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有看到的一切,让郑勋睿明白了,有一种精神已经在郑家军之中树立起来,这种精神被称之为军魂,军魂愈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就越发的强悍,这样的军队打不垮拖不烂,不管遭遇到多么惨重的损失,总是能够在适当的机会再次壮大起来。
崇祯四年开始创建的郑家军,迄今八年时间了,经历过无数战斗厮杀的郑家军,真正的强大起来了,这支军队已经可以傲视天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郑勋睿更加的珍视这支大军,战斗厮杀肯定是有伤亡的,这无法避免,但是如何尽量的减少伤亡,这就是郑家军各级军官需要考虑的事宜了,特别是他这个主帅,每一次的战斗都需要慎之又慎,做出尽可能完善的作战部署。
郑锦宏回到中军帐的时候,眼圈有些发红,昨夜睡的很好,毕竟郑家军获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作为郑家军的总兵,内心肯定是欣慰的,可刚才去看望了诸多身负重伤的军士和阵亡的将士,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内心甚至产生了自责的情绪,毕竟受重伤的将士,绝大部分都是骑兵营的将士,都是在与后金鞑子的厮杀之中负重伤的。
“锦宏,战斗厮杀就会有伤亡,你可不要过于的自责,让你们去看看,就是想要你们明白,战斗是残酷的,我们今后要避免陷入到无穷尽的残酷厮杀之中去,你是郑家军的总兵,也是我最为信任的人,我希望你能够彻底明白这个道理。”
沉默了一会,郑锦宏突然开口了。
“少爷,属下明白了,属下希望少爷能够早日统领这天下。”
郑勋睿看了看郑锦宏,目光之中透露出来欣慰,郑锦宏比以前有了太多的进步。
“好了,你陪着我去看看后金鞑子的俘虏吧,昨夜我本想去看看,最终没去。”
郑锦宏的脸色有些踌躇。
看见郑锦宏的脸色,郑勋睿就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
“锦宏,我知道郑家军所有的将士,都是痛恨后金鞑子的,我不会勉强诸多的将士去接受后金鞑子,短时间之内是做不到的,后金鞑子不将汉人当人看,穷凶极恶,那是他们的缺陷和问题,可我们不能够这样做,你要记住,任何一个上位者,没有旷阔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仇恨可以记住,可以在战斗的时候发泄,但仇恨不能够遗传下去,我们要学会遗忘仇恨,这一点你要切记。”
郑锦宏点点头,没有开口说话。
“好了,我就不去看那些被俘的后金鞑子了,按照老规矩处理吧,凡是牛录额真以上的军官,全部斩杀,其余的后金鞑子,派遣专人,暂时看押,我准备给朝廷写奏折了,这些俘虏,还是交给朝廷去处理吧。”
第五百四十七章干净利落
杨贺与刘泽清卯时准时出发。
他们看到的是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花还在不断飘落,不过是稀疏了一些,地面厚厚的积雪之中,有着醒目的红色木桩,这是斥候营将士侦查之后在官道两边做好的标记。
杨贺与刘泽清已经预计过,杜度命令部分的军士押运粮草,速度肯定是不快的,而且杜度率领的大军卯时从易州出发,赶赴保定府城,申时二刻左右就接近七里坪了,这个速度非常惊人,这说明杜度是以最快速度行军,急于拿下保定府城,暂时不会考虑运送粮草的军士。
按照正常速度,运送粮草的军士,一天时间最多能够走一百里到一百五十里。
气候恶劣,天降大雪,这更是影响行军速度的因素。
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运送粮草的大军,距离保定府城最少还有五十里左右的距离,就算是有昨天战斗逃走的后金鞑子天亮之后去通知运送粮草的大军,从时间上面计算,郑家军大军也能够赶上,从而彻底剿灭运送粮草的后金鞑子。
考虑到这些情况,杨贺与刘泽清要求大军以最快的速度行军,不准耽误时间,毕竟斥候已经侦查好路线,他们可以放心的行军。
刚刚走出十里地左右,几名斥候就骑着快马前来禀报了。
斥候已经侦查到了后金鞑子运送粮草的大军所在位置,专门前来禀报。
杨贺与刘泽清听到斥候的禀报,脸色再次变化,运送粮草的后金鞑子,距离保定府城尚有八十里地,他们在大雪来临的时候停止行军。安营扎寨,不过他们的帐篷,仅仅是军士可以住进去,至于说那些被擒获的汉人和被劫掠的女子,不可能有帐篷居住,这些寻常的百姓被看押到临时扎起来的栅栏里面。如同牲口一般,暴露在雨雪天气之中,后金鞑子甚至没有派遣专门的军士看管,也许在他们看来,如此恶劣的气候之下,这些俘虏已经成为了拖累。
斥候不知道后金鞑子什么时间出发,但可以肯定的是,暂时没有发现后金鞑子与运粮草的大军会和,而且斥候在侦查的过程之中。斩杀了不少逃离的后金鞑子,这些后金鞑子要么就是找到树林躲藏起来,要么就是和战马依偎在一起避寒。
只要是被斥候发现的后金鞑子,都是被斩杀的命运,斥候不需要俘虏。
这个过程之中,郑勋睿已经做出了安排,他估计会有后金鞑子慌乱之中逃进了附近的村镇里面,寅时的时候。他已经派遣四千人到附近的村镇去搜查了。
斥候禀报完毕情况之后,杨贺与刘泽清没有命令大军加快行军的速度。而是停下来研究获取到的情报了。
根据斥候的侦查,负责运送粮草的后金鞑子大约有五千人,这不是小数目,他们距离保定府城八十里地,但距离行军之中的郑家军将士只有六十里地,按照一般的行军要求。他们也应该是卯时开始行军,一个时辰行军二十里到三十里,郑家军全部都是骑兵,包括神机营的将士也是骑马作战,速度快很多。一个时辰可以行军六十里地,按照这样的速度来计算,郑家军将士与后金鞑子碰面在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之间。
这也就是说大战马上就要来临,郑家军将士需要在行军的过程之中就做好一切的准备。
杨贺与刘泽清仔细慎重商议之后,迅速做出了决定,他们决定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此次伏击战的机会完全存在,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郑家军将士的伤亡。
周围都是冰天雪地,郑家军将士隐藏到雪地里面,不是特别的困难。
相比较来说,运送粮草的军士,在整个大军之中,战斗力一般都是偏弱的。
杨贺马上给斥候下达命令,严密关注后金鞑子的动向,随时禀报,每次禀报的时间不准超过半刻钟,他则和刘泽清一起,带着一百多的将士,加快速度,到前面去侦查,找寻最适合大军设伏的地方。
率领运送粮草大军的,是满八旗的一名梅勒章京。
承担这样的任务肯定是不愉快的,至少意味着收入要少很多,攻破城池之后可以抢夺不少的钱财,只要能够私藏一些黄金首饰等,就远比分配到的奖赏多。
不愉快的心情,自然会干扰到指挥,既然是运送粮草,那就不需要派遣斥候侦查沿路的情况,只要派遣一些军士在前面探路就可以了,被大雪掩盖的官道,还是需要简单的清理,如此才便于运送粮草的马车前行,至于说那些被俘虏的汉人,死活就不用管那么多了。
大军出发的时间,依旧是卯时,头一日行军一百二十里地,对于骑马的将士来说不算什么,跟不上的是那些被俘虏的汉人,不少人在行军途中倒下,也没有谁管他们,推到官道两边去就是了,一夜的大雪之后,倒下的汉人更多,这倒是符合梅勒章京的意图,能够熬过来的汉人,身强力壮,带到沈阳去之后才能够派上用场。
女人同样要进行甄别,长相出众的乘坐马车,特别是各级军官看中的女人,那是要保护的,至于说其他的女人,基本都被军士拉到帐篷里面去了。
大雪的阻挠,让行军的速度更慢了一些,虽说距离保定府城只有八十里地了。
巳时一刻,大军大约前进了三十里地,距离保定府城还有五十里地。
前方有一片树林,树林分布在官道的两边,看上去有些浓密。
梅勒章京下达了命令,大军抵达树林的时候,可以歇息一刻钟的时间。
队伍中间传来了欢呼声,前方的军士加快了行军速度,朝着树林而去。
马车和俘虏自然被甩到了后面,大批的军士朝着树林的方向而去。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军士都接近树林了,落在后面的是少数押运马车和俘虏的军士,他们的嘴里开始发出斥骂的声音,要求俘虏加快走路的速度,有的甚至扬起了手中的马鞭,毫不留情的甩下去。
哀嚎声和马鞭的声音此起彼伏,前方的军士甚至没有谁回头看看。
清脆的枪声响起来的时候,一些军士奇怪的看着四周,另外一些军士惊恐的发现身边的兄弟瞬间倒下,头上或者是胸前冒出汩汩的鲜血。
战斗在瞬间打响。
早就等候多时的杨贺与刘泽清,早就忍不住了,这片树林就是他们选择的埋伏地点,有了树林的掩饰,大军埋伏就容易很多了,用树枝遮挡后金鞑子的视线就搞定了。
伏击战打响的时候,不少进入树林的后金鞑子已经下马了,这是最佳的开枪时间。
四千神机营的将士同时开枪,阵势可想而知,要知道昨日的战斗,一个方阵同时开枪的也只有三千神机营的将士,当然埋伏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神机营将士,早就找到各自最佳位置瞄准了,这个时候开枪,几乎是一打一个准。
梅勒章京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他亲自下令军士歇息一刻钟时间,所有的军士都放松下来了,大部分的都下马了,这个时候不要说组织反击,就算是逃命都有些勉强了。
枪声越来越密集,倒下的后金鞑子也越来越多。
负责押送马车和俘虏的少量军士,发现情况不对,他们舍弃了马车和俘虏,朝着树林的方向飞驰而去,手中的弓箭已经举起来了。
杨贺的脸上露出了冷酷的笑容,对着身后的将士大声吼开了。
“兄弟们,跟着我冲锋,杀光后金鞑子。。。”
隆隆的马蹄声出现,大片的红色瞬间包围了树林,无数的箭雨朝着树林之中而去,惨叫声更多了,被打的晕头转向的后金鞑子,刚刚庆幸枪声稀疏了下来,却迎来了漫天的箭雨。
经历多次伏击战的杨贺与刘泽清,能够把握好最佳的进攻时机,伏击战是准备在树林展开的,让他们万分欣喜的是,后金鞑子居然在树林里面下马歇息了,这岂不是老天送给的最好机会。
骑兵冲进树林的时候,不少的后金鞑子还在仓促的躲避弓箭,大部分的后金鞑子没有来得及上马,一些被弓箭射中的战马倒在地上悲鸣。
面对面的厮杀战斗在瞬间展开。
血腥味道开始蔓延出来,但相比较来说没有那么浓烈,也许是树林吸收了不少的味道。
。。。
近两个时辰的时间过去了,树林里面开始安静下来了。
杨贺与刘泽清的身上都带着大片的血渍,刘泽清尽管是指挥神机营的,可是看见骑兵营的将士冲锋厮杀的时候,也忍不住举起了长矛加入到战团之中了。
这是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逃走的后金鞑子微乎其微,郑家军将士的伤亡也很少,杨贺与刘泽清两人商议出来的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首先要求神机营的将士发起进攻,接着是骑兵营的将士进攻厮杀,当骑兵营将士开始厮杀的时候,神机营的将士则是退到了树林之外,发现逃离的后金鞑子,立刻开枪击杀,这样的战术,很少有后金鞑子能够逃脱。
第五百四十八章盼望的战机
杜度率领八万大军征伐,多尔衮也没有闲着,他当然不会进攻延庆州城,要知道驻守城池的有十余万的明军,强行攻城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得不偿失,想要沉重的打击大明的崇祯皇上和朝廷,还是要采用围城打援的方式,尽量多的剿灭大明的军队,所以多尔衮派遣了大量的斥候,侦查京城周遭的情况。
多尔衮相信,大明的崇祯皇帝肯定不放心延庆州城,会继续派遣大军前来增援,而且大明各地有这样的习惯,一旦京城遭遇到危险,各地的军队都会来到京城增援的,多尔衮曾经跟随皇太极大败过增援的明军。
多尔衮最希望达到的目的,还是大明的崇祯皇帝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之下,为了保卫京城,调动山海关的驻军前来增援,若是出现那样的局面,那将是大清国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算是多尔衮麾下的大军损失惨重,也是值得的,只要驻守关宁锦防线的明军大规模的调动,皇太极必定会率领大军猛攻关宁锦防线,一旦突破了大明的关宁锦防线,意味着大清国一只脚已经踏入到了中原。
内心里面,多尔衮关注的还是郑家军。
大明京城出现如此重大的变故,按照道理来说,郑家军没有理由不来到北直隶增援,不过这些日子多尔衮派出去的斥候,没有侦查到郑家军丝毫的消息。
没有侦查到郑家军的动向,倒是侦查到了白杆兵的动向。
杜尔滚对白杆兵还是知道一些的,并且白杆兵在大清国也是有着不小的名气的。
天启年间的沈阳之战,白杆兵度过浑河,与八旗军大战,当时的八旗军经过了萨尔浒之战之后。可谓是战无不胜,根本没有将明军放在眼里,结果在浑河遭遇强悍的白杆兵,两军大战,八旗军死伤超过千人,虽说八旗军最终打败了白杆兵。但从此知道白杆兵的威名。
崇祯二年弟三年初,皇太极亲率八旗军入关劫掠,直接威逼大明的京城,白杆兵再次进京征伐,那一次白杆兵大显神威,居然打败了八旗军,协助指挥作战的孙承宗收复了滦州、永平、迁安和遵化四城,让驻守四城的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遭遇到皇太极的严惩,至今都被圈禁。那一战也是白杆兵扬威的一战。
当然那一次白杆兵获得大胜,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皇太极已经率领主力部队返回了沈阳,留下部分的军队驻守夺取到的城池,满八旗的力量相对来说薄弱了很多。
斥候侦查到白杆兵进京增援,而且正朝着昌平州的方向开进的时候,多尔衮异常的兴奋,若是能够打败甚至剿灭白杆兵。也算是巨大的胜利了,而且打败白杆兵。肯定会给大明朝廷造成巨大的恐慌。
多尔衮立即下令,让尚可喜率领三万的汉军继续围困延庆州城,他率领四万八旗军将士,迎战前来增援的白杆兵。
多尔衮明确要求尚可喜,绝不能够让延庆州城内的明军发现问题,要采取迷惑的战术。让明军不得安宁,以为八旗军将要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
多尔衮这样做,是有着满满自信的,围困延庆州城这么长时间了,明军没有丝毫的动作。甚至没有派遣小股的部队试探,一副死守州城的模样,既然如此,那多尔衮围城打援的战略战术,就可以发挥到极致。
多尔衮将决战的地点放在了距离昌平州城五里地的一处偌大的平坦之地。
数次和白杆兵厮杀之后,皇太极曾经命令专人研究过白杆兵的战术,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很明确的,白杆兵以手握白木做成的长矛而闻名的,这种长矛不同于一般的兵器,上方配有带着刀刃的铁钩,尾部配有铁环,作战的时候,白杆长矛前后都可以进攻,让对方防不胜防。
皇太极甚至命令专人造出这种白杆长矛,亲手挥舞过。
不过白杆兵也有其巨大的缺陷,从白杆长矛就可以看出来,白杆长矛前方的铁钩,作战的时候能够厮杀,也可以攀岩,铁钩勾住了树木岩石,军士可以借力攀岩,尾部的铁环则可以让多柄白杆长矛首尾连接起来,专门用于攀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炫耀峭壁,白杆长矛都是能够攀越的,从这一点就证明了,白杆兵适合在山地环境之中作战。
平原作战,白杆长矛没有太大的优势,其自身的重量不大,比起真正的长矛来说,轻了很多,两军交战的时候,力大势沉是根本,特别是骑兵的冲锋,相撞的刹那,力量能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力道小的一方,不管你有什么技巧,硬碰硬的时候,你可能已经飞到半空之中去了。
满八旗军士手中的长矛,一般都是力大势沉的,而且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满八旗军士的箭术了得,能够在飞驰的战马上面发射弓箭,而且准度不一般。
平原作战,满八旗面对白杆兵的时候,是占据了很大优势的,说的不客气一些,是占据了绝对性优势的,一旦在平原上开始了冲锋和厮杀,满八旗军士利用冲击的速度和发射出来的弓箭,就能够让白杆兵无所适从,无法抵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年皇太极专门研究白杆长矛,可不是为了好玩。
多尔衮麾下的正白旗将士,其战斗力在八旗军之中,数一数二,与豪格率领的正蓝旗是不相上下的,所以此番对阵白杆兵,多尔衮有着绝对的信心。
当年白杆兵作战能够取得胜利,一方面是其军士悍不畏死,另外一方面就是八旗军对白杆兵的战术不是特别的清楚,可这样的情况不会再次出现了。
多尔衮率领大军从延庆州城出发,也颇费了一番的心思。
大军都是夜间出发的,而且每次出发都是一万人左右,趁着这个机会,尚可喜率领的汉军分散到各个营房和帐篷里面去,造成每个营房和帐篷里面都有军士的假象,多尔衮率领的一万八旗军将士,最后出发,临行前他特意叮嘱尚可喜,绝不能够让明军看出丝毫的破绽。
其实多尔衮的操心是多余的,城内的明军根本就不会出战。
离开延庆州城之后,为了防止泄漏消息,多尔衮给派遣出去的斥候明确的要求,从延庆州城到昌平州城,不管发现什么人,一律格杀勿论,大军的行踪必须要保密。
从京城到延庆州城的方向,以至于到房山、涿州、固安和永清等地,可谓是千里无人烟,除开朝廷增援的大军,看不见其他人,周遭的百姓要么早就逃命去了,要么就被后金鞑子残杀或者是俘虏了。
所以多尔衮率领的四万大军,行军非常的顺利,没有遭遇到任何的变故和麻烦。
斥候也源源不断的禀报消息,言白杆兵的行军速度不是特别快,白杆兵的总人数在一万人以上,骑兵不足四分之一,绝大部分都是步卒。
当然斥候也不敢抵近观察,免得暴露了行踪,要说满八旗的斥候,特征过于的突出,走在汉人之中一眼就被发现,好在如今是冬天,可以带着厚厚的帽子,遮住头发和脸部。
多尔衮接近昌平州城的时候,一场大雪来临了。
大雪的来临,让多尔衮更加的高兴,满八旗的将士不惧怕严寒的气候,不管如何寒冷的气候,都能够行军作战,白杆兵就不一定了,大雪肯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惑,再说白杆兵身穿的是红色的战袍,这是明军的战袍,在皑皑白雪面前,根本无法隐藏。
多尔衮觉得,老天都在帮助他。
杜度率领的八万大军,也不断的传来捷报,迅速的攻城拔寨,劫掠了大量的钱财粮草,还运送了两批次的粮草到延庆州城,多尔衮对杜度分兵作战的战术安排是高度赞同的,依照八旗军、蒙古左右营的战斗实力,没有必须集中那么多的军士,完全可以分兵,就算是战斗力稍弱的汉兵,也完全能够打败明军。
多尔衮更加高兴的是,杜度执行了他提出的要求,让孔有德和耿仲明率领汉军单独作战,目前的情况之下,满八旗、蒙古左右营和汉军协同作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让汉军单独作战,不失为最好的办法。
既然要求杜度指挥八万军士作战,多尔衮就不会干预具体如何作战的事宜,让杜度尽情的去发挥,他也知道杜度内心的想法,因为遭受到父亲褚英的影响,杜度一直都是不得志的,期盼在战斗之中立下大功劳,以此来证明能力,也让皇太极能够另眼相看。
大军接近昌平州城的时候,多尔衮集中了全部的精力,可以说他率领十五万大军入关之后,没有遭遇到太多的厮杀和战斗,这一次战斗可谓至关重要,能够打败甚至全歼白杆兵,或许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
作战容不得丝毫的疏忽,就算是占据了全部的优势,也要认真对待,皇太极多次要求满八旗的将士,每次作战都要有狮子捕兔亦用全力的状态,那样才能够获取每一次的胜利。
多尔衮同样是这样的想法。
第五百四十九章也是必然
纷纷扬扬的大雪,的确延缓了白杆兵的行军速度,这让秦良玉很是着急。
白杆兵的军士很能吃苦,而且遇见困难之后,从来不叫累,主帅秦良玉更是不用说,已经六十三的秦良玉,和寻常的军士一样骑马行军,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这本来就是对白杆兵军士最大的激励,不过白杆兵的军士生活在四川的石柱县等地,很少看见如此的大雪,一时间难以适应也是很正常的。
郑勋睿所说的雪盲症,就在不少白杆兵军士之中出现,秦良玉发现这样的情况之后,心急如焚,皇上的圣旨是非常明确的,也是给予了很大期望的,想想崇祯三年的时候,秦良玉率领白杆兵进京勤王,得到了皇上的大力嘉奖,在北京的平台被皇上亲自召见,册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太保、中军都督府右都督镇东将军,同时被敕封为四川总兵,可谓是位极人臣,达到了武将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品阶了。
这样的恩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