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收农业赋税,也足以能够维持了。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仅仅是南直隶、浙江以及沿海地方能够做到,这些地方的商贸异常发达,要是换到北方,那就没有办法维持了。

罗昌洛离开屋子之后,徐望华面带忧虑开口了。

“属下听大人的意思,下一步准备调整农业赋税,官民一体纳粮,属下明白大人的心思,可要推行官民一体纳粮,难度太大,朝廷有规定,凡是有功名之读书人,免去部分的赋税,南直隶等地若是强行征收,必定引发巨大的动荡。”

“徐先生,朝廷也就是免去士大夫部分的赋税,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免去百亩耕地赋税,三品以下官员五十亩,进士三十亩,举人十五亩,生员五亩,可如今的情形,有功名之读书人和士大夫,根本就没有征收农业赋税,这根本说不通。”

“可大明各地都是如此执行的,南直隶若是按照规矩开始征收,会不会引发反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什么负担都是老百姓来承担,老百姓不造反才怪了,从现在开始,南直隶所有的赋税都按照规矩来,免除所有额苛捐杂税,按照实际的数额征收赋税,地方官府需要开销的银两,一律由户部核算下拨,地方上若是继续征收苛捐杂税,那就按照我们在淮北的办法进行处理,一些贪墨百姓过分的官吏,不仅要关进大牢,还要抄家,我让他们子孙都穷下去,看看他们还敢不敢贪墨。”

第六百七十四章矛盾重重(1)

有了剿饷的保证,五省总督孙传庭终于看到了剿灭流寇的希望,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作战部署,已经传到到各地,接下来就看孙传庭如何的部署了。

秋收季节的时间,孙传庭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足足半个月的时间,他一直都在思考和定夺如何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李自成和张献忠麾下的流寇,号称都是几十万人,从孙传庭掌握的情报来看,两路流寇的兵力都在十万人以上,而且经过了长时间的征战厮杀,流寇的战斗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朝廷大军想着一次性的同时剿灭两路流寇,显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最好的作战安排是各个击破,以主力剿灭其中一路流寇,以各地军队防御另外的一路流寇,防止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联合。

究竟首先剿灭哪一路的流寇,孙传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首先对付张献忠,这是因为张献忠的力量相对来说要弱一些,且张献忠麾下的刘文秀、李定国和艾能奇等人作战勇猛,这些人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张献忠盘踞在湖广的襄阳和郧阳等地,且开始向四川一带渗透,四川的地形异常的复杂,很多地方都是易守难攻,若是让张献忠彻底打通了前往四川的道路,那么日后的作战将变得更加的艰难。

孙传庭麾下的大军驻扎在武昌府一带,距离襄阳不是很远,按照四正六隅的作战部署,要求四川、陕西以及河南等地协同作战,就能够彻底堵死张献忠所有的逃跑路线,当然孙传庭最为担心的一点,就是张献忠和李自成的联合。

一般情况之下。张献忠和李自成是不可能联合的,两人都是流寇多年的首领,各自都不服气,联合起来会形成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故而孙传庭可以放心大胆的供给张献忠,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以主力单独进攻张献忠,而以其他的力量阻止李自成,可能李自成巴不得这样的局面出现。

六月底,孙传庭的作战思路基本形成。

让孙传庭想不到的是,他的作战思路首先就遭遇到监军王永吉的反对。

皇上下旨征收剿饷,保证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粮草,就是想着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彻底剿灭流寇,且皇上在圣旨之中明确说了,让大明百姓忍受一年的时间。这说明皇上对流寇肆掠的情形已经是非常的痛恨了,不惜增加百姓的负担,举全国之力剿灭流寇,如此的情况之下,不展开全面的进攻,单单打击张献忠一路的流寇,皇上和朝廷怎么可能答应。

孙传庭据理力争,与王永吉两人甚至产生了矛盾和意见。

孙传庭和王永吉谁也不能够说服谁。无奈之下,孙传庭的作战思路被奏报到朝廷。

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仔细看了孙传庭的作战安排。内心里面是认同的,各个击破是很不错的剿灭流寇的办法,毕竟孙传庭麾下只有不足十万大军,也是剿灭流寇的主力,其余各省仅仅是协助作战,关键时刻还是要依靠孙传庭麾下的大军。

但杨嗣昌不敢表明赞同的态度。因为他知道皇上的想法,皇上对南直隶的局势已经非常的不满意,急切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剿灭流寇,让北方彻底稳定下来之后,腾出手来解决南直隶的事宜。若是按照孙传庭的作战思路,剿灭流寇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内阁商议孙传庭作战计划的时候,杨嗣昌没有明确的表态。

周延儒和张凤翼对于这样的作战安排,都明确表示了反对。

张凤翼曾经也是兵部尚书,他认为这样的作战安排,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四正六隅、十面埋伏战略部署的真正作用,更没有能够体现出来朝廷征收剿饷的重大意义,和以往剿灭流寇的战术思想差不多,尽管说同时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流寇,难度一定是很大的,但依照四正六隅的安排,两路出击还是可以的,剿灭流寇的作战,以首先剿灭和重点打击张献忠为主,为削弱李自成的实力为辅,这样的两路打击,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

内阁很快形成了意见,呈奏皇上。

按说内阁这个意见已经很不错了,说到底内阁还是基本支持孙传庭拟定的作战计划的,只是改变了其中围困李自成的安排,要求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必须要抽调兵力,围困李自成的同时,适时的展开打击,这样做能够让李自成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自顾不暇。

内阁深层次的意思,就是阻止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的联合,那样剿灭流寇的难度将是成倍的增加。

可惜内阁的这个意见,遭遇到皇上无情的训斥。

紫禁城,乾清宫。

皇上脸色苍白,手里拿着内阁的票拟,对着内阁一帮人毫不客气的开口了。

“朕同意征收剿饷,穷尽我大明之财力,就是想着要彻底剿灭流寇,我大明之百姓,时刻期盼着局势能够稳定,朕不惜耗费民力,保证剿灭流寇战斗之粮草供给,却换来如此之局面,难道朝廷大军惧怕流寇吗,朕早就说过,流寇之中尚有很多人,乃是走投无路之农民,只要能够好好的安抚他们,他们就一定会脱离流寇之队伍,回到家乡去种地的。。。”

皇上侃侃而谈,倒是没有发很大的脾气。

周延儒等人面面相觑,想不到他们殚精竭虑修改的作战计划,居然遭到了皇上的质疑和反对,这样的情形太少见了,若不是流寇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若不是大明局势之微妙,内阁是根本不可能参与到剿灭流寇之作战计划的,这是兵部的事情,不需要内阁商议,更不需要皇上来决断。

同时对李自成和张献忠展开大规模的围剿,难度的确是很大的,不要说孙传庭有些无能为力,就算是内阁和兵部统筹协调,都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而且对李自成和张献忠同时展开围剿,很大可能让两人联合起来作战,那样流寇的实力将大幅度的提升。

至于皇上说到流寇之中大部分都是穷苦的百姓,这一点倒是不假,可既然他们已经投身到流寇之中,就已经不是穷苦的百姓,流寇造反十多年的时间,朝廷采取了数不清的招降策略,无一不是失败的,况且以这一点来断定流寇的战斗力不强,也是说不通的。

皇上说完之后,内阁首辅周延儒开口了。

“皇上,内阁商议的作战计划,并非是单单剿灭一股流寇,而是以剿灭张献忠为主、以剿灭李自成为辅,以彻底剿灭张献忠和削弱李自成的实力为第一阶段,待到彻底剿灭张献忠之后,大军接着剿灭李自成。。。”

“朕知道你们的意思,不用多解释了。”

周延儒尚未说完,就被皇上直接打断了。

“朕决定了,同时打击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争取在年内彻底剿灭流寇,让北方稳定下来,朕决定征收剿饷,百姓本就无法承受了,杨爱卿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作战部署,朕看很是不错,只要各省巡抚齐心协力,定能够一举剿灭流寇。”

皇上的这些话,等于是定下了调子,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打击的重点,没有主次之分。

内阁无人开口争辩了,皇上既然下定了决心,内阁争辩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可众人不明白,为什么皇上会武断的做出决定,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战的具体安排部署,应该要尊重指挥官的意愿,而不是皇上或者朝廷直接决定的,如此的干涉太多,下面具体负责作战的将帅,将感觉到无所适从。

当然内阁也有一定的乐观情绪,那就是皇上决心征收剿饷,从粮草上面保证了朝廷大军的供给,这样就能够保证作战的顺利,至于说两线同时出击,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流寇,可以兵分两路,若是作战不顺利,再来进行调整,也是可以的。

周延儒再次开口了。

“皇上,五省总督孙传庭一人指挥此番大战,难度颇大,臣建议朝廷派出一人协助指挥,可由孙传庭负责剿灭张献忠,由另外一人负责剿灭李自成。”

“这个建议,朕看可行,就派遣兵部侍郎陈新甲协助作战吧。”

离开乾清宫之后,周延儒轻轻叹了一口气。

陈新甲是兵部左侍郎,在朝中的地位不一般,派遣参与流寇的战斗,怎么可能是协助孙传庭作战,依照品阶和地位来说,孙传庭还要略逊一筹,如此怎么可能让孙传庭心无旁骛的指挥作战,如此的安排,很有可能让孙传庭和陈新甲各行其是,两人难以联合,协同作战更是无稽之谈,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统帅,难道皇上不知道这一点吗。

隐隐的,周延儒感觉到,皇上不仅仅是对内阁不放心,恐怕对于下面指挥作战的统帅,也不是特别放心了,若是皇上抱着这样的心思,那后面的事情就真的不好做了。

第六百七十五章矛盾重重(2)

五省总督孙传庭尚在等待皇上的圣旨,或者说是兵部的敕书,他按照自身思考的作战部署,已经开始了安排,这是他经过半个多月时间思考的作战计划,相信一定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况且从流寇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也是最好的计划了。

陈新甲再次来到武昌府,这让孙传庭非常的吃惊。

陈新甲带来的圣旨,让孙传庭如五雷轰顶,他提出来的作战计划被否决了,皇上明确要求全线出击,同时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流寇。

更加要命的是,皇上居然派遣陈新甲协助指挥战斗。

陈新甲不是草包,也曾经在辽东指挥过与后金鞑子的战斗,但剿灭流寇的战斗,需要的就是统一指挥,五省总督本应该是直接指挥作战的,尽管上面有兵部的干预,可具体作战的时候,兵部是无法直接干预的,有些时候情况紧急,指挥官可以果断做出决定,但陈新甲前来协助指挥,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新甲是兵部左侍郎,从品阶和地位上面来说,高于他孙传庭,剿灭流寇如此重大的战斗,皇上派遣陈新甲来协助指挥作战,这岂不是添乱,再说陈新甲怎么可能协助指挥作战。

果然,局势的发展,超出了孙传庭能够控制的范围。

陈新甲资历的确不一般,万历年间中举之后,在地方上担任多年的知县,对底层的情况是很熟悉的,崇祯元年调到朝廷,进入到刑部,崇祯三年既调遣到辽东,参与抗击后金鞑子的战斗。一直到崇祯十一年,才在杨嗣昌的推荐之下回到朝廷,出任兵部左侍郎,成为杨嗣昌得力助手,陈新甲做事情有魄力,在朝中也得到了一些赞许。

依照陈新甲这样的身份。来到湖广怎么可能协助孙传庭指挥作战,其实从京城出发的时候,他想到的就是直接指挥剿灭流寇的战斗,五省总督孙传庭应该听从他的指挥,尽管圣旨上面不是这样说的,但陈新甲有最好的理由,那就是他兵部左侍郎的身份。

剿灭流寇的战斗,战斗表明上是孙传庭指挥,但其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兵部。也就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作战部署,就是杨嗣昌提出来的,而陈新甲与杨嗣昌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陈新甲此次到湖广,完全可以代表杨嗣昌和兵部指挥作战,且孙传庭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宣读圣旨之后,陈新甲马上开始了他的战术布置。

湖广巡抚衙门。厢房,五省总督孙传庭、监军王永吉、湖广巡抚方孔炤、湖广总兵左良玉、松江总兵刘良佐等人悉数在这里。

协助孙传庭指挥作战的陈新甲。脸上带着笑容,指着桌上的地图开始安排部署。

“李自成麾下十余万流寇,现如今在河南南阳府、汝宁府一带活动,张献忠麾下十余万流寇,在湖广的襄阳和郧阳一带活动,其中李自成重点在南阳府一带。张献忠重点在襄阳府一带,尊皇上圣旨,以及兵部的要求,大军分为两路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本官来到湖广之前。专门请示内阁杨大人,且一起商议,决定由孙大人率领五万大军,重点进攻襄阳,湖广总兵左良玉将军跟随孙大人作战,本官率领五万大军,重点进攻南阳,松江总兵刘良佐将军跟随本官作战,此外分布在汝宁府的流寇,河南巡抚负责抵御,分布在郧阳府的流寇,陕西巡抚和四川巡抚负责防御,各方的作战任务是明确的,孙大人和本官主要负责进剿流寇,其余巡抚负责防御流寇,阻止流寇之间的联合。。。”

陈新甲还在安排布置的时候,孙传庭的脸色就微微变化了,分兵作战是大忌,流寇势大,朝廷大军兵分两路,导致进攻的力量薄弱,不能够给与流寇毁灭性的打击,若是两线作战都陷入到困境之中,那么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作战部署,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要求陕西巡抚、河南巡抚以及四川巡抚协同作战,那不过是说法,尽管三省的巡抚都要听从陈新甲和他的号令,但他们不能够直接指挥地方卫所军队作战,相互之间的协调是不可能很好的。

况且孙传庭从这个作战计划之中,隐隐看到了自己先前作战计划的影子。

皇上的圣旨是不能够违背的,两面作战的计划已经确定,孙传庭不可能反对,可他认为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能够有所侧重的,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张献忠,其余各省巡抚负责围困和打击李自成,这样做同样是两线征伐,但效果完全不一样。

陈新甲的态度,也让孙传庭不满意,他辛辛苦苦的训练军士,做好了剿灭流寇的所有准备,陈新甲本来是协助他指挥作战的,可是看如今的架势,倒成了陈新甲指挥作战了,如此的安排,孙传庭肯定是不舒服的。

陈新甲说完之后,孙传庭站起身来开口了。

“陈大人,同时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流寇,其作战的要求,本官很是赞同,不过这作战的侧重点,本官认为还是应该有的,以精锐的兵力剿灭张献忠,以其他的兵力牵制和剿灭李自成,带到张献忠的力量遭受到沉重打击,则各方力量可以联合起来,彻底剿灭李自成,如此的计划,本官认为才是真正可行的。”

孙传庭说完之后,陈新甲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孙大人,本官所说的作战计划,乃是杨大人和兵部同意之作战计划,难道孙大人还有什么异议吗。”

“不然,本官认为作战还是要依旧实际情况。”

“难道孙大人认为杨大人乃是纸上谈兵吗。”

厢房里面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孙传庭实在不明白,陈新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态度,这个时候不过是讨论作战计划的事宜,谁都可以提出来意见建议的,何况他孙传庭还是作战的总指挥,当然应该要表明意见建议,且最终的意见,应该以他孙传庭提出来的为主。

可惜孙传庭沉湎于作战计划之中,忘记了最为要紧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陈新甲来到湖广,并非是要协助他指挥,而是要以代表兵部的名义,亲自指挥作战,陈新甲此时的心态,就是要压倒他孙传庭。

孙传庭的脸色微微有些红,这个问题他必须要澄清,否则就是直接得罪杨嗣昌了,人家是内阁大臣、兵部尚书,绝不是他孙传庭可以得罪的。

“陈大人,话不应该这样说,本官的建议,是依旧湖广与河南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并非是不遵照兵部的作战要求来进行,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路流寇,总兵力接近三十万人,若是不能够明确重点,则有可能让李自成和张献忠联合起来作战。。。”

“孙大人多虑了,流寇遭遇到朝廷大军多次的打击,其战斗力根本不强,如此的情况之下,按照杨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作战部署,动员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山东、江西以及凤阳等地的卫所军队,彻底剿灭流寇是完全可行的,孙大人曾经向朝廷提出来作战的计划,兵部还是肯定的,可是在具体作战的计划上面,杨大人和兵部经过了深思熟虑,提出来两线出击、剿灭流寇的作战计划,是完全可行的。”

孙传庭的话语尚未说完,就被陈新甲打断了,且陈新甲语气柔和,没有了前面的强硬。

这样的态度,让孙传庭更加的不满意。

“陈大人,河南的南阳、汝宁与湖广的襄阳、郧阳等地毗连,大军作战若是没有侧重点,李自成和张献忠察觉到危险之后,很有可能采取联合作战的方式,那个时候战局就很有可能变得异常复杂了。”

陈新甲看了一样孙传庭。

“孙大人的意思,各省巡抚就是观望此番剿灭流寇之战斗了。”

孙传庭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到了这个时候,他突然有些明白陈新甲的意思了。

“陈大人不要如此说,本官奉皇上和朝廷之命剿灭流寇,一心想到的就是彻底剿灭流寇,至于说其他的事情,本官的确没有多想。”

孙传庭说出来这几句话,已经让自身陷入到被动之中了。

陈新甲果然没有错过机会。

“孙大人,本官和你的想法一样,也是要彻底剿灭流寇,至于说杨大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杨大人提出来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作战部署,呕心沥血,若是没有想着彻底剿灭流寇,怎么可能提出来如此的作战部署,其余各省巡抚,已经接到了皇上之旨意,定会齐心协力展开征战厮杀的,孙大人可不要想的太多,再说孙大人一心想着剿灭流寇,皇上知晓,兵部也是清楚的。”

话说到这里,孙传庭已经无法开口了。

监军王永吉的眼神很是复杂,至于说方孔炤等人,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厢房里面的局面,他们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这个时候要做到的就是闭嘴,什么都不说,至于私下里表态,那肯定是需要的。

第六百七十六章官绅一体纳粮

陈新甲代表皇上宣旨,同时高调干涉和指挥剿灭流寇的战斗,对于五省总督孙传庭之前的作战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这就导致朝廷大军需要重新进行部署和调整,必然会耽误时间,原计划定于七月初展开的战斗厮杀,不得不推迟了。

南京的郑勋睿,对于朝廷的干预和陈新甲的高调,似乎是有预见的,此时的他,突然将注意力转移到南直隶的官绅一体纳粮的事情上面来了,或许是南京六部尚书以及侍郎等重要官员的调整,给与了郑勋睿信心,也让南直隶、淮北的官吏看清楚了其中的本质,让郑勋睿在南直隶的威望已经很不一般了。

其实官绅一体纳粮的事情,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就已经做过了。

张居正推行的是一条鞭法,所谓的一条鞭法,就是将田赋、徭役等,并为一条,全部摊入到田亩之中,按照银子的数量来进行征收,且由地方官府直接征收。

一条鞭法的核心在于,张居正是按照大明所有的土地来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说不管这个耕地是士大夫的,还是老百姓的,全部都要承担赋税。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在全国清丈田粮,必须要弄清楚到底有多少的耕地。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当年遭受到王孙贵戚、士大夫甚至朝廷官吏的强烈反对,这样做直接侵害到了他们的利益,最大限度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损害了人家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当然会遭遇到反对和阻挠,张居正深知其中的艰难,采用了铁腕的手段推行。在万历八年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清丈田粮,其测量出来的田亩数达到了七百零一万顷。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其推行的一条鞭法,遭遇到官吏的强烈反对。很快被废除,为此张居正被革去所有的封号,抄没家产,子孙或者被处死,或者被发配,境况凄惨。

郑勋睿很清楚,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后世的历史学家曾经分析,若是张居正能够多活十年左右,那么大明王朝的命运,也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穿越的郑勋睿,还是要感谢张居正的,当年张居正实施的清丈田粮,摸清楚了大明王朝耕地的实际数量,这对于准备实施官绅一体纳粮的郑勋睿来说。省却了很多的事情。

张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