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英雄-第6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才杨锐走神的时候,贝寿同不但和钱昌祚等人交流过,还跑去实验室看了实物。此时他脸上也全是惋惜,道:“如果能解决无线电干扰和精度问题,那不管陆军海军空军,都能用得着。基本上轰炸机能做的事情,它都全包了。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想……只能做遥控靶机吧,提高部队的防空能力。”

“你到想的轻松,这东西若只能做靶机,何必专门成立实验室研究?”黑暗中杨锐看不到贝寿同的表情,但还是能理解他这样想的根源——没见过战斧巡航导弹精确打击的人就是这样。

第一部关于巡航火箭的影片播放完了后,接下来就是直飞火箭的影片,影片里的开阔发射场上树立着发射塔和高约十五米的火箭,其外形与现代火箭毫无二致。在身着防毒面具的研究员添加燃料后,发射程序逐一准备完毕,预点火后,火箭在十秒钟内便拔地而起——这一次影片是有声音的,听闻火箭发动机雷鸣般的轰响,再看到这没翅膀的东西居然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快、越飞越高,贝寿同禁不住‘啊’了一声,全身震动。

发生的仅仅是丙型火箭,接下来的则是丁型火箭,它的高度超过二十米,直径目视应该超过三米——在实验室直飞火箭项目组的计划中,火箭是由甲型和乙型结合而成的,同时借鉴杨锐临摹至高中物理长征二号火箭的模样,这两级火箭底部还将捆绑一些小火箭作为助推。

丁型火箭虽然比丙型高了五六米,体积也更大,但在影片中它依然安安稳稳的上了天,不过火光和声响更大,发射的时候,整个发射场都是它喷出的烟雾,镜头里间火箭飞入云层厚,影片结束了。

房间里的灯这时开了,钱昌祚笑了笑上前说道:“大人,直飞火箭体积大,发动机温度高,结构也复杂,发射的成功率很低。试验以来,丙型火箭一共发射了二十一次,成功了八次,直到现在它的可靠性才得到最终解决;丁型火箭是近三年才开始实验的,发射了九次,只成功了一次……”

“为什么发射的次数这么少?”杨锐没管他的失败率,他只是诧异实验室经费向来是充足的。

“主要是每次发射后我们都要分析失败原因,然后再对火箭做出修改,这样每发射一次都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讨论问题在哪,还有确定修改方法,所以一年最多也就发射四次,多一些是五次。丙型火箭是三年前彻底推翻之前的方案,重新设计后才获得成功的。”钱昌祚道。

“丁型火箭几次实验下来感觉照抄丙型的设计不行,现在我们正在重新设计方案,估计和丙型一样,一样要有三到四年、二十到二十五次左右的试射才能基本成熟。而戊型火箭,也就是丙丁两型火箭合二为一,另外再在加上一些助推小火煎,恐怕也要五年时间才能最终成功。此型火箭总重超过九十吨,第一级海平面推力可达二千五百千牛,第二级海平面推力为两百五十千牛……”

对火箭推力杨锐是没概念的,他细细听完钱昌祚嘴里吐出的一大堆数据,待他说完后问:“你就告诉我两个数据吧,携带五吨弹头的话,火箭能打多远,又能打多高?”

五吨弹头的问法让王季同目光闪烁,钱昌祚这边略略思考后给了一个数据:“从理论上计算,携带五吨弹头的话,戊型火箭能达到三百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而距离,可超过八千公里。但大人,火箭设计之初并没有想到要携带五吨弹头,第一级火箭也许不需要做什么修改,但第二级火箭就要做大幅度修改。”

“这个是后面的事情。”听闻火箭能打八千公里,杨锐倒有些满意了,根本忘记这玩意还需要最少十年的实验期,而且两级火箭加助推小火箭的结构必定会产生很多问题。

“是啊,这是后面的事情。”王季同也如此道。他想到的是等戊型火箭研究出来都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的国际形势必定不似现在,说不定这火箭真就拿去登月了呢。

“都看完了,我很满意。”杨锐对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说道,“火箭研究的意义重大,若真有陨石撞地球,没有火箭我们还真的束手无策呢。”

杨锐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他们之前从王季茝那边得知,火箭实验室是最花钱的,丙型火箭试飞一次要花费十数万元,而更大的丁型就更不得了,每飞一次就是百万元之巨。到如今,丙型可以说能定型了,但丁型没有个两三千万是不会稳定的。而这还仅仅是火箭本身的物料耗费,不包括实验室数百人的薪资和其他费用,更不包括整个实验场本身的投资。

这数以亿计的金钱并不是由政府提供,而是由天字号私人赞助,既是如此,那项目是否进行就全看杨锐的态度了。在得到他的肯定后,钱昌祚又介绍了直飞火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旧是导航控制问题,实验室最后甚至想出了星象导航这种绝招,但研究下来也是个不靠谱的设计——要想在快速飞驰且震动不断的火箭上定标星星,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综合的看,基于晶体管的小型计算机研发日趋迫切,如果有小型的计算机,火箭内部的控制便可自动化,传感器实验室的很多成果已经用于火箭内部控制和外部监控,不然丙型火箭不可能这么快就成功,但,众多传感器信息却没有一个统一大脑将信息统一分析,并按程序执行最优解决方案,这就使得火箭处于只可监控、难以实时调整的干瞪眼状态。

问题有很多很多,要求很迫切很迫切,待夕阳西下杨锐等船离开时,一干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在邮轮一侧的走廊上,看着码头上挥手的诸人,杨锐笑着对诸人挥手,只待邮轮走远了他才放下手准备回舱,这时贝寿同忽然道,“先生,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可行……”

贝寿同从见到丙型火箭升空起就像被吓傻了般,数个小时才说出了这一句话,回到舱室的杨锐招呼他坐下,笑道:“你有什么新想法?”

“先生,刚才钱博士说戊型火箭可把五吨的东西送到近地轨道,又说到了近地轨道的物体不会马上掉下来,它只会绕着地球快速旋转,待失速后慢慢坠入大气层?”贝寿同逐字逐字的回忆刚才听来的内容,眉间无比凝重。

“是啊!如果火箭能把弹头送到高度三万六千公里的地方,那我们就可以发射通讯卫星了,那里是同步轨道,卫星相对于地球是禁止的。”杨锐笑道。他虽然不是太懂,但比贝寿同却更懂些。卫星他也想,但问题是晶体管实验室那边的太阳能电池还没有成熟,火箭又只能够到几百公里的低地轨道,最后还没有合适的小型计算机,即便发射一颗卫星也就是东斯普特尼克一号,发送几十天的噪音后,最终变成一颗死星,毫无作用。

猜到贝寿同想放卫星的杨锐看着他浅笑,不过贝寿同的下一句话让他闻之色变,只见他比划了一个拍照的手势,双眼放光道:“先生,如果我们把照相机送上去呢……”

第十五章糖葫芦串

在人类的高空侦察史上,最先应该是热气球,而后是飞机,再是美国人的U2,最后才是间谍侦察卫星。之所以上间谍卫星,是因为苏联不断的将U2高空侦察机击落的缘故,现在直接跳过U2侦察机,直接上间谍侦察卫星,这节奏……

有很多事情都让杨锐明白,不能自作聪明跳过既有历史步骤,不然就会吃亏。最明显的就是自己当下的境地——开国初直接套未来的政策,结果就是被秋瑾联合章太炎等人弄巧成拙的干了一票。这是为什么?事后杨锐想来想去原因就一个:相当于国民党,北洋是相对有节操的统治集团,其头面人物还会谨守若干旧道德旧伦理,后续常凯申可没有像段祺瑞那样因部下擅自开枪而下野吃斋,他仅仅是发誓下半生只喝白开水。

这也就是说,在类似北洋时代、或者加强版北洋时代,会有不少人会谨守最基本的道义立场而全然不顾党派利益,当初不肯对孙汶宣誓效忠的黄兴如此,秋瑾、章太炎、王季同等人更是如此。他们无法接受复兴会蜕变成一个只在口头上为百姓、私底下却肆意操纵民意、独断朝纲的政治党派——他们死之前权力或许能得到有效监督,他们死之后复兴会肯定会演变成独裁性质的僭主政权。因此,以他们操守,转变是必须的,政变顺理成章,其结果要么是自己清洗他们,要么就像现在这样被他们赶下台。

好在复兴会的政治纲领本就宣扬国粹、崇尚先秦商周,现在的结局和当初的纲领并无明显冲突之处,也与当下社会的整体舆论无太多矛盾。若是换成其他政党,这肯定会被指责是落后、是封建、是反革命、反文明。

环境影响气候,气候影响生物,政治如此,科学也同理。而且说实话杨锐对侦察卫星、天文宇宙知识所知甚少,在没有太阳能电池的时代、没有晶体管小型计算机的时代,这侦察卫星能行么?想着这个问题,虽然贝寿同不是专业的科技人员,杨锐也还是说道,“想法很好,可问题是……”他思考了一下,接着道:“就算火箭能把照相机送至近地轨道,那怎么拍照,怎么把照片传下来?无线传真吗?”

早就对此考虑半天的贝寿同马上答道,“先生,我适才已经问过了,在近地轨道,物体是可以掉下来的。既然如此,照相之后胶卷难道不能自动掉下,我们只要算好不掉到他国领土上即可。这就是一个照相机拍照,然后再把胶卷丢下来的事情……”

真是无知者无畏,侦察卫星所做的事情在贝寿同说来就像春天郊游那么简单,举着照相机拍一堆照片,一卷拍完便把胶卷取出然后送到冲印店,等几天去拿照片就是了。

脸上全是否定之色,杨锐指着贝寿同道:“你说的还真是轻松。要从大气层外回收东西是那么简单的吗?还有大气层外围可不是地面,那里白天的温度超过两百,晚上的气温低于两百,要照相的话照相机镜头还要一直对着地面,还要有隔热回收舱方能避免胶卷在回收的过程中被大气摩擦烧成灰烬……”

一口气说多了这么多问题,贝寿同却越听越来劲,他道:“先生,这些都可以解决的啊!我听说直飞火箭发出的温度高达三千度,他们既然能想到办法让火箭承受这样的高温,就能想到办法让回收舱安全返回地面。”

“那你的照片又能干什么?它的分辨率能有多高?”杨锐追问着更为实际的问题,潜意识里,他则开始觉得在大致的技术上,这未必不可行——就是拍照然后扔胶卷而已。

“如果有照相卫星,那我们就能了解俄国在北庭接壤地区布置了多少兵力!”贝寿同说出了侦察卫星的第一个作用,“能了解俄国的兵力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军费用于太平洋方向。先生,总参的战时军费安排总表上,对俄虽然未开战,但对它的防御性军费预算就超过五十亿,如果能事先了解俄国的战争意图,不但能在未开战时节省西北方向的军费开支,还能在开战时判明俄军意图,方便对其迎头痛击,最终以战和,这可是最大的作用啊!”

就目前,中华的敌人只在西北和东南,俄国和美国。两线作战虽不会像国土面积狭小的德国那样窘迫,但在军费开支上还是很困难的。总参的安排中,战时每年用于战车和装甲车的军费是六亿,以平均单价六万(战车单价八万,装甲车两万)算,即为每年一万辆,数量虽多,但真要是两国开战,对于全是老式战车的陆军来说,这个数量绝对不够。

战车装甲车六亿,卡车也是六亿,三千每辆,每年二十万辆;火炮预算三亿,大小平均单价三万,每年一万辆;再就是枪械,现有的老式枪械需要全部更换,而新枪械…,半自动步枪单价一百二十四、冲锋枪六十四、轻机枪一千二、通用机枪两千一、迫击炮一千到二千五……。林林总总,每年轻武器预算为十五亿,生产的枪械可武装一百万部队。

有新枪械就必须有新弹药,总参匡算战时每年的弹药费为三十亿,其中二十五亿用于生产陆军及空军弹药,但陆军每年仅能生产四十亿发子弹和两千五百万发炮弹。

虽然花了这么多钱,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预估,认为只有在太平洋海战逐渐失利的情况下俄国才会入北庭、蒙古和外东北地区。以太平洋海战需三年才渐渐失利预估,三年后陆军有两万两千辆新型战车、两万到四万门火炮、四十五万辆卡车,以及三百万支新式枪械和一百万旧式枪械(加上日本),还有一百二十亿发子弹和七千五百万发炮弹。如此可编成十个新式装甲师、一百五十个大编制陆军师,作为开战初的军力。

因为欧战后一直忽略军队建设、一心发展经济,这就使得军队武器更换严重滞后,总参计划的战时陆军武器生产已是将陆军换装压到最后,但即便这样,总参仍有不少参谋希望将每年计划用于陆军的七十六点四亿(军械三十亿、弹药二十亿、军饷十点四亿、伙食十六亿、衣被医药六亿、人员培训三亿、油料一亿)压缩一部分下来。

现在总参的陆军军费编制表中,明显就省去了军饷、伙食、衣被医药三项,而且弹药预算根本不足——子弹是按千发计价,炮弹却按单发计价。子弹四十亿发只需两亿元,炮弹即便是75mm,两千五百万发也是十亿,况且因为欧洲影响,火炮不但大规模自行化口径还朝100mm以上走。总后认为如果中苏全美交战,每年最少需一亿发炮弹(大小口径平均每年需五十亿元,高射炮弹除外),战前每年生产两千五百万发炮弹,屯三年也就勉强够头一年打的——这等于是说,对美战争期间,总后只生产武器、培训陆军所需的技术军士,实际生产出来的几百万支枪械以及战车、汽车、火炮大部分将堆在仓库里,并不列装。

不过换个角度考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经济实力摆在这,每年最多三百亿军费,减去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一百亿(六十亿用于生产飞机,每年四万架,平均单价十五万;三十三亿用于人员培训,每名飞行员十五万,每年培训两万人,另三亿培训地勤及技术军士;最后七亿用以雷达购买以及建造机场),造船的四十亿、军饷衣食的三十亿、油料的十亿、弹药培训的十亿、海港工事及工业设备设施升级的三十亿、科技研发的十亿,混元弹的十亿,预留作为机动的十亿,也就只剩下五十亿用于陆军军备,至于陆军的军饷、衣食什么的,唯有先放一边。

战争打的就是钱,什么样的经济实力就编练什么样的军队、使用什么样的武器。原子弹吓唬人是可行的,万一吓不住怎么办?潜艇运至指定海域引爆?用大型运输机高空空投?这能有多大杀伤?在造出百万吨级原子弹前,一旦对方舰队或陆军分散化,原子弹的威力将减至最低。万一原子裂变理论忽然被突破了,到时就和毒气一样,因为害怕对方报复而成为单纯摆设。

此时的核科技水平下,战争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模式,因此假如对美开战,尽可能的往海军倾斜资源是所有参谋的想法,空军的资源不可触动,剩下就只能抢陆军的预算了,而陆军的预算又与俄国的态度息息相关,如果确定俄国没有什么敌意,那么现有的五十亿大概还能抽十到十五亿用于海军造舰,具体落实到航空母舰上将增至八到九艘,加上原有的十五艘,每年的产量就是二十四艘。

而以情报局判断的战时美国最大造舰能力计,中日航母产量将处于绝对优势——即便美国人排除一切干扰,二十个大型船坞和五十个中型船坞全用于建造航母编队,按照建造工期计算,二十个大型船坞每年可下水舰队级航母十三艘,剩余五十个中型船坞中,一半造各式巡洋舰、另一半造轻型航母,以舰载机数量算,每年下水二十五艘轻型航母也就相当于八艘舰队级航母,此与大型船坞的产量相加也仅仅是二十二艘,少于中日两国的产量。

当然,这里没去算美国人数以百计由商船改造的二十节护航航母,但这些护航航母在舰队决战中是不是有用还要打个问号。并且,如果中日占了先手,美国被误导的船坞里塞了不少战列舰,同时她前面两年造船业达不到最优效率——以一战的情况判断,这是极有可能的,当时美国造的商船到大战结束后才大规模下水,最后再是前期交锋中己方占有若干优势,作为战胜方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优势,这些因素加成下,中日有非常大的胜利可能。

唯一的例外就是飞机!造舰方面美国人被船坞限制死,有钱没处花,但飞机厂和汽车厂是同构的,虽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飞机再多没有航母也是抓瞎,可要是美国人在发动机技术上超越中日,比如中日航空发动机最大输出是两千马力,美国人发动机马力输出三四千马力……

总参谋部是出怪才的地方,做出的对美、对苏战争方案有很多,但中国不是德国,美国不是法国,没办法复制德国一战时的先法国后俄国的施利芬计划,因此贝寿同等人做梦都想了解俄国的战争意图。

在说完照相卫星对俄价值后,待沉思的杨锐回过神来,贝寿同又道:“先生,照相卫星不但对陆军有用,对海军也是有用的。航母决战时最要紧的不就是发现敌航母方位吗?如果照相卫星能事先发现敌航母编队,那我军就能掌握先发优势。即便到时没办法造云进行隐蔽,也能打敌舰一个措手不及啊!”

贝寿同说的杨锐越来心动了,不过他对贝寿同说的那种照相卫星也了解,是以当即反驳道:“你可别忘记了,照相卫星可不是实时反馈的,等你拍完照、胶卷扔下来,洗好都什么……什么时候了……”

杨锐说着说着就恍惚了,他记得神州五号还是神州几号,飞船在近地轨道绕地球一圈也就九十分钟,而从准备返航到着陆也就半个小时不到。真要扔胶卷下来,那就还要有地面人员接收胶卷和冲印相片的时间。前者时间未知,但后者根据经验普通照相馆加钱的话一小时就能搞定。另外,如果卫星是从东往西飞的话,即对准太平洋上拍照,飞到台湾以及菲律宾、南海上空丢下胶卷,这样绕地球的九十分钟也省了,所有时间加起来也许只在两三个小时之内……

“妈了个巴子的!”杨锐低骂了一句。他如此,贝寿同却没有听到,他只是接着道:“即便时间上间隔太大,无助于舰队指挥官实时做出判断,但对潜艇的狼群战术也是极为有益的啊。商船速度慢,航线也稳定,即便第二天……”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舰队指挥官是用得着这些照片的。”杨锐开口道。“三小时计算,即使是全速航行,舰队也只能走出一百六十公里,但是……”他沉吟了一下道,“还有有几个问题要解决,第一,整个系统要稳定无误,胶卷要准确的落下来;第二,照片的精度要能发现美方舰队,最少要能分辨两百多米的航空母舰;第三,照片上摄入的范围有限,必须是几颗平行的卫星同时拍照才能覆盖整片海域;第四,从接收照片到清洗照片,到最后判读照片,都要非常快速,他们越是快速,舰队指挥官需要搜索的范围就越小;第五……”

杨锐忽然想到了一个似乎难以解决的问题,他站起身遗憾道:“大海茫茫,它不可能和陆地一样有许多地标性物体,即便我们拍到了美国航母舰队,可又怎么确定他在什么位置呢?”

“先生,这……这应该不是问题吧。如果卫星的轨道稳定,那么它拍摄的海域应该是一块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带状海域。我们可以从日本到菲律宾设置一条南北走向的标识物,让卫星在结束摄像前将这些标识物拍下,那就能判定这块带状海域的纬度了。”贝寿同也站起来急道。“还有,如果从美洲大陆就开始拍照,那我们可以通过美洲大陆上的标识物判断纬度,通过拍照的间隔、也就是照片的张数判断经度。”

“嗯。”杨锐又坐下了,他点上一支烟,吸了一口后再道,“可这又要花多少钱呢?”

不当家不知油盐贵,见杨锐心疼起钱,贝寿同这可就没办法了,他也不懂把照相机送上去要花多少钱。“先生,刚才介绍的时候,钱博士不是说丙型火箭最高能射到一百四十公里的高空吗?我们加点燃料,能飞到两百公里高吗?”

“呵呵,你以为是开汽车啊,加点燃料就加点燃料?”杨锐也抛给他一支烟,“而且那是空射高度。你照相机没重量啊?卫星没重量啊?这里最少要半吨一吨的。要发射卫星,最少要丁型火箭才行。现在丁型不成熟要重新设计,还要二十多次试射……”

杨锐还没说完,贝寿同就纠正道:“先生,钱博士是说一共要二十多次试射,现在已进行了九次,每年试射四次的话,三年后就可以定型。如果卫星仅仅是一吨重,它还可以造小一些,保证卫星到两百公里就成,这能省不少钱吧?”

“那估计也要一千万一颗。”杨锐也搞不清这拍照卫星到底要多少钱,其实对比二战后的币值,以及二战后的类似计划,他这价格还是估高了。“再说近地轨道转不了几天就要掉下来,也就是,卫星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只能用个两三天。”

“两三天也不怕,每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