傲再无他想。

    深夜,派人先杀蒙古军传令之人,又聚众将到来,暗伏亲兵卫士,一举将那些契丹,女真将领以及几位执意北上的将领擒杀于帐中。

    这场变故,一直到第二日清晨,也还余波未平,不过得益于大将军赵石的亲笔信函,第二日正午,河北大军上下,终于在混乱之中,统合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变故

    实际上,这一天的时间,无论是对于秦军,还是蒙古军,或者是河北大军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秦军随时在准备着北撤,去古北口与大军主力汇合。

    不论南边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身处河北北部战场的张锋聚部,其战略情势,都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而哲别部,也好不到哪里去,一战之下,损伤惨重不说,蒙古人自南下以来,养成的骄娇之气,已是荡然无存。

    哲别部,可以说是自合撒尔叛离之后,蒙古军中除了汗帐怯薛军之外,最精锐的一个万人队了。

    却在河北北部平原之上,被同等数量的汉人骑军所重创。

    在这两天的厮杀当中,秦军用绝不输于蒙古勇士的顽强和凶悍,让这些蒙古骑兵认识到,之前蒙古人南下,所遇到的,所战胜的那些汉人军伍,到底是怎样的货色。

    当蒙古人少了张狂之气,那么他们的锐利锋芒,其实也就没剩下多少了。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当长年以来,几乎同样百战百胜的蒙古精锐骑兵,被迎头痛击,无数勇士奋勇拼杀,最终却还是差点被敌人所击溃的时候。

    那种失落感,是寻常军旅很难体会得到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古人的勇气也是消弭,快的让人难以置信,连身为统兵将领的哲别,都感到了震惊。

    因为在这一天,蒙古骑兵临时驻扎的大营中。平日里英勇而又暴躁的蒙古勇士们。除了那些喝的醉醺醺的醉鬼。所有人都萎靡不振,随时都能听见,有人在大声嚎哭。

    年轻的战士,聚在一起,唱着草原上的牧歌,相互叙说着草原河水的甘甜,说着羊群,说着家中的女人有多么健壮而美丽。。。。。。不用问。他们想家了。

    像岩石一样,不可摧毁的老战士们,大多在默默喝着奶酒,喝的多了,然后倒头便睡,丝毫也不管敌人还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受伤的战士,也在不停的**,有很多人,会在这一天痛苦的死去。

    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这支身经百战的蒙古万人队的精气神,在这一战当中。都消耗一空。

    哲别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很难想象,这些勇士,很多都曾经在东北草原爬冰卧雪,像狼一样坚韧凶猛,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作战,也不能击垮他们。

    最终,正是靠着这些勇猛无畏的战士,大汗才将东北草原上的所有部族,都纳入了蒙古诸部的战旗之下。

    但现在,只是短短的两天,他们就完全失去了作战的热情。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哲别虽然震惊,却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

    因为自从占据辽东,嗯,这个时间还可以向前推进一些,应该是蒙古人选择和金国人作战,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的时候。

    众多的奴隶,精致的财货,香甜的美酒,还有。。。。。众多的女奴,让蒙古人欣喜若狂之余,也在慢慢侵蚀着他们的筋骨。

    试想一下,当蒙古人不用再冒着严寒,出去射猎,不用亲手酿制奶酒,不用自己辛苦的刷洗战马,整理弯刀弓箭,甚至于,他们已经不用再住在简陋的帐篷中,等待严冬远离。。。。。。。。。。

    等等等等,都在说明一件事,蒙古人已经不是原来的蒙古人了。

    那些最为坚强,最为勇猛,最为。。。。。。。强大的战士,在和金国的历次战争中,逐渐消耗干净,剩下的,则是酒色之间,迅速堕落。

    这就是原因,但外面最坚硬的那层外壳被敌人毫不留情的粉碎掉之后,所有的荣光,所有的勇气,蒙古人所有值得称道的一切,就都崩溃了下来。

    是的,蒙古人除了弯刀和弓箭,还能有什么呢?

    但弯刀和弓箭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显得无力的时候,就也什么都剩不下了。

    哲别没有刻意去阻止什么,因为那没有任何用处,失去了对胜利的极端渴望的蒙古战士,甚至失去了和敌人再次作战勇气的他们,已经丢掉了一切。

    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回去之后,立即要重新组建一个万人队了,这些家伙,已经不配称之为勇士。

    但。。。。。。回去之后。。。。。。。。哲别也只能苦笑一声,他没能完成大汗交付于他的重托,即便击败了这支秦国人的兵马,然后呢?

    蒙古人可能将面从四面八方临蜂拥而来的敌人,长生天啊,您的子孙,正在困境之中挣扎,您难道就不能给他们一点指引吗?

    当然,虽说蒙古军从上到下,已然气沮,这个时候若是薛奴儿不那么谨慎,而是选择攻击他们,很可能造就一场辉煌的大胜。

    但事情没有如何,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